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村情谋发展带领群众奔小康
立足村情谋发展带领群众奔小康
--------赫庄村村主任
李传秀
我叫李传秀,现年44岁,大专,中共党员,现任赫庄村村委会主任。我村共有十三个自然村,人口4426人,耕地3256亩,党员60人。现就我村2011年工作报告如下:2011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是阳光灿烂的一年,充满生机和希望的2011年。过去的2010年是难忘的,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 字方针,以立足村情搞规划,激活主题齐动手,分步实施显成效的总体思路,突出实现农村各项目标任务,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加强以村支部为还信得基础组织建设为保障,确保村民的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加快我村基础工作建设。
思想觉悟,同心协力,抓好农业生产。熟练掌握强农惠农政策和农村基础党建业务知识。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在全民中形成一个重视农业,熟练运用村级事务“421”工作法进行村级事务规范管理。熟练掌握强农惠农政策,让群众走上富裕。
二、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本职业务知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创先争优。
三、基础建设,在全村改善村居环境,2011年,我村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自然村的饮水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饮水进一步的要求,赫庄村十三个自然村在年底争取达到百分之九十的人用上深井生活用水。二是抓好村所在地13个自然村的下水道整洁、清淤,清除淤泥200多立方米。各自然村的道路要硬化起来。三是抓好沼气池推广建设,从去年到今年新建沼气池20口,改水改厕400户,两个自然村新建水泥路合计3公里,现在有几个自然村一事一议正在筹资,我村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使我村的环境焕然一新。
四、经济发展,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一村多品”特色经济,有效解决村党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多元投资,建好造福工程,新农村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宽裕是目标,重点抓好经济大龙头,我村三元生猪养殖大户有三户,共养生猪400多头,养鸭专业户两户,共养鸭4500只,种植生姜60多亩。为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经常下到养殖户和种植户,研讨更新,积极引进适合农村发展项目,让群众奔向富裕。
五、工作实绩。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村两委根据镇党委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将村两委分片你包干,责任到人,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做到组织健全,措施落实,四术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强化责任,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六、班子素质。村两委有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村两委班子团结,富有凝聚力战斗力,是有素质有战斗力的班子。村两委廉政建设上,首先从干部做起,坚持做到公开公正的原则,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开展新农合事业,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2011年,我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七、群众威信,密切联系群众,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广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确实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工作作风和工作实效得到群众的认可。
八、带头作用,探索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巩固新农村建设,创新新的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开展好我村养殖、种植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另外,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及时排查调除信访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矛盾,实现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我村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富民政策,集中精力抓好党委政府2011年下达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摸索,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两委的战斗堡垒的作用,解放思想,加快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修路架桥,照顾流浪乞讨民工,收养孤儿等等,这些本该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却落到了群众肩头,不由让人唏嘘。究其原因,政府部门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懒政、庸政、不作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作为方式,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有必要。而当下,政府部门还沉浸在过去的管理思维当中,对待群众高高在上、对群众的需求不管不问或是空口空话,甚至装聋作哑,既伤害人民群众感情,也有损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如贵州省偏远农村的柏姓夫妇倾其家财为村修路架桥、流浪乞讨民工冻死城市立交桥、毕节5名流浪儿童垃圾箱取火闷死等,这些事例反应了政府部门对待群众工作思想僵化,这样的思想又该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呢?因此,政府部门转变思想刻不容缓,需跟上新时代群众需求。