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辞职报告巧应对 提高意识避风险
辞职报告巧应对 提高意识避风险
年底劳动争议案件高发,其中最容易发生争议的环节就在离职阶段。2014年12月17日,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特邀北京市亿嘉律师事务所劳动法部主任袁泉律师,主讲以“离职过程劳动争议风险防控及经典案例”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帮助企业HR防控离职阶段的劳动法律风险。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已有4万起,其中一半以上与员工离职有关。离职主要有几种情况:员工辞职、公司辞退员工、双方协商一致、合同终止。袁律师说,在员工离职的过程中,无论是什么因素员工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此时会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所以HR要做好风险防控。
辞职报告最好要书面形式
袁律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物业公司的员工住在他们的集体宿舍里,当天晚上就跟舍友说公司给的条件不好,我不想干了。结果第二天就没来上班,自己白天到外面找工作,晚上回宿舍休息。HR也打电话问过他怎么没来上班,他回复说不想干了。最后员工找了一周的工作后又回来上班了,觉得还是这家公司好。HR看见他就问怎么又回来了,员工说我没辞职,七天工资可以不给我。但是作为公司来说,其他的社保之类的都要继续交。
袁律师进一步解释,法律规定试用期和正式期的员工都有提出辞职的权利,试用期员工提前3天提出辞职,正式员工提前30天。要注意的是,口头提出解除在法律上是成立的,但一旦发生争议,员工可以不承认,口头的证据很难掌握。
除此之外,员工在写辞职报告时,什么样的辞职理由需要HR提高警惕呢?
辞职理由最好写“个人原因”
袁律师强调,如果员工主动提出辞职,在写理由时写“个人原因”就可以了,要防止出现员工写因“劳动合同法第38条”,HR千万不要收这样的辞职报告。在上海浦东区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员工在辞职前就咨询过律师,想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律师说你的社保有问题、报酬支付也有问题,你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向公司提出解除合同。于是,员工找到了人力资源,并提交了辞职报告,上面的理由就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现与公司解除合同”。人力资源当时就没有收,说你这样提出辞职,肯定不会给你开离职证明,以后你到新公司,人家做背景调查也不会说对你有利的话。之后,人力资源给了员工一个模板,上面写的理由是因“个人原因”辞职。员工交完这份报告就走了,又找到了律师。过了几天,公司收到了一份快递,里面是该员工的辞职报告,辞职理由写的是“因劳动合同法第38条”。HR认为公司之前已经收到了一份报告,就没有再理会()。
最后到了仲裁,仲裁委员询问双发解除合同的原因时,双方各执一词。在要求双方提交证据时,发现以个人原因为由的报告背面有一个巨大的字母“B”,仲裁委员问这是什么意思,员工说是被逼的。然后员工又提交了一份录音,说是在HR威胁、胁迫的情况下写的。仲裁委最终认定员工后来那份辞职报告成立,公司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
袁律师强调,劳动合同法第38条是指用人单位有违法的情形,员工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比如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等。在北京,如果公司给员工上的社保基数不足,员工不可以以劳动合同法第38条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社保稽核会让公司补缴差额。
袁律师还补充道,现在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如果辞职报告有问题的话,可以与员工好好商量,千万别说一些威胁和胁迫的话。
第二篇:关于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关于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风险应对处理是体现风险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凸显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核心环节之一。风险应对能力关乎整个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为此,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也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开展风险特征指标的解读和应用指导专题培训会议,解析风险特征指标和不遵从行为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指导风险特征指标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二是要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归集跨度大、跨区域沟通协调及情报交换能力强等比较优势,逐步提高对省、市域范围内,跨区设置机构或存在关联交易纳税人风险应对工作的统筹组织实施能力;
三是要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行业、跨国交易等纳税人类别和特定事项分类,研究总结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分类风险应对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要继续做好税收风险应对操作模板、指南、典型案例等知识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归纳工作,为一线开展风险应对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知识支撑;
五是要通过规范应对流程管理,探索采取项目化管理、“菜单式”应对等方法措施,不断提高税收风险应对过程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三篇:应对“邻避”挑战
应对“邻避”挑战
中国投资2013年第11期
文/《中国投资》 杨海霞
7月4日,中核集团发布《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就其将在江门鹤山市址山镇兴建的一座核燃料加工厂征求公众意见。消息公布后,引起各界强烈关注,出乎投资方的意料,出现了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事件快速发酵,短短10天之后,鹤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取消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不予立项。
据报道,反对者意见集中于对核辐射、核污染的担忧,也有提及该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和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等程序违法,认为项目确定后再公示完全是走过场,等等。
在公众的巨大反对压力下,地方政府迅速反应,一起社会公众事件得以平息,但一个酝酿数年的项目也在仓促的决定中暂停。有报道将事件的导火索指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下文简称稳评),报道认为如果没有项目的社会稳评公示,就不会引发这样一起群体事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中的一项前置性审查。201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简称《稳评办法》),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在我国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时,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和评估论证。
