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一汽集团征收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问题的复函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
对一汽集团征收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问题的复函
发改办价格„2010‟2702号
吉林省物价局:
你局《关于对一汽集团征收价格调节基金问题的请示》(吉省价调„2010‟54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充分认识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价格调节基金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1-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处于温和上涨的区间。但是,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上涨了10.9%(其中大米15.2%、面粉6.9%)、蔬菜上涨了20.2%、房租价格上涨了4.3%,水价上涨了8.4%、液化石油汽价格上涨了25.7%。今年上半年价格平稳或下降较多的猪肉、食糖、食用油价格明显回升。今年9月份,猪肉、食用植物油、食糖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4%、5.7%、7.5%。今年的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动特点,表现为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但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影响较大。
价格调节基金是各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放开条件下加强市场调控,稳定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价格法》第27条关于“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调控价格,稳定市场”的规定,已明确价格调节基金的法律地位。国家多次强调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因此,要高度重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情况下,食品价格上涨对群众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困难群众进行扶助。
二、积极保障价格调节基金来源
据我委了解,各地在设立价格调节基金时,个别地方(如上海)采取的是财政预算安排的形式,大多数地方则采取了向社会经营者征收的方式。我委认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只要是按照《价格法》的规定,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设立,有关经营者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按时缴纳价格调节基金。
三、统筹使用价格调节基金
请你省统筹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元旦、春节、“两会”等重要时段、敏感时期,重点针对社会救助对象(低保、失业对象和流浪无着人员),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支持粮油肉等重要物资储备、支持蔬菜流通、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手段,努力安定困难群众生活,安定人心,避免因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特此复函。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主题词:价格
基金
函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展改革委,物价局
第二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运用价格调节基金2005928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运用价格调节基金
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的通知
二00五年六月二十日 发改价格[2005]9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物价局:
近年来,价格调节基金在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价格调节基金相关工作,现就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价格法》,提高对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做好价格调控工作的认识
价格调节基金是《价格法》明确规定的调控市场价格的重要经济手段。价格改革之初,国家首先放开了副食品价格,为平抑市场价格,维护社会稳定,国务院下发《关于试行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变动给职工适当补贴的通知》(国发[1988]23号),要求各地建立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并规定:“基金来源可根据当地情况,多渠道筹集,具体办法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1993年以后,随着价格改革的深入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1993]60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已经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作用,尚未建立的地区要尽快建立起来。适时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米袋子”、“菜篮子”和“火炉子”等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在总结价格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价格法》明确规定:“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调控价格,稳定市场。”因此,价格调节基金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重要经济手段,是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用于调控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资金。
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因素不断增加,各地要提高对做好价格调节基金工作的认识。在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臵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我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外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如美国的自然灾害造成大豆减产、伊拉克战争导致油价上涨,都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和人们的消费心理;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因此,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潜在因素还比较多。近年来,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频繁发生,在“非典”、禽流感和局部性水灾、风灾、地震及节假日集中消费等情况下,各地运用价格调节基金,为稳定药品、消毒用品、肉蛋蔬菜等重要商品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在现阶段价格调节基金仍然是平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有效经济手段。当前,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国内经济生活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未完全消失,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后对下游的传导开始显现,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为做好新时期价格调控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价格法有关规定,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调控市场价格的作用。
二、提高基金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各地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为提高价格调节基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使用方向如下:
(一)用于政策性补偿。当政府对群众生活必需的重要商品实施价格紧急措施、干预措施时,给执行相关政策的生产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可运用价格调节基金适当给予补偿。