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下基层跟进。没有基层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习总书记说。这说明中央对基层扶贫工作的重视,这要求我们“甩开膀子,加油干”,以实干论英雄。对于贫困地区,条件复杂,需要政府部门下基层调研,这样政策制定才能因地制宜,才能找准路子,加快发展,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如江西省井冈山市,之前身背两块“牌子”——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贫困县的帽子戴了多年。近年来,井冈山市选派了112名科级干部到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109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兼主任助理”,以红色旅游产业为抓手,旅游收入猛增和百姓腰包鼓胀,实现成功脱贫。因此,只有政府部门下基层,才能了解第一手资料,扶贫工作才有更有针对性。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率先垂范。俗话说,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人民群众来说,政府部门就是头羊,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假如,政府部门在群众面前以各种“政治秀”为示范,那么,人民群众必定痛恨,对政府的信誉也是一大损失。如,某市班子成员集体带领环卫工人清晨扫大街,暂且不论“作秀”成分,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难道没有更好的宣传方式让市民遵守文明、爱护卫生吗?曾经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干部,战盐碱,修水利,把贫瘠的土地转变成高产田,解决当时困扰群众吃饭难的问题。这样的率先垂范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群众的小康离不开实干,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就一定能让群众奔小康。
第三篇:与时俱进谋发展,立足村情创新业
与时俱进谋发展,立足村情创新业
----在全区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XX镇XX村妇代会主任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妇女姐妹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XX镇XX村的妇代会主任,我叫XX,根据大会的安排,下面将我村的妇女工作做以交流,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与时俱进谋发展,立足村情创新业》:
我们XX村现有8个合作社,1079口人,其中育龄妇女354人,占总人口数的32.8%,村妇代会下辖8个社妇代小组。近年来,我村妇女工作在上级妇联的正确领导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村两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村妇代会组织和发动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职能,大力深化“双学双比”、“美德在农家”、和谐家庭创建等活动,全村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妇女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文明倡导新风尚,全村妇女工作实现新跨越,回顾多年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学习、强素质,努力提高全村妇女群众素质。
近年来,村妇代会始终以提高全村妇女素质、培养时代新女性为根本,提出妇女“练内功、强素质、促发展”的口号,把加强妇
女学习、培训做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认真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社妇代小组长例会制度。以会代训重点围绕《妇联章程》、“两法”、“两规划”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妇联相关业务知识等内容对妇代小组长进行培训,并结合例会及时传达学习镇妇联安排的有关工作,使她们更加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二是认真开展报刊循环阅读活动。根据镇妇联的要求,各村统一为社妇代小组长配备了报刊循环阅读活动专用学习笔记,村妇代会每月按时从镇上取回报纸,分发给各社妇代小组,由妇代小组长组织在广大妇女群众中传阅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这项活动的扎实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妇女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是召开妇女群众会,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结合“科普之冬(春)”及“三八”、农闲等契机,依托村妇女学校,开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妇女培训班,邀请镇妇联、农技、司法、畜牧等站所对妇女进行种养技术、法律知识、家庭教育等多种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武装了全村妇女的头脑、使她们接受了新知识,增强了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创造新业绩的信心。
二、抓“和谐家庭”创建,推动全村妇女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步伐
以“美德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印发“和谐家庭”宣传材料500多份,在全村开展了“学在农家懂科技”、“富在农家做劳务”、“美在农家治环境”、“乐在农家话幸福”、“孝在农家抓评议”、“平安在农家管好自家人”为内容的“六在农家”活动。
和谐家庭”创建中,我们提出了“互帮互爱建和谐,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口号,倡导妇女争做“四种人”:即思想观念新、道德品质好,做新时代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做文明人;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做富裕人;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做合格人。
通过夸公婆、赛媳妇、比环境卫生等多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使“构建和谐社会从家庭抓起,构建和谐家庭从女性做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村养小不养老的少了,邻里共富的多了,婚姻家庭纠纷少了,夫妻和睦共建共享幸福的多了,通过每个家庭的小和谐促进了全村的大和谐。
