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邹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局
2010年10月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繁荣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调研的通知》、山东省文化厅《关于转发<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调研的通知>的函》,深入了解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监管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和监管办法,市文化局在邹平县成立了调研组,对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监管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邹平县基本情况
邹平县位于滨州市最南端,东接淄博,西邻济南,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全县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72.3万人,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2010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9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财政总收入35.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和34%。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全省最佳投资城市等,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位。
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夏朝设立邹侯国,西汉臵县,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上九县之一。1991年,境内发现属龙山文化的丁公遗址,把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800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战国时,思想家陈仲子创立“於陵学派”,为战国时期六大学派之一;秦汉之际,伏生传《尚书》,被历史学者称为尚书再造;魏晋之际,古代数学泰斗刘徽作《九章算术注》,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地位;晚唐段成式作《酉阳杂俎》,内容广博,闻名中外;北宋名相范仲淹在邹平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为其“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试验。邹平是全国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1986年以来,外国访邹学者达2000多人次;1997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专程来邹平进行了三天的考察访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邹平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基本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适合农村的文化活动,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经营业户不断增加,农村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发展,已能基本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目前邹平共有文化业户296家,其中网吧162家,卡拉OK歌舞厅14家,电子娱乐游戏厅13家,印刷企业42家,书报刊经营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2家,复印打印单位21家。分布在乡镇的业户124家,仅占业户总数的42%,其中 复印打字单位11家,网络文化经营业户72家,印刷经营业户29家,音像经营业户7家,其他业户4家。农村庄户剧团,书法、摄影、美术协会等农村艺术团体初具规模,以公益性为主,盈利为辅的农村自发市场一见雏形。
2009年,邹平县合并成立了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局,下设新闻出版中心,负责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年审及日常监管;新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负责文化市场执法及监管。新闻出版中心是副科级事业单位,目前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临时工2人,专用执法车一辆,负责辖区内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证照管理工作,按照管理范围和权限,对文化经营单位,出版物零售、出租、印刷、复印单位的设立、变更、年审及其他有关事项进行审核、审批或备案。
三、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现状
随着全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市场的经营项目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文化市场己经初步形成,并呈日益膨胀之势。为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让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充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宣传人、教育人、鼓舞人、造就人的效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陶冶农村群众情操,邹平县重点从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多措并举管理市场出发,全面发展和监管农村文化市场。
(一)大力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先进健康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1、大力实施“811”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年来,邹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文化设施大投入、文化队伍大建设、文化活动大普惠、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市场大繁荣为五大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高标准完成县文化中心建设,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部分,目前整体工程基本完成,部分场所已投入使用。大手笔建设了县体育广场,占地41.2亩、投资730万元,成为群众娱乐、休闲的好场所,2006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了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的“811”工程,即每年建100家标准的农家书屋、100个标准的文化大院、100支农民文艺宣传队、100支农民健身队,培训100名农村文化辅导员,为农民送戏100场,为100个村配送100套锣鼓,为100个村配送100套体育器材,创作10件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811”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投资500余万元,为农村赠送图书20万册、电脑150台、篮球架200付、乒乓球台300付、锣鼓200套。
“811”工程的实施,起到了“酵母”作用,各镇办也纷纷制定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村庄建设文化广场、图书室、活动室等文体设施,成立戏曲、秧歌、门球等文体队伍。例如韩店镇出台了建成一个标准文化大院奖励2万元的政策,长山镇拿出5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各村也积极投资建设文化广场、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例如韩店镇的西言礼村、穆王村,临池镇的郭庄村、北山村等60余个村庄投巨资建设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我县的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呈现出投资大、标准高、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截至目前,共建设镇级文化广场17个,篮球、门球、羽毛球等各 球类场地1600余处,全县16个镇办全部新建或改建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实现全覆盖。数量众多的文化活动场地,已成为村民文化体育娱乐中心、思想教育中心和科技知识培训中心,在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所处的位臵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多渠道培养人才,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遍布全县。近年来,邹平县在加快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程。