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华总结】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介绍及大纲考点概括
欢迎使用我总结收录的证从考试资料,本资料主要针对证从考生并且只包括基础和交易。如果能认真学习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这个精华总结总共分为四部分
以下是第一部分,大家可以大致浏览一下考试大纲,然后保留下来在系统学完之后再次回顾来查漏补缺。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介绍以及考试大纲考点归纳
考试简介
中国证券业实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中国证监会指导监督下对证券业从业人员实施资格管理。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基金销售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估机构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取得从业资格的基础上取得执业证书,从事相应的证券活动。
考试成绩合格可取得成绩合格证书,考试成绩长年有效。通过基础科目及任意一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即取得证券业从业资格,符合《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规定的从业人员,可通过所在公司向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执业证书。
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由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发,是从事证券行业工作必须持有的资格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通过协会统一组织的基础科目和一门专业科目资格考试的,即取得从业资格。通过基础科目和两门以上(含两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一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通过基础科目和四门以上(含四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
对于从业资格考试来说,大体分为几个从业资格
1.证券基础+证券交易=经纪人
2.证券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分析师
3.证券基础+基金=基金从业人员
执业证书管理
申请执业证书的人员应当取得从业资格、被证券从业机构聘用、符合《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品格、声誉方面的条件;申请从事证券投资 咨询业务的,还应当具有中国国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及两年以上证券从业经历;申请从事证券资信评估业务的,应当具备两年以上证券从业经历及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的条件。
执业证书通过所在机构向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
协会应当自收到执业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证监会备案,颁发执业证书。执业证书不实行分类。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经机构委派,可以代表聘用机构对外开展本机构经营的证券业务。
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连续三年不在机构从业的,由协会注销其执业证书;重新执业的,应当参加协会组织的执业培训,并重新申请执业证书。
适合人群、使用范围
概括地说,证券从业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应当取得从业资格和执业证书。
具体如下:
1、证券公司中从事自营、经纪、承销、投资咨询、受托投资管理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包括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
2、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中从事基金销售、研究分析、投资管理、交易、监察稽核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包括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
3、基金销售机构中从事基金宣传、推销、咨询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包括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
4、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中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专业人员及其管理人员;
5、证券资信评估机构中从事证券资信评估业务的专业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人员应当取得执业证书。
相关机构不得聘用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对外开展证券业务。被证监会依法吊销执业证书或者因违反本办法被协会注销执业证书的人员,协会可在3年内不受理其执业证书申请。申请程序
一.报送申请材料
申请从业资格者,需向证监会提供下列申请材料:
1.证监会统一印制的申请表;
2.身份证;
3.学历证书;
4.指定培训机构开具的资格考试成绩单及结业证书;
5.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以上的政府机关开具的以往行为说明材料;
6.证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各证券中介机构应负责统一报送本机构申请人的的申请材料,未在证券机构中任职者的申请材料可由指定培训机构统一转报。
二.资格审查与资格证书类别
证监会接到完整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人的材料做出审查,并对符合条件者发给资格证书。中国证监会还根据证券从业人员的情况将资格证书分为下列类别:
1.证券代理发行从业资格;
2.证券经纪从业资格;
3.投资顾问从业资格;
4.证券中介机构电脑管理从业资格;
5.证监会认为需要认定的其他类别。
证券中介机构的正副总经理至少应获得中国证监会规定类别资格证书中的两种;证券经营机构中内设各证券业务部门的正、副经理人员应获得中国证监会资格证书类别中与其所从事专业相对应的资格证书;
证券经营机构下设的证券营业部的正、副经理人员应获得证券经纪资格证书;
证券经营机构中从事证券代理发行业务的专业人员应获得证券代理发行资格证书;
证券经营机构中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专业人员、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中从事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内设各业务部门的正、副经理人员应获得投资顾问资格证书;证券清算、登记机构内设各业务部门的正、副经理人员应获得证券经纪、投资顾问、证券中介电脑管理三种证书中的一种;
各类证券中介机构的电脑管理人员应获得证券中介机构电脑管理资格证书。
中国证监会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予以注册登记并社会公布。报名条件与方式
自2003年起,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向社会及境外人士开放。凡年满18周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境内外人士都可以报名参加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一)报名截止日年满 18周岁;
(二)具有高中或国家承认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凭;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考生登录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按照要求报名。报名费每单科人民币 70元,缴付方式、收据、准考证打印等有关事项请仔细阅读协会网站报名须知。考试内容与方式
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基础科目为《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专业科目包括:《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
基础科目为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可以自选。
方式:
全国统考,闭卷,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进行,单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编辑本段]成绩与证书管理
考试成绩合格可取得成绩合格证书,考试成绩长年有效。
通过基础科目及任意一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即取得证券从业资格。
通过基础科目及任何两科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证券从业一级资格证书(蓝色)。
通过基础科目及其他四科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证券从业二级资格证书(紫色)。
题目构成:
单选60道,一个0.5分,共30分。
多选40道,一个1分,共40分。
判断60道,一个0.5分,共30分。
没有倒扣分,合计160道题,总计100分,60分及格。常见题型
归纳如下常见的出题方法:
1.根据重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出题。如就深、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可以出判断题、单选题。就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成立的时间、地点可以出单选、判断题。就道-琼斯指数的创始人可以出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
2.重规、规则出题。如就证券交易印花税、股东会议人数、证券交易佣金、市场禁入规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判断、单选、多选等各种题型都可以出。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多的。
3.反向出题。就正确的内容反向出题,在判断题中这种出题方法和常见。如期货交易双方都要开立保证金帐户并存入保证金,此可以出题为判断:进行期货交易无须存入保证金,这就是反向出题。
4.跨章节出题。学员学习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章节的顺序进行学习,但是有时候题目跨章节出题。如证券基础中,把股票、债券、基金、衍生证券等证券工具的性质、特征、功能等混合起来,可以出各种题型。依此类推,各门课程都可以如法炮制。
5.计算题隐蔽出题。以前的考题有专门的计算解答题,2001年取消了这种题型,但并不等于这些内容不考了。重要的计算方法,如送配除权等的计算,可以转化为单选、判断等题型出题。
6.条件出题。证券市场是法制化的市场,对各种业务都有限制条件,如证券公司成为经纪商、承销商;公司首发、增发配股等等,都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些条件,很容易出题,多选题做常见,其他题型也可以出。
7.对比出题。把相关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就其相同点和区别来出题。如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证券自营与证券经纪、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股票发行与债券发行等等。
8.根据容易使学员混淆的内容出题。很多课程内容简单很容易让学员混淆模糊,如B股的计价和交易都是用美元与港币,而其面值却是人民币;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时间和沪深指数发布时间虽然相近,但并非同一时间。这些内容,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仔细。
出题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学员可以根据这些总结出常见的出题方法,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学习。考前注意事项
1、不要忘了带身份证和打印的准考证,切记!
2、由于考前要拍照、而且是陌生的考场、陌生的机考,建议早点到考场。多点时间看书,也比堵在路上好;
3、登陆考试窗口需要考试帐户和密码,忘记了的可以在自己的准考证上查阅;
4、记得带一支笔,纸就不用带了,老师会发,准备在计算题时使用;
5、做题时注意按顺序做题,先找简单的做,不会做的点“标记”符号,待回头再做;
6、做题时要注意审题,特别是多选题;
7、考试时间到交卷时间系统会统一交卷,希望自己把握好个人做题的速度;
8、要学会放弃,太难啃的计算题,就不要让自己在上面耽误太多时间,不值得;如果觉得有时间去做,可以标记它,等回头再去看,这样的话不会影响其他的题目的做答。判断题原为倒扣分,现已经改为“答对得分、不答或答错不给分”!
9、考试为抽题,各人考试试题不一样,注意不要看人家的,有可能弄巧成拙;
10、在考试软件的右上方有时间,注意看着;第一要务是保证所有的题要做完,切记、切记!(都是客观题,即使不会也应把全选完,如果没有做完的话那确实不应该!)2010年考试时间
2010年度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第一次报考,新疆地区不在报考范围,因此,考试地点减为39个城市。
序号
考试名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第一次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1月5日 至18日 3月6日、7日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苏州、烟台、温州、泉州、拉萨等39个城市 第二次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3月10日至23日 5月22、23日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苏州、烟台、温州、泉州、拉萨等40个城市 第三次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8月3日 至12日 10月23、24日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苏州、烟台、温州、泉州、拉萨等40个城市 第四次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10月19日至28日 12月4、5日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苏州、烟台、温州、泉州、拉萨等40个城市
扩展阅读:
1.上海财经大学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http://edu.shufe-cec.com/zhengquan/index.htm 2.2010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时间:http:// 3.证券从业资格指南:http://www.passeasy.net/pc_zqcyzg/
交流一下复习经验:
1.计算机考试和笔试最大的不同是很多人做完一般都不检查,所以会出现很多59,58等等的分数,另外,考场紧张和不适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考试之前最好做几套计算机试题,一方面缓解心理压力,一方面考验知识掌握度。
2.书,一定要看,很多人会说,我看了,可是考试不考我看的,都考小的,甚至是我觉得不重要的知识点,这只能说明一个原因,你不会看书,我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所以,正确的方法是看着大纲看书,根据习题把书上的知识点画出来,很累,但是很有效
3.古人说,书读3遍,其义自通,意思是读了3遍以上,你才可能了解书本知识的意思,才能记住和强化,没过的问一下自己,读了3遍书了么?“聪明的人”不在这个范围内。
4.论坛上有很多精华帖子,也有很多“诱惑”吸引眼球的,1个星期过几科的等等,我知道自己不属于这类人,所以不看这类人的帖子,考试,我要求的是90%的几率通过,运气成分的类型我熬不起,对心理打击太大,所以,选几个主要的帖子看看就好了,别一天到晚去找那些“几天复习就过了”的等等这些东西了。
考试大纲(09,10到11年考试大纲基本
没有变动)
证券基础大纲
2011年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证券基础 本部分内容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基础工具的定义、性质、特征、分类;金融期权、金融期货和可转换证券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分类;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结构、运行;证券经营机构的设立、主要业务、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指标管理;中国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监管构架以及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资格管理等基础知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证券和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证券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和风险监管。
第一章 证券市场概述
掌握证券与有价证券定义、分类和特征;掌握证券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功能。掌握证券市场的层次结构、品种结构和交易场所结构;了解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含义;了解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含义和构成。
掌握证券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包括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人、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自律性组织及证券监管机构。掌握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种类、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含义和种类、证券市场自律性组织的构成。了解个人投资者的含义及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了解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构成的发展与演变。
熟悉证券市场产生的背景、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熟悉新《证券法》《公司法》实施后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变化;熟悉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和中国解放前的证券市场;了解我国证券业在加入WTO后
对外开放的内容。
第二章 股票
掌握股票的定义、性质、特征和分类方法;熟悉普通股票与优先股票、记名股票与不记名股票、有面额股票与无面额股票的区别和特征。
熟悉股票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内在价值的不同含义与联系;掌握股票的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
掌握普通股票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公司利润分配顺序、股利分配原则和剩余资产分配顺序;熟悉股东重大决策参与权、资产收益权、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等概念。
熟悉优先股的定义、特征;了解发行或投资优先股的意义;了解优先股票的分类及各种优先股票的含义。
掌握我国按投资主体性质划分的各种股份的概念;掌握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的含义;掌握我国股票按流通受限与否的分类及含义;熟悉A股、B股、H股、N股、S股、L股、红筹股等概念。
熟悉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
第三章 债券
掌握债券的定义、票面要素、特征、分类;熟悉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点;熟悉债券的基本性质与影响债券期限和利率的主要因素;熟悉各类债券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政府债券的定义、性质和特征;掌握国债的分类;熟悉我国国债的发行概况、我国国债的品种、特点和区别;了解地方债券的发行主体、分类方法以及现阶段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原因;熟悉国库券、赤字国债、建设国债、特种国债、实物国债、货币国债、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储蓄国债的概念;熟悉我国特别国债的发行目的和发行情况;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债券品种。
掌握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我国公司债的管理规定;熟悉我国企业债的管理规定;熟悉我国金融债券的品种和发行概况;熟悉各种公司债券的含义。
掌握国际债券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国际债券的发行概况;了解扬基债券、武士债券、熊猫债券等外国债券;了解龙债券和龙债券市场;了解亚洲债券市场。
第四章 证券投资基金
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基金与股票、债券的区别;熟悉基金的作用;熟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概况;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方法;掌握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内容;熟悉各类基金的含义;掌握交易所交易的开放式基金的概念、运作机理和优势,了解ETF和LOF的异同。
熟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概念、资格与职责以及更换条件;熟悉基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熟悉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运作费的含义和提取规定;掌握基金资产净值的含义;熟悉基金资产总值以及基金资产的估值方法。
熟悉基金收益的来源、利润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掌握基金的投资风险;了解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
掌握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投资限制第五章 金融衍生工具
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基本特征和按照基础工具的种类、交易形式及交易方法等不同的分类方法。了解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金融衍生工具
最新的发展趋势。
掌握现货、远期、期货交易的定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区别;掌握金融远期合约和远期合约市场的概念、远期合约的类型;了解现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外汇远期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以及境外人民币NDF的基本情况。掌握金融期货的集中交易制度、标准化期货合约和对冲机制、保证金制度、无负债结算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每日价格波动限制等主要交易制度。掌握金融期货合约的主要类别,了解境外金融期货合约的主流品种和交易规则。掌握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投机功能、套利功能。熟悉金融期货的理论价格及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了解互换交易的主要类别和交易特征;了解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业务内容。
掌握金融期权的定义和特征。掌握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在基础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履约保证、现金流转、盈亏特点、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等方面的区别。熟悉金融期权按选择权性质、合约履行时间、期权基础资产性质划分的主要种类。了解金融期权的主要功能。掌握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熟悉期权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权证的定义、分类、要素;发行、上市与交易;了解权证与标准期权产品的异同。
掌握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可转换债券的主要要素;掌握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转换价值;了解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及转换升贴水;掌握附权证的可分离公司债券的概念与一般可转换债券的区别。
掌握存托凭证的定义,了解美国存托凭证种类以及与美国存托凭证的发行和交易相关的机构,了解存托凭证的优点,了解我国发行的存托凭证。
掌握资产证券化的含义、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种类;掌握资产证券化的有关当事人;了解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和流程;了解目前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单位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了解美国次级贷款和相关证券化产品危机。
掌握结构化衍生产品的含义、类别;了解中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证券市场运行
熟悉证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概念及两者关系;掌握发行市场的含义、构成和证券发行制度、发行方式、承销方式、发行价格;掌握证券交易所的定义、特征、职能和运作系统、交易原则和交易规则;熟悉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上市制度;掌握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原则、总体设计、制度安排;熟悉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的安排;熟悉场外交易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职能和交易制度;熟悉我国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概念、挂牌公司的类型、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的股份转让方式、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规则。
掌握股票价格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和功能,了解编制步骤和方法;掌握我国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债券指数和基金指数;了解主要国际证券市场及其股价平均数、股价指数。
掌握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概念;熟悉股票和债券投资收益的来源和形式;掌握证券投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含义,熟悉风险来源、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第七章 证券中介机构
掌握证券公司的定义、设立条件以及对注册资本的要求,熟悉对证券公司设
立以及重要事项变更审批要求;掌握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及相关管理规定;了解证券公司的作用和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概况。
掌握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掌握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熟悉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掌握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有关净资本及其计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和监管措施的规定。
掌握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设立的条件,熟悉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组织机构,掌握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职能、有关业务规则;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类别;熟悉对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管理;熟悉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管理;熟悉对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管理;熟悉对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管理;了解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管理;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和市场准入。
第八章 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与监督管理
掌握《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熟悉《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调整的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熟悉《刑法》对证券犯罪的主要规定。