三、抓“双学双比”活动,促进妇女增收。
我村以区级致富女能手七社尚菊花的温室花卉种植为依托,引领全村妇女尝试种植制种花卉,2007年全村妇代小组长等妇女带头种植制种花卉25.8亩,亩均产值达到了2500元以上。在这些妇女的带领下,今年全村种植制种花卉85亩,并建成了XX三社花卉制种“妇”字号种植示范基地,并提出了“比谁家的花卉种得好,比谁家的制种花卉收入高”的竞赛口号,深化和创新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效益的“双学双比”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妇女互相传授经验、并建起了互助小组,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妇女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热情,使她们在参与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密切了妇女关系,展现了全村妇女的巾帼风采。
四、抓文体活动,以文体活动的大繁荣促进妇女事业的大发展。
文体活动是最能凝聚人心的活动,我村妇代会充分利用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十一”及农闲季节,组织广大妇女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有舞蹈、相声、小品、三句半等),并举办农民运动会(项目有夫妻绑腿赛、自行车慢赛、拔河、篮球等)。尤其是今年春节,我村妇代会从腊月就开始,以社为单位,由社妇代小组长负责每社编排文艺节目至少2个,于正月初十在村上统一进行了汇演;过“三八”时,由于村上集体积累少,只购买了“好婆婆”、“好媳妇”、“致富女能手”等受表彰妇女和奖品,介是前来参会的妇女群众自发地带来水果、凉菜、瓜子、饮料等食物,表彰会后妇女群众自娱自乐,尽情欢歌至到晚上1点多钟才结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去年9月,我村妇女精心编排的2个舞蹈在区中心广场参加了“海峰之夜”文艺汇演)。这些文艺节目的汇演和体育比赛的举办,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而且还为群众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更加凝聚了人心。通过用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文艺节目占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 “黄毒赌邪”及封建迷信活彻底远离我村,达到了树新风、除陋习、建和谐的目的,全村呈现出村风正、民风好、全村安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五、抓维权,促和谐,大力推进平安建设。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预防家庭暴力是村妇代会的一项基本职能。去年,我村成立了巾帼家暴预防、矛盾纠纷调处队,配合村两委重点围绕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预防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等纠纷进行调处化解。两年来,共调处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1起、预防
家庭暴力2起,调处赡养纠纷3起,调解率100%,成功率100%。通过这些矛盾纠纷的圆满调处,巾帼家暴预防、矛盾纠纷调处队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全村广大妇女群众在家里受了委屈、有什么矛盾都会找到村妇代会,使妇代会真正成了妇女群众可依赖的“娘家人”。通过这些妇女信访问题的圆满解决和维权活动的开展,全村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好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六、抓环境卫生整治,促全村面貌呈现新变化。
今年村上进一步调整充实了以村妇代会主任、社妇代小组长为主要成员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环境卫生月检查、季评比和的长效机制,每半年由社妇代小组长和社长,采取各社交叉检查、逐户检查、张贴“卫生较好”“卫生良好”“卫生差”牌等方式,以环境卫生“三齐”、“四净”、“五洁”和个人卫生“三勤三不”标准,重点对群众庭院、厨房、厕所、四旁及个人卫生进行检查,通过整治检查,全村呈现了“道路平又亮、两边一条线,街道统一管,三堆不见面;树木栽成行,渠路配林网;住房在改建,标准一个样;柴草进后院,前院变花园”的新面貌。
总之,多年来在上级妇联的精心指导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妇代会立足村情、着眼长远,从实际出发,从能办得到的小事抓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带领村妇代会一班人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村妇女思想意识不断创新、发展进步观念逐步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妇女在家庭和参与经济发展中作用发挥越来越大,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从一定程度讲,全村妇女发挥的已不仅仅是“半边天”作用,村妇代会的影响力、凝聚力
和向心力也在与日俱增,我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力争使今后的妇女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姐妹们提出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带领群众奔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调查
今年暑假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农村贯彻新政策问题。在这短几天里,我受益匪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待在学校学习,很少了解学校之外的情况。所以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任务,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学校以外的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我这次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了解农村是如何落实新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群众奔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理解和把握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
