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基本原则是:养猪场内所产生的一切废弃物(主要包括粪便、尿、污水、病死猪等)不可任其污染环境,使恶臭远溢、蚊蝇漫舞,也不可弃之猪场周围、农田、山地或河道而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酿成公害,危害人类及猪的健康,必须应用生物发酵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合理地利用,化害为利,并尽可能地在场内或就近处理解决。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米说,最丰要的废弃物是粪尿,污水和病死猪。如果能够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就解决了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养猪业发展速度快,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技术落后和一部分猪场业主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近90%的规模化养猪场没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农用或露天堆放,给周围环境和人民健康带米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也同时埘环境、资源、生态造成了曰益明显的压力和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予以探讨,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1科学规划规模化养猪场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从合理规划猪场、使用环保型日粮、采用分散清干粪工艺、粪尿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植树绿化和水源保护等方面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猪场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否则不仅会影响日后生产,而且会使猪场的环境恶化,或者为了保护猪场环境而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对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选址时,要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必须考虑猪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既要考虑到猪场不要受到周围环境已存在的污染的影响,也要考虑到猪场产生的废弃物不要污染周围的环境。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卫生防疫条件、水源、水质卫生标准和交通便利等各种因素。规模化养猪场应距离公路、铁路、学校、城镇、公共场所和人口密集区1 km以上;应距离畜牧场、屠宰场、肉品加工厂、采矿场、造纸厂、皮革厂、农药厂、化肥厂、化工厂3km以上。总之,规模化养猪场的选址,应执行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避开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符合环境保护、兽医防疫要求。2开发使用环保型日粮
研究与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氮和磷的排出量是减少氮、磷污染的有效措施。通过提高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而降低猪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可以间接减少氮的排出量。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每降低l%,氮的排出量就减少8.4%左右。如将日粮中的粗蛋白质从18%降低到l5%,就可将氮的排出量减少25%。按可利用氨基酸等新技术,配制理想蛋白质日粮,即降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而添加合成氨基酸,使日粮氨基酸达到平衡,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20%~50%,这对猪的生产性能影响非常有限。除了氮、磷这些潜在的污染源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铜、砷制剂等超量添加也易在猪产品中富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应按规定使用。此外,合理调整日粮中粗纤维的水平,可有效控制吲哚和粪臭素的产生。3添加使用绿色添加剂
在猪的日粮中添加使用酶制剂,提高猪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可减少氮的排出量。在猪的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又称活菌制剂),可改善饲料的利用率,提高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同时抑制肠道内某些细菌的生长,可减少猪只体内恶臭气体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猪粪尿的气味,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环境污染。Tarer和Campbell(1998)发现,在摄食大麦型日粮的猪群中,使用一种含β一葡聚糖酶的混合酶可使能量利用率提高l3%,日粮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4及时清除猪舍内粪尿和污水
粪尿分解是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猪粪潮湿时更易产生臭气,干燥粪便因缺少微生物活动必要的水分而不能进行分解,故产生有害气体较少。因此,应及时清除粪便,使粪尿迅速分离,尽可能保持粪便的干燥,以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规模化猪场应采用分散清干粪工艺,即采取粪、尿(污水)分流,猪粪一经产生便由机械或人工收集,而尿和污水经排污沟流入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处理,尽量防止固体粪便与尿及污水的混合,以简化粪污处理工艺及设备,且便于粪污的利用。该工艺可保持猪舍内清洁,无臭味,产牛的污水量少,且浓度低,易于净化处理。5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
猪舍内产生最多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恶臭物质等。可用除臭剂
第二篇: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
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
