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物流建设设想
新农村物流建设设想
农村物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物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市场化运作,农村物流在各地已得到快速发展,有的通过与农村客运站点结合发展“小件快运”,有的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提供物流服务,打开了农村物流的天空,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也给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商机.我们结合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以及2006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中的相关优惠条件和政策,拟发展威远县农村物流项目.我县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副产品农村工矿业产品没有综合物流体系支撑,物流成本过高,竞争力下降,产品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商品优势,造成极大的浪费;农用物资生活用品物流成本较高,农民负担较重,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发展农村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商品流通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的重要途径.我们拟在全市的农村物流的布局规划是:在市建(物流)园区,县建(物流)中心,乡镇建(物流)站,乡村布(物流)点.开发农村物流第一步 创氛围,重宣传.引导和发展农村物流必须首先从氛围上大力烘托,通过宣传营造氛围.我们要向政府请示,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责优势,由政府出文下达任务到全市运管机构,发挥营运车辆经营路线长经营范围大经营接触面广的优势,通过广大道路运输经营户宣传农村物流发展的好处和益处.要制定宣传农村物流见面宣传单,在车户办证审验交费等环节散发;要将农村物流知识宣传单带到各稽查中队车上,向稽查对象和管理对象散发;要通过各乡镇村供销合作社,农家小买部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农村物流知识.要积极拓展运管机构发展农村物流同县里各种大型公益活动,如“3.15”宣传“综治宣传”“道条宣传”等相结合,同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相结合,同各县(市,区)大型集贸活动想结合,由运管人员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版面,拓展发展农村物流的影响面;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增强宣传效果,有力促进全市县区农村物流的发展.开发农村物流第二步 抓调研,搞规划
我们要和全市广大运管税务工商妇联乡政府人员要深入农村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以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主题的调研工作,摸准农村物流的一般性规律,制定发展县级区域综合物流体系的科学规划.既以“双通”工程(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客车为)载体,以县乡村汽车站点供销社网点商业网点集贸市场为依托,以发展集约化商品经营.夯实农林牧渔业生产基地,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启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基本方向,全力组建农村物流专用车队,全力组建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网络,全方位建立县城综合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行政村和集市物流信息点(员),最终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开发农村物流第三步 抓典型,点带面.我们要学习江浙山西等地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总结其经验引导我市的发展,山西平顺县发展农村物流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形成了全县各部门协调发展农村物流的局面;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县域农村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七有四保障”的发展思路,即有机构有制度有专用车辆有专门人员有专门场地有专门牌子有专有信息指挥系统和保障全县战略物资的及时运输,保障全县抢险救灾物资快捷运输,保障农村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适时运输,保障农副土特产品和矿产品的有序运输;三是真抓实干.平顺县运管所多方筹资,分别在县域内设立了矿产品物流信息站,中药材物流信息站,花椒物流信息,粮食蔬菜物流信息站.这些信息站和服务站充分利用以往供销合作社旧仓储库房,并配备了电脑设备,组织快速高效的道路运输车辆加上专业物流经纪人队伍,形成了全县农村物流完整的发展框架.信息站上配备有信息员专门收集发布购销信息,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卖出自家的农产品.在解决配送问题上:对于偏远的农村,我们可以用农用三轮车农用客车代为运送的方式将生产生活资料送到农户手中;对于急需的药品救援物资,我们将安排客运班车或直接派车送达.县政府要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和帮助,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凡是看到车身上喷涂有“农村物流”四个绿色大字的车辆,运管路政交警执法一律开启绿色通道.我们将陆续开展三项业务:小件快运特色配送专线货运.目前我们借鉴的经验主要来自山西和浙江,浙江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并逐渐形成了多种物流服务形式,通过形式各异服务细化的农村物流组织网络,广大农民所需生活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能够顺畅地运送到村镇,让农民受益.同时,农业产品也拥有了快速向城市输送的网络通道.快步发展的农村物流正成为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农业健康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新“引擎”.与万村千乡市场流通工程牵手放心车,发展小件快运.我们将依托“万村千乡市场流通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目前已有的农村客运网络,让客运班车带货的“小件快运”模式,与全县的连锁超市农家小卖部医药销售单位农贸市场等牵手,形成门对门的配送服务,降低运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我们要与成都重庆各大航空公司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以及网络公司建立业务伙伴关系,把我们收到的小件货物(礼品地方特产文件行李鲜花等)进行分流,由威远到成都重庆等地客车代运上去或调配回程车顺路车配载车,进而由上述公司发往全国乃至国外.发展特色配送,服务特色农业
我们要针对内江不同区域块状农业特性,积极探索特色配送服务,不仅让我们的企业找到市场定位,而且能为当地特色农业的走强提供通道.比如食用菌类不适合长途运输,我们采用菌种运输的方式,将菇类半成品运输到销售地,充分利用运输途中时间,边赶路,边培育,使汽车成为临时仓储和速培库,这样既提高了食用菌的新鲜度,又减少了运输成本.当前农村和城市周遍发展起的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农产品和原材料需求和配送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对此,我们要极力取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与农资协会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联手,开辟农产品日用品原材料配送服务和农资配送的绿色通道,这些特色配送服务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紧密度,也能让当地一批特色农业和小规模企业站稳市场,逐步壮大起来.发展多条货运专线,带旺威远经济
我们要在全县20余个镇建立货运站和农产品信息收集点,每个站点配备一名信息员一名搬运工和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要形成贯穿全县的农村物流网络和农村物流市场信息网络,解决农村药品配送来料加工承运日用品配送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配送的难题.个体农户可以免费在网上发布农产品运输需求信息,帮助农民快速致富,我们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招标社会厢式车辆组建配送车队和建立快速应急救援事故维修服务站,解决运输途中配送车辆的突发事故.我们将在威远县城合适的地点设立农村物流中心,负责收发物件,形成威远辐射全县20个乡镇的网络,并联合服务质量好,信誉度高的物流企业将威远的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设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设想
