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经信委2011年项目出炉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杭州市财政局
杭经信联办〔2011〕94号
关于做好二O一一年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市)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财政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经发局、财政局:
为加快培育重点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关于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11〕201号)要求,现就2011年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属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含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投资、公共平台、开拓市场项目。
同一内容的项目已获得市级财政同类或国家、省资助(奖励)的,不重复进行资助(奖励)。项目获得国家、省级资助(奖励)后,市级财政已资助(奖励)的资金视同配套。
二、基本条件及申报资料
(一)基本条件
1.申请单位必须为在杭州市〔含区、县(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和纳税的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市级以上发文认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业设计园区等。
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健全。
3.申请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导向目录,符合杭州市相关产业规划。
4.申请项目原则上应是上年度或本年度已完成的。项目的实施期一般在2年内(药物研发项目可适当延长),对非延续性政策,项目认定和投资额限于2010年1月1日后发生。投资大、实施期长的重大项目确需按进度分期资助的,经申请批准,可分段实施。
5.申请项目必须在杭州市范围内组织实施。
(二)基本资料
1.2011年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申请表(附件1);
2.财政扶持情况说明(附件2);
3.项目报告书(附件3);
4.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5.项目资助或奖励额度与企业投资额相关的,需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具体见分项申报资料要求),审计报告按《关于印发〈杭州市财政扶持企业项目专项审计报告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杭财企〔2010〕897号)出具。
三、分项资助标准、条件及申报资料
(一)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项目
(1)资助标准及申请条件
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自主研究、掌握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研发投入5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含工业设计创新项目),按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0%给予资助;对重大项目研发投入500万元(含)以上的,按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5%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项目符合我市有关产业导向,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的有关产品与指标应具有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项目所应用的技术路线、研发手段应切实可行,预期成果显著;
项目涉及产品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申报资料
技术创新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如专利、软件著作权等);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2.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1)资助标准及申请条件
对重大技术装备国内首台套项目,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具体奖励标准根据项目的先进程度、作用意义及单套销售价格等情况,制定分档奖励等次(另行制定)。
申报领域应符合国家四部委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09版)及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2011版),依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发改工业〔2008〕224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关于杭州市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品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272号)认定,属于成套装备、单台设备、核心部件或总成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申报资料
相关部门认定的重大技术装备国内首台(套)的文件(企业可先申报,认定后提供);已投入商业使用的,提供产品销售合同或发票等证明材料。
3.重大资质认证。
(1)整车生产牌照资质奖励的标准与条件
获得轿车生产牌照资质的,一次性最高奖励300万元;获得轿车以外乘用车牌照资质的,一次性最高奖励200万元;获得商用车生产牌照资质的,一次性最高奖励100万元;获得改装车(专项车、特种车)牌照资质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企业申请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并被公告的,发生的第三方认证费用经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确认,给予认证费用10%-20%的补助。
(2)生物医药认证奖励的标准与条件
研制奖励: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创新治疗药物奖励(国家一类新药)200万元;对国外已有同类药物上市,通过结构修饰或工艺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治疗药物的奖励50万元;对国内首家上市的仿制治疗药物的奖励20万元。
认证奖励:首家获得美国、欧盟、日本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50万元和50万元;首次获得其他国际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获得国际注册(认证)的医疗器械、国家三类医疗注册证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以上各类认证不重复奖励,但可从高奖励。
(3)申报材料
企业获得的相关资质认证证书、文件及证明材料。
(二)产业化投资
1.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
(1)资助标准及申请条件
对计划总投资在2000万元(含)以上(其中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医药企业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投入]的12%给予资助;对总投资在5000万元(含)以上(其中设备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医药企业含GMP投入)的14%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设备投资额的12%、14%给予资助,不受计划总投资限制。
按规定已审批、核准或备案,在项目实施期内完工的项目;
项目的实际完成投资额不低于备案或核准计划总投资50%的项目。
(2)申报资料
项目审批部门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项目专项审计报告;项目总结报告。
2.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材料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分别按项目投入的15%、12%给予资助;其他企业实施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实际完成项目投资额100万元(含)以上;项目投资额主要包括软件、硬件、网络建设采购费用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费用,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硬件费用不得列入项目投资额。
(2)申报材料
杭州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备案计划;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3.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材料