注重发挥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全面发挥中青年文艺骨干的模范作用,通过举办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镇办文化站长培训班、庄户剧团戏曲展演等形式,大力培养基层文化人才,使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技能不断提高。配齐了各镇办文化站工作人员,每村设立一名村“两委”成员担任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具体负责村文化管理工作。大力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庄户剧团的建设和基层人才的培养。为把广大文化管理人才、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使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2002年邹平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文联,以县文联为龙头,先后成立了书法、音乐、美术、戏曲等十大协会。各镇办村也纷纷成立戏曲、书法、读书、篮球等协会。目前,全县成立各种文化协会500余个,协会会员达2万余人。全县有300余人加入了市级以上专业协会,9人加入了国家级协会;20余人担任市级以上协会理事、副主席等职务。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邹平县逐步探索形成了优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新机制,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在职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充分激发了离退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热情;不仅培养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勇于献身文化事业的业余队伍。随着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专业结构、岗位结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文化离不开活动,品牌文化活动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邹平县坚持每年春节、元宵节、七
一、国庆等节假日,充分发挥文化专业人才的优势,积极指导、策划和组织举办一系列遍及城乡的文化活动。从2002年开始,连续策划举办了九届范公读书文化节、七届农民艺术节和八届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今年,举办了2010年“青春邹平”春节文艺晚会、第七届农民艺术节、“国土杯”迎新春书画展、“观世博、游山东、看邹平”鹤伴山文化旅游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第九届读书文化节、全民健身月活动、首届城市社区健身大会、第四届邹平县农民运动会、首届邹平县篮球俱乐部联赛、农村小戏艺术节、京剧票友大赛、黄河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50余项,镇办和县直举行大小活动超过400场次,组织县文联、吕剧团、文化馆、曲艺家协会等单位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300余场次,举办镇村读书、书法、秧歌比赛等活动200余场次。主题活动延伸到了全县各个角落,真正做到了群众文化活动天天有安排、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形成了城乡联动、上下互动、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大格局,基本实现了文化活动的大普惠。其中,读书文化节已经成为我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其经验和做法受到省委宣 传部的高度赞扬,并在全省推广,2005年被评为全省品牌文化活动。活动开展中,邹平县始终牢牢把握推动全县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和谐的主题,创作和演出活动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全县工作大局,主旋律创作和演出活动红红火火,为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和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搜集、整理、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2008年以后,我县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发展传承力度,搜集舞蹈、戏曲、美术(剪纸)、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388条,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2个。经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和专家研究,伏生文化、於陵城的传说、于张村七巧图等52项被列入第一、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山芯子、聊斋俚曲《八仙过海》、雕窝峪山会等15个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县文化中心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周,展出实物150余件,图片600余平方米;举办了“梁邹遗韵”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晚会,在邹平报纸、电视、有关刊物中介绍了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通过搜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本地特有文化资源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文艺骨干传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5、积极发挥农村文艺演出队优势,实现农村文艺团体市场化运作。
邹平县农村文艺人才队伍规模宏大,庄户剧团、书法协会、体育健身队伍众多。重大节假日、镇村重要庆典时都要组织庄户剧团、书法爱好者等参加活动,进行文艺演出,现场写字作画等,为各种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各农村文化团体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初步开始市场化运作,例如庄户剧团为农村举办结婚庆典,为企业、个体工商户举办开业庆典、农闲时节到企业村庄进行有偿演出等。书法协会联合开办字画装裱店、开办书法培训班、写春联卖春联等。这些都成了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来演出团体特别是不健康文艺演出已经无立足之地,大大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了农村文化产业。
邹平县立足农村,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工程,建设了文化大院、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场地等一大批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了歌舞、体育指导员、戏曲演唱等一大批农村文化人才,成立了庄户剧团、书法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一大批农村文化队伍,举办了农村戏曲节、送戏下乡、农村京剧票友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适合农村的文化活动。为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读书、上网、健身、听戏、看歌舞的文化生活需求,驱逐了劣质文化的存在,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的目的。
(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实现农村文化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1、严格落实文化市场审批制度,确保文化市场良性发展。邹平县以管理为手段,以市场大繁荣为目的,严格落实市场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和发展合法经营。截止2009年,共有290家文化经营业户申请年审,为符合条件的284家文化经营业户办理了年审手续,2010年上半年为新设立的12家文化经营业户办理了 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为95家业户出具了光盘邮寄证明。在年审和办证过程中,邹平县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申办、年审、变更等法律法规,有效打击和遏制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确保了文化市场的稳定发展。
2、扎实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特点,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要求,邹平县采取了扎实的专项行动,打击清理违法行为。除进行日常检查外,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专项监管行动,例如联合文化执法局,先后开展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专项治理行动、打击淫秽色情等有害出版物专项行动、迎接亚运会和世博会净化出版物市场专项行动、治理销售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游商地摊和无证照经营行为行动、打击盗版教材教辅读物专项治理行动等,有力的打击了违法经营行为,确保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
