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8: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

第一篇: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

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

(供参考)

前言:本文的主旨是希望“家祠圣地”与“传承家训文化”,从外在形式到文化内涵力求完美统一,供宗族或观光客祭祀、瞻仰时能感受到赏心悦目,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写这个建议,因本人水平有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修改完善,奉献宗族,奉献社会。

1.一·匾额 1.郑氏宗祠

2.清白家风 3.孝思不匮 4.礼义盛族

5.光前裕后 6.光宗耀祖

7.天道酬勤

二·门联 书带家声远 荥阳世泽堂

三·享堂牌位(另行设计制作)四·享堂楹联

上联:荥阳郡郑氏望族始自郑国郑桓公

下联:书带堂经学大家源于汉朝郑康成横幅:濡须嘉泰圩郑氏支派第八次续修二千八百年家谱。五·排行引:见谱书

六·家规家训(见谱书,碑刻全文立于中堂处)七·人生座右铭 题词(条屏、扇面牌匾)

1.地不分南北 人不分东西 好儿女志在四方 光宗耀祖 大家起来为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振兴中国而奋斗!

—— * * *录于家谱 年 月 日

2.家之有谱犹水之有缘,木之有根也。水无源则流派不长,木无根则枝叶不茂,家无谱则子孙安望其荣,显哉!(繁体字改规范字)

—— * * *录于家谱 年 月 日

3.书是阳光,学规矩,学精神,贵在善用;重道德,重信用,贵在力行;爱国家,爱人民,贵在不渝。

—— * * *录于家谱 年 月 日

4.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 * *录于家谱 年 月 日

八·格言 任选(条屏、条幅、挂轴、扇面牌匾)1.家风 慎独、慎初、慎微,有错即改、防微杜渐。2.家风 情理、道理、法理,谁断谁非,法断是非。3.家风 勤俭持家,生财有道,聚财有术,用财有方,细水长流。

4.家风 注重个人修养,讲究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

5.家风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6.家风 大方不浪费,节俭不吝啬。7.家教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8.家教 社会没有道德和没有粮食同样可怕。

9.家教 和为贵。和气、和气,和中有气,忍气求和。10.家教 家国情怀,家风尚善,家教尚德,血浓于水。

11.家教 没有什么比家庭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12.家教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不怕事难,就怕手懒。13.家教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

14.家教 夫妻俩像一双筷子:谁也离不开谁;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品尝。15.

16.励志 要成功更要成长,进无止境。17.励志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8.励志 信心比黄金重要,实干成就梦想。19.励志 玉不琢不成器,谁来琢,自己琢。20.

21.励志 胜不骄,败不馁,屡败屡战,越战越勇。22.励志 路一步步走,饭一口口吃,不必操之过急。23.励志 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4.励志 向上向前向善,进半步,再半步,步步向前。25. 26.励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不在大小有志则成。

27.励志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切记兴趣和失败皆是成功之母。

28.励志 出路,出路,走出来才是路,困难,困难,困起来才难。

29.励志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创造一流,成就今天,迎接明天。30.

31.励志 阳光总在风雨后,走自己的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32.励志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3.励志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好汉。

34.励志 眼睛能看到的叫视力,看不到的叫眼光。眼光看到未来,有远见就有希望。

35.启智 千里眼观千里,玲珑耳听玲珑。36.启智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37.启智 世事洞明皆学问,难得糊涂在心中。38.启智 凡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39.

40.启智 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41.启智 暂时的合作靠借力,长期合作靠实力。42.启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43.启智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4.

45.启智 一滴水见太阳,小中能见大,又能见光、见远。46.启智 人生是一个圆,处处是起点,生命是一条直线。47.启智 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48.启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49.