对经市政府确定、在杭州实施的处于市场拓展前期的推广应用示范项目,给予项目实施单位(业主)按项目投资额20%的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物联网示范项目需实际完成投资额200万元以上,LED照明应用示范项目需实际完成投资额10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需实际投入200万元以上。
项目实施单位需具备承担项目所必须的资金条件和有关资质。
项目建设方案可行,在本行业处于先进水平,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应用和市场开拓,具备较大的带动作用。
项目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或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应符合示范性的要求,有关项目的内容、形式应在杭无应用先例或只存在个别类似案例。
项目应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同意。
(2)申报材料
市政府确定为示范性项目的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材料;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4.总集成、总承包项目。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条件
对企业以制造业为基础开展总集成、总承包,实施的合同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按合同金额的2%给予资助。单个企业资助累计不超过300万元。
企业设立的以制造业为其主营业务并成功开展总集成、总承包等相关业务的项目。不接受专业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等申报。
总集成、总承包包括交钥匙工程、设计-施工、设计-管理、融合前端咨询、设计、研发和后端运营外包、售后服务等模式。
(2)申报材料
获得总集成、总承包的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总集成、总承包项目的实施方案;总集成、总承包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所需的资质文件。
(三)公共平台
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条件
对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按平台建设投入的20%-30%给予资助。其中,对服务产业集群(开发区、园区、基地)的项目,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服务全市产业发展并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平台一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采用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和技术装备,能为本领域中小企业、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可统筹使用的仪器设备总价值一般不少于200万元。
拥有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2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5人。平台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2.申报材料
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实施方案及发展规划;平台的组织形式证明材料;平台服务范围、内容、收费等情况的承诺;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四)开拓市场
1.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条件
按项目在投资期内企业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企业申报的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项目应是实际完成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已按建设计划完成并在线运行的项目。以前年度已获得资助的独立平台项目进行的后续研发、升级等不再列入资助范围。
(2)申报材料
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2.重大工程(项目)中标。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条件
对企业中标合同金额5000万元(含)以上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按中标合同金额的0.5%给予资助。对企业中标合同金额1000万元及以上的我市政府示范项目,按不超过企业中标金额的1%予以资助。单个企业当年累计中标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2)申报材料
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重点项目的批准文件或相关佐证材料;列入杭州市政府示范项目的有关依据文件;招标项目招标公告、中标通知书、供货合同。
3.为世界500强企业配套。
(1)资助标准及申报条件
企业生产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产品,首次为世界500强(项目实施期内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及其全资或一级控股企业提供关键配套,配套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申报材料
世界500强企业(集团)的证明材料;关键配套产品的情况说明;首次为世界500强企业(集团)配套,签订的产品供货合同及销售发票。
四、项目申报及受理审核
(一)项目申报
企业申请项目,需具备基本条件及有关申请各项目的具体条件,并按上述有关规定,准备基本材料及申请各项目的分项材料。
(二)项目受理
各区、县(市)工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受理项目申请,并对申请项目进行筛选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项目,经汇总后,由各区、县(市)工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联合行文形式上报(文件格式及汇总表见附件4)。上报材料一式四份,报市经信委(一式3份)和市财政局(一式1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档(以U盘或光盘报送)。
(三)项目评审
涉及技术创新项目、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信息化应用项目、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项目、为世界500强企业配套,由市经信委组织专家评审小组,根据项目评审细则,对上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并由评审小组出具专家评审意见。
有关项目评审细则由经信委另行制订。
(四)项目审核
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对项目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包括申请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的审核,审计报告合规性的审核等。
(五)项目决定
资助、奖励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评审和项目审核结果,确定资助和奖励的项目及资金计划。
资助、奖励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由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评审和项目审核结果,提出拟资助和奖励的项目及资金计划,报市政府审定后确定。
五、资金配套及拨付
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支持的资助项目,市本级企业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各区、县(市)企业由市财政与区、县(市)财政各承担50%;资金支持的奖励项目由市财政全额承担。
确定后的资助和奖励项目计划,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经信委下达资金计划。项目资金的市本级承担部分,由市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直接拨付或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各有关企业。
六、联系分工
(一)市经信委联系分工:
办公室负责受理资金申请文件(含汇总表),联系人:沈芸,电话:85252131;
技术进步与装备处负责技术创新项目、资质认证项目、信息化应用项目申报,联系人:冯香琴、方翔,电话:85252152、85252122;
投资与规划处负责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示范项目申报,联系人:俞晓霞,电话:85252048;
综合处负责首台套奖励项目、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总集成总承包项目、重大工程(项目)中标项目、为世界500强企业配套项目申报,联系人:沈毅,电话:85069961;
高新技术产业处负责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申报,联系人:蔡萌,电话:85252043。
(二)市财政局由企业处负责项目申报,联系人:杨莉、卢昕,电话:87715138、87715140。
企业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26日,各区、县(市)上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
