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修订版 —潍坊高新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暂行办法(新)剖析
潍 坊 高 新 区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暂 行 办 法
(2016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建设,奋力推进潍坊高新区“三次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集聚,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支持的对象适用于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在潍坊高新区(含潍坊高新区滨海产业园)的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经济社会组织。
第四条 专项资金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后补助、股权投资、— 1 —
贷款贴息、奖励补贴、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引入竞争性分配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二章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第五条 实施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计划。对区内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购买测试检测、委托开发、研发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经评审认定后,每个企业每年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补贴。(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参照了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的经验做法,对提供创新服务的对象限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两类,更便于兑现审核和管理。)第六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孵化一批“种子企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与开发。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区内科技企业开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等创新项目,经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认定或专家评审后,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科技创业计划,根据人才团队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应用前景、融资能力等要素,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第三 — 2 —
方科技评价机构认定或专家评审后,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支持毕业大学生创办企业。实施创业起航计划,对当年度由海外归国留学生和国家“211”重点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创办的企业,给予5万元科技创新券支持(可用于支付当年物业、能耗及创新券规定的其它用途),以及10万元贷款担保和贴息补贴。(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是新增条款,通过支持毕业大学生创办企业,积极营造众创环境和氛围。)第七条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高水平研发机构。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计划,鼓励企业组建认定省级以上企业(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推动工程化成果向行业辐射、扩散,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对当年度获批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八条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落实执行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对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励。(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的企业以及省级以上
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奖励内容。)第九条 鼓励企业申报政府科技进步奖。对当年度区内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给予一等奖200万元、二等奖10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区内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给予一等奖50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的资金奖励。
第十条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设立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能力,对当年度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资助10000元;对当年度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每件资助600元;对当年度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每个国家资助2万元,同一件发明创造在多个国家获发明专利权的,最多按五个国家予以资助。(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对授权后的发明专利资助不再区分“实施”和“未实施”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而是一次性支持,因为企业大部分发明专利本身是在具体应用实施过程中申请的,在奖励额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次性支持更便于管理。)
(二)鼓励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和管理水平。对当年度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获得山东省专利奖特别奖、一、二等奖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审核认证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科技型中 — 4 —
小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在贷款全部还清并经审核后按照实际支付利息总额的50%给予贴息补助,每家企业每年利息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获得山东省专利奖特别奖”的奖励;增加了“对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企业”的奖励;增加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的支持内容。)第十一条 支持标准创制和品牌建设。对上年度牵头制定并获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新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区内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山东服务名牌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新认定的国际注册商标,每1件(以注册号或注册证明为准,1件商标可涵盖多个国家或商品类别),给予企业1万元的资金奖励,1家企业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获批国家级专业标委会(工作组)的企业,每获批1个给予5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获得中国质量奖的区内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新获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版权示范单位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励。(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国际注册商标以及国家级专业标委会企业”的奖励内容。)
第三章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十二条 支持各类创新孵化载体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增强服务能力、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
(一)鼓励新建孵化载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对当年度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孵化器运营管理机构2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通过国家级、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的众创空间,分别一次性给予众创空间运营管理机构50万元、20万元的资金奖励。(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众创空间”的奖励内容。)
(二)鼓励平台载体资质认定。对区内建成启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当年度首次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CMA(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等资质的,给予20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建成启用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取得“可信云服务”认证的,给予5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国家级科研条件平台来区设立分支机构的,经认定后给予10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被国家质检总局或国家认监委认定为国家质检中心的,给予20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被省质监局认定为省级质检中心的,给予100万元的资金补贴。(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通过可信云服务认证平台”的奖励。)
(三)支持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对区内以财政投资为主建成运营的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考虑其服务中小企业数量、收费标准、客户总体满意度等因素,结合上年度平台用于公共服务的 — 6 —
实际支出额度,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补贴,用于平台设备内容的维护更新、材料损耗等。(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以财政投资为主”,进一步明确了平台的公共属性,更便于界定和实施。)(四)支持企业开放共享科研资源。对区内拥有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条件平台的企业,鼓励其技术研发设备、大型科学仪器等科研资源面向区内同行业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经高新区有关部门备案认证后,对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企业,可纳入创新服务供给单位,享受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是新增条款,通过支持企业开放共享科研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协同创新效应。)
第四章 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集聚
第十三条 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科技园、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50强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和大型央企地区总部,与潍坊高新区开展战略合作。对以上机构来区单独建设或联合共建的大学科技园、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根据建设和投资规模、服务水平、引进项目和人才(团队)数量、产业带动力以及品牌影响力等情况,经认定后给予100—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鼓励区内园区和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模式,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区内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当年度新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的区内企业,给予2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度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区内理事长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申报区科技计划项目的,优先给予支持。
