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

时间:2019-05-14 09: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

第一篇: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 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

(2007年11月15日,赣高法发[2007]38号)

为正确认定故意杀人死刑案件事实,进一步规范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等工作,确保死刑案件的办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本意见所称故意杀人死刑案件,是指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

第二条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八)电子数据证据。

以上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并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全面地收集、审查、判断证据。证据材料应由法定主体收集和提出,具备法定形式,收集的程序和方法符合法律规定。严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以刑讯逼供方式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或以暴力取证方式取得的证人证言,以及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和证实犯罪的根据。

第四条 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犯罪时的年龄等情况;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时的精神状态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属于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4.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怀孕;

5.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6.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

8.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9.被害人的情况;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罪过以及罪过的形式;

11.是否存在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紧急避险或避险过当及意外事件的情形;

12.是否存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

13.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

14.有无累犯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

15.有无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

16.案件起因、行为人作案动机、被害人有无过错或对引发案件是否负有责任、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经济损失是否得到积极赔偿、被害人或其亲属是否谅解等酌定量刑情节;

1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违法犯罪前科、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大小;

18.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第五条 下列事实不需要证明:

(一)常识性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和定理;

(三)国内法律的规定及其解释;

(四)不存在争议的程序性事实;

(五)公知的其他事实。

第六条 下列事实推定为真实,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一)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

(二)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三)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四)国家机关公文、证件上记载的事实。

二、证据的收集、固定工作 第七条 侦查机关应当依法全面、及时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重或者罪轻等涉及案件事实的各种证据。

第八条 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及时提取与案件有关的物证、书证等,并通过现场拍照、摄像、石膏固定等方法,采用全景、概貌、特写、细节特征对应等形式,对需要提取的物证及其环境关系进行固定。

应当注意查明现场有无伪造、变动或破坏;现场尸体、遗留物品、痕迹(包括指纹、足迹、血迹、毛发、体液、人体组织等)的位置和特征。并制作现场勘验、检查笔录。

应当注意收集、提取现场遗留的被害人血迹和其他可疑血迹、可疑毛发、体液、指纹、足迹、现场可疑痕迹、遗忘物、遗留物等以及可能与被害人损伤有关联的现场工具。同时,应当收集、提取犯罪嫌疑人身体及抓获时所穿服装上的可疑血迹、痕迹,抓获现场存放的可疑工具、可疑毒物及容器等。还应当注意检查被害人指甲中是否存留犯罪嫌疑人的表皮等人体组织。

对所收集、提取现场遗留的与犯罪有关的血迹、精斑、毛发、体液、指纹、足迹、人体组织等生物物证、痕迹、物品,应当及时进行鉴定,并与犯罪嫌疑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作同一性认定。

第九条 在尸检工作中,除对明显伤痕进行检查外,还应当进行全面检查,对死因不明的尸体应当进行系统解剖。特殊情况没有进行系统剖检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共同犯罪造成多种创伤痕迹的尸体,应当进行损伤痕迹的系列固定,包括死者衣服裂口、皮肤表面、内脏器官、组织等,创口大小、形态要逐一详细记录。对于解剖时剁开的创口,还应并拢还原后,附比例尺进行拍照。同时,应当将致命凶器与被害人伤口进行比对,以查明被害人的死亡原因。

对于女性尸体进行尸检时,应注意收集、提取犯罪嫌疑人残留在女性被害人口唇、乳房等处的唾液、咬痕,女性被害人的阴道分泌物、遗留物,女性被害人的内裤等,并及时进行鉴定。

根据案件侦破情况,多次进行勘验、检查的,或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进行补充勘验、检查的,应当予以具体说明。

第十条 证明案件发生的证据,包括报案人、现场发现人对被害人死亡、失踪及现场情况的证言,犯罪嫌疑人自首时所作的供述、在押人员检举揭发材料、公安机关接处警记录、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刑事案件立案决定书等。

第十一条 证明被害人死亡原因的证据,包括尸体检验报告、作案工具等物证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等。尸体检验报告应当全面、具体 地描述尸体损伤情况,正确记载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客观推断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特别注意查明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杀人情况与尸体检验报告、作案工具能否吻合。

确认被害人身份的证据,包括被害人身份证件及户籍证明,被害人亲属、犯罪嫌疑人证明被害人身份的证言和供述,被害人亲属对被害人尸体及衣物等的辨认笔录;现场勘验笔录、尸体检验报告。