附件:1.2.3.4.2011年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申请表.doc 财政扶持情况说明.doc 项目报告书.doc
2011年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区、县(市)上报文件格式规范.doc
2011年杭州市重点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申请汇总表.doc
市经信委 市财政局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经信委项目验收流程图
财务出具审计报告项目组写验收报告在经信委网上填验收申请,提交资料告知经信委处刘俊桃,请求审核审核是否通过否是按系统提交顺序装订成纸质资料,交刘俊桃据经信委通知的现场验收时间,订会议室,作PPT汇报验收完成经信委项目验收流程图
物联网广深标签票的验收流程:1.财务做审计报告;2,写验收报告;3.经信委网上填写验收申请,按照系统要求做好所有资料上传;4.完成系统填写提交;5.前往经信委找刘俊桃告知已经网上提交,请他们网上审核;6.审核通过,按照系统提交的资料顺序装订纸质材料,提交刘俊桃;7.待经信委统一安排现场验收;8.经信委通知验收时间,订会议室,做汇报ppt,专家现场验收。----经信委项目流程均如此。
第三篇:经信委新年贺词
铜陵经济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1期
2011年1月1日
[新年贺词]
在新起点上推动铜陵工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
确保“十二五”实现“开门红”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世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经信委向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向给予我委工作极大支持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铜陵工业按照在扩大总量中优化结构的基调,锁定预期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在保主保重,科学调度,确保全面完成节能节电目标的同时,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从规模工业主要指标看: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0%,是2005年的3.1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5.5%。增加值累计2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4%,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4%。
效益综合指数累计300点左右,同比增长81点左右,较2005年提高120点。工业投入累计突破175亿元,同比增长52%;“十一五”累计工业投资近500亿元,年均增长28.8%。规模企业数达319家,较2005年净增160家。全面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本下降5%的节能和节电调控目标。非公经济增加值230亿元,占GDP比重达54%;上交税收3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达44%。新增个体工商户5000户;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500户。这成绩的取得,特别是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总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不仅为“十一五”工业收官划上圆满句号,实现“十一五”再造“工业铜陵”目标,更为“十二五”工业在更高平台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全市共同努力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工业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抢抓机遇,负重拼搏的结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新规划,新目标,既鼓舞人心,又责任重大。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务实、赶超跨越、奋勇争先”要求,围绕“2011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20%,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3%,工业投入增幅20%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领先,万元GDP综合能耗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确保“十二五”工业实现开局“开门红”。
1、强化项目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抓好金威铜业、黄铜棒、超远、华纳国际等已投产项目达产达标。抓好海亮10万吨铜管、电厂六期等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抓好签约项目跟踪,做好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对接等项目的服务,力争早开工。
二是加快铜加工、光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服装、PCB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以特色园区为载体,采取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的配套招商、补链招商,实现产业链上的空白填补和上接下延。
三是依托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和工业合作协会,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集聚,锁定发达地区和知名大企业,顺着产业链、企业链、人脉链,搞好专题招商。
四是加大投资工作力度,根据产业、资源、技术关联性,指导重点企业做好工业投资规划,谋划一批牵动力强的大项目。
2、实施千百亿工程,放大特色产业优势。
一是围绕铜产业双千亿工程,推进铜拆解加工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铜加工研发中心、废七类集装箱转关等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市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列入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示范园区。落实市领导联系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制度,加强与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国际铜加工协会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国内龙头铜加工企业投资动向,力争宁波金田铜业和博威铜业落户铜陵。
二是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落实工信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意见,推进有色、铜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旋力特钢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三是坚持大项目带动,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补缺型产业项目;通过技术和产品升级,促进产品链向高端化发展。
四是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重点推动铜都阀门、铜冠机械、上峰水泥等企业上市。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围绕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提升新型电池电极、新型电工薄膜、冶金粉末、陶瓷、磁性、精细化工等产业规模。重点支持电子铜箔、电子铜带、PCB专用阳极磷铜材料、微米级电子信息材料等项目建设。
二是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支持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光伏电站、染料敏化太阳电池、LED照明、纯蓝纯绿LED芯片、蓝宝石衬底片制备等项目建设。
三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培育能上下延伸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加快发展大型矿冶环保专用设备、环境监测设备。
四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裂变发展,鼓励支持有色等有条件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4、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研究我市“两化融合”政策,编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是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推动在装备制造业、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保障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两化融合。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四是实施信息化创新工程,发挥信息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深度应用上的推动和倍增作用。