------------------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的高效生产和优质商品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及设施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以及商品猪的优质、安全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824.1—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
GB/T 17824.2—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经济技术指标
GB/T 17824.4—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T 17823—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6569—1996
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1/T 252—2000
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标准 3 定义和术语
3.1 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实行集约化、高效率,连续均衡生产的专业化养猪场。
3.2 主要技术指标的计算
全年分娩窝数
3.2.1 猪场分娩指数=──────────
全年月平均母猪数
保育期末(63日龄)幼猪成活数
3.2.2 仔猪保育率(%)=─────────────────×100
断奶时仔猪数
育肥猪出栏数
3.2.3 育肥率(%)=──────────×100
保育期幼猪数
3.3 无害化处理
将病死猪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屠体或其病变组织、器官等,经过处理,达到对人、畜无害的要求。
3.4 隔离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一、二、三类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不同规定,分别采取扑杀、隔离、防治、净化等措施。
3.5 免疫程序
根据各种疫(菌)苗的免疫特性及养猪场环境状况合理地制订预防接种的计划。
3.6 饲料添加剂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3.7 饲料药物添加剂
指为预防、治疗猪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物,包括抗球虫药类、驱虫剂类、抑菌促生长类等。
3.8 全进全出
将一栋内的所有猪只同时转进或转出,这样可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
3.9 休药期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基本要求
4.1 猪场建设应符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布局的要求。
4.2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规模参照 GB/T17824.l-1999的规定执行。
4.3 基础设施
4.3.1 猪舍
4.3.1.1 猪舍区建有种公猪舍(含后备公猪舍)、轻生胎母猪舍(含后备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育肥猪舍和装卸猪台。开展人工授精的养猪场应有精液处理室和配种室。
4.3.1.2 猪舍须安装自动饮水器,饮水源、饮用水质量应符合DB31/T252-2000标准的规定。
4.3.1.3 种公猪舍、轻空胎母猪和妊娠母猪舍,须装备符合种用等生产阶段的通风、降温、保暖设施。
4.3.1.4 分娩哺乳猪舍和保育猪舍须安装不同形式的通风、保暖或降温用电气、机械设施,同时具备高棚舍利用率、高劳动效率的高床饲养配套设施。
4.3.1.5 各类猪舍需有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充分利用舍内、外设施,保持舍区良好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卫生环境,质量指标应符合 GB/T17824.4—1999标准的规定。
4.3.2 辅助建筑
4.3.2.1 辅助生产建筑: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或淋浴室、人口处设置长1m的消毒池。场内建有兽医室、饲料仓库、隔离猪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以上生产辅助建筑面积与猪场生产规模配套。
4.3.2.2一建有配套的粪便、尿液和污水处理设施,必须运行良好。处理方式以厌氧发酵加还田的生态型或工程型二大类别。处理应遵循雨、污水分离,干、湿分离,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污染物排放应符合 GB18596规定的要求。
4.3.4.1 各类猪每头占栏面积参数参照 GB/T17824.1-1999标准执行
4.4 人员配备
4.4.1 为提高养猪场生产管理水平,从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4.4.2 场长: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者取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
4.4.3 从事繁育、饲养、兽医等技术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者取得畜牧兽医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4 从事养猪生产的技术工人: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种猪来源与商品猪生产
5.1 父系,在商品猪杂交生产中,用作父本的种猪是纯种或二元杂交猪,纯种公猪必须来自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种猪场,二元杂交公猪需选自良种双亲的后代,血缘来源清楚,血统记录齐全。父系生产性能要求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饲料转化率高。
5.2 母系,在商品猪杂交生产中,用作母本的种猪原则上采用二元以上的杂交母猪,可以二个外来品种间杂交或一外一本杂交。用作种用的母猪需具备较清楚的血统来源资料,主要来自于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二级种猪场。母系生产性能要求繁殖性能强、母性好、仔猪育成率高。
5.3 商品猪生产应选用适合本地的优良猪种,采用三个以上品种的高效杂交组合,提供规格化的商品肉猪。
饲料与饲养标准
6.1 饲料
6.1.1 饲料配合应根据本地区的饲料资源、各类饲料的营养成分(最好采用当地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分析值),按各生产阶段猪的营养需要,确定适宜的营养水平,因地制宜选用饲料,进行科学配合。
6.1.2 所配制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哺乳猪不超过4%,生长育肥猪不超过5%,种猪不超过8%。豆类应经过加工处理(如烘炒)以除去抗营养因子。菜籽饼含毒,仔猪用量不超过3%,生长育肥猪不超过15%。