3、狠抓重点部位整治,严厉打击不法活动。邹平县从实际出发,以治理源头为根本,以查办违法案件为突破口,对农村文化市场集中行动方案中确定的重点部位重点监控,围绕重大节日活动,加大了市场检查和暗访的力度,严厉查处销售盗版光盘、淫秽歌舞演出、游商地摊等不法行为。组织力量对集贸市场进行了不间断的暗访巡查,对以分散、隐蔽形势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小贩和非法流动书摊,进行了全面清理,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为农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邹平县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邹平县虽然多措并举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市场,大了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监管文化市场,但受条件限制,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 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受经济条件、地理位臵、人文观念的影响,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到位,不平衡。部分村庄文化设施、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给劣质文化的进入留了缝隙。
(二)镇办管理权限不足。
镇文化站是农村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理应担负起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重任。但是文化站人员没有执法资格,无法参与文化市场管理,制约了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发展。
(三)文化市场监督力量相对薄弱。
文化行政执法是“小队伍”面临“大市场”。县级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存在的问题是执法人员少、市场大,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呈现出热点多、焦点多、难点多的“三多”特点,责任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是普遍现象。再则农村处于管理有责、执法无权的境地,导致对农村文化经营场所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五、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对策
目前,县级文化市场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以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促进邹平县文化市场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先进健康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大力建设完善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培养戏曲、歌舞、体育健身等文化专业人才;积 极发展文艺演出、戏曲、书法、歌舞、舞龙舞狮等农村文艺演出队伍;举办适合农村的戏曲、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文化活动。全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在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降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难度,实现农村文化市场健康良性繁荣发展。
(二)创新思路,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文化市场的更大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发展、强化服务,围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规模经营、培育品牌”的目标,使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与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相适应,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三个文明建设相衔接。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文化市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文化市场集约发展、均衡发展、统筹发展、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这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关键。管理者要从约束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经营者要从开店向办企业转变。要做到依法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部门主管与各方配合相结合,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中实现文化市场发展的重点突破。从农村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当前要紧紧抓住几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门类,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整体推进。歌舞娱乐市场要向集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新建娱乐场所要合理规划,选择有利位臵,要做到集约化量贩式经营,集中管理,提供的娱乐活动和服务要更多的面向工薪阶层,面向大众。音像市场要走连锁化、规模化 的道路。要培育音像制品标榜店,降低准入门槛,使正版音像制品以最便捷的方式进入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要加快“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专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网吧连锁企业,上规模的网吧企业,做到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另外要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检查和管理。重点问题,应是非法演出、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销售、“黑网吧”、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重点时间,应是文化市场比较活跃的节日期间和庙会期间;重点地区,应是文化经营比较集中的集镇和集贸市场。对某些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带有倾向性问题,要集中力量突击清理整顿,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抓好队伍和制度建设,为管理好文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充实稽查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稽查工作制度、从严治队是管理好文化市场的前提和基础。稽查队员要注重选调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志。要强化依法行政培训、网络培训、文化知识培训、创新思维教育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授如何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指导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需注意的问题。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稽查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建立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稽查队伍。同时,采取异地交流、交叉执法、外出考察的办法,学习借鉴外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和增强实际管理效能的目的。(五)注重建设,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整治促规范,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管理的格局,共同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制定详细工作计划,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创升工作手段,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
邹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局
张 波 赵乃辉 2010年10月8日
