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7: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

第一篇: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

油气田勘探

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根据石油地质学的油气田分布规律和含有模式,研究采用各种适合的先进勘探技术与方法,从而达到最经济地探明油气储量的目标。按照工作程序,油气勘探要分阶段地进行地质和经济评价,筛掉无工业价值的地区,逐步集中勘探研究的“靶区”,直到发现和探明工业油气田。

油气田勘探过程就是一个对地下情况反复调查、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整个过程可按对地下情况认识的程度和工作特点划分为区域普查、圈闭预探、油田评价三个阶段。

油气田勘探是一门地区性、探索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只有相似性,而无相同性;并且影响油气藏分布的未知因素有数十甚至上百个之多;每个地区的各种条件都存在多解性;在勘探阶段,特别在初期,人们对探区地质情况认识的不够清楚,很多因素不易确定,科学理论推理的前提不完全肯定,因而使得推理的结论不尽完全可靠。因此,油气田勘探本身既是科学研究型的实验,又是生产经营性的工作,它与通常的工厂生产有着很大的差别。油气田勘探过程在很多方面更与科学研究的性质比较接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多探索,要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要靠经验去进行预测和判断。

一油气勘探的地位和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郭明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各行各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石油。油气勘探是石油工业的排头兵,是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只有通过勘探不断地发现油气田,才能为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油气后备储量。而目前,制约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的瓶颈是油气资源接替紧张,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不足,使得我国油气工业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要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油气勘探。只有发现一大批大中型油田,使我国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油气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目前,由于中国石油工业上游资金长期短缺,勘探投入长期“欠债”,再加上多年的强化开采,致使新增探明储量不足,后备储量难以跟上,可以动用的可采储量逐年下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必将严重制约我国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大力加强油气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以维持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生活质量,是把一个国家经济推向新水平的重要因素。石油与天然气也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战略资源,塔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和国际形势的动荡。

二油气田勘探技术及方法实例 1.调查技术,在地面近地表或空中进行,它包括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地球物理调查技术; 2.直接接触油气层,在井中进行探测,称为钻探技术,包括钻井,录井,测井,试采等; 3.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在实验室以实验仪器设备、测试工具、模拟装置为手段,对岩石、沥青、流体样品进行系统分析测试,为油气藏研究提供定量参数资料的工作。

(1)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

(2)储层测试技术

(3)地层学非常规测试分析技术

(4)流体测试技术 4.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它可以通过上述3种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和解释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最终目标是对勘探对象与勘探目标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勘探部署决策服务,这类技术包括盆地分析模拟,含油气系统研究,区带及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1油气地质调查

地面地质测量是最古老的地质调查技术。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露头的观察,油气苗的研究,结合地质浅钻和构造剖面井等手段,查明生油层和储油层的地质特征,落实圈闭的构造形态和含油气情况。我们早期发现的几个油田,如老君庙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都与地面地质调查紧密相关。

油气苗调查是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勘探手段。石油与天然气在地表的出露被称为油气苗。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又可以被破坏,使集中起来的石油再一次分散,部分甚至完全暴露地面逸散。油气苗的存在为下一个地区下一部油气资源评价和区域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油气苗找油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延长,老君庙,独山子均因为油气苗附近而得以发现。

遥感对地观测,获取地表空间信息的一种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宏观,准确综合地进行动态观测和监测的能力。它能提供大面积连续的有价值的地面记录资料,尤其是在人类徒步难以接近的地区,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航空测量还能对以前的地质图件进行校正,并对图中的一些细节放大。同时,遥感技术更是以其概括性综合性,宏观性直观性的技术特点,日益成为油气勘探中的一种低成本,省时,适用于交通不便及环境恶劣地区进行地面地质调查的先进方法。它是在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解释和分析地质构造,圈定油气富集区。该方法已在我国多个盆地进行过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在成为油气勘探早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19世纪30年代中期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找油技术已完成初期试验阶段,进入了普及推广时期。油气非地震物探

油气非地震物探主要有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法勘探。1921年科拉·斯伦贝谢开始了对电法找油的研究,1923年在罗马尼亚首次圈出两个盐丘构造,1929年在格罗兹内试验又发现底部有高阻层。油气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技术是现代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无论在地层出露区或覆盖区,它都是查明深部目的层构造形态的关键步骤。

1910年德国的维奇特得到第一张地震折射剖面,1914年用于地质找矿。油气钻探

油气藏开发的前期以探明油气田构造的规模和范围、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层的物理性质、油气的物理化学品质以及油气储量为主,因此钻井主要是勘探为目的。

油气田进入开发生产阶段,以钻进生产井进行油气开采,此时仍然要进一步进行物探测井和钻井地质工作。

三 目前国内外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1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1.1地震采集技术的新进展

一般地讲,地震野外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 %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不断研发、更新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的核心设备,从 20 世纪3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光点记录、模拟磁带记录、数字地震仪、遥测数字地震仪、基于 ∑ △技术的24位A/D 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和全数字地震仪等6 个标志性的更新换代。纵观近5 a 来地震勘探仪器的技术变迁和发展,可以看出:以24位A/D 技术(∑ △技术)、数字传感技术(MEMS 技术)、网络遥测技术、光纤通讯技术、数字存储技术、高速超大规模硬件技术、硬件功能软件实现技术和超万道大容量采集技术为代表,地震仪器的研发广泛融合了地震勘探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新成就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发明,向着技术指标越来越高、工作速度越来越快、采集和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可靠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单道成本越来越低的方向迅猛发展。

