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定污染源设置与操作许可证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 固定污染源设置与操作许可证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3-01-22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固定污染源设置与操作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 1 条
本办法依空气污染防制法(以下简称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三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为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指定公告之固定污染源。
中央主管机关得依固定污染源制程、设备之种类、规模,将前项固定污染源分为第一类固定污染源或第二类固定污染源,并指定公告之。
第 3 条
本法第二十四条所称变更,指设备之更换或扩增、制程、原(物)料、燃料或产品之改变,致增加空气污染物排放种类,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任一空气污染物年排放增加量达许可证记载之年许可排放量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空气污染物年排放量推估较许可证记载之年许可排放量增加达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氮氧化物达四十公吨以上。
(二)硫氧化物达六十公吨以上。
(三)挥发性有机物达三十公吨以上。
(四)粒状物达十五公吨以上。
(五)一氧化碳达一百公吨以上。
(六)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指定公告者。
前项第二款第三目所称之挥发性有机物,系指含有机化合物之空气污染物总称。但不包含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化物、碳酸盐、碳酸铵等化合物。
第 4 条
本法第七十六条所称设立,系指固定污染源已建造完成、建造中、已完成工程招标程序或已完成工程发包签约者。
第 5 条
公私场所申请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时,应填具申请表,连同经依法登记执业之环境工程技师或其他相关专业技师签证之空气污染防制计划,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为之。
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得调阅前项依环境工程技师或其他相关专业技师签证规则汇订而成之工作底稿影本。
第 6 条
前条所称之空气污染防制计划,其内容应包括下列事项:
一计划目标。
二污染源厂场周界外两公里范围内之环境座落图说。
三厂场设施平面配置图说。
四生产制程流程图说及产制期程。
五原(物)料与燃料之种类、成分及用量,产品种类及生产量。
六主要原(物)料、燃料输送、贮存及堆置方式。
七排放空气污染物之种类、成分、浓度及其排放量。
八空气污染物收集设施、防制设施之种类、构造、效能、流程、使用状况及其设计图说。
九空气污染物收集设施、防制设施之设置经费及进度。
一○公私场所设立施工期间采取之污染防制措施。
一一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事项。
第 7 条
公私场所新增(设)或变更固定污染源依本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或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应经模式模拟证明其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容许增量限值者,于申请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时,应同时检具符合空气品质模式模拟规范及污染物容许增量限值之证明文件。
第 8 条
公私场所新增(设)或变更固定污染源依本法第六条第三项或第八条第三项规定,应采用最佳可行控制技术,而未采用公告最佳可行控制技术附表所列可行控制技术者,于申请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时,应同时检具下列文件:
一采用低污染性原(物)料、燃料、低污染制程或空气污染控制设施之污染减量说明资料。
二空气污染减量措施或控制设施之相关操作参数、纪录方式及频率。
三空气污染物质能平衡或其他计算说明资料。
四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资料。
第 9 条
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之固定污染源,其所属公私场所得检具空气污染防制计划及第七条或前条规定之文件,合并于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审查,俟环境影响评估审查通过后,迳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申请核发设置许可证,并缴纳证书费。
前项许可证内容,依审查通过之环境影响说明书、评估书及审查结论核发。
第 10 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之申请后,应通知公私场所于七日内缴纳审查费及证书费,并应于三十日内完成审查,经审查符合规定者,应于完成审查后十四日内通知公私场所领取设置许可证。
前项申请文件经审查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应即通知公私场所限期补正;届期未补正或未缴纳审查费及证书费者,驳回其申请。但已于期限内补正而仍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得再通知限期补正。各次补正日数不算入审查期限内,且补正总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
第 11 条
设置许可证应记载事项如下:
一设置许可证之有效期间及证书字号。
二基本资料:
(一)公私场所名称及地址。
(二)公私场所负责人姓名、身分证明文件字号及住址。
三设置许可内容:
(一)固定污染源之名称、原(物)料、燃料用量或产品产量、设计操作条件。
(二)空气污染防制方法及设备之名称、型式、设计处理容量及处理效率。
(三)空气污染物之收集排放方式、排放管道口径及排放口位置。
(四)空气污染物之排放种类、年许可排放量。
(五)空气污染物之年许可排放量推估依据。
(六)固定污染源许可公告批次及专责单位或人员应符合设置之规定。
(七)其他经主管机关许可事项。
第 12 条
公私场所应于取得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后,始得进行固定污染源设备安装或建造,并应依许可证内容进行设置或变更。
第 13 条
公私场所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固定污染源操作许可证时,应填具申请表,并检具下列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为之:
一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设立之相关证明文件影本。
二空气污染防制计划差异说明书。
三试车计划书,其内容如下:
(一)试车步骤或程序及达到申请最大产能操作条件所需日数。
(二)推估各试车步骤或程序之空气污染物产生情形及防范污染排放超过标准或限制范围之措施。
(三)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计划。
四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文件。
第一项第三款第一目之试车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但经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 14 条
公私场所依本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申请固定污染源操作许可证时,应填具申请表,连同下列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为之:
一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或核准营运之相关证明文件影本。
二空气污染防制措施说明书。
三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计划。