6.1.3 使用商品配合饲料,应从具有资质的饲料生产企业进货,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6.1.4 饲料应贮存在干燥、温度、湿度适宜的专用仓库内,库存谷类饲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14%,防止虫、鼠危害,禁止使用霉变、有害微生物及有毒物污染的饲料。
6.1.5 猪日粮中常用饲料的推荐比例(见附录A)。
6.2 饲养标准
6.2.1 猪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各类品种猪处在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长阶段,安排不同的饲养标准。
6.2.2 生长、育肥猪饲养阶段的划分(按体重):
仔猪前期 出生—一15kg
仔猪后期 15kg—一30kg
生长期
30kg—一60kg
育肥期
60kg----上市
6.2.3 营养需要
6.2.3.1 仔猪前期、后期的营养需要(见附录B)。
6.2.3.2 生长猪、育肥猪的营养需要(见附录C)。
6.2.3.3 妊娠母猪、哺乳母猪营养需要(见附录D)。
6.2.3.4 附录B、C、D说明:
mg/kg——百万分之一,指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的浓度。
IU/kg—一每千克内国际单位含量。
μg/kg—一每千克含微克。
饲养管理
7.1 猪群结构
7.1.1 各生产阶段的猪群结构按GB/T17824.2-1999执行。
7.1.2 不同规模猪场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按GB/T17824.2-1999执行。
7.2 猪群管理
7.2.1 全场的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喂给各种配比适宜,营养均衡,满足各生产阶段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保证各类猪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7.2.2 公猪年更新比例达30%;母猪年更新比例25%~30%。
7.2.3 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商品猪生产实行连续、均衡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
7.2.4 配种和妊娠前期母猪,应抓好母猪发情配种,提高受胎率和分娩率。母猪产仔期抓好母猪泌乳,使仔猪吃好初乳,过好出生、补料、断奶关。保育期抓好仔猪旺食期的饲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仔猪体重。
7.2.5 初生仔猪应作好挂耳标、称出主体重、断尾、防疫注射、补铁、补硒等工作。断奶前作好驱虫、公猪去势、称重等工作。
7.2.6 商品肉猪第一次转群时,应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7.3 分阶段饲养
7.3.1 后备母猪
7.3.1.1 后备母猪120日龄(体重60kg)前的生长期,应充分调动一切营养和管理手段(营养供给参阅附录2。附录3—一生长期),提高增重速度。体重达60kg以后进入后备猪阶段应实行限饲,60kg~90kg,日粮(日喂料量,下同)为体重的2.5%~3.0%、90kg以上,日粮为体重的 2.0%~2.5%。
第二次发情后至下一次配种前10天-14天,实行短期优饲,日粮每天3.5kg~4.0kg。
7.3.1.2 后备母猪限饲期间可补充粗饲料,以增加猪胃的重量和大肠的长度,日推荐量每头补充干草粉或稻草粉100g~300g,如补充青草为300g~1000g。
7.3.1.3 后备母猪应控制生长速率,约180日龄第一次发情时体重达到90kg。
7.3.1.4 分群饲养,从120日龄起通常5头-6头为一群,注意充分运动与日光浴,以培育健壮的体格和强健的腰腿,调节激素分泌,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7.3.1.5 后备母猪210~240日龄(体重达120-130kg)时初配。发情至排卵时间24~38小时,稳定发情时间24小时~48小时。适时的配种时间在允许公猪爬跨后12小时~18小时,第一次配种后隔12小时再复配一次。
7.3.2 经产母猪
7.3.2.1 抓好母猪产后的配种工作,提高母猪繁殖率。通常哺乳母猪在仔猪断奶后7天内发情时进行配种。
7.3.2.2 经产母猪发情到排卵时间36小时~48小时,稳定发情时间24小时~36小时。
7.3.3 妊娠母猪
7.3.3.1 母猪配种受胎后饲喂妊娠料(营养供给参阅附录D一妊娠母猪),日粮视母猪膘情酌定。
表1 妊娠母猪日喂料量推荐表(略)
7.3.4 哺乳母猪
7.3.4.1 哺乳母猪饲喂哺乳母猪料(营养供给参阅附录D——一哺乳母猪)。日粮视哺乳仔猪数 酌定,建议产仔10天后每减少1头仔猪日粮相应减少0.5kg。
7.3.4.2 哺乳母猪所带仔猪断奶后,母猪进入待配期,该阶段母猪仍喂哺乳母猪料,日喂料推荐量5kg,直至配种结束。
7.3.5 仔猪7.3.5.1 仔猪出生后5天一7天开始引自,仔猪哺乳期内的补料量(营养供给参阅附录B)与仔猪饲料配方(饲粮)及母猪的泌乳量等因素有关。
表2 仔猪哺乳期补料量推荐表(略)
7.3.5.2 仔猪断奶后在原圈留养5天~7天转入保育舍,饲养至56日~63日龄(该阶段营养供给参阅附录B)再转入生长育肥舍。
7.3.6 生长育肥猪
7.3,6.1 生长育肥猪的日粮(营养供给参阅附录C)是体重的0.04土0.005倍,0.04是采食量系数,0.005是采食量系数的修正值。
7.3.7 种公猪
7.3.7.1 种公猪饲喂原则按不同体重确定一个适中的日粮饲喂水平。
表3 不同体重种公猪喂料量推荐表(略)
环境温度低于20oC,每低1℃,每天增加100g饲料供给量,配种日再加喂100g饲料。公猪的日粮配制可参照哺乳母猪期日粮。
7.3.7.2 后各公猪经过性能鉴定后在180日~210日龄编入种群,并进行配种前的调教。初配年龄通常为300日~360日龄,体重达125kg~150kg。
7.3.7.3 配种频率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公猪的繁殖力,l 岁以上的成年公猪配种频率为每周3次~5次,1岁以下的为1次~2次。
7.3.7.4 成年公猪应单圈饲养,防止互相斗殴受伤。
7.4 生产指标
7.4.1 母猪品种分为长 大(长白×大约克)、长 上(长白×上海白)。外 本(长白、大约克、皮特兰或杜洛克×太湖猪)、终端父本均为外来品种。生产阶段按猪群周转分为生产母猪、哺乳仔猪(哺乳期21天、28天35天)、保育猪、育肥猪。
7.4.2 繁殖指标
繁殖指标见表4。(略)
7.4.3 生长育肥指标
生长育肥指标见表5。(略)7.4.4 饲料报酬 饲料报酬见表6。(略)
7.5 优质肉猪与产品安全生产
7.5.1 商品肉猪在适宜的饲养期内,二外一本杂交肉猪上市体重在82 kg-90kg,胭体瘦肉率达56%以上;外来品种间杂交及四品种杂交肉猪上市体重在90 kg-100kg,胭体瘦肉率达60%以上。
7.5.2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对人体有害的产品作为饲料添加剂促生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便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见本规范8.7.4)
7.5.3 推行种猪氟烷基因等与肉质有关的测定工作,及时淘汰携带有灰白水肉和暗红硬质向基因阳性的种猪。
7.5.4一从饲料选择上注意防止黄膘肉。
7.5.5 防止自肌肉,在饲料中缺少维生素E和硒元素时,或肉猪骨骼变性,肌肉发白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动物防疫
