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申论2001年
200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请在试卷上填上您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本卷总分100分,限时2小时;
3.仔细阅读以下资料后,按照后面的申论要求上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我国拥有地球上90%的稀土铁矿,包括世界上最好的永磁材料——钕铁硼。然而,当中国的钕铁硼在国际市场上市时,却遭到了当头棒喝,不但不允许出售,还告我们侵犯了日本和美国公司的专利权。原来,中国科学家和日美科学家都各自独立研制出了钕铁硼。从技术方面讲中国毫不逊色,但我们没有申请专利,而外国人已捷足先登。最后,我们不得不忍痛花了400万美元“冤枉钱”购买了日美的专利许可,以换取在市场上的销售权。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专利案例。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家专利局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8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占46%,国外申请占54%。在国内申请中,企业申请占17%左右;而国外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高达93%。通过简单的换算可以发现,15年来外国企业申请量是国内企业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我国企业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属凤毛麟角,十几年来累计只有2000多项,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在国外就申请四五千件。
应该强调的是,目前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申请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质量上也占优势,在有些高技术领域甚至占据了垄断地位。如光学记录领域占95%,无线传输占93%、信息存储93%、移动通讯91%、电视系统90%、电子通信技术85%、核物理及核工程83%、有机化学79%等等。上述领域中,有些具有开创性质的核心技术专利申请,其保护范围是相当大的,以至于其他后续开发者很难避开它的保护范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在看完“中国专利成就展”后,这样表达自己受到的“震撼”:“我原来以为外国公司占领的只是今天的中国市场,没想到他们把未来中国的许多技术发展空间也给封锁了。”
作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已成为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游戏规则。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就等于拥有了进攻市场的“利矛”;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专利法的周全保护程序又好比是坚实的“盾牌”。攻可为“矛”,守可为“盾”,这是专利的最大特点。
统计显示,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公司,恰恰也是专利拥有量最多的。杜邦公司有3.1万件专利,柯达拥有2.7万件,西门子拥有2万件,松下电器每年申请专利高达1万多件,日立公司目前有效的专利达7万件。专利成了跨国公司驰骋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他们通过大量申请专利,将高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一个个地圈进自己的壁垒。其他企业除非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跨过这一技术层次,从更高、更新的层次去寻找和开拓技术上的“新大陆”,否则就只能在他们所圈的技术领地之间,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自己的技术创新。不仅如此,不少跨国公司还采用了许多进攻性手段,对其他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进行牵制。他们对付中国公司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一是专利外围战,二是告你的专利无效,三是买断你的技术,他可能给你100万元,但市场可能是1亿元。而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除极小部分申请专利和采取技术秘密方式保护外,大部分没有取得专利保护,这些成果正在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等形式公之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
还有一些成果虽然在国内申请了专利,却没有在国外申请。而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一项发明只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么它在别的国家则不受法律保护,可以无偿使用。
在我国,“为科研而科研”导致重复研究和创新程度不高,科研“奖励”更成为专利申请的羁绊。国家知识产权局某司长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套成果鉴定办法,使得科研工作者往往更看重相关的学术评价和管理机关的认可,或者这样那样的“奖励”,而忽视了专利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强大的知识保护能力。
据调查,“863”计划多数项目执行者和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立项之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专利文献检索。据原国家科委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所做的相关调查,“863”计划的部分科技成果根本就不具备申请专利所必需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对“863”计划成果技术创新程度的调查表明,“863”计划的课题执行者认为有4.61%的项目属于“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无创新”,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数字为2.08%;而“我国独创、国外无此技术”的,课题执行者认为占项目的5.01%,有关专家则投了“零”票。
加入WTO后,中国专利保护首先面临的压力,就是大量增加的国外专利申请将压缩我国技术创新的空间。一是1992年专利法修改;将原来不给予专利保护的食品、饮料、调味品、药品和化学物质给予了专利保护,外国公司为了使其现实的或潜在的出口这些产品享受专利保护而大量申请专利。并且随着关税壁垒的消除和出口中国产品的增加,专利的申请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二是1994年我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后,专利申请量年年有大幅度增长。简化申请人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的手续是FTC的宗旨,它可以明显降低专利申请人在多个国家获得专利的成本及时间,减少在各国申请时的手续,有助于尽快给出口贸易提供专利保护。中国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无疑也将进一步刺激他们在中国的专利申请。
其次,发达国家极力扩大专利权保护范围,势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世界银行1998年年底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日益强化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面临着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知识差距的危险,过分的知识产权保护反而会影响对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报告还认为:“许多工业国家的公司正在取得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其知识产权往往覆盖了基本的研究手段和市场化产品,给新的公司和研究者进入新的全球工业领域造成困难。”
另外,潜在的最大危险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专利法的保护程度肯定要与国际接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专利侵权的惩罚力度要与世界一致。外国人有个战略,要打就打得你倾家荡产,现在它不打你,是时机不成熟。比如美国宝丽来公司状告柯达公司侵犯其瞬时照相机和胶卷的专利权,官司长达14年,最后宝丽来获得了9亿美元的赔偿,创下了侵犯专利赔偿的世界纪录。
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涉外专利纠纷,如葛兰素公司状告山东齐鲁制药厂、微软状告北京亚科等,表明这个“埋伏”已经露出了冰山一角。
三、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的主要内容。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针对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应对措施,该方案或措施要有可行性。
3.请你围绕资料所反映的主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字数不少于1000字。
[详解]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继续迅速增长,版权保护制度日趋完善,海关加大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公安和文化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加深入,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进展顺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2001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围绕以“今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一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宣传和庆祝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宣传知识产权的新高潮,营造了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氛围。在这一年浙江省申论的试题就是专利保护问题,可以说紧扣国家的理论及现实问题。
1.目前我国的专利申请存在大量问题。科研课题立项前不了解国际专利申请情况,研究成果普遍缺乏创新,课题执行者专利申请意识淡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极少。外国人在国内专利申请上占据明显优势,不只占据了中国今天的市场,也封锁了我国明天的技术发展空间。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着巨大危险,有可能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2.[高分范文]
第一,加大国内企业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加速国内开发类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培训,使广大科技人员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利用这个规则,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
第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能够从技术、经济、财政等方面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估的专家群,并建立有很高独立性的分支机构,形成一个与地方、国家关系密切、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评估和支持技术创新的网络;改革科研评估体系,使科研立项与市场的占有、专利的获得联系起来;要对国外的知识产权进行分析,提出跨越专利壁垒的途径及方法。
第四,在国内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加紧技术市场的立法工作,构建较为完善的技术市场管理法规。
3.[高分范文]
加强自主创新意识,积极申请专利保护
我国的专利申请状况令人忧虑。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家专利局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28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只占46%,而国外申请却占了54%。国内申请中,企业只占了17%,而国外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则高达93%。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国外申请专利累计只有2000多项,而仅日本的索尼公司,一年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就有四五千件。
我国专利申请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高。这对我国的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正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说的那样:“我原来以为外国公司占领的只是今天的中国市场,没想到他们把未来中国的许多技术发展空间也给封锁了。”