50.启智 走自己的路: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等二看三落空。51.启智 危机之后定有转机,转机之后,一定要把握先机。52.启智 人生如下棋,双方是对手,双方在竞争,双方有乐趣。

53.启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九·功德榜(赞助建祠)

十·人物

正在编选 趣生观点:

花甲之年:人生新起点——不等死注

1、不想死注

2、不找死注

3、不怕死注4。

古稀之年:老有所为——不甘寂寞,不愿等死,不失信心,做点事情。

耄耋之年:豪情不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期颐之年:喜出望外注5——人生问号注6,画上句号注7,庆有余生注8,颐养天年注9。

——耄耋 趣生(笔名)志

注1.不等死,不是等着死,而是积极地活着,做有益的事。

注2不想死,不是想活而是不去想死与不死。

注3.不找死,有病不治,有险不避等于找死。

注4.不怕死,活到花甲祖上定为正寿够本了,过了花甲是小赚,过了平均寿命74岁是大赚,要逆向思维,不是活一天少一天,而是多活一天赚一天,多活一年赚一年,何怕之有? 注5.喜出望外,活到百岁超过了预期。注6.人生问号,人的一生不断的追求梦想。注7.画上句号,活到百岁就不再追梦了。注8.庆有余生,有幸活到百岁高寿值得庆幸。

注9.颐养天年,拥有高寿应该好好保养,享受天赐之年。

生死观:活得精神,死得痛快。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第二篇: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大部分祠堂才得以保存,令人欣慰。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区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当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赛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店”。相比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存较为完整。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又有江淮地区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该享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据近年来续修谱资料统计:从马氏祠堂出来的大学生有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30人,高级工程师16人。正因如此,在那场的文化大革命中,祠堂正因为被一所小学所占用才逃过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省城难得的一座保存原汁原昧的古迹。马氏祠堂,有几块叱咤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位名人题写牌匾。马家在近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出了一位毕业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的直鲁军中将参谋长马敦源,他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忆,他们无意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突然记起这好像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浩劫,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当时曾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当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存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在随后不久,经过村民们的寻找,又发现被学校老师当垫脚用的石碑《祠堂碑记》和《祭田碑记》,其中一块因碑面朝下,字迹竟完好清晰,另一块因长期垫脚已成了无字碑文。随后又有新的发现,惊喜接连不断,文革中被藏在稻草堆中才免于一劫,有着240年多年历史。可以反映清朝年间祭祀风俗的古物—“神主”牌位,被村民拿了出来;1880年、1916年、1948年三个版本的原版家普出现了。村民们还取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收藏价值的新四军的烈士证书、由蒋介石颁发的国民党少校军医的退役证和十九世纪由毛笔书写在毛边纸上、可以反映当时清朝民间田亩制度的《大公祠田种册》的原件。这些发现惊动了县、市、省文物管理部门,他们特意派专业人士到村里拍摄照片归档。2008年,马氏马士龙祠堂(享堂)被肥东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驿昂集,小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宗祠大门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前的石碑上写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宗祠”。在这座小山村,经历200多年风雨的昂氏宗祠记录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和荣光。昂集祠堂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据资料介绍,祠堂后堂曾有御赐匾额,题为“承先启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赠匾题为“亦叶蒙庥”;前堂上还有庐州府赠匾,题为“父子进士”。但“承先启后” “亦叶蒙庥”等匾额在文革中被毁。

据查有关资料,肥东的“父子进士”有史可查的有三对,一般人都熟知其中的包令仪与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小小山村祠堂里也出了一对父子进士,他们就是这座祠堂的主人――昂绍善、昂天曾父子。

关于昂绍善父子能够成为进士,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泉山作为凤凰山,所以山脚下要出贵人,还有人说那是祖上积德。在昂氏的先祖中,有一位老太太邀请土地神来家吃饭,这位土地神很是感动,于是土地神承诺,只要老人的后人做到“黄鳝打鼓鱼上树,羊毛落地野鸡飞”这些高难度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家族出贵人。而老太太的后人也着实有才,集体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有一次发生在集市的纠纷中,一个赶集的人劝架时,把买来的黄鳝砸在了说书人的的鼓上,成就“黄鳝打鼓”;拉架的时候,有人把用茅草串起的的一串鱼挂上树梢上,这样“鱼上树”也就做到了;而“羊毛落地野鸡飞”则是穿着羊皮衣的人,把皮衣脱下来往地上一扔,正好扔到了野鸡窝边,野鸡被吓得全飞走了。这样土地神的要求全都做到了,昂家就出了昂绍善父子进士。这个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连串难度极高的小概率事作的发生也似乎说明,古时考公务员,比现在还难,脑筋急转弯这一关很难通过。