伴随着地震仪器的技术进步,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在继续扩大原有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成果应用范畴的基础上,从采集思路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地震采集、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从采集技术上更多地强调单点(震源)、单道(检波器)、高密度(小道距、小线距)、高保真的采集模式,在采集方法上从最初的小道数二维地震逐渐发展到大道数三维地震、时延地震(四维地震)、矢量地震(三维多波)等;另外,在野外数据采集时,加强了采集方案优化论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和定向照明设计、现场监控处理等基础环节的工作。总之,地震野外数据采集的装备与技术能力,目前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沙漠、平原、山地、丛林、湖泊、海洋等作业环境的需要,在国内外能源地震勘探领域(油气、煤炭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能源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技术。1.2地震处理技术的新进展

目前,无论是石油还是煤炭地震勘探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可以用“ 低(信噪比低)、深(埋藏较深)、难(条件困难)、隐(隐蔽性强)” 几个特点来概括,这几个特点反映到地震资料处理上,其特点表现为以水平、均匀、层状介质为假设的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方法和软件,已经愈来愈不适应复杂介质条件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以往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些关键模块遇到了难题和挑战,如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陡倾角条件下的叠加与偏移、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动校正等。为了适应这些挑战,地震数据处理的硬件设备中,开始采用以pc-cluster集群为特征的并行处理机,以加快处理速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中,已由常规的叠后偏移向叠前偏移发展,地震叠前偏移(时间域或深度域)处理已于2006年成为石油地震资料处理的必然要求,且已经开始在煤炭地震资料处理中得到应用。另外,多次波压制技术、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技术、地表层析静校正技术等应对复杂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模块不断发展,服务于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地震叠前AV O技术、叠后约束反演处理技术等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 国内地震勘探技术的主要差距

我国石油、煤炭地震勘探技术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技术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也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距。

2.1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震仪器装备

目前,国内石油、煤炭行业地面地震勘探的大型仪器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法国的SERCEL、加拿大的ARIES、美国的IMAGE 和BOX仪器等世界几大地震仪器生产制造商的产品,几乎在国内地震勘探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同样,用于地面激发地震波的可控震源、VSP 采集及井间地震数据采集的多级多分量检波器等设备也大多依靠进口。国内的地面地震仪器生产厂家尽管也开发、生产一些大型地震设备,但是由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占技术,大多限于仿制、研发阶段,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致使国家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引进设备;而国外地震仪器设备的研发能力、更新速度很快,有时也给国内用户在硬件的通用性、软件的兼容性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2008 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中,将“全数字万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列入重大装备研发之列,该项目完成后,将缩短我国在地震勘探采集设备生产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随着地震勘探的对象由简单构造到复杂构造、由构造勘探进入岩性勘探、从简单地表转向复杂地表、由浅层勘探进入深层勘探等新情况的出现,原有的基于水平层状均匀介质的基础理论已经显示出了一些不适应性,各向异性理论、多相介质理论以及非线性算法等,成为世界各国地震勘探的研究热点。国内地震勘探技术的研发机构主要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所属的研究机构和石油物探公司以及部分高校研究人员为主,在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和石油公司逐年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老油田的潜力挖掘和新油田的发现。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尽管投入地震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人员数量众多,由于体制与机制问题,没有形成跨系统、跨部门、跨专业的集成研究优势,造成低层次、重复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从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的文章数量与质量就可以看出。地震勘探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一项核心技术,在地震地质解释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解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国外公司比较注重地震正演模拟与反演解释的结合,注重物探技术与地质学、石油工程等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建立多学科的协同工作组,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综合勘探模式。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石油、煤炭、地矿等不同部门在同一区块重复勘探、资料互相封锁的问题尚未解决,即 使在同一部门内部,也存在着专业化划分过细、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一体化勘探模式方面我们与国外公司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煤炭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经过50 a 的发展,伴随着仪器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飞跃,目前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的首选技术。目前,地震仪器正向遥测遥控、高采样率、多道发展,A/D 转换器达到24位;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快速发展,人机联作解释技术日趋成熟;同时,伴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日益凸显,煤炭地震勘探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随着煤矿综采机械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综采放顶煤技术、锚网支护技术、全断面光面爆破技术等综采配套技术发展很快,对于地震勘探的精度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在构造勘探上要求达到探查3~5 m 的断层、在岩性勘探上要求能够预测煤层厚度变化、裂隙密集带、地应力集中区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的技术水平。

3.1集中技术力量,形成团队优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地震勘探的实物工作量堪称世界第一,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小构造的解释精度不断得到提高、岩性勘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获得的成果主要局限在一些应用性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原因在于:煤炭行业地震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目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从事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科研单位转制为企业、部分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热衷创收,造成了煤炭地震勘探基础研究的“缺位”,从1994年三维地震在煤矿采区获得重大技术突破以来,近几年的不少科研成果局限于应用技术研究,一些成果出现了低层次的重复等。在现有条件下,迫切需要在国家大型科研项目的支持下,集中各方技术力量,形成团队优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这些基础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煤层气的地震响应特征、薄互层煤层勘探、深层煤矿床地震勘探、全数字高密度地震勘探、沉陷区下组煤勘探、煤矿井下地震勘探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引领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实现第四次技术飞跃,以适应煤矿高效安全开采日益增强的地质需求。