四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文件。
第 15 条
前条所称之空气污染防制措施说明书,其内容应包括下列事项:
一防制目标。
二污染源厂场周界外两公里范围内之环境座落图说。
三厂场设施平面配置图说。
四生产制程流程图说及产制期程。
五原(物)料与燃料之种类、成分及用量,产品种类及生产量。
六主要原(物)料、燃料输送、贮存及堆置方式。
七排放空气污染物之种类、成分、浓度及其排放量。
八空气污染物收集设施、防制设施之种类、构造、效能、流程、使用状况及其设计图说。
九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事项。
第 16 条
公私场所有数固定污染源,其型式、规模、操作条件及污染防制设备均相同者,得报经主管机关核准,择一定数量污染源进行检测作业。
第 17 条
固定污染源操作许可证之审查及核发程序如下:
一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固定污染源操作许可证之申请后,应通知公私场所于七日内缴纳审查费及证书费,并于三十日内完成书面审查。经审查符合规定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对于依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者,应通知其进行试车;对于依本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申请者,应通知其进行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
二公私场所接到前款试车通知者,应依试车计划完成试车,并于核准试车时间届满后十五日内,向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其检测结果符合排放标准者,得继续进行试车;公私场所接到前款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通知者,应于四十五日内依核定之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计划完成检测,并向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
三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应于收到前款检测报告后十五日内完成审查,经审查符合排放标准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应于完成审查后十四日内通知公私场所领取操作许可证。公私场所依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操作许可证者,应检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或营运之许可文件,向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领取操作许可证。
公私场所无法依试车计划完成试车者,得于试车期限届满前向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申请展延。
第一项申请文件或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经查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应即通知公私场所限期补正;届期未补正、未缴纳审查费及证书费或未提报空气污染物检测报告书者,驳回其申请。但已于期限内补正而仍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得再通知限期补正。各次补正日数不算入审查期间内,且补正总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
第 18 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审查公私场所依第十三条或第十四条规定提出之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计划时,符合下列情形者,应令其进行空气污染物检测:
一有固定排放管道且依规定应设置采样平台;或属逸散性污染排放有适当之代表性周界位置可检测者。
二具有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发许可证之环境检验测定机构可进行检测者。
第 19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依第十七条进行试车或检测时,其操作条件应达操作许可证申请最大产量、原(物)料或燃料使用量百分之八十以上;无法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者,应以试车或检测时之实际操作条件增加百分之二十为上限,作为操作许可证核定内容。
第 20 条
操作许可证应记载事项如下:
一操作许可证之有效期间及证书字号。
二公私场所基本资料:
(一)公私场所名称及地址。
(二)公私场所负责人姓名、身分证明文件字号及住址。
三操作许可内容:
(一)固定污染源名称、原(物)料、燃料用量或产品产量及其操作条件、操作期程。
(二)空气污染防制方法及设备之名称、型式、处理容量及操作条件。
(三)空气污染物之收集排放方式、排放管道口径及排放口位置。
(四)空气污染物之排放种类、年许可排放量。
(五)空气污染物之年许可排放量推估依据。
(六)空气污染物排放之监测、定期检测、申报及其他应遵行事项之规定。
(七)固定污染源及空气污染防制设备操作纪录规定。
(八)空气污染防制设施或监测设施之检查、保养、纪录及其他应遵行事项之规定。
(九)固定污染源许可公告批次及专责单位或人员应符合设置之规定。
(一○)其他经主管机关许可事项。
第 21 条
公私场所应于取得固定污染源操作许可证后,始得操作,并应依许可证内容进行操作。
第 22 条
固定污染源设置及操作许可证记载之各项许可条件、数值,得有百分之十之容许差值。但仍应符合相关管制及排放标准之规定。
第 23 条
公私场所因操作内容异动而与操作许可证记载内容不符,未涉及变更者,依下列规定办理:
一制程、设施或操作条件异动者,应于异动前,依操作许可证申请及核发程序,重新申请。但未增加空气污染物排放量者,得不重新进行检测。
二改用低污染性原(物)料或燃料、拆除或停止使用产生空气污染之设备、增设防制设备或提升防制效率者,得于事实发生后三十日内检附相关证明文件,向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申请换发许可证内容。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重新申请操作许可证者,应填具申请表,并检具空气污染防制措施差异说明书、试车计划书及异动所需之工程期程等相关文件。
试车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但报经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 24 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第一类固定污染源设置、操作许可证之申请,其审查期间得延长十五日;受理第七条或第八条之固定污染源设置许可证之申请,其审查期间得延长三十日。
第 25 条
许可证于有效期间内因毁损、灭失或其记载之基本资料有异动者,公私场所得于事实发生后六十日内检具证明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申请换发或补发。
逾前项期间,经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通知换发或补发许可证者,应于接获通知后十日内检具证明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申请换发或补发。
第一项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设置完成并已取得操作许可证者,免申请设置许可证之换发或补发。
第 26 条
依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申请许可证展延者,应填具申请表,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为之。申请展延操作许可证者,并应检具一年内最近一次之检测报告,或其他足以说明符合本法相关规定之证明文件。
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前项展延许可证申请后,应于三十日内完成审查,经审查符合规定者,应于完成审查后十四日内通知公私场所缴纳证书费,并领取许可证。