事实上,昂氏父子飞黄腾达的原因,既和他们的聪明勤奋有关,也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昂绍善家庭贫困,自幼丧父,但聪颖过人,好读诗书。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文选贡,庐州府学选拨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但昂绍善能够官居内阁中书,这在清初满族官员当政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出现了“人才荒”。

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而昂绍善从庐州府学入朝,与上层旧派无瓜葛,按现在说法就是“背景简单”没有后台,所以他被特别恩准的皇帝身边,顺治十八年昂绍善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康熙六年(1667年)考中进士。而其儿子昂天曾在父亲教导下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了进士。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分别有多处开始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图片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注:庠(xiáng)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庥(xiǖ)庇荫,保护。

第三篇:传承家训

总书记在2015年1月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讲话中他提到“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主席从国家高度定位了我们家庭建设中家规,家训,家风的重要性。

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坚持做好“二三二工程”:“二”就是抓好两个衔接教育;“三”就是分校、班级和个别同学三个层面进行家庭教育指南;第二个“二”是指从组建三层家长委员会和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家长进课堂两个方面鼓励优秀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即: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做到最好。

二、完善制度、创新思路、活化工作方式

为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家庭教育管理的各种制度,形成了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估激励等制度管理网络,确保了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如《家长学校工作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等等。同时,我们还出台了《优秀家长评选条例》,组织全体家长进行学习,要求父母自觉做好学生的表率,关心孩子的成长。

《朱桥镇中心小学“承家风、立家训、定家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 “承家风、立家训、定家规”主题教育,分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开展工作,掀起了“讲孝道、知礼仪、做文明人”活动高潮。

《家长学校工作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

营造环境,夯实互动基础

通过悬挂宣传口号和标语、布置教室、问卷调查、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举行学校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分层化管理为家教奠基

学校成立了家教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对学校家教工作负总责,以辅导员为纽带,形成了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的家教工作机制。学校主要以班主任工作这条主线,负责抓好班主任的管理,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班级QQ群等形式开展家教工作。

以本校家长委员会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传承家训,修身立德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引领家长和学生学习古代一些著名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从中汲取营养。

一、立足家教,共同成长

据调查,90%左右的学生是农民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为高中文化及以上的约占27.7%,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初中文化的约占67%,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家庭教育知识贫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僵化。为此,学校首先认真办好家长学校,通过“父母成长100天”等具体活动的开展和培训,提高家长素质。其次,通过校园网、家长QQ群、校报等平台,为家长提供优秀的家教知识,让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提升家教水平。再次通过家长会,邀请优秀家长进行讲座,特别是家教体验,为其他家长提供有益借鉴。

三、弘扬家风,倡树正气

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立德树人十项工程”中的“家教工程”,金城镇中心小学以《父母规》家庭教育讲座为依托,成功组织开展了“智慧父母一百天”成长计划,指导家庭树立良好家训、家教、家风,努力践行“学父母规、育成功子、筑幸福家”的理念

宣传:

1. 我们初一到初四每个级部每周都会出一期《家校连心桥》,2. 学校开展一些如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咨询会”、“做智慧爸爸妈妈”之类的沙龙活动 充分利用好电话、飞信、QQ、微信等现代沟通手段与家 3.