掌握《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的主要内容。掌握《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行的询价制度和对证券发售的规定;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发行人独立性要求、发行人的财务指标条件、中介机构的核查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掌握《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约束、严格募集资金管理、建立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制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规定;掌握《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收购人和出让人行为、减少监管部门审批豁免权力、鼓励市场创新、建立市场约束机制的规定;掌握《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指引,关于业务许可、业务规则、债权担保、权益处理、监督管理的规定;掌握《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来源、基金的监督管理,熟悉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职责;掌握《证券市场禁入规定》有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市场禁入措施的类型和相关规定。
熟悉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和原则,市场监管的目标和手段。熟悉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有关内容;熟悉新《证券法》赋予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
掌握对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市场、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内容。
熟悉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管理机构;掌握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职能、一线监管权力、对证券交易活动、会员、上市公司的自律管理;掌握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职责和对会员、从业人员、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自律管理;熟悉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熟悉证券业从业人员诚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掌握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
证券交易大纲
2011年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证券交易 本部分内容包括证券交易的定义、种类,交易风险的种类以及风险防范;证券经纪业务的含义和特点,证券经纪业务的登记存管、委托买卖、竞价成交、业务管理与监管等业务规则;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和债券回购交易的基本知识和管理要求;清算、交收的概念和运用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证券交易的程序、交易规则、经纪、自
营、客户资产管理、融资融券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流程与特点。掌握清算与交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交易品种的清算与交收的基本规则。
第一章 证券交易概述
掌握证券交易的概念、特征和原则;熟悉证券交易的种类;熟悉证券交易的方式;熟悉证券投资者的种类;掌握证券公司设立的条件和可以开展的业务;熟悉证券交易场所的含义;掌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职能。
掌握证券交易程序;熟悉证券交易机制的目标;熟悉证券交易机制的种类。
掌握证券交易所会员的资格、权利和义务;熟悉会员资格的申请和审批程序;熟悉证券交易所会员的日常管理;熟悉对证券交易所会员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熟悉证券交易所交易席位、交易单元的含义、种类和管理办法。
第二章 证券经纪业务
熟悉证券经纪业务的含义和特点;掌握经纪关系的建立过程;熟悉《证券交易委托代理协议》的主要内容;掌握开立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要求;熟悉证券交易委托人和证券经纪商的权利和义务;熟悉经纪业务中的禁止行为;熟悉经纪业务的特点。
掌握证券账户的种类;掌握开立证券账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熟悉证券账户挂失、补办、查询的手续;熟悉证券登记的含义和类型;熟悉证券托管和证券存管的概念;掌握我国证券托管制度的内容。
掌握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的方式;掌握委托指令的内容;熟悉证券委托的形式;掌握委托受理的手续和过程;掌握委托执行的申报原则和申报方式;熟悉委托撤销的条件和程序。
掌握证券交易的竞价原则和竞价方式。熟悉证券买卖中交易费用的种类;掌握各类交易费用的含义和收费标准。
掌握证券大宗交易和回转交易制度;熟悉股票交易特别处理规定;熟悉中小企业板股票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特别规定。掌握开盘价、收盘价的产生方式;熟悉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挂牌、摘牌、停牌与复牌的规则;掌握证券除权(息)的处理办法和除权(息)价的计算方法;熟悉证券交易异常情况的处理规定;熟悉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的交易规定。
熟悉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发布及管理规则;掌握证券交易所关于交易行为监督的规定;熟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管理的有关规定。
熟悉经纪业务内部控制和基本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熟悉投资者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熟悉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种类;掌握经纪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熟悉经纪业务的监管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三章 经纪业务相关事项
掌握股票网上发行的概念、类型;掌握股票上网发行资金申购的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
掌握分红派息的操作流程;掌握配股缴款的操作流程;熟悉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操作规定。
熟悉上市开放式基金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权证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可转换债券转股的操作流程。
掌握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的概论和业务范围;熟悉证券公司从事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的资格条件;掌握代办股份转让的基本规则;熟悉非上市股份有
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一般内容。
熟悉证券公司期货交易的中间介绍业务的含义;熟悉证券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资格条件与业务范围;掌握证券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业务规则。
第四章 证券自营业务
掌握证券自营业务的含义、特点。
掌握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熟悉证券自营业务禁止行为的内容。
熟悉证券自营业务的监管和法律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业务
掌握资产管理业务的含义及种类;熟悉证券公司取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条件。
熟悉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熟悉客户资产托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熟悉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应包括的基本事项和主要内容;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中证券公司及客户的权利与义务;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熟悉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熟悉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备案与批准程序;熟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熟悉集合资产管理合同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熟悉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中证券公司与客户的权利与义务。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禁止行为的有关规定;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及控制措施.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措施和资产管理业务违反有关法规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融资融券业务
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的含义,熟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管理的基本要求。
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的账户体系;熟悉融资融券业务客户的申请、客户征信调查、客户的选择标准;熟悉融资融券业务合同与风险揭示书的基本内容;熟悉客户开户的基本要求及授信额度的确定和授信方式。熟悉融资融券交易的一般规则;熟悉标的证券的范围;了解有价证券充抵保证金的计算、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及计算、保证金可用余额及计算、客户担保物的监控;了解融资融券期间证券权益的处理;了解融资融券业务信息披露与报告。
熟悉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种类及其控制.熟悉融资融券业务的监管和法律责任。
第七章 债券回购交易
掌握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概念;掌握证券交易所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规则;熟悉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规则
熟悉债券买断式回购交易的含义;熟悉全国银行间市场买断式回购有关交易规则、风险控制及监管与处罚措施;熟悉上海证券交易所买断式回购交易基本规则。
第八章 清算与交收
掌握清算、交收的概念;熟悉清算和交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清算与交收的原则;掌握结算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掌握我国上海市场、深圳市场A股、基金、债券等品种的清算与交收;熟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结算办法。
掌握我国上海市场、深圳市场B股清算与交收。
掌握我国债券回购交易的清算与交收。
熟悉我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清算与交收。
熟悉我国权证的清算与交收。
熟悉融资融券业务的清算与交收。
熟悉证券营业部与投资者之间的资金结算程序
证券投资基金大纲
2011年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证券投资基金 本部分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形式与运作方式,证券投资基金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证券投资基金的类型,主要基金类型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分析方法;基金的募集、交易与注册登记;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人的主要职责、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基金的市场营销;基金的估值、费用与会计核算;基金的收益分配与税收;基金的信息披露;基金的监管等知识。本部分的内容还包括投资组合理论及其运用、资产配置管理、股票与债券的投资组合管理以及基金绩效衡量等投资学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理论、运作实务以及与基金投资管理有关的投资学方面的知识,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自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点;熟悉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债券、银行储蓄存款的区别;了解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
掌握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的概念与区别;了解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掌握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概述与区别;了解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基金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证券投资基金的类型
了解证券投资基金分类的意义,掌握各类基金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了解股票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掌握股票基金与股票的区别,熟悉股票基金的分类,了解股票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股票基金的分析方法。
了解债券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掌握债券基金与债券的区别,熟悉债券基金的分类,了解债券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债券基金的分析方法。
了解货币市场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了解货币市场工具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了解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货币市场基金的分析方法。
了解混合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了解混合基金的类型,了解混合基金的投资风险。
了解保本基金的特点,掌握保本基金的保本策略,了解保本基金的类型,了解保本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保本基金的分析方法。
掌握ETF的特点、套利原理,了解ETF的类型,了解ETF的风险及其分析方法。
了解QDII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了解QDII基金的投资对象,了解QDII基金的投资风险。
第三章 基金的募集、交易与登记
了解封闭式基金的募集程序,熟悉封闭式基金合同生效的条件;掌握封闭式
基金上市交易条件、交易账户的开立、交易规则,熟悉封闭式基金的交易费用,掌握封闭式基金折(溢)价率的计算。
了解开放式基金的募集程序,熟悉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的条件;熟悉开放式基金的认购渠道、步骤和收费模式,掌握基金认购份额的计算。
掌握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概念,熟悉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场所、时间,掌握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原则,掌握申购份额、赎回金额的计算方法。了解巨额赎回的认定与处理方式。掌握开放式基金份额的转换、非交易过户、转托管与冻结的概念。
熟悉ETF份额的认购方式、及认购费用(佣金)和认购份额折算的方法;掌握ETF份额的交易规则;掌握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的原则;熟悉ETF份额申购、赎回的对价方式与内容。
掌握LOF场外募集与场内募集的概念,熟悉LOF份额的申购、赎回;掌握LOF份额转托管的概念。
掌握开放式基金份额的登记的概念,了解开放式基金登记机构及其职责,熟悉基金登记的流程,了解基金份额申购(认购)、赎回资金清算流程。
第四章 基金管理人
熟悉基金管理人在基金运作中的作用,熟悉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准入规定,了解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特点。
了解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掌握我国对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规定。
熟悉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责。
了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决策机构,熟悉投资决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了解一般的投资决策程序;了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研究、投资交易与投资风险控制工作;熟悉基金投资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熟悉基金从业人员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
了解基金产品管理、定价管理、渠道管理。
掌握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概念;熟悉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基本要求以及主要内容。
第五章 基金托管人
熟悉基金资产托管业务,熟悉基金托管人在基金运作中的作用,了解基金托管人的市场准入规定,掌握基金托管人的职责;了解基金托管业务流程。
了解基金托管人的机构设置与技术系统。
了解基金财产保管的基本要求,熟悉基金资产账户的种类,掌握基金财产保管的内容。
了解基金在交易所市场、全国银行间市场和场外市场资金清算的基本流程。
掌握基金会计复核的内容。
了解基金托管人对基金管理人监督的主要内容,了解对基金投资运作监管结果的处理方式。
熟悉基金托管人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基本要素以及主要内容。
第六章 基金的市场营销
了解基金市场营销的含义与特征,掌握基金市场营销的内容。
了解基金的销售渠道与促销手段。了解基金客户服务的方式。
了解基金销售机构的准入条件,了解有关法规针对基金销售机构职责的规范。
熟悉对基金销售机构人员行为的规范,熟悉对基金宣传推介活动的规范,掌握对基金销售费用的规范。了解基金销售的适用性。
了解基金销售信息管理的内容。
熟悉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原则与主要内容。
第七章 基金的估值、费用与会计核算
掌握基金资产估值的概念,了解基金资产估值的重要性,了解基金资产估值需考虑的因素,掌握我国基金资产估值的方法;掌握计价错误的处理及责任承担,了解暂停估值的情形。了解QDII基金资产的估值。
掌握基金运作过程中的两大类费用的区别,熟悉基金费用的种类,掌握各种费用的计提标准及计提方式。
掌握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了解基金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第八章 基金利润分配与税收
熟悉基金的利润来源,掌握本期利润、本期利润扣减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净额、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以及未分配利润等概念。
掌握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利润分配的有关规定。
熟悉针对基金作为营业主体的税收规定,了解针对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税收规定,熟悉针对机构法人、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规定。
第九章 基金的信息披露
了解基金信息披露的含义与作用,了解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原则与形式性原则,熟悉对基金信息披露禁止行为的规范,了解基金信息披露的分类。
了解我国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熟悉基金管理人的信息披露义务,了解基金托管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了解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的主要披露事项;掌握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的重要信息;了解基金托管协议的主要内容。
熟悉基金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
掌握基金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概念及其标准,熟悉需要进行临时信息披露的重大事件,了解基金澄清公告的披露。
掌握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公告披露的内容,熟悉净值偏离度信息披露的要求。掌握QDII基金的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要求。
第十章 基金监管
了解基金监管的含义与作用,熟悉基金监管的目标,掌握基金监管的原则,了解我国基金监管的法规体系。
熟悉基金监管机构对基金市场的监管,了解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对基金行业的自律管理。
掌握对基金管理公司市场准入监管与日常监管的内容;了解对基金托管银行的监管;掌握对基金销售机构的监管;了解对注册登记机构的监管。
掌握基金募集申请核准的主要程序和内容;掌握基金销售活动监管的内容;熟悉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的内容;掌握基金投资与交易行为监管的内容。
了解加强对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监管的重要性;了解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掌握对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了解对基金管理公司督察长的监督管理,了解相关的监管手段。
第十一章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
熟悉证券组合的含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特点;熟悉证券组合管理的意义、特点、方法、步骤;熟悉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熟悉马柯威茨、夏普、罗斯对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主要贡献。
掌握单个证券和证券组合期望收益率、方差的计算以及相关系数的意义。熟悉证券组合可行域和有效边界的含义及一般图形;掌握有效证券组合的含义和特征;熟悉投资者偏好特征;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作用和特征;熟悉最优证券组合的含义;掌握最优证券组合的选择原理。
熟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熟悉无风险证券的含义;掌握最优风险证券组合与市场组合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掌握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的定义、图形及其经济意义;掌握证券β系数的定义和经济意义;熟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及有效性。
熟悉套利定价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套利组合的概念及计算,能够运用套利定价模型计算证券或组合的期望收益率,熟悉套利定价模型的应用。
掌握有效市场的基本概念、形式以及运用。
了解行为金融理论的背景、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第十二章 资产配置管理
熟悉资产配置的含义;了解资产配置管理的原因及目标;熟悉资产配置主要考虑因素;熟悉资产配置的基本步骤。
了解资产配置的基本方法;熟悉历史数据法和情景综合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的运用;熟悉有效市场前沿的确定过程和方法。
了解资产配置的主要分类方法和类型;熟悉各类资产配置策略的一般特征以及在资产配置中的具体运用;熟悉战术性资产配置与战略性资产配置之间的异同。
第十三章 股票投资组合管理
了解股票投资组合的目的。
熟悉股票投资组合管理基本策略。
熟悉股票投资风格分类体系、股票投资风格指数及股票风格管理。
了解积极型股票投资策略的分析基础;了解技术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基本分析的主要指标和理论模型;熟悉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主要区别。
了解消极型股票投资的策略;熟悉指数型投资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跟踪误差的问题和加强指数法。
第十四章 债券投资组合管理
了解单一债券收益率的衡量方法;熟悉债券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衡量方法;了解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因素;了解收益率曲线的概念;熟悉几种主要的期限结构理论。
了解债券风险种类;熟悉测算债券价格波动性的方法;熟悉债券流通性价值的衡量。
了解积极债券组合管理和消极债券组合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各种策略。
第十五章 基金绩效衡量
了解基金绩效衡量的目的与意义;熟悉衡量基金绩效需要考虑的因素。
熟悉基金净值收益率的几种计算方法。
了解基金绩效收益率的衡量。
熟悉风险调整绩效衡量的方法。
了解择时能力衡量的方法。
熟悉绩效贡献的分析方法。
证券发行与承销的大纲
2009年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证券发行与承销 本部分内容包括:证券经营机构的投资银行业务、股份有限公司概述、企业的股份制改组、公司融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操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的发行与承销、外资股的发行、公司收购与资产重组等。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掌握上述内容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
第一章 证券经营机构的投资银行业务
熟悉投资银行业的含义。了解国外投资银行业的历史发展。掌握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发行监管制度的演变、股票发行方式的变化、股票发行定价的演变以及债券管理制度的发展。
了解证券公司的业务资格条件。掌握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的资格条件。掌握股票和可转换公司债券保荐人制度。了解国债的承销业务资格、申报材料。了解企业债券的上市推荐业务资格。
掌握投资银行业务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熟悉承销业务的风险控制。了解股票承销业务中的不当行为以及对不当行为的处罚措施。
了解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熟悉核准制的特点。掌握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的内容,以及中国证监会对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的监管。了解中国证监会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
第二章 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原则、方式、条件和程序。了解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概念、资格及其法律地位。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性质、内容以及章程的修改。掌握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差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变更要求。
掌握资本的含义、资本三原则、资本的增加和减少。熟悉股份的含义和特点、股份的分派、收回、设质和注销。了解公司债券的含义和特点。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定义和行为规范、股东大会的职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运作和议事规则、股东大会决议和会议记录。掌握董事(含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任免机制,董事的职权和义务,董事会的运作规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职权,董事长的职权,董事会秘书的职责,董事会的决议程序。了解经理的任职资格、聘任和职权,经理的工作细则。掌握监事的任职资格和产生程序,监事的职权、义务和责任,监事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监事会的运作规范和监事会的决议方式。了解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的一般规定、利润分配、公积金及其用途。
熟悉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和分立概念及相关程序,掌握股份有限公司解散和清算的概念及相关程序。
第三章 企业的股份制改组
熟悉企业股份制改组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拟发行上市公司改组的要求以及企业改组为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程序。
熟悉股份制改组时清产核资的内容和程序,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及折股、土地使用权的处置、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和无形资产的处置,资产评估的含义和范围、资产评估的程序,会计报表审计。掌握股份制改组法律审查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公司融资
了解各种公司融资方式的含义。熟悉融资成本的含义;掌握个别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边际资本成本的含义、计算及运用。熟悉资本结构理论的内容及其发展。掌握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及融资方式选择。