第一项申请之文件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应即通知公私场所限期补正;届期未补正或未缴证书费者,驳回其申请。但已于期限内补正而仍不合规定或内容有欠缺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得再通知限期补正。各次补正日数不算入审查期限内,且补正总日数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 27 条
公私场所预计得于三个月内完成固定污染源设备安装或建造者,得填具申请表,连同空气污染防制计划及第十三条第一项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之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同时申请设置许可证及操作许可证。
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前项设置及操作许可证之申请,应依第十条规定审查,经审查通过后,通知公私场所领取设置许可证并进行试车,再依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三款、第二项、第三项及第十九条规定,审查及通知领取操作许可证。
第 28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因产能或产品变动快速,须持续申请许可产能异动或变更者,得一次申请未来五年内将达成之产能条件许可或原(物)料、燃料使用量之最大操作条件许可。其进行试车或检测时,得以一定制程条件作为操作条件,不受第十九条规定之限制。
公私场所依前项规定申请设置及操作许可证时,应检具第五条、第十三条或第十四条规定之文件及下列资料或文件:
一自申请日起五年内之预定产能资料或原(物)料、燃料操作条件。
二申请未来最大产能条件或最大操作条件下预估之污染物排放量。
三产能或产品快速变动之说明。
四固定污染源设置之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连续自动监测设施计划,或其他报请中央主管机关认可,足以证明其排放污染物符合规定之替代监测方案,及空气污染物排放之监测、检测、申报之作业因应方式。
五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文件。
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受理前项许可证之申请,得以其未来五年内最大产能条件或最大操作条件,作为设置及操作许可证核发之依据。
第 29 条
公私场所依前条规定取得操作许可证者,其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且不受第二十二条所定百分之十容许差值之限制:
一产能变动快速者:
(一)操作条件之产品产量、原(物)料或燃料使用量每增加达许可申请量百分之二十时,于一个月内依规定完成检测。检测时操作条件之产品产量、原(物)料或燃料使用量应达增加之实际量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定期记录主要原(物)料、燃料、产品及防制设备相关操作事项,并依规定进行检测及申报作业。
(三)前目之操作及检测纪录,除另有规定外,应于每年一月、四月、七月及十月之月底前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报上一季之纪录。
二产品变动快速者:
(一)每日记录主要原(物)料、燃料及防制设备相关操作事项。
(二)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空气污染物之检测。
(三)前二目之操作及检测纪录,应每半年定期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报。
三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事项。
第 30 条
已取得设置或操作许可证之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其申请文件有虚伪不实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得撤销其设置或操作许可证。
已取得操作许可证之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并具有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至第七款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或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必要时,得废止其操作许可证。
第 31 条
本办法所称之空气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其推估依据之顺序如下:
一公私场所连续自动监测之资料。
二主管机关或公私场所自行或委讬执行之检测报告数据。
三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排放系数及控制效率。
四国内外相关技术论文与测试数据。
五其他经主管机关认可之排放系数或替代计算方式。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得作为设置许可证及操作许可证变更之依据,其增加量百分比计算,应以相同之推估依据计算之。
第 32 条
经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办理许可证审查核发时,得准用本法第七十九条第二项规定订定之收费标准,向公私场所收取审查费及证书费。
第 33 条
经中央主管机关委讬之政府其他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中央主管机关得公告停止部分或全部委讬:
一受委讬机关无法配合中央与地方主管机关执行许可管制业务,经中央主管机关认定者。
二地方主管机关提出委讬机关不宜继续接受委讬之理由,报经中央主管机关认可者。
三主管机关依法实施总量管制,另有相关规定者。
四受委讬机关提出不再继续接受委讬理由,报经中央主管机关同意者。
五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认无委讬之必要者。
第 34 条
本办法自发布日施行。
第二篇: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 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3-12-03 【正
文】
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第 1 条
本办法依空气污染防制法(以下简称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项及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办法专用名词定义如下:
一、连续自动监测设施(以下简称监测设施):指可连续自动采样、分析与记录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稀释气体排放浓度及排放流率之设施。
二、连线设施:指监测设施之监测数据与主管机关进行连线作业之纪录档产生程式、执行传输模组之电脑与程式及电信线路。
三、全幅(Span):指公私场所依其空气污染物、稀释气体排放浓度及排放流率之实际排放状况,以监测设施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设定量测范围内所能量测之最大值。
四、零点偏移:指监测设施操作一定期间后,以零点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进行测试所得之差值。
五、全幅偏移:指监测设施操作一定期间后,以全幅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进行测试所得之差值。
六、校正误差查核:指以监测设施制造厂商或认可机构提供之标准滤光镜或其他校正器材量测不透光率,计算校正误差之查核方式。
七、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Relative Accuracy Test Audit, RATA):指以监测设施及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检验测定方法,同步量测固定污染源排放管道气体排放,测试三次以上,每次三组数据,计算相对准确度之测试查核方式。
八、相对准确度查核(Relative Accuracy Audit, RAA):指以监测设施及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检验测定方法,同步量测固定污染源排放管道气体排放,测试一次以上、每次三组数据,计算相对准确度之查核方式。
九、标准气体查核:指监测设施以两种以上不同浓度且未经稀释标准气体量测之数据,计算准确度之查核方式。
第 3 条
