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自动保存的)
关于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从事农村班主任的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一个特别的群体越来越引起了我的重视,那就是农村的“二胎”子女。由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凡是一胎所生为女孩的农村户口家庭均可以生育第二胎。所以在农村,“二胎”子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而这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学习、品德、习惯等方面与非“二胎”子女现在有着越来越大的差距!本课题组近三年的针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专门调查研究也有力的印证了上述结论。
由于农村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因素,使农村教育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和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农村教育必须面对的常态化问题,也将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农村教育问题。
二、对问题的规划研究。
目前本课题研究在国内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为“二胎”子女现象是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时间尚短,近几年才变得明显起来。国内有少数学者对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问题有所研究,虽然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但其研究结果可供借鉴,特别是有关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或正在得到有效解决,其中的许多经验,方法、措施也值得学习借鉴。
课题要探研的主要是农村教育中很有代表性的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说它有代表性是因为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教育中比较特殊,比较复杂又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也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暴露农村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实际是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这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对农村教育的论述。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也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暴露农村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能深入探讨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进一步明析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进一步积累农村教育改革的优秀经验,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可行方案、方法、理论,并力争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农村其它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四大块:
1、研究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历史特点、传统和特质;
2、在全镇范围内调查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的现状;
3、分析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多层次成因;
4、探求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并取得实验效果。
三、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共经过了四个阶段。①课题准备阶段。从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研究分工与合作。②调查研究阶段。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取得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然后对研究资料深入分析,结合文献查阅,借鉴先进教育理论,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③实践完善阶段。从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实验调查研究阶段所提出的方案,方法,新理论的实效性。根据实践结果,对相关内容做进出了一步修改、完善。④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对研究材料了进行分类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汇编集结。在全校范围内作了全面推广,一部分成果在全镇进行了推广。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包括家访与学生访谈)。以上方法主要用于在全校范围内调查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的现状。
4、实验法。主要用于探求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并取得实验了不错的效果。
5、测量法。主
要用于学生生理、心理行为测量。
6、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研究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历史特点、传统和特质及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研究。
其中,使用问卷调查法,共计发放“马桥实验学校家庭教育状况问卷”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12份,调查初
三、初四学生912名,其中“二胎”子女225人。使用访谈法,共访谈学生51人,其中“二胎”子女26人,其他学生25人;学生父母32人,其中“二胎”子女父母15人。使用测量法,其中使用“马桥实验学校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共计测量学生889人,其中“二胎”子女217人;使用“马桥实验学校学习状态测评量表”共计测量学生902人,其中“二胎”子女220人。总共收集数据11023个,为统计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结合调研小组成员的观察反馈,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正文
1.课题的理论指导
在研究中,我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古代家庭教育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题实验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有着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因素,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大变迁的时代因素。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的家庭教育有着自已的特质和规律。从农村教育的历史脉络看,古代农村教育依
靠的不仅是家庭个体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整个农村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社会层面的教育系统和传承来完成,包括农村的家族、宗族教育、村村的社学、乡约乡规等社会风俗、甚至于劳动耕作。这也就是农村为什么自古会有“耕读传家”的教育传统的原因了。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的家庭教育是很难依靠家庭个体独立完成的,农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依托于农村社会层面的教育系统和传承的教育。这是农村的教育特质,这跟过去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长期比较低下,跟外界沟通交流少,变化迟缓、聚族而居等各种原因有关系,是过去农村的现状况决定的。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家庭结构趋向多元,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复杂的大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价值观、成才观相互碰撞,教育和教育工作都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最薄弱的农村教育。如农民工子女随迁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二胎”子女问题等。农村“二胎”子女政策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但“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并不突出,这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大环境虽已开始发生变化,但那时农村的变化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逐步的,较为缓慢的。由于整个农村的教育传承依然存在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并不明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的前十年,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人们外在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更在影响和改变着农村的教育。