专利申请工作的薄弱,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这不只是因为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创新成果数量偏低,更在于我们的创新意识缺乏,专利申请保护意识淡薄。中国自主研制的永磁钕铁硼,就因为没有申请专利,不得不花400万美元的冤枉钱购买日本的专利许可。我们不能设想,如果不改变现状,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发展将遭遇到何种程度的阻挡,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路在何方?加强自主创新意识,积极申请专利保护,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改变中国当前专利申请方面的被动落后状况,首先要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进行高水平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独创、国外无此技术的前沿研究,要从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对这类研究进行鼓励。要通过文件、会议、参观交流、新闻报道、专题讨论等方式,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意识。要采取周密措施,杜绝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要把宝贵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研究课题上。
我们要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机制,对专利申请进行规范有效的引导、鼓励和帮助。科研课题审批前,必须先进行专利文献检索,确保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研课题结题,科研成果必须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专利管理部门批准,才能公开发表。科研单位和个人未经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发表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科研论文。专利管理部门要跟踪前沿研究,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要落实专人跟踪,积极协助其申请专利。
专利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为专利申请提供方便。要积极发展专利申请中介机构,鼓励专利协会和团体积极开展专利咨询和代理工作。专利管理部门要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负责到底。要积极开展跨行业和跨国界专利申请代理工作。既要谨防自有专利被他人所侵犯,也要注意不能侵犯他人专利。要提高处理专利纠纷能力,快速有效地处理专利争端事件。
当前,要大力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专利合作条约》,做好专利申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新闻单位要加强对自主创新和专利申请工作的报道,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工作。企事业单位要把专利申请纳入本单位的普法教育计划。全面提高社会各界的专利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有利于保护创新技术、注重专利申请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篇:申论 2018 浙江 A
2018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A类)
给定资料
材料一
2017年以来,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上半年稳走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好于全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6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半年快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9%)1.2个百分点。
全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2017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25.4%;新设个体工商户55.7万家,同比增长15.2%。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040家、个体工商户2040家。至9月底,浙江省有各类市场主体575.3万户,同比增长12.5%,其中,企业188.8万家,同比增长16.7%,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5802.6亿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4263.45亿元,同比增长6.2%;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354.9亿元,同比增长19.43%。多年来,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它们贡献了浙江60%的税收、70%的经济总量、80%的外贸出口、90%的社会就业,为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全国7%的经济总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凭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带领6名农民白手起家,在萧山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为求生存,他千方百计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各种配套,“人家要什么就做什么”。凭着鲁冠球超凡的经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企业越做越大,到1978年,全厂已有400多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也先后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和“宁围万向节厂”等七八块牌子。就在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的时候,鲁冠球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挂在厂门口的几块厂牌一一拆了,只留下一块“萧山万向节厂”--他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配件“万向节”上。鲁冠球后来说,他从1978年开始考虑一些问题,“做工厂不能有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小而专、小而精”。自此,这家“身份低微”的企业从当时的“冷门”行业一跃发展成为今天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企业常青树”。
浙江义乌S日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楼某14岁时就随父走街串巷,鸡毛换糖,收过农药瓶、摆过地摊、搞过养殖……15年间干过20多个行当,但积蓄寥寥。1993年底,已是而立之年的楼某慢慢意识到,什么都尝试便什么也做不好,他决定抓住手中的吸管生产设备,一门心思做吸管,从此不再换主业。“吸管这东西,一次性、几厘钱、低门槛、低技术、低利润,在餐桌上都是白送,还没人关注,只能挣一点辛苦钱。”楼某说,“家庭抱怨、员工怀疑,但我仍然坚持原定的路径,未来五十年只做一根吸管。”20多年来,S公司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坚守实业,不多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将一根吸管做精、做强、做到极致。目前,S公司拥有各类塑料吸管生产流水线200多条,企业员工600余人,年生产各类塑料吸管近万吨(200多亿支),已成为全球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创新最多、市场覆盖面最广的塑料吸管生产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
材料三
浙江经济是“千家万户”的草根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户以其准入简便、成本低廉、经营灵活的特点,实现了浙江人创业做老板、发家致富的最初梦想,带动了浙江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造就了民营经济大省和强省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工商户自身的发展空间在逐步萎缩,尤其是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发展面临的困难剧增,大量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此,浙江省陆续出台《浙江省个体工商户转企业及小微企业规范升级工作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关于制定“个转企”行业标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个转企”扶持政策文件,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市场主体自觉提升。自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个转企”20.2万家,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比重由2012年底的71.7%下降到2016年的66.7%,减少了5个百分点。创业者越过个体户模式,“一步到位”直接设立企业渐成潮流,以杭州为例,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比例仅占50.9%。
“说起个体户,对方就会觉得你信誉度不高,很多要求有一定资质的招投标活动参加不了,还无法出具增值税发票,损失了不少订单。”在温州瓯海郭溪街道从事五金加工的杨某告诉记者,前年的“个转企”,使他完成了从个体户“小老板”向公司“企业主”的华丽转身,突破了以往的发展瓶颈。在他看来,“个转企”更像是一道平衡大账与小账的“考题”。转企前,杨某也有顾虑:原来赚的钱,只要放进自己的口袋就行,而转企后,所有的成本开支,都要纳入公司规范的财务体系中。除此之外,经营成本的增加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转企前,他每月只需要缴纳1500多元的定额税,转企后,按照目前的产量,他每月所缴的税费至少要5000元,再请一个兼职的会计,每年至少还要增加2万元的额外开支。即使原材料采购、电费等发票可以进行部分成本抵扣,加上政府还有部分财政返还奖励,每年的实际经营成本也要增加5万元左右。但杨某更愿意把“个转企”视为一种倒逼机制。“个转企”后,他拿到50万元的贷款,陆续添置两台先进机器,聘用三名设计师,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尽管经营成本增加不少,但杨某更看重的是转型后企业发展空间和口碑的提升。他认为,“个转企”后如果不自我加压,不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再沿袭以前的“小富即安”或“小打小闹”的思维,很难说企业会走多远。
材料四
在浙江嘉兴众多小微企业中,不乏成功转型升级的样本。海归创二代徐某通过不断创新,将一个传统的图文打印部变成了融信息化与数字化于一体的档案管理有限公司。徐某的父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承包了一家村办企业,1995年开办了D文体用品店;到2002年,在全市已拥有4家大型文体办公用品店,并在市、县大型商场设立了多家专柜;2006年,又增加图文经营项目,并在2009年将图文业务独立开设成为一家企业,可以说这是一个有着“转型基因”的企业。2010年,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后,徐某从图文业务开始做起,迈上了商海之路。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徐某发现,公司要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引领行业。为此,他引进日本先进机器,将传统打印业务转向了数字化印刷。2012年,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的D文体商行已经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并在2013年获得浙江省数字印刷经营许可证,成为嘉兴市惟一拥有此经营权的企业。同时,D数字印刷有限公司也成为嘉兴市政府定点印刷单位。这一次成功转型后,有着国际视野的徐某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不仅对印刷业务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人对原始文件的数字化加工要求越来越迫切。“一些人的档案都是纸质的,没法满足现代社会电子化的需求。”徐某从客户需求中看到了商机。2013年,徐某再次引进先进技术,在数字化印刷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化加工。此后,徐某又走遍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经过认真考察后,他建起了嘉兴第一座民营档案馆--浙江W档案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了档案工作以手工管理为主向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以管理档案实体为主向以管理档案信息为主、以档案存储保管为主向利用服务为主的转变。