监测设施之种类及量测项目如下:
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不透光率。
二、气状污染物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
(一)二氧化硫。
(二)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
(三)一氧化碳。
(四)总还原硫,包括硫化氢、甲基硫醇、硫化甲基及二硫化甲基。
(五)氯化氢。
(六)挥发性有机物。
三、稀释气体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氧气或二氧化碳。
四、排放流率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排放流率及温度。
五、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指定之种类及项目。
第 4 条
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进行安装时,其安装位置、透光仪、数据记录器、校正用衰光器及光谱仪之规范,以及安装后之性能规格及确认程序,应符合附录一规定。
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监测设施进行安装时,其安装位置及数据记录器之规范,以及安装后之性能规格及确认程序,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八规定。
前二项各类监测设施监测数据之量测频率、纪录值计算、全幅设定、无效数据与时间之认定、无效或遗失数据之处理及系统偏移之校正计算,应符合附录九规定。
第 5 条
二个以上适用相同排放标准之固定污染源,其排放气体混合后经一个排放口排放时,得于混合后之排放管道设置监测设施。
同一污染源之排放气体经二个以上排放管道排放时,每一排放管道应设置监测设施。但排放量较小之排放管道,经主管机关核准者,得免予设置。
第 6 条
二个以上之排放管道,其排放气体来自相同型式、规模、操作条件及污染防制设备之固定污染源,得共同设置单一监测设施进行量测,且其连续监测时间应平均分配。
第 7 条
公私场所具有经中央主管机指定公告应设置监测设施之固定污染源,应依下列规定之一,向地方主管机关办理:
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已设置者,应于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及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二、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后应设置者,应于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提报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并于公告之日起二年内完成设置,且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及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三、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应申请设置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操作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并应于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时,并提报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第 8 条
公私场所具有经中央主管机指定公告应设置监测设施与主管机关连线者,应依下列规定之一,向地方主管机关办理:
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已与地方主管机关完成连线者,应于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二、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未与地方主管机关完成连线者,应于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提报连线计划书,并于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完成连线及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三、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之设置与连线经同时指定公告者,于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时应一并提报连线计划书,其连线完成期限应与监测设施完成设置期限一致,并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四、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操作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连线计划书,并应于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时,并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第 9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汰换或量测位置变更时,应于汰换或变更三个月前向地方主管机关提报监测
设施设置计划书,于汰换或变更一个月前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并于汰换或变更完成后一个月内提报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之连线设施汰换时,应于汰换一个月前函报地方主管机关,并于汰换完成后一个月内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第一项公私场所监测设施汰换或量测位置变更期间,其固定污染源应每周检测一次。
第 10 条
第七条 至第九条之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及连线确认报告书之项目内容,应符合附录十规定。
第 11 条
地方主管机关受理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或连线确认报告书后,应于三十日内完成审查。
前项申请文件经审查不合规定者,应通知限期补正;届期未补正者,应予驳回。补正日数不算入审查期限内,且补正总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
第一项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设施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或连线确认报告书与固定污染源设置或操作许可证一并提出申请时,其审查应依固定污染源设置与操作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办理。
第 12 条
前条经地方主管机关审查通过认可者,公私场所应依下列规定办理:
一、依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及连线计划书内容设置其监测设施及连线设施。
二、依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操作维护其监测设施。
三、依连线确认报告书与地方主管机关连线传输其监测数据。
第 13 条
公私场所应依下列规定进行监测设施之例行校正测试、查核及保养,并作成纪录,保存二年备查。
一、零点及全幅偏移测试,应每日进行一次。
二、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之校正误差查核,应每季进行一次。
三、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之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应每季进行一次,于每年一月至三月、四月至六月、七月至九月及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内各进行一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得以替代查核方式或调整其查核频率。