第一天去村委会宣传部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一五”时期的新农村该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必须把握的。对此,《建议》提出了五条标准,也是五点基本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村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到更高、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接着三天,我去采访了村干部,大概了解了一下村里的初步计划,随后又跟随干部和各负责人到处走访查看了一下,以下是获得的资料。
二、汪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奋斗目标
1、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镇着力培育、壮大蔬菜瓜果、棉花,水稻几大特色农业,同时,加快发展地方草鸡、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确保全年经济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2、扩大农村三产总量,在发展规模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提高三产专业村发展水平,扩大药材、板凳、五金、钣金、纺织、服装、古董等三产专业村的规模,力争各个专业村的专业户再发展20%以上,全镇三产从业人员增加500人以上,在总劳动中占比达42%以上。要做好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网上销售、仓库储运等新兴三产项目开发工作,大力拓展三产发展领域,要兴建投入50万元以上三产项目5-8个,以项目建设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3、搞好建筑企业,开发建设市场。
实行招商选资,扩大外资投入;拉长外贸短腿,扩大对外出口;鼓励出国就业,扩大劳务输出等等,以及党委对道路建设、水利建设、集镇建设、大文化建设和党建精神文明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党委提出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各项事业都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发展农业上,一抓高效农业,二抓项目农业,三抓质量农业。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抓好三个大块,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镇建设,三是大文化设施建设。
第五天参加了居委会干部会议,感觉干部对自身的要求都挺高的。对干部有了深深的敬意。真是人们的好公仆。
三、党员、干部要树立四股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党员干部要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好四股风气。
1、树立一股拼搏争先的风气。
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些人还缺少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的只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乏远大的目标,工作做到哪里是哪里;有的认为当先进麻烦多,当后进批评多,不先不后居中游最稳妥。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竞争意识,敢于同同行挑战,敢于同左右比高低,在争先中创造出一流的工作水平。唯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和精神奋力拼搏,就一定到达胜利的彼岸。
2、树立一股真抓实干的风气。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要求每一位干部“在实干上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功夫”。所谓真抓实干,就是要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出实绩,要象贤高村那样,逐步建成沟河成网、水质清爽、土地成方、绿树成行、大棚成片,体现田园风光,环境优美化,管理标准化,设施配套化,产品高效化,投资多元化,培训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建造大公园、大花园、大菜园。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重的,要求是高的,困难是大的。如果一个干部布置工作时夸夸其谈,抓工作时蜻蜓点水,汇报工作时弄虚作假,瞎说一气,其结果必然是上级不信任、群众不喜欢、工作上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要党委、政府一声号令,必须坚决响应,闻风而动,具体实施时雷厉风行、扎扎实实。凡能开一次会议解决的事争取不开第二次,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明天办成的事不拖到后天;能在下面办的事不带到上面来“研究”,能自己干的事不推诿给别人干,真正把各项工作抓到实处、落到实处。共产党员要做到“三干一吃亏”,首先是肯干,其次是会干,第三是带领群众一起干,在各种利益不好平衡的时候,自觉自愿地吃点亏。
3、树立一股勤政廉洁的风气。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做到勤政廉洁,首先自身行为要正。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带领群众前进,干部自身必须做到“身正”。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牢固,勤于政务的态度要端正,秉公办事的原则要坚持,否则说话办事就会缺乏号召力,指挥人家就失灵。其次,自身形象要好。
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步伐奔小康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需要。