3.2

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探采对比,发挥现有技术水平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煤矿,大部分接续采区都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在勘探阶段地面钻孔偏少、对本区地质条件的认识程度不高等原因,在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过程中,难免出现技术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三维地震偏移速度百分比难以界定、片面强调信噪比造成的小断层反应模糊以及地震 时-深转换速度不准等,给生产部门使用地震资料造成较大的困难。

与石油地震勘探只能借助钻孔进行验证相比,煤矿开采过程中几乎能够全部验证地震资料,因此煤炭地震勘探成果的探采对比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将国内外石油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且臻于成熟的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验证、再处理、再解释的反馈模式,应用于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后续应用上,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开展三维地震成果的探采对比与分析,实现三维地震资料的地质动态解释技术,以期充分发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有的效能。目前,在兖州、龙口、峰峰、邢台、淄博等矿区已经开展的工作成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地质效果和广阔的推广空间。3.3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原有的15所煤炭行业高校、42所中专学校中,已有14所“ 摘煤帽”、“ 脱矿衣”,中等专业学校也所剩无几;据对9 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 1999

2002年间的地矿类专业毕业生1 454人,真正分配到煤炭企业工作的不足500 人,煤炭人才断档进一步扩大,这将直接威胁到煤炭地震勘探行业的未来发展;另外,近年来煤炭地震勘探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重价格轻质量的危险倾向,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也将极大地损害业主的利益,需要多方以理性的认识加强行业自律,保持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油气田勘探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展开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过程优化和环节补充,将为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气田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面临供给侧改革的压力,实现工业、城乡结构、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以促使中国智造、人口城镇化、服务型消费的总体实现。在这一现实要求下,我国对油气需求缺口逐步加大,油气总量不足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压力将持续提升。如何做好油气田勘探开发,确保石油天然气企业总量供应,是摆在每个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1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设备与产能的跨越式发展,油气工程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其工程建设和运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诸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越发的凸显,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有资料显示,在未来十年,石油天然气在一次性消费天然气中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将取代传统的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勘测和建设步伐不减。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有效减少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盲目建设,降低项目工程对周遭环境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开展勘测开发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主要原因。在对环境影响框架结构的有效革新中,建立起更为科学而全面的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给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成为石油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1-2]。

2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

我国对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起源于20纪80年代,从环境保护、风险评估、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探索。针对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各环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及其成因,阐述其内在关联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策略。同时,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环评标准。

2.2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析、对策研究、体系建设、评价指标和模型构建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受限于油气工程的建设体系、设备工艺和工程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实施较为复杂,较难开展。较为普遍的问题为: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性较弱、评价因素不全、环境效益评测不足等问题。对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仍有较大的过程优化和环节补充空间。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价环节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审批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天然气企业容易忽视对项目建设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事实上,建设环节是影响环境的最主要环节,在竣工验收阶段进行环境检测,已经错过了最关键环节,为时已晚。需要在项目勘测开发的整个环节中实施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3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将以环境系统方法构建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项目勘探和开发项目环境影响作为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实现其在环境系统多层次指标模型下的有效评测。

3.1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运用系统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将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分为政策法规、自然生态、能源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五个模块,然后对五大环境模块设定相应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再对各模块因子选定具体的测量指标。以实现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项目因子对应指标层到项目综合环境影响各模块因子层;再到项目综合环境影响模块准则层;再到综合环境影响评测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系统的构建。

3.2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

3.2.1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法规环境评价指标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原则不可与环境政策法规相冲突。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法规环境评价以国家法规、产业政策、区域规划三个方面评价项目工程与政策环境影响的符合度。让政策法规环境评价指标成为项目工程的一个关键性风向标,以目标指数供相关决策部门对项目工程实施决策和监管,从而保证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实处。3.2.2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新时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要以减小环境负担、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生态破坏为总的项目建设目标。综合环境影响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①废水污染,评价项目工程中排放的废水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项目工程中产生的废水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在施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临时休息区,是否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废水污染附近水源。②废气污染,环境评测将长期抽样检测项目工程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防止产生废气污染。对钻井的柴油动力设备运转所产生的废气、钻井测试放喷废气、油气泄露等问题是否实现实时监测。③废料污染,是否设置垃圾集中堆放点,并且采取相关处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周围土地或者水质;是否实现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并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④噪声污染,是否在机械设备中安装减噪降震装置,减弱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噪音;倘若工程恰好位于居民区周边,是否要求运输车辆禁止鸣笛,减少夜间施工等确保场地内噪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⑤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环境监测不允许破坏施工区域内的植被,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如果在油气田项目过程中发现珍稀植物,是否配合林业部分,对珍稀植物进行迁移或保护;若在施工区域内发现历史文物遗迹,要维持文物景观的原貌,是否通知考古专家参与项目评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将从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治理指标和油气田的环境效益四个方面作为该自然环境模块的子因子。并选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环境效益、环境影响等具体评价指标,实现对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3-4]。3.2.3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能源评价指标我国的油气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油气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勘探和开发将关系到国家油气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环境能源评价指标的确立过程中,选取资源能源的消耗、科学开发和循环利用作为该环境能源模块的子因子,并选定占用土地面积/万元、耗水量/万元、能耗量/万元、储层保护力度等具体评价指标,实现对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能源环境影响评价。3.2.4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上衡量,油气田勘测开发项目需实现对地方经济的有力助推作用。包括:①油气田项目产值对地方政府的GDP贡献率、对地方政府的税费支持,尤以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油气田勘测和开发项目的实施进程中会出现土地征用、生态补偿、安置补偿等,居民经济将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提升。②油气田投产对当地配套商业和衍生产业的带动。地方政府油气田开发为源头,实现提振当地经济的目标。③油气田勘测开发项目会带动当地的用工需求,促进居民就业,有效提高地方人均收入。经济环境评价指标的确立过程中,选取对地方GDP贡献、配套产业促成、居民人均收入提升作为该经济能源模块的子因子,并选定区域GDP占比、配套产业规模收入占比、项目参加职工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占比等具体评价指标,实现对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经济环境影响评价。3.2.5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社会环境评价指标从油气田综合勘探开发项目的社会综合效应上看,其必然将推动当地路网、电力、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促成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成果。社会环境评价指标的确立过程中,选取对社会环境层面的发展稳定、文化适应、公益贡献提升作为该社会环境模块的子因子,并选定基础设施提速、产业城镇化进程贡献率、失地居民的补充和安置等具体评价指标,实现对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始终贯穿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项目建设和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在综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政策法规、自然生态、能源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五个模块。以实现从指标层到模块因子层;再到综合环境影响评测目标层的结构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达成油气田项目建设和生产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重目标的实现,促进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兴才.国家环评新要求对油气生产建设的影响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4,(10):1-3.[2]黄新春,阙品玲,刘永红等.浅论环境影响评价在油田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z1):70-72.[3]王晓峰.新疆煤炭、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J].2013,(3):127-129.[4]苟建林,张吉军.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6):523-528.