(一)氯化氢监测设施得以标准气体查核方式替代。
(二)各量测项目之相对准确度皆小于其性能规格值之二分之一者,自下
一季起得改为每半年进行一次。
(三)各量测项目之相对准确度连续两年符合其性能规格值者,自下一季
起每年得有一季应依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程序进行,其他季执行时得以相对准确度查核或标准气体查核方法进行。
四、依监测设施制造厂商提供之使用手册进行例行保养,并对校正标准气体及校正器材定期进行查核。
五、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校正测试或查核。
前项测试或查核程序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九规定。公私场所应于执行前项第二款及第三款之例行查核前五日通知地方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公私场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应符合附录一校正误差之性能规格;其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与排放流率监测设施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八相对准确度及准确度之性能规格。
第 15 条
监测设施之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中华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起,应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二、中华民国九十五年一月一日起,应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前项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T-(Du+Dm)
P=─────────×100 %
T-t
P :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单位为%。
T :固定污染源每季操作时间,单位为小时。
t :监测设施汰换时间,单位为小时。
Du:监测设施无效数据时间,单位为小时。
Dm:监测设施遗失数据时间,单位为小时。
第 16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监测设施依附录九量测频率及纪录值计算所得之数据,应作成纪录,并依下列规定保存:
一、每次量测之原始数据及其校正数据,保存三十日备查。
二、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六分钟平均数据纪录值、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一小时平均数据纪录值,保存二年备查。
第 17 条
第十三条 及前条之纪录公私场所应于每月十五日前,依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格式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前一月份之纪录。但其监测设施与地方主管机关连线传送监测数据者,不在此限。
第 18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与主管机关连线者,其监测数据应由传输模组以网路或电信线路向地方主管机关传输。
前项传输模组之功能规格应符合附录十一规定。
第 19 条
经指定公告应与主管机关连线之监测设施,其监测数据传输频率依下列规定:
一、即时监测纪录:
(一)自本办法施行日起至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其监测
数据超出排放警戒条件时,应每六分钟传输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每十五
分钟传输气状污染物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
(二)自中华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起,应每六分钟传输粒状污染物不透
光率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每十五分钟传输气状污染物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
二、每日监测纪录应于次日上午九时前传输。
三、每月监测纪录应于次月十五日前传输。
前项第一款第一目之排放警戒条件指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六分钟数据纪录值连续四次以上或气状污染物一小时数据纪录值超过排放标准。但空气品质有恶化之虞时,地方主管机关得调整之。
第一项与主管机关连线传输之监测纪录,其数据类别及传输格式应符合附录十二至附录十四规定。
第 20 条
前条之即时监测纪录及每日监测纪录,应于传输模组保留十日备查;每月监测纪录应于传输模组保留三十日备查。
第 21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之连线设施发生故障无法于四小时内修护时,应于故障发生之日起二日内,检具修护措施及预定修护完成日期,向地方主管机关报备。
前项修护期间之监测数据应依附录十二至附录十四之格式,以磁片、光碟片或其他电子储存媒介,每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
第 22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检具相关证明文件,报经地方主管机关核准后,免设置监测设施。但应每周检测一次。
一、属紧急备用之发电设备运转率低者。
二、既存固定污染源因采行湿式洗涤之污染防制设备,致不透光率监测设施无法准确量测,并采行粒状污染物最佳可行控制技术者。
三、既存固定污染源因制程特性无法停炉者。
四、既存固定污染源因设置连续自动监测设施致烟道结构安全堪虞者。
前项每周检测结果连续三个月均符合排放标准,且其排放系数值差异在百分之二十以内,并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固定污染源或污染防制设备操作条件关系式后,得报请地方主管机关核准,调整为每个月检测一次,并应于每月十五日前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前一月份之操作纪录。
第一项及前项固定污染源每周及每个月检测一次者,应于检测后三十日内,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
第一项所称既存固定污染源,系指固定污染源于本办法发布施行日前已建造完成、建造中、已完成工程招标程序或已完成工程发包签约者。
第 23 条
前条第二项应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之固定污染源或污染防制设备操作纪录,其内容如下:
一、每日固定污染源原(物)料、燃料用量或产品产量及其操作条件之纪录。
二、每日污染防制设备操作条件之纪录。
三、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纪录。
第 24 条
违反第七条至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一项、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项或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者,主管机关应依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25 条
本办法除另定施行日期外,自发布日施行。
第三篇:家委会设置与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字„2009‟17号
各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我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臵与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及时报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九年十二月二日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辖区内中小学均应设臵学校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长委员会),名称定为“XXX学校(学校全称)家长委员会”。