第二篇: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浅淡如何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
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切实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对于搞活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对于推进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监管、对于促进乡村文化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下面,笔者结合xxxx县的县情实际,简单的谈谈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认识。
一、xxxx农村文化市场概况
近年来,随着xx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在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带动下呈稳步有序发展态势,已形成包括网络、音像、出版、娱乐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据统计,全县农村文化市场主要经营单位共87家,占全县文化经营单位的46 %,其中网吧 75家,歌舞娱乐场所 2 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 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 5 家(零售)。全县文化市场相对比较繁荣的农村为官庄镇和五强溪镇,文化经营单位分别达到 15 家和 10家,且经营范围相对多元化,经营规模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二、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现状
农村文化市场因经营者和消费者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相对城镇的管理较为松散,因此造成文化市场许多监管不到位、难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网吧是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是文化市场执法查处的重要内容。由于部分经营业主偏重于经济利益,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禁而不止,网吧超时经营时有发生,消防意识淡薄;非法转让行为屡禁不止,经营业主更换频繁。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网络市场监管制度,通过抓好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乡镇网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接纳未成年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执法中队专门组织乡镇网吧集中整治行动,对全县乡镇网吧实施拉网式巡查,并连续开展“假日”、“周日”等突击行动,重点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未实名登记,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未成年人上网。
2.乡镇音像市场的盗版制品和涉黄制品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地摊、游商等销售的音像制品,其中大部分是非法和盗版的。针对此违法经营现象,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一方面加大对盗版光碟和涉黄制品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流动摊点”;另一方面加强对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经营业主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合法经营的意识,自觉的做到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3.农村出版物营销市场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部分经营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兜售盗版、非法出版物,而其中大部分业主是无证无照非法经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逐步提高,乡镇的歌舞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且渐成规模。文化部门在引导娱乐场所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娱乐场所的日常管理力度,逐步规范经营活动,促进娱乐业依法、健康发展。在监管过程中,发现从业人员无证无照现象多、消防安全隐患多、违禁盗版多的现象,执法人员来,他们走,执法人员走,他们来,存在着此消彼起的情况,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市场点普遍存在点多、面宽、线长等特点,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要交通工具的缺乏,农民法制意识的淡薄等因素,造成监管难度大。虽然现在的乡镇都设文化站,但隶属乡镇政府的事业单位,而不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而大多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加上农村文化市场经营项目由县级负责审批,文化站缺少属地管理手段,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力不从心,难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监管呈现出热点多、焦点多、难点多的“三多”特点,文化执法人员普遍感到责任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总之,现有的执法力量和执法工具的单薄,严重影响了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文化垃圾侵蚀污染农村文化市场。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尽管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依旧相对贫乏,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调。致使年节、农闲时,许多农民以麻将、扑克赌博和搞迷信活动来消磨时间。而且像一些无证电子游戏机、赌博机等文化糟粕在城区受到了严厉打击后,正逐步转向农村。这些场所的主要特点是环境卫生差,安全状况甚忧,未成年人大量涌入,大量不良信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是“半路出家”,虽然有极高的工作热情,但在知
识结构、文化水平,尤其是业务能力方面跟不上时代要求,新科技的出现,上级部门的培训力度不强,无重大办案经验,在行政执法中,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不够熟练,影响了执法效能。
4.执法环境有待改善。由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成立不久,缺少广泛宣传,部分群众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不了解、不理解,甚至出现干扰执法工作正常开展的情
况。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文化执法相对于公安、工商等部门处于劣势,由于部分经营者法制意识薄弱,素质较低,抵触情绪严重,给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对策
1.提高认识,合理规划,整合资源,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责任。县、乡镇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适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规则,把文化市场发展纳入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在现有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市场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搞好文化市场的整体布局。
2.正面引导,强化培训,加强监管,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强化政府导向功能,搞好指导,抓好曲型,激发农村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经营户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端正经营理念,使他们知法、懂法,并在经营中自觉守法。要引导经营者调整经营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以求巩固发展,增强农村文化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加大力度,健全制度,重点突出,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要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检查和管理。重点问题,应是非法和盗版出版物(音像制品)销售、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重点时间,应是农村文化市场比较活跃的节日期间和学生放假期间;重点地区,应是文化市场经营比较集中的集镇、集贸市场和学校周边地区。而对于某些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带有倾向性问题,要集中力量突击清理整顿,坚决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借鉴经验,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举办培训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理解如何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指导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需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采取异地交流、交叉执法、外出考察等方式,学习借鉴外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和增强实际管理效能的目的。