第三篇:读书报告

盛世危言——若有所思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报告

12历史学 2012211292 余茜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突然在中国爆发。愚夫愚妇们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对这一妖术的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著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搜捕。这是本书立足的背景,作者通过分析解释“叫魂”这一妖术传言的来历,以及地方政府和后来中央皇帝对于这种妖术恐惧的处理,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警醒我们切勿走向清帝国曾经走过的悲催老路。

三个层面

以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联性为前提,全书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贩夫走卒、乡愚村妇的故事。叫魂恐惧首先在社会底层爆发。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县城东的水门和桥梁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支来自海宁的工程队投标失败无功而返,仁和县的石匠吴东明承揽了修建工程。这件事本来极为普通,却被邻近一个寺庙的和尚恶意利用。德清城外有两座寺庙,观音殿和慈相寺,观音殿香火鼎盛,而慈相寺则门可罗雀。穷极潦倒的慈相寺和尚为争夺香火,便利用这个竞标事件散布谣言并发了传单,说投标失利的海宁石匠为了报复在县城外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之人都要遭殃。这个谣言不胫而走,并被添枝加叶,变成了包工石匠要偷盗灵魂来加固水门和桥梁的基础。由于民间本来就普遍相信匠人有施法害人的魔力。于是有人找上吴东明,求他将写有自己仇人姓名的纸条打进桥椿里。吴害怕惹出麻烦,将其扭送官府。这个倒霉的家伙受一顿杖责。但这已经来不及止熄谣言,它很快传遍了江南市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并继续扩散。一时间,人们谈妖色变,无端地猜疑,蓄意地诬陷,演出了一出又一出闹剧,把大半个中国拖进了一场丑恶的歇斯底里。

在传统中国,妖术迷信和恐惧对底层大众来说并非陌生,妖魔鬼怪、阎罗无常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但这种迷术和恐惧演成这样全社会的歇斯底里却并不常见,特别是在清代的所谓盛世,既为盛世何以妖术横行?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要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满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和修养生息后,到了乾隆时代达到了其鼎盛阶段,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但在作者看来这个盛世只不过是一个镀金时代。透过表面的繁荣去探究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资源、财富和人口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社会深层潜藏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在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反映。在整个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三亿多。人口压力的增加意味着生存竞争的加剧。对于处在社会底层又在经济落后的边缘地区的人们来说这加剧的竞争可以随时夺去他们生存的机会和权利,将他们裹挟到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者大军中去。正是他们成了民间妖术恐惧所攻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也是官府清剿的主要对象。

第二个层面是各级官僚的故事。和愚不可及的小民百姓不同,官僚们是饱读诗书的知识阶级,他们不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叫魂妖术。再说官僚士大夫一般不会有小民百姓的那种朝不保夕的衣食之忧,他们对妖术谣言也不会有切身的恐惧和不安。不过各级官员大都有守土之责,他们即使不信妖术,也不可能不担心民间妖术恐惧对地方治安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都力图息事宁人,安抚民间的恐慌,制止谣言的流传,打击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衙门胥吏和地方棍徒。虽然剪割发辫的所谓妖术似乎在挑战满清王朝的剃发制度,没有人小题大做,把这种妖术恐惧与叛乱谋反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当做紧急的非常事件奏报朝廷。

按照常规,地方官(首先是知县)有责任维持自己辖区的治安,并将所有超出杖责处罚的刑案报告省巡抚法庭,而死刑案则要由皇帝亲自审核。《清律》将多种妖术定为死罪,据此叫魂案似乎也应该移送省庭,并最终移送北京。但是一旦朝廷和皇帝卷入了地方妖案的清剿,地方官就把自己直接置于君权的反复无常的淫威之下。对地方官来说,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的信息,这样地方官员也不会因为对此项“罪行”失察而受惩罚。各省官僚的这种默契,织成了一张官官相护的网络,共同对皇帝封锁消息。虽然乾隆皇帝暂时被自己的地方官员们蒙蔽,但他在各省有自己的眼线。通过这一独立于官僚体制的情报来源,他终于知道了春天在江南发生的那些“叫魂案”。一旦面临君主的震怒和迫在眉睫的惩罚,各省官僚间原先的那种默契立刻不攻自破。山东巡抚富尼汉抢先一步,在本省发动了对叫魂妖术的围捕,各省也随着跟进。很快地,山东就抓获了许多“妖党”、从妖党的“口供”中得知掀起这场叫魂恐惧的“妖首”就潜伏在江南。乾隆命令各省向山东看齐,并令江南各省缉拿妖首。在乾隆的巨大压力下,整个官僚体制终于被动员起来,一场对叫魂妖术的清剿迅速在全国展开。这场清剿持续了好几个月,在制造了无数冤案,戕害了许多无辜无助的性命之后,才因破绽百出而被迫叫停。