第五章 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第十五条 鼓励申报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我区申报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市“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及相当层次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扶持。扶持资金按照4:3:3的比例分三年发放。(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大幅提高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扶持额度,扶持资金由五年发放改为三年发放。)第十六条 支持人才团队培养和人才载体建设。从2016年起,对新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依据项目评估情况给予250—100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当年度入选的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50万元的创新创业扶持。鼓励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载体,对当年度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 8 —
1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当年度认定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的区内企业,给予10万元的资金支持。(与原条款相比,该条款增加了“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的资助内容;大幅提高了“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奖励扶持额度;增加了“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支持内容。)
第六章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第十七条 规范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壮大。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我区产业投资领域,推动我区创业创新、产业升级和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第十八条 支持科技企业上市、挂牌和并购重组。对在海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募集(IPO)的,给予3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给予18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的其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按照融资额的5‰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补助。
第十九条 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按照最高不超过30%的比例,对金融机构用于科技企业信贷投放产生实际损失给予代偿,优先支持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科技专营机构开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担保、知识
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形成政银企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第二十条 建立贷款贴息的定向扶持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信用增进、风险分散、减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整合投贷资源,对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获得的固定资产专项贷款、创业投资机构支持的初创期科技企业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等,按照贷款基准利率的25%,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贷款贴息。
第二十一条 完善科技信用保证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信用保证机构的激励作用,引导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规模。对信用保证机构开展的科技企业履约保证、出口信用保证、内贸信用保证等信用保证业务和科研人员人身商业保险、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科技保险业务,按照不超过年度保险费的30%给予业务补助。
第二十二条 建立企业融资信用体系。依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共享新机制。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潍坊高新区科 — 10 —
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区创新驱动工作。
第二十四条 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当年度无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违法案件、重大社会治安责任事故,无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
第二十五条 本意见由潍坊高新区科技局负责解释。潍坊高新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分工,负责对口业务的办理,牵头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申报和评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购买第三方机构对相关项目、人才的申报、认定、评价、验收等专业服务工作。
第二十七条 如本办法出现与今后上级出台政策相抵触情形的,相关条款予以废止并自始无效。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1年。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兰州转型跨越发展
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8课题指南
综合类
1.兰州如何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问题研究 2.从兰州的发展兴衰变化看兰州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 3.借鉴贵阳等地的崛起谈兰州的发展战略 4.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兰州未来发展研究 5.兰州稳增长与调结构综合研究
6.兰州如何培育和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7.兰州打好“招商引资项目攻坚战”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关键性作用研究 8.深化兰州新区改革 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研究
9.加大高新区、经济区创新发展力度 加快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强劲引擎研究 10.兰州打造国际货运班列中转枢纽和国际物流集散中心研究 11.兰州争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研究 12.兰州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
1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大兰州经济区建设研究
14.兰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问题研究 15.兰州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与难点研究 16.兰州积极探索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研究 17.兰州如何着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8.兰州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大发展体制机制和具体对策研究 19.兰州加快作风转变改善发展环境系统研究
20.兰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研究 21.兰州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22.兰州如何激发、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研究 23.新时代全面深化兰州改革研究
24.兰州进一步破除无效供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5.兰州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和改革方向研究 26.兰州如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推动经济发展研究 27.如何增强兰州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研究
28.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释放兰州发展动力和活力研究 29.创造兰州市生机勃勃的“双创”的体制机制与生态环境研究 30.兰州深化创业扶持政策 继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研究 经济类
31.兰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32.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方式途径研究 33.兰州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研究 34.大力发展兰州现代装备制造业研究 35.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兰州品牌研究 36.兰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37.构建兰州现代物流体系研究 38.推进兰州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39.加快推进兰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40.兰州探索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研究
41.兰州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42.兰州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43.兰州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研究
44.兰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系统对策研究 45.大力提升兰州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研究 46.如何发挥兰州科技资源优势问题研究 47.深入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48.兰州力争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 49.兰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0.兰州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优势产业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研究 51.兰州如何做好防止人才流失和招才引智工作研究 52.打造兰州人才高地和发展环境研究 社会文化类
53.兰州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54.兰州性别比失衡地区青年婚姻问题研究
55.兰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 56.兰州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57.兰州解决好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研究 58.兰州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59.兰州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60.兰州市特色文化元素挖掘与增强城市魅力问题研究
61.兰州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62.建立兰州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闻反应机制和能力提高研究 63.建立健全我市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64.兰州如何做好打击和防范各种黑恶势力研究 65.建设兰州健康政治生态问题研究
66.探索建立我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研究 67.提高兰州市行政效能和服务的体制机制与具体途径研究 68.如何在我市切实做到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69.如何运用大数据推进兰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城市管理类
70.大力提升兰州城市品质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研究 71.优化兰州城市功能布局 疏解非省会城市功能研究 72.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着力打造兰州智慧城市研究 73.培育兰州城市特色 推动兰州城市形象和品位全面提升研究 74.兰州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思路与具体对策研究 75.兰州建设绿色城市研究