第三条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
第四条 家长委员会宗旨是: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五条 中小学应为家长委员会的设臵和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
第二章 组织和职责
第六条 家长委员会应制订组织章程,根据实际运作需要,设立家长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秘书长1名、常务委员和委员若干名。常务委员和委员人数根据学校规模确定。
第七条 学校每个班级均应在班主任协助下由学生家长推选家长代表,视学校规模每班推选1-2名。各班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长代表大会,由家长代表大会推选出家长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常务委员会推选出主任委员等人选。
新生入学后2周内,召开第一次全班家长会议,由班主任协助家长推选出本班家长代表,参加家长代表大会。
第八条 家长代表、家长委员会委员任期一般为三年,每学年适当改选,可连选连任。学生毕业、转学等离校的学生家长,其家长代表、委员会委员身份自动取消;主任委员子女在其任期内离校时,需提前两周提出辞呈,由常务委员会推选一名副主任委员代任,主持常务工作。
第九条 家长代表、家长委员会成员应热心学校教育、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十条 家长委员会职责是:
一、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学校关于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就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三、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全体家长的优势和特长,与学校紧密协作,在依法治校、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开展校外教育实践等方面,积极为学校和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帮助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解释学校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家庭教育讲座活动,可与家长会合并举办,也可单独组织。
五、选派家长委员列席学校校务、教务等会议,与学校一起组织家长听课、家长接待日,参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六、尊重教师劳动,在精神上关心、鼓励、支持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大力宣传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宣传学生家长尊师重教典型事例,宣传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先进班集体。
七、促进社会教育,支持和帮助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八、家长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务委员会代行其职责。第十一条 家长委员会委员职责:
一、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关心、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现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积极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联系本班所有学生家长,与他们充分交流意见、形成共识并向学校反映和沟通。积极协调家长之间、社会部门与学校班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四、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五、举止文明,情趣健康,家庭和睦,家庭教育环境较好。能够关心、爱护、严格要求,但不溺爱、不纵容、不打骂、不歧视自己的子女,善于理解宽容子女,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六、协助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开办家庭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活动。帮助学校发展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基地,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七、积极参加家长委员会的活动,认真参加会议,不无故缺席,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
第三章 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 家长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的权利:
一、获知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的权利。
二、有权对学校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三、有权作为其他家长的代言人,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员工给予监督和评议的权利。第十三条 家长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的义务:
一、有收集其他家长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并向学校反馈的义务;
二、有义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主动支持学校的建设和事业发展。
三、有帮助其他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的义务。
第十四条 家长委员会要制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草案,提交家长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征求学校意见后执行。
第十五条 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为工作开展提供方便条件和尽力协助,有计划地组织家庭教育培训,在学校网站等设臵家长委员会专栏,设立“家长信箱”等。家长委员会向学校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学校应在合理期限内答复。
第四章 会议
第十六条 每学年第一次家长代表大会由学校协助于开学后一个月内召开,各班推选的家长代表参加,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列席。
在学校协助下,由家长代表大会推选出家长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成员,选出主任和副主任、秘书长等人选。
第十七条 家长代表大会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就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委员会工作报告,研究确定委员会各项工作。参加会议的家长代表应达到会员代表总人数的80%。
必要时可以召开临时会议,由家长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主任委员因故不能召集或不召集时,其他家长会委员可以1/3以上联名召开,由家长委员共同推举一人临时组织并负责。
第十八条 家长委员会开会时,校长、处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可列席。