第三个层面是专制君主乾隆。虽然乾隆皇帝只是一个人,他代表的却是满清帝国的整个制度。不管他是否相信妖术本身,在他眼中,妖术的威胁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阴谋是确实存在的。他相信有人正在利用剪辫妖术来煽动(汉)人们对清帝国的仇恨,并阴谋挑起反满叛乱。所以,当他一得知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就立刻发动了对妖术的清剿。不仅如此,叫魂危机中官僚们的表现强化了他对官僚们、特别是对汉官僚们长期来抱有的猜忌。在他看来,正是官僚们的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官官相护才使得“妖术”在帝国的江南腹心横行无阻,并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要清剿妖术,必须首先对这样一部官僚机器加以整肃。随着清剿的展开,妖术案的破绽越来越多,乾隆的军机大臣对押解来京的嫌犯反复地交叉审讯,终于发现整个叫魂案根本就是一场冤案,而且冤狱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乾隆毕竟还不是昏君,他很快接受了军机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止清剿。不过乾隆不甘心认错,在下令叫停的谕旨中,他仍然坚持妖术阴谋的存在,只是由于各级官僚的玩忽职守,才导致妖首至今逍遥法外。所以各级官员仍应保持高度警惕。有了这样一个说辞,乾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各级官僚加以清算。绝大多数官僚都因玩忽职守而受降职、革职和流放的处罚,包括六名现任和前任江浙督抚。

本世纪的似曾相识

叫魂恐惧只是一场所谓盛世之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恐慌和帝国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从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的表象之下,看到的旧官僚体制对皇权的制衡和维护,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甚至清代中期人口剧增之下贫民阶层大量增加,游民危机即将到来的前景„„映射出清帝国即将走上的悲催的道路。在讲完了三个层面的故事后,作者又进一步讨论了叫魂故事背后的历史意蕴,通过分析叫魂故事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他将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定义为“官僚君主制”,同时提出“政治罪”这样一个概念。

读《叫魂》后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近代中国的前夜,整个社会充满了一股戾气,用作者的话说,叫魂恐惧向人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不快的方面:即以怨怨相报为形式广泛弥漫的社会敌视。” 这是一个人口过度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并受社会道德不断堕落所困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怀疑自己可以通过辛勤工作来改善他们的境况。这种情况由于腐败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而变得更令人无法容忍,没有一个平民百姓会指望从这个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补偿。于是,人们会不择手段地抓住任何趋利避害的机会,并不惜牺牲他人,特别是弱者,来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妖术和妖术恐惧恰好触到了民间社会的这根神经。而官府发动的清剿则把作为一种潜在威胁的妖术恐惧变成了一种实在的生存斗争,把广泛弥漫社会的怨怨相报的相互敌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相互攻击。“一旦官府对妖术的清剿正式发动,人们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这是扔在大街上已经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强梁或懦弱,都可取而用之。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成为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利。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解脱。对任何害怕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任何想捞取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妒嫉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权力;对虐待狂,它是一种乐趣。”这段精彩的引文就是这场全社会的歇斯底里的真实写照。值得悲叹的是,这种丑恶的全社会歇斯底里在近现代中国还一再地重演,并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相信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读到这里都会有似曾相似之慨。更为重要的是,造成这种全社会歇斯底里的社会历史根源似乎仍旧深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正因为如此,把此书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就不会是毫无意义的。

第四篇:读书报告

本书的作者收录了四个村庄的田野调查的民族志,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分别从对农村教育的质性思考,农村教育的外向性,精英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平民教育的兴起,农村教育和人观,宗教信仰,社会性格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四点宏观的分析了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源起。

城市导向的农村教育,即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目前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源起。从精英的教育历史探究,自春秋末期起,教育就有着外向性的性质,“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最重要的表述。直到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教育还是始终是外向性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打破原有的制度,并推向了极端,导致了教育的落后。70年代被纠正后,外导向的精英型的教育又成为主流。在此,作者特别指出,“科举下论“乡学”和“国学”都没有和乡村疏离“[1],乡土社会恰恰是科举制度的基础,也就是那时候的私塾一部分是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比如刘云杉对黔西南的一个民族村寨的研究发现,1945年以后出生的人们,对乡村文化比较熟知,成为乡村文化的精英。这些大都受私塾和党政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农村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诸多学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目的的平民主义教育“。乡村教育,几经破折和改革,如今,却完全了以”入学率,辍学率,完学率“的硬性指标来衡量。而在原本的就不公平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始终被贴上落后的标志,极少数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而大部分未”走出去“的学生为”种田不如老爸,养猪不如大嫂,肩不能/员扛,手不能提/愿提“的”废人“。在城市二元制度下,城乡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农村教育的课堂上为学生们灌输着遥不可及的城市生活,学生们向往着城市生活,却不能走出农村,最后只能处于农村与城市的流离状态。

