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结题报告PPT
篇一:课题结题示范报告
小学科学基于生活化取材小实验的 设计与实施 xxx 富阳市富春第x小学2013.04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1(一)背景分析1 1.课本原有情景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距离太远?1 2.课本原有情景的趣味性不足???2 3.多元化的生活情景的变换给学生知识应用造成的障碍2(二)研究意义3
二、研究设计???3(一)核心概念界定??3(二)思考与建构???3(三)研究内容4
三、“基于生活化取材的小实验”的设计与实践4(一)“生活化的问题情景素材”的攫取和创设???4 1.资源丰富???4 2.内容有趣???5 3.指向明确???5 4.关注学情???6 5.形式多样???7(二)“生活化的用品、玩具等器材”的攫取和创设?7 1.攫取器材的依据7 2.攫取器材的要求9 3.攫取器材的技巧10(三)将“生活化取材”小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功能与效果12 1.巧用小实验,以“生活前经验”来搭建生活和科学间的桥梁?12 2.巧用小实验,以“惊、奇”来吸引眼球、激发兴趣?13 3.巧用小实验,以 “取材方便”来增加学生动手体验的机会??13 4.巧用小实验,以其“小实验、大道理”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14(四)将“生活化取材”小实验运用于家庭实验的功能与效果15 1.发动学生搜集实验器材,建立家庭实验室?15 2.提供充足的观察和实验时间???16 3.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17 4.演绎姊妹小实验,在相似中理解原理???17 5.家庭实验,为习题演绎重现背景?18
四、实践成效??18
(一)突破了部分教学上的瓶颈,在小实验中彰显出大智慧18
(二)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领悟了实验开发的方法和策略?19
(三)教师的科学实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21
(四)推动学校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学活动?22
二、问题与思考?22 小学科学基于生活化取材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内容摘要]基于生活化取材的小学科学小实验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小实验、大智慧?特质,将科学教学活动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实现课堂内外以及课上课下的彼此有机融合。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生活化小实验?设计的一般的策略方法的研究;(2)将?生活化小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实施效果研究;(3)将?生活化小实验?延伸到家庭实验的实施与效果研究;(4)将?生活化小实验?与学校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基于生活化取材的小实验正有效地融入到我校的科学教学中,并日渐成为提升科学教学时效的一种重要策略,突破了一些教学上的瓶颈,促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在小实验中彰显出大智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取材 小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课标的要求凸显出开发“生活化小实验”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实践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在实施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实验抽象程度太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些实验生动性、活泼性不足,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些实验所需的时间与空间要求过高,操作难度大。同时教材实验的安排重在典型,内容上缺少多样性,体现不出处处是科学的特征。具体如下: 1.课本原有情景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距离太远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征,创设乐学情境,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亲历情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探究。案例1: ?材料的稳定性?这部分,通常孩子们很少会自觉关注?各种材料的稳定性是怎样 的??及其重要性。但教师如果对学生提出 ?我们的垃圾到哪儿去了??要求孩子把家里经常扔掉的垃圾带到教室来,统一埋在花盆里并作出预测:所埋的东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也许不会立即明白问题怎样与真实世界联系,或觉察到问题对自身的意义,然而它能提供吸引学生的机会,教他们知道问题怎样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学生跟踪探究时,他们就意识到有些物质根本不会?变化?(分解),有的物质分解得慢等。通过?种材料?的情境设置,从对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去向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能进行更多的活动,他们开始思考大型的垃圾掩埋场、白色材料的过度使用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因此,需要教师为课堂建构“真实”的情境,就是真实生活的情境再现或模拟,它暗示学生问题是立足于真实世界,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2.课本原有情景的趣味性不足
从学的角度分析,科学学习中抽象的理性思维愈为突出,学生对某些新的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现象将信将疑,从而形成学习的障碍,影响学习效果。针对性的开发补充实验就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案例2:
《小电珠》一课,在连接串联电池的电路之前,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简单电 路的灯泡亮度,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么办?学生想出办法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探究。成功的小组兴奋地欢呼,没有成功的小组以更加急迫的心情去重新探索。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小小的难点:两节电池必须是正负极首尾相连。怎么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秘密呢?在让成功的学生上前表演时,教师特意把第二节电池的负极与第一节电池的负极相对,这个学生上来顺手把第二节电池连在电路里,灯泡没亮。有的学生马上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学习矛盾的挑起者。
可见,教师精心创设适当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挑起学生原有认识与新情境的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情境活动提出问题,产生“我想要探究”的欲望,建构生成意义。3.多元化的生活情景的变换给学生知识应用造成的障碍
生活情境的创设应该以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为宗旨。但一些教师在创设多元化情境时,往往缺乏忽视情境的选择,大量的低效或无效的情境充斥课堂,导致学生知识运用游离教学目标,从而影响到知识运用的达成效率。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篇二: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金喆 所在单位: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 通讯地址:石景山区黄庄职业高中(100040)
摘 要:
目前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政府做出的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策,都大力推动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为本课题的提出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本课题通过对教育的内容(资源)、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的效果(成果)三个方面挖掘网络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着手研究,总结出了网络教育应用教学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学生收集资料、搜索信息的功能