相全昀
新农村建设如果站上一个很高的层次,应该是组织化,社区化,节约化,环保化和文明化.但是,要达到五化的目标,任务就十分的艰巨,所以应该逐步发展.笔者的设想,首先是社区化,社区化是组织化的前提.然后才能实现节约,环保,并走向高度文明.我过农村目前最的的缺点就是居住分散,以某县为利,80多万农民,居住在1000多个村子里,平均只有800人左右,而全县196万亩土地,耕地只有115万亩,非耕地占占41%.根据笔者的估计,目前农民住宅人均使用土地在100平方米以上村庄非宅基用地人均也在100平方米左右.村居占用土地20万亩以上.假设能够达到5000人的村居规模,80多万人只需要150多个村居.如果居住规范了,村居所需用的土地将不到10万亩,减少一半以上.农民居住集中后就能进一步实现组织化.社区化的障碍是目前分散经营的耕地制度和建设住房的传统方式.但是,也应该看到,和几十年前相比,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如果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让部分农民放弃经营管理权已经有了可能.住宅建设也并不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农民承包的土地,在集约经营的制度中,可以转变为股份,国家可以制订法律进行约束和保护.将来,土地本身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劳动取得,土地并不能给他们提供多少劳动机会,向非农转移是大势所趋.他们中的一部分要容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留在农村的也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年老的农民实现了退休制度,传统的农村就不复存在了.社区化以后的农民,居住集中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服务,就医,上学,养老,吃穿用住行,原来的生活方式统统改变了,就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以某县为例,如果实行了集中居住,减少土地占用不用说,需要建设的道路也缩短了,村庄建设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人们的出行更方便了.很多的生活基础设施都能够缩短里程,如有线电视,电话,通讯网络,水电气等,都能够实现农村生活城镇化.现在,农村生产不环保的问题很严重,如养殖业,生产和生活混在一起,将来一定要把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隔离开,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环保化.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将给社会带来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土地进行归整,耕地进行改良,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建设,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产出.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将变的十分美好,但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凡事都要有一个过程,急功近利,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城市调查局
第三篇:辅导员建设设想
关于推进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学生工作处
雷
旭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辅导员工作,不管是从职业定位来看,还是职业要求看,是 “挑战性”很强的职业。要成为个性不
一、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对辅导员的要求很高,同时,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不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院育人目标的需要,而且是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学院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因此,大力加强辅导员培养和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1.年龄结构目标。如果真正把辅导员工作既当成一门职业,当成一门专业来研究,就需要一批有经验、有水平的人长期献身于此。有一批年龄稍长、业绩突出的同志坚守在辅导员岗位上,这本身就是队伍专业化的一个标志。年纪较轻的辅导员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使这支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但稳定性低、流动性大使得其专业化建设基础不牢。年纪稍大的辅导员经验丰富,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有利于推进辅导员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因此,要通过多元化的分流机制,应形成以30岁以下为主体、30岁以上为辅的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
2.学历结构目标。辅导员承担了很多的管理和教育职能,知识储备不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建立一支以本科生为主体,研究生为辅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保证。
3.知识结构目标。一些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不一定适合辅导员实际的工作需要,容易导致外行当家式的管理现象。因此,保留管理专业、政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思政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以改善辅导
员队伍的知识结构。
4.能力结构目标。年龄较大的辅导员的能力结构应该以教育能力为主,管理能力为辅 ;年龄较小的辅导员应以管理能力为主,教育能力为辅。因此,把管理能力较强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结构优化。
5.职称结构目标。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初级职称,中级职称人数少,高级职称的辅导员更少。这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不符,辅导员队伍分流机制要压缩初级职称辅导员的比例,适当保留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
二、我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我院现有辅导员19名,其中男 9人,女10人;在年龄结构上25-30岁15人、30—40岁3人、40岁以上1人;其中中共党员6人、共青团员13人;学历结构大学本科15人、在读研究生2人、大专学历2人;他们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1年的12人、2年的3人、3年的 1人、5年以上3人。
三、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所需和其本身所学专业的矛盾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除了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应掌握实施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知识和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懂得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但是目前我院90%以上的辅导员所学专业知识结构与履行职责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差甚远,经调查,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仅占5.8%,而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无一人,对辅导员工作来说,可以说基本上是专业不对口。这无形加大了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投资,延长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周期。
2.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开始动摇
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晚、新增成员多、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短,还未出现各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过快或流失现象,但根据调查,辅导员对自己工作前景感到“充满希望”的占5.5%,认为“ 没有前途”50%,还有45%的“不知道” ,而做辅导员工作出于本人自愿的占23.5%;处于无奈的占76.5%, 思想上认为干辅导员工作为无可奈何的权宜之举,导致辅导员都想转为专任教师或兼课,调查结果也显示, 如果有可能从辅导员岗位上转岗,他们 94.1%打算做当教师, 5.8%的人打算干行政 ,可以说,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已经动摇。