正是在这项制度要求下,广东鹤山市委托评估公司对该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并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然而稳评只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索。事实上,中核核燃料项目并不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唯一重大工程。近年来,我国已经发生了许多因项目而起的群体性事件,如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王子造纸项目,福建厦门、大连福佳大化、宁波镇海、云南昆明PX项目等都出现过类似事件。
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可能存在环境问题的投资项目所引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这些因工程项目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参加人数更多,社会影响较大,地方政府更应重视其风险的化解。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处置社会冲突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许多完全可以提前化解的矛盾,由于处置不当而逐步激化并产生严重后果。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首席社会发展专家斯考特·弗格森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也表示,人们反对项目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项目建设内容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很了解。
项目单位往往在宣传项目的效益方面花很多精力,而对于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愿意提及甚至回避。而当地社区和老百姓最关心的恰恰是项目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从各种非官方渠道打听消息。这些非官方渠道得到的信息有些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甚至有些是虚假的。而且这些信息当中往往很少包括项目准备采取的减缓或补偿措施。最终因为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人们对项目进行强烈抵制。等到已经发生了抵制事件或被媒体曝光,项目单位被迫公布项目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又强调其减缓措施很有效。而此时,人们已经对项目单位以及他们公布的信息和减缓措施失去了基本的信任,甚至一些合规的项目也受到抵制。
在他们看来,这类由工程项目引发的维权事件,大多可以在项目建设前期预防和化解,然而,稳评制度这项用于“事前维稳”的新制度,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大项目“邻避”挑战
2012年7月2日,因担心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最终逐步演变为了群体性事件。
据地方政府所述,该项目是经国家多部委从环保各方论证安全的前提下批准的,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处理原料钼精矿、铜精矿,有充分保障并进行最严格的防渗处理,不会对周围地下水、地表水产生影响。该工艺循环回用处理后,将实现“零排放”,对周边及下游水体不会产生影响。按照环评要求,钼铜项目的治污设施建设占项目总投资的14%,全部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高端的治污设备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将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同时,钼铜项目开工建设后,环保部门还将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测设备并配备监测人员,对工程进行全方位观察测评预防应急,其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在大气(空气)环境上是自然科学的,产生出的固体废物全部外售综合利用,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虽然从环评的审批流程观察,宏达钼铜项目的环境评测工作手续齐全,但是其公布的信息却非常不足。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曾在2012年2月28日对项目进行了审批前的公示,并于3月26日正式作出批复,其在2月28日的公示中显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万吨/年钼冶炼系统、40万吨/年阴极铜冶炼系统和自备电厂3个部分,工程实际总投资67.2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9.6547亿元。”此外,没有任何相关环评信息。
一个合规的项目,因严重缺乏与公众的沟通而引起群体事件,类似事件已经在近年发生多起。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所独有,在工业化国家都曾发生过,被称为“邻避”效应NIMBY(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效应,就是指强烈反对在自己住处附近设立任何有危险性,不好看或有其他不宣情形的事物,具体到一些建设项目,人们对项目可能产生的事故、污染、噪音等表现出的关切。
“目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壮大,公民环保和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公众对社会公平和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要求越来越高”,李开孟说,“类似这些这样存在环境和安全敏感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如果处置不当,会成为群体事件的导火索”。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已经明显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突发期。根据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社会风险评价部主任秦春在媒体披露的数据,1994-2003年,我国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年均增长17%,参与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起,增长4倍。2011年,群体性事件上升到了17万起。
李开孟表示,突发性群体事件按照内在性质,可以分为经济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政治骚乱事件等3种形式。后两类事件主要依靠政法维稳等手段来解决。其中,社会泄愤事件可能会由项目的经济维权引起,当经济维权事件发展到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就演变成为泄愤性公共事件。
维权事件的发生是因为项目的投资建设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在正常的维权活动中,行为者的诉求是寻求体制性的解决渠道,如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司法和行政调解等。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当事人就可能集体上访,游行示威,破坏公共秩序,直至暴力对抗。
“我国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维权事件,都是当事者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希望以合法手段来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这些事件只是一种民众表达利益诉求或情绪的方式”,李开孟表示。
但在这些事件中,地方政府处置社会冲突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许多完全可以提前化解的矛盾,由于处置不当而逐步激化并产生严重后果。这就形成了“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社会伤痛难平,酝酿新冲突”的维稳怪圈。