第五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
掌握公开发行的条件及要求;掌握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差异。掌握辅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条件及要求;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内核保荐和承销商备案材料。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目录和形式要求。熟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核准程序、发审委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工作。了解发行审核委员会会后事项。掌握发行人报送申请文件后变更中介机构的要求。熟悉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专项复核的审核要求。
第六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操作
掌握股票的估值方法。熟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制度。
掌握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基本要求,掌握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概念及其实施、行使和披露。了解回拨机制。
熟悉发行准备工作中的承销、询价和公开推介、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的披露。了解发行费用。熟悉发行阶段后期工作中的股款缴纳、股份交收及股东登记、承销总结。
掌握股票上市的条件。掌握股票上市保荐人的一般规定、上市保荐人的义务;熟悉上市保荐书的内容。熟悉股票上市申请和上市协议。了解剩余证券的处理方法。
熟悉保荐制度的一般规定。掌握保荐工作规程。掌握持续督导期间的计算、持续督导的内容、保荐人的权利、发行人的义务和禁止行为;熟悉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保荐和持续督导的内容。
第七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信息披露
掌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披露的原则和信息披露的事务管理。
熟悉招股说明书的编制和披露要求及其保证与责任,了解招股说明书的摘要刊登、有关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信息。掌握招股说明书的一般内容与格式。
熟悉发行公告的披露、发行公告的内容。
熟悉股票上市公告书的编制和披露要求,股票上市公告书的内容与格式。
第八章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
掌握新股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基本条件、一般规定、配股的特别规定、增发的特别规定。熟悉新股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申请程序。掌握主承销商尽职调查的工作内容。掌握新股发行申请文件的编制和申报的基本原则、申请文件的形式要求以及文件目录。
熟悉主承销商的保荐过程和中国证监会的核准程序。
掌握增发的发行方式、配股的发行方式。熟悉增发及上市业务操作流程、配股及上市业务操作流程。
熟悉新股发行申请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规定及各项内容。了解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招股说明书的编制和披露。
第九章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熟悉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概念。熟悉股份转换及债券偿还、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赎回及回售。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募集资金投向以及不得公开发行的情形。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要求。熟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价值、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程序。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核准程序。
熟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配售安排、保荐要求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网上定价发行程序。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条件、上市保荐、上市申请、停牌与复牌、转股的暂停与恢复、停止交易以及暂停上市等内容。
熟悉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上市中的特别规定。
熟悉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报前的信息披露。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披露的基本要求。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告书披露的基本要求。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完成后的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以及持续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第十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熟悉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承销程序。熟悉国债销售的价格和影响国债销售价格的因素。
熟悉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条件、申报文件、操作要求、登记、托管与兑付、信息披露。了解次级债务的概念、募集方式以及次级债务计入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和次级债务计入保险公司认可负债的条件和比例。了解混合资本债券的概念、募集方式、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及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所募资金计入附属资本的方式。
熟悉我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募集资金投向和不得再次发行的情形。了解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条款设计要求及有关安排。熟悉企业债券发行的额度申请、发行申报、发行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公司债券发行申报、发行申请文件的内容。了解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类承销商的资格审查和风险评估。熟悉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申请上市的条件、上市申请与上市核准。了解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上市的信息披露和发行人的持续性披露义务。
熟悉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注册规则、承销的组织、信用评级安排、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及其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
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条款设计及相关安排。了解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程序、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上市与交易。了解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债券时募集说明书等信息的披露以及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债券的持续信息披露。了解证券公司定向发行债券的信息披露。
熟悉资产证券化的各方参与者的角色。了解资产证券化发行的申报程序、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了解公开发行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了解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
了解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第十一章 外资股的发行
了解境内上市外资股投资主体的条件。熟悉增资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条件。熟悉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发行方式。
熟悉H股的发行方式与上市条件。熟悉企业申请境外上市的要求。了解H股发行的工作步骤以及发行核准程序。
熟悉内地企业在香港创业板发行与上市的条件。熟悉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境外上市的具体规定。了解外资股招股说明书的形式、内容、编制方法。熟悉国际推介与询价、国际分销与配售的基本知识。
第十二章 公司收购与资产重组
熟悉公司收购的形式、业务流程;了解财务顾问在公司收购中的作用;掌握公司反收购策略;熟悉我国有关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和股权转让等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概念;熟悉上市公司收购的权益披露;熟悉要约收购规则、协议收购规则以及间接收购规则;了解收购人及相关当事人可申请豁免要约收购的情形和申请豁免的事项;熟悉上市公司并购中财务顾问的有关规定;熟悉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
熟悉重大资产重组的原则,了解《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掌握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界定;熟悉重大资产重组的程序;熟悉重大资产重组的信息管理;掌握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特别规定;掌握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再融资的有关规定;熟悉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掌握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适用事项;熟悉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的构成、任期、任职资格和解聘情形;熟悉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职责,熟悉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的工作规定、权利与义务以及回避制度;熟悉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会议的相关规定;了解对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监督的有关规定。
掌握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向外商转让的原则、转让范围、受让方资格、转让程序和适用范围。
了解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应遵循的原则;熟悉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的要求;熟悉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的外国投资者的资格要求;熟悉外国投资者进行战略投资的程序;熟悉投资者进行战略投资后的变更及处置。
熟悉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的基本制度、适用范围、并购方式、要求及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审批与登记;掌握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的有关规定;熟悉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反垄断审查;了解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二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介绍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证书介绍
证券从业资格是从事证券行业的入门考试,据权威构统计,证券业人员是“薪”情最好的人,平均月薪在5000元以上。而按规定,证券中介机构不得聘用无资格证书或资格证书失效者成为证券从业人员。凡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科目及任意一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即取得从业资格,从事证券行业工作的人员可通过所在机构向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领取执业证书。
资格证书工作使用范围:
目前从事证券工作的范围主要有:证券公司各部门、银行投资部、银行基金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中外合作基金公司、国内基金公司、中外合作证券公司、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内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证书管理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组织全国统考的一项重要考试。该证书由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发,是从事证券行业工作必须持有的资格证书,考试成绩永久保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取得证书等级
证券从业资格:基础课+任一门专业课
证券一级执业资格: 基础课+任二门专业课
证券二级执业资格: 基础课+4门专业课
课程设置:
基础课(必考科目):《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专业课:《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
2、培训费:
基础知识:证券市场基础400元
专业知识:证券交易300元,证券发行与承销300元,证券投资基金300元,证券投资分析400元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具体课程内容介绍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1、证券市场概述
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格局,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欧美的证券市场有很大不同,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些不同和需要注意的要点。
2、股票
了解股票的种类和特点,股票价格和价值如何决定,区分普通股和优先股,最后,告诉大家中国特色的股票类型。
3、债券
了解债券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国际债券4种债券的风险和收益,以及投资时的注意事项。
4、证券投资基金
了解中国的基金情况,基金的主体,基金的费用和估值计算,基金的收益和风险,以及如何策略的投资基金。
5、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市场最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产品,本部分课程简要介绍了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和各种类型的衍生品。
6、证券市场的运行
了解中国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了解股票指数的如何形成,了解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7、证券中介机构
主要了解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以及内部控制,辅助了解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证券服务机构。
8、证券法律和政策
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政监督,同时了解证券市场的自律管理。
证券投资分析
1、概述
简单了解证券投资的主流学派和他们所坚持的理念和方法。
2、投资价值分析
了解和学会使用债券、股票、ETF、LOF、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价值分析。
3、宏观基础分析
了解宏观经济面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了解股票市场的供求情况。
4、行业分析
了解行业分析的特征,方法和工具,掌握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5、公司分析
了解公司分析的3大方法:基本面分析、财务分析和重大事件分析。
6、技术分析
了解主流技术分析工具:K线理论、切线、形态理论、波浪理论、量价关系理论和对应的主要技术指标。
7、组合管理理论
了解证券组合分析、资本资产的定价模型、套利定价和投资组合的评估。
8、金融工程应用分析
了解期货的套期保值和套利,了解风险管理VAR的方法。
9、职业规范
了解证券分析师的自律组织和职业规范标准。
证券投资基金
1、证券投资基金的类型
了解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
场基金、混合基金、保本基金、交易型开发式指数基金。本部分的课程很重要,不同类型的基金有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率。
2、基金的募集、交易和登记
了解不同类型基金的募集、交易和登记。
3、基金的管理人和托管人
了解基金管理人的治理和组织结构,基金投资管理和基金产品的营销。了解基金托管人的财产保管、资金清华、会计复核、运作监督。
4、基金的营销、估值与费用核算,收益分配
了解基金的市场营销、基金的资产估值、基金的费用和会计核算、基金的收益分配以及基金的税收。
5、基金的信息披露与监管
了解中国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国政府对基金的监管方案,以及基金业内的自律监管。
6、证券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管理
了解证券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管理的理论、模型、方法和各主流派别。
7、股票投资组合管理
了解股票投资组合管理的基本策略、风险管理、积极型和消极型股票投资策略。
8、债券投资组合管理
了解债券收益率与收益曲线,债券的风险测量,积极型债券组合和消极型债券组合的管理。
9、基金绩效衡量
了解基金净值收益率的计算,基金绩效和风险和衡量方法,择时能力衡量和绩效贡献分析。
证券交易
1、概述
了解证券交易的程序与机制,风险和防范,证券交易
所的会员与席位。
2、证券经纪业务
了解证券账户管理,证券登记,托管与存管。委托买卖,竞价与成交,交易费用以及经纪业务的风险和防范。
3、经纪业务的其他事项
了解网上发行的申购,开放式积极、LOF、ETF及权证业务,特别交易规定,交易监管、金融期货交易和代办股份转让。
4、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
了解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
5、融资融券业务
了解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管理、风险和控制以及监管和法律责任。
6、债券回购交易
了解债券质押式和买断式回购交易。
7、内部控制
了解证券营业部的业务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和安
全管理。
证券发行与承销
1、证券机构的投资银行业务
了解投资银行业务概述、业务资格和本块业务的内部控制和监管。
2、股份公司的改制和融资
了解股份公司的改制程序、要求和方法。了解股份公司的融资成本、理论和方式选择。
3、首次公开发行(IPO)
了解首次公开发行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操作方法和信息披露制度。
4、上市公司发行新股
了解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操作方法和信息披露制度。
5、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
了解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准备工作,申报和核准,发行与上市,以及信息披露。
6、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了解各种类型的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7、外资股的发行
了解各种类型的外资股的境内发行与上市以及各种类型的境内股的境外上市与发行。
8、收购与资产重组
了解公司收购与资产重组的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
第三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
*基础知识整理内容
上交所 1990.12.19 深交所 1991.7.3 2004.5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主板市场上市条件:股本总额不少于rmb3000万 公开发行股份达公司股份总额25% 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比例为10% 3年内无重大违法无虚假记载 创业板市场2009.10.23 场外市场特征-做市商制度 新三板-主办券商制度 新三板条件:机构投资者-注册资本500w以上 个人投资者-前一交易日资产市值500w以上;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或者专业背景培训经历 5000w以上承销团承销 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 1.以诚信与资质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 2.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经营风险控制制度 3.合规管理制度 4.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5.信息报送与披露制度 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条件: 公司净资本不低于2亿元 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净资本限额为3亿元 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净资本限额为5亿元 3年以上从业人员不少于5人 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条件:20名以上的执业律师,5名以上曾从事过证券法律业务 办理保险 2年未受到行政处罚 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条件:2年内未受行政处罚 3年内从事过证券法律业务、连续执业、连续从事证券法律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或接受过行业培训 会计事务所证券资格条件: 成立3年以上 注册会计师不少于80人,通过考试取得注会证书不少于55人,55人里最少35人最近5年持有证书且连续执业 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少于500w,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少于300w 累计赔偿限额+累计执业风险基金不少于600w 上一审计业务收入不少于1600w 持有不少于50%股权股东或半数以上合伙人再进在本机构连续执业3年以上 3年…..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的条件 所在事务所已取得证券许可正或者已提出申请 具有相关考试合格证书 取得注会证书1年以上 60岁以下 3年内美誉违法违规行为 申请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资格机构条件: 分别从事-5名以上去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 同时从事-10名以上 1名以上取得资格在高级管理人员中 100w以上注册资本 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条件: 实收资本 净资本都不能少于2000w 高级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 证从资格的评级从业人员不少于20人 3年以上经验从业人员不少于10人 注会资格从业人员不少于3人 5年没有刑事处罚,3年没有行政处罚,3年没有不良诚信记录 资产评估机构从事条件: 设立并取得资产评估资格3年以上 吸收合并的变更之日起满1年 不少于30名注册资产评估师 不少于20名最近3年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并连续执业 净资产不少于200w 半数以上合伙人或者50%股权股东在本机构连续执业3年以上 3年内评估业务收入合计不少于2000w,每年不少于500w 证券金融公司设立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 国务院决定 注册资本不少于60亿元 证监会批准更改选任名称等等 转融通业务向证券公司收取保证金,货币资金占应收取保证金比例不低于15% 转融通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资料保管不少于20年 风险控制指标:净资本和各项风险资本准备只和不低于100% 对单一证券公司转融通的余额不得超过证券金融公司净资本50% 融出每一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10% 冲低保证金的每种证券余额不超过该证券市值15% 证券金融公司每年按照税后利润10%提取风险保证金 资金用途只能用于高流动性的金融产品,购置不动产 证券业协会 1991.8.28 非盈利社会团体法人 会员制,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 执行机构是理事会,理事监事任期4年 会长负责制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2001.3.30 标志中国建立证券登记结算体制的组织架构基本形成 设立条件: 自有资金不少于2亿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源: 上、深交所交易经手费20%纳入基金 证券公司营业收入0.5%-5%缴纳基金:预先提取,结算公司代扣代收 发行证券时,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收入:每季10日内纳入账户 依法追偿所得和受偿收入 捐赠款项 以上基金投资于稳健的投资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 2005.8.30 普通股股东有权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率,10%法定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5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 优先股-股息率固定,主要取决于市场利息率 市场利息率越高,优先股内在价值越低 B股记名股票,人民币标明股票面值,外币认购买卖,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新股条件: 3个会计连续盈利 3年内无虚假记载,不存在重大违法 3年内未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 1年内未收到证交所公开谴责 1年内不存在违规担保 1年内没有重大不利变化 2年内曾公开发行证券没有当年利润下降50%的情形 3年内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3年内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合理,不存在操纵经营业绩 3年内以现金或者股票方式累计分配利润不少于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条件: 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额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 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认购的股份3年内不得转让 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不超过10名 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条件: 合法存续满足以下情况:持续经营3年以上 3年内高层没有重大变化 发行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得有下列情况:1个会计内-收入利润重大不确定或重大依赖、净利润来自财务报表意外的投资收益 3个会计内净利润为正数,累计超过3000w 或者 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3个会计内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w 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w 最近一期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不高于20%,不存在为弥补亏损 3年内未擅自公开发行证券,违法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保送发行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持续经营3年近2年连续盈利,净利润不少于1000w 或者近1年盈利,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w近1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w,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w 2年内高层没有重大变化 3年内没有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 或者 1年内没有受到公开谴责 证监会受到申请文件后,5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 有问题的中止审核,1年内不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推荐的发行申请 被稽查立案查证属实,3年内不再受理该发行人的股票发行申请并依法追究责任 证监会自受理发行申请文件3个月内起做出决定 自核准之日,发行人在1年内发行股票 未核准的,发行人6个月后再次提出申请 代销包销期限不超过90天 70%发型失败 竞价方式: 集合竞价只有一个价格 连续竞价:新的买进委托,委托价大于等于已有卖出委托价,按卖出委托价成交 新的卖出委托,委托价小于等于已有买进委托价,按买进委托价成交 上交所:9.15-9.25 开盘集合竞价 9.30-11.30,13.00-15.00连续竞价 深交所:9.15-9.25 开盘集合竞价 