大家知道,作为辅导员工作和其他教师工作一样,可以说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才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全面地把握,也能够应对学生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辅导员队伍流动过快或流失量过大,就无法实现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事务性工作繁多与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矛盾
按照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辅导员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贫困生扶助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班委会建设,指导班级开展各类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组织各类专题活动等工作。
如果将我院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做一仔细剖析的话,不难发现辅导员工作经历的80%左右被日常事务性的工作牵扯,辅导员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时间、精力则少之又少,这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归根结底是 “领导”,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工作,而非“管理”学生,是把自己所知、所学应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不是具体事务性的工作。
4.辅导员后备力量储备不足
我院现有学生工作干部47名(含主管校领导、学生处、团委干部,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及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19人。
我院现有全日制学生总数4660人,08年如果达到5500人左右,按照教育部关于辅导员与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要求,还缺额8人。
如果不能及时、足额的配备辅导员人数,就会导致现有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造成他们心理失衡,产生对学生工作的厌倦甚至恐惧心理,丧失对学生工作的信心,从而不安心辅导员工作,严重的可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5.辅导员队伍缺乏统一的管理
首先在辅导员选聘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其次在辅导员日常管理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系统的激励措施。
四、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设想
在谈具体改进方法前,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大学的做法。拿美国来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通常都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同时美国大学很多都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硕士专业,学生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生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虽然中央和地方都高度重视,但要理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还需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按部就班的开展,根据我院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立一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1、确立“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观念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特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指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有的特征:从个人层次上看,学习型辅导员的学习是持续性的,是辅导员队伍与辅导员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辅导员可以阶段性的培养学习,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
断超越自我;从团队层次上看,学习型辅导员的学习重点在于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绩效;从组织层次上看,学习型辅导员的学习目的是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共享学习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社会层次上看,学习型辅导员能够认识和理解自身从事工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高。
2、力争实现“三个转变”:
(1)由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提高学习能力。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要处理好各类问题,就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学习并善于灵活运用两类知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共党史与党建理论、共青团历史与团建理论、世界观与人生观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内容;二是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知识、法律常识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2)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提高工作能力。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就需要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教育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能力,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提高科研能力。学生工作有其客观规律,本身是一门科学。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对此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理论创新,可以形成扎实的成果,反过来再指导后续的实践,就能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因此,增强科研能力,注重学科研究,是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建立完善、科学的辅导员选聘、管理、考核、激励、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1、把好“入口”关,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
面对逐年增多的辅导员岗位应聘者队伍,首先要严格把握选聘标准。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方式,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作为选聘的重要标准,着重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的对口性。其次,进一步严格选聘程序。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院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各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
2、明确辅导员管理机制
对辅导员的管理要实行院系双重领导。学生工作部门是学院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各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各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3、健全、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及激励体系