被害人尸体高度腐败或死后被肢解、毁容导致无法辨认的,侦查机关应当进行法医学DNA鉴定,以确认死者的身份。

被害人身份无法确认的,侦查机关应当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二条 证明作案工具的证据,包括作案工具实物和作案工具的提取笔录。侦查机关应当提取作案工具并经犯罪嫌疑人或相关证人辨认,且需查明作案工具的来源;对作案工具上的指纹、血迹、毛发等痕迹应当进行检验或鉴定。非作案现场提取作案工具的,在提取笔录中应当载明,是侦查机关提取在先,还是根据被告人供述抛弃、藏匿作案工具的地点后提取的。

收集不到作案工具的,侦查机关应当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三条 证明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主要包括户籍证明、户口底册、身份证、出生证、人口普查登记表等书证。无上述书证,或者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对上述书证提出异议的,侦查机关应当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及其近亲属或接生者、邻居证言等有关证据综合认定,必要时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骨龄鉴定。

第十四条 证明案件起因的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以及书信、日记等相关书证。侦查人员应当注意查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受人雇佣、指使;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有无矛盾;是否因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引发;被害人一方有无过错或对矛盾激化是否负有责任。

第十五条 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的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应当注意查明犯罪嫌疑人出于何种杀人动机;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智力、文化程度、犯罪手段、打击部位、打击力度以及起因、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关系、作案现场环境、作案后的态度等情况,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第十六条 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包括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作案时间、案发时是否在作案现场和是否具备作案条件等方面的证据。

侦查机关应当收集犯罪嫌疑人案发前后详细活动情况的证据,确认其是否具有作案时间。如犯罪嫌疑人提出没有作案时间的辩解,必须查明该项辩解能否得以合理排除。通过审查有无目击证人,现场勘验、检查笔录、鉴定结论反映的情况是否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相吻合,确认案发时犯罪嫌疑人是否在作案现场。如犯罪嫌疑人提出不在作案现场的辩解,必须查明该项辩解能否得以合理排除。

利用特殊手段或专业技术手段杀人的案件,还应当收集有关犯罪嫌疑人职业、工作经历、专业知识背景等方面的证据,确认其是否具备作案条件。

第十七条 对于锐器刺、砍和钝器打击致死案件,应当注意查明创伤由哪一类凶器形成、创伤的程度、凶器的来源和去向、缴获的凶器是否与创口、伤情相吻合等。凶器上如有指纹、血迹和毛发等的,应当及时进行鉴定。

第十八条 对于枪杀案件,应当查明现场是否遗留枪支、弹壳、弹头并及时提取;对提取的枪支、弹壳、弹头应当作出同一性鉴定;应当对弹痕、弹迹、弹道等进行科学技术鉴定;将提取的枪支、弹壳、弹头与被害人的创伤及创伤周边残留物进行比对。同时还应当查明枪支弹药的来源、型号、性能,犯罪嫌疑人有无使用枪支的经历以及是否曾经使用过提取的枪支。

第十九条 对于爆炸杀人案件,应当提取现场残存的爆炸物或装配爆炸物的痕迹;并需查明爆炸物的来源和犯罪嫌疑人对爆炸物品的接触、熟悉程度,引爆点位置、引爆装置、爆炸物的成分,同时需确认犯罪嫌疑人是用爆炸手段杀人还是杀人后通过爆炸手段毁尸灭迹。

第二十条 对于投毒杀人案件,应当查明毒物的性质和来源,犯罪嫌疑人对毒物的认知程度以及有无购买、保管、持有、使用毒物的条件;应当提取盛放毒物的器皿、包装物、食物残渣残液、呕吐物、排泄物以及上述容器、包装物表面指纹、特殊痕迹等,并及时进行鉴定。

第二十一条 对于群殴杀人案件,应当查明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发生冲突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的情形,注意区分主从犯;查明各犯罪嫌疑人使用的凶器、加害行为与对应的被害人及其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直接责任人。应特别注意查明各犯罪嫌疑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推诿或者代他人承担罪责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对于毁尸灭迹案件,应当查明原始现场、抛尸现场,并提取原始现场、抛尸现场、运尸工具上遗留的痕迹等物证;及时寻找并提取尸体各部分残骸、毁尸工具、运送尸体残骸的包装物等。查明毁尸工具、毁尸手段与尸体残骸上的断痕是否相符以及抛尸地点与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否一致;运送尸体残骸的包装物的来源能否反映系犯罪嫌疑人所有。

第二十三条 侦查机关对所收集的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工具、物品等证据材料应当妥善保管,在案件的生效判决作出前,不得损毁、丢失或者擅自处理。

对需送交鉴定的检材应当单独存放,妥善保管,并及时逐一鉴定,防止因时间延误或被污染等而丧失鉴定价值。

第二十四条 除上述相关规定明确需鉴定的外,对下列情况,侦查机关也应当进行鉴定:

(一)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作案过程违背常理,犯罪前后言行表现明显异常,有精神异常史、精神病家族史,可能患有精神病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二)被害人人身伤害、残疾的程度、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三)与案件事实相关的重要文书、字迹等书证;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系未成年人而又无有效年龄证明的;

(五)其他应当鉴定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前多次进行鉴定但鉴定结论不一的,多个鉴定结论应当全部移送人民法院,并说明采纳其中之一的理由。

第二十六条 确认犯罪嫌疑人犯罪时是否患有精神病,应当由受委托的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时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及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

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智力障碍,应当依据相关的医学诊断证明或鉴定结论进行认定。

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为聋哑人或盲人,应当依据残疾状况鉴定结论或医学证明进行认定。

确认女性犯罪嫌疑人是否怀孕,应当依据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的妊娠情况证明进行认定。

第二十七条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笔录应当注明讯问的起止时间和讯问地点。每一份讯问笔录都应当附卷并随案移送。

对于无目击证人的故意杀人案件,侦查机关具备条件的,应从第一次讯问时起,对每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全过程应当进行连续的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应当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侦查机关依法随案移送,一份由讯问人员、犯罪嫌疑人签名密封后,由侦查机关保存备查。在正式开始讯问之前,侦查人员在录音、录像中应当对讯问的时间、地点、案由、侦查人员身份作出说明,并告知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

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请求或者侦查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讯问,并由辩护律师在讯问笔录上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八条 侦查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犯罪现场进行辨认;也可让被害人、证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或者让犯罪嫌疑人对其他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辨认应依法进行。组织辨认前,侦查人员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对象中,侦查人员不得诱导辨认人,也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辨认物品时,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照片不得少于五张。

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辨认笔录应当由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辨认笔录应全面反映辨认过程,尤其应当记明辨认人对辨认对象隐蔽特征的描述。

没有目击证人的故意杀人案件且侦查机关具备条件的,应当对犯罪嫌疑人指认犯罪现场、抛尸现场、辨认情况进行全程录像。

第二十九条 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应当将包括第一次讯问笔录及勘验、检查、搜查笔录在内的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重或者罪轻等涉及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等材料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时,可协商侦查机关将破案经过报告一并移送。

破案经过报告应当详细写明:侦查机关所采取的侦查措施、侦破具体经过、抓获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嫌疑人投案的具体情形等,必要时还应包括排查、确定嫌疑对象情况,根据技术人员侦查手段及结论对嫌疑对象、犯罪嫌疑人进行盘问、讯问的具体情况等。侦查机关提供的破案经过报告中涉及保密事项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装入副卷,妥善保管。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工作

第三十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应当查明:

(一)证据材料是否随案移送,不宜移送的证据是否列入清单或者移送了复制件、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二)证据是否合法,包括取证主体、证据形式、取证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属于证据排除的范围;

(三)据以定案的各个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四)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第三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附卷。人民检察院对证人证言笔录存在疑问或者认为对证人的询问不具体或者有遗漏的,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并制作笔录。

第三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全面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或者无罪、罪轻的辩解。

犯罪嫌疑人、证人提出其受到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并提供了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检察机关不能排除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可能的,应当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或者要求侦查机关对取证行为的合法性予以证明,并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种类的证据,不能仅提交书面说明材料。

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复验、复查,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参加;也可自行复验、复查,商请侦查机关派员参加,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专门技术人员参加。

人民检察院对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勘验、检查笔录存在疑问的,可以要求侦查人员提供获取、制作的有关情况。必要时可以询问提供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的人员,对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委托进行技术鉴定。询问过程及鉴定的情况应当附卷。

第三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等情形,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提出需要补充侦查的具体意见,连同案卷材料一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侦查机关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人民检察院也可以自行侦查,必要时要求侦查机关提供协助。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

第三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确认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一)属于单一罪行的案件,查清的事实足以定罪量刑或者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已经查清,不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无法查清的;

(二)属于数个罪行的案件,部分罪行已经查清并符合起诉条件,其他罪行无法查清的;

(三)作案工具无法获取,但有其他证据足以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

(四)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的内容中主要情节一致,只有个别情节不一致且不影响定罪的。

对于符合第(一)项情形的,应当以已经查清的罪行起诉。

第三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经审查仍然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三十六条 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申请收集、调取证据的,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时,应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到场。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由辩护律师向法庭出示,并经控辩双方质证。

第三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证:

(一)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鉴定程序违反规定或者鉴定结论明显存在疑点的;

(二)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有异议,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