应该说,这种变化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而整个农村社会层面的教育传承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早已四分五裂,现在终于土崩瓦解了!赤手空拳,无依无靠的农民面对教育的大变迁,除了被动应付外,无以应对,束手无策。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是“二胎”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失误。由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农村“二胎”子女与他们的父母年龄普遍相差30到35岁左右!这么大的年龄差距使家庭教育变得很困难,乃至于这个困难几乎像鸿沟一样不可逾跃!“二胎”子女的父母普遍是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当时时代的原因,他们受的教育不多甚至相当少,无论是自身的文化教育,还是孩子的教育知识,从学校,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到的相当有限。根据调查,“二胎”子女父母中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甚至更低,许多父母写不了几个字。当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时,尚可依靠经验和农村教育的社会传承。但当第二胎子女出生后,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父母再习惯性的用教育第一个孩子的经验教育第二个孩子已是显然行不通了;而相对于非“二胎”子女的父母来说,“二胎”子女的父母自身的文化底子薄,很难去让自已接受再教育,再改变,“二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同时,由于“二胎”子女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会更加疼爱,加上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许多父母对“二胎”子女的疼爱更是变成了宠爱、溺爱。中国的父母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但没有教育富孩子的经验,农村“二
胎”子女的父母更是如此!一边是对“二胎”子女分外疼爱,另一边是是对“二胎”子女有着更高的期望,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一但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二胎”子女父母又往往很难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子女的现状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合理的加以解决。这样日积月累,“二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突显出来!再者,当“二胎”子女长到十四五时,他们的父母也已是五十左右了,“青春期”恰好撞上了“更年期”,使得本就严重的教育问题更加尖锐和激化!许多“二胎”子女的父母面对现状只能做出了放纵甚至放弃的举动!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现目前的状况,跟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不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许多政府部门眼里只有GDP,无视“小小”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看不见农村家庭教育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脑子里只有小帐,不算大帐;目光只盯在眼前,那管什么以后!相当多的教育机构,包括许多学校,眼里只有升学率,关心的只是成绩,素质教育不过是检查时的游戏,学生的健康成长变成了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学校教育层面未能及时发现“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对策。当“二胎”子女出现问题时,学校没有承担更多的责任,许多时候仅仅是将犯错误的学生交给他们的父母,这让“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更为严重!
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学生为本”原则。家庭教育指导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女孩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二是坚持“家长主体”原则。指导者应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不同类型家庭之家长需求,尊重家长愿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发挥父母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影响,指导家长确立责任意识,不断学习、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为子女树立榜样,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坚持“多向互动”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
实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相关目标任务,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建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水平,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育人为本、家长主体、服务为先,尊重儿童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向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坚持科学引导、家庭教育指导应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原则。家庭教育指导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女孩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二是坚持“家长主体”原则。指导者应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不同类型家庭之家长需求,尊重家长愿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发挥父母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影响,指导家长确立责任意识,不断学习、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为子女树立榜样,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坚持“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
三、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有着各方面的因素,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因素,总结下来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大变迁的时代因素。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的家庭教育有着自已的特质和规律。从农村教育的历史脉络看,古代农村教育依靠的不仅是家庭个体的力量,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农村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社会层面的教育系统和传承来完成,包括农村的家族、宗族教育、社学、社会风俗(如乡约乡规)、甚至于劳动耕作。这也就是农村为什么自古会有“耕读传家”的教育传统的原因了。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的家庭教育是很难依靠家庭个体独立完成的,农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依托于农村社会层面的教育系统和传承的教育。这是农村的教育特质,这跟过去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长期比较低下,跟外界沟通交流少,变化迟缓、聚族而居等各种原因有关系,是过去农村的现状况决定的。
2、基于理论与经验的浅性分析(背景与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传统的土崩瓦解,特别是多子女教育经验的流失。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只有在农村才存在“二胎”子女问题。农村“二胎”子女政策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但“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并不突出,这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大环境虽已开始发生变化,但那时农村的变化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逐步的,较为缓慢的。由于整个农村的教育传统依然存在
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并不明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人们外在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更在影响和改变着农村的教育。应该说,这种变化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农村教育有着自已的特质和规律。在农村,教育依靠的不仅是家庭个体的力量,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家族,整个农村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社会层面的教育传统,包括农村的社会风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劳动耕作,这就是农村自古有之的“耕读传家”的传统。农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依托于农村社会层面教育传统的“自然”教育或者说是“放养式”大众教育。这是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农村的教育特质,这跟过去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长期比较低下,跟外界沟通交流少,变化迟缓等各种原因有关系,是过去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的。但是现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社会风气、习俗,人们的思想、还是学生群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农村社会层面的教育传统在时代的冲击下也四分五裂,接近于土崩瓦解了!农村教育问题,特别是“二胎”子女教育问题便逐渐展现出来!