76.兰州加快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研究 77.兰州创建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研究
78.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79.兰州市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治理研究 80.兰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
第三篇:李学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来源:《求是》作者:李学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新世纪又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去年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十二五”时期,我们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江苏是工业大省、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未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十二五”时期,江苏又处于人均GDP从7700美元向1万美元攀升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知识型经济转变,尽快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破解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江苏目前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特别是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基础。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速的情况下,有条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赶超发展,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江苏科教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较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发展基础好。把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把握发展先机,以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是完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经验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创新驱动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把教育作为创新之基,把文化作为创新之魂,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
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到2015年,江苏要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在全国率先建成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省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是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将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和资源,把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0%;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快速起步;去年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要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攀登计划,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主攻高端技术,瞄准前沿,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未来发展的技术优势。发展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同步提高。突破高端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向自主研发跨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步伐。
以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源泉。近5年,江苏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省份中提升最快,但与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需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大力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开展先进技术攻关和科技应用示范,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江苏传统产业规模大,38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居全国前三位。要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趋势,把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尽快实现由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转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突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综合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两个率先”进程,必须在工作推进上有更大力度,在政策支持上有更大举措,在营造环境上有更大作为。要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上有新突破。创新型企业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一站两院三中心”的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平台、重点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在推进产学研政合作上有新突破。推动产学研政紧密合作,是促进经济与科技融合的突破口,是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创新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功能,明确产学研政各方的责权利,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引导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促进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要在建设创新体系上有新突破。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同时,启动实施省级创新型城市以及创新型乡镇试点,切实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以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为目标,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支持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核心区,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把苏南建设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的示范区。要在发展创新型园区上有新突破。创新型园区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重要纽带,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政策集成的要求,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创新要素进入高新区的通道,广泛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快形成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产业园。
要在造就创新型人才上有新突破。牢固确立人才第一资源观念,坚持高端人才引领,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紧迫需求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一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努力培养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面向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资格局。学习借鉴国内外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省部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开创江苏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
第四篇: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文章标题: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广东检验检疫局八项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外向型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外向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东检验检疫局近日推出八项措施,全力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转变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紧密结合实施“大通关”战略,加快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进程,优先对自主创新型出口生产企业推行电子监管,彻底转变批批抽样检验检疫的传统监管模式,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抓好出口产品质量。
二、推行便利措施,提高自主创新型企业出口产品验放效率。推行风险管理制度,帮助和指导企业达到检验检疫分类管理一类企业要求,使自主创新出口产品享受减少抽检批次的优惠措施;对自主创新型企业推行检验检疫电子审单快速核放制度,使其产品出口全面实现电子申报和电子放行;优先推荐自主创新型出口企业实行“绿色通道”管理,使其产品享受优先报检、优先检验检疫、免于口岸查验、直接换证放行等便利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产品出口免验;对企业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或其他建设物资实行“全天侯、无假日”预约工作制,提供优先报检、优先检验检疫的便利措施。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与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联系协调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在进出口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和技术优势,研究、跟踪和掌握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动态和技术法规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质量控制手段,规避贸易风险,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出口贸易摩擦;协调检验检疫协会等行业组织,积极组织有关自主创新型企业就国外拟实施的技术措施进行“通报评议”,并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反馈评议意见,使国外不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措施对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四、加大认证认可工作力度,助推自主创新型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展ISO9000、QS9000、ISO14000、OHSAS18000和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的宣传、指导工作,优先办理出口商品注册登记、出口食品和出口化妆品卫生注册登记以及出口食品对国外注册推荐工作,促进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使更多产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五、加大原产地工作力度,引导和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利用国外关税优惠政策。广泛宣传普惠制、《亚太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协议》等国外关税优惠政策,引导自主创新型企业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和出口策略,充分利用区域性关税优惠政策扩大产品出口;加强对国外有关关税优惠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利用国外关税优惠政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符合给惠条件的自主创新出口产品充分享受给惠国关税优惠待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紧密结合实施名牌战略,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创名牌。加大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鼓励和优先推荐自主创新出口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支持有条件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争创世界名牌;积极发掘自主创新型企业产品中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广东本土“名、特、优”产品,鼓励其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和原产国标志保护,积极做好企业申请的指导、审查和上报工作,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产品通关、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出口。