在学生家长中,开展优良家风宣传教育、推广家庭建设经验。注重典型引路,一方面,挖掘和宣传历代名人、知名公众人物的家风家训,发挥名人资源的感召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将视角聚焦到普通家庭的家训家规,挖掘展示家庭的风采和智慧,以“看得见”的感召力,引领群众,培育新风尚。倡树典型,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利用网络、QQ群、微信等媒体进行优良家风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广家庭建设经验。

“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倡议书: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争做“品质家规”的制定者;争做“优秀家训”的传承者;争做“良好家风”的践行者。

成立“三级”家庭教育委员会

文峰中学 立体教育网络

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提高家长的思想水平。邀请资深专家进行《父母规》专题宣讲活动,积极开展“父母成长一百天”活动,让家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和家庭观念,树立科学育子观,引导家庭走向和谐幸福

我校积极推进“家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总结出形成良好家风的具体做法,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盟平台向家长推广。

一、坚持一个原则:学生入学,家长入校 依托市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校联盟一是建立网络联盟 二是建立实体联盟 三是建立书信往来联盟

学习型家庭

一是指导家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二是坚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三是以身作则树立做人做事的标杆 志愿者家长开设家庭教育互动课程。

1.家长学校侃家风。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QQ、微信、飞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与家长一起探讨“良好的家训与家风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进行问卷调查,并制作幻灯片通过家长会进行宣传发动,确保家长高度重视和配合学校工作。学校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积累素材,培养典型,其中“家风问卷”包含:征集“好家训,好家规,围绕家庭教育中和谐、孝道、劝学、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征集“家教故事”。

2.寻根认祖传家风。学校班主任利用QQ、微信、飞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家长访谈”,通过家长的回顾与讲述,让孩子清楚学生家族的发展历程,了解祖辈上的事迹和成绩,挖掘家族传统,激发孩子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良好的家风的真正地传承和确立,在这个阶段要求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为家长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以及法律法规教育等,为广大家长解释疑惑,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亲子实践活动,在亲子比赛、亲子游戏等活动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家风,家族传统背后的故事,唤醒学生的家风情节,让学生在浓厚氛围中感受家风的影响力。

3.以身作则塑家风。在孩子了解了家族历史后,家长根据祖辈传统和孩子成长的需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确立内涵明确,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学校提出家风是全家人都认同的原则和规矩,家长一定要带头遵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各班级填写家风统计表,随时了解家风的确立情况,班主任跟对个别家庭提供指导和督促,告诉家长怎样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建设家庭文化

4.风采展示诵家风。学校在全校开展围绕”塑家风,促成长“的征文,演讲比赛、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呈现活动成果,以此增强本次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对于优秀的家风家训作品,要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学校筛选出优秀的家风家训,并对好的家风利用校园网进行展示,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5.优秀示范彰家风。在广泛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一批有良好家风家训的家庭,评选最佳正能量家风。学校要大力宣传这些家庭的感人事迹,树立家庭学习榜样,传播正能量。同时,我们结合孝道、为学、修业、养心、守法、积善、勤劳、宽容、戒私等九个方面内容制定了家风家训“六佳之星”评选细则,分别制定“孝道之星”“勤学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向善之星”“勤劳之星”评比条件,共选出42位学生予以表彰。6.家风家训我践行。通

二是系统教育与适时个案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开展单向教育与双向教育相结合 结合学校活动,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西由中学

将“家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语文教研组精选篇目,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二、将“家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到德育活动中作为我们学校教育,就要结合“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的作用,在家庭层面,我们开展了“十查十看”家风建设大提升活动,营造所有家庭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十查十看”主要内容是:一查政治言论,看是否传播违规违法言论,在学校内外或网络、媒体、微信平台等散布不当言论的;二查违法乱纪,看是否有从事危害他人、触犯刑律的事情;三查邻里关系,看是否索要他人利物、破坏邻里关系的;四查道德品行,看是否酗酒闹事打骂亲属、无理取闹的;五查朋友关系,看是否有赌博偷盗、地痞流氓的;六查夫妻关系,看是否有第三者插足破坏家庭关系的;七查勤奋劳作,看是否偷奸耍滑不务正业的;八查孝亲敬师,看是否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尊重不孝敬老人的行为;九查家庭沟通,看是否家庭成员不交流、冷漠待亲的;十查育子经验,看是否传递爱心和正能量、为孩子一生保驾护航。

将“家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到家校活动中)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我校每学期一般举行三到四次家庭教育讲座,讲座的主题有“我要获得《父母上岗证》”、“构建合理家规,共建幸福家庭”;“如何做智慧父母”等;通过讲座