(二)、家庭经济方面。由于家中有两个或更多的子女,家庭经济负担会重很多,因此“二胎”子女的父母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家庭经济方面,用于“二胎”子女教育上的精力就会明显比独生子女少很多,所以“二胎”子女教育很容易出问题。
(三)、家庭教育方面。由于“二胎”子女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会更加疼爱,许多父母对“二胎”子女的疼爱更是变成了宠
爱、溺爱。中国的父母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但没有教育富孩子的经验,农村“二胎”子女的父母更是如此!
(四)、年龄差距。当“二胎”子女长到十四五时,他们的父母也已是五十左右了,“青春期”恰好撞上了“更年期”,使得本就严重的教育问题更加尖锐和激化!许多“二胎”子女的父母面对现状只能做出了放纵甚至放弃的举动!
二、本课题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本课题研究在国内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为“二胎”子女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时间尚短,近几年才变得明显起来。国内有少数学者对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问题有所研究,虽然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但其研究结果可供借鉴,特别是有关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或正在得到有效解决,其中的许多经验,方法、措施也值得学习借鉴。
国外并没有“二胎”子女教育问题,但不少国外学者对非长子(女)教育问题有所研究,其研究成果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本课题有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借鉴作用。
三、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是农村教育中很有代表性的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说它有代表性是因为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教育中比较特殊,比较复杂又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它的成因比较复
杂,有农村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涉及农村特殊的教育历史传统,当然还有时代因素在内!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也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暴露农村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实际是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农村教育必须面对的常态化问题,也将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农村教育问题;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这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对农村教育的论述。但是由于农村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因素,使农村教育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很突出的新问题!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是农村教育中很有代表性的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说它有代表性是因为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
教育中比较特殊,比较复杂又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它的成因比较复杂,有农村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涉及农村特殊的教育历史传统,当然还有时代因素在内!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农村教育的现实,也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暴露农村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希望通过对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析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进一步积累农村教育改革的优秀经验,为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和理论,为其他农村教育问题提供借鉴,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深入探讨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可行方案、方法、理论,并力争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农村其它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历史特点、传统和特质;
2、在全校范围内调查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的现状;
3、分析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多层次成因;
4、探求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并取得实验效果。
七、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调查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现状,探究造成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农村教育的特质与不足。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查阅文献,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认真钻研并提出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案,方法、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有效经验,助力农村教育发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包括家访与学生访谈)。以上方法主要用于在全校范围内调查农村“二胎”子女教育的现状。
4、实验法。主要用于探求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并取得实验效果。
5、测量法。主要用于学生生理、心理行为测量。
6、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研究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历史特点、传统和特质及解决农村“二胎”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研究。
第二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Key word】: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
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所衍生的子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根据苏州市流管办2013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653.84万,流动人口653.85万,达到1:1的状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且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 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因为现行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无法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悖于宪法的相关精神,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学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且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儿童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0%和10%。
流动人口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否使他们按时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能否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学生心理相对消极
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由此带来流动人口与政府社会的组织关系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文明素质较差,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这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现象,“当被问及子女是否被老师或同学歧视时,约 73% 的调查对象回答经常或偶尔被歧视”。这是流动少年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教方法,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也不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单凭简单的说理、口头表扬、暗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智力开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培养,而对于体育、美育的培养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第三,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三)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第一,学籍管理上的困难。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有很多学生因证件手续不全,就没有学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第三,对教师的评估、激励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给予补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依然与城市的孩子有差距。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的教师一样,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第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没有太大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学龄期入学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交给了学校,希望学校承担起其子女的全部教育职责。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经常落空,农民工在校子女缺乏家庭教育或无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大了压力,而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应对和帮助那些没有或缺少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第五,对本地学生的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的涌入,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流动儿童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其本人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日常行为、校纪班规、知识、认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易对本地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本地学生家长的不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我们仍需要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富民强市”的基础工程。(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依法就学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专题发展规划之中,对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预测,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校网布局调整相结合,整体考虑并综合编制教育发展规划。