(三)人民法院认为其他应当出庭作证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上述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应当出庭作证;不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书面证言、鉴定结论、书面陈述经质证无法确认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十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通过与侦查人员沟通、座谈,由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出具相关证明、说明书面材料等方式,对相关证据进行核实,必要时通知负责抓获犯罪嫌疑人的侦查人员、负责检查、搜查、勘验、扣押的侦查人员、负责询问、讯问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

(一)控、辩双方或一方对侦查人员制作的抓获经过说明材料有重大疑问的;

(二)控、辩双方或一方对侦查人员制作的检查、勘验笔录、搜查、提取、扣押笔录有重大疑问,导致某一物证、书证来源不明,且该证据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

(三)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证人提出侦查人员存在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并提供了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的,人民法院经审查不能排除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可能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上述侦查人员非因法定事由及其他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出庭作证。

第三十九条 控、辩一方对当庭出示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的来源、提取、制作过程、制作手段、技术条件提出合理怀疑的,出示证据的一方应就对方的质询作出必要的说明。控、辩一方申请收集人、制作人、见证人出庭作证时,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必要的,可以通知制作人、收集人、见证人出庭接受询问。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在认定证据时,应当审查证据材料是否具备法定形式,收集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第四十一条 物证、书证一般应为原物、原件,且应当通过合法、规范的勘验、检查、搜查、调取等方式取得。原物、原件未随案移送,只有物证照片、录像和书证复制件的,应注意审查其客观真实性和有效性。物证的照片、录像和书证的复制件,经与原物、原件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为真实的,具有同等的证明力。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物证和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对物证、书证的来源及取证活动合法性有异议,公诉机关未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证明的;

(二)经勘验、检查、搜查取得的物证、书证,未附有搜查笔录、勘验笔录和检查笔录,或者笔录记载的内容与物证、书证不一致的;

(三)书证被更改或有更改迹象,公诉机关未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证明的;

(四)原物的照片、录像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书证复制件不能反映书证原件内容的。

第四十二条 证言应为自然人所提供。以单位名义出具的证明材料必须由制作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对证人证言,应当通过审查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情况,判断其客观真实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所作的证言;

(二)证人的个人主观意见和主观推测;

(三)证人所作的一次证言前后矛盾,或者多次证言之间相互矛盾,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

第四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结论,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鉴定人不具备相关鉴定资格的;

(二)鉴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三)鉴定材料有虚假,或者原鉴定方法有缺陷的;

(四)鉴定人应当回避没有回避,而对其鉴定结论有持不同意见的;

(五)有证据证明存在影响鉴定人准确鉴定因素的。

(六)存在其他影响鉴定结论客观性的情形。

经审查,鉴定结论具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鉴定。

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相矛盾以及同一案件具有多个不同鉴定结论的,可以就相关问题向专业机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或者作补 充鉴定。

第四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视听资料经审查或鉴定无法确定真伪的;

(二)对视听资料的制作、取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有异议,公诉机关未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证明的。

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能证明案件事实,且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有关部门确认,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未提出异议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对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有疑问的,可以要求举证方补充证据;确有必要的,可以对该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调查核实证据主要针对控辩双方出示的证据材料。必要时,可以向检察机关、侦查机关调取需要核实的证据材料。也可以依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申请,调取有关证据材料。在调查核实中又发现新证据的,应当及时通知或移交控辩双方。

控辩双方补充的证据和调查核实取得的新证据,须经再次开庭出示、辨认和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第四十六条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提出有自首情节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作证,并结合其他证据判断自首是否成立。

被告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或者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被告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曾经提出过检举揭发,但尚未查证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公诉机关、侦查机关及时查证。

第四十七条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证据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但是无法准确查明被告人具体出生日期的,应当认定其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第四十八条 办理死刑案件必须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排除合理怀疑。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主要是指:

(一)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和量刑情节事实已经查清;

(二)据以定案的全部证据能够相互印证;

(三)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已得到合理排除;

(四)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第四十九条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系被告人实施,但如果间接证据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认定被告人有罪:

(一)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二)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三)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四)依据间接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五)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必须符合逻辑、合乎情理。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应依法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的决定或者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判决。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主要是指:

(一)指控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相应的、必要的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基本证据不确实;

(三)各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明显矛盾,且无法查清与排除;

(四)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不具备排他性,尚存在得出其他结论的可能性。

第五十一条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之间、罪重证据和罪轻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和疑问时,如果不能得以排除和作出合理解释,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

四、其他规定

第五十二条 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在刑事证据工作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于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试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篇:江西省公安机关办理国家赔偿案件规范

江西省公安机关办理国家赔偿案件规范

(2008年11月24日江西省公安厅厅长办公会通过)