本文第一篇是李小敏的《村落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力空间——滇西北永宁拖支村田野调查》,首先笔者对拖支村的做了基本的描述,看得出作者在进入田野的时候,首先会对自己所调查的田野点做一全面,宏观的观察,比如,作者对学校铁门,高墙的描述和对村庄篱笆矮墙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以国家意志的学校和村落的强烈反差与不协调。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村小愿校长的个人生活史看地方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沿革,是往往一个人的历史映射出可以出一个村庄的历史。通过这种个人生活史反应出的村落变迁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从对个人生活史的叙述折射出他所处的文化场域中多重力量的互动。

在第二节,村落知识与文化权利空间,首先作者提出两个主要概念“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力空间”。“因文化的疆界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外部和内部的互动中形成的”故作者将文化结构与空间概念结合到一起进行描述和研究,并在描述知识资源的产生与发展时,引入了空间理论方法。对于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利空间的关系作者提到“国家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与地方性知识资源所能占的文化权力空间息息相关”“通过本地人的缓解和译解,国家教育的框架才得以嵌入村落社会肌体之中”(P49)

其次,作者通过对摩梭社会的阅读和观察,看到了摩梭文化与外来主流文化的碰撞,指出,“空间压缩和文化渗透可能会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进行“(P58)。作者对摩梭女子当家,却登记户主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得出,“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屋本位导位下所做出的劳力配置,其表现不是公众领域对家户领域的侵入和宰制,反而是家户领域以柔性的方式渗透于公众领域,适应本土文化的需求”(P63)。这也可以看出,在主流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中,无论主流文化多么的强势,却还是退位了适应乡土文化的文化模式。制度虽然会变化,但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意义体系却仍然可以经由符码和日常生活的空间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下一代“。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家户领域和公众领域既分隔又相互渗透的条件下,知识资源的分配与传承也呈现多重空间的模式“通过对拖枝村不同民族文化经济差异的调查,发现不但在摩梭民族中,在拖支村中不同族群文化的互动中也存在中心与边缘。”“在社区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反应着外部世界的影响和渗透。(P64)“

第三节,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之间,作者分析了乡土文化被主流文化的冲击,同样这种现象在乡村教育中也尤为突出,作者参与了拖支村完小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及教学中的语言使用,看到了,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对立。通过对教育的“失败者”和游走于体制边缘的人的访谈与观察,更体现出了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对立,国家教育和本土文化的脱离所出现的问题。

本文选取文化的传承和知识资源的分配作为切入点,而重点是通过国家教育之于乡土社会的作用,考察国家力量对于村落社会的渗入,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在文化空间内的表现。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去国家强势文化的中心化,恢复和增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能产性,重构民族认同和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思考:本文从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力切入,对拖支村进行了考察。文章利用空间的概念用来分析,把文化环境放在一个空间中去考察。借用“内”“外”两个概念,描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小到家户,大到社区,族群之间,最后延伸到教育。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紧扣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利空间,对拖支村不同空间互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从研究方法上看,作者应用了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个人生活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初次进入田野的时候对村庄就进行了大概的了解,在初入村庄的初次影响作者就看了,树立在村庄里代表国家意志的村小与村庄形成的鲜明对比,作者并没有描述太多的现象,但却对村庄的观察细致入微。包括代表国家意志的标语“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却没有带给太多的力量。从而提出了本文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即,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对立,脱离本土,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却反而造成了被教育者对本土的不适应。本文提到了地方知识精英的作用,“通过本地知识人的缓冲和译解,国家教育的框架才得以嵌入村落社会肌体中”(P49),但是,本文没有过多的提到地方知识精英,也没有阐述地方知识精英对外来文化如何的缓解与译解。阅读本文,本人受益匪浅,无论从首先作者采用对的研究方法和村庄的进入方式,作者虽然研究村落的教育,却并没有只是从学校去分析教育,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出发来进而分析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人类学着,需要知道最底层的声音,而不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学校。其次,作者的行文貌似比较零散,实质却富有逻辑,以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利空间切入点,从各个方面考察了国家力量对于村落社会的渗入,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在文化空间内的表现。

第二篇 村落社会文化与国家教育——川西南泸沽湖镇一村小及其所在村落的田野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泸沽镇的一所村小——南山小学为调查对象,并以他为切入点,了解他所在国家教育的整体情况。笔者分两个阶段进行了田野调查,第一个阶段,在暑假期间,作者首先对南山小学所在的村落做了一个调查,了解社区的情况,人们的受教育水和国家教育的态度等。在调查的后一个阶段,学校开学后,作者主要在学校进行田野调查,和同学们一起听课,一起交流,在基层实践者那里了解他们所受教育和他们想要的教育之间的差距。作者不但对该村的山南小学做一调查,因山南小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他学校是有着联系的,作者还对泸沽湖中心小学和泸沽镇的中学。作者首先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村落的经济生活,远嫁他乡和打工等人口流动状况,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其次,作者针对该村出现的教育受教育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完学率,教育男女不公平的现象,从教育被实施方、国家、学校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的发现有三个主要原因:经济贫困,经济生产方式对低龄劳力的需求,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选择有关。从教育实施方来看,即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完学率低的原因是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落后、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现行的农村教育内容和导向。最后一部分,作者对农村教育进行的新举措的实践情况和村民的反应做了调查,提出了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第二,因地、因时制宜的改革农村教育。第三,尊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解决好宗教信仰自由和义务教育的关系。