(2)广开渠道,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教育权利上的真正平等,要求各学校做到“四个一视同仁”: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家长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3)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市财政应划拨专款,用于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市、区县两级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教育经费补贴等措施建立起经费的合理运行和分担机制。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 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5)打破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来看,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防碍人们获利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规则来取代旧制度;而制度创新能否发生,能否带来制度变迁,又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否使制度的主体获益。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只有从户籍这个根本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呼吁社会办学,鼓励社会援助
政府一方面要将较多承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给予补助,另一方面更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以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
(7)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
通过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比较利益下流动人口的流动将会始终存在,于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将一直持续。这种情况下,规划建校很难,校舍建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建多了,将来学生大量回到老家,又会造成校舍闲置。贵阳市政府可以在扩大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同时,根据流动儿童的流动特点,在 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建立灵活、可拆迁的简易移动校舍, 以便解决简易学校过多学生流走导致的学校闲置问题,当然,这些学校或公办、或低租金通过招标交给个人承办。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流动儿童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提高办学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动儿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适龄流动儿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8)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 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搭建一个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9)用理解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感到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教师要呵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岐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10)在培养自信中形成和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第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老师应根据流动人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对于社会稳定进步,对于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中央拨20亿元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
2009年12月22日01:04
据新华社电财政部昨天对外宣布,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财政部要求,各地在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时,要向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倾斜,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大量农民工由不发达地区涌入发达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摆脱落后的现状。这一过程中,大量学龄儿童也随着父母流入城市,这些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引人关注,下面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府责任户籍制度规范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全国掀起了一股民工潮。同时随着更多民工家庭迁移涌入城市,大量的学龄儿童也随着父母流入城市,许多问题伴之而来,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也就是这些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学龄儿童往往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就读的学校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这些儿童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也必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以上新闻材料中提到政
府下拨20亿元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下面将给出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政府加强管理引导、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应对农民工流动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以确保农民工自由、合理、规范流动。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消除歧视农民身份的传统思想,减轻对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明确自己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密切联系,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工作落到实处。政府要加强各个学校收费情况的监察、监督,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并做好资金下拨和使用的监察工作,努力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二)加强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加剧了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分配、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完全不同的政策,农民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政策。在教育方面,流入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同样享受不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究其根源,这也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导致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破除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界限,必须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三)加强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当地政府应采取各项措施规范化管理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评估上都应和先进的、规范化的学校相挂钩,努力吸取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向他们学习,努力做好自身改革与创新,缩小与他们的差距,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教师资源,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规范化管理过程,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其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质量标准,促其规范办学。
(四)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第一,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中来,增加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农民工子女学校可以利用有些公办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来扩大自己的教学规模。流入地政府应适当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也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排斥农民工子女,也不得出现额外收费的现象。而且公办学校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办法。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当地教育事业。当今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把他们的子女带到城市上学,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从反面说明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的差距,让农民工父母放心让自己的子女在自己的家乡接受教育。