材料五
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上升趋势明显,综合贡献力、核心竞争力、成长活跃度、制度供给力指数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蓬勃向上是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的主旋律,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受内需不足、外围经济增长乏力,原材料、劳动力、物流、资金使用等成本逐年攀升及企业产品价格难以上涨的影响,小微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有所增加;“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许多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业的小微企业在产品经营定位上大多采取低成本、低价格、低回报的策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常以低廉价格为市场竞争主要手段;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企业融资便捷程度、税收减免和用房用地优惠政策、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等制度供给仍需加力,企业政策获得感需要进一步增强。
材料六
浙江产大民企,也产“小巨人”,从打火机大王、吸管大王,到袜子大王……这些“小巨人”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湖州M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我们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交流接触器的铁芯。”企业负责人沈某介绍,在空调、高铁、发电设备上,都会用到交流接触器,铁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虽然成立时间只有7年,作为行业领头羊,M公司已成为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合作伙伴中,更不乏ABB、西门子、HCC、格力、正泰、德力西这样的知名企业。“这是一个细分领域,早前市场呈现空白状态,我们瞄准并提早介入,就有了先发优势。”沈某表示,“小小一块铁芯,从外观上看没有什么特别,可其实对精度、硬度等要求都很严格。”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显示,一个小小的铁芯生产,要经过冲压、插铆钉、铆压、放置短路环、压紧短路环、磨削等十多个环节。不过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目前产品的生产效率非常高。沈某说:“以前的冲床需要手工送原材料、脚踩冲压,卡尺量厚度,现在都一体成型了,快捷而省力;以前的磨床都是人工手动操作,一个人管一台,现在电脑控制,一个人可以管两台,精密而省力;以前的成品包装环节需要人工刷油防锈,现在采用机器自动雾化喷油,均匀而省力……”在这些生产环节的前世今生介绍中,沈某的语气里难掩骄傲:“每个工艺环节我们都在不断追求技术改进,除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产品质量。”据介绍,早前M公司就自主设计了铁芯自动化专业生产流水线,并且一直在生产中边做边改,最近一次是把生产中的部分环节替换成机械手,所需人工由原先的三人减少到一人,效能也大为提高。另外,由于产品精度高,生产所需的模具也需要相当高的精度,为此企业除了投入巨资添置生产设备,还自主研发相关模具以提高生产效率。如M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铁芯冲压模,使得出品率从“一出二”提升到“一出四”,节省原料效果显着。由于创新不断,M公司不仅取得了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也是整个吴兴区科创园内最早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2014年,M公司还被评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上的创新,使得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由此也赢得了诸多知名品牌的信任。不久前,在ABB的网上全球招标工程中,企业在SIZE8号铁芯产品上的得分一直名列前茅。这款产品主要用在核潜艇的交流接触器上,一旦中标,对M公司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和一流的企业合作,也推动我们要做一流的企业。”沈某坦言。在这种“做一流企业”的理念推动下,近几年,面对经济不甚景气的大环境,M公司每年销售额都有20%到30%的增长,客户群也相当稳定。
浙江是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隐形冠军”企业的省份。2016年8月,浙江省经信委发布《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2017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作为引导我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浙江计划在全省范围筛选1000家左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确认1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示范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对于隐形冠军的认定和培育对象,浙江省重点关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10个制造行业。
材料七
着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发现,名不见经传、却在某一个窄小的行业里做到顶峰的1000多家中小企业,才是德国经济的真正引擎。它们有不可动摇的行业地位,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和高度的创新精神,还有丰厚的利润回报,西蒙将其称为“隐形冠军”。随着研究的深入,西蒙考察了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的大量优秀中小企业之后,从中抽取了457家企业进行定性研究,并写出了《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一书。
西蒙认为合格的“隐形冠军”必须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其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是第一或第二位;二是它必须是中小公司;三是它的社会知名度低。“隐形冠军”的特征则包括:(1)成长得更慢;(2)在更加稳定的市场里竞争,受时尚潮流或者经济繁荣周期的影响较小;(3)必须从一开始就发展国际业务,因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在任何单个国家的市场都不大;(4)也许寿命更长;(5)家族企业或者封闭持股企业更多;(6)保持中小规模。
西蒙还进一步分析说,“隐形冠军”企业成功的道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公式A+B+C=成功:A意味着勤奋,B意味着智慧,C意味着闭上嘴、不要谈论你自己的成功。其实这个大道理不仅作为“科学大师”的爱因斯坦知道,几十年前西方另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也告诫过企业家,在创新时要切记三个“禁忌”:“不要太聪明”“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不要为未来而创新”。
材料八
德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制造国,在世界经济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本国中小企业的贡献,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公司净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中小企业承担了德国就业人数的70%,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政府的帮助和扶持。
1988年,德国成立了“联邦高科技和创业园区协会”,专门负责园区建设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该机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主要职责有:以孵化高科技中小企业为核心,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与产业部门协调,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质量检测体系跟踪和检测各个高科技园区的效率等。德国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的管理机构均为企业化运营的管理公司,为进入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咨询,提供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等等。“联邦高科技和创业园区协会”对德国中小企业创新发挥了领导和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德国还实施了反官僚主义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简化经济活动中过分繁杂的管理办法和规定,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束缚。
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体现了德国科技立国的意志,目标是确保德国科研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实现生物、能源、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为中小企业创新制定专项资金扶持计划。这些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中小企业科研创新的融资能力,促进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创新合作。2007年,由德国联邦教研部负责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正式实施,到2010年底资助的经费达到3亿欧元。该项目不仅在生物、医药等领域资助中小企业,还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公共安全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活动。2008年7月,德国公布了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均每年资助6000个项目,总预算额达到了4.79亿欧元,后来又增加了9亿欧元,该计划使很多中小企业受益。
材料九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升级、区域经济提升,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创造性地提出了“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市场主体升级工程。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浙江市场主体升级工作焕发全新活力,为浙江经济率先发力、逆势上行夯实了基础,赢得了先机,积蓄了能量,取得了显着成效。
“让小微不再微小,让小微永远微笑。”2015年6月1日,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5-2017年)》,“三年成长计划”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着力打造育小、扶小、活小、强小的制度环境,着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推进广大小微企业走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和绿色发展之路。“三年成长计划”实施以来,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先导的扶持措施,在众多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助推小微企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民间创投持续活跃,新设小微企业大幅增长;转企升规上市给力,主体结构持续优化;生产经营状态平稳,经济效益连续回升;科技投入强度加大,新产品产值占比提高;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行业布局趋于合理。
2017年1月发布的《浙江省小微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省小微企业发展体制机制和创业创新环境显着优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加大,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加快建设“两富”“两美”浙江作出新贡献。
作答要求
一、资料九中 介绍了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浙江顺利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条件。(20分)
要求:
1.全面、准确,逻辑清晰;
2.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结合资料二、四、五、六,谈谈你对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导向的理解。(3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理解深刻;