5.注重建设,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整治促规范,以规范促监管,以监管促发展,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管理的格局,共同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执法部门的严肃性;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坚决贯彻落实,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手段,从而促进和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这个新课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应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形势,针对其发展特点,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科学管理,加快发展,提高效率,促进繁荣,使我们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更上新台阶。
第三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
叶宇轩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紧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之间差异亦同样存在,有甚者甚至相差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的特点,并寻找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提出建议,进而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特点问题文化需求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得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步,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长达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自己家乡附近10个村落,通过挑选村落不同年龄段群众做问卷和询问当地村委负责人具体情况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知道了农村日常生活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信息渠道来源,村落面貌改变与否,对现代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等。
(一)农村文化总体现状
1、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缺乏
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匮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都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逛聊天上,而广大青少年则大都聚集在网吧的场所。跳狮子灯、舞龙、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时才开展,且形式落后,没有创新意识,观众流失以渐招社会淘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方式缺少,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有抬头上升趋势,封建迷信,赌博趋于泛滥,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②]。
2、农村文化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阶段
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观念的大量进入,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日渐强烈,农民对其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但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而新的传统观念尚未形成完善,新的健康的文化秩序亟待健全。整体上来说,农村文化正处在最薄弱的过度阶段,“去粗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留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营造出属于农村自己真正适合的才是最关键之道。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落后
从10个村落的问卷中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学历文化人士稀少;另外,农村信息闭塞,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农民知识的获得。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在文化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各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年中心、电影院、健身器材等)建设不全,有的有名无实,只是简单的布置,而不开放拿来真正投入使用。并且地方活动设施使用率低下,政府提供的与当前消费需求花费不符合,农民宁可闲置而不去使用。
3、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需要指导人员
农村地方偏远,消息闭塞,待遇较低,生活条件较城市差,导致高素质人员不愿来到农村,加上老一辈的文化人员相继辞世或退休,后备文化人员的匮乏,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三)农村文化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3、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4、基层政府提高重视力度,按需提供农民所求
5、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财富传承
6、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寓教于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③]。
通过这次寒假农村文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对人处事应变能力,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的复杂程度知之甚少。远不是仅
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而文化调研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此次的文化调研,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学会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自己位置。同时也在活动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自己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运用于生活。农村文化社会调研使我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获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②]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08六月刊
[③]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学习月刊》