1、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成为三大不可逆转的趋势。从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来分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再不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膨胀,四海茫茫宿何处,土地减少,十亿敖敖吃什么?在旧社会里,我们的祖祖辈辈搞传统农业,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熟棉花一熟麦,头发种来雪雪白,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仍然一件破布袄”。解放后,毛主席领导农民翻了身,但人民生活改善进度不快,主要原因是大货隆,突出以粮为纲、队为基础,劳动强度高,农民收入低,七点钟八点钟,队长天天喊上工,学习毛选一刻钟,安排生活二十分钟,跑到田里九点钟,做出生活磨烊工,铁搭柄上撞瞌睡,未到点心望烟囱,一天只拿8分工,年终分配寥寥无几两手空。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的积极性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老百姓才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可打这样一个比仿:“初高级社是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一摇;人民公社是石桥,风吹雨打不牢靠;联产承包是幸福桥,人民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产业结构调整是金桥,创收致富有门道,百姓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
2、认真学习外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
解放日报曾经报道过“四亩转乾坤”这篇文章,介绍湖南省桃江县红云村农民杨国峰家有4亩地的庭院,一座气派的楼房建在鱼塘上,鱼塘的东头有二个猪圈,猪圈上挂笼养鸡,猪圈下砌二个沼气池,鱼塘北边是一行柑桔树,鱼塘的西南栽种着时鲜蔬菜,鱼塘上还爬着一架葡萄,寸土必争,物尽其用。而杨国峰的奇特之处在于种养殖的物质循环在他的庭院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趣盎然。楼房下是鱼儿纳凉的去处,楼房里的厕所粪便直达鱼塘,粪便掉入鱼塘喂鱼,鱼塘上点燃的沼气灯通宵达旦,诱来无数飞蛾,坠水的飞蛾成了鱼的上好铒料。猪圈上养鸡落下的鸡粪喂猪,猪粪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气渣出口通向鱼塘再喂鱼。鱼塘里放养青鱼、白鱼、黄鲢头、鲤鱼、鲫鱼和甲鱼。柑桔树行间蓄水放养牛蛙、栽种茭白。鱼鳖混养三大好处,鳖的上下窜动为鱼塘产生氧气;鳖吃病鱼、死鱼,避免了鱼病的传染,鳖粪还是鲢鱼爱吃的铒料。柑桔树行间蓄水放养牛蛙,既满足了柑桔对水的需要,又使牛蛙得以柑桔树庇荫。4亩地里,杨国峰完成了“种、养、喂、烧、排”自然生态大循环。在我们德胜,种4亩地以上的人家不少,许多人面对黄土背朝天,一熟棉花一熟麦,去掉成本每亩净赚七、八百,少则二、三百,急得日里夜里睡不着,迫切需要改良品种,改进布局,调整结构,科学种田,提高效益,这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是欢迎的,但到底怎么调、怎么种,不少农民缺少门路、缺少信息、缺少资金、缺少技术,迫切需要领导的关心、干部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在结构调整中的先进经验,带领他们外出走走,让有条件的村民出出远门,开开眼界,把外地的经验带回来。即使对比较困难的农户,也要组织他们在本镇范围内取长补短。
3、鼓励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创新发展。
农业这一行,看起来象花工多、成本高、劳力强、收入低,认为致富潜力不大。其实农业是一门科学,搞好了,决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财源滚滚。例如文俊4组村民邓兴华,利用暖棚培育蔬菜的科学办法,种植反季节蔬菜,春天卖卖韭菜芽,夏天出售大山药,秋冬季节卖番茄,一年四季好价格,七楼七底楼房砌了一长埭。种植业的发展只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有好,就大有前途,大有奔头。实践证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摇钱树、聚宝盆。
在我镇,养殖业的发展为农村发财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例如,贤高村7组农民吴永平和吴永鑫,兄弟二人合作养鸡有信心,前几年首次养鸡亏本8万不灰心,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看书学习动脑筋,调查市场摸行情,扩大规模添本金,第二年养鸡6000套,获得净利13万,一次扭亏增了盈,两家老小笑盈盈。近几年养鸡市场变行情,养户增加添竞争,吴家兄弟有信心,科学养鸡动脑筋,年年净赚十万八万不费心,继续越干越有劲。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前几年鸽子的销路越来越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退休教师吴玉兰和张仁道,每月二、三千块旱劳保,生老病残有依靠,可以高枕无忧活到老,可是他们觉得清闲无事没劲道,寻找养鸽致富道,采取自繁自养加自销,只需买点鸽饲料,利润效益斜气高,年年钞票赚到一提包,存入银行藏支票,困梦头里都在笑。
总之,在市场经济十分繁荣的今天,寻求致富项目,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加快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质量。鼓励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创新发展,发挥农民的一技之长,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解决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活思想。
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全镇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部分群众中还存在着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一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些人只求小发展,不求大跨越,满足于“一天三屯白米饭,老酒一天吃二餐,一只晕来二只素小餐,天天一包红塔山”的自满情绪。有些人家有外来收入,贪图享受,肉打饱,酒洗澡,香烟当柴烧,家中楼房高又高,产业结构调整脑后抛,于是不求进取、缺乏远大的目标。二是一味求稳,怕把风险的短期行为。这种人光满足于在责任田里种点油菜种点粮,收多收少不去讲,做好生活荡白相,嘴里薄汤汤,手里白相相,穿着粗光生,他们前怕儿狼后怕虎,杨树叶子怕落破头,只求低水平,不求高质量,只图年纪,不图名气。三是无所作为、消极懒散的精神面貌。这些人老是东游游西荡荡,三天二头牌打打,输脱钞票眼睛白洋洋,逢年过节一副寒酸相,年终要吃救济粮,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剩脚撬,活一天算二个半天,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四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这种人光是死呆板板田里做,不动脑筋找门路,肯定没得铜钿多,日子倒是蛮艰苦。俗话说,开了门头七件事,婚丧喜庆人情行里,吃穿住用,油盐柴米,有些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支出多收入少,如果一直搞传统农业,只能在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解放出来,才是唯一出路