2.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2.字数不超过600字。
三、参考给定资料,以“隐形冠军”为话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第三篇:浙江申论2004年
200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2小时,2.请仔细阅读以下资料,然后按照后面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 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产品和产值能耗方面,据统计比较,每公斤标准煤能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为 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而我国仅为0.36美元。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每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
2003年我国电力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包括河北、山西、内蒙、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在内的22个省市不同程度地拉闸限电。长沙市民为应对停电,开始购买发电机;厦门10多家大商场,每周因停电停业两天,华东地区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错峰、避峰生产;浙江省将一些企业用电转移到凌晨2点以后的用电低峰;其他大部分省市也开始按“拉限序位表”计划用电。电力缺口对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明显影响。据统计显示,综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新增容量等情况,今年我国全年用电量将净增2000多亿千瓦时,加上年内投产的机组,今年的电力缺口仍将在1000万千瓦以上。
2003年11月份,自上海、广州。号柴油告急开始,90号汽油告急,全国又出现一定范围的“油荒”,在长三角地区,很多加油站等待加油的汽车排起了长龙;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杭州等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加油站已经没有了。号柴油供应,有供应的加油点也基本都是限量销售。东北三省、四川、重庆等地也传来了柴油供应匮乏的消息。
2000年,全球的原油储备量估计有59亿桶,相当于90天的世界消费量,其中13亿桶为战略储备,其余的46亿桶为商业储备。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石油储备分别是158天、161天、127天、74天。据去年中国石油消耗总量测算,我国的石油储备仅可维持近20天。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给中国能源利用带来巨大影响。据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降低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估计中国的原油消耗量将从2000年的478万桶/天上升到 2020年的1050万桶/天。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原油消耗第二多的国家,国家60%的原油将依赖进口。这不仅将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上最主要的买主,也会使中国面临更大的政治和能源安全压力。
中国的能源战略一夜之间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陈洲其与张洽联合提出,必须从宏观、长远的观点来研究和把握能源问题,制定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以确保现代化建设有长期足够的能源供应。
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国短缺性战略物资。为了扩大供给,我国除了不断在国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中石油已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石化集团在伊朗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参与竞标开发伊朗16个新油田,获邀参与开发伊朗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项目的竞标;中标开发沙特的一个天然气项目。中海油已同18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公司签订了16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去年,其海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达1/5以上。
2003年我国的GDP取得了9.1%的增长,创下六年来的新高。就在人们对经济高速增长津津乐道时,温家宝总理在近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却指出,中央今年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要考虑到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要考虑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
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三、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解析]
2004年浙江省申论试题仍旧沿用传统的三段论的考试模式,对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从材料来看,字数较少,不超过1700字,信息符号由汉字和数字组成,理解材料的难度不大。从申论要求来看,第一题要求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这种“抽象概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的一个难点,考生必须透过我国现存的能源问题看到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这才是该材料要反映的主要问题。第二题要求就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在提出对策时,考生必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做不到这点,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谈,也不可能解决能源问题。第三题要求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写一篇议论文。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能源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该材料通过介绍我国能源方面的“三低”现象,即基础性能源储备量低、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利用率低,以及2003年我国出现的电、油能源紧缺问题,反映了我国必须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字数,具体成文。
[高分范文]
该材料通过介绍我国基础性能源储备量低、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利用率低以及 2003年我国出现电、油能源紧缺的事实材料,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将经济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
[高分范文]
针对资源供给现状,中国要改变发展模式,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否则可持续发展将成空谈。
第一,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增长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向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第三,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要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城市集中供热。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四,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高分范文]
立足本国,放眼全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煤炭告急,矿井事故;油品涨价,排队限量加油,错峰用电,电力短缺。一年里,我们的眼里、耳中充斥着许多类似的字眼,仿佛一夜间,百姓的生活不那么轻松了,近些年的资源过度开采,能源消耗浪费严重的后果终于使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停顿了一下。
难过之余,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这样的情况发生、发展对我们的经济,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乃至对于下一代的影响该如何避免,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各种危机充斥报章,影响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存在的,那就是综合考虑,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发展的道路。
我们的政府已经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这也给近些年的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一切搞建设的各地的决策者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烧得过热的经济增长降了点温。
经济增长的本意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国家的财政能力,增强我们国家的综
合国力,可唯经济论恰恰就把“综合”这两个字给忘了。于是各地污染不断,事故层出,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综合发展的思路,给发展的方向作了调整。具体来讲,我们的发展思路还是要适合国情,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在发达地区发展能耗少、附加值高的高新产品,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应当地特性的生产和装备,而不是全国省市一窝蜂地全都用“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等几大支柱来定位本地的发展,要走差异化的道路。这样,可以减少能源的过度消耗,减少物资跨地区流通的压力,减少无谓的浪费。这里关键是各地区要认清自己的发展优势,错位思考,优势互补,不走盲目竞争的老路子。
其次,放眼全球,本着“拿来主义”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人力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不是闭门造车,一味埋头苦干,相反应该巧干、好干。基于此,我们一是要改善政府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也就是所谓的“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有了竞争优势,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引来外部世界的关注。三是要注意本地区的综合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协调各种资源,而不是“竭泽而渔”。
第三,走地区合作的道路。我国的特点是地区差异大,无论是人力资源、资源禀赋还是资源利用度等软环境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各地的经济发展也有高低起伏。可是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看,我们不能不闻不问,简单地任由发展,而是要通过行政的、金融的、法律的手段鼓励地区间互相合作,不搞“地区主义”,在政府层面加强财政经济支持,优势产业互补,在民间层面,地区间可以利用劳动力价格、生产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发展合作关系;建立工业、贸易、经济的往来,甚至可以用干部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加软环境的改变力度。
最后,作为中央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鼓励经济发展,不主张甚至忽视人们其他方面需要的思路。因此,哪怕有时是很好的政策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有了变化,甚至有的地方采取极端的做法来发展经济,而没有考虑社会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政策层面上中央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就干部或地区的考评而言也可以调整方法;更多地减少刚性,增强量化的细致程度。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使我国的发展朝着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为政府更多地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又要按照实际的市场情况,允许各地按照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唯有此,我们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稳定。