8.1 防疫管理
8.1.1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GB/T17823-1999的各项规定,落实动物防疫措施。
8.1.2 提倡“全进全出”的猪群流动模式,建有隔离猪舍。
8.1.3 建立场长、兽医技术人员和饲养员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
8.l.4 猪场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更衣消毒室、兽医诊断室、药房等防疫设施,有条件的场应开展主要传染病的免疫监测工作。
8.1.5 建立免疫接种、抗体监测、疾病诊疗、检疫、消毒、疫苗和药品的进货、保管和使用记录以及病死猪剖检(送指定单位)、无害化处理记录等资料档案。记录应保持完整、整洁,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
8.1.6 落实灭鼠、灭蚊、灭蝇工作计划和措施,禁止其它家畜、禽、犬、猫等动物进入场内。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猪肉及其产品。
8.1.7 发现疫情或疑似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区(县)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尽快控制、扑灭疫情。
8.1.8 规范引种程序,引入种猪按照GB16567及其它相关要求执行,必须进行隔离饲养并加以疫情监测,经检查确定为健康猪后,方可混群饲养。
8.1.9 猪只出场,必须经所在地兽医部门的检疫员按照GB16549规定实施产地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凭证上市或运输。
8.1.10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在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8.1.11 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内应遵守本场的防检疫规章制度。疫病流行期间或受疫病威胁期间,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
8.2 疫病控制
8.2.1 根据《上海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疫病控制目标,猪场应制定相应的控制疫病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8.2.2 日常健康检查
对于群饲和舍饲猪,饲养员和兽医每天必须对所有的猪只进行检查。所有疑似发病或受伤猪必须立即接受诊断、治疗。
对疑似发失传染病的猪只,必须立即隔离,通知动物防疫机构,并将疫病确诊所需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诊断。
8.2.3 日常清洗和消毒
房舍、圈舍、设备和器皿必须易于清洗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积聚。粪、尿和饲料残渣必须经常清除,以防异味以及苍蝇和啮齿动物革生。
8.2.4 制定猪常见寄生虫的驱虫方案和驱虫程序,应选用高效、安全、广谱、低残留的抗寄生虫药定期对不同猪群实施驱虫灭虫。
8.2.5 严禁出售、加工染疫病死和检疫不合格的猪只及产品。
8.3 免疫
8.3.1 根据本市疫病的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及市、区(县)动物防疫部门制订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接种内容、方法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猪群应作详细记录和标记,并仔细观察免疫反应情况。
8.3.3 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疫病实施强制兔疫,并需接受有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的免疫监测、疫病监测和监督检查。
8.3.3 按照《上海市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猪只实施免疫标识制度。
8.3.4 养猪场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免疫接种结合其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8.3.5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清洗和消毒,疫苗应现用现配,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作无害化处理。
8.4疫病监测
8.4.1 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及每年动物疫病的流行状况制订疫病监测方案,养猪场必须配合进行疫病监测用样品的采集工作。
8.4.2 养猪场常规监测疾病的种类至少应该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和布鲁氏杆菌病。
对于上述疾病的检测、应定期进行,怀疑发病时,应尽快报告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将病料送达指定的兽医疾病诊断中心确诊。
8.4.3 引进的猪只必须来自非疫区,隔离观察45天以上,并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选择所需监测的疫病项目,证实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
8.5 疫病的扑灭
8.5.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疫病种类和所辖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要求分别做好染疫猪群的封锁、扑杀、隔离、消毒、防治和净化工作。
8.5.2 封锁期间严禁所有猪只及其产品的流动,限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病死猪按GB1658 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技GB/T16569-1996规定进行。封锁的解除应严格按规定执行。
8.6 消毒
8.6.1 凡进人生产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应洗手、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和胶靴,或淋浴和更换衣鞋。工作服、帽等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8.6.2 场内应建立必要的消毒制度并认真实施,应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消毒、猪只体表喷洒消毒、饮水消毒、夏季灭源消毒和全场大消毒等,并观察和监测消毒效果。疫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次数。