稳评流于形式
斯考特·弗格森表示,“粗略的项目规划和草率的选址经常会引起动荡和冲突。项目单位应该意识到这些风险并通过避免影响、最小化影响以及足够的减缓措施来管理这些风险。我个人更倾向于更严格的社会评价”。
继《暂行办法》之后,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出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简称《编制大纲》),对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内容提出了一般性的原则要求,但并没有给出全国层面能够通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稳评具体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和评判标准,而是希望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项目稳评具体操作规范和风险评判标准。
在李开孟看来,现实中项目的稳评很多都流于形式,这也是其没有起到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作用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并没有启动,而且也没有看到启动的任何迹象”,李开孟表示。此外,在他看来,一些项目业主单位及地方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项目单位和地方政府开展项目稳评工作,只是迫于申报项目的编制要求而不得不为之。
依照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3级,稳评报告是项目核批的重要依据,只有评为“低风险”的项目才能获批,而风险等级的审核权在地方政府。“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各地方、各部门上报的拟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及评估报告,无论项目本身真实的社会稳定风险情况如何,稳评分析及评估结论全部都是‘低风险’等级”,李开孟说。
“事实上,地方政府难以自我否定”,中咨公司教授级高工徐成彬表示,“虽然他们也不希望发生社会稳定风险事件,但在‘GDP至上’的现实诱惑下,决策者可能心存侥幸,冒险闯关,迫使项目稳评报告做出有违事实的结论,为GDP让路。因此,将项目稳评的前置性审查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从行政机制上很难保证实现《稳评办法》出台的初衷”。
“从逻辑上,将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的决定权交给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主体具有合理性。但是,逻辑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具有现实中的有效性。由于地方政府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内在冲动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经由地方政府报送的拟建项目,无论实际上的社会稳定风险状况如何,其稳评报告所出现的评估结论必定是低风险,除非地方政府不支持这个项目”。李开孟说。
从建立项目审查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当前的项目稳评机制,与“环境评价”“土地预审”“节能评价”等一起,都成为项目审批或核准前置性条件。但是报送中央政府审批或核准的投资项目,“环评”由国家环保部负责,“土地预审”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节能审查”由投资主管部门负责,“稳评”决定权事实上交给了地方政府。
“如果像环评、土地、节能等职能审查一样,由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来审核项目涉稳问题,不仅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而且项目稳评的客观公正性也可能更高”,徐成彬表示。
虽然稳评的初衷在于加强社会稳定风险管理,但现实中,项目稳评也并非万能的钥匙。
“项目稳评仅能在有限领域内发挥因工程项目所引发的经济维权事件的预防作用”,李开孟表示,“希望通过项目稳评预防所有的群体性事件是不现实的;有些地方虽然开展了项目稳评工作,结果却照样发生群体性事件,例如云南昆明化工项目、广东核燃料项目等,但由此而否定项目稳评的积极作用是不客观的”。
斯考特·弗格森也表示,有一些项目也许可以提供双赢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项目在效益和成本的分配上并不公平,也就是说有人受益而同时其他一些人遭受损失。对于这些项目,需要准备足够的减缓措施以确保一个公平的结果,但往往法律上又没有强制要求。项目单位认为那些减缓措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因此尽量简化,只要受影响人境况不会变差或不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不是确保受影响人能与其他人群一样真正从项目中受益。
“这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现在有些受影响人已经开始要求更公平的对待”。斯考特·弗格森说。
链接
大项目引发群体事件
厦门PX项目
一、厦门PX项目概况
厦门PX项目是指由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在厦门海沧投资建设的“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该项目于2004年2月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项目建议书(发改工业[2004]264号),2006年7月获核准(发改工业[2006]1334号)。厦门PX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原计划2008年投产,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南部工业区,距最近的居民区不足1.5公里,距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约5公里,距厦门岛约7公里,项目区5公里范围内的人口超过10万。
二、厦门PX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项目开工后广受质疑。2007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公布,提案认为该项目区离居民区太近,如果发生泄漏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但该提案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厦门市政府的关注。
同年5月末,一些厦门市民通过短信等渠道获取了关于PX项目与环境污染的相关信息,数千名市民在6月1日以“散步”的名义上街游行。游行人士占据主要街道,要求厦门市政府终止兴建化工厂的计划,期间游行者与武警发生冲突。数小时后,游行人群和平散去。6月2日,游行继续进行,后由于大雨,游行人群散去。
三、项目后续处理
2007年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就厦门PX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环评,该环评报告于12月5日对外公布,认为该项目选址是不合理的。12月8日,厦门市委在厦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截至投票结束时,共有5.5万张票反对PX项目建设,3000票支持。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针对PX项目召开市民座谈会,在49名与会的市民代表中,超过40位明确表示反对该项目建设。12月14日,厦门市政府针对PX项目召开第二场市民座谈会,在97名与会的市民代表中,约有62名发言,其中50余名明确表示反对。