新的发展现已经确立,我们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协调各种资源,合理快速地发展我们的经济。而不是因噎废食,就此停顿下来,那反而是过犹不及了。
第四篇:2006年浙江申论参考答案和范文
材料介绍了在当前我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情况下,整个社会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卫生、医疗、住房、教育等各种矛盾,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题目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不超过350字的概括。针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对材料所提出有两种观点,要求考生对此阐述自己的看法。围绕材料反映的问题,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进行论述。
点评: 1.这题目符合我们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特点,就是温总理提出的要关注全体人民,关注贫困阶层。要营造和谐社会,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将是关键。要让大家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同样也是为了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公务员并不是高考,文字能力并不是考察的首要。更重要的其实是考生对于国家大事、社会形势走向的把握和关注程度。公务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关注社会问题并有所思考,这都是一个公务员的必备条件。
参考范文1
公平与效率: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愈益拉大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观点以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争论就没有中断,而且随着我党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如何对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俨然成为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笔者也在不断地思索,时而有一些想法,在此提出,希望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和非历史的统一;二者在统一过程中何者“优先”、何者“兼顾”必须视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而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
一、中国的国情:探讨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有关理论,在一种纯粹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或经济统计数学模式中推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式,即使推演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存在于所谓一般的、理想的或线性的经济环境中,而是存在于非常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的。所以,笔者认为,如今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一定是在二者关系在某种环境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和条件下,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绝对不能舍弃。中国的国情不是可有可无的外界变量,二是内在于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变迁之中的,或者说二者的本质关系只有在中国具体的、变化中的国情之中、日益逼近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之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之中,才能实现和展开。任何脱离这一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国情来谈论二者的关系,无论其数学模型如何精致、逻辑推理如何缜密,也是没有意义的,难听点说,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教条主义(或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或者是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需要高度关注的是:我们有十三多亿的人口,城乡、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差异巨大,庞大的经济总量与极小的人均产值,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显著的不平衡,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二重性,我们在体制上、政策上高风险的尝试性探索等等因素,都会使得任何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变得面目全非。这是我们在研究和实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论和政策措施时所必须高度关注的;再说一遍:这些因素不是无关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噪音”,而是我们必须实践于其中的条件、环境和背景。
二、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基础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认真分析可以得知,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富裕”指示着效率,没有效率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富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而效率无非是以最少的代价(时间、资源、人力等)取得最多的收获,无效率的经济过程至多是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而不可能有财富的增加。有效率就会有富裕,这具有必然性。为了富裕必须追求效率,这是追求富裕的历史规律的客观要求;舍弃效率不仅违背实现富裕的规律,而且任何其他的方法和路径都只能是缘木求鱼。这一点无须多加言说,无数的经济学著述对此作过有说服力的论证。
笔者所强调的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富裕,而是“共同”富裕,“共同”就是“公平”的体现。没有“共同”的“富裕”只能是“不共同”的富裕:部分人的富裕——少数人的富裕——极少数人的富裕,从而也是部分人的贫穷——多数人的贫穷——绝大多数人的贫穷。这毫无疑问也是历史的规律。这个“共同”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致富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平等地享有共同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公平。为此我们在政策的决定和执行上、制度建构上、运作体制上、激励机制上都要使全体人民在平等的起点上、在平等的条件下,平等地享有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公平,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富裕本身没有社会性质的差异,但富裕不是无主体的富裕,它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和存在状态却是有社会制度之别的,而“共同”则从生产关系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富裕,才从本质上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贫穷固然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的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因此,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二者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具体地统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之中。离开共同富裕谈论二者的关系就是抽象的、无益的。
对此还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共同富裕是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高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加,才能达到富裕;只有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坚持产品的“按劳分配”,才能有基本的公平、“共同”的富裕。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追求效率,而为了保持和提升、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必须追求公平;没有效率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没有效率的公平和没有公平的效率都是违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也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在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效率宁可不要。
二是,单纯从经济制度意义上来看,我们将近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单纯机械地理解为它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或者就是服务于、服从于并以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显然这两种理解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主从关系上是有区别的,暂且不论;另一方面,如果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趋向是公平——全体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市场经济的本质趋向就是效率——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高效率地获取(创造和分配)财富,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就会有不同的实际表现:或者是讲究公平的效率,公平服从效率,效率是目的,公平是手段(学界大多数论述均属此类:公平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它在有限范围内能够提高效率);或者是讲求效率的公平,效率服从公平,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手段(对此学界的论述较为罕见)。笔者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对于我国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总体性、决定性和统帅性,市场经济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就连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西方也在高喊“只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口号),因此总体上讲,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后者:效率为了公平,效率服从公平——这也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和“共富”关系的论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显然部分先富就是讲求效率的结果,而部分先富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即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共同富裕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就是乌托邦。