指导家长巧用传统礼仪教育子女

第四篇:走进家庭文化,传承家风家训

走进家庭文化,传承家风家训

在去年2月份,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就说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庭是由无数个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组成的,为了繁荣发展着中国这个大家庭,大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这次回家利用寒假的时间我深入了解调查了自己家庭的家风家训、家庭教育和居家礼仪三个方面。

从善积德、家风传世

说起家风家训,每个家庭可能都不一样,有各自的侧重点,但细细根究,又会发现,这些家风家训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脉相承。正所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气。寒假在家中和爷爷聊到祖父,祖父是邵阳市隆回县周旺铺镇上的一个医生,算不上是名医,但是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并且备受尊重,行医做到“三不”:不坐轿、不乱收费、不误诊。遇到困苦的患者,抓药全免,遇灾年月,开仓济民,一一相送,有乡人赠匾誉为“德医”,在很早祖上就留传有着:“从善积德,善举光宗”的家风,爷爷现在则是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在自己邵阳老家一所公办学校教书育人40年载,在爷爷任职教师期间,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牢记祖辈留下来的“善举光宗”,仍以扶助他人为己任,送教送学,帮农帮耕,深得乡亲称赞。到了父亲这一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父亲、叔叔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小有成就,虽然有句话说:无奸不商,但是爸爸和叔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儒商”二字,诚信经营自己的生意,我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生意人的成功从来是取决于做人的成功,他们每年都会拿出生意经营来的钱来投资慈善,也常常教育我做慈善最不应该的是想着回报,一个人一辈子都做些善事总不会太差,人生在世,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手拉别人一把,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会将这种温暖更好的传递,我想爸爸对我说做人一定要与人为善的教育是离不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风:从善积德,善举光宗。可能受到父辈的影响,我也有着自己小小的生意经,在大学之后,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我曾经一个人摆过地摊、在学校做过一些小生意跑过宽带业务等等,每次我都会记得父亲告诉我的:做生意你卖出你的产品的同时你一定要记得给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态度和服务,在一些商业实战中我也更加明白了父亲教给我的:做一个善良有德行的人远比做生意要重要!在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或许曾经当初有过没有学经济的一丝遗憾,但是对自己选择这个专业至始至终没有后悔过,一直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希望有一天能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讲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让他们以后在人生的路途中走得更顺利,习主席说过: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如此崇高伟大的职业我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我会为这个从小的梦想努力,希望将来有朝一日也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四字家训:勤学俭孝

爷爷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教育他要做到“勤学俭孝”,从小爷爷也常跟我说,“勤”很重要,因此排首位,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家底,什么处境,勤以致富,懒惰败家,这也是他常常教育他的孙子和学生的口头禅;“学”即学问、学识、学习,一个人不论多聪明,一日不学就会变得愚笨,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知书达理,“俭”在当今社会尤不能丢,虽然当今时代物质丰裕,但是还是要做到节俭,“孝”心德为本,百善孝为先,只有孝者才能真正做到报效祖国,福及后人。爷爷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着家训,一辈子踏踏实实教书,踏踏实实做人,因为是一名教师,对于做学问尤为认真,他至今仍然保留着年轻时候养成的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阅读两个小时的习惯,白天会用钓鱼、下棋、学烹饪和看新闻等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记得从小在爷爷家里最爱的也就是那一堆满各种图书的书柜,爸爸叔叔从小也被教育一定要勤奋好学,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人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成长,上行下效,从小我也接受着这种教育,喜欢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反思自己走过的路,记得一个哲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我常思考常和自己的灵魂独处、和它对话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我觉得做到孝是容易的,但是做到既孝且顺是一件难以两全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中提倡的都是“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能多陪伴他们,但是孩子长大之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去追寻的天地,尤其现在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做事情最追求效率和效益,随之北上广成了大部分的毕业生的首选,父母大多希望孩子能留在家乡有份简单的工作,这一简单而实际的矛盾就很难做到“顺”这个字,所以一定要学会平衡这种矛盾,在我家庭里,爸爸很年轻的时候就从家乡出来在广东打拼,然后有了一些小积蓄之后就在岳阳成家,爸爸在岳阳一安定下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爷爷奶奶也接到岳阳来生活,爸爸叔叔平常对爷爷奶奶都非常照顾,每天晚上都会陪爷爷奶奶唠嗑儿、下棋。我每次从学校回去去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爷爷奶奶家和外婆家,老年人最害怕的就是孤单,希望有人能多陪陪他们说说话,听他们聊聊家常,我每次去爷爷奶奶家和外婆家都会帮他们做家务,减少他们的劳动量,他们为儿女孙子辈操劳了一辈子真的不容易!所以即使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情感比亲情更伟大。