思考:首先,本文作者更多从主位的视角去考察,并与民族间进行了比较。作者对摩梭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经济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摩梭文化的时候,作者基于摩梭的母系文化的对走婚制和宗教信仰进行调查和描述,提到了走婚制。提到了子女花费中父母双方的承担情况,映射出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对宗教的调查发现,喇嘛教在摩梭文化的重要地位。作者在对山南、舍垮、直普三村进行了的经济情况也进行了调查,他们经济来源的单一,促使人们远嫁他乡和外出打工。作者对该村的文化,宗教、经济的调查和了解,不只是简单的调查,而是通过调查摩梭文化、宗教、经济去探究该村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他们乡村教育之间的关系互动。从中我们看出,作者把乡村教育放村庄里进行探讨,并不就教育论教育,或者只在学校里谈教育。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者,就是要将教育的放在村落中探究,才会得出乡村教育的真正问题所在。

第三篇 贫困乡村教育的文化嵌入——黔西北石门坎的田野调查

作者沈红在在引言部分首先总结了大家都石门坎教育落后的几种观点,在对这些观点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作者以老师的角色进入田野,这种职业更容易让人亲近,得到别人的尊重,也给调查带来了很多便利。作者应用了在田野当中,根据调查的深度和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田野调查方法,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通常用于初步进入社区。深入调查,作者通过拟定访谈提纲而进行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访谈。作者也会对见多识广的村民进行个案研究,不过这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社区。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所调查的社区石门坎的经济和地理做了一个宏观的调查和介绍。第三部分,作者对村民的教育程度进行了了解,从性格,民族差异分析了受教育程度,及教育出现受教育程度男女比例不协调,民族之间的差异等问题。第三部分,作者对村寨中年丰小学、云炉小学、石门民族学校的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和学生教育的困境。第四部分,从乡村教育的历史来看乡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作者通过之前苗族办学和求学的故事进行的白描,那时候的教育落后却“以苗教苗”的人才循环使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现在西部比比皆是人才却出现了困境。引发,作者想用以苗教苗的系统来,吸引本土人才回归。

第五部分,一个村庄两种教育,作者对村寨中的国家教育和民间教育做一调查,并发现这两种教育对苗族的影响和,和这两种教育之间的互动。最后作者,从国家角度,少数民族的心声和保护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揭示了现代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嵌入所引发的问题,并对石门坎教育的走向做了总结。

思考:本文作者巧妙的应用了不同的田野调查办法,对村落及三所学校作了调查和比较,这三个学校从不同的方法反应出来教育的普遍问题:教师资源不稳定,各种原因引起的学生的流失,高年级升学率和玩学率低。笔者在德昂族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这也教育的问题在其中都存在某些普遍性。这说明这些教育问题不只是存在于一个村寨,一个民族,而是存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存在于中西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后文,作者提到的基督教的传人,基督教对教义比较适合,在不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基督教的所引导的乡村教育也之得笔者去关注。乡村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无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更是对个人来说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将村落教育历史用过老人的陈述做一调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发展的变化,借鉴历史,找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法。笔者是历史科班出身,更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四篇 村庄与教育—黔西南一个民族混居村庄的田野研究

作者在考察教育,依然把他放入村庄的大背景下。进入具体的村庄,具体的性别,具体的经济阶层,具体的亲戚关系、活动空间、信息空间之中,来看村庄的人,他们的生计操持、文化表达与教育诉求,来考察教育之于村庄的的意义。(P230)。作者通过村民对作者自己这个外来人的看法和表现,暗示出了村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幻想,但还是过着自己的平静的乡村生活。在写到村庄的人口和政府的管理中,计划生育代表着这种政府管理与村民有着冲突和矛盾。作者分别在政府人员和村民的立场了对此执行计划生育的看法。在此,作者以一个冲突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叙述了整个事件中,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与妥协。本文应用大部分的篇幅写到了村庄的人们如何走出去,和走出去的困惑及无奈走出去又回来之后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既然以打工方式的走出去终究还是回到村庄,那么是不是教育才是真正走出去的通道。作者通过对四个村庄年限的调查,其居住地的开放程度而呈现的教育年限不同。作者对海庄村五代人的年限并加上性格变量,每个村庄都有着男女受年限虽有不同,但每个村庄的男性受教育的年限都比较高。问题又回到原点,如何走出去,作者分析出四个可以走出去的路,其一,参加革命;其二,招工(打工);其三,参军;其四,升学。在当今和平时期,革命和当兵已经不能成为走出去的理由,而且目前招兵学历要求是高中以上。作者最后得出升学的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接下来作者将通过要教育走出去的青年分别以个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教育走出去不是不可能,却只是少数,而且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指出一些农村学生的局限和懒散的缺点。作者应用在课堂中青蛙和小鸟的例子,指出了乡村受教育者的观念的局限性,只仅仅跳出。最后一部分,作者陈述了乡村世界的变化及观念的变化,在市场的冲击下,村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朴实,也会因为赚钱做些危害身体的食物。而这大多取于教育低下眼光的短浅,也正是因为教育的缺失。结尾,作者对乡村教育提出自己的思考,针对“教育如何更贴近乡村生活”,提出以下建议,乡村教育的规范化与多元化,乡村教育质量与师资准入机制的建立,民族文化的保护。