2008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根据总体环评、民意调查结果,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考虑到该项目对福建省石化工业,尤其是聚酯化纤产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厦门市政府、漳州市政府与投资商友好协商沟通,同意将该项目以及另一“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2期工程”项目(属PX下游项目,于2006年10月获得国家核准),一起迁至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进行建设。上述两个迁建项目名称分别变更为“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工程”及“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工程”。两项目重新编制了申请报告,并于2009年3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继而启动了工程建设。
201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具文同意腾龙芳烃项目因原料变化进行建设方案调整。但由于该方案调整未报经环保部门批准,项目曾于2013年1月遭到国家环保部处罚。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查,工程已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但因近期试运行过程中发生一次管件破裂爆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项目仍在进行隐患排查,并等待漳州市事故调查报告出台,尚未投入正式生产。
该迁建项目作为龙头项目,为福建省打造古雷国家级石化区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对《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的审批工作。
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
一、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概况
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即“中国石化(600028,股吧)镇海炼化分公司扩建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镇海炼化分公司对已辟厂区的扩建项目。该项目选址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22公顷。项目投资方为中石化下属规模最大的炼油企业——镇海石化,总投资估算约558.73亿元。该项目是由国家化工产业振兴计划所确立的国家生产力布局重点战略项目,预计扩建后企业总规模将达38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将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综合炼油石化企业,同时会使浙江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220万吨/年乙烯的产能,建成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2009年开始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程序。但由于受用地预审、环评、安评、企业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项目方案不断调整,导致目前核准程序仍处于委托评估阶段。
二、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多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如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的丙烯腈泄漏事件、澥浦镇化工厂偷排有毒气体事件等,周边生活群众对该地区环境问题极为不满。
从2012年10月初开始,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区周边部分村民就项目落户后的相关环保及村庄搬迁问题到镇海区政府信访。同年10月22日,湾塘等村近200名村民,以居住点距离化工企业过近为由,集体到宁波市镇海区政府上访,要求尽早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并围堵了城区一交通路口,造成群体性事件,后该事件进一步引发了宁波市区内的群体抗议事件。
针对这一事件,10月24日凌晨,宁波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提出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对工艺产品方案和主体装置组成进行优化,但该《说明》并没有得到群众认可。10月26日、27日、28日,游行群众继续聚集,并与警察发生冲突,甚至出现部分群众冲击国家机关现象。
三、项目后续处理
在发生群体性事件前,该项目方案实际已经基本确定并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后由于该事件影响,2012年10月28日,宁波市政府明确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中国石化又重新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评阶段。
大连福佳PX项目
一、大连福佳PX项目概况
大连福佳PX项目是中国最大的PX项目之一,投资方为大连福佳集团和大化集团(福佳集团占51%股份)。该项目位于大孤山石化区,占地80公顷,共投资95亿元,预计年产对二甲苯(PX)45万吨。2005年12月23日,福佳大化PX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发改工业[2005]2748号)。
2006年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设立,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行。该项目作为老牌国有化工企业——大化集团整体搬迁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子项目,被大连市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项目和“大连市政府六大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10月项目开始动土施工,2008年11月18日完成装置建设,2009年5月试生产并于6月21日正式运营。
由于该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根据市场情况将生产规模变更为年产70万吨PX,厂址位置也有所变化,企业于2009年再次申请对《变更申请报告》进行核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于2009年9月30日出具《关于同意调整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X项目建设方案的复函》(发改办产业[2009]2067号)。
二、大连福佳PX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2010年7月,中石油输油管线发生爆炸时曾引发大连市附近海域的严重漏油和城区严重污染。同年10月,同一出事地点发生了第二次爆炸。接连的环境事故引发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引发大连市民强烈不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大连市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1年8月8日上午,受台风“梅花”影响,海水冲击致使大连金州开发区福佳大化PX工厂的堤坝出现两段垮塌,每段溃堤长约三十几米,若海水倒灌,有毒物质将会大面积扩散,在当地引发恐慌。8日下午,央视记者对其采访被殴打,群众对此较为不满,成为集会游行事件的导火索。
8月14日,据新华社公布,约有12000多名大连市民到大连市政府门前集会,要求政府将该项目搬出大连,期间与武警爆发冲突但并未发生打砸事件。8月14日下午,大连市政府做出决定,停产福佳大化PX项目并对其进行搬迁。而后示威活动逐渐平息。
三、项目后续处理
虽然发生过群体事件,该项目实际仍在正常运行,但该事件推动了大连石化公司(炼油厂)的搬迁提到议事日程。2011年12月,大连市政府召开大连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规划和福佳大化等大孤山半岛石化企业整体搬迁改造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而后形成《搬迁规划方案》,提出以酝酿搬迁的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连石化公司(炼油规模2000万吨/年)为龙头,打造长兴岛(西中岛)国家级石化区。(资料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第四篇:浅谈国有企业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小编推荐)