8.6.3 使用的消毒药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应根据消毒药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药,以获得最佳消毒效果。
8.6.4 每批猪调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和严格消毒,至少空圈5天~7天后再进猪。
8.6.5 产房要定期实施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要对体表、外阴和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仔猪断脐也应严格消毒。
8.7 饲料和兽药使用
8.7.1 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应来源于非疫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污染,符合GB13078及农业部105号公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
8.7.2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的或过期、失效的产品。
8.7.3 建立药品使用兽医负责制,实施处方用药,并接受动物防疫机构的检查和指导。疫苗、生化药品和激素类药物的运输、贮存、使用应在规定条件下进行。
8.7.4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2001」20号文发布的《关于发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定的通知》的要求严格执行休药期。
8.7.5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各项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产品和药品用作猪只促生长剂。
8.7.6 加强对生产环境、水质、饲料、用药等生产环节有害物质残留的管理和监控,通过定期接受政府部门的抽检、送检或有条件的自检等方式,严格控制或杜绝违禁物品、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
8.7.7 肉猪可食用组织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不得超过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的指标。
8.7.8 对有出口任务的猪场,其用药品种及用药原则应符合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生产统计报表
9.1 建立完整的生产统计报表,及时反映猪群动态和生产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生产。有条件的场应逐步采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实行电脑化管理。
9.2 制定统计报表的原则,应力求简明扼要,及时正确,格式统一,计算单位一致。
9.3 商品猪场常用的报表:
9.3.1 配种记录表:登录配种公、母猪的品种、耳号、预产期等。9.3.2 产仔哺育记录表:登录分娩母猪与产仔情况。
9.3.3 饲料消耗记录日(周)报:登录每天、周饲料领用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情况。
9.3.4 公猪登记卡:棚头卡、登录公猪来源、血统、品种、出生日期及配种成绩。
9.3.5 母猪繁殖记录牌:棚头卡、登录来源、品种、配种和分娩日期及产仔、断奶情况。
9.3.6 猪只移动登记表:登记场内各阶段猪只迁移、转群信息。
9.3.7 肉猪销售日报、周报:登记销售数量、销往地区、重量等。
9.3.8 防疫记录表:登记疫苗名称、来源、批号、接种对象、日期、执行人。
9.3.9 疾病死亡记录表:登录时间、棚号、临床症状、处理意见、执行人。
第三篇: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1)清理施工垃圾时使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临空抛撤造成扬尘。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2)施工道路采用硬化,并随时清扫洒水,减少道路扬尘。
(3)工地上使用的各类柴油、汽油机械执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气体排放超标的机械。
(4)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尽量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时采用严密苫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
(5)搅拌站设置封闭的搅拌棚,在搅拌机上设置喷淋装置。
(6)在施工区禁火焚烧有毒、有恶臭物体。3 防止水污染措施
(1)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合理设置排水明沟、排水管,道路及场地适当放坡,做到污水不外流,场内无积水。
(2)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先排入沉淀地,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3)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所有排水均要求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4)临时食堂附近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污水先经过隔油池,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5)在厕所附近设置砖砌化粪池,污水均排入化粪池,当化粪池满后,及时通知环卫处,由环卫处运走化粪池内污物。
(6)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防止施工噪声污染措施
(1)作业时尽量控制噪音影响,对噪声过大的设备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在施工中采取防护等措施,把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
(2)对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设置封闭的操作棚,以减少噪声的扩散。
(3)在施工现场倡导文明施工,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不使用高音喇叭或怪音喇叭,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4)尽量避免夜间施工,确有必要时及时向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向周边居民告示。
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重视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1)对所有进场材料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查,确保天然放射性指标超标的材料进入工程使用。