教师收集、整理、备案教学资料的功能 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的功能 进行分层教学的的功能 课堂教学延续的的功能 三大作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网络教育 专业课 功能和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在顺利的完成了“九五”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后,结合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学的特点,进一步提出网络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的课题。目前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政府做出的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策,都大力推动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家庭普及化,网络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对网络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学生上网人群不论是从上网的人数还是时间上都高居榜首。又由于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有续的、健康的网络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领导非常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把学校最好的硬件设备提供给我们。我们在原有的每人一个普通机房的基础上,学校再次投入资金,为我们配备了一个专门用于设计的苹果机房和一个网络机房。本市已有许多重点中学开设了知名的网校,使各个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有关网络教学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但主要是研究网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作用和教师〈学校〉如何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远程教学。我们的研究更注重网络在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学生需要的角度,无论是从学校研究非常匮乏的角度还是从对个人教学探索发展需求来说,本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假设
二 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果等方面分析验证,网络教育对专业课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应具备的相应功能的假设命题,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得到通过教育的内容(资源)、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的效果(成果)三方面的验证,从而得到研究的结论。
研究的假设为:网络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等功能。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研究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网络教育在教育内容(资源)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从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美工创意课的教学内容方面研究 从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方面研究
? 网络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通过网络的教授法(局域网、互联网)学生通过网络的自学法(局域网、互联网)师生通过网络的交流(局域网)
? 网络教育在教育效果(成果)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传播性、广泛性、高效性、直观性、先进性 研究条件
本课题的成员全有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的经验;全都具有相关的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和网络方面的专长;科题组的成员虽然都十分年轻,但是我们的优势是高昂的热情、一线的教学基础和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网络〉敏锐的灵感。更有对专业、对网络教育的热爱及经验。我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先进、齐全。建有“全数字多媒体教学双向交互系统”。校园主干网实现千兆联接。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室13个。每个教室配有教学计算机42台、及实物投影仪、vcd机、液晶投影机、多媒体教室软件系统等相关软硬件设备。安装了数字双向视音频交互系统,使得我校71间教室都成为了多媒体演示教室。所有的教学场所管理科室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登陆到“因特网”。
研究时间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时间2001年9月至2003年12月 研究取样
选择研究对象为计算机美术专业2000级、2001级、2002级学生。由于招生的限制,计算机美术专业各级的学生人数、班级不等(其中在研究过程中00级有四个班;01级有两个班;02级只有一个班)也就是在02级没有对比参照的班级,只能调整为与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纵向的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组成员是三届共计全体学生230人左右(学生会在中途降级、转学)。2000级四个班中随机挑选二班为实验班。2001级两个班中随机挑选二班为实验班。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法,调查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数据对比,它也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网络学习方面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每个学年我们都会在教学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学生问卷调查。
研究过程中运用实验法,可以把同专业同年级的不同自然班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进行对比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从而验证实验的结果。
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把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不能脱节,因为任何和研究工作都是基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的。每学期成员必须作一节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每学期集中活动4次,学期末进行科研总结。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个别学生的纵向分析研究,以2000级计算机美术专业实验班的李想同学为例进行多层次的跟踪调查,一点看面。研究过程中运用成品分析法,用多种形式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和教师教学展示,其中包括:学生作品的展示、学生自己建立的网站、教师的作课教案、围绕研究的课题撰写的论文和相关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学生的自学课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课录像和汇报的幻灯展示等等。研究时间表 2001年9月——2001年10月 准备阶段 申请立项、搜集资料、进行调查、指定实施计划 2001年10月——2003年6月 实验阶段进行分组实验、撰写中期总结报告、根据上半阶段的 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步骤、进行下半阶段的研究
2003年6月——2004年3月 结题阶段 撰写终期总结报告、进行终期成果汇报 研究设计 单组实验:在开学初(2001年10月),对实验组(2班)的33名学生进行网络认知能力的测验,测验包括: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实际上网操作能力;查询信息能力等测验方法。其中15.1%的被试者基本掌握上网的能力,但是没有自由驾御的能力,网络认知成绩平均为36分。进行将近两年的网络教育后,2003年7月再次对实验组(2班)的32名学生进行网络认知能力的测验:其中100%的被试者掌握上网的能力,网络认知(资料的检索)成绩平均为84分。等组实验:在2002年9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网络教育对学生学习效果(成绩)有无提高的等组实验。前测为第一次专题设计课(个人logo和名片的设计)。实验组课堂成绩平均为82.7分;控制组课堂成绩平均为83.2分,无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在后边每个专题设计中加入了网络的帮助;控制组按常规教学,通过3个月的教学,后测的结果出现了差异:实验组学生设计的思路开阔、作品涉及的范围广泛、学生的创造能力明显增强,新颖的作品多(平均每人创作2-4张作品),月考成绩平均为88.3分;控制组学生的设计多与教师的示范类似,作品较少(平均每人1张),月考成绩平均为84.1分。数据分析