三、不同“经济单位”的不同组合: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共时具体性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现状错综复杂:历时性的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共时存在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使得整体的生产分工链条上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的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既然任何经济单位都必须面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那么就有一个具体地如何处理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二者之间“何主何从”的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就是要让那些有条件并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地区、行业、部门、产业、企业和人(简称为不同的“经济单位”)高效率地先富起来;而对于国家来说,这部分地先富绝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为进一步实现全体共富创造条件。不服从公平的效率即不服从全体共富的部分先富必然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其后果已经有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以为佐证。
再细致些说,效率与公平的几种关系组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抑或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把二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等等,不但不是“一刀切”式、“一窝蜂”式的关系,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经济单位”也是灵活的、变化的、具有策略性的。在国家发展的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的经济单位可以灵活地采用上述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不同关系组合,在确保微观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效率与公平的不同关系组合也就是公平的量的积累来推进公平的实现。因此笔者反对那种中央一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一阵风地全国上下、各经济单位都争先恐后地惟效率马首是瞻,中央一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就一窝蜂地都无效率地“注重”公平,等等。中央是从总体高度,根据发展中出现的关键和突出问题来明确二者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这个具体阶段的一般关系,各个“经济单位”则应该在有利于实现国家根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关系组合。这就叫实事求是、因情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看来,任何把二者关系公式化、机械化、教条化的做法都是违背辩证法的,因而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四、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组合: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历时具体性
以上论述表面:只要为了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进行灵活地组合。改革之初,突出的问题是整体上缺乏效率,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部分先富的政策就是十分正确的。而当那些先富起来的部分已经足够地富,而未富起来的部分已经极端地贫,以至于先富部分已经不能够再继续保持富裕,或者蕴藏着极大的社会稳定危险的时候,就说明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不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导致先富和未富部分两败俱伤、前功尽弃,这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实施“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口号和措施就是必然的。但现实的历史进程不会这么机械,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时候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基本平等的:公平是目的,但必须通过有效率的手段来实现,效率虽然是手段,但当不讲求效率连生存也有问题的时候,效率就是至高无上的;但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它要随着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而变化。
共同富裕的确首先是一个目标,但不是所谓“最终的”、与具体过程无关的“目标”。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发展过程,是这个过程中追求共同富裕之各个环节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必然规定整个过程的本质;一个与共同富裕无关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固然是目的,但恐怕也不是通过任何手段就可以实现的;不通过与共同富裕有本质联系的手段,也断然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是共同富裕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深刻表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必要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也是达到共同富裕即实现公平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充要手段之一。这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随着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以及所突现的不同问题,而决定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不同组合,这也是实事求是、因情而异。那种把邓小平同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教条化的做法是违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的。
总之,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势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上考虑,根据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及其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明智之举,否则将铸成中华民族历史性的灾难。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二者保持适当的历史张力,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具体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领域、必要的“经济单位”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只要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合理的、正确的。
范文2 构建和谐社会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看到,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多用经济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坚决防止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要着重解决分配、就业、贫困、“三农”、腐败等突出问题。要针对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司法不公等,抓紧建立相关法律加以解决。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务。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极为重视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资本主义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能较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效率;消极的一面,能带来消极的东西,带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的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充分尝到了两极分化、矛盾激化引起的社会动荡的苦头。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历程中,推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忽视公平,两极分化,矛盾激化,社会激烈震荡。二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关注公平,采取高额累进税、遗产继承税等措施进行再分配,重视社会保障,缓和阶级矛盾,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效率,努力争取用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效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才有高水平的公平。不公平也制约和影响效率,只有实现公平,才有利于争取更大效率。
改革开放,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效率,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会逐渐突出。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突出了。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实现和维护公平,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还涉及公民权利、社会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务、司法公正等政治和社会内容。要从经济、政治全方位出发长远地考虑公平问题,从制度、政策、法律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三)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不良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第一,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问题在于由于不合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如市场垄断、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这就需要解决初次分配机会条件不均等所带来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第二,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例如,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开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提高落后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层的生活困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采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的办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四)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和谐社会要有两个层次合理的社会结构:
一是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有两种利益格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一种是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一种是贫富悬殊的利益格局。要构建既有一定差别,又保持一定公平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首先要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环境和条件。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分配秩序,保证竞争机会均等,彻底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员免费技能培训,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竞争起跑线和公正的竞争环境。其次要保证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相对均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