9.30-11.30,13.00-14.57连续竞价 14.57-15.00收盘集合竞价 加权股价指数: 权数-基期成交股数,拉斯拜尔指数 -报告期成交股数,派许指数 沪股通香港买上海 港股通上海买香港 影响债券期限因素:资金使用方向 市场利率变化 债券的变现能力 影响债券利率因素:借贷资金市场利率水平筹资者的资信 债券期限长短 1981年后普通国债有: 记账式国债(可以上市流通)公开招标 招标发行、远程投标、债券托管、分销 凭证式国债(实物,不能流通)承购包销 储蓄国债(不可以流通)包销或者代销 外国债券:面值货币和发行市场是另一个国家,发行人是一个国家 扬基债券-在美国发行的外国债券 熊猫债券-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债券 武士债券-在日本发行的外国债券 欧洲债券:面值货币和发行市场不是同一个国家 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条件之一: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3年连续盈利,3年没有违法违规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条件: 设立1年以上 申请前1年利润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资产率低于行业水平均水平申请前1年注册资本金不低于3亿元,净资产不低于行业平均 3年内无违法违规 发行债券后,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条件: 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亿元 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8亿元 1年内不良资产率低于行业平均 3年连续盈利,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发行金融债券1年利息 金融债券发行场所: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 次级债务期限至少5年以上 企业公开发行债券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w,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000w 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近3年可分配利润/净利润足以支付企业债券1年利息 累计发行额不超过该项目总投资60% 短期融资券:交易商协会,注册会议决定 注册有效期2年,注册后2个月内完成首次发行 6个月内重新提交注册文件 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 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待偿还金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净资产的40% 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募集资金额不超过2亿元,单只集合票据注册金额不超过10亿元 证券公司发行债券要求: 最近1期期末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定向发行债券,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2年内未重大违法违规 发行规模:累计发行的债券总额不超过净资产40% 定向发行对象-合格投资者:注册资本在1000w以上 或者 审计的净资产在2000w以上 询价交易:意向报价,双向报价,对话报价 点击成交:做市商报价,点击成交报价,限价报价 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不同:交易对象,功能作用,履约方式,信用风险,保证金制度 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符合规定: 投资于同一公司发行的短期企业债券的比例不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 存放在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同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不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30% 存放在不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同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不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5% 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超过基金资产净值40% 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必须是实缴货币资本 3年内没有违法记录 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股东实缴资本不少于3亿元 封闭式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已实现收益90%,每年不少于1次 股票/债券基金应有80%以上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 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10% 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10% 金融期货交易 金融现货交易 区别:交易对象 交易目的 交易价格含义 交易方式 结算方式 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 区别:基础资产 交易者权利义务对称性 履约保证 现金流转 盈亏特点 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 金融期货功能:套期保值 价格发现 投机 套利 可转换公司债券条件: 净资产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w,有限责任公司不低于6000w。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最近1期净资产不低于15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要求-3个会计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现金流量要求-3个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特点:杠杆性 风险性 虚拟性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功能:价格发现 套期保值 投机获利 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风险 购买力风险 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 市场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 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 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估测,评价 风险分散 风险对冲 风险转移(保险,风险分散化,套期保值)风险规避 风险补偿
第四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12年版):证券交易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12年版):证券交易
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内容包括证券交易的定义、原则、要素;交易机制、交易程序特别交易事项;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和债券回购交易的基本知识和管理要求;证券登记、清算、交收的概念和运用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证券交易的程序、交易规则、经纪、自营、客户资产管理、融资融券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流程、特点与管理要求。掌握证券登记的种类和基本内容,清算与交收的基本原则、流程和结算风险及防范。
第一章
证券交易概述
掌握证券交易的定义、特征和原则;熟悉证券交易的种类;熟悉证券交易的方式;熟悉证券投资者的种类;掌握证券公司设立的条件和可以开展的业务;熟悉证券交易场所的含义;掌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职能。
熟悉证券交易机制的种类、目标。掌握证券交易所会员的资格、权利和义务;熟悉证券交易所会员的日常管理;熟悉对证券交易所会员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熟悉证券交易所交易席位、交易单元的含义和管理办法。
第二章
证券交易程序
熟悉证券交易的基本程序。掌握证券账户的种类;掌握开立证券账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熟悉证券托管和证券存管的概念;掌握我国证券托管制度的内容。
熟悉证券委托的形式;掌握委托指令的内容;掌握委托受理的手续和过程;掌握委托执行的申报原则和申报方式;熟悉委托指令撤销的条件和程序。
掌握证券交易的竞价原则和竞价方式。熟悉证券买卖中交易费用的种类;掌握各类交易费用的含义和收费标准。
熟悉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清算与交收程序。
第三章
特别交易事项及其监管
掌握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回转交易制度;熟悉股票交易特别处理规定;熟悉中小企业板股票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特别规定;熟悉创业板股票的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处理的规定;掌握开盘价、收盘价的产生方式;熟悉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挂牌、摘牌、停牌与复牌的规则;掌握证券除权(息)的处理办法和除权(息)价的计算方法;熟悉证券交易异常情况的处理规定;熟悉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的交易规定。
熟悉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发布及管理规则;掌握证券交易所关于交易行为监督的规定;熟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证券经纪业务
熟悉证券经纪业务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证券经纪关系的确立过程;熟悉《证券交易委托代理协议》的主要内容;掌握开立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要求;掌握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的主要内容;熟悉证券交易委托人和证券经纪商的概念、权利和义务。
熟悉证券经纪业务账户管理、委托买卖、清算交割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范;熟悉投资者教育、适当性管理、证券投资顾问服务的主要内容和管理要求;熟悉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的主要内容和实务;熟悉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监管的基本要求。
熟悉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种类;熟悉经纪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熟悉经纪业务监管的一般要求;熟悉经纪业务中的禁止行为;熟悉经纪业务的监管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五章
经纪业务相关实务
掌握股票网上发行的含义、类型;掌握股票上网发行资金申购的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
掌握分红派息的操作流程;掌握配股缴款的操作流程;熟悉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操作规定。
熟悉上市开放式基金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权证业务的有关规定;熟悉可转换债券转股的操作流程。
掌握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的含义和业务范围;熟悉证券公司从事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的资格条件;掌握代办股份转让的基本规则;熟悉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一般内容。
熟悉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的含义;熟悉证券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资格条件与业务范围;掌握证券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业务规则。
第六章
证券自营业务
掌握证券自营业务的含义、投资范围、特点;掌握证券自营业务管理的基本要求;熟悉证券自营业务禁止行为的内容;熟悉证券自营业务的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
第七章
资产管理业务
掌握资产管理业务的含义及种类;熟悉证券公司取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条件;熟悉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熟悉客户资产托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熟悉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应包括的基本事项;熟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熟悉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熟悉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备案与批准程序;熟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熟悉集合资产管理合同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熟悉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中证券公司与客户的权利与义务。
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禁止行为的有关规定;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措施和资产管理业务违反有关法规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融资融券业务
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的含义,熟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管理的基本要求。
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的账户体系;熟悉融资融券业务客户的申请、客户征信调查、客户的选择标准;熟悉融资融券业务合同与风险揭示书的基本内容;熟悉客户开户的基本要求和提交担保品及授信的基本内容。
掌握融资融券交易的一般规则;掌握标的证券的范围;熟悉有价证券充抵保证金的计算、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及计算、保证金可用余额及计算、客户担保物的监控;熟悉融资融券期间证券权益的处理;融资融券业务信息披露与报告。
熟悉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种类及其控制;熟悉融资融券业务的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
熟悉证券转融通业务的概念、业务规则、资金和证券的来源、权益处理和监督管理。
第九章
债券回购交易
掌握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概念;掌握证券交易所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规则;熟悉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规则。
熟悉债券买断式回购交易的含义;熟悉银行间市场买断式回购有关交易规则、风险控制及监管与处罚措施;熟悉上海证券交易所买断式回购交易基本规则及风险控制。
掌握我国债券回购交易的清算与交收。
第十章
证券交易的结算
熟悉证券登记的概念、种类及其主要内容。
掌握清算、交收的概念;熟悉清算和交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清算与交收的原则。
掌握结算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掌握证券交易结算流程及各主要环节的基本内容。
熟悉证券交易结算风险的种类及其防范措施。
第五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2017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金融基础知识
金融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的总和,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
按照金融市场交易标的物划分是金融市场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按这一划分标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及其他投资品市场。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
(1)同业拆借市场亦称“同业拆放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
(2)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3)回购市场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回购是指资金融人方在出售证券时,与证券的购买商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的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回购业务可以分为质押式回购业务、买断式回购业务和开放式回购业务三种类型。
(4)货币市场基金(简称“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有价证券的一种投资基金。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等。
(1)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流通的市场,也可以说是指对已经发行的股票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部分。
(2)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
(3)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一种凭证来筹集资金,并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
3.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
4.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是指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在传统金融产品(货币、债券、股票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新价值的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及远期等。
5.保险市场
保险市场是指保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是保险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总和。它既可以是固定的交易场所,如保险交易所,也可以是所有实现保险商品让渡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6.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是指专门经营黄金买卖的金融市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市场在伦敦、苏黎世、纽约、中国香港等地。
(二)按交易对象是否新发行划分
按交易对象是否新发行,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初级市场,是新证券发行的市场。
(2)流通市场。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是已经发行、处在流通中的证券的买卖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可以在场内市场完成,也可以在场外市场完成。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市场、店头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它主要由柜台交易市场、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组成。
(三)根据融资方式划分
根据融资方式不同,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1)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亦称“直接金融”,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
(2)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间接金融”,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四)按地域范围划分
按金融市场地域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
(1)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
(2)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指本国居民之间发生金融关系的场所,仅限于有居民身的法人和自然人参加,经营活动一般只涉及本国货币,既包括全国性的以本币(在我国就是人民币)计值的金融交易,也包括地方性金融交易。
(五)按经营场所划分
按是否存在固定的经营场所,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金融市场和无形金融市场。
(1)有形金融市场。有形金融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和操作设施的金融市场。
(2)无形金融市场。无形金融市场是指以营运网络形式存在的市场,通过电子电讯手段达成交易。
(六)按交割期限划分
按金额工具交割期限不同,可将金融市场分为金融现货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
(1)金融现货市场。金融现货市场是指融资活动成交后立即付款交割的市场。
(2)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是指投融活动成交后按合约规定在指定日期付款交割的市场。
(七)根据交易对象的交割方式划分
根据交易对象的交割方式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即期交易市场和远期交易市场。
(1)即期交易市场。即期交易市场是指约定在交易完成几个工作日内办理资产交割的金融市场。
(2)远期交易市场。远期市场是指进行远期合约交易的市场,交易双方按约定条件在未来某一日期交割金融资产的金融市场。
(八)根据交易对象是否依赖其他金融工具划分
根据交易对象是否依赖其他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分为原生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市场。
(1)原生金融市场。原生金融市场是指交易原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如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等。
(2)衍生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市场是指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如期权市场、期货市场、远期市场、互换市场等。
(九)根据价格形成机制划分:根据价格形成机制不同,金融市场分竞价市场和议价市场。
(1)竞价市场。竞价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指金融资产交易价格通过多家买方和卖方公开竞价形成的市场。(2)议价市场。议价市场是指金融资产交易价格通过买卖双方协商形成的市场。
三、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则是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因素。影响金融市场的经济因素具体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两种经济哲学的交替、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2)法律因素。(3)市场因素。(4)技术因素。
四、金融市场的特点
金融市场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内容:
(1)金融市场以货币和资金、其他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
(2)金融市场具有价格的一致性,利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趋向一致。
(3)金融市场可以是有形市场,也可以是无形市场,且金融交易活动在有形和无形的交易平台集中进行。(4)金融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市场。(5)金融市场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首先表现为股票等证券的转手并不涉及发行企业相应份额资产的变动;其次,即使在“纸张”上,金融资产的交易也不一定发生实物的转手,它常常表现为结算和保管中心有关双方账户上的证券数量和现金储备额的变动。(6)金融市场交易之间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系,体现了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7)现代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由于金融市场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交易可以抽象掉其硬的物质方面的限制,所以金融市场的“软”的方面,即信息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
五、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资本积累(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在这里,金融市场起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金融市场之所以具有资金的积聚功能:一是由于金融市场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金供应者的资金寻求合适的投资手段找到了出路。
(二)资源配置(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再分配。
(1)资源配置。金融市场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般地说,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这样,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2)财富再分配。财富是各经济单位持有的全部资产的总价值。政府、企业及个人通过持有金融资产的方式来持有的财富,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波动时,其财富的持有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人的财富量随金融资产价格的升高而增加,另一部分人则由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而减少。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3)风险再分配。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厌恶金融风险较高程度的人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厌恶风险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三)调节经济(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1)直接调节。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自发调节机制。
(2)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其具体的调控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金融部门及企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为前提。金融市场既提供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也提供实施货币政策的决策信息。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反映经济(反映功能)
金融市场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这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反映功能的写照。金融市场的反映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由于证券买卖大部分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形的市场了解到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行情,并据以判断投资机会。(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4)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地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信网络,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四通八达,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六、非证券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非证券金融市场则是指除了证券以外其他金融工具发行和交易的场所。非证券金融市场包括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一)股权投资市场
股权投资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即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股权投资市场,即实现上述交易过程的市场。
(二)信托市场