七、提供优质服务,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活动。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商品交易会、经贸洽谈会等国际经贸活动,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出入境参展物品优先办理检验检疫手续,必要时,设立专用通道、现场监管点和办公咨询点,为企业提供“随到随办、边验边放”的优质服务。
八、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维护自主创新型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机构口岸执法把关职能作用,协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进出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开放和有序的进出口贸易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第五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5月1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根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现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并明确提出“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强调要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能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经济强省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两个率先”的进程。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同时,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球的视野、核心的地位、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二)把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养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处于活跃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目标和内涵,按照系统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的要求,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构建有利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国际化,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部署落到实处,实现重点突破,取得预期成效。
二、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四)奋斗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五)重点任务。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六大计划”,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高新技术攀登计划。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
——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15年,在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10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明确高新园区新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引导和推动高新园区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转变发展方式先行区、新兴产业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高新园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达100件以上。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民生科技促进计划。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社区创建行动、民生科技促进行动、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民生科普进社区行动,开展科技应用示范,显著提升科技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从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得益受惠。到2015年,建成10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突破100项重大公益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2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2015年,引进10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4000名中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三、着力推进重大技术研发和突破
(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攀登计划,在新型光伏电池及系统、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高性能战略材料、大品种创新药物、新型节能装备、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需求。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引进高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争取在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七)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江苏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干细胞、微纳制造、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数字农业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统筹各类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向产业转移和转化。集成各类产业技术发展资金,组织实施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
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整机或产品系统,加快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创新的重大科技平台及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超前部署膜材料、清洁能源、纳米科技、超导材料、机器人等先导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带动性强的战略产品,形成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源。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紧紧抓住研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销售服务等重点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
(九)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集群,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制一批重大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形成一批重要专利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重点突破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运用数字化设计、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造就在国际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十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开展产品形态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进一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六、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
(十二)推动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引导高新园区着眼自主创新,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加快研发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各地实际和发展基础,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明确各园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园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制高点,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进入高新园区,重点建设好10个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使之成为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引导高新园区与沿海和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
(十三)统筹推进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引导相关高校集成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园区的合作,充分发挥连接上游科学研究与下游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重要基地。加快提升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水平,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办高科技企业,催生一批高科技新业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