浅谈国有企业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投资风险、财务风险、销售风险、外汇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在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运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国有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国有企业;应对;能力。
1国有企业风险处理现状及分析。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与防范风险体系,面对风险时,往往是手足无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意识薄弱。虽然,我国国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能力已经比计划经济时代有大幅提升,对风险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目前,国有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但国内仍有不少企业认为内控是可有可无的,有的连独立的内控部门都没有,有的就算成立了内控部门,也往往流于形式。相反,我国不少的民营企业家有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对华为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剖析,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企业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他认为,公司从上到下,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
(2)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一些企业忽视法律顾问的作用,在重大决策、工商谈判、对外出具法律文书等活动中缺乏严格的法律论证和工作程序,部分企业未经论证,盲目地超速发展,造成资金链断裂。中航油事件充分暴露出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的缺失。
(3)风险应变能力不够。有一些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用错误的手段,反使危机愈演愈烈,如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事件发生后12天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一场环境危机演变成了“环境+诚信”危机。
2国有企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方法。
国有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有企业经济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民生的安定。国有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1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风险意识的强化与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的建立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不断地培训和宣传,特别是对企业的领导层,强化企业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是关键。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多的法律事务,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尤为重要和紧迫。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既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各级国资委有效实施国有资产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法治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指出:“以加快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2009-2011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2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有关风险控制的制度不少,但并不全面,制度执行偏差仍然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应尽快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1)补充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减少部门间重复、冲突的制度。
某公用事业单位,仅对涉外服务人员就制定了八项制度,如“服务规范标准”、“限时服务项目规定”、“服务质量验证管理办法”、“统一穿着职业装、佩带标识的规定”等,部分内容、规定重复且冗余,完全可以在“服务规范标准”中将限时服务、服务质量验证、着装要求等一并纳入。然而如此大的企业,且是涉及民生的企业,却没有有关对外宣传、与媒体沟通方面的规定。
(2)在风险控制制度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贵在执行,制定时轰轰烈烈,制定完了就束之高阁,实际执行中又将其抛到九霄云外,再好的风险控制设计也只是流于形式。因而如何培养尽责的员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落实风险控制的关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此外,企业应积极鼓励员工,对于发现的风险点提出建议;重大决策事项应公开透明,接受全员监督。
2.3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系统。
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及经济法律风险等方面,其中安全生产风险受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国有企业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来控制和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1)风险防范的组织机制。除金融企业外,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条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但可以由现有的职能部门承担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如财务部、审计部、安全服务部、法务部等,不论由哪个部门承担,都必须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此外,除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外,企业自身也应选聘一些法律方面的专才。
(2)风险防范的会计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大范围的比较分析,对于异常值及时报警,使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风险。
(3)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机制。通过风险分析机制,抓大放小,重点关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风险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4)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应对方法有以下4类:①回避风险,如当某些项目超出了自身的技术条件和安全防护能力时,企业应暂时回避,等条件成熟再开工,不要仓促上马。