家庭教育:学会独立与提高修养

在我受的家庭教育里可能影响我最深的是爸爸告诉我的: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学会独立,一个不独立的人是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的。虽然是女孩子,但是家里对我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按照“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育子方针在教育孩子,我的家庭里我和弟弟是一视同仁的,都是严格对待,从来不娇生惯养,告诉我们自己想要的一定要自己争取,任何想用的东西都是靠努力挣来的,所以从小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我都会努力去做,专注的去做。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爸爸就把我放在了学校的寄宿部,而且交代妈妈不再给我洗衣服,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学会更好的照顾自己,也养成了一些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记得刚进入大学时,身边有些同学不适应离家这么远,也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而我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都依赖于从小父亲对我独立能力的培养,学会独立也是实践了我国青年教育专家赵雨林于2008年提出了“三道”中的“为生之道”的生命发展教育理论。妈妈常和我说:一个人的修养很重要,尤其是女孩子。妈妈在平常的生活中,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和蔼可亲,小区里的邻居街坊无论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妈妈帮帮忙、唠唠嗑,互相关照,邻里关系非常和谐,我们家庭在小区每年一度的“示范家庭”中都被评为“和谐示范家庭”,受妈妈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上我也谦恭有礼,在提高自己的修养上,除了多看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还尤其热爱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总觉得在现在的社会有一股浮躁之风,在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能够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宁静,只有这样,以后毕业后在面临社会的各种诱惑的时候,也可泰然处之,让自己的灵魂不会随波漂流,思想才有精神家园。

居家礼仪

:家和万事兴

家庭礼仪,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称的行为准则和礼节、仪式的总称。我们家的礼仪往往都体现在很小的细节之中,家庭是一个集合体,家庭的成员都是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即使是如此亲的亲人我们都不会过多的干涉其它成员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很疏远很淡漠,恰恰相反正是这样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和谐,这是对亲人的一份信任和自由,记得小时候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我的日记本从来不会像班上同桌那样每次写完都会锁在抽屉里,妈妈从来不会翻看我的日记本,也不会每天督促我背书看书,因为自觉学习这一习惯在父亲的行为习惯中我已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是妈妈对我的一份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每次出门前我都会和妈妈交代清楚去哪里,不让长辈担心,每次进妈妈房间,我也都会敲门,得到允许后才会进去,吃饭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围着桌子一起吃,吃饭不离开餐桌,吃饭也不准发出不雅的声音。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礼崩乐坏,他游走了很多国家来推行“礼”,认为只有每个国人只有遵循礼法一个国家才会兴旺,寒假在家里看了老师推荐的电视剧《孔子》,被孔子那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和折服,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应该时刻不忘先人的教诲,按礼行事,以礼待人。

以上四点是寒假对自己家庭的调查情况,我会和父亲一样,把家风家训一代代的传下去,发扬家庭里做得好的长处,及时反思,有做得不好的要不断改正和完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家庭文化的构与建,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这个大家庭建设好。

姓名:李丹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01306010113 联系方式:***

第五篇: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无锡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上河塘、惠山浜一带祠田尤多。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旗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

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鲜菲先祖;

三月 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

九月 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 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 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 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惠山祠堂的祭祀也都有定例,并且逐步简化为春秋两祭。

但在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孙瞻拜先祖。

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条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反复三次。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过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如惠山钱武肃王祠因为祀主是吴越国国王钱鳄,所以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祝文.先官祭。

