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19-05-14 07:2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篇: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姓名:陈永军

学号:1234004469142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地区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很薄弱。《环境保护法》修改后,深刻剖析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加强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对于我村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着重提出我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几点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当前我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村环境保护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村委会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及退耕还林方面。

2、我村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

目前,我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水流域永定段及其支流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一些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河水水污染严重,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山地石漠化;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林地没有很好的规范,一旦发生火灾,整个林地包括人民生命安全都受到很大威胁;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野生动植物物种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资源总量下降;河(库)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遏,河岸侵蚀问题严重;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1、教育落后,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教育落后一直是制约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的落后不仅仅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还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其环保意识的强弱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部分农民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没有意识到他们简单的行为会间接残害后世子孙,环境教育滞后是他们还无法理解环保作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命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环境监测能力不强,农村环境污染得不到及时改善

环境监测站缺乏监测仪器设备,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的环保问题,例如:农业生产导致的农药残留、生活垃圾及农家肥随处堆放、生活污水没有能力处理也没有固定的排放渠道等等。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用后的包装物处理不恰当都会给农村的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危害。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排放、生活垃圾污染和乡镇企业污染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在环境保护建设中,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从财政渠道很难得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另外,目前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

4、工业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破环

工业废水、废弃物等的排放不仅仅影响了我村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环境的质量。以前污染严重的企业的都相继关闭,但污染仍然存在,沿河、靠山建的工厂将工业废弃物抛给大自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村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能力处理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使我村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诸多环境法虽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

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二是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乡、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村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村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对我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环保意识,养成环保卫生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强宣传教育,可以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有利于环保政策的深入开展落实,全面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使环保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难题会不断减少变弱。民众共同协作,有利于环保政策、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基本素质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的战略意识。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才有绿色食物,才能保证人身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必须有生活环境、生态状态的现代化,必须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问题提高到四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图片展览、网络媒体及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范围、多层次保护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公开发布造成农村环境严重污染事件的信息,宣传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唤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理视,提高农民乃至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

(二)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保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改厕、改水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环保投入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只有认识到农村环保投入的重要性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人,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环境保护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3

和引导环保事业,并投巨资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但是就总体效果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遏止住,环境破坏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尤其在农村,不仅政府缺少保护环境的投入,而且在农村没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所以有限的投入产生的绩效不显著,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

针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而镇、村无力投入,社会资本因回报率低不愿投入的实际,应按照各级财政扶持、地方配套、镇村自筹的思路,采取农民出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省市级财政投一点的方式,增加对农村环保的投入。积极推行对垃圾进行“户分类、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三格式”生态厕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三)依法保护生态资源。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污染的继续发展,但这些法规中也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要求国家环保人员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完善法规及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环境执行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依法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尊重农民的意愿,严格控制强征耕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加强土地政策的宣传,对村民的责任田实行有效流转,对土地进行整治、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加快殡葬改革,依法严禁乱葬坟,对坟地进行依法整治,推行公墓建设。

4、依法保护水资源,引导村民合理投资,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建设。

(四)、完善法规建设。

县和乡镇应制订以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具体政策和乡规民约,如规范农村环境卫生、住宅用地、保护水资源,控制随意征地、违法占地开发的政策法规等等,以法治污,法治从严从重,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贯彻执行和监督,有关监督部门应进行不定期抽查,严查深究污染土壤、水质、污染大气、乱占土地等行为者的责任,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做到防微杜渐。

(五)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发挥对农村环保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管职能。

设置乡镇环保站,作为县市环保部门派出机构,配备适量人员,主要职责是编制农村环

境保护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规划、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污染源监管、环保执法及环保政策法规、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六)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电、改水、改厕、改房、改厨”工作,逐步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七)堵住污染源头。