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系和学生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在政治思想、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4、控制“出口”,建立有效的分流机制
(1)“专家化”出口。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业绩突出且教育能力强的人员设立非领导岗位,解决好他们的待遇和出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对这些人待遇设定,有两套模式,一种是对等于一定的行政职务等级,如处级、副处级、科级、副科级等,这种
模式可以参考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做法;另一种是对应于一定的职称等级,如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等,这种模式可以参考上海大学的“辅导员职级制”。我们认为第二种模式较为合理,因为思政教育专家的主要职责是教育而不是管理。
(2)校内“党政管理者”出口。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选拔到校内党政领导岗位,是辅导员队伍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摇篮。关于这一点,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公开竞聘,保证选拔的公平性;二是推行岗位轮换制,让一部分管理能力或党务工作能力突出的辅导员能有机会积累在相应行政或党务口工作的经验。
(3)“业务教师”出口。就是要完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通道,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辅导员讲授“两课”,或开设专业选修课;让专业水平较好的辅导员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学校可以适当地为哲学辅导员创造一些条件,如,在课时量认证上有一些优惠政策。
5、加强辅导员的培训
为更好地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应制定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化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考核办法》,对专业化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提出明确考核要求和标准,在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过程中,应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妥善地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学历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此作为对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6、建立完备的辅导员助理体制
为了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给每一名辅导员按学生人数比例配备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助理可以是责任心强的任课教师或行政人员、也可以是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老师可以给一定补助,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支付其劳动报酬,帮助辅导员分担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从具体室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落到实处、引向深处。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证。两者互为依托,但有先后次序之别,所以必须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以专业化建设为依托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向纵深发展。
我院的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上处于起步阶段,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配合、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我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二〇〇八年六月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 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安全工程1001班
任课教师
边水燕
姓 名
赵路遥
学 号 20100978
2012年 8 月 20 日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安全1001班赵路遥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6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可见,发现与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很重要。
本文的典型案例河南省焦作市西滑封村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担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现在已经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明星小康村”等荣誉。西滑封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始终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现已成为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对于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原农村乃至全国来说,西滑封村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进一步增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针对性,深刻领会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所蕴含的道理,以亲身调查感受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过对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参观学习,总结西滑封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发掘西滑封村成功发展的原因;
3、对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将此实践所得结果整理总结之后希望可以对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4、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现行的惠民政策切实为广大群众着想,为人民造福,并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思想与科技,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1、2012年8月3日,参观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村容,进行村民访问。具体路线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西滑封人民医院、西滑封中学、西滑封图书馆、西滑封水上乐园。2、2012年8月4日,在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景付的带领下参观西滑封村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包括五个制面分公司、一个日化分公司、一个面粉分公司、一个纸箱分公司、调料分公司)3、2012年8月5日,参观造纸厂,热电厂等工厂的作业流程。主要路线是河南西滑封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西滑封造纸厂、西滑封热电厂。4、2012年8月6日,参观村祠堂,阅读村史,在村上的同学王乐天家中住一天感受西滑封村民的日常生活。2.2社会实践的内容 2.工业支援农业
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 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西滑封村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下面将阐述西滑封村几十年间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 西滑封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部,占地面积 0.7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 330 户,1180 人,村里没有一家私人企业,全部都是集体企业,村办综合企业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组建于 1991 年,是河南省第一家融农、工、商于一体的村办综合企业集团,现辖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造纸厂、电力电缆厂、热电厂、塑胶弹簧厂等 13 家企业。2006 年 7 月,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总资产接近8亿元。