第四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xxx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根据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通知》的有关情况,xxxx组成调研组深入到???xxx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xxx村地处XXX西部,因村内有XX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曾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甘肃省文明村”、“全国创建先进文明村镇文明村”等10多项荣誉称号。探究xxx村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xxx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xxx遗址展览馆、图书馆、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昌湖、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xxx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二是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古典特色的旅游业。xxx村努力开发xxx城址、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上土沟墓群及蛤蟆墩墓群等文化遗存,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xxx村都会利用节假日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秧歌队,组织传统的民间庙会,通过文化活动大力宣传xxx村的旅游资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村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xxx村六个组的村民积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xxx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xxx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
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是文化体制机制缺失。在xxx村,虽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但是却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村委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xxx村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一是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符合xxx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其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
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xxx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努力做好xxx村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提升品牌效应,发展当地经济。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图书馆等工程,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是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
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四是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第五篇: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状况调研报告
自从2003年开展农村药品“两网”(供应网络、监管网络)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县农村药品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药品的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
【关键词】 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 监管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求我们每个党员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上下功夫,着力解决食品药品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发展环境不优、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就分管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探求农村药品市场的有效监管方法,创新监管方式。
一、大通县基本情况
大通县位于青海西宁城北区南部,与湟中 湟源两县相邻,南接西宁市,西与门源县和海北毗邻,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2000米。全县辖6乡3镇,7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万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9.2万亩。大通县是一个集民族、宗教、直过、贫困、高山峡谷和资源富集七位为一体的县份**地。民族:境内居住着汉 藏 回 土族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直过:全县9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是边境乡镇,都由解放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均为少数民族直过区。我县现有71个村卫生室,村级药店4家,药柜5户。自从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县农村药品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药品的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监管机制,确保监管取得实效,保证农民的用药安全。
二、农村药品市场现状
(一)体现不出聘请的农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仍然有药贬子到农村兜售药品,但我局从没有接到过协管员或信息员的举报。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未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一是他们的身份和职责不明确;二是没有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三是培训工作还不到位。
(二)农村药品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药学知识理论培训,素质偏低。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不高,农村卫生室的药品从业人员几乎没有经过药学的专业训练,大多是一个卫生室一个村医,开方、发药均是一人,主要开展防疫保健工作,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知识,造成农村药品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农民群众用药水平低,用药安全意识较差。农民群众对药品法律知识和用药安全知识掌握不多,识别假劣药品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在我们对购药、用药的群众进行随机调查中,盲目购药和无假药识别能力的人占半数以上。
(四)卫生室药品管理知识欠缺。村级卫生室工作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知识十分欠缺,主要表现在:有的不凭处方使用药品,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室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将药品调配给患者时,不给患者药品说明书,不讲清服用药品注意事项;擅自调换药品的包装。在农村卫生室检查时,经常发现,有的卫生室把小包装药品拆开放入大瓶中,其理由就是取药时方便,在农村使用量小,绝大部分药品都是拆另使用,不知道药品外包装也是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药品的不良反应不登记不上报,在71个村卫生室中,我局成立以来没有一家上报个一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一次性医疗器械购进、使用不记录,用后不销毁或销毁后不登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药品质量管理不规范,贮藏设施、设备不完备,储存、养护条件差。少部分农村卫生室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药品贮存条件简陋,达不到药品贮藏要求。在管理上存在误区,重医轻药,药品管理重视不够,设施条件不能保证所贮存药品的质量,药品购进不验收,不定期养护。部分村卫生室以家庭为单位,医疗点就设在乡村医生家里,生活区和药房不能有效分离,场地狭小,药品摆放零乱,存储环境差,连最基本的防潮、防虫、防鼠设施也没有;药品随意摆放与食品、生活用品、杂物等各种物品混杂,须冷藏存放的药品随意摆放在柜台内,使药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六)农村药品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清
过期药品是目前农村卫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药品从业人员往往是在发药时发现有过期药品才清理,没有养成定期养护药品的习惯,农民的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七)监管法规滞后。目前我国药品的生产和经营都必须经过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作为准入的资格,而涉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还没有出台,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监管