(二)用于平抑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异常波动。当粮油副食品等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剧烈波动时,根据价格波动的原因、影响的环节,可适时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对相关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给予适当补贴。
(三)用于对困难群体的动态价格救助。当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或者政府提价影响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时,可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动态价格补贴。
(四)用于支持重要商品储备。对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储备给予补贴,以保证适时收购或投放,平衡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
(五)用于为保障供给、促进流通和结构调整进行的政府资助。当市场供不应求造成价格持续上涨时,可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当肉、蛋、奶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大规模畜禽生产者和种畜、种禽企业给予补贴;支持价格信息发布,向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提供免费的价格信息;支持与副食品等农产品相关的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及推广;扶持科技含量高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
(六)用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调控价格的相关工作。
三、继续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把握好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的原则
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要根据市场价格形势的变化,围绕价格调控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各地在使用价格调节基金时,要找准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选择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或者消费环节进行适时调控。当商品价格出现暴涨时,价格调节基金可通过对流通主渠道一些单位进行价格补贴,要求被补贴单位以低于市场平均价的价格销售,引导市场价格回落。当价格上涨还在大多数消费者承受范围内,但却严重影响低收入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时,要区分消费者不同情况,适时给予低收入困难群体直接价格补贴。当供不应求造成价格持续上涨时,可通过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增加供给,促进供求平衡。当某些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全行业低于成本销售,影响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情况时,可通过支持重点企业的方式,稳定生产,防止全行业生产大起大落引发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当出现结构性供求不平衡时,可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引导生产结构调整。总之,要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的特点,灵活运用价格调节基金,以达到调控价格、稳定市场的目的。
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要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价格调节基金的资金量非常有限,在调控商品的范围、使用环节上都要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切实发挥“四两拔千斤”的导向作用。调控重点应侧重于个别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以及局部地区的价格异常波动。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调控品种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在未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严重通货膨胀等特殊情况下,要注意增加资金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价格异常波动,是价格调节基金的首要任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时应优先考虑;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要优先于对流通领域的补贴,对流通领域的补贴要优先于对企业生产项目的补贴;对符合使用标准的所有个人或企业的补贴,要优先于对个别人或者个别企业的补贴。
四、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和监督
各地要规范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程序。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认真分析价格形势,及时发现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政策建议。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前,要拿出周密的使用方案,并做好相应的论证审核工作,上报当地政府;对政府批准执行的价格调节基金使用方案,要跟踪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完善价格调节基金使用效果评估机制,要将价格调控措施执行效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各地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以切实用好价格调节基金。
各地要加强对价格调节基金的资金管理。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政府性基金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有关规定,对价格调节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当年价格调节基金使用节余部分要结转至下年价格调节基金专户,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挪用。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价格调节基金使用规定和程序的相关单位,价格主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改正,终止拨款并追回已拨付的资金。对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意见,请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第三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企业债券的自查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企业债券 发行申请部分企业进行专项核查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财金[2013]11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经济工作总要求,切实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工作,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约束机制作用,规范企业债券发行申请企业行为,提高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我委将组织对企业债券发行申请部分企业进行专项核查。各申请发债企业、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应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自查工作,我委将在自查基础上按比例进行抽查。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核查范围
已上报企业债券发行申请,我委对发行申请正在审核,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3]957号)划分的“从严审核类”和“适当控制规模和节奏类”发债申请企业和相关的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公司。
二、核查内容
(一)申请发债企业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情况。
重点是2010年以来,国务院、我委和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债券融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的贯彻实施情况。