公司宏观管理的特色是:“总公司给分公司定任务,奖罚分明;分公司给员工下指标,量体裁衣“。另外,西滑封村的运行机制是“村企合一”,并且整个“村企合一”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局部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整体。西滑封村的管理机制是:“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即村党委、村委会与村办企业的主要领导至少要“双肩挑”西滑封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西滑封村党组织领导下艰难而光荣的创业史”。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西滑封村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滑封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创业。该村党支部做出“必须发展工副业”的统一决定后,支部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地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多方努力,相继办起了一些小鸡孵化坊、酱菜坊、油坊、弹花坊、砖瓦窑场等工副业。西滑封村党支部开始积极探索“以工养农,兴工富民”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70 年代,西滑封党支部冒着“割尾巴”的危险,利用本地麦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马上办起了造纸厂,当年实现利润六七万元。有了初步积累后,西滑封村进一步干起了大事业,相继办成了酒厂、电缆厂等,同时,西滑封村的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8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状况淘汰了过去的小作坊,建起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板材厂等一个个颇具规模的集体企业。9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更是把握“抓党建,促经济”的党建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由西滑封村党总支会议,村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必须用集体收入的 80%反哺企业,对造纸厂、电缆厂等老企业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又先后建起面粉厂、洗衣粉厂、汽车弹簧厂、料管材管件厂等产品附加值高,前景好的企业。
西滑封村经过工业经济原始积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融农、工、商于一体的黄河集团公司,实行村企合一的运行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该村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型的转变,成立了由 12 人组成的农业公司,推广和普及了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技术,耕、种灌、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该村还把农业公司作为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专门生产面粉厂和方便面厂所需的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互补。
3.1.2科学发展
西滑封村企业多、用气多,造纸厂和方便面厂是两个用气大户,为了满足企业用气之需,过去全村32台小锅炉日夜烧个不停,耗费能源,污染环境,天天浓烟滚滚。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村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供气、供热为主的热电厂,日产气达2000立方米,日发电15万度,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办公用气、用电之需,一年还可以节约燃煤3万吨,节省100万元。西滑封造纸厂曾是一个污染大户,为了达到国家COD含量排放标准,该村投资1.4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1.3辐射带动效应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西滑封村的工厂中工作的不光是本村居民,还有大量的邻村村民。目前,周边村在西滑封村集体企业上班的人已达 6000 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的就近转化,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西滑封村的集体企业年支付工资达 5000 多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斯美特方便面厂年转化小麦 30万吨,为周围农村的小麦提供了销路。另外,调料厂也带动了地方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趋向多品种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西滑封造纸厂把农民手中的麦草变废为宝,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西滑封村促进了周边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运输业、餐饮业开始迅速发展。
3.2生活宽裕
3.2.1住房改革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西滑封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在拆旧建新的基础上,建起了村民住宅楼,实现了公寓化,水、电、气、暖设施齐全。同时该村村民做饭还用上了液化气,日常生活变得便捷、卫生。2004 年,该村被誉为“中国农民住宅第一楼”的2栋16 层住宅楼建成,192 户农民入住,楼内还配备了中央空调,这样的楼即使在武陟县城里也实属罕见。在采访中,路边一位卖汽水的大妈和我们讲起了她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新楼后,老年人不再为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所困扰,高楼里安装的电梯使老年人也能住高层,遇到村里组织旅游团去旅游,手里颇有积蓄的老年人也会踊跃报名。
3.2.2福利保障
西滑封村的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在就医方面,村里投资 280 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院,并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小病不出村,大病需要手术的能在村里做,二院上门服务。群众的医疗费用,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凭内部医疗票,每年报销30%医疗费;二是集体为群众免费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是设立有重大疾病救助金。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重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在养老敬老方面,村集体拿钱为全村适龄参保对象办理了社会劳动养老保险,男60岁、女50岁以上每年发放3600元生活补助金。村里每年集体举办一次老年祝寿节,定期组织外出旅游,春节按人头发放500元过节费。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零花钱,每年的4月15日是西滑封村的“老人节”;独生子女有保险;;干部实行退休制,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金“ 3.3乡风文明
3.3.1教育
(一)西滑封村开办了自己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方便村里的中小学生就近入学。近年来,西滑封村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了学校;
(二)西滑封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村民教育,努力提升素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围绕培养新型农民,他们开办各种岗位培训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知识、电脑知识培训。该村大力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村战略,选派企业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近年先后引进大中专生500多人,并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为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3.3.2文娱活动