第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可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第二条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或者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属行政赔偿的范围,应予赔偿:

(一)违法行政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六)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的;

(七)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八)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九)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

(十)造成财产损失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条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公民人身权或者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属于刑事赔偿范围:

(一)被刑事拘留的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嫌疑,经本局解除刑事拘留或者检察机关不予批准逮捕的;

(二)刑讯逼供或者以暴力殴打等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三)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四)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刑事强制措施的;

第四条公安机关不对下列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一)本局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第五条公安机关不对下列情形下造成的损害承担刑事赔偿责任: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的;

(二)依照刑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不予负刑事责任的;

(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

(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结果发生的。

第六条赔偿申请人要求行政赔偿的,可以先向造成损害的公安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人要求刑事赔偿的,应当向造成损害的公安机关提出赔偿申请。

赔偿申请人要求赔偿的应当递交申请书,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写,也可以口头申请。赔偿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签名盖章。

第七条公安机关的国家赔偿案件由法制部门负责办理。

法制部门收到赔偿申请人的申请后,应当进行收文登记;对口头申请的,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赔偿请求、要求赔偿的理由及时间等,并交申请人签字。

第八条法制部门收到国家赔偿申请后应当确定两名以上民警作为案件经办人,并指定其中一名作为案件主办民警。

第九条经办人对行政赔偿申请应当审查如下内容:

(一)申请人资格是否合法;

(二)是否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赔偿范围;

(三)有无具体的赔偿请求;

(四)有无明确的受害人;

(五)申请人是否在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了赔偿申请,以及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受理的情况。

第十条经办人对刑事赔偿申请应当审查如下内容:

(一)申请人资格是否合法;

(二)是否属于本局受理的赔偿范围。

(三)有无明确的受害人;

(四)有无具体的赔偿请求。

第十一条经办人在对赔偿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对符合本机关受理范围,因为缺少有关赔偿申请人资格证明材料的,应当通知赔偿申请人予以补充。

第十二条经办人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审查意见,填写《受理赔偿审批表》,报法制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呈请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批,决定是否受理。

第十三条对赔偿申请不符合申请条件,经批准决定不予受理的,经办人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制作《行政赔偿不予受理决定书》或者《刑事赔偿不予受理决定书》,并在七日内送达赔偿申请人。

第十四条对赔偿申请符合申请条件,经批准决定受理的,经办人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制作《行政赔偿受理决定书》或者《刑事赔偿受理决定书》,并在七日内送达赔偿申请人。

第十五条决定受理的,经办人应当对行使职权行为是否违法进行确认,并填写《赔偿案件审批表》报请审核审批。

第十六条行使职权行为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应当制作《确认违法决定书》并送达赔偿申请人。

行使职权行为依法不予确认违法的,应当制作《不予确认决定书》并送达赔偿申请人。

行使职权行为违法性的确认,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结论。案情复杂不能在三十日内确认的,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十五日。

第十七条行使职权行为被依法确认违法后,经办人应当在五日内提出赔偿意见,填写《赔偿案件审批表》,报法制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批。赔偿申请人自愿在合法的基础上就赔偿方式和数额进行协商的,办案人应当将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按前款规定报请审核、审批。

第十八条赔偿意见被批准后,法制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制作《行政赔偿决定书》或者《刑事赔偿决定书》,并尽快送达赔偿申请人和有关财务部门。

第十九条赔偿案件应当在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办理完结。

第二十条国家赔偿决定书生效后,公安机关应当切实履行决定的赔偿事项。第二十一条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在赔偿决定生效后五日内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第二十二条支付赔偿金的,可以与赔偿申请人协议支付的方式、期限,协议不成的,应当在三十日内全部予以支付。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依法赔偿后,应当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损害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追偿意见有赔偿案件的经办人提出,经法制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四条刑事赔偿申请人要求公安机关确认其刑事行为违法导致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公安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申请人有权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诉;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刑事赔偿申请逾两个月不予赔偿或者赔偿申请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申请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

第二十五条上一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收到申诉状或者复议申请书后,应当确定两名以上民警办理该申诉或者复议案件,并指定其中一名为主办民警。

第二十六条申诉或者复议案件的办案民警应当对案件是否属于申诉或者复议范围、是否在法定期限内以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审查,并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报请审核审批。

对于是否受理申诉或者赔偿复议申请,应当在收到申诉状或者复议申请书后五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及时送达申诉人或者复议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决定受理后,负责办理申诉、复议案件的法制部门应当将申诉状或者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诉人或者被申请人,并要求其在十日内提交答辩状以及有关证据材料。被申诉人、被申请人逾期不予提交的,可视为无证据。