在单组实验中,因为是同样的班级和教师,不存在无关变量的影响。100%-15.1%=84.9%,84分-3 6分=48分。这84.9%和48分可以作为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的提高,它为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学,提供的有力的基础。在等组实验中,(88.3分-82.7分)-(84.1分-83.2分)=4.7分。这4.7分的提高可以认为是网络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作用的证明。四 研究的结果
定量分析实验班的学生成绩可能在某一次成绩中不是最高的,但是从全部两年的综合成绩来看,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学生成绩。而且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也在优秀线上。表3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奖情况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统计表
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年取得的各项计算机类、美术设计类的比赛中,总共取得26项成绩,成绩远远超过了对照班。
表4 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加大篇三:课题结题报告 新疆职业教育学会2012年度科研 规划项目课题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及其管理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曹 芳 所在院校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起止时间2013年3月—2014年10月
新疆职业教育学会办公室 2013年9月制 填 表 说 明
1.本表适用于列入新疆职业教育学会2012年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研究的课题鉴定结题申请。2.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地填写表内栏目,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
3.课题研究完成后向新疆职业教育学会办公室报送结题材料2套,每套材料包括结题报告及必要的成果附件。
第二篇:课题结题PPT材料汇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潜能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 结题汇报材料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要汇报的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潜能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我将从一下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后期设想这六个方面来汇报我们的研究情况
一、研究背景
“潜能生”问题是每个班都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我们五年级这类学生占整个年级的13.8%,就我们四个班来说,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潜能生的大量存在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潜能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在潜能生成困基础上,搞清潜能生的类型及特点。(2)根据潜能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
(1)采用摸底排查的方法,从已经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平时的课堂表现、成绩册开始摸底,进行归类整理。
(2)结合学生实际走访群众,弄清楚潜能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
(3)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4)考察论证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申报课题。(5)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1)2015年11月,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实证研究。下发调查表,对五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16年2月—2016年4月,制订阶段性研究计划,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对五年级各班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
A、从潜能生身上寻找并实验解决方法。B、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寻找并实验解决方法。C、从教学手段上寻找并实验解决方法。
通过课堂中的反馈来修正转化方案。寻找并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潜能生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案。
(3)实施中注重交流,及时检查、适时调整研究进度。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1)后期成果交流。
(2)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通过课题组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悉心研究,研究成果: 存在问题:
通过课题组成成员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上,仍然还有数学学习能力太低的“潜能生”掌握不了当堂的重点内容。
2、家教不严格的孩子经常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因为他们晚上不按时作息。
3、留守儿童没有学习动力,由于缺乏自信,所以几乎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
所以课题组成员所带的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仍然存在这样的潜能生,所以,后期我们将继续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潜能生学习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只要我们倾注爱心,动之以情,深于父母,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快乐学习,一定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这部分潜能生学习效率。
课题组成员是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没共同探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求索。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结 题 报 告
项 目 类 别:扬州市立项课题
课 题 类 别:实践研究﹒教学﹒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课题主持人:杨所 在 单 位: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初中申 报 日 期:二审 批 单 位: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结 题 时 间:二报 告 人:杨
嘉 培
00一年六月五日
00七年四月
嘉 培、宰 华平
内容包括:
1、初中政治课乐学模式的建构与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最佳结合的研究。
2、初一政治课着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活动、表演、心理咨询等方式,研究如何在寓教于乐中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
3、初二政治课重在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采用视频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专家访谈”、“身临其临”、“扪心自问”、“当名小法官”等小品表演具体形式培养遵守道德、依法自律的自觉性。
4、初三政治课重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时事的介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研究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学生为中华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杨嘉培同志,为送桥初级中学的校长,课题立项时为中级教师,2002年成长为高级教师,200年成为高邮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教师管理中的心理管理》一文登载于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治校百人谈》中,1996年12月《校长要坚持教学管理主阵地》,被扬教院学报刊登,1998年11月《坚持德育四化建设》参加高邮市“素质教育大家谈”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2、课题第二负责人,宰华平同志,课题立项时是普通政治教师,2003年后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2006年被高邮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1997年《妙用诗歌 激趣蕴理》被高邮市教师论文集选中。200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获得一等奖。