采取必要措施禁止使用白色泡沫塑料、农药瓶的乱弃乱埋,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作无害处理,顾及化粪池、沼气池的建设,以及在农村普遍建立污水处理站。总之,要组织分类垃圾及回收利用,把有机垃圾沤制堆肥,将无机垃圾分类,有利用价值的回收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集中处理; 要加强治虫施药的统一管理。即对大田治虫有专仓储存农药,专人检测虫情,统一时间施药,同时还应逐步开展天敌治虫、灯光诱杀治虫等,以减少滥施农药造成污染的机会。

(八)通过深化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卫生村”“卫生户”等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营造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卫生的良好氛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力避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多方面寻求综合对策,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村和谐,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二篇:村卫生室与乡村医生管理的对策与建议范文

村卫生室与乡村医生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人才与制度是乡医未来发展的主题 乡村医生是我国特殊的一个医疗群体。从最早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走街串巷的赤脚郎中,到现在的有规范化卫生室,持有乡医执业证书,拥有多种经营手段的乡村医生,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他们为我国近十亿的农村人口提供着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一、乡村医生及卫生室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乡村医生在日常工作及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给乡村医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种种难题。

1、乡村医生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正统的医学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手把手师带徒、中医速成培训班、五年社区乡医培训是他们唯一能够接受到的医学教育。其诊疗方法老化,医疗技术低下,医疗手段单一,有些一代传一代的单方、偏方仍然是他们治疗病人的首选手段,而许多有能力的乡村医生只要通过了执业资格认证便会离开村卫生室以求获得更好的待遇。总之,目前村卫生室从业医生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乡村医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老化,缺乏对医学知识更新升级的主动性,缺乏自我学习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观念上、根本上给乡村医生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甚至误区,处方书写寥寥草草,门诊记录杂乱无章,药品摆放混乱,不重视消毒,对农村流行病、传染病缺乏相应防病控病的知识与方法,不能接受电子办公,无法承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给予的各种公共卫生工作。观念老化,使乡村医生对各级党政出台的农村卫生政策、卫生法律法规,不关心、不重视、不了解、不掌握,只看重医疗收入。从思想上及认识上的不重视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甚至还在使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管理模式经营着自己的诊所,一但发生医疗纠纷,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3.乡村医生工作模式存在严重矛盾。在我国,除部分乡医能够享受国家补助外,其他乡医仍需要自给自足,然而乡医普遍医疗技术低下,从而造成了其能够开展的医疗项目少,医疗收入低下,而乡医即使享受国家补助,面对目前越来越高的生活标准,也显得捉襟见肘,这就造成了乡医以卖药、赚钱作为主要生存之道。乡村医生的劳资主要来自诊病卖药,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搞得越好,病号就会越少,医生的医疗收入就会越低。这种体制矛盾造成了乡村医生对公共卫生工作的不重视甚至抵制。

4、乡村医生目前存在严重的断代问题。随着老一辈乡医越来越少,农村师承学医基本绝迹,新毕业的学生因为待遇、工龄、发展等等问题又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即便有个别医生到了村卫生室,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总是惦记着离开挣大钱。如此环境造成了我国乡村医生老龄化的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断代可能。可以预见,如不改变现今环境,不出20年,我国将面临部分地区没有乡村医生可用的情况。

5、村卫生室隶属关系不明确,上级部门过多,主次不分明。在“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前,国家既没有明确村卫生室的社会属性,又没有明确村卫生室的隶属关系,也没有出台规范的管理制度。长期的无序管理,造成了地方政府、村委会、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级卫生局等等部门都对村卫生室拥有管理考核权。房屋的建设验收,设备的引进使用,人员的聘用管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进行建设投入和监督管理都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据,常常相互掣肘,导致了乡村医生管理相对松懈。而日常管理考核主要是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但是由于这些单位缺乏管理力度,没有执法能力,只能在医疗技术等方面做出指导工作,更为村卫生室建设的模式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增加了技术难度。