西滑封村投资 280 多万元完善了小康文化娱乐中心,建起了图书室、门球场、篮球场、卡拉OK厅、电影放映厅、水上乐园等,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们闲暇时大多利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或是到图书馆阅读书籍,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年来,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等。
3.3.3精神文明
西滑封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村里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明礼诚信进校园”、“八荣八耻进厂区”等以农村新风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村里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不断充实内容,把爱党爱国、发展经济、遵纪守法、重视科技、讲究卫生、文明礼仪、邻里和睦等作为文明农户创建的内容;把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荣辱意识、环保意识等作为文明农户评选的重要依据;把“三理”、“三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行动与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
3.4村容整洁
西滑封村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生存环境好。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西滑封人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排污治理;投资 40 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并硬化了4 条通往邻村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西滑封村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分离的,以主干道为主线,分立两边,互不干扰,又和谐地共同构成了西滑封村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整体环境。
3.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和维护。“与经济财富相比,西滑封的另一大财富是民主”,这是西滑封村党委书记的王有利的话。在西滑封村,大事、要事和重大决策都要召开企业管理层、党员代 表、村民代表、企业职工代表会进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表决,凡得不到70%以上代表赞成的事决不办。
西滑封村定期召开“党员三会一课”,在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上,邓小平理论、中央文件、法律法规是必学的内容。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特别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章、党史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斗志。
此外,西滑封村还经常组织党员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对外交往等现代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些年来,西滑封村坚持把党员教育和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当成大事来抓。村党委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自己与先烈对比,在“四对比”中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增动力。为了强化党的领导,村里建立了党支部委员包厂、党员联户、创十星级文明户等长效机制,使党的教育入户入脑入心。特别是近年来,该村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国策教育从没间断过,每年都要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和老一代创业者上党课、讲党史、讲西滑封村的苦难史和创业史。村里经常利用有线电视播放普法片,请人讲法制课,每年放映科教片和宣传国策的故事片20多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地位观,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意识。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西滑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社会实践的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落实和贯彻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本次社会实践以豫北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作为案例,该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路径、成功原因、典型经验等等,都有独到之处;它能够“因地制宜,持续向前,健康发展“。同时,西滑封村的发展非常契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地印证了 党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它能够“顾全大局,立足长远,服务整体”。在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该村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广大土地也是有志青年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身为河南省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并且有信心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早日实现中原崛起!以上结论均由赵路遥(东北大学)、王艳艳(河南大学)、冯瑞红(河南财经大学)、房人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乐天(河南农业大学)五名同学经暑期社会实践所得,如有错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5.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2;[2]时代先锋王在富编委会编.时代先锋王在富.武陟:中共武陟县委宣传部,2005,183-191;[3]记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江,人民日报;[4]李亚斯.河南新农村印象.农民日报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217;
[6] 河南西滑封村“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 中新社焦作四月二十三日电;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的
分析与处理
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既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在我镇范围内主要因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事件中引发而生的。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各级信访工作者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的分析与处理
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既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在我市范围内主要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事件中引发而生的。党的十六大指出“完成改革与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各级信访工作者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就业矛盾突出,医疗教育费用过高,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干部作风不实,腐败屡禁不止,外地人口比例过高,文化观念冲突,弱势群体的无助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发性事件的矛盾,就我市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慈溪市企业经营者原始积累完成,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和民宅的拆迁,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而城镇居民,民宅拆迁与补偿价格相差甚远,特别是店面房、平房被拆后,补偿所得距离更大。2006年土地信访高位运转,分别占集体访总量12.2%,上访人数占总上访人数7.6%,今年来新浦、观海卫二镇均因土地征用问题有100多人到省上访。