5、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重点产业技术攻关和省级企业技术创新等重大项目实施,力争早日实现产业化。
二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铜化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铜冠机械、江威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认定工作。
三是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伏等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开发。
四是开展行业性、专题性产学研对接,推动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申报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六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标、行标的制订修订,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6、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围绕高碳经济低碳化,完善节能源头控制和存量调整机制。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按重点调控的要求和需要调控多少就调控多少思路,做好节能预警调控预案。
二是把好新项目能耗审核关,制定能源使用效率强制指标。三是加强铜、硫、石灰石三大产业循环链补链项目建设,完善有色、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狠抓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工业“三废”特别是固体废弃
物和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五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开展用能单位“对标挖潜”。推进工业节水、节材及电力需求侧管理。
六是有序推进小煤矿、小选厂等落后产能退出转型。
7、抓全民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内在活力。以贯彻落实我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围绕我市“十二五”中小企业振兴规划,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加大创业扶持。根据市促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十条政策意见,出台配套措施;强化创业辅导培训,发挥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对初创型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进行贴息、补助和奖励。
二是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实施细则,培育非公企业群体,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2011年组织认定30户左右中小企业,进入省“专精特新”企业行列。
三是抓好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22家扶优扶强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我市94家省级重点调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金融超市功能,健全创业者融资担保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动产质押、股权融资等服务。推动市担保协会成立,支持担保机构联合重组或增资扩股做大做强。
五是推动非公企业产学研对接,实施中小企业“1155”培训工程,继续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和信用评价工作,推动非公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8、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完善经济运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企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工业经济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加强运行监控,确保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需平衡。拓展经信委、中小企业局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做好矿山、民爆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
三是开好经济分析例会,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如重要生产资源价格改革,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对工业影响,提出积极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完善工业强市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与省和国家项目汇报、衔接力度,帮助企业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扶持。
五是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如鼓励企业分设、总部经济等政策,与工业强市等政策配套,形成“组合拳”效应。
报:省经委、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送: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工商联、市工投公司、有关企业、委领导及有关科室
第四篇:经信委
经信委审批范围:
1、技术改造项目核准
2、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含电厂)认定审批
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条件:
1、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2、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3、所用原(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4、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申报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条件:
1、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
2、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其使用量不低于60%。
3、独立洗煤企业煤炭经营资格审批
4、焦炭经营许可证审批
5、供电营业许可
6、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水泥厂项目核准
第五篇:经信委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作总结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环境,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作为主要载体和抓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0.9亿元,完成总产值926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8.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7和1.0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9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9.8亿元,同比增长13.4%,投资实绩位居全省前茅;完成自营出口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484.7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着重体现在“八个抓”:
(一)重抓工业强市。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绍兴工业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并将“四推进、五倍增”相关指标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各区、县(市)、市直各开发区围绕“四推进”、“五倍增”分别开展试点,先后召开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装备制造业发展暨“个转企”“下升上”等系列现场会,进行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整合产业扶持政策,制订下发《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对“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等的奖励扶持力度。深化开展工业经济“比学赶超”主题活动,制订出台“工业强镇”竞赛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抓转型升级。调整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推进落实“5年100亿元”专项资金;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百推进计划”,调研制定《养生保健品开发计划》,加快培育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2013年,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63.3亿元,同比增长9%,占比从年初的25.6%提高到27.7%。制订《关于培育十大重点产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梳理明确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纺织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等十大产品领域及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分别与各地政府、相关企业签订创新发展责任书,组织参加中国义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举办浙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论坛,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绍兴纺织印染、嵊州纺织(真丝)、新昌装备制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绍兴纺织、嵊州领带(真丝)成为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区。
(三)重抓工业投资。围绕实施产业升级投资“1456”工程,先后编制下达“新三年建设计划”重大工业项目469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149只、“双百技改”项目计划124只及“机器换人”项目计划68只;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67只,完成投资512.8亿元;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94.3亿元,同比增长27.7%,占到工业投资的39.4%,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33.8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到工业投资的73.4%,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围绕推进“机器换人”,先后制定出台提升企业装备自动化工作考核办法和鼓励“机器换人”的专项扶持政策,会同银监部门落实通威机械等5只“机器换人”项目签订32.5亿元银团贷款协议,推荐申报27只项目获得2.88亿元中央资金扶持,15只项目获得3780万元省级贴息补助。成立重大工业项目服务办公室,通过强化考核督查、问题协调,以及举行市县联动重大项目开工仪式,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四)重抓创新驱动。深入开展柯桥区、新昌县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和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产业综合技术创新省级试点,重点推进1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结合开展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确定一批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进行重点培育;菲达环保的燃煤烟气治理装备等5家产业技术联盟成为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入选数量占到全省的近1/5。市本级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设计专项扶持资金,出台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示范机构、优秀企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举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培训班、推进会和成果展,与香港贸发局合作开展工业设计及品牌策划对接活动,重点推进柯桥省级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建设,目前该基地已集聚创意设计机构131家,各类创意设计及研发人才1500多名,今年以来已获得专利授权410个,成果转化产值47.6亿元。
(五)重抓集约发展。全面深化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工作,完成市区1434家工业企业和96家商贸服务企业的核算排序工作并在《绍兴日报》公布,全市累计1126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综合效益排序,开展了有序用电、印染企业排污指标“二档四类”管理、袍江经济开发区土地使用税征收改革试点等排序应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行能源总量和用能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出台考核评价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用能核准、节能量交易等制度,完成全省首个用能项目的节能量交易;组织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之星”创建活动,编制实施103只重点节能项目计划,推进落实2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5%左右。全面强化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业转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腾笼换鸟”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全市累计淘汰26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节约标准煤55.64万吨,盘活存量土地10195亩,9家列入国家和省级淘汰计划的印染、化纤、织造、蓄电池等企业生产设备全部拆除,23座落后粘土砖瓦窑全面关停,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六)重抓两化融合。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调研制定“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期完成诸暨枫桥“智慧安居”试点建设,诸暨市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航天长峰智慧城市大型软件研究院落户袍江并被列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创建,编制完成《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价体系》,新柴股份等7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绍兴纺织等3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轻纺城网络公司成为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试点。结合开展“两化融合”服务年活动,举办系列辅导和培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驻地网共建共享并实现突破,全市完成光纤入户能力覆盖达到91万户。
(七)重抓优化服务。深入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全市经信系统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缩减到22项,审批权限基本做到“应放尽放”;全面推行模拟审批和审批代理制,牵头开展技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扎实“百企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出台企业综合优胜考评办法和范蠡奖考评办法,着力打造“五型”企业;制定出台小微企业规范升级的政策意见和行动方案,全年完成“小升规”616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和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建市区工业企业风险监控平台,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开展机关干部“一对一”联系走访工业企业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进镇入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健全小微企业互助资金池,探索年审制转贷试点,全年发放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34.6亿元,惠及企业1512家。先后在新闻媒体开辟深化“双服务”助推“开门红”、打造绍兴经济“升级版”、“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系列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各地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经验做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经济运行情况