信托投资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资金进行的投资。现代信托的形成,标志着以自然人为受托人的民事信托向以法人为受托人的商业性信托的转变。当信托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后,特别是其特殊的制度优势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信托这种服务方式的需求和供给的总和就形成了信托市场;也可以说信托服务业实现其价值的领域即为信托市场。
信托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市场。
信托市场的主体即为信托当事人。信托当事人包括信托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受益人和委托人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不是同一人;受托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上述三者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共同构成了信托市场的主体。
(三)融资租赁市场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
七、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一)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卫星通信的应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资金调拨和资金融通可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完成。另外,随着跨国银行的空前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已不限于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而是向全世界扩展。这样,各个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便形成了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这是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资产交易的全球化。金融资产交易的全球化是指交易的参加者不受国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资产面值的货币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全球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
形成金融市场证券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1)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银行贷款收缩了,促使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2)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开放证券市场并鼓励其发展。(3)金融市场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使市场能处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广泛地传送信息,对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设计新的交易程序,并把不同时区的市场连续起来,这为证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技术基础。(4)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
(三)金融创新的趋势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指涉及金融各个方面(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全面的创新。
八、国际资金流动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问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等。
国际资本流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按资本的使用期限长短划分
按资本的使用期限长短,可将其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大类。
1.长期资本流动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三种主要方式。
(1)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有五种方式:①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创办独资企业、设立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及子公司。②与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共同投资,合作建立合营企业。③投资者直接收购现有的外国企业。④购买外国企业股票,取得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⑤以投资者在国外企业投资所获利润作为资本,对该企业进行再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亦称“国际间接投资”,是指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国际证券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证券投资者只能获取债券、股票回报的股息和红利,对所投资企业无实际控制和管理权。
(3)国际贷款。国际贷款是指一国(数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或国际银行对非居民(包括外国政府、银行、企业等)所进行的期限为一年以上的放款活动。它主要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
2.短期资本流动
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它主要包括如下四类:
(1)贸易资本流动。贸易资本流动是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的货币资金在国际间的融通和结算,是最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式。
(2)银行资金流动。银行资本流动是指各国外汇专业银行之间由于调拨资金而引起的资本国际转移。
(3)保值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又称为“资本外逃”,是指短期资本的持有者为了使资本不遭受损失而在国与国之间调动资本所引起的资本国际转移。保值性资本流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内政治动荡、经济状况恶化、加强外汇管制和颁布新的税法、国际收支发生持续性的逆差等。
(4)投机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机者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差别或汇率差别来谋取利润所引起的资本国际流动。
(二)按照资本跨国界流动的方向划分
按照资本跨国界流动的方向,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资本流人和资本流出。
1.资本流入
资本流入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即本国资本输入,其主要表现为: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②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减少。③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增加。④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
2.资本流出
资本流出指本国资本流到外国,即本国资本输出。其主要表现为: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②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增加。③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减少。④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九、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
全球金融体系主要是指金融体系在国际间的存在和金融资本流动的形式的总括,包括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批发业务为主的银行、投资银行(在中国也叫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私人银行等。
金融市场的参加者是指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而形成证券买卖双方的单位,包括:
(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2)工商企业。工商企业既可能是筹资者,也可能是资金供应者。(3)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主要有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4)个人。个人是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
十、金融危机的教训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暴跌等。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危机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等。
(二)金融危机的分类与特征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包括:(1)人们预期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2)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贬值。(3)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4)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萧条。(5)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针对金融危机,新一代的经济思维须在以下四个基本维度上创新:
(1)必须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废除泛福利化体制。(2)必须在完善的、独立透明的法治基础之上建立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体制。(3)必须大力推进生产领域的市场化,鼓励实业投资。(4)周期性调整经济体系结构。
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
(一)1949—1978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新中国成立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系统货币体系形成。“一五,期间,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银行立足于开展各种业务以广泛吸收资金。1954—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财政部协商,统一清理了国营工业之间,以及国营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之间的贷款,贷款与资金往来一律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到“一五”计划末,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目的已经实现。
“大跃进,时期,金融市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济盲目发展,制度多变,权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败,出现许多失误。为此,1962年3月10日做出了“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以期改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融业的混乱局面表现为: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储蓄业务受到冲击,银行鼓励无息存款,认为利息是剥削阶级的产物,使群众储蓄积极性遭受重创;国外保险业务受到巨大冲击;侨汇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银行机构被大规模的合并,银行难以形成统一系统,金融政策贯彻执行形成巨大障碍。长达十年的**使中国金融业收到巨大的冲击。
拨乱反正时期和调整时期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市场
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2)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3)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4)1979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设立。(5)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6)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简称《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7)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8)1984年1月,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9)1984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不偿还的股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揭开了资本市场的神秘面纱。
(三)1985—2001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这段时期,金融市场开始向法制化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商业银行的职能开始逐渐明晰,业务范围开始扩大,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股票交易,期货等陆续规范,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并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1985年1月1日,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198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城市信用社的发展从此步入正轨。1986—1988年的三年间,我国的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构成了我国城市信用社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5)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1o月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宣告成立。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迈出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6)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至此,专业银行的发展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
(四)1994—2001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这个时期的金融改革继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调控职能加强,银行外的金融监管职能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承担,政策性银行建立,银行证券法制化继续深化,金融体系各系统职能更加清晰完善,分工更加明确,期货等新兴金融业继续发展。重要事件包括:(1)1994年3~4月,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标志着政策性银行体系基本框架建立。(2)1995年是金融体系法制化的一年,标志着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3)1996年7月,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启。1996年9月开始,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400多个县联社逐步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4)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这是保险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和分业管理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5)1999年5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6)199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市场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改革步伐加快。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将中国资本市场纳入全球化资本市场体系所迈出的第一步。
2003年3月10日《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至此,中国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格局形成。
中央银行在三次变革后,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同时,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全方位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分工监管体制形成,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从而明晰了国有银行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国有银行的运行机制。
200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2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开展人民币业务。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体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业务创新。这是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几年来始终恪守的指导性原则。关于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再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3)“分业经营”一“混业经营”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2003年4月成立,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
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③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1998年11月成立,负责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按照我国现有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保留部分金融监管职能。(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5)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中间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目前,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回购和现券的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1.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利影响
(1)股指期货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投资,有利于避免由于过度短线操作给股市带来的动荡。
(2)股指期货交易基于指数交易,一些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股票时会想到指数配置。公司效益好,资金多,基本面好的股票具有较好的指数配置,这一类型的股票主要是国有企业发行的股票。这样就使国有企业的股票很受欢迎,可以募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国有企业把握经济主控权,控制金融命脉。
2.股指期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1)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会引起市场资金的分流。
(2)股指期货存在较高的杠杆效应,股票市场稍有波动就会引发很多投机者进行投机操作。大量的投机操作必然会引起股票市场大的波动。
(3)由于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一种联动的关系,一些机构大户可能会运用股指期货交易来操纵市场。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1.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利影响
(1)国际资本的大量流人,使我国获得了直接投资,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弥补了实体产业空心化现象,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2)国际资本的流入,对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资本在国际间转移,促进了跨国银行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币购买力在国际间的转移。
(3)全球资本的流动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为国内金融行业提供了学习对象和参考体系,通过对外资管理经验、客户服务、营销方法、金融产品的学习,有助于推动自身的金融改革进程,增强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
(4)国际资本的进出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信息披露质量。
(5)国际资本的流入健全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2.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1)国际资本的不稳定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外金融市场发生变化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发生变化。
(2)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出会引起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从交易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中获利,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资本收益。
(3)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危害,还表现为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的大起大落,金融市场的动荡。
(4)国际资本的流出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的受益来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一旦受到冲击,受冲击的影响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三)欧元区的形成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欧元的出现给我国金融业增加了转换欧元的技术费用,欧元的汇率波动也会造成我国负债存量的增减,增加了对持有欧币债务和资产的风险。
欧元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欧洲银行进入中国,带给中国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服务内容。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借贷市场的影响
我国实行人民币弹性的汇率机制,具有打击投机性资金、调节汇率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汇率的弹性机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增加了管理成本,促进了利率避险工具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是互动的。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期望值,认为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国际资本还会以流人为主。中国人民银行为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干预,这样就导致外汇占款和被动性货币投放,过多的货币投放会出现经济过热、市场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的压力。
2.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票据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稳定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动性充裕,人们购买债券的欲望增强。人们估计人民币还处于升值阶段,这样就会吸引国际游资投资国内中短期债券。
我国实行弹性汇率,会导致汇率风险的增加,增加了票据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企业规避外汇的风险意识得到加强。
3.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股市大盘造成的影响
亚洲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本币汇率上升会推动本国股价上扬,从而导致外资流入增多,进而推动汇率上扬,反之也成立。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占款和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在上升,导致流动性泛滥,资金大量进入股市。由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股市回调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
(一)银行业
1.银行业的概念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结构和组织形式种类繁多。按其职能划分,具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各种专业信用机构。
2.我国的银行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改革,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商业银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营利性机构,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合资银行。
另外,组成中国银行体系的其他金融机构还包括信用合作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二)证券业
1.证券业的概念
证券业指从事证券发行和交易服务的专门行业,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主要由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协会及金融机构组成。
2.我国证券业的作用
(1)通过为企业发展筹集巨额资金进行资源分配。(2)促进众多公司以重组方式发展壮大。
(3)提供了不同的投资工具,有助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4)随着日益加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证券业为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三)保险业
1.保险业的概念
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
2.保险的分类
(1)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2)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
3.我国保险业的主要任务
(1)增加保险机构,扩大保险市场。(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主体。
(3)鼓励创新,完善服务。(4)防范风险,加强监管。
4.我国保险业的相关机构
(1)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随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国务院于1998年11月18日,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
(2)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3月12 日,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并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中国保险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是自愿结成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的法人。(3)保险公司。以经营保险业务为主的经济组织就是保险公司。
(四)信托业1.信托业的相关概念