3、课题研究顾问,黄昌宝老师,高邮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承担着省级课题的研究。
4、课题其他重要成员,陈春维、冯恒梅、周宏贵、李志开、陈国庆等教师都是走在初
一、初
二、初三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旧式政治教学的弊端深恶痛绝,分别承担着初三政治教法研究、初三学生“三观”现状研究、初二政治教法研究、初二 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的
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课题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德育方法的第三层次,即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为实现真正“无灌输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乐学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学政治。初中政治课学习必须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优化学生思想素质,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诸因素,在不忽视知识理解基础上,重视情感、意志、行为在德育中的地位,加强德育实效建设。具体得目的和意义有:
1、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政治教学作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2、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我校教师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们业务素养的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校的试验面。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处理材料的能力,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欲望。
五、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现象观察,实际调查到分析综合再形成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初一,采用抽样和追踪观察法,得出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状况。初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初三,采用行为研究法。最后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乐学教学模式进行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年6月—12月):
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班、对比班。课题负责人召集全体人员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在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查阅《德育
论文。
具体来说主攻两大了任务:
(一)初中生课外研究思想品德兴趣的培养。
1、编制导学提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在2002—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我们在认真研读初
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乐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2、虚拟政治场景。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
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一般不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这样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一般我们不由教师垄断,而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者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完成总课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并形成文字上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成果和感想:
(一)目前这种乐学模式效果初见端倪:
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作业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老师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完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讲究课堂效率。教改中我们建起了备课素材库、课件库、网站,学生可上网点击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我们常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课件,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初
一、初二的实验班级经过二年的实践,几次期末统考成绩三个方面比率比非实验班提高了十个至二十几个百分点。2003届以后的中考政治成绩比未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2002届一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开始我校政治教学经验,年年在高邮市初中中考研讨会上介绍。
6.教师受到教育。通过教改,我校政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成长成校、县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二)主要成果:2002年宰华平老师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又获得一等奖,2005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02年——2006年与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在高邮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20多篇。
(三)结题中的感想:
1、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前提。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操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随时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和改进。②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投入教学的热情和调控课堂的技巧,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最终达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境界。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有幽默感、有激励性,有感染力,使学生易与接受,并有所启发。④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忌单调、枯燥、乏味,要设计本课
12、优秀课获奖证书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证书。(第36-37页)
3、学科带头人聘书。(第38页)
4、兼职教研员聘书。(第39页)
5、在高邮市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第40页—49页)
6、在高邮市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证书。(第50页—55页)
7、在扬州市级发表、获奖的论文材料或证书。(第56页—58页)
8、在江苏省级发表论文。(第59页—65页)
9、在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第66页—70页)
10、学习的重点文章。(71—81页)
八、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5、李建平为什么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析(之二)
6、《人民教育》 2002年1—10期
7、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张志勇 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讨论教学实践刍议》,王丽琳、宗军,1998.1.10、《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1999.8.11、《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1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