结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全局性、复杂性的特点,处理、解决好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以及教育公平问题,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四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五篇: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
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户籍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因而,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理论界、实践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镇)、非农产业转移,并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民工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相应的,国家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上(我们国家的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流动儿童的政策导向上)也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受户籍制度的约束向对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转变;从强调家长的监护义务向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转变;从规约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向依法保障受教育权的转变。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认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表现为教育公平的偏差,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机会分配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以及规则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带来弱势地位代际间传承的后果。
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制度是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最直接原因;“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国民待遇的重要因素。
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政府间职能界限模糊、财力事权不
匹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等。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研究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成年人士进城打工,把许多未成年人留守农村,从而产生了很多农民工留守子女。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为了当代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新一代教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所以,为了了解广大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现状及教育情况。我了解到广大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就此次调查的小河边村35名农民工留守子女而言,根据中国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十大标准,农民工留守子女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这些儿童在交流和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并且,根据心理反应,身体素质也普遍较差。对于人生的理想价值观方面,低年级儿童生活目标反应较积极,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自己将俩有更好的生活,能更好的学习,所以根据调查问卷反馈信息,低年级学生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高年级学生,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不是为了生活,而是游山玩水,不体谅父母,并且认为外出打工时他们将来人生观的确立方向,以致于他们没有正确的生活观和学习观,生活也失去了奋斗目标的追求,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学习影响很大。所以此种现状下,广大农民工留守子女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利于老师对其心理的教育和辅导。广大农民工留守子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困难,家庭贫困,所以通过此次调查,我了解到了广大农村留守子女的生活状况是:生活环境差,但待其家里大部分家务活,生活任务繁重。从而加重了许多额外的学习负担。根据调查问卷百分比数据显示,仅一个小村庄,三十五名青少年儿童中就有45%的孩子是父母亲都在外打工的,有14%的孩子是只有母亲在外打工的,有11%的孩子是母亲在外打工的,总的数据显示了农民工留守子女占有响当当大的比例,而且父母亲都在外,他们的生活基本就是自己打理。虽然一方面这有利于锻炼留守儿童的独立自理生存能力,但同时带来的弊端是,农民工留守孩子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生活质量低下,生活中更多的是营养不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孩子身体素质差,心理素质也随之下滑。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留守子女中45%的孩子是不支持父母外出打工的,然而与父母经常沟通的孩子,仅占有比例的42%,不沟通的竟然占有17%。这充分
显示了一个问题,农村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而且心理教育素质低下,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影响鱼了孩子各方面生活的发展。而家长在出门打工的话,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更减少了,所以孩子压在心里的心是就无法诉说,无人倾听了。并且,离开了父母,孩子就没有觉得更亲密的人,他们更多的愿意把心事与同学分享,却不愿与老师分享,有的甚至压抑着心事不分享,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大原因。以致于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有不健康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五、政策建议
当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彻底解决流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合适的义务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入学制度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改革“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财政投入模式,大幅度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主要中央政府买单,地方政府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引入“教育券”制度;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入学”。
要构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并能够使之有效运作,就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免除无力提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的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和义务;必须通过制度安排确保有责任、有义务及有能力的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地级市政府)提供充裕的义务教育经费;必须足额补偿正规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成本。
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认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管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纳入城市教育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努力加强公办学校接收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扶持、强化管理,加快民工子弟学校正规化发展进程;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为流
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完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信息的全面管理;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信息服务;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督导和评估。
最后,我自身的感受方面,通过此次走访调查,我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肩负起回来建设支援家乡的责任,支援家乡教育的建设,学生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我们必须努力研究调查学生的心理。让孩子们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应努力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状况,帮助广大青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成长心理。
在此,我希望我们国家,中国的社会给与更多农村留守子女切实的教育。同时感谢官大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社会各界人士。同时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留守孩子们能健康成长,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9-21.[2]贾波,王德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J].福州党校学报,2008,(3):72-75.[3]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29-134.[4]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5]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代际公正——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4):82-85.[6]张世文,王洋.“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7]樊香兰,马丽.切实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8,(4):9-11.[8]刘义程.对流动农民工子艾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54-55.[9]孙玥,等.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8,(22).[10]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5):43-46.[11]朱镜德,等.关于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全义务教育机制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07,(6):12-16.[12]张旭亮,张海霞.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6(5):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