二是形成与利益分配结构相一致的、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两极分化的“葫芦型”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不利于社会和谐。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等收入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第五篇:2012浙江大学生村官申论
2012浙江大学生村官《申论》试题及范文一 背景材料:
近来,由于国内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智利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凭借完善的井下避险系统和技术设备对33名遇险矿工进行了成功营救,煤矿井下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再次被摆上台面。为此,从国务院到安监部门,分别做出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简称 “六大系统”,并限期3年完成。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山西已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河南省政府要求严格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江苏、湖南等省要求所有矿井在3年内建成紧急避险系统。
作答要求:
请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要求:紧扣材料和客观实际,观点深刻,语言流畅。一类文 作者:台州黄岩参与者王某 公考专家组点评 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本文题目与资料联系紧密,主旨突出。)08年8月,河南省平煤集团曾发生煤与瓦斯的突出事故,造成23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时隔两年,在同一矿井同一作业面,又发生了性质更为严重的特别重大事故,导致37人死亡„„面对群死群伤的惨剧不断重演,我们不禁要问:煤矿何时才能不“吃”人?(文章首段以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我国存在煤矿安全问题的现状,开门见山、点明形势,一句发问生动而有力,引出主题。)安全生产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安监部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分别作出部署,已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分析过渡部分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迫切性到引出下文提出举措的过渡自然,逻辑严谨、语言不拖沓。)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认识是前提。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的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因此,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煤矿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安全责任网,尤其是提高矿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筑牢煤矿安全“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思想防线。
(根据煤矿行业的特殊性从多个主体论述了对策一—提高认识,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技术是关键。安全技术的提升是改善企业安全现状、强化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智利被困矿工的成功获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加快建立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等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并限期3年完成,表明国家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决心。山西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提高煤矿事故的可防可控性。
(在对策二中采用引证法,引用了智利被困矿工成功获救等例子,紧贴材料、论据丰富,有较强的说服性。对策中提到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可以从更深层次挖掘材料,以“破解资金投入、技术标准和执行力度”这三道难题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阐述,使对策更为具体可行、论述更为深刻。)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体制是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以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为着力点,如河南省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便于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和险情。明确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职责,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理顺省、市、县和基层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式持续好转,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将煤矿安全应对措施上升到体制层面,提出安全发展理念、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加强监管等,措施合理,与材料精神契合。建议考生平时多阅读相关政策内容,增加理论积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安全就是生命,生命重于泰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提高认识、加强技术和完善体制出发,才能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才能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筑牢煤矿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申以人为本思想,强调安全发展理念,将三点对策再次强化,升华主题,完整而圆满。)总评: 本文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符合申论标准。开头引入主题手法巧妙,简短而生动,不落俗套。分析过渡自然,提出“以为为本”的中心思想立意准确到位。文章主体部分从三方面提出对策并进行阐述,认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技术是关键,完善体制是保障”,这三段首句对仗工整,使文章脉络清晰可见。结尾高度凝练、重申观点,适当升华、恰到好处。虽然对策分析不够深刻、论证手法不够丰富,但整体结构工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典范。
二类文 作者:参与者郑某 公考专家组点评 安全生产
(本文题目紧扣材料,用语精炼,突出主旨。缺点是拟题过于简略粗率,欠缺技巧和功力,没有显示出题旨,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生产要发展,安全须先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理,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安全,在煤矿等产业中,安全生产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文章开头即点明中心论点“安全生产”,并且引用科学发展观的原理来论证在煤矿产业中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论点突出,论证有理有据。)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进行,所面临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恶劣,地质灾害越来越频繁,有关煤矿开采方面的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虽然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已三令五申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鉴于这种情况,煤矿安全生产应整体布局,系统规划,形成全面的安全保障机制。
文章的分析过渡部分反映了我国在煤矿开采中存在的地质条件恶劣、行政部门制定措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但分析不够充分、深入,未能挖掘到我国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即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以及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部分部分应适当展开,加以分析论述,以便下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应提高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安全意识。各政府部门应切实做好监督执法工作,各煤矿生产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各生产员工要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从源头上尽量杜绝事故的发生。社会各界也要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对策一是围绕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本段从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生产员工、社会各界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提高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论述充分、条理清晰。)其次,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监督体系建设。各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跟进与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而各执法监督部门要加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做到严格执法和有效执法,使安全隐患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排除。
(对策二是就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监督体系建设来谈的,强调从法律上监督和保障安全生产。对策一和对策二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与给定材料联系不够紧密。)再次,各煤矿企业要尽快建成完备的安全避险系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为事故后的组织救援赢得时间。
(对策三的分论点是尽快建成安全避险系统。这条对策与材料联系最为紧密,体现了“加快建立应急避险体系,保障煤矿井下安全”这一创新性的制度举措,但仅仅从材料中摘取原文,缺乏有力的论证。)还有,(“再次”之后应使用“又次”)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生产企业要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生产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主要领导负有领导责任,要严格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对有安全事故发生的企业,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对策四是从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角度来谈的,强调政府和企业在生产中所负有的安全责任,内容具体可行,针对性强。)最后,要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要积极研究制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制度,各企业的生产预算中要明确有安全生产的独立部分,使安全生产资料得以完善和更新,确保安全生产体系是顺利运行。