第十九条 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结束前要对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和效果进行总结。每学年配合学校开展评选优秀家长的表彰活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家长委员会为办理日常业务需要工作人员,由委员会主任提名经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聘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家长委员会应加强指导和管理。家长委员会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视其情节轻重,责令纠正。
第二十二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要对推动和实施家长委员会工作成绩显著者,予以奖励。
第二十三条 家长委员会于每届家长代表大会开会后三十日内,应将组织章程、选举办法、财务处 理办法、组织运作办法等、会议纪录及会务人员名册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固定电话管理办法
固定电话管理办法 目的
为了保证正常工作通讯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做好开源节流工作,特制定本办法。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办公固定电话管理。3 3.1 管理规定
公司各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固定电话的责任人,办公室负责公司电话的具体管理,负责不定期抽查、检查办公电话的使用情况。
3.2 凡需新装、移机、申请手机号或更改电话使用范围的单位,须将单位负责人相关申请提交办公事,由办公室统一办理申请、变更手续。
3.3 办公电话机作为公司资产,必须使用两年以上,严禁恶意摔打、人为损坏,否则,相关责任单位照价赔偿。公司员工不准用办公电话拨打私人电话,禁止拨打私人长途电话,禁止用办公电话聊天,禁止拨打声讯和信息电话。否则,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违规拨打电话所发生的费用由个人支付,并处发生话费金额的三倍罚款。
3.4 接打电话时,用语应注意礼节,简洁明确,以免耗时、占线。未开通长途业务的单位,因工作需要拨打长途电话,可到办公室登记拨打。
3.5 公司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各级领导干部应严格控制移动电话费用,超额自负;各单位固定电话严格执行月度定额,超出定额从各单位月度工资中扣除。
3.6 4 4.1 4.2
公司各单位固定电话定额由办公室统一规定、统一交纳,其他
本规定由办公室负责解释和考核 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3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颁布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颁布时间:1999-11-01 实施时间:1999-11-01 发文文号:环发[1999]246号 时效性:有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11月1日 环发
[1999]24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单位的排污状况监测。放射性污染源、流动污染源监测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污染源监测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处置、利用排放点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三同时”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现有污染源治理项目(含限期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
第四条 凡从事污染源监测的单位,必须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级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认证合格后可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资质认证办法另行制订。污染源监测必须统一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章 任务分工
第五条 省级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污染源监测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开展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组织对污染源进行不定期监督监测。
(三)组织编制本辖区污染源排污状况报告并发布。
(四)组织对本地区污染源监测机构的日常质量保证考核和管理。
第六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具体实施对本地区污染源排污状况的监督性监测,建立污染源排污监测档案。
(二)组建污染源监测网络,承担污染源监测网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并负责对监测网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交流。
(三)对排污单位的申报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抽测,对排污单位安装的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
(四)开展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污染纠纷仲裁监测,参加本地区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五)向主管环境保护局报告污染源监督监测结果,提交排污单位经审核合格后的监测数据,供环境保护局作为执法管理的依据。
(六)承担主管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保护局下达的污染源监督监测任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条 行业主管部门设置的污染源监测机构负责对本部门所属污染源实施监测,行使本部门所赋予的监督权力。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本部门所辖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
(二)参加本部门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三)对本部门所属企业单位的监测站(化验室)进行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
第八条 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监测结果负责,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局报告排污情况。
第三章 污染源监测网络
第九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建辖区内的污染源监测网,领导所辖区域的污染源监测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是各级污染源监测网的组长单位。负责安排所辖区域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条 凡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承认网络章程的监测机构,均可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申请加入污染源监测网,经审查合格后,由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局批准。参加污染源监测网的各监测机构原有名称、隶属关系、人事管理和经费来源均保持不变。
第十一条 污染源监测网的各成员单位在监测网的统一安排下,可承担本部门、本单位以外的污染源排污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和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开展的各种污染源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负责。