(2)对室内用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须有游离甲醛或游离甲醛释放量检测合格报告。并选用E1类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
(3)采用的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水性处理剂须其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和游离甲醛含量检测合格报告,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确保有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配(TDl)(聚氨酯类)含量检测合格报告。
(4)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地板及其他木质材料,禁止使用沥青类防腐、防潮层处理剂。
(5)室内装修采用的稀释剂和溶剂,不使用苯、工业苯、石油苯、重质苯及混苯。
(6)不在室内使用有机溶剂洗涤施工用具。
(7)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稀释剂和溶剂等使用后,及时封闭存放,废料及时清出室内。
其它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现场环境卫生落实分工包干。制定卫生管理制度,设专职现场自治员二名,建筑垃圾做到集中堆放,生活垃圾设专门垃圾箱,并加盖,每日清运。确保生活区、作业区保持整洁环境。
(2)合理修建临时厕所,不准随地大小便,厕所内设冲水设施,制定保洁制度。
(3)在现场大门内两侧、办公、生活、作业区空余地方,合理布置绿化设施,做到美化环境。
(4)砂石料等散装物品车辆全封闭运输,车辆不超载运输。在施工现场设置冲洗水枪,车辆做到净车出场,避免在场内外道路上“抛、洒、滴、漏”。
(5)保护好施工周围的树木、绿化,防止损坏。
(6)如在挖土等施工中发现文物等,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文物局等有关单位。
(7)多余土方在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地点弃土,严禁乱倒乱堆。
一、土方作业环保措施
(一)施工机械使用时的环保措施
1.使用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打夯机等施工机械时,应注意其粉尘、尾气的排放,以免污染大气。
2.应注意机械油箱是否是否有跑、冒、滴、漏油现象,以免流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3.机械噪音量应控制在范围之内,以免对社区造成噪音污染。4.机械用油应节约使用,节约能源。5.机械冲洗时应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
6.带油机械冲洗水应合理排放,以免污染市政管道。7.带油棉纱、手套应做处理后弃置垃圾堆,以免污染土壤
(二)土方运输、渣土堆放、消纳时的环保措施
1.渣土应分类,有利于垃圾处置,渣土沉坑深层填埋,以节约土地资源。2.渣土中有用固体废弃物应回收利用,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3.有害渣土应处理排放,以免污染土壤及社区。4.清运渣土应注意粉尘排放问题,以免污染大气。
5.土方运输车在从土源出场时将松土拍实、整形,并加以覆盖;现场存土点用绿色密目网覆盖。
土方外运时应注意避免遗撒及粉尘污染路面及大气。施工道路每天安排洒水车进行洒水降尘。注意运输土料、渣土过程中的遗撒问题,避免影响污染市容。
(三)施工机械作业时的环保措施
1.为避免重型机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防止周边建筑物被震裂,在采用较大几吨位压实机械静压的同时,在路基与居民区及建筑物间挖防震沟。
2.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工作人员应轮流操作筑路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对距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防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为保证施工现场居民的夜间休息,对距居民区150米以内的施工现场,夜间22:00~6:00时间停止施工。
二、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一)施工垃圾随时清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垃圾,并每天洒水降尘。
(二)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要库内存放或有覆盖物封闭,运输要防止遗撒、飞扬,卸运应有降尘措施。
(三)施工道路面每天一次清扫,三次洒水,路面要结合设计中的永久道路布置硬化施工道路,并设有洗车处。清扫生产垃圾要有效防止二次扬尘。洒水、洗车用水适度,不得造成浪费。
(四)各种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需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超标车禁止上路行驶。
(五)充分利用空地搞好绿化工作,美化环境。
三、结构施工时的环保措施
(一)架子搭设
人工传递架子管时要轻拿轻放,禁止向地下抛架子管和扣件。搭设时禁止用力敲击架子管。架子管涂刷防锈漆时,在其下垫塑料布,以免滴下的油漆渗入地下。在工作面上刷防锈漆时,保证油漆不形成流坠现象。架子管除锈统一处理,将除下来的铁锈粉末集中处理。
(二)钢筋工程
钢筋进场时的装卸必须用吊车上、下装卸,轻拿轻放,避免产生噪声。对锈蚀过重的钢筋除锈,将除下来的铁锈集中清扫统一处理。钢筋进场切割时,切下来的铁锈不可与其它垃圾混放;钢筋加工机械(切割机、卷扬机、弯曲机等)的维修、擦拭的棉纱统一处理。机械经常进行维修,对有漏油现象的机械必须停止使用,进行维修,防止漏油过多而污染土地。钢筋绑扎时,一次绑扎成型到位,避免修整,避免对钢筋的砸和敲击产生的噪音影响周围居民区,尤其夜间更不能敲击。现场的废弃钢筋头、废弃绑丝、废弃垫块都统一回收处理。在使用电焊机时,注意焊条的节约。焊条头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模板工程
在制作和设计模板时,尽量节约材料。对在加工或使用后的残余材料集中处理,对废木屑应集中处理。锯末集中收集,加以二次利用(用于养护或其他)。二次利用完毕后集中处理。使用电锯时,遵守作息时间,保证在正常的施工时间内使用。其他如电刨的使用亦应如此。
模板运输时轻拿轻放。模板调整时,不要过度敲击,避免损坏模板及其附件和造成大的噪声。模板拆除时,必须尽量保存模板的完整性,减少模板的报废率。废旧模板用的穿墙螺栓等要收集处理。模板进行清理时,不要破坏模板和其配件;涂刷脱模剂时,防止泄漏,以免污染土壤,禁止用废旧的机油代替脱模剂。
(四)混凝土工程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运输车会发出很大的噪声,排放尾气等。这要求运送车辆在车况良好的情况下使用。车辆必须保修得当,在车辆上料过程中,洒在车身上的各种骨料必须清理干净,以免遗撒在运输道路上。运输车应集中冲洗,且用水适当,不得随意清洗排放,浪费水资源。
混凝土施工:确保混凝土泵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泵送时间停顿过长,易造成泵管堵塞,从而造成冲洗泵管和敲打泵管,造成浪费水资源和产生噪声。振捣时采用无声振捣棒,尽量避免振击模板,以减少噪声。泵送设备要经常维修,避免漏油及排放废气过多而污染土地及大气。