七、切实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十四)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实施民生科技促进计划,积极打造民生科技,围绕感知健康、绿色建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防灾减灾、水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强警等重点领域,着力开展先进技术攻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创建科技社区,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建设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科技社区,并成为民生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区和科技惠民的先行区。坚持科技引导、改革创新和实验示范,建设一批主题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十五)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示范。推动科技资源和成果向“三农”倾斜,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粮食丰产、设施农业、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加强品种创新,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重点育成一批主要农作物、蔬菜园艺及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建立稻麦生产良种化、机械化、精确化、可持续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食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等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从“田头”到“餐桌”双向全程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开展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及垃圾处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新模式。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加快全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十六)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水平。按照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的要求,在污水深度处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环保新材料研发、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加快建立符合省情特点、产业发展方向和污染防治需要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着力构建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控平台,及时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重点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推广应用一批共性技术,保证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八、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十七)面向创新创业实践育才引才。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造就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进一步组织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培育国际化引才活动品牌,着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整合人才、项目经费,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团创新创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市县区、开发区和企业)联合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人才发展统计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人力资源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指标的考核,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完善有利于发现、选拔、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评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中人才培养引进的支出比例。打破制约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壁垒,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从高校院所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基层服务,吸引“千人计划”人才到企业建立工作站;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设“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优质服务,使之成为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区域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公寓,积极改善高层次人才生活条件。
九、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
(十九)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创新基础,深化创新工作部署,加快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整体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化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国家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区域。加快建设沿海科技走廊,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苏中和沿海地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基地,支持苏北与苏南共建科技园区,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规模,努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十)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的目标定位,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体制机制突破为动力,以集聚创新资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显著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努力把苏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区,带动全省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组织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苏南各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快启动建设,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布局。到2015年,苏南地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二十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激励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争取大中型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强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转化的支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的转化。鼓励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转化知识产权成果,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创业园、软件园、植物新品种试点示范基地、特色版权产业区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实施技术标准专项,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科技攻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十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完善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定期发布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知识产权侵权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知识产权争端的事件提出预警,及时控制和组织应对,并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健全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之间建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特别是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依法联合维权。
十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十三)加大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总结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建设,着力破除影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大量涌现。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外的高水平技术转移平台,鼓励支持我省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畅通转移渠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十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重点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大研发载体;建设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区域性技术合作平台,为企业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支撑;鼓励企业设立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各类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集中力量建设2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促进产学研资源向苏北地区集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一批新型产学研共建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加强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水平。
(二十五)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水平。发挥开放大省优势,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获取和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渠道。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或兼并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联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努力提高我省开放创新能力以及在相关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十六)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障碍,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推进地方设立引导资金,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尽快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到2015年达2000亿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启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推进有条件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
十二、努力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完善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快健全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目标要求,谋划思路举措,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十八)抓好协同整合。制订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举措,加大执行力度,简化手续,规范操作,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形成全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整合并优化配置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全社会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实现开放共享。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重大自主装备首购首用等政策的落实。管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财政科技投入经费,并实行集成联动,引导金融资本、创投基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和项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二十九)发展创新文化。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弘扬“三创”精神,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来,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在省科学技术奖中增设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江苏真正成为创新创业创优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