第十二条 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负责监督污染源监测网做好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网络主管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源监测网成员单位进行定期质控考核及技术监督。
第四章 污染源监测管理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所在地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环境管理的需要、排放污染物的类别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污单位在对其污染物排污口、污染处理设施进行定期监测时,应监测的项目、点位、频次和数据上报等要求。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可委托当地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或经环境保护局考核合格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和现有污染源治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局申请“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或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监测由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实施,其监测结果是验收的依据。
第十五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可接受环境污染纠纷当事人的委托进行监测,并应及时向环境保护局报告。纠纷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时,可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申请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 环境监测人员到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测时,必须出示有效证件。被监测单位应协助环境监测人员开展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挠。
进入军队或保密单位进行监测,应预先通知其主管部门。监测人员执行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为被监测单位保守秘密。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要求,监督所辖地区排污单位规范其污染物排放口,安装统一的标志牌。
第十八条 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环境保护局重点控制的排放污染物单位应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备,所安装的监测设备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质量检测机构的考核认可。
污染源监测设施一经安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的必须报原批准安装的环境保护局批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应将已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纳入本单位管理体系,遵守下列要求:
(一)污染源监测设施应与本单位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运行,同等维护和保养,同时参与考评。
(二)对污染源监测设施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及分析化验制度。
(三)建立污染源监测设施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和设备台账,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可委托所属环境监理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排污单位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所属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监测设施进行计量监督和稳定运行的监督抽测,对污染源监测设施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第六章 污染源监测结果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明确各类污染源监测数据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的污染源监测数据不得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承担由污染源监测网统一安排的污染源监测任务的网络成员单位,应定期向网络负责单位报告污染源监测结果。
已安装自动连续监测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将监测设备与当地环境保护局监测网直接联网,将监测结果直报环境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省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负责定期将污染源监测结果和排污申报数据,在做出适当分析后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监测站。对在实际监测和数据审核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情况,应及时报告同级环境保护局或通报环境监理机构。
第二十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对审核合格或未提出异议的监测数据应直接用于各项环境管理工作。
第七章 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在污染源监测中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保证规定的污染源监测机构,由其上级环境保护局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整改期间的污染源监测数据视为无效数据。屡教不改的,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对在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的污染源监测单位,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局取消其污染源监测资格。
第二十六条 对逾期未安装污染源监测设施或擅自拆除、闲置污染源监测设施的排污单位,由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局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七条 监测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其主管环境保护局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中规定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得收取监测费用,所需费用由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解决。
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委托监测、污染纠纷监测等所需经费由排污单位或委托方承担,收费持省级以上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按国家规定的监测服务收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91)环监字第086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