二、对策及建议

我国现在正在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发展时间等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并不能普及到人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地步,可以预见未来30~50年中,乡村医生仍然是我国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1、普及乡医补助范围,提高部分考有执业证书的乡医待遇。建议让具有乡村医生资质的医生能够百分之百享受到国家补助,让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乡村医生能够享受到同乡镇卫生院医生一样的待遇,并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适当给予年终奖励。提高乡医待遇并与医疗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可以从侧面提高乡村医生从业积极性,鼓励其学习进修各种专业知识,促进其考取执业证书,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乡村医生素质,规范其门诊记录、处方书写、消毒隔离等等记录管理工作,有效的改善乡村医生对日常记录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在乎的认识,使乡村卫生室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保障乡村医生及患者双方面利益。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取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可以在乡村卫生室引进专、本科医学生,工作3~5年后考取执业证书并表现优秀者,可以由乡镇推荐到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而在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招收新员工时,定向给予一定录取名额。另外,还可以在部分地区实行大中专院校定向生、委培生教育,适当降低录取分数换取学生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工作5~10年甚至更久。此外,在村卫生室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提出申请,由当地卫生局代为返聘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退休医师、主治医师。通过这些手段,可以适当的引进部分人才,弥补人才短缺断代问题,也能为各村卫生室提供有专业技术的新鲜血液。

3、实行“老带新、新帮老”工作模式。由老乡医帮带新员工,传递治疗经验及工作方法,使新员工能够尽快的接触临床,尽快的适应工作。由新员工引进的诊疗技术、新的治疗方法,促进乡村卫生室开设新的诊疗项目,不光能够更好的为农村百姓提供服务,更能促进乡村卫生室创收,以便日后有能力招收更多更专业的医疗技术人才,开设更多更实际的医疗诊治项目,实现良性循环。

4、要求所有乡村卫生室或村委会替医生上医责险、养老保险。医生工作性质特殊,想从根本上杜绝医疗差错基本不可能,而受农村基层医疗软、硬件条件限制,乡村医生面临的医疗风险更大。给医生上医责险,可以由社会分担医疗事故赔偿,使得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能错有所赔,解决医生后顾之忧,保障医生切身利益。乡村医生退休后,因为不能返聘上岗,也没有退休金与养老金,养老保险可以使其年老退休后能老有所养。

5、明确村卫生室隶属关系,多部门联合督查,定期统一考核。村卫生室隶属关系应当以行业归口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妥,如村卫生室的固定财产、人事、业务技术、资金运行、医疗行为、质量监管等均应由卫生局受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管理,而乡村医生的组织关系应当隶属村党支部。在绩效考核时,由当地卫生局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主导检查,组织各个相关单位进行定期统一考核,届时由当地政府及村委会负责人陪同,主要考核乡村医生依法执业、医德医风、操作规程、公共卫生服务、房屋设备验收等等工作,查到一处改正一处,走到一处落实一处,各相关部门现场协调,统一各种制度规定,使乡医考核确实落到实处,督促乡村卫生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另外,建议让乡村医生进入村委会,给其一定的话语权,使其在卫生机构与当地政府当中起到协调作用,尽量减少相互掣肘。

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乡村医生未来发展的主题。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卫生工作,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卫生设施明显改善,而近十亿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人才的引进,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乡村医生工作更好更有序的发展,也可以使乡村医生更好的为广大就医不便的农民患者们服务;而乡村医生在工作中也可以减少医疗事故、学习更多更新的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收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个人待遇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初期国家投入可能稍大,而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各地乡村卫生室有能力、有实力自主创收,形成一个个小型、个性化的村级卫生院,不仅仅能减免国家辅助,整合农村卫生资源,更能提高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人口的医药卫生需求,从医药卫生方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

门城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务部:孙培喆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三篇:13 陈永红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湖北省英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永红

摘要:智障插班生是指在开学初或开学后入学,通过生长发育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插入相适应的班级或与之水平相接近的班级中的智障学生。智障插班生多为智障儿童,年龄一般在10岁以上,他们由于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学习生活而转学到了培智学校。相对于一开始便就读于培智学校,已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智障儿童,这部分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敏感、爱哭、易怒,注意力稳定性极差、多动、自控能力差等方面问题。通过与正常儿童的对比,我们可以这些智障学生相当于几岁的儿童、幼儿、甚至婴儿从而找到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