二、因企业改制、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矛盾增多
我市外来务工者特别多,不少企业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拖欠等问题,导致工人为之罢工闹事,如去年周巷事件,今年胜山事件。随着城市化推进,基建工程工地如雨后春笋林立,开发商雇用大量农民工从事苦、脏、累活,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超时,工资收入相对较低,且经常出现工资延发、缓发,更不用说其他安全保障之类,导致到政府部门上访。去年外来人口发生集体上访14起350人次,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0.7%和9.9%。
三、是特殊对象社会保障问题滞后导致矛盾增多
农村退伍军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部分水库周边村移民补助问题;支边宁夏人员要求享受精简下放待遇问题;乡镇企业老职工的定补问题等社会保障问题的事件上访其总量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6%和20.2%。这些社会群体,在我市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退伍复员军人,生活水平都不高,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经济大潮又不是十分适应;没有经商办企业本领,心里十分不平衡,这些特殊群体,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对称造成对政府的意见,导致集体上访。
四、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
在我市,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前几年宗教活动场地控紧的情况下,非法宗教活动较为普遍,要求解决宗教活动场地的上访事件比较突出。面对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不少群众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使封建迷信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信教群众在宁波所占比例特别高,部分大款对此出于大方,导致非法宗教场地大量产生,而政府部门对此又管得较紧,导致矛盾冲突,上访增多。
五、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不完善和少数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使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对公、检、法、司公开地持不信任态度,绝大多数都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付诉讼费,宁肯上访。
六、因医患纠纷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了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达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的医患纠纷。如我市的不少民营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或死亡而与医院发生纠纷,导致信访群体事件的发生。
七、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增强,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上访的对策、方法
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移,减少和化解新形势下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减少信访上访群体发生,确保我市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一是市委、市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办事处、综治各成员单位也都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纳入信访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的定期检查和考核上。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全市各级都要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报告、协调处理、督查追究、分级包干等制度。镇(街道)办事处要坚持半月或每月一次的对村、居委、社区、大型企业的集中排查,召开例会、报告情况、及时沟通、采取措施,同时,使全市的信访苗头、重大纠纷情况能及时汇总分流、调处。
二、强化措施,及时将信访事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市委、市政府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单位包干制,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实行包干责任制,按时接待来人来访。对各单位职能范围内管辖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主管及分管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协调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应由市委分管领导出面与相关单位的主管、分管领导进行协调。三是要完善调解制度。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及时掌握上访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矛盾的化解工作
市委、市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把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疑难纠纷列出清单,建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调处。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群众特别关心的旧城的改造、村中村改造、土地征用、违法用地、劳资纠纷等重点问题,市委应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信访、政法、综治、城建、土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制订相应措施、对策,以措施缓解矛盾,以对策、政策化解矛盾,以保证我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
四、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一是要加强干部执法执纪的检查监督。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作风霸道,方法简单,政务、村务不公开等歪风邪气是广大群众不满意,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定要以“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教育干部,以认真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当好人民公仆。经常检查干部执政情况,执纪执法情况,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各种不正之风。切实从源头上降低群众对社会,对干部的不满。二要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治理情况的检查监督。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工作例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考核检查内容,结合年终考评,认真考核检查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绩效,与奖金挂钩。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作用,大力宣扬人民满意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不断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表彰和宣传,形成共识,齐抓共管。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正确解决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运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提高了,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问题。二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干部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三是要对那些促使事态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理上访,越级上访,带头围攻党政机关,阻塞道路交通及发生打砸抢事件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以上见解仅供参考。