法规依据不够充分,尤其是个别乡村医生对创建标准药房认识和重视不够,虽然我局在2006年已对大兴地乡5个村赠送了标准药柜,但对创建标准药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法规不健全,导致一些乡村医生对药品管理的意识淡薄,药品贮藏设施设备差,对药品没有进行有效的养护,造成使用过期药品、药品贮存环境卫生差等问题。对于过期药品,由于金额不高,执法人员往往都不予立案处理,因为立案调查程序太复杂,执法成本高,村医待遇低,加之经济困难,往往只是采取就地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违法者没有进行处罚,因此未能对违法者起到警示的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一)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夯实监管工作基础
要搞好药品监管工作,改变目前的现状,就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夯实基础,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因此,在开展药品监管的各项专项行动中,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视,给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大力支持。
1、政策上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药品“两网”的建设工作,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提出责任追究办法,使相关单位都能重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牢固树立“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将药品安全也纳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2、经济上的支持。为使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调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经费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给予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一定的经济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培训教育等也需要经费,因此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
(二)加强宣传的力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一要宣传药品法律法规知识,二要宣传假劣药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药监部门的职能;加强在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假劣药品在农村没有市场。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农村药品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涉药法律法规培训,对药品从业人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药品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用药知识等培训,通过培训,规范他们的药品使用行为,指导广大农民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
(四)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取缔非法行医卖药活动,无证经营药品行为。加强药品采购渠道的检查,规范药品进货渠道,严禁经营、使用单位从非法药品市场采购药品。督促药品使用单位建立健全采购验收制度,改善药品储存、养护条件,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用到病人身上。进一步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制售假劣药品等违法行为,净化农村药品市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药品使用监管法规不够健全的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村药品使用单位的检查次数来减少假劣药品的危害。我局通过近几年来对农村药品使用单位每年一次以上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在岗人员现场的耐心指导和教育,过期药品明显减少,药品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有所增强。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是我们食品药品监管的薄弱环节,必须要把监管的重心下移,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检查的次数,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借此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从而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
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安定,关系着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是药监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药品方便、有效已得到基本保障。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存在着用药不便、价格偏高、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农村是药品存在的集散地,用药人群庞大,涉药形式多样,监管难度较大,如何发挥好县级药品监管机构的作用,把农村药品市场秩序维护好,确保一方百姓用药安全有效,笔者根据几年的药品监管工作实践就边远农村地区药品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及对策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存在问题
-----购药渠道仍较混乱,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从个体药贩手中购进低价药品;厂家代理直接上门现货推销;从零售(或连锁)药店违规批发购进;未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未按规定索取、保存票据;药品采购档案不全;未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和出库登记制度;相关资质证明的索取不完整。
-----违法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超范围经营使用药品,零售药店违规销售大输液、小针剂;部分药店销售禁止销售的计划生育药品;零售药店违规批发药品;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设置透明柜台变相销售药品。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未按规定毁形,存在隐患。主要表现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没有经过毁形、消毒处理,更没有建立销毁登记制度,而村级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上不知道怎样毁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有可能重新流入社会。
-----GSP认证后药店在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驻店药师不在岗;新从业人员未经培训,缺乏经营药品基础知识,无上岗资质;在药品分类上,标识不齐、混标,管理不完善;处方药销售不规范,不凭医师处方销售处方药,没有索要处方或者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登记;部分药店还存在超剂量销售处方药。
-----潜在的用药安全隐患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个别药店私下有坐堂行医,打针输液行为;医院药房和部分诊所的人员,为图取药方便顺手,把药品拆零放入广口瓶,把整合的针剂拆零放入药柜,且标识不明显,药品针剂的效期无法确认,在药品的保管和使用上存在不安全隐患。
-----药品储存环境和保管条件差。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药品贮藏环境和条件;有的库房没有药品储存必备的遮光、低温等条件和设施;药库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储放没有按规定要求存放,有的把一些需低温保存的药品随意放置在普通药柜或药架上,存放混乱;冷藏设备不齐全,只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配有冰箱,村级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冰箱。
-----特殊药品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少数乡镇医院的特殊药品没有严格按规定储存保管,未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更谈不上安装专库设防盗设施和报警装置,使用保险柜,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了。
