第一篇:国家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资料
国家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复习资料
《游戏公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和验证可能性对双方是否等同,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会调整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能制定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2、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那我们就先来一次搬手劲的游戏比赛,怎么样?男女生各一名代表。师指定力气最大的男生和力气最小的女生上来。(男生很高兴,女生很不开心)。生:不公平
师:看来,只有公平的事才能令大家满意,公平的游戏大家才会愿意玩是吗?那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的呢?几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游戏公平问题。(板书:游戏公平)
二、组织活动,体验感悟
师: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有的喜欢跳绳,有的喜欢打球,有的喜欢玩跳格子,那小明和小华他们喜欢玩什么呢?他们喜欢玩下棋(课件出示两人下棋图)。在决定谁先走时,他们都很谦让都说:“你先来”,“你先来”,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先走吗?(生:猜拳、投硬币、掷骰子……)师:我们的老朋友笑笑也提出了掷骰子这个办法(课件出示图)。她建议:点数大于3,小明先行,点数小于3,小华先行。你们说这个方法好吗? 生:公平。生:不公平。
师:有的同学认为公平,有的同学认为不公平,这是我们的猜想,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对的或不对的呢? 生:实验。
师: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就做个掷骰子实验。请四个同学各掷骰子9次,四个同学做记录,其他同学监督。汇报实验情况,师板书四组实验数据。师:看到这四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略(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①游戏不公平②游戏公平)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各组数据合并在一起,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游戏不公平。
生:数据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师:前面各组实验次数是9次,现在我们合并在一起实验次数就是36次,实验次数多了,数据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规律就比较明显。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是实验100次、1000次、10000次,这数据之间的差距会怎样?(更大)那么规律也就越明显,实验次数少了,偶然性就比较大,实验次数多了,偶然性就比较小。
师:现在还有人会说笑笑制订的规则是公平的吗?(没有)师:为什么这个规则是不公平的呢?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生:大于3点的有4、5、6三种可能,小于3点的只有1、2两种可能,可能性不相等,所以游戏规则不公平。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大于三点的有三种可能,小于3点的只有两种可能,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平。(板书: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
师:你能帮笑笑修改一下游戏规则,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吗? 生:可以掷到1、2、3点小明先行,4、5、6点小华先行。师:你觉得这样公平吗?
生:公平,掷到1、2、3点是三种可能,掷到4、5、6也是三种可能,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师:还有不同的规则吗?
生:可以掷到单数小明先行,双数小华先行。师:公平吗? 生:公平。
(可能还有其它说法)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这些办法都遵循了一个什么规律? 生:可能性相等,游戏就公平。
师:看来判断游戏公不公平,关键是看什么? 生:可能性。
师:对,可能性相等,游戏就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就不公平。
三、实践应用,拓展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不仅能判断游戏公不公平,还能替笑笑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接下来老师想从每一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做为我们后面实验活动的重要人员。那怎样选代表呢?接下来请四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你们组准备用什么方法公平的选一个代表;要求设计好游戏规则。
学生汇报,师或学生点评方法公不公平,最后选用又快又公平的方法选代表。学生选代表,选好后请代表站起来。
师:昨天老师想和女儿玩掷瓶盖游戏:盖面朝上我女儿赢,盖面朝下算我赢,我女儿说不公平。你们认为呢?(师解释何为盖面朝上,盖面朝下)生:不公平。
师:你们认为不公平是吗?这是我们的猜想。要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怎么办? 生:实验。
师:对,做实验的,呆伙我们就四人一小组做个实验,先听好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掷5次,请刚选出的代表负责掷瓶盖,小组长做好记录,其他两个人监督。
2、各小组做完实验后,小组长快速把记录单送给大组长统计。实验完后,汇报实验情况。
师:看到这四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游戏不公平。
师:现在我们把这四组数据合并在一起。(计算)师:现在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略。
师:为什么这种游戏是不公平的呢?(师稍停后拿出键子子扔一下)师: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吗?
生:盖面更重,另一面更轻,重的面朝下的可能性大。
师:分析得真好,虽然掷瓶盖时,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瓶盖重量分布不均匀,盖面朝下的可能性大,也就是可能性不相等,所以游戏不公平。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公平的游戏,也有很多不公平的游戏,你见过哪些公平的或不公平的游戏呢?说说看。生:略。师:(电脑出示课件)某学校附近有一小店铺,为吸引小朋友设计了一个转盘抽奖活动。如果你经过这个小店铺,你会去抽奖吗?为什么? 生:略。
“五一”超市开展摸球抽奖活动,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游戏规则。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生:)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2.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3.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1.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尺子、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班同学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漂亮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实际。(1)观看主题图。(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图片)
1、把学生的照片放在方格中,师:这张照片这么大,如果我要把它打印出来,感觉太小了。(长6格,宽3格)现在请你们帮个忙,把它进行放大,你想放成多大,怎么去放大?先想一想,有思路了再在方格纸
(一)中画出来。
2、同桌合作尝试。
3、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典型的进行交流)最好选择正确的两种,错误的一种。
让画的正确的学生先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放大的?(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是说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2表示现在画的图,1表示原来的图,现在所画的图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4、学生独立解决。汇报时说说是怎样放大的?