②转嫁风险,如将部分大型施工项目总包给有资质的其他大型公司,由其再分包下去,减少自身的责任。③接受风险,接受风险不是任凭风险发生而无能为力,而是确认风险的威胁后,制定对策方案,一旦预计的风险成为现实,可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预先设定的程度之下。④分散风险,如针对安全事故高发、易发的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购买各类保险(施工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等)。
(5)风险责任机制。必须明确企业经营者全面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实处。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问责对象,结合相关的奖惩制度,促使其提高警惕,在未来的经营中不再重蹈覆辙。
(6)建立风险审计体系,推行安全审计。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开展安全审计,主要是在石油行业,很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在开展HSE(Healthy Safety Environment,健康、安全与环保)审计。大中型国企应定期对安全投入资金的使用及结余情况、安全规范流程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审计应该制度化,成为刚性的原则,并和激励、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
国有企业的风险应急系统仍不够成熟,在风险发生时,反应往往过于滞后。①建立风险应急方案,并定期开展风险应急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演练不是过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并打分。②塑造负责任的国企形象,一旦发生风险,要积极、诚实地接受事实,不隐瞒、不推卸,向社会证明有企业魄力、有能力处理好风险。同样涉及儿童奶粉问题,与三鹿集团的逃避、隐瞒不同,美赞臣(Mead Johnson)、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等国外企业不仅有自己的召回机制、赔偿机制,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均可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公布消息,从不隐瞒。③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避免风险发生时,社会舆论出现不利于国企的一边倒现象。
本文对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做一些浅显的讨论,希望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强化风险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做大做强。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淑和。全面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依法保障国有重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R]。在全国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2]孟红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3]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4][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M]。张宜霞,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如何巧避面试中四大陷阱
看人看相,听话听音。一些精明的主考官在面试时喜欢故意给应聘者设下圈套,以声东击西的方式,从应聘者的回答来判断他的性情、胸怀、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决定录取与否。因此,对于一个应聘者来说,能否清楚地掌握主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巧妙地回答拉近与主考官的距离,赢得最后的胜利便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市场报为此总结出了应对面试陷阱的四大对策。陷阱一“我上学那会儿某功课经常不及格,我发现你这门功课好像也学得不太好,你能谈谈是什么原因吗?”分析: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顺着杆儿爬,回答说:“那门功课太难了,所以……”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主考官问这种问题绝对不是在和你套近乎,很大程度上,他可能是在考验你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是从自身查找原因,还是喜欢推卸责任?对策: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既不推卸责任,也不要一味自责,而是直面现实。你可以这样回答:“是的,我这门功课成绩不是太好,但我相信这不会成为我拥有这份工作的障碍。”陷阱二“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总经理要求您1年之内逃税100万元,您会怎么做?”分析:面对这类问题,如果你抓耳挠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者思如泉涌地立即列举出一大堆方案,你都会中他们的圈套。实际上,主考官这个时候真正考核的不是你的业务能力,而是你的商业判断能力及商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大企业中,遵纪守法都是员工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我想您的问题只能是一个‘如果’,我确信像贵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是不会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当然,如果您非要求我那么做的话,我也只有一种选择:辞职?”陷阱三“你认为自己过去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分析:问这样的问题,主考官绝不是为了让你彰显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而是在调查你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如果你如数家珍地将自己过去的成绩一一罗列开来,只能给人一种骄傲自满或好大喜功的印象。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曾经带领大家……”这样的回答既显示了自己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一面,同时又表明自己尊重别人的劳动,显得客观、公平。陷阱四“真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分析:面试过程往往是应聘者与主考官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一些主考官可能会问一些极为刁钻或是让人感到非常尴尬的问题,以检验应聘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他们甚至会用一个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或是用怀疑、尖锐、单刀直入的眼神,使应聘者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如果这个时候你被激怒,或者完全失去了信心,那你可就中了圈套了。对策:面对主考官的咄咄逼人,当你黔驴技穷的时候,别忘了应战绝招:微笑着面对挑战。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永远保持智慧与谦和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