混凝土养护: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必须集中使用。保证水的充分利用,对苫布和塑料薄膜要保护好,以备回收利用。草帘和其它东西经多次利用后统一收集废弃。冬季施工时不能用明火养护,蒸汽养护时要封闭,避免热能散失。
四、吊装运输环保要求
(一)机械车辆运行前要进行安全检查,杜绝机械车辆带病作业。
(二)机械车辆尾气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
(三)机械车辆油箱及输油管线经常检查维修保养,杜绝油料跑冒滴漏,浪费能源,污染空气和土地。
(四)油库地面应做硬化处理,并铺细砂,防止油料渗入地下。
(五)修理、更换机械零件废弃物要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六)清洗机械零件的废弃机油和油污棉纱、手套不得随意泼洒抛弃,要集中统一处理。
(七)冲洗车辆用水经循环水池沉淀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
(八)吊装机械应在6时-22时作业,吊、卸物资要轻、准,信号员使用对讲机和司机联系作业,避免人为噪音。
(九)吊车照明不得直接照射居民区,防止光污染影响居民休息。
第四篇: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
1、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做好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负责制度。
2、设兼职环境监察人员,从事工地的施工环境管理工作,施工作业队设兼职环保员,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工作。
3、建立健全各种生产的环境保证制度,并辅以配 套办法保证实施。
4、对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水土保持与水务、土地管理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
5、施工中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预想,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环境因素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对所有分项工程在施工前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环境要求交底。
6、加强环境检查,由项目部组织月检查,各作业队组织旬检,专职安全检查员进行日检,及时纠正影响环境保护的行为。
7、对现场施工人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做到提高认识,防治结合,讲求实效,保护环境的目的。
8、合理利用土地、水、煤、电等能源和资源。建立水、电、油等原(辅)材料和办公用品消耗台账,推行限额使用制度。
9、合理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植被的破坏。
10、将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与环境保护实施综合一体化管理。
第五篇:环境保护措施
5.1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要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包括:施工与生活污水和废水处理、大气环境与声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水土保持,以及完工后的场地清理、农田复耕与植被恢复等。
一、承包人责任
1、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并按照合同技术条款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做好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
2、对本工程划定的施工场地界线以外的树木和植被必须尽力加以保护。不得让有害物质(如燃料、油料、化学品、酸等,以及超过剂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埃、污水、泥土或水、弃渣等),污染施工场地以外的土地和河川。
3、接受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监测和检查。应对其违反上述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合同规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等承担赔偿责任。
二、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项目部将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通力合作,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空气粉尘及噪音污染,严格控制水土流失,扎扎实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日益显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响应国家做好环保工作的号召,维护施工现场的良好形象,满足业主的有关要求,我公司将结合本行业和工程施工特点,积极做好环保工作。
1、施工环境保护
(1)生活供水及生活废水处理 饮用水水质符合GB5749-2006规定。
处理后的废水水质符合受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规定的排放要求,或应遵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规定,不得将未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水体中,或造成生活供水系统的污染。
(2)生产废水处理
基坑排水的排放口位置尽可能设置在靠近河流中的流速较大处,以尽量满足水质保护要求,基坑的经常性排水,在基坑排水末端设沉淀池,排水量视沉淀池水的浑浊度而定,做到蓄浑排清,尽量控制水体PH值近中性时排放。
砂石料开采加工、混凝土生产及其他辅助生产系统等的废水处理实行雨污分流,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将各生产系统经常性排放的废水统一收集处理。废水处理系统排出的污泥进行必要的脱水处理后,运至指定的弃渣场堆存。防止污泥进入排水系统或排入河道。
机修及汽修系统的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建立专用的废水收集管道,对含油较高的机修废水选用成套油水分离设备进行油水分离。不任意设置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污口。
混凝土浇筑面的冲洗、冲毛废水,以及灌浆工作面冲洗岩粉的污水和废弃浆液由专设的沟道集中排放。严禁污水漫流。
(3)施工区粉尘控制