思考:作者刘云彬对海庄村的四个小组做了比较调查,对其四个教育年限进行量的比较,又进行质的研究。数据更可以清楚的展现,从中也明了的看到四个村庄年限变化和男女受教育年限的不同。在对村庄的调查中,作者这一方法值得笔者的借鉴。作者在村庄的调查中大量的使用个案研究,虽然可以代表一部分人,但是不一定是全部。作者每个案例说明每个一个教育问题,这是值得借鉴的。但对于本村民的评价中,难免于主观。作者提到乡村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懒散,沉迷于电视等虚化中,但作者并没有深究原因。他们之所以这样,是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无法走出去,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他又有什么动力去学习。而城市的孩子,有目标,而且知道努力可以得到。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就像小说中的孙少平大家都想走出去,走向城市,而不得与平凡一生。只是站在外来角度看待乡村教育,有失片面性。那么有没有想过,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其实都想走出去的,都想去更好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乡村教育的局限性,这只能说是人的本性。其实,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少人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教育可以看作是人们一个觉悟的过程,他可以不知觉完成了我们的成长,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当乡村教育中,受教育者改变自己的观念,让教育变成一种对自己本身的长期的投资,教育出现的本质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当然,乡村教育的多元化,比如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也会促使乡村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

第五篇:读书报告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最近读了毛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确实颇有感触。这是毛主席的经典著作,也是我们党的理论的伟大的光辉点之一。《反对本本主义》是毛主席的心得体现,不仅仅是在1930年的革命年代对我们党的工作和革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对党内作风起了很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时,在今天的我们党看来,它依旧是实用的,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我们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一起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行动也当然是要理论指导的。毛主席的心得是他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党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作为毛主席的经典之作,几乎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了。这其中的很多理论和话语是我们听了和看了都有醍醐灌顶之感觉的。在《反对本本主义》这本书中,毛主席用最易懂的话语,直截了当的,一针见血的指明我们在建设,在行动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和应该注意到的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书中反复被提及的只有在深入调查,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具有发言权。在一开始,毛主席就很明白的用简短的话语,铿锵有力的指出我们应该做到的方面,以及我们的行动已经出现和很可能出现的误区和瓶颈。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犹如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后的今天,读到这里,如果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犹如芒刺在背。接着文章用了14个字,4个感叹号,分四个自然段,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这一句话就让我们将先调查再发言的重要性铭记在心。毛主席交给了我们不能只听信教条主义,即他所指的本本主义。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很相近的。教条主义是指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所以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所以,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告诉我们一定要调查,要调查之后再进行发言和行动。

一切只是生搬现有原则,或者说是墨守陈规,是我们党乃至我们所有人行动的可以说是致命的误区之一。这将会导致我们的行动的僵化,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因为毕竟书本上的很多定义,公式之类的是在当时有着符合当时时代的特点和情况的。而社会和时代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是永远不可能停歇的,发展和变化是绝对的。毛主席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党内乃至全国提倡对本本主义的反对和对深入研究事实的赞同以及认可。就譬如说,在选择我们革命道路的时候,毛主席就是根据我们中国自己的国情,坚决而又明智的选择了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结果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带领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而试想,如果不知变通的人,只会生搬苏联的革命道路模式,不知道对我们自己国家真正的国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没有开展过调查,而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的话,不知道将会是怎样的结果了。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反对本本主义的一大成功之处。我们今后不管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必然要先调查,再发言,最后依据理论成果再深入实践,这样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拿深入调查实践来说,我们党在制定任何政策的时候,都全面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出“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的伟大的思想。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把人民的需求真正放在第一位,号召全党来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实现党的性质所在。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党提出的“四位一体”建设布局,也正是在调查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而正确的政策。将社会建设纳入我们建设的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与时俱进的一大表现。随着我们前进步伐的越来越快,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问题着实开始出现,这是必然的。每个社会发展必然会有社会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党积极贯彻了在调查基础上的政策的提出和制定。经济建设是很重要的,是中心建设,而社会建设也要成为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了。要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了,国家方可长治久安,百姓方可真正的安居乐业,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也可以在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下更加蓬勃的发展。这将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反对本本主义》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作为新青年的一代,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责任,更要与时俱进,不被教条主义僵化了思想,要在不断地开拓中前进,不断深入调查,不瞎说,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从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下载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油气田勘探读书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读《生态文明论》有感 丁庆龙1 (1.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出现了新情况:一方面,人与人的......

    读书报告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白塔子:邢艳丽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智者交友,读魏书生的书就是这样的感觉。利用寒假时间,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过的书: 呼啸山庄 盗墓笔记 鬼吹灯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灿烂千阳 世间旅行者的妻子 宿主 暮光之城 傲慢与偏见 追风筝的人 达芬奇密码 消失的符号 姐......

    读书报告

    《人与环境》读书报告 Choose ——读《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后感 前言 已经很久都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这种心中的思绪如此汹涌澎湃了。记得上一本是《相约星期二》,一......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姓名:杨丽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11050211026 书名:《话语分析:理论与案例》 作者:张发祥、康立新、赵文超 出版时间:2009年4月,北京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阅读时......

    读书报告

    老人与海读后感 前几天,抽时间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文版、英文版、电影版均看了一遍。感触颇深,读书报告左思右想就写它了。 谈到《老人与海》,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欧内斯特......

    读书报告

    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研究课程读书笔记 《城市的胜利》 课程名称: 城市管理研究 任课教师: 申 振 东 学生姓名: 张 健 学生学号: 2013020618 中国﹒贵州﹒贵阳 2014年7月 《城市......

    读书报告

    读《北京爱情故事》引发的人生思考——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给水排水工程一班在当前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人们都在纠结着友情与爱情、青春与梦想的问题。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