(最后一条对策是从加大经费投入来谈的,分论点角度较小,且论述略显单薄。可以将其与对策三结合起来,作为一条建立安全避险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强调政府和企业为建立安全避险系统提供的资金保障。)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事关重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不可估计和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定要引起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系统的安全生产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最大程度保证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也是保障煤矿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着眼层次较高,语言规范,呼应了首段提出的“安全生产”问题。)总评: 本文针对“安全生产”问题,紧扣给定资料,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又从多个角度提出对策,解决办法合理可行。本文立意准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严谨,符合公务员考试的规范用语,体现了很强的时政把握能力和申论写作能力。但是分析论述不够充分,未能挖掘到煤炭生产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实际联系不足,没有充分借鉴材料中国际、国内相关经验和措施,论述缺乏事实论据,也未充分利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规范有余却失于文采不足。另外,文章存在字数不足的硬伤,在以后练习中需要特别注意。
三类文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参与者李某 公考专家组点评 生命的价格 安全生产刻不容缓
(主标题主旨不突出,生命的“价格”还是“价值”,需要斟酌用词;同时仅有这一个短语是不够的,应有补充成分,体现出如此拟题的用意,即倾向于生命无价、生命不能与GDP等量齐观的价值取向。例如:“生命的价格岂能与煤炭等同?”,“守土有责,生命无价”,“生命至上,需要天价营救”。副标题加破折号应在主标题下缩进两格书写,在答题格上水平居中划一横线,跨越两格,电子版规范表示为“——”。
题目的优点在于,点出了安全生产的主题,且语言生动,运用复合式标题,形式丰富;缺点在于题目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概括全文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标题基本属于万能标题,可以用在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大部分文章上,类似“安全生产刻不容缓”的标题,界定的范围过宽,与给定材料反映的安全生产大题目之下“加强应急避险系统建设”等具体问题扣得不紧。因此,这种万能式的标题并不一种准确而恰当的标题。不建议使用类似的万能标题,在拟定标题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全篇,结合文章的整体构思、主要观点来确定标题,否则一个不恰当的标题不仅影响阅卷者的第一观感,还会对全文的思路起误导作用。)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中流砥柱,煤炭生产和加工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与安全生产问题也在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旷难频发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生命的价格可以用GDP来衡量吗?答案是:不能,我们不要带血的GDP。
(首段即引入煤矿安全问题,紧扣主题,且直接亮明观点,在煤矿生产中不能只注重GDP增长,要以人为本,安全生产。“带血的GDP”使语言更为生动,值得借鉴。但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主题限定为煤矿安全问题,在文中就不应提到环境污染问题,极易给人偏离主题的印象。)煤炭行业的崛起要追溯到上世界9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煤炭需求的不断上涨,煤炭价格也与日俱增,巨额的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都投身到煤炭的挖掘工作中来,一些安全措施匮乏的“小煤窑”拔地而起,“煤老板”如雨后春笋般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大多来自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虽然有些人的受教育程度甚低,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发家致富的步伐。
(这一段对煤炭业兴起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语言风格仍比较生动,但缺乏实质性的思想内容或观点,很难看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性。)于此同时,为生计而奔波的矿工们却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煤窑中,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工作,为了追求利润,有些“小煤窑”甚至没有安全生产防护措施,也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这使得矿工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据报道,2000年到2004年期间发生的矿难,80%以上都是发生在条件简陋,证件不齐全的“小煤窑”中,矿工遇难人数数以千计。
(此段可以看出作者对煤矿工人不合理境遇的同情,但该段仍属于描述性段落,缺少议论,缺少实质性内容。)面对频发的矿难,政府执政能力也遭到拷问,政府在管理审批过程中的职权责问题也遭到批评。为此,从国务院到安监部门,再到地方政府分别做出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以重灾区山西省为例,到2009年6月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无证违法开采的小煤窑的取缔,并且实现了国有大型煤矿对私有中小型煤矿的合并工作。于此同时安全措施的建立与完善工作也在不断施行,据悉,目前山西已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该段提出了在煤矿安全问题上的政府职责,但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论述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应当承担哪些职责,只是以举例方式列举了政府部门已经采取的措施。这种叙述政府成绩类似歌功颂德的语句,在开头或结尾用一两句话提一下即可,不必占用较多篇幅。我们更多的应该从政府措施中提炼对策,而不应停留在叙述阶段。)智利矿工被成功营救的案例说明,不可否认,煤炭行业存在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准备”,风险是可以规避的。而这些“准备”包括:明确划分各部门职权责,落实问责对象和问责主体;对煤炭行业进行一体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安全保障制度;鼓励媒体和群众发挥监督作用;对煤炭经营主和矿工加强宣传教育;等等等等。
(该段具体提出了针对煤矿安全问题的具体对策,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借鉴。缺点在于每一条对策缺少必要的论述,缺少一定的深度。)总而言之,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有意义,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生命的价格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矿工家属的眼泪不会浇开经济建设的幸福之花。安全生产,刻不容缓。(最后一段的优点在于能够呼应题目,使文章更为统一,同时点出了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点出了“以人为本”的宏观政策,使文章上升了一定高度,且语言十分生动。值得我们借鉴。)总评:
文章的优势在于语言生动,如“带血的GDP”、“经济建设的幸福之花”等运用了比喻等较多的语言技巧,有一定新意。且句式富于变化,除了一般的陈述句以外,能够运用设问句等句式,有更强的表现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且能够做到引用实例,以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劣势在于,首先,文章的文体不尽合理。虽然本题题目仅要求写一篇文章,并未明确规定文体,但一般来说,申论文章以议论文文体较为适宜,因为议论文更能突出作者的观点,也更有利于将作者的观点阐述清晰。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叙述多而议论少,更倾向于记叙文,不太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其次,文章观点性内容太少。文章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基本上都属于描写性段落,叙述了一些客观事实,但并没有作者观点。申论主要考查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章应将重点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应将过多篇幅用在描写问题上,叙述多而议论少,使文章缺少实质性内容。
再次,文章结构不尽合理。这篇文章首先在第一段提出观点“不要带血的GDP”,然后对煤矿安全问题从矿主和矿工的现状两方面进行了描写,再叙述了政府的具体措施,最后提出对策,结构十分混乱。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可以采取这样的结构:提出观点——“不要带血的GDP”,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政府职责,以对策的形式阐述政府如何履行职责。总体上来讲,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考生也可选择其他结构,但一定要注意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
最后,文章字数不满足题目要求。本题题目要求1000—1200字,这篇文章字数不足1000字,考生在考试中应注意要避免因粗心从这种小处失分。
参考例文:
完善安全避险系统 构筑矿工生命方舟
近期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使我们对于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产生了一些新思考。智利矿难的成功救援,同河南平禹矿难造成的重大死伤构成了鲜明对照,表明推动煤矿企业建立完善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为矿工筑起生命的方舟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矿难多发国家,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力度持续加大,不断采取多种措施,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也给国家的形象造成了影响。以矿难为代表的中国式安全生产困局,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摆在政府管理和企业运营的第一位,把自身的责任落到实处。
从我国的实际来说,以往一些矿难救援之所以成功率不高,没有实现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这一核心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缺乏井下避险设施,一旦发生事故矿工无处可藏匿、难以在井下长期坚持。山西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智利矿难救援经验,采取推广井下救生舱的举措,对于完善我国矿难救援机制有普遍借鉴意义。在落实矿领导带班下井等制度措施的同时,也应该用井下紧急避险体系等技术手段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把制度措施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治理,确保煤矿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成功救援。
必须按照国家3年建立六大系统的要求,破解资金投入、技术标准和执行力度三道难题,加快推进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建设,把各种技术设施、装备建设成为能够全面对接、互联互通的安全防护体系,为井下作业的矿工提供完善和可靠的生命保障。首先,要把企业作为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建设的投入主体,在企业预算中必须安排一定的资金保障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研发的需要。企业在保障安全上面每投入一分钱,由此带来的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形象改善等社会效益,将千百倍于原始投入。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借鉴外国安全避险制度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制定井下避险设施统一的强制标准,使推广井下避险系统拥有可行的依据。再次,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并借助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发现和整治问题,确保企业安全资金投入到位、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技术标准执行到位、安全设施配置到位,逐步按时、按标准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建立起来,为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
完善安全避险系统,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矿工的绝对安全,但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井下避险系统的推广,各级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以安全发展保障科学发展,一定能推动社会在安定和谐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