医疗教育费用过高,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干部作风不实,腐败屡禁不止,文化观念冲突,弱势群体的无助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发性事件的矛盾,就我镇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我镇公路的村村通工程,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比例
二、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矛盾增多
我镇基本都是以务农为主,不少家庭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工资拖欠等问题,导致群体上访,比例
三、是特殊对象社会保障问题滞后导致矛盾增多
农村退伍军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部分水库周边村移民补助问题;乡镇企业老职工的定补问题等社会保障问题的事件上访其总量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6%和20.2%。这些社会群体,在我镇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退伍复员军人,生活水平都不高,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经济大潮又不是十分适应;没有经商办企业本领,心里十分不平衡,这些特殊群体,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对称造成对政府的意见,导致集体上访。
四、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
在我镇,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前几年宗教活动场地控紧的情况下,非法宗教活动较为普遍,要求解决宗教活动场地的上访事件比较突出。面对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不少群众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使封建迷信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信教群众在宁波所占比例特别高,部分大款对此出于大方,导致非法宗教场地大量产生,而政府部门对此又管得较紧,导致矛盾冲突,上访增多。
五、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不完善和少数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使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对公、检、法、司公开地持不信任态度,绝大多数都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付诉讼费,宁肯上访。
六、因医患纠纷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了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达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的医患纠纷。如我市的不少民营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或死亡而与医院发生纠纷,导致信访群体事件的发生。
七、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增强,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上访的对策、方法
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移,减少和化解新形势下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减少信访上访群体发生,确保我市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一是镇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都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纳入信访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的定期检查和考核上。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全镇各级都要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报告、协调处理、督查追究、分级包干等制度。镇综治办要坚持半月或每月一次的对村、居委、社区、大型企业的集中排查,召开例会、报告情况、及时沟通、采取措施,同时,使全市的信访苗头、重大纠纷情况能及时汇总分流、调处。
二、强化措施,及时将信访事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镇政府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单位包干制,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实行包干责任制,按时接待来人来访。对各单位职能范围内管辖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主管及分管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协调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应由镇分管领导出面与相关单位的主管、分管领导进行协调。三是要完善调解制度。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及时掌握上访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矛盾的化解工作
镇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把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疑难纠纷列出清单,建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调处。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群众特别关心的旧城的改造、村中村改造、土地征用、违法用地、劳资纠纷等重点问题,镇政府应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信访、政法、综治、城建、土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制订相应措施、对策,以措施缓解矛盾,以对策、政策化解矛盾,以保证我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
四、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一是要加强干部执法执纪的检查监督。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作风霸道,方法简单,政务、村务不公开等歪风邪气是广大群众不满意,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定要以“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教育干部,以认真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当好人民公仆。经常检查干部执政情况,执纪执法情况,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各种不正之风。切实从源头上降低群众对社会,对干部的不满。二要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治理情况的检查监督。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工作例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考核检查内容,结合年终考评,认真考核检查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绩效,与奖金挂钩。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作用,大力宣扬人民满意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不断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表彰和宣传,形成共识,齐抓共管。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正确解决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运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提高了,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问题。二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干部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三是要对那些促使事态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理上访,越级上访,带头围攻党政机关,阻塞道路交通及发生打砸抢事件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