五.我对干部的建议
上述四种对象虽占比不多,但在各个村里都有类似情况。我们党员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对小富即安的人要开导他们开阔眼界,不要坐井观天。要让他们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先进在前头,结构调整争上游,富裕幸福创一流。对一味求稳、怕担风险的人要给他们鼓气、助威,要让他们明确竞争就是战争,市场就是战场,要稳中求进。按老常规办事,保持老蓝颜色不能改变面貌,只有拼搏,才能幸福。对消极懒散的少数人要严肃对待,教育他们勤劳致富,必要时,把他们从睡懒觉的床上拔起来,从牌桌上拉下来。对因循守旧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学技术、找项目,必要时给予解决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尽快接受新事物、落实新项目、寻求新发展。
我们应当确立“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一人致富只是优,万家致富才是乐”的思想,积极引导农民当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副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个私企业的能工巧匠、新时代的创业者,自己富了不忘大家富,使全镇人民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六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了,虽然有点累,但是还是非常高兴,能够真正的走进生活,体会生活,感受到农村的新变化以及未来的美好图景。让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劳动很艰辛,因此我们要珍惜粮食和一切食物。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确立“一个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带领全村人民一心想小康、二手抓发展、三产新突破、四方齐动员,达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穿不愁、八马园全、究竟怎么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把德胜镇建成农业特色大镇、工业重镇、建筑业强镇、城郊服务业新兴集镇、三大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使汪集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镇更新,使汪集成为新洲区的优秀小镇,共创未来,携手前进。
第五篇: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民族团节
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
硝井子村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南部边缘,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并举发展的村。全村由维、蒙、哈、回、汉五个民族组成。2002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427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是和硕乃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先进村、红旗村。现如今,硝井子村绿树成荫,柏油路到家门口,一排排统一的红砖房分外醒目,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100,运输车辆几乎是家家都有,尤其是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个距离县城最远的小村在1996年分别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自治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先进村委会;2000年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个人纯收遥遥领先的小村,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村子里房屋没有几栋,道路都是粘粘的黄土,落在衣服上抖不落,拍不掉,若遇雨雪则是泥泞难行,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除了长了几棵红柳和梭梭,再也看不到什么生机盎然的东西。上街赶巴扎不用介绍,就看那一身一脸的黄土就知道是硝井子村的。“弯弯埂子芨芨草,黄羊兔子满地跑,田里庄稼比草少”是对当时硝井子村最真实的写照,什么原因是当时人均收不足800元的贫困落后的村在十年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班子,找路子,干就干出一翻新样子
在90年代初,硝井子村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硝井子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两委班子成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用他们的活说,也想把硝井子村搞出个新样来,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5年两委班子换届,一批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被选进了班子,新上任的村支部成员首先从加强自身素质做起,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成人考试,报函授,上电大,并不断带领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科学。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了,为推动全村整体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组织保障,发展意识不强,思路不清也不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硝井子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硝井子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农牧民们很单纯,只有他们得到实际利益,亲眼见到挣了钱,才能相信。于是,党支部书记马学礼带头建起了暖圈、暖棚搞牛羊育肥,一年下来,马书记仅在养殖育肥方面人均增收了1300元。农牧民们这才相信,纷纷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硝井子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仅育肥一项每年人均增收350元。