师:这就是放大后的三角形,正确吗?对这图还有没有什么质疑?
(师: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怎样证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尺子量)
小结: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通过刚才我们把两个图形进行放大,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师小结:是啊,大小变了,就是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不同点;形状没有变化就是它们的相同点。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把刚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方格纸二)
1、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图形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4、观察长方形,师:这个长方形再按一定的比去缩小或扩大,它最后会成为一个正方形吗?为什么?
5、想象:如果把一个正方形按一定的比去放大或缩小,它最后会成为一个长方形吗? 师:说明了图形按一定的比去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变。
三、巩固提升
1、绘图能手。(任选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说说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2、练习九的第1题。(火眼金睛)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九的第2题。分步解决,先解决(1)(2),汇报后再解决(3),说一说A按几比几放大成B、C,C按几比几缩小成图形A?
4、(1)一张照片(如图1)按():()的比例缩小到图2所示的大小,按照这个比例,图2照片的宽为()cm;
(2)如果要把图1放大到图3所示的大小,要按():()的比例放大,图3照片的长是()cm;
(3)图2是按():()的比例放大成图3的。
5、你知道吗?
(1)在计算机上,可以通过鼠标的拖动,把图像灵活地放大或缩小。(课件演示)
(2)数学史: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公元前574),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利用人的身高和影子相等时,金字塔的高也和影子相等的道理,成功地测出金字塔的高。以最大的胡夫(Khufu)金字塔为例,原高 146.5米,底为每边长230米的正方形。
四、总结及布置作业
如果你拥有了数学的眼睛,就会像泰勒斯一样发现很多生活中的数学。我们美丽的教学楼通过缩小搬到了我们的电脑里,如果让你测出楼房的实际高度,你有办法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试一试。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1 放大到原来的2倍 对应边×2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形状:相同 大小:不同
: 3 缩小到原来的1/3 对应边÷3 缩小后边长 原图边长
第二篇:2018年1月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题目
2018小学数学面试题目
1、周长是多少
2、两位数乘位数
3、表内除法
4、教数数,从6-10
5、平移和旋转
6、两三位数除以位数
7、认识周长 8.长度单位
9、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10.解决问题的策略绿花12 朵,黄花是绿花的2 倍,红花比黄花 还要多7朵,求紅花的数量
11、轴对称
12、分数的初步认识
13、身体尺
14、观察物体
15.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猴子摘桃子
16、长度单位
17、千克和克
18、三角形的内角和
19、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20、周长算法的多样性
21、不进位12X3
22、第一天摘30个第天都会比第一天多5个问你第三天几个 23.数字编码(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面试
面试方式和程序
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研制的面试测评系统。
(一)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按时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二)抽题。按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通过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
(三)备课。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 20 分钟。
(四)回答规定问题。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 2 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 5 分钟。
(五)试讲 / 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 10 分钟。
(六)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 5 分钟。
(七)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面试
安阳师范学院
关于2014届非师范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教育教学技
能测试(面试)考试时间安排的公告
按照安阳市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现决定2014届非师范生教师资格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考试时间为:2014年3月1日、2日、8日、9日(每周六、日)共四天。
考试具体事项如下:
1、考生需携带第二代身份证、测试准考证参加测试(准考证由学生处统一发放,考生于2014年2月26日-28日到学生处领取,可带领,过期不领者视为自动放弃)。
2、说课考试具体时间及要求:
上午8:00-11:30,考生7:20集合7:30分进场完毕,考生7:45分不到,视为自动放弃,不得进场考试。
下午2:00-6:00,考生13:20集合13:30分进场完毕,考生13:45分不到,视为自动放弃,不得进场考试。
3、考生领取准考证后,如发现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类别、学科等有误、请当场与学生处联系。
4、不准携带任何电子通讯工具,否则按记过处理,取消成绩,记入档案。
5、参加测试人员在身份确认后,到指定准备室进行准备,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测试场所进行测试。在测试开始前10分钟仍未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不再安排测试。凡替考者,取消认定资格。
6、内容的选定: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技能测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说课和答辩三个环节。其中说课题目由测试对象从其申请教师资格学科的起始年级教材中自选三课题(由原来的准备一篇说课,调整为三篇说课,教材采用安阳市学校现行教材)提前准备;答辩题目在测试时由测试对象随机抽取,专家也可在测试现场随机提问。
7、时间及要求:自我介绍、说课和答辩总时间为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2分钟以内);说课(10分钟以内),由测试对象对所选教材内容的处理及将要采取的教法、手段等进行说明;答辩(8分钟以内),测试对象说课结束后,抽取答辩题目进行答辩,测试评委对测试对象进行随机提问。测试各环节语言表述均要求普通话脱稿进行(英语专业须全英表述),说课前交教案一式三份,(即每一课三份教案,共9份,均为手写,打印无效)。
安阳市教师资格管理中心
安阳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2013年11月6日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 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 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 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 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 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 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 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 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 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 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 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②4×2+2×2=12(厘米)③(4+2)×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A、B、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 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