1—12月份实现总经营收入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农资销售535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财务经营收入91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实现利润138万元,同比增加98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849万元,同比增长18%。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创新载体,呈现亮点,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新品牌。
1、举办“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抓住第七届大佛龙井茶文化节这一契机,通过举办“大佛龙井”文化推介系列活动,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品牌,将农特产品博览中心打造成文化示范点。一是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题“清敬和美”开笔,邀请省、县内外书画名家围绕唐朝新昌茶诗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二是全国首创“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在茶博馆、杭州同香茶楼等地多次开展茶道之源文艺表演和曲艺表演。三是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在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展出,结合休闲茶道发展理念,挖掘新昌茶文化历史发展内涵。
2、重点推介新昌名特优农产品。一是赴杭州举办“大佛龙井·新昌名品品尝展示活动”。通过品茗大佛龙井,欣赏“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调腔折子戏、越剧清唱等活动,推介我县名特优农产品,为我县茶叶、小京生花生、有机米等名优农产品扩销5000斤左右,产值达50万元以上。二是积极组织群星茶业有限公司、林栖谷隐、雪溪茶场参加省社开展的中国茶业博览会和“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新昌大佛龙井·天姥红”展位大放异彩,全国供销总社、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省有关领导纷纷前来参观,高度评价新昌茶叶品质。三是扶持我社省级供销龙头企业群星实业、天然食品等企业在萧山机场设立专柜,在10家5星级酒店开设销售渠道。四是开发推出了茶与丝绸、茶与小吃、茶与书法、茶与奇石、茶与宗教五大组合产品,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
3、积极调研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为充分挖掘新昌历久弥新的历史名茶、自然纯朴的古老茶礼、丰富多彩的民间茶俗等文化要素,与茶业相关企业对接合作,以中国茶市为中心,重点围绕南瑞茶业有限公司270亩角寺岩休闲观光优质茶叶示范基地和十里潜溪大佛龙井村规划,整合周边茶叶生产加工中心、老茶园、稀有茶树种等现有资源优势,发挥十里潜溪拥有山水风景、溪谷野趣、天然氧吧等区位优势,积极规划建设茶文化产业园。
(二)规范运作,深化互助,巩固兔业资金互助老品牌。
1、规范兔业资金互助工作。截止2013年12月,兔业资金互助会拥有会员235人,其中基础会员16人,已交纳互助金715万元,向新昌县农村合作银行融资2600万元,发放互助资金余额2585万元,累计发放互助资金3.5亿元,受益农户221户,互助率达97.2%。针对审计局提出的几点意见进行积极整改,同时我社和县农办共同出台《新昌县兔业资金互助会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兔业资金互助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组织和行为,保障资金互助会依法、稳健运行。
2、举办首届兔肉美食节。目前我县供销系统共有规模养殖户100多户,省级良种场3个,存栏量18.5万只,其中长毛兔9万只、獭兔9.5万只,年产值2965万。通过兔肉美食展示、免费品尝兔肉等系列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兔文化与美食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打造兔美食文化品牌、繁荣传统文化艺术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多措并举,深化服务,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1、培育壮大农资服务体系。开展送化肥下乡系列活动。入春以来,县供销社下属恒丰农资配送中心送农资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巧英香榧基地、种粮大户及花木种植大户达30车次,共计206吨。发放一百多份宣传资料,力保优质农资供应。
2、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年初和农转办一起在镜岭举办了96人参加的第十六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90名通过考试获得了农产品经纪人证书。7月与市社联合举办了高级评茶员培训班,我县62名茶界人士通过接受理论和实践考试,获得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
3、成立10家庄稼医院。由县农资流通协会和恒丰农资有限公司开展的“庄稼医院”创建活动,通过为期6个月的摸底调研,严格按照庄稼医院创建标准,顺利成立官元庙、后岱山等10家庄稼医院,已累计创建30家。
4、完成烟叶收购。为减轻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给种烟农户带来的损失,今年烟叶收购挂牌价比去年上涨10%,2013年全县香料烟种植面积6200亩,同比减少1.58%;共收购烟叶11620担(每担100斤),同比增加110担;实现收购额2280万元,同比增加30万元。
(四)规划项目,盘活资产,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1、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县社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为保证社有资产保值增值,4月我社对单位出租房租赁权公开拍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部进入县公管办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最终实现租赁收入217万元,比2010同期增长了31%。完成我社在儒岙供销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下属单位商贸总公司通过公寓房改造租赁形式,有效盘活资产。
2、调研再生资源市场建设选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见指示,我社积极与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衔接,多次开展选址调研工作,实地踏勘葫芦岙、上下山泊、丽都花园后侧、岙元、拔茅砖瓦厂边等地块,并对其优劣进行商讨,积极落实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选址具体地块。
(五)多方调研,强化落实,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
1、基层社建设。新建1家基层社—新昌县南岩茶叶供销有限公司,开展农资、生活资料,农副展品购销,由县社和林栖谷隐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资金50万元,由县社控股51%。
2、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新办鑫盛农产品、为农果品等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苗木等诸多领域,累计创办专业合作社22家;成立东山村等6家以两店两室为基础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3、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创建2家以基层社为主体,包含生产、生活资料经营及为农服务载体的东茗经营服务综合体和商贸经营综合服务体。
(六)团结创新、大气高效,牢固树立供销社新形象。
1、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一是极力做好钦寸水库移民责任户工作,在钦寸水库工程第三、第四批移民安置集中、分散抽号择地期间,实行“白加黑,五加二”工作制度,切实做好移民责任户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开展联户帮扶活动,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巧英乡溪竹村和唐家村,了解帮扶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深入联系企业开展项目进展困难帮扶。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发挥县社纪检监察小组作用,强化机关效能建设。
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系统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综治、信访工作责任书,对下属基层单位、出租营业房、农批市场、农工商超市开展消防、安全生产检查,做好台账记录;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3人次,回复处理信访件13件,落实系统60年代精减职工困难补助,全部纳入社保;继续做好系统技术辅导员累人员的申报工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