第二十八条国家赔偿申诉、复议案件的审理以书面审理为主,必要的时候办案民警也可以核实有关证据。

对于复杂、疑难案件,也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

第二十九条申诉、复议案件审理期间,被申诉人、被申请人不得补充收集证据,其补充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上级公安机关作出申诉、复议决定的依据。

第三十条申诉、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状或者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并送达申诉人、被申诉人或者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有关财政部门。第三十一条申诉决定书确定被申诉人的刑事执法行为违法的,被申诉人应当在收到决定书后两个月内作出赔偿决定;逾期不予赔偿或者申诉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申诉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

第三十二条上一级公安机关经复议决定被申请人赔偿的,被申请人应当在决定生效后一个月内执行完毕。拒不执行的,依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司法厅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司法厅

关于做好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相关工作的意见

(浙高法[2006]89号,2006年5月10日)

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加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我省死刑案件第二审开庭审理的相关工作,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检察员、辩护人阅卷

根据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死刑二审案件,法院必须在开庭十日以前通知检察院以及辩护人查阅案卷,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检察院收到法院的阅卷通知后应及时确定检察人员阅卷。

检察人员、辩护人应当在收到阅卷通知之次日起七日内阅卷完毕;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检察人员、辩护人在七日内不能完成阅卷而需延长的,应通知法院,并至迟应在收到阅卷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阅卷完毕。阅卷超过七日以后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二、关于开庭时间的确定

阅卷完毕后,法院应及时确定开庭时间,并将开庭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检察院和有关诉讼参与人。检察人员、辩护人应准时出庭。

三、关于庭前证据交换

对控辩双方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交的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新证据,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在开庭前组织控辩双方进行证据交换。

法院不组织证据交换的,应当在收到一方提供的新证据后三日内告知另一方。

四、关于全面、客观提供证据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移送所有证据,包括可能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证据和可能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

五、关于检举揭发等有关犯罪事实、证据的查证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一审宣判后提出的检举揭发、身份年龄以及新的事实证据等问题,侦查机关应当在二审开庭前进行查证,并将查证结果告知法院。检察机关应督促侦查机关及时查证。查证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对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二审庭审期间提出的新的事实证据,需要补充侦查的,法院应当休庭并决定延期审理,待侦查机关查证后,再另行确定开庭时间。

六、关于指定辩护

对于应当指定辩护人的,二审法院应当在立案后七日内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判决书副本送交省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接到指定辩护通知后三日内指派律师提供辩护,并函告法院。

受指派的律师应当尽职尽责,做好会见、阅卷、调查取证、出庭辩护等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调解决,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七、关于证人、鉴定人出庭

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鉴定结论有异议且该证言、鉴定结论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需要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开庭七日前向法院提出申请。经审查准许出庭的,法院应当在开庭以前将出庭通知书送达证人、鉴定人,并通知控辩双方。如果该证人表示拒绝出庭作证或者按照证人通讯地址未能通知到该证人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该证人出庭的检察院或者辩护人。

法院认为需要有关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由法院直接通知

出庭,并可请控辩双方或证人所在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鉴定人所在鉴定机构协助落实证人、鉴定人出庭。

二审法院应会同有关机关、申请出庭作证的机构和个人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出庭证人的安全。

八、关于提供录音录像或者侦查人员出庭

被告人提出存在刑讯逼供或者其他非法讯问情形,根据案件情况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的,侦查机关应当提供犯罪嫌疑人首次供认重大犯罪的录音录像;不能提供的,侦查人员应当出庭作证。法院在开庭三日前将出庭通知书送达侦查人员,侦查人员所在的机关应当落实出庭事宜。

九、关于死刑案件被告人集中关押

为方便二审开庭审理,可视情在死刑案件相对较少、有集中关押条件的地区,逐步试行将一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集中关押于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的看守所。

十、关于保障庭审诉讼参与人的安全及配合押解被告人

法院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庭审秩序,确保审判人员、出庭检察人员、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法庭内的人身安全。

为了确保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特别重大案件,法院可以请当地公安机关押解被告人以及协助做好庭审安全警戒工作,当地公安机关应当支持配合。

第四篇: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公布【2011】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赔偿项目统计数据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赔偿项目统计数据的通知

赣高法【2011】100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南昌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所涉赔偿项目2010统计数据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在审判工作中遵照执行。

附:江西省2010统计数据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附:

江西省2010统计数据

(引自《江西统计提要-2011》)

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092元。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1元。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89元。