根据施工设备类型和施工方法制定除尘实施细则,提交监理审批。施工过程中,会同监理人根据批准的除尘实施细则,随时进行除尘措施的检查和检测,检查和检测记录提交监理人;施工期间,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空气功能区划要求,保证施工场界及敏感受体附近空气中允许粉尘浓度限值控制在SL398-2007规定范围内。
① 施工期间,除尘设备与生产设备同时运行,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② 选用低尘工艺,钻孔安装除尘装置;
③ 混凝土系统配置除尘装置,及时更换和修理无法运行的除尘设备;
④ 不任意安装和使用对空气可能产生污染的锅炉、炉具,以及使用易产生烟尘或其它空气污染物的燃料;
⑤ 散装水泥、粉煤灰、磷矿渣粉由封闭系统从罐车卸载到储存罐,所有出口配有袋式过滤器;
⑥ 经常清扫施工场地和道路,向多尘工地和路面充分洒水; ⑦ 施工场地内限制卡车、推土机等的车速以减少扬尘;运输可能产生粉尘物料的敞篷运输车,其车厢两侧及尾部均配备挡板,运输粉尘物料用干净的雨布加以遮盖。(4)施工区噪声污染控制
施工过程中,会同监理人根据批准的降低噪声的措施,对施工场地进行噪声的检查和检测,检查和监测记录提交监理人;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2007的规定,控制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生活区噪声声级的限值遵守SL398-2007表3.2.8的规定。
(5)固体废弃物处理
①负责对施工场地以及生活区范围内的生产和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填埋,并应设置必要的生活卫生设施,及时清扫生活垃圾,统一运至指定地点;
②生产垃圾中的金属类废品,应回收利用;
③按指定的渣场弃渣,弃渣场采取碾压、挡护或绿化等措施进行处理;
④对施工中难以避免滑入河道的渣土、因施工造成的场地塌滑与泥沙漫流等问题,根据监理人指示和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
⑤废弃的混凝土运至专设的弃料场,不得在施工场地内任意弃置。
2、生态环境保护
(1)陆生动植物及资源保护
①因工程施工需要在施工场地范围内进行砍树、清除表土和草皮时,按环保主管部门和监理人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要求进行。
②在施工场地内发现国家保护级的鸟巢、受保护动物和巢穴,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妥善保护。
③在施工区附近的水域,发现受保护的鱼类立即报告监理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严禁在施工区以外的保护林区捕猎野生动物。
(2)景观与视觉保护
①施工期间,负责保护好施工场地附近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及温泉等的景观免受工程施工的影响。
②做好生活营地周围的绿化和美化工作,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环境。修建的各项临时设施应尽可能与周围环境协调。
3、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①学习环保知识、法律法规,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素质。以墙报、简报、宣传标语的宣传形式开展环保宣传工作。以环保知以竞赛为动力,环保知识讲座为形式,动员全体员工积极、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②不使用对环境有害或不符合环保原则的材料,防止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a给备用发电机搭设隔音棚,尽量降低发电机和锯木机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噪音污染。
b本工程的支顶体系采用钢化结构,模板尽量在预制厂制作,尽量减少使用锯木机的频率。
c不在夜间使用噪音大的施工机械。
d夜间施工使用高亮度灯照和进行电焊时,设置挡板,避免照明和电焊时强光刺射,干扰居民生活和司机夜间行车安全。
③防止水质污染。
a施工现场的办公场所、生活区的布置综合考虑排水系统。b生活污水在做好沉淀隔渣工作后,再排入原有当地排水系统。c设立专职的清扫人员,对办公、生活区的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定期消毒除“四害”,保持环境卫生,垃圾按环保要求进行处理。
④防止粉尘、废气污染。
a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及布置临时设施。为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石屑稳定层和砼尽量采用商品砼,如遇到特殊情况,并经业主和监理同意,才在施工现场设置搅拌场。运料车用帆布和盖套等物品遮盖,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堆,给予适当遮盖或洒水。
b施工现场实行硬地化,工地大门内外通道、临时设施室内地面、材料堆放场地、加工场等地面修15cm厚水泥稳定层,四周设置良好的排水渠道。
c所有施工机械做好检修工作,尤其是废气的排放检测,必须符合有关废气排放检测标准。
d安排专人负责施工道路的洒水工作,保证场地湿润,降低粉尘污染。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配备一定量的环保设施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环保知识,共同搞好环保工作。
二、水土保持措施
1、施工前对施工场地临时排水做出详细规划,并配置相应的临时排水设施。排水系统布置图和引排措施随施工技术措施同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2、除因施工必要,施工时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严禁超越征地范围毁坏植被与林木花草。因建设使植被受到破坏的,必须报监理工程师后采取措施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3、保护施工区外的植被不被机械等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清除杂物,修补植被,完工后进行绿化。尽量在施工区内修建施工道路,避免破坏周边环境。必须在施工区以外修建施工道路时,作到及时绿化,竣工后,遵照业主及工程师指示进行整治和绿化。
4、严禁在林区焚烧垃圾或点明火,以防森林火灾。
5、施工区所有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开挖面,开挖作业前在开口线外预先挖好截、排水沟,开挖后及时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护。
6、在公路两侧地界以内的边坡地,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它土地整治措施。
7、废弃的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
8、搞好生活区的绿化工作,在可能的地方植树种草,以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9、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按业主要求平整,覆盖种植土,以便业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