官祭的既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无锡县知县某金匮县知县某谨以牲礼之仪致祭于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之灵日惟

王崛起于临安保障吴越横江跨海,恪遵画一之规,禁暴锄奸,爰著三之节,籍郡县而请吏,息兵革以宁民,馨香于以酬庸.忠孝永堪作则时维仲谨奠牲醴以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 配 尚飨 后家祭,家祭的固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某裔孙某等谨以清酌

庶馐之仪敢昭告于始祖

敕封诚应武肃王盟继世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及迁锡之祖

晋宗公尚父公之灵曰 于戏物重本原畴之追远之念事,维修举永崇时享之仪,望苕溪一水迢遥,财贸由越境以展孝卜,惠麓而九峰耸,爰即古以分祠。本朝之宠锡特隆。吾祖之忠贞,如在二戊褫膻垂祀奠于绵绵六望俱昌,衍宗支而奕奕。谨陈牲醴各懔见闻干戏。尚飨!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享胙时,有些宗族还具体规定r菜肴每桌十样和每席只派酒两壶,饮酒习:许超过互小盅,饮胙后向族众分发胙肉、馒头之类,这叫散胙或称“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

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注重宗谱。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义称续谱)。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潜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

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祠堂族妊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校址好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如无锡华氏族规规定:初等小学每人提供学杂费5元.高等小学8元,初级中学30元,高级中学50元,大学120元。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去领取,凭成绩报告

单领取下学期学杂费用,留级者停发。此外.还提供华氏子弟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外姓优秀学员的出国费用,经义庄同意,也如数发给,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

、(三)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捌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都在祠

堂实行。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则在祠堂当场被打死、缢死或沉潭而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到了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柯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它是组成桐堂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但这些文化的总根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它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维护,显然是可以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后祠堂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的,但同样也十分芜杂,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使广大妇女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之中,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了解这种文化,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当这种占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正如无锡籍的中国著名规划大师、首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顾奇伟院长所说的、惠山古镇的文化意义在于:“寺祛邪、祠扶正、史致用、二泉吟、水乡行、阿福情”这种高度复合型的文化特征.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四、祠堂的构成与一般分布规律

如前所述,祠堂对于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地缘组织来说,是这些宗族、家族聚居地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的标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族、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体七都能从宗族立庙建祠的祠堂建筑规模、档次来得以反映。因为它是封建家族制度下所形成的产物,它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发展和表现:(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娠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宗直——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关于祠堂的分布问题。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宗族制的首要条件是聚族而居,而这种条件主要在全国的山区、农村占绝大多数,祠堂分散分布在广大农村的特点,它和聚族而居的族众基本上是从事封闭式农业生产,过着千年不变的耕读渔樵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现在我们可以在皖南山区、徽州城里,看到精彩的徽派桐堂建筑;在浙江闽南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原,见到宏伟优美的祠堂建筑,仍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山野村落之中。

总之,一般祠堂的分布规律是以分散为基本特点,祠宅聚合为常规分布形态。

虽然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消亡,祠堂的发展也打上了句号。但是作为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许多残余,都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辩证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受到启迪和教育。

下载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祠堂内部选编传承家训文化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好家训

    传承好家训孕育新风尚 家训乃古今高明之家为谋求永续经营发展,立言训诫子孙而流传后世的珍贵文献。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

    祠堂文化的意义

    祠堂文化的意义 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祠堂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可谓收族敬宗的宗教意义上的......

    祠堂及祠堂文化课件资料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

    传承家风 铭记家训

    传承家风 铭记家训 我出生和生长在比较偏远的大罗天星村,父亲是教师,在当时算是比较有文化的人了。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也读过两年书,在当时也算是有知识的。父亲工作的地......

    传承家风家训作文范文大全

    传承家风家训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家风家训的传承

    小时候从来没有用过“父亲”这个词,包括写了无数关于父亲的作文,都用的是“爸爸”这个称呼。因为我觉得父亲一词太过文字化,只能表现出尊敬,所以我对父亲的称呼一直是爸爸,觉得这......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家风家训——做一个诚实认真的好人》。家风家训,是中国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