4、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0618.7元。

5、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912元。

6、司法解释第二十条第3款“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适用“各种分组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该项统计数据目前暂未由江西省统计局最终审定,请以江西省统计局最终审定公布的数据为准。主题词:民事审判统计数据通知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2011年5月17日印发

第五篇:江西省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执业规范(试行)(2010年)

江西省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执业规范(试行)(2010年)

一、关于评残标准的适用问题

(一)目前涉及伤残鉴定的评残标准主要有两个国家标准,即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鉴定人在伤残鉴定中适用哪个标准,必须依据具体案情来确定。一般来说,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有特定的案情和明确的适用范围,不宜无限制的扩大适用范围。

(二)司法鉴定机构在受理伤残鉴定案件时,委托人有明确提出按某某标准进行评残要求的,司法鉴定机构应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107号令)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不得受理。

二、关于伤残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鉴定时机

1.伤残等级一般应在各种因素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即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临床效果稳定或参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确定)后进行评定。

2.对委托人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案件,若不涉及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视听功能障碍、关节功能障碍、毁容、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鉴定结论的,可以酌情进行伤残评定。

但若涉及上述问题,鉴定机构至少应在受伤3月后方能进行伤残评定。3.对于涉及精神障碍、智力缺损的伤残评定:须在伤后6个月后进行。

4.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如不涉及刑事责任、委托人确有需要且当事双方同意,可在伤者出院一个月后进行伤残评定,但鉴定机构必须与委托人和当事人双方签署鉴定协议书并明确告之鉴定意见可能的不确定性。

5.涉及损伤程度的评定时间,参照第2条规定。

(二)伤残等级

1.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伤残评定应以人体损伤后治疗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对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或后遗症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后,严格按照GB/T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定。(2)对于有明确的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损伤,不得套用附录中的有关条款评定伤残程度或晋级。

(3)关节损伤假体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多见),如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原则上评定为九级伤残;四肢长骨内固定,评为十级伤残。

(4)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评定中涉及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问题。精神损伤是受伤人员伤残的组成部分,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评定应包括精神损伤程度。但在鉴定中涉及的精神损伤问题,由于专业性较强,法医临床鉴定机构不能就精神损伤程度进行评定,也不能依据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病医生出具的检查、检测结果进行评定。遇到此类问题时,法医临床鉴定机构应告知委托方另行委托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精神损伤程度评定,委托方持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文书,再到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机构,综合躯体受伤程度与精神损伤程度,对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进行评定,并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司法鉴定机构在审查受理此类案件时,应在委托受理协议书中注明:“凡涉及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由委托方另行委托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鉴定,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法定时限内,法医临床鉴定收取的费用不包括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费用。”

(5)颅脑损伤伤残等级评定:不能单独依靠智力检查结果,应结合智力检查时的合作程度以及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定(影像学证实脑挫裂伤为十级伤残)。(6)涉及伤病关系的伤残评定:如果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应以最终损害后果评定伤残等级,但须评估损伤或疾病参与度;对某些外伤作用轻微(如诱因)、且与伤残关联度轻微的案例,也可不评定伤残等级。如不能判断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

(7)伤残等级评定时,均应进行相关客观检查(以往已行客观检查的,必要时仍应复查),损害后果的认定须有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不能以主观检查结果作为伤残评定的依据。

2.对其他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对于除交通事故、工伤或医疗事故以外的受伤人员的伤残等级评定,鉴定机构应参照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进行。(2)工作中受伤人员,虽未经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宜应用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评定伤残等级。

(3)根据具体案件的特殊情况或双方当事人有明确要求,经签署鉴定协议书后,也可比照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两个标准中最适合的条款进行评定。

(三)劳动能力丧失

依据伤残等级级别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率,如十级伤残为劳动能力丧失10%,九级为20%,依此类推,一级为100%。按工伤标准的规定,一、二、三、四级残为劳动能力完全丧失,五、六级为大部分丧失,七、八、九、十级为部分劳动能力丧失。

(四)误工损失日

1.原则上按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的标准鉴定误工损失日。

2.对于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的可适当延长30─60日;需二次治疗的(如内固定取出)或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和/或多部位损伤的,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误工损失日(一般不能超过原标准规定的时间)。

3.因伤情变化超过误工损失日评定时间规定的(如骨折不愈合),包括伤后较长时间方进行伤残评定的伤者,误工损失日可评为“至定残前1日”。

4.可以安装假肢的,误工损失日应评定为至出院后3—6个月或安装假肢日止。5.其他未列入的情况,应以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为基础,根据医学科学原则及具体伤情,综合考虑评估(延长或缩短)。

(五)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

“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后者时间指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原则上按照“生活自理五项基本标准”评定护理时间、是否存在护理依赖和等级(护理人数原则上评为1人)。1.护理时间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4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适用。