-----此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而且存在药品价格混乱、监管乏力现象。
二、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药品市场混乱问题的因素有诸多方面,但究其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两极分化。我市有较大部分农村甲级诊所经营的较好,这些诊所大多分布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的大部分乡医卫生条件和卫生环境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而且大部分规模较小,他们大多不以行医为主业,一般还兼营农业或养殖业等。另外,从从业人员情况看,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主要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发展而来,由于没经过正式的培训,大多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知识;另有一些人年龄偏低,这些人主要是经过一些卫校简单培训,毕业后没有工作,虽经过培训,但知识面窄,没有临床经验,用药知识贫乏。
2、农村医疗点无序膨胀,给游医药贩以可乘之机。近年来,乡医不断增加,导致了不平等的竞争。由于竞争激烈,使有的乡医不择手段,千方百计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在药品质量上作文章;有的乡医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就破罐破摔,工作和管理不负责任;有的个体医为了增加收入,受利益驱使,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知假售假,给游医药贩创造空间;使农村药品市场出现不安定的局面,不利于药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3、从业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绝大多数乡医没有系统的学习《药品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的东西知之甚少。有的乡医对“一法两例”不知不懂,一些极个别乡医、个体医不认为自配制剂、销售假劣药品、滥用药品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有的人被处罚后仍不按规定管理药品。这一少数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第一,而把人民的用药安全放在次要位置上。
4、广大农民维权意识不强,辨别药品真伪能力弱。农村用药人员与城市居民相比,明显缺乏涉药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用药不知辨别假劣,不知查看有效期。他们防范假劣药品的观念淡薄,鉴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又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了问题也不知该到何处去说理,所以不出大事也就听之任之,这就无形中为贩假、售假的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5、不重视药品管理,对设施设备投人不够。农村医疗机构历来只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对药品管理只抱应付态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认为,医疗水平及声誉的提升完全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提高,而药品的管理对此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人把药剂科看作是辅助科室,在资金技术上投入明显不足。
6、监管力度不够。由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资金不足、执法装备落后,从而影响监管覆盖面和监管频次,使农村使用的药品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县分局更是如此,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涉药单位日趋增多,一般县分局有10名执法人员左右,就是天天搞稽查,一年下来也无法达到监管目标和要求。我市药监部门始终严格按照“五个不放过”的原则查处制售假劣药品的行为。但是,近年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再加上药监队伍人员少、装备差、管理相对人地域广、人数多等原因,所以对辖区农村药品的监管和案件的处理上震慑力相对较弱。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的基础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药品市场的投入和支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药品市场的现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议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增加农村卫生医药服务设施的装备,充实农村的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农村药品供应渠道,特别对欠发达地区要切实解决扶贫资金,使其基本达到“一无三配套”的初级卫生医药保健水平。
2、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建设
鼓励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实行乡、村用药统一配送,既方便农民买药,又让农民吃上便宜药。可采取鼓励和倾斜政策,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开办连锁店的门槛,让每个乡镇均有药品连锁店。以县市级批发企业为主体,建立区域性农村药品采购配送中心,为乡镇及乡镇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药品配送,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送货,解决好农村药品的集中配送问题,使合法企业充分占有农村药品市场。
3、继续加强农村从药人员培训
县药监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县及县以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和从药人员加强《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等药事法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从药人员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从业操守。
4、加强宣传的广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更要做到三个讲清既讲清假劣药的危害、讲清简单的识别方法、讲清药监部门的职能;并加强的宣传深度和广度,不断发挥农村监管员、信息员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法宣传,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和举报假劣药品在农村的流动,形成农村药品监管的群防群治网络,从而减少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行医行为的空间,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
5、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药库的管理
尽快出台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库及药房的管理办法,对不符合条件的药房、药库要求进行重建、改建或扩建,制定药库、药房标准,逐步规范药库、药房。个体诊所可以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报药监部门备案。明确规定个体诊所必须配备独立药房,药房必须严格达到防潮、通风等要求,严格执行药房各项规定,将药事法规培训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效期表、质量承诺书等悬挂上墙。对医疗机构定期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合格药房,实施药品合格单位排行榜,并将评选结果登报公布。
6、加大农村药品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空白点
药监部门要认真执行“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下大力量,严格执法,与公安、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联合作战,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农村药品使用流通环节作为监管的重点。对各县的乡医、个体医每年至少监管一次,重点地区、重点人员要不定期的进行监管。同时,要加大对较大、有影响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并在全县曝光以加大稽查执法的震慑力。切实做到“五个不放过”:即假劣药品来源、去向不查清不放过;涉案的单位责任人不查清不放过;案件产生的原因不分析透不放过;对涉案人员未受到应有惩罚不放过;今后的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严厉打击游医药贩和无证经营者,消除监管的空白点,力争在农村形成依法管药、依法治药的局面,确保农村群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