新技术,新品种,牲畜改良为硝井子村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村党支部不能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县上经常举办的科技培训班,硝井子村两委班子一群人是期期不落,节节不错。为了让村民们受教育,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村里也加大了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让他们最可能多的掌握适用技术,结合党员电化教育、科技之冬和村里的产业结构特点,村里经常邀请州、县、乡技术人员来村里办讲座、办培训班;组织党员、农牧民有重点的学习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村民毛拉吾提、苏比艳是村里的困难户,为了让他们学一些先进的适用技术,每逢办培训班或讲座,村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总要说上一句,去把毛拉吾提和苏比艳找来,让他们好好学学,看看人家是怎么致富的。村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村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党员、后备干部和农牧民,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生产技术骨干。2001年,硝井子村已树立了20户科技示范户,有农牧民技术员30余人。通过树立示范户辐射全村,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光学不用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1996年,农牧民养殖的山羊品种不是很好,产绒量很低,而牧民的经济意识里只追求产羔。通过市场调查,村里决定把绒山羊改良作为突破口,先由两委班子成员和科技示范户带头进行绒山羊改良,以点带面,稳步推广,经过三年来的改良,牧民们的绒山羊从原来1996年的每只产绒100克,增加到了现在的250克,就这一项农牧民每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畜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支柱产业突出一个“特”字,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硝井子村看到绒山羊改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面向社会多次考察、洽谈,招商引资。通过调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准了硝井子村牧业发展前景。2003年6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农科院联手与硝井子村签定了2000只绒山羊改良建设基地的协议。由农科院提供改良技术,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和种山羊,村里承担技术员的生活费用,牧民只承担配种费,羊绒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负责统一收购。通过改良,三年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将由原来的250克增加到450克,仅此一项一年将会给硝井子村的牧民增收12万元。通过协议的签定,公司 农户 科技 基地的生产模式在硝井子村已初具规模。困难的,三个帮一个,相对困难的一个帮三个
你帮我扶,大家一起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硝井子村党支部成员的心声,通过帮扶,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也是硝井子村每个党员的决心。每年硝井子村都要确定帮扶对象。村党支部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要求每位党员都要有自己的联系户、帮扶户,把这些帮扶对象按困难、相对困难分类,困难的让党员三个帮一个,相对困难的可以一帮三个,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提供科技信息,进行生产指导,增强他们的生产能力。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有很多的帮扶户,毛拉吾提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他有肺病,不能干重活,5个孩子年龄尚小,家里就靠妻子种27亩地的粮食生活,家庭贫困,两个孩子因交不起学费没有上学。马学礼看到眼里,急到心里,有了空闲就到毛拉吾提家中给他传授适用技术,让他偿试种几亩地的棉花,并用自家的点播机为他种棉,经常到地里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他进行田间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年底毛拉吾提的棉花收入达到5000元,是他以前全年的收入,毛拉吾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马书记的指点下,毛拉吾提的庭院经济也发展起来了。2002年,他家的纯收入近2万元,孩子们上学了,他的病也治好了,日子过的红红火火。都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照到哪里哪里亮,不仅照亮了村民们前进的方面,而且点亮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灯。赛日杰是硝井子村的一个牧民,家庭生活困难,2002年她刚上初中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在无奈的情况下赛日杰卖掉了房子为儿子看病,而自己住在亲属家中,当村里了解这一情况后,回去后动员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捐资1000余元,送到了赛日杰手中,并在州总工会的帮助下,为她买回了房子,同时为她的儿子联系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通过党员连帮带作用的发挥,这些帮扶对象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真正体现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军爱民,民拥军,共建路上的悠悠军民情
回顾硝井子村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与一个部队相联系着,那就是马兰技术团。