关键词:智障插班生

学习兴趣

组织纪律

自卑

不良言行

智障插班生是指在开学初或开学后入学,通过生长发育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插入相适应的班级或与之水平相接近的班级中的智障学生。这批学生之所以插班是由于经过评估后发现他们与一年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适合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智障插班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因为智力发展迟滞、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低、肢体残疾等障碍造成无法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又找不到合适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长期以来智能呆在家中的智障儿童,这类学生我们称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二是曾经在普通学校进行过一段时间学习,由于无法跟上普通班的教学进度而转到培智学校的智障学生。这类学生我们称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这些插班生有哪些心理行为特征?应该采取哪些教育对策?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他们具有的一些显著心理行为特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

这类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大,智力发展、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肢体残疾等障碍较多,但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生活的接触面较小,都比较单纯。

1、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此前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没有进入过这样的场所去感受那种氛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组织纪律”,也就没有组织纪律的意识。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只要他的行为没有危险性,家长一般都不加以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自由散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拿出东西吃、拿出玩具玩,或是不打任何招呼,突然跑出去上厕所、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集体活动中自己做自己的事,对他人不理不睬。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后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随时提醒、引导学生,直到学生教好的融入到校园的学习、生活中。

2、依赖性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比其他智障学生表现出更大的对他人的依赖性。他们在入学时年龄多半已偏大,多数已达或超过10岁,有的孩子已有16、17岁。他们长时间呆在家里,由于自身存在较多、较大的障碍,做任何事情都比普通人困难,再者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对孩子的愧疚,或是缺乏耐心,或是缺少正常教育孩子的方法手段),多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不让孩子或少让孩子动手。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养成了事事依赖家长、依赖他人的心理惯势。而且,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这种依赖性不仅强,还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心理定势。对此教师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智障学生依赖性的转变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与家长、其他学科任教师进行沟通,彼此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步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各方面不能形成合力,不仅无法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还会加剧依赖的程度。而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剥茧抽丝的方法,即先通过表扬、赞美其他学生独立自主的行为、表现,使要转变的对象产生想要自己动手做事的渴望,再有意识的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去完成,这个视乎教师、家长要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形成自己去做一些事的意识,然后逐步增加任务的量,提高任务的难度,同时逐步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渐渐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在很多事情上不再一味依赖他人,而是自己理所当然的去做。

3、学习兴趣高:长期以来,看到邻里的小孩背着书包去上学,自己却只能呆在家中,加上经常看到听到有关学习、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渴望与新奇的感觉,自然学习的兴趣较高。可是这种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比较脆弱的,为什么呢?因为智障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较低,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学习兴趣会随之降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教育,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要善于在学生遭遇挫折时把他们从失败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二、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 这类学生一般智力程度较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较高,肢体残疾也较少,但由于曾经在普通学校就读,承受过较大的学习压力,而且生活的接触面较大,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1、自卑:由于智障学生在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距离,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得不如普通学生,加上学生、老师有意无意的轻视和忽视,很容易在智障学生心里形成“我总是不如别人,我真是没用”的想法或观念,整个人显得十分自卑。有些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在这方面表现很明显。教师对他们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鼓励,同事要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关怀,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各方面与其他同学没有什差距,从而逐步消除自卑,建立自信。

2、发泄心理和过激行为:不少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在心理上都比较压抑,就是因为曾经受过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是歧视,在心里有阴影,一直没有机会发泄出来,当他们来懂啊培智学校,他们心中的压抑,曾经受过的委屈就忍不住发泄了出来。教师要有敏锐的感觉,要能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过激行为,一方面要有效的控制局面,防止他们的过激行为伤害到其他学生;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家长联系,找到导致学生压抑和产生心理阴影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很好的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