2.护理依赖可参照GA/T800—2008《人身损害护理依赖程度评定》适用。

(六)残疾辅助器具

1.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委托确需鉴定的,应首先由法定的残疾人辅助器具司法鉴定机构评估辅助用具价格等,尔后法医鉴定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内酌处(主要是把握残疾辅助用具的使用年限、是否需要配置附件及维修费用等),同时,在鉴定协议书中应进行风险告知。

三、关于医疗费用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鉴定机构原则上只评定“必然发生的”的后续治疗费用,不评估非必然发生的后期医疗费、治疗未终结时的特殊治疗费用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

(二)前期医疗费的审核:应参照“道路交通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规定进行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前期医疗费实行“差额化”赔偿、即需要多少赔多少的原则,只要是实际需要并合理的费用,鉴定时应予以支持。

(三)后续治疗费:是指伤残评定后必然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和适当的整容及其他后续治疗费。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原则是“定型化”赔偿原则,即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妥协性和公正性出发,为损害确定固定标准的赔偿原则。

(四)确定后续治疗费应把握的原则: 1.应是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

2.已确定伤残等级者,原则上不给予可能减轻伤残等级的后续治疗费用。如颅脑损伤评残后,不再给予营养脑细胞、高压氧等治疗费用;未评定伤残者,可结合实际需要情况评估后续治疗费用;

3.后续治疗费原则上按普通价格(暂定为市级三甲医院收费标准)和/或参照市级经治医院收费标准评估;

4.后续治疗费的评估,还应该考虑伤者的具体情况,如伤残等级评定的松紧度、治疗时间的长短、损伤的恢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五)损伤致严重残疾存在医疗依赖者,其后期医疗费用的评估应根据医学科学规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后期医疗费“定型化”赔偿的原则,一般二年后不再给予病因治疗费用,但应适当考虑给予支持、对症、并发症防治费用。

(六)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得评定,原则上需按照下表中标准执行(见附表);对于标准中未列出的,可比照相近治疗费用进行评估。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对伤残等级的表示统一使用汉字小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鉴定人应当独立进行鉴定,对鉴定意见负责,并应当在鉴定文书上由本人签字。

(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不得以出差、有事等为借口推诿、拒绝出庭,也不能由他人代替出庭作证。

(四)本《执业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表

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参考标准

治疗项目 费用(单位:元)单侧颅骨修补

双侧颅骨修补 15000—25000 20000—30000 颌骨钢板取出 4500—5500 锁骨钢板取出 4500—6000 椎弓根盯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钢板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交锁髓内钉取出 6500—7500 肢体长骨髓内钉取出 4000—5000 肢体长骨克氏针取出 2000—3000 指(趾)骨克氏针取出(含掌骨)1000—1500 账跖骨钢板取出 3500—4500 肩胛骨钢板固定取出 5000—6000 髌骨、鹰嘴张力带取出 3000—4000 椎体哈氏棒取出 7000—8000 髋臼钢板手术取出 8000—9000 可调外固定架取出 1000—2000 整容费用、色素沉着、增生瘢痕切除(毁容的,颈部瘢痕明显限制其活动者,大关节瘢痕致功能活动障碍,摩擦易致癌处)400—800/cm、cm2(14岁以下儿童、40岁以下女性取上限)、300—400/cm2、10000—15000/次、处(面积1%左右)义齿安装 1000—1500/颗

义眼安装(义眼台成形术后)6000—8000/眼

人工关节置换 全髋3—5万、半髋1.5—2.5万/约15年 瘫痪(伤残三级以上、三个月以上)二年内,月300—500 癫痫 二年内,月200—400 植物状态生存 二年内,月1000—1200 尿道扩张 200—300/次,10—20次

精神心理治疗(伤残七级以上精神障碍、智力缺损的)6000—8000

说明:

1.本标准系参照地市级三甲医院费用情况制定。各级鉴定机构可根据当地实际收费状况,在30%内上下浮动。

2.相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可适当增加费用,原则上不超30%;不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如判断不能一次手术取出,可叠加计算;

3.牙齿脱落评残后,原则上只给予1次义齿治疗费用;超过所评伤残等级标准规定数目的脱落牙齿,可给予2次义齿治疗费用,如牙齿脱落8颗为十级残,对多脱落的,可给予2次义齿费用;牙齿费用为单纯义齿安装材料及手术费,不包括相应的对症治疗费,如根管治疗;牙齿脱落3颗以上的,尚需考虑固定牙费用;如需安装种植牙,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临床专家意见评估。

下载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