1984年硝井子村和马兰技术团正式结成了军民共建单位,也就是那一年开始该部队出动人力、物力给硝井子村规化居民点、修路、架线,给硝井子村带来了光明。为硝井子村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硝井子村的畜牧业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与技术团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不便的的年代,该部队经常出车给牧区送粮、送草,冬季给贫困牧民户送去棉衣、棉被,保证人畜安全过冬,当时在硝井子村群众当中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那里就有技术团的战士。1997年硝井子村建果菜大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村委会向共建单位求援,第二天部队出动两台装载机,100余名官兵和硝井子村各族群众奋战两天,使大棚如期竣工,当年就投入生产。致富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该部队对硝井子村的教育事业也很重视,经常派课外辅导员来硝井子村小学做课外辅导,并给学校捐献教学用品、体育用品,给贫困生捐钱、捐物。并帮助硝井子村小学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
常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了的硝井子村各族人民群众没有忘记技术团广大官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意。每逢过年过节尤其“八一”建军节,硝井子村各族人民都会自发的组成慰问团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本地土特产前去慰问部队官兵,并与广大官兵载歌载舞进行联欢,姑娘们在歌声中用蒙古族的银杯盛满自制的奶酒敬给亲人解放军,这杯中盛满的不仅仅是酒,它饱含着硝井子村各族人民对解放军无限敬意和爱待。
建阵地,兴教育,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硝井子村富了,农牧民的口袋里殷实了。但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从1998年开始到,村里就陆续投资近12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硬件建设和软件投资。2002年,硝井子村投入9万元,对村委会进行了维修、粉刷更换了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电教室、会议室以及配套组织办公室的各类制度,并修整村委会四周环境,让党员干部义务出劳出工开沟种风景树,对外营造良好形象,尤其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2003年又投入8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250余平方的文化活动室。几年来,逐步更新了设备,配强了电教员,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重要手段,村党支部还积极征订党报党刊,供党员干部学习。
捐资助学,花多少钱村民都没意见。村党支部先后投入20000余元为硝井子村新建两幢教室,购买了教学仪器和各类设备,并组织农牧民义务为学校操场铺上红石子,并以最低价格卖给学校50只羊,增加硝井子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还提供了10亩地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免收任何费用。
文化体育活动,为牧民带来了欢乐。每年硝井子村都要在牧区举办一场那达幕大会,并每年组队参加县、乡的大型文体活动。2002年,硝井子的牧民在分别参加州、区级赛骆驼大赛中,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而缴发了农牧民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近几年来,硝井子村在文体体育科技等方面就投入了7万元。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党的富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速度加快,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全村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实事,做好事,为的就是让群众满意
通过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农牧业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220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791万元,年均增长了27。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从1995年以来,硝井子村在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党支部建设、普法创卫等各方面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区级州级的表彰,集体经济壮大了,干部办事的能力增强了,而村领导并没有骄傲,没有思而不前,而是带头践行“三个代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2001年村里投资2.3万元,改造了多年来村民反映强烈的3.5公里村自来水管道的改造,使村民100的吃上了自来水,并新修防渗渠道1.5公里。2002年4月份,全村17名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义务劳动一个星期,改修了一条长500米的绿化带,并栽下了100余棵倒榆,紫槐等风景树。7月份村里又投资9万元修建了一条1.6公里的沙石路面。为了让日益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村里请来了县城建局规划人员为硝井子村进行了规划设计,全村112户人家,红色砖墙,统一院落,计划在三年内将硝井子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第一批村规划的25户农户已基本完工,村里共补贴资金1.5万元。使硝井子村的村民在生活环境中感受到“三个代表”带来的实惠。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硝井子村的未来会更光辉更灿烂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村两委班子的的共识没变,那就是不骄、不燥谋发展。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面对和硕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上等级公路的建设,塔拉乡撤乡建镇步伐加快机遇,2003年硝井子村进一步更新了发展思路,制定了66165经济发展战略,即:到2010建成6000亩饲草基地,6000只山羊改良基地,发展大畜1000头,发展养殖大户60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500元。他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立足实际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