3、不良言行:有些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表现出的不良言行也值得我们注意。如满嘴的粗话、脏话、抽烟、无故旷课、逃学等。这些一般是个别现象,要个别教育,同事注意不要让这些不良言行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这两类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要注意加以区别,只有准确把握学生,才能行之有效的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有些共性的问题我们也要加以注意: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到专门的培智学校就读对智障学生、对家长而言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许多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学校后都长舒了一口气,对培智学校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个别家长还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您对我的小孩只管要求严些,我还指望他以后读大学呢。”这类学生进入特校后,需要两个星期,长则

一、两个月适应学校生活,个别学生的适应期长达一个学期甚至

一、两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要给予学生高度的关注,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将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教育学生铺平道路,也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个好的平台。

4、学习兴趣低:在普通教育学校,教学的进度比较快,教学的内容相对于随班就读的智障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智障学生想要跟上教学进度并不是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面对的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不可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智障学生身上。一旦学生在学习上落下了,这个距离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学不懂,在作业、考试中表现出的成绩就越来越差,学生渐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当他们转入到培智学校后在学习上就表现出没有兴趣、无所谓。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白这类学生在培智班的学生中学习能力是较强的,只是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已。那么开始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督促学生去学习,很快学生就会发现这里的学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相反还比较轻松,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这里学习反而是比较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有些得意忘形,所以一有这种苗头就要将其控制下来,这样才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势头。

参考文献:

1、刘全礼、邢同渊、马积德《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上、下》

2、钟友斌

《心理咨询与治疗》

3、王东生

《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的智力、心理原因及对策》

4、赵亚萍

《智障学校插班生情绪行为问题对策》

第四篇:宿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陈祥)社科课题201239

附件

2宿迁市2012年社科课题

申 报 表

项目类型应用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宿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陆广地所在单位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填表日期2012年3月9日

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社科联制

2012年2月

一、课题申请者基本情况

二、课题设计论证(请详细填写,可以附页,2000字左右)

三、预期研究成果

四、经费预算

五、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六、专家评审组评审意见

七、审批意见

第五篇:分析杏城村那免小组能源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分析杏城村那免小组能源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按板镇小刀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农村能源现状的分析研

究,指出了阻碍该村农村能源建设的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位于按板东北方向,花山营南对面,联盟公路9公里——10公里路下边的一个自然村。全组耕地面积一百多亩,其中粮田面积八十多亩。境内土地普遍贫瘠,生态脆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寨。长期以来、一直以刀耕火种的落后式为主,生产力低、资源利用效率低,比较浪费,且对生态破坏严重。那免小组总人口86人,其中傣族34人,占总人口的39.5%,彝族18人,占总人数的20.9%,汉族44人,占总人数的51.1%。粮食总产量约36000吨。前几年,虽然党委政府号召节能减排,保护资源,全组大力开展引水富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了村民饮水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但是那免小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还存在一些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农村能源包括户用沼气、生物质气化、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灶、风能发电、地热能开发利用、微型水力发电和以节能为目的的改灶、改炕、改厕等。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从90年代开始发展沼气,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能源建设发展极缓慢。1999年小组部分农户开始集资建沼气,截止目前,全组共建成沼气池5个,占全村适宜建池农户的23.8%;使用节能炉的用户0户。农村能源建设已由最初的单一的户用沼气池向节煤灶、节柴灶、太阳能建设方向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渐显现。

二、农村能源建设积极作用

从建设情况来看,农村能源建设为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据测算,建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燃煤2吨,节电120度,节约薪柴2吨,相当于保护了0.233公顷薪炭林或0.133公顷林地。二是节约了生产投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渣中含有机质30%~50%、腐殖质10%~20%、全氮0.8%~