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其本来含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信托的定义,“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于2001年4月28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于当年1o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从制度上肯定了信托业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为我国信托市场构筑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将信托活动纳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2.我国信托业的特点(1)相关法规的滞后性与外部环境趋于完善并存。(2)传统业务的局限性与信托品种不断创新并存。(3)总量规模的控制性与信托机构的相对稀缺性并存。(4)分业管理的专业性与信托业务多元化并存。
五、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一行三会”是国内金融界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四家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的简称,此种叫法最早起源于2003年,“一行三会”构成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一行三会”均实行垂直管理。(一)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执行中央银行业务,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包括:(1)起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4)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5)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6)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7)经理国库。(8)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9)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10)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11)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13)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14)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作为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包括: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3)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5)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6)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7)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8)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9)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10)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11)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12)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13)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申请司法机关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的违法资金予以冻结。(14)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15)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16)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2)统一管理证券期货市场,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3)监督股票、可转换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交易、托管和清算;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4)监管境内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和清算;按规定监督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5)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有信息披露义务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6)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归口管理证券业协会。(7)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清算公司、期货清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审批基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上述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证券期货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8)监管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监管境内机构到境外设立证券机构;监督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机构、从事证券业务。(9)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10)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其相关的业务活动。(11)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12)归口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13)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拟定保险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起草保险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业内规章。(2)审批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的设立;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审批境外保险机构代表处的设立;审批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境内保险机构和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审批保险机构的合并、分立、变更、解散,决定接管和指定接受;参与、组织保险公司的破产、清算。(3)审查、认定各类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定保险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标准。
(4)审批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对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实施备案管理。(5)依法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负责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管保险保证金;根据法律和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监管。
(6)对政策性保险和强制保险进行业务监管;对专属自保、相互保险等组织形式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管。(7)归口管理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行业社团组织。(8)依法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的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对非保险机构经营或变相经营保险业务进行调查、处罚。(9)依法对境内保险及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10)制定保险行业信息化标准;建立保险风险评价、预警和监控体系,跟踪分析、监测、预测保险市场运行状况,负责统一编制全国保险业的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发布。(11)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发行法偿货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中央银行职能主要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活动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中央银行是一个“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同时,还有以下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一国或某一货币联盟唯一授权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是货币正常有序流通和币值稳定的保证。(2)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的需要。(3)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二)银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能体现了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中央银行通过这一职能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需履行的职责如下:
(1)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2)充当银行业的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无法进行即期支付而面临倒闭时,中央银行及时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票据再贴现和票据再抵押两种途径为商业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
(3)创建全国银行间清算业务平台。(4)外汇头寸调节。
(三)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国家金融的专门机构。具体体现在:
(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3)为政府融通资金。中央银行对政府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为弥补财政收支暂时不平衡或财政长期赤字,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为防止财政赤字过度扩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许多国家明确规定,应尽量避免以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②中央银行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尚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等。(5)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磋商,积极促进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6)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中央银行处于社会资金运动的核心,能够掌握全国经济金融活动的基本信息,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
七、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提留一定的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其余部分才能用于贷款或投资。(2)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标的。一般只限存人中央银行的存款。(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提存方法。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存款类别及存款余额基础;二是确定缴存准备金的持有期。(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种:活期存款准备金、储蓄和定期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一般不计付利息,实际存款低于法定准备限额的,须在法定时限内(一般是当天)补足,否则要受处罚;超过法定准备限额的存款余额为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给予付息并允许随时提用。
(三)提存比率
各国有所不同,一般包括:
(1)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存款期限短的存款准备率就高,存款期限长的存款准备率就低。自1935年以来,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的存款准备率制,对所有存款都按同一比率计提准备金。(2)按银行经营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一般说来,商业银行规模较大、经营环境好、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存款准备率就较高,反之则较低。(3)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是否抵充法定存款准备金有不同的规定。多数国家规定,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存不存人中央银行就不能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美国从1960年11月起,业务库存也算作法定准备金。(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不同。多数国家都规定一个调整限幅,有的国家规定每次调整的幅度为2%,有的允许高达50%。(5)准备金中现金的比例。(6)准备金以外的准备。(四)作用过程
存款准备金率及法定准备的构成与应保持的限额,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及经营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存款准备率提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资产规模,或收缩贷款、减少投资、出售债权以适应被压缩的可用资金规模。
中央银行通过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伸缩,以达到稳定通货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效工具。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和金融所带来的调整效应比较强烈,中央银行不能把它作为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性地加以运用,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有变动幅度小、调整频率慢甚至长期稳定不动的趋势。
(五)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出了法律规定。各专业银行吸收的各种存款都应缴存存款准备金。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区域性、地方性银行都要缴存存款准备金。
对不同存款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4年12月31日规定: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1985年1月1日改为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并降为10%。1987年第四季度,各专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缴存比例均上调两个百分点,1988年9月调到13%。
对某些地区性银行按照改革试点的需要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率。如对上海,按存款增加额的10%缴存存款准备金,对深圳地区银行,则按存款增加额的3%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持有期按旬(月)计算,实行同期性准备金账户制,并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缴存。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放松或者收缩银根的需要,对存款准备金的比例进行调整。同时,根据紧缩银根的需要,对专业银行另行规定了存款备付金(即超额准备金)比率,一般不得低于5%。
同业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准备金存款利率。经批准已动用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其“缴来一般存款”账户资金不足上月末一般存款余额5%的,人民银行将全部资金从其“缴来一般存款”账户划人其“临时存款”账户。
八、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基本概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金—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金—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二)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m=(Rc+i)/(Rd+Re十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其中,M1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k为现金比率、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E为超额准备金、D为活期存款、C为流通中的现金;A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三)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
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Re)。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k)。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与此相反,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综合上述分析说明,货币乘数受到银行、财政、企业、个人各自行为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即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供应的。
九、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1)控制货币发行。(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调整再贴现率。(6)选择性信用管制。(7)直接信用管制。(8)常备借贷便利。
(三)货币政策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率宜控制在50A以下,以2%~3%为宜。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就业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一般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总需求不足、摩擦性失业、季节性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把充分就业目标定位于失业率不超过4%为宜。
(3)促进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4)平衡国际收支。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作中介目标,一组叫作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
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中介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1.常规性工具
常规性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存款准备金制度。(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
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选择性工具
选择性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费者信用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
(5)特种存款。
3.补充性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工具主要包括: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等。
(2)信用间接控制工具。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4.新工具
2013年,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1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包括:
(1)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2)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3)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一般表示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第三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
资本市场是连接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重要场所。投资者与融资者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两大参与主体。在资本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都有不同的规模与主体特征,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此外,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强劲的内在投融资需求,这就极易产生非法的证券发行与交易活动。这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对不同风险特征的筹资者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以满足不同性质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金融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征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
(1)主板市场。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
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营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营利能力。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从资本市场架构上也从属于一板市场。
中国大陆主板市场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个市场上市。主板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
(2)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又称为创业板市场,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则之中。
(3)三板市场。三板市场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公司股东单位。
(4)四板市场。四板市场即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称“区域股权市场”),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一般以省级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监管。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建成并初具规模的区域股权市场有青海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庆股份转让系统等十几家股权交易市场。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
1.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规模最大,体系最复杂也最合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主板市场。美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是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该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为交易国家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般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公司的成熟性好,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有较长的历史存续性和较好的回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该市场的投资人一般都是风险规避或风险中立者。
(2)以纳斯达克(NASDAQ)为核心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截然不同,它主要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营利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普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回报、小规模的特征。纳斯达克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按交易额排列,它已成为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而上市数量、成交量、市场表现、流动性比率等方面已经超过了纽约证交所。
(3)遍布各地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也是全国性的交易所,但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较纽约证券交易所略逊一筹,该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到纽约交易所上市。遍布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证券交易所有11家,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他们成为区域性企业的上市交易场所,可谓是美国的三板市场(OTC市场)。
2.日本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日本的交易所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交易中心、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和场外交易市场。其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有:
(1)主板市场。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具有全国中心市场的性质,在此上市的都是著名的大公司。
(2)--板市场。大阪、名古屋等其他7家交易所构成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主要交易那些尚不具备条件到东京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这7家地区性市场构成日本的二板市场。
(3)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店头证券市场和店头股票市场,在此交易的公司规模不大但很有发展前途,其中,店头市场的债券交易市场占了日本证券交易的绝大部分。
3.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1)主板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是英国全国性的集中市场,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吸收欧洲资金的主要渠道。
(2)全国性的二板市场(AIM)。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二板市场AIM由伦敦交易所主办,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一部分,属于正式的市场。其运行相对独立,是为英国及海外初创的、高成长性公司提供的一个全国性市场。
(3)全国性的三板市场(OFEX)。它属于非正式市场,主要是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市场。
4.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和国外资本市场体系对比,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市场结构不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思路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主要有: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投资;重股市,轻债市;重国债,轻企债。这种发展思路严重导致了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的结构畸形和低效率,严重影响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表现为:
(1)主板市场。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在组织体系、上市标准、交易方式和监管结构方面几乎都完全一致,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
(2)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2004年6月24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刚刚推出,它附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之下,基本上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规则,除能接受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不同以外,其他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所以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3)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总的说来,中国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市场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则且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已由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其中,场内市场的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俗称“二板”)和场外市场的全国C/J,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共同组成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课题组表示,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有的类似融资渠道却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STAQ和NET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非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制服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难以回避的话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显然包括多层次的股权交易市场和多层次的债权交易市场,就后者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但股权市场依然主要是深市和沪市的A股主板市场。因此,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发展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从国外成功的经验看,在股权市场中,除了主板和二板之外,场外交易的股权市场无疑也是这种多层次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
(二)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意义在于:(1)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多层次化的要求。(2)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3)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战略构想
1.建立以深沪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
将现有的沪深两市定位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由于该市场发展历史较长,成熟度也较好,可以结合二板、三板市场输送来的优质公司进入和现有不良公司的退出(可以退市,也可以转向二板、三板进行交易),逐渐建立起我国的证券精品市场。该市场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其公司来源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在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进行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
2.建立以中小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的二板市场目前,国际上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模式:
(1)一所二板平行模式。一所二板平行模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中设立一个二板,作为主板的补充,与主板一起运作,两者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相同的监管标准,不同的只是上市标准的高低,两者不存在主、二板转换关系。
(2)一所二板升级式。该模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内设立一个独立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交易市场,上市公司除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法律、券商顾问和经纪人保荐外,并无其他限制性标准,主板和二板之间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关系。
(3)独立模式。独立模式即二板市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证券交易系统,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报价交易系统和监管体系,上市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条件。
3.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性交易市场的建设
我国三板市场体系的建立应采取“条块结合”的模式,既有集中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又有区域性的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具体思路如下:
(1)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2)在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应积极规范地区性股权交易中心。(3)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转让问题,应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四、场内交易市场
(一)场内交易市场的定义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所是指经国家批准,有组织的、专门集中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有形场所。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交易价格由交易双方公开竞价确定,实行“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竞价成交原则。
竞价一般有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两种方式。
(1)集合竞价指在每日开盘时,交易所电脑主机对开市前(我国是每日上午9:15~9:25)接受的全部有效委托进行的一次性撮合处理过程。
(2)连续竞价是在开市后的正常交易时问不断竞价成交的过程。证券交易所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形式,通常大多数国家实行会员制。
(二)场内交易市场的特点
(1)集中交易。场内交易市场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证券交易所),所有的买卖双方必须在证券交易所的管理之下进行证券买卖。
(2)公开竞价。场内交易市场证券的买卖是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形成的,即多个买者对多个卖者以拍卖的方式进行讨价还价。
(3)经纪制度。在场内交易市场买卖证券活动必须通过专业的经纪人。
(4)市场监管严密。在场内交易过程中,证券监督部门及证券交易所对从事证券交易各种活动监管严密,以保证场内交易市场高效有序的运行。
(三)场内交易市场的监管
1.监管当局对证券交易的核准
核准的具体内容包括:
(1)审核上市交易申请。(2)审查证券交易所的初审意见。(3)经监管当局同意后,证券交易所出具《上市通知书》通知申请者,并予以公告,同时将证券挂牌交易。
2.对上市公司的持续性监管
对上市公司持续性监管的重点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包括上市公司初次发行的信息披露,以及上市后的持续性披露。
3.制止和处罚交易当中的违法行为(略)
五、场外交易市场
(一)场外交易市场的定义
场外交易市场即业界所称的0TC市场,又称柜台交易市场或店头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它主要由柜台交易市场、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组成。
(1)柜台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是通过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的柜台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2)第三市场。第三市场是指已上市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3)第四市场、。第四市场是投资者绕过传统经纪服务,彼此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宗证券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二)场外交易市场的特征
(1)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分散的无形市场。它没有固定的、集中的交易场所,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经营的证券经营机构分别进行交易的,主要是依靠电话、电报、传真和计算机网络联系成交的。
(2)场外交易市场的组织方式采取做市商制。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交易所的区别在于不采取经纪制,投资者直接与证券商进行交易。
(3)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拥有众多证券种类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市场,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为主。
(4)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以议价方式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具体地说,是证券公司对自己所经营的证券同时挂出买入价和卖出价,并无条件地按买入价买人证券和按卖出价卖出证券,最终的成交价是在牌价基础上经双方协商决定的不含佣金的净价。券商可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所挂的牌价。在场外交易市场上,证券买卖采取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对同一种证券的买卖不可能同时出现众多的买方和卖方,也就不存在公开的竞价机制。
(5)场外交易市场的管理比证券交易所宽松。由于场外交易市场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章程,不易管理和监督,其交易效率也不及证券交易所。
(三)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
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共同组成证券交易市场,它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场外交易市场是证券发行的主要场所。
(2)场外交易市场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以及按照有关法规公开发行而又不能或一时不能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提供了流通转让的场所,为这些证券提供了流动的必要条件,为投资者提供了兑现及投资的机会。
(3)场外交易市场是证券交易所的必要补充。
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概念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
中小板块即中小企业板,是指流通盘大约在1亿元以下的创业板块,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有些企业的条件达不到主板市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市场上市。中小板市场是创业板的一种过渡,在中国的中小板市场上,市场代码是以“002”开头的。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与主板市场不同的一类证券市场,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等需要进行融资和发展的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
七、上市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它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一)股票型上市公司
股票型上市公司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经向社会公开发行。(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3)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比例10%以上。(4)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5)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营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6)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二)债券型上市公司
债券型上市公司应当满足的条件包括:
(1)已经公开发行公司债券。(2)公司债券的期限为一年以上。(3)公司债券的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4)公司申请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
债券发行的条件之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公司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
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公司股东单位。
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组织安排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的公开转让;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为市场参与人提供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
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司将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不断改善中小企业金融环境,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动我国场外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即注册地在境内、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的转让类型包括协议、做市两种。
九、私募基金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一)私募基金市场
私募基金又称私募股权投资或私人股权投资,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与之对应的是公募基金。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集合投资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方式是股权投资,即通过增资扩股或股份转让的方式,获得非上市公司股份,并通过股份增值转让获利。股权投资的特点包括:
(1)股权投资的收益十分丰厚。(2)股权投资伴随着高风险。(3)股权投资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二)区域股权市场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又称区域股权市场、第四板市场,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
(三)券商柜台市场
“券商”,即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柜台市场(OTC)又称场外交易市场、店头交易市场,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广泛市场。券商柜台市场,即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它没有固定的场所,其交易主要利用电话进行,交易的证券以不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为主。券商柜台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特征。但从本质上看,券商柜台市场是一种由证券交易商组织的、实行买入卖出制的市场组织形式。
(四)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
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简称“报价系统”),是指依据《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管理办法》为报价系统参与人提供私募产品报价、发行、转让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化电子平台。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证券发行人
一、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方式及特征
(一)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和方式
证券融资是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以有价证券为媒介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证券市场融资的基本形式是:资金赤字单位在市场上向资金盈余单位发售有价证券,募得资金,资金盈余单位购入有价证券,获得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财产所有权、收益权或债权。证券持有者若要收回投资,可以通过市场将证券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证券可以不断地转让流通,使投资者的资金得以灵活周转。
(二)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特征
(1)证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促成证券发行买卖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自身不充当权利义务主体,是连接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的服务性媒体,真实的资金交易是由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直接充当权利义务主体而实现的,因此,证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2)证券融资是一种强市场性的金融活动。证券融资一般是在一个公开和广泛的市场范围内由众多资金交易者通过对有价证券的公开自由竞价买卖来实现的。(3)证券融资是在由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证券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完成的。(4)证券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证券集中交易组织(如证券交易所),形成了筹资单位竞争上市公司资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使证券融资活动更具竞争活力。(5)证券融资是一种长期融资。证券融资被称为资本性融资,由证券融资活动所形成的市场也被称为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通常又被称为资本证券,通过股票和债券筹集的资金一般不是被用于短期商业性或营业性周转的,或者说不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的,而是被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性投资的,是被作为资本使用的。
二、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的概念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
(二)直接融资的特点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和需要资金的单位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其具体特点包括:
(1)直接性。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分散性。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差异性较大。由于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风险。
(4)部分不可逆性。例如,在直接融资中,通过发行股票所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投资者无权中途要求退回股金,而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售股票,股票只能够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互相转让。
(5)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在直接融资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融资者可以自己决定融资的对象和数量。
(三)直接融资的分类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商品实现资金融通;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提供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
(2)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
(3)消费信用。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4)民间个人信用。它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三、间接融资
(一)间接融资的概念
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间接金融”,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二)间接融资的特点
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资金融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进行,它由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两个环节构成。其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性。在间接融资中,资金需求者和资金初始供应者之间不发生直接借贷关系,而是由金融中介发挥桥梁作用,资金初始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只是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融资关系。
(2)相对的集中性。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在多数情况下,金融中介并非是对某一个资金供应者与某一个资金需求者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中介,而是一方面面对资金供应者群体,另一方面面对资金需求者群体的综合性中介。由此可以看出,在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具有融资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3)信誉的差异性较小。由于间接融资相对集中于金融机构,世界各国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都较严格,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也多受到相应稳健性经营管理原则的约束,加上一些国家还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因此,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间接融资的信誉程度较高,风险性也相对较小,融资的稳定性较强。
(4)全部具有可逆性。通过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均属于借贷性融资,到期均必须返还,并支付利息,具有可逆性。
(5)融资的主动权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主要集中于金融机构,资金贷给谁不贷给谁,并非由资金的初始供应者决定,而是由金融机构决定。因此,间接融资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中介支配。
(三)间接融资的分类
(1)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作为中介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形式。
(2)消费信用。消费信用主要指的是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用于购买住房或者耐用消费品的贷款。
(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最典型的直接融资就是公司上市。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具体来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资金盈余者-银行-资金短缺者。在直接融资方式中:资金盈余者-证券公司甲=证券公司乙-资金短缺者。(2)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保密性强等优点。
四、证券发行人的概念和分类
证券发行人是指为筹措资金而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的发行主体。
(一)公司(企业)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独资制、合伙制和公司制。现代公司主要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其中,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
公司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本属于自有资本,而通过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本属于借入资本,发行股票和长期公司(企业)债券是公司(企业)筹措长期资本的主要途径,发行短期债券则是补充流动资金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公司(企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所以公司(企业)作为证券发行主体的地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公司证券中,通常将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称为“金融证券”。金融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既发行债券,也发行股票。欧美等西方国家能够发行证券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股份公司,所以将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归入了公司证券。而我国和日本则把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定义为金融债券,从而突出了金融机构作为证券市场发行主体的地位。
(二)政府和政府机构
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兴起,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已成为证券发行的重要主体之一,但政府发行证券的品种一般仅限于债券。
政府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既可以用于协调财政资金短期周转、弥补财政赤字、兴建政府投资的大型基础性的建设项目,也可以用于实施某种特殊的政策,在战争期间还可以用于弥补战争费用的开支。
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债券不存在违约风险,因此,这一类证券被视为无风险证券,相对应的证券收益率被称为“无风险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指标。
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发行法偿货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两类证券:中央银行股票和中央银行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起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从3个月到3年不等,主要用于对冲金融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
五、政府机构直接融资方式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多方式、多途径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尝试,当前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BOT融资、土地出让收入等。其中,政府机构直接融资的方式包括:
(1)财政资本金投入而获得的股权收益。(2)由财政投入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而带动外资和民营资本的投入。(3)获得中央转贷的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内外政府债券。(4)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贷款。(5)获得中央转贷的由中央政府向外国政府的贷款。(6)外国政府援助赠款。
六、企业(公司)直接融资的方式及特征
企业融资是以企业的资产、权益和预期收益为基础,筹集项目建设、营运及业务拓展所需资金的行为过程。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
企业融资按照有无金融中介分为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的优点是资金流动比较迅速、成本低、受法律限制少;缺点是对交易双方筹资与投资技能要求高,而且有的要求双方会面才能成交。相对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多元化负债。
七、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直接融资”,亦称“直接金融”,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职能是充当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经纪人。直接金融机构是在直接融资领域,为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直接金融机构有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直接金融机构一般不发行以自己为债务人的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和需要资金的单位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具体包括:(1)直接性。(2)分散性。(3)差异性较大。(4)部分不可逆性。(5)相对较强的自主性。
八、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有利影响
(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二)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
(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
(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 第二节 证券投资者
一、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证券投资人是指通过买人证券而进行投资的各类机构法人和自然人。
证券投资人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证券投资人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
(一)机构投资者:主要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事业法人及各类基金等。
1.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参与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和进行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及政府机构出现资金剩余时,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投资于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政策手段,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金融债券,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水平,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部门持有国有股,履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通过国家控股、参股来支配更多社会资源的职责。
从各国的具体实践看,出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政府还可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参与证券市场交易,减少非理性的市场震荡。
2.金融机构
参与证券投资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经营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经营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
(1)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营机构是证券市场上最活跃的投资者,以其自有资本、营运资金和受托投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我国证券经营机构主要为证券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从事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以自己的名义或代其客户进行证券投资,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应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相分离。
(2)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用自有资金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可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处置贷款质押资产而被动持有的股票,只能单向卖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向个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向特定目标客户群销售理财计划,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
(3)保险经营机构。保险公司是全球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曾一度超过投资基金成为投资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除大量投资于各类政府债券、高等级公司债券外,还广泛涉足基金和股票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均属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范围,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证券投资活动,还可运用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进行投资。2010年8月31日起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应当符合下列比例要求:
①投资于银行活期存款、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低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
②投资于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③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④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相关金融产品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4%;两项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⑤投资于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投资于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两项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⑥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债权投资计划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⑦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对其他企业实现控股的股权投资,累计投资成本不得超过其净资产。此外,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和非寿险非预定收益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资金运用,应当在资产隔离、资产配置、投资管理、人员配备、投资交易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独立于其他保险产品资金,具体办法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
(4)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QFII制度是一国(地区)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若要进入一国证券市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经该国有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后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在我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是指符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按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于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人民币金融工具,具体包括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权证以及中国证监会允许的其他金融工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股票增发和配股的申购。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股票投资,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持股比例限制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①单个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的10%。
②所有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A股的持股比例总和,不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20%。
同时,境外投资者根据《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的,其战略投资的持股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5)主权财富基金。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目前,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拥有了大量的官方外汇储备,为管理好这部分资金,成立了代表国家进行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
(6)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3.企业和事业法人
企业可以用自己的积累资金或暂时不用的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投资实现对其他企业的控股或参股,也可以将暂时闲置的资金通过自营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证券投资以获取收益。我国现行的规定是,各类企业可参与股票配售,也可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事业法人可用自有资金和有权自行支配的预算外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4.各类基金
基金性质的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社会公益基金。
(1)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筹集资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的基金。
(2)社保基金。在大多数国家,社保基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以社会保障税等形式征收的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二是由企业定期向员工支付并委托基金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属于国家控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失业救济和退休金,是社会福利网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非常高。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方向有严格限制,主要投向国债市场。而由企业控制的企业年金,资金运作周期长,对账户资产增值有较高要求,但对投资范围限制不多。
在我国,社保基金也主要由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两部分组成。
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有股减持划入的资金和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同时,确定从2001年起新增发行彩票公益金的80%上缴社保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不得超过该企业所发行证券或该基金份额的5%;按成本计算,不得超过其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总值的10%。委托单个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的资产,不得超过社保基金委托资产总值的20%。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制度确定的用于支付劳动者或公民在患病、年老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情况下所享受的各项保险待遇的基金,一般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或雇员)或公民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国家财政给予的一定补贴组成。社会保险基金一般由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基金组成。
(3)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按照我国现行法规,企业年金可由年金受托人或受托人指定的专业投资机构进行证券投资。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按市场价计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①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5%。②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的比例,不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95%。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③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
同时,该办法规定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和投资运作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适时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投资产品和比例进行调整。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按市场价计算,不得超过该企业所发行证券或该基金份额的5%,也不得超过其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总值的10%。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用于信用交易,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投资管理人不得从事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4)社会公益基金。社会公益基金是指将收益用于指定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如福利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教育发展基金、文学奖励基金等。我国有关政策规定,各种社会公益基金可用于证券投资,以求保值增值。
(二)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是指从事证券投资的社会自然人,他们是证券市场最广泛的投资者。
个人进行证券投资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关于个人投资者投资资格的规定和个人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对于部分高风险证券产品的投资(如衍生产品),监管法规还要求相关个人具有一定的产品知识并签署书面的知情同意书。
二、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及演化
在投资者结构上,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企业债券的主要投资者。
1990年12月和1991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并开展交易,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演变,其特点也逐渐显现。
(一)投资者结构的演化
1989年之前,个人投资者一直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体。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代理企业发行股票211万元,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记载的第一次股票发行,也是我国股票市场的起点,此后的股票发行基本上都以个人为主要发行对象。期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1984年,企业股票实行到期偿还本金保息分红的办法,带有浓厚的债券性质和福利色彩,发行范围则仅限于企业内部职工和一些自愿的法人;1984—1989年,企业发行股票的范围扩展到社会公众,单位(机构)虽然也可以自愿认购股票,但同股同权原则未得到实施。在这个阶段,专门的股票投资机构尚未问世,现代意义上的投资机构者还未出现,购入股票的单位一方面因同股不同权受到歧视性待遇因而为数寥寥,另一方面就其行为特征来看也近似于个人投资者,其投资目的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于获得股息,因此说这一时期的投资者主体为个人投资者。
1985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通过批准进入筹备,至1989年,我国共有可从事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达到63家,而股票设计的规范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从1989年起,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个人投资者退居次要地位。
1990年11月,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组建“上海基金”,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正式问世,机构投资者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1年,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私募淄博基金5000万元人民币,并于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第一家国内基金,国内基金业的发展由此为起点迅速展开。
1999年7月,战略投资者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此后,管理层对投资者的培育采用了超常规、创新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存量上对鲜有机构投资者进行大规模扩容(如基金、证券公司增扩股),而且在增量上全方位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允许三类企业、保险基金入市),机构投资者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改变以往投资分散化格局、以机构投资者构成投资主体的主要成分和基本资金来源的改革正式启动。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账户数量结构为例,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中,散户投资者开户数量占绝对优势。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增长速度大大提升,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
(二)投资者结构的特点
(1)个人投资群体庞大。
(2)机构投资者迅速成长。
改善和优化投资者结构需要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稳定器”作用,导入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引导广大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遏制投机,促进证券市场规范、稳健、高效发展。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基金群体,加快指数型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进保险资金人市;发展私募基金;吸引海外资金入市(QFII)。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 第三节 中介机构
一、证券公司的定义
证券公司又称“证券商”,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
1984年,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公司股票。
1986年,沈阳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始办理柜台交易业务。
1987年,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国债柜台交易正式启动。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营业,各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开始转入集中交易市场。
1991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1998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出台。
由于市场持续低迷和结构性调整,资本市场发展出现问题。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综合治理后的具体成果表现在:第一,有效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第二,平稳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第三,集中改革完善了一批基础性制度;第四,进一步健全了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第五,积极推进了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2006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公司设立制度。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证券公司资产的总规模和收入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
三、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及具体要求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监管制度包括客户交易以诚信与资质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经营风险控制制度、合规管理制度、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报送与披露制度等。
(一)以诚信与资质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和完善包括机构设置、业务牌照、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市场准人制度,通过行政许可把好准人关,防范不良机构和人员进入证券市场。设立证券公司必须满足法律法规对注册资本、股东、高级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制度建设、经营场所、合规记录等方面的设立条件;在准入环节对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资格进行审慎调查,鼓励资本实力强、具有良好诚信记录的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将业务许可与证券公司资本实力挂钩,要求证券公司必须达到从事不同业务的最低资本要求;加强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将事后资格审查改为事前审核、专业测评、动态考核等相结合,切实保护诚信专业、遵规守法的高管人员,淘汰不合规、不称职的高管人员,处罚违法违规的高管人员,逐步培育证券业合格的职业经理群体。
(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经营风险控制制度
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根据实践情况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该办法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和风险监管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公司业务范围与净资本充足水平动态挂钩机制;二是建立了公司业务规模与风险资本动态挂钩机制;三是建立了风险资本准备与净资本水平动态挂钩机制。
根据《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公司评价计分的高低,将证券公司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共5大类11个级别。
中国证监会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不同类别证券公司规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和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并在监管资源分配、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区别对待。
(三)合规管理制度
2008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了《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要求证券公司全面建立内部合规管理制度,设立合规总监和合规部门,强化对公司经营管理行为合规性的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内部机构和人员的违规行为,迅速改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中国证监会把合规管理的有效性作为评价证券公司的重要指标,并据此决定对其违规行为的惩处方式和力度,以激励和加强自我管理。
(四)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根据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在原有客户资金存管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保障客户资产安全、防止风险传递、方便投资者、有利于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的原则,设计、实施了新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是证券公司在接受客户委托,承担申报、清算、交收责任的基础上,在多家商业银行开立专户存放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商业银行根据客户资金存取和证券公司提供的交易清算结果,记录每个客户的资金变动情况,建立客户资金明细账簿,并实施总分核对和客户资金的全封闭银证转账。
(五)信息报送与披露制度
对证券公司信息报送与披露方面的监管要求包括:
(1)信息报送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即证券公司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自每一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报告,自每月结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送月度报告。发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证券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风险控制指标或者客户资产安全重大事件的,证券公司应当立即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临时报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况、可能产生的后果和拟采取的相应措施。
(2)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这一制度主要为证券公司的基本信息公示和财务信息公开披露。
(3)年报审计监管。这是对证券公司进行非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
四、证券公司主要业务的种类及内容
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及其他证券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证券公司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及其他业务。
(一)证券经纪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