1.5%、全磷0.4%~0.6%、全钾0.6%~0.21%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据项目户使用沼液、沼渣统计,每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解决0.33公顷~0.47公顷的粮田用肥。年节约购买化肥开支四五百元左右。三是增加了农业收益。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缩短了牲畜的出栏期,有力地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发展,促进了农户增收。四是改变了农民生产环境。清洁能源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广大农户传统的卫生习惯,对促进农村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组能源建设现状,虽然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但仍存在农村能源开发不系统、不全面、利用率不高、缺乏创新机制等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户使用新型能源的比重低,开发利用不够。据调查,全村现有人口86人,21户,目前使用新型能源的用户只有5户用沼气,而且覆盖率较小,占村总户数的23.8%左右。而沼气池实际使用率只占已建户用沼气池的20%左右,仅占村总户数的4%左右。(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农户外出务工,沼气池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农户管理不善沼气池死窖等原因。)全村使用太阳能的农户有所增加,但使用风能的没有,从而反映出农村新能源的利用率低,开发利用远远不够。二是户用沼气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能源建设进度。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贫困村,又处边远山区,所以群众经济条件有限,群众自筹困难。据统计,建一座沼气,政府补贴仅有约三百元左右的物资(水泥)补贴,农户至少还需自筹两千左右元。再加上改厨、改厕以及沼气池建设中所需的部分建材。农民能源建设负担重,发展缓慢。三是对农村能源认识比较肤浅,还停留在“旧能源建沼气”的层次上。不能把能源建设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无公害生产、乡村文明、增加农民收入等有力的结合起来,认为农村能源就是沼气。四是已建沼气池的部分农户缺少沼肥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三沼”综合利用效益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缓慢。五是后续服务管理跟不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能源建设的需要。农户文化参差不齐,农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许多问题凭农户自身难以解决,而沼气设施分散在千

家万户,管护工作量大面广。目前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能源可持续建设的需求。推广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发展缺乏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期的发展思路。

四、建议及对策

(一)创新促进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只有把“调”定准了,才能准确把握全球化的节能趋势。要克服传统思维的惯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能源发展的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能源工作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用能源的后续管理、服务与指导力度农村能源建设目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比较多,对做好农村能源管理工作也带来很大难度。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研究、推广、管理与服务队伍,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农村能源利用的指导力度,为农村能源发展提供相关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三)努力构建能源建设与“循环经济”互推互动的推广机制利用好沼气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好模式,发展沼气需要大量的禽畜粪便做原料,从而成为发展养殖业的动力,促进农户增加禽畜的饲养量,沼液、沼渣是优质饲料添加剂和速效有机肥料,用于喂猪、养鱼和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业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

加经济“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型、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四)不断改进柴炉灶具,提高柴的利用率。对村住户主要炊事用具全部进行改进、更新的难度非常大,当务之急就是政府鼓励村住户自行对现有的炉灶具进行改造或更新,进一步提高树枝、玉米杆芯等可燃物的利用率。

(五)拓展农村能源利用率范围,加强农村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深入研究按板镇杏城那免小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可行性,全方位开发农村资源,构建全面、协调、系统的农村能源发展新模式。要积极参与设施改进、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涉农项目整合,将节能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综合利用,促进技术集成,加速模式转化进程。

(六)搞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的有利因素,以节能减排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加大沼气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全村能源建设向深度、广度、全方位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骏.沼气设施故障检测与排除.中国三映出版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新农村实用科技知识简明读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朱世伟等.中国农村能源技术经济.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

是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沼气资源,对于保护森林植被、增强土壤肥力、遏制水土流失、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减轻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五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农户的炊事燃料和照明的生活能源,一年可节省燃料开支近4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二是人畜粪和各种有机废物进入沼气池后,外部环境的脏、乱、臭得到有效治理,常见的寄生虫和病菌有效地被沉降和杀灭,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增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农村变成了文明卫生的新农村,缩小了城乡差别;三是农户解决了燃料之后,杜绝或减少了对树木的砍伐,保护了林业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四是改变了农户烧柴烧煤烟熏火燎之苦,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提高了空气质量,治理了环境污染。五是沼气的利用,将大量废弃的秸秆和杂草作为牲畜饲料,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经过微生物的作用,提高了沼液的肥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解决了农民的燃料、肥料、饲料这“三料”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五是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不仅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建设,把农村的“三废”(秸{HotTag}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下载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永军===关于加强吴集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