(二)申请发债企业规范运作情况。
1、企业独立运作、政府公务员兼职、治理结构、决策机制情况。
2、母公司对合并报表企业的实际控制情况,包括人员、财务、管理制度等。
3、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状况。
4、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情况,是否设立风险防火墙。
(三)申请发债企业资产、利润等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合规性。
1、申请发债企业资产构成合规性,是否存在虚增资产的情况,是否存在非经营性资产,是否存在为发债突击注入资产的情况。企业最近一个财年以来的资产重组情况。是否有资产重组计划。
2、申请发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是否存在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情况。
(四)债券担保的有效性,抵押担保是否存在一物多押,抵质押资产是否是易变现有效资产,第三方担保的是否存在互保或连环保。
(五)申请发债企业以前各期发债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需提供资金往来单据等证明材料。
(六)申请发债企业2013、2014年到期债券的偿还计划及资金来源安排。
(七)申请发债企业偿债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八)申请发债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产品、保险债权计划,以及各类私募债权品种的情况。是否存在违规集资情况,以BT方式对外合作、拖欠情况。企业应说明在2年内拟进行上述方式融资的计划,在企业债券存续期内发生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等私募产品融资的,及时向我委报备。
(九)对申请发债企业主体和债项评级情况,有无虚增级别、以价定级的情况。申请发债企业应提供评级交费情况。
(十)申请发债企业、相关中介机构以及相关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综合信用承诺制度落实情况。
(十一)地方发展改革部门有无限制券商、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在本地区正常开展业务的行为,有无直接或间接干预发行人遴选承销商、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的行为。
三、核查方式
核查工作以发行人和有关中介机构自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查,我委抽查的方式进行。
(一)发行人和有关中介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认真完成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并承诺对自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发行人、主承销商会同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结合申请发债企业的具体情况,逐项说明对前述问题的自查程序、自查过程和自查结论,自查过程应明示具体核查人员、核查时间、核查方式、获取证据等相关内容。
发行人、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应详细编制并保存自查工作底稿,留存自查过程中获取和编写的各种重要资料和工作记录。工作底稿应当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示统一、记录清晰。
(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自查报告对申请发债企业进行核查,并承诺本省范围内申请发债企业自查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
(三)我委按比例抽查,如发现自查、核查不实,对存在问题隐瞒不报的,将追究有关责任方的责任。
1、属于申请发债企业责任的,退回发债申请,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暂停其发债申请资格。
2、属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的,暂停受理该区域所属企业发债申请。
3、属于中介机构责任的,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暂停乃至取消机构从事企业债券相关业务的资格,并对具体责任人员实行企业债券业务资格禁入。
四、有关安排
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核查后将核查报告一并报送我委。我委将分区域、分券商、分产业领域随机确定抽查对象,对列入我委抽查范围的企业抽查合格后再予核准债券发行。对未列入抽查对象的企业,我们也将在审核其自查报告和省级发改部门核查报告后,决定是否予以核准债券发行。
今后,新报送属于本通知自查、核查范围的企业发债申请均须按照上述要求,对有关情况逐项作出说明,说明文件与其他申报文件一并报送我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13年5月16日
第四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对失信主体加强信用监管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对失信主体加强信
用监管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对失信主体加强信用监管的通知
发改办财金〔2018〕8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财金规〔2017〕1798号)等文件要求,现就对失信主体加强信用监管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对失信主体加强信用监管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书记要求,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李克强总理强调,加快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当前,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失信现象比较普遍,且高发频发的态势未能得到根本性遏制,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关键在加强对失信主体的信用监管。一方面要促使失信主体加快整改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修复自身信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失信成本,引导各类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快化解存量失信行为的社会影响,建立防范和减少增量失信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全面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增进各类主体诚信意识,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
本通知所指的失信主体,包括经各地区、各部门(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按标准和程序认定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各类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主体。
二、督促失信主体限期整改
建立失信行为限期整改制度。对可通过履行相关义务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失信主体,认定部门(单位)应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整改期限与失信信息原则上要向社会公示,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公示的,要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共享。认定部门(单位)可结合实际以适当方式督促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整改。整改到位后,失信主体可提请认定部门(单位)确认;整改不到位的,认定部门(单位)应启动提示或警示约谈程序。
三、规范开展失信提示和警示约谈
建立失信提示、警示约谈制度。按照“谁认定、谁约谈”的原则,由相关部门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重点关注名单主体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提示性约谈,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黑名单主体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警示性约谈,约谈提纲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约谈记录(包括拒绝约谈或不配合约谈等情形)记入失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有序推动失信信息社会公示
建立健全失信信息公示制度。充分运用“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门户网站等渠道,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各类主体失信信息。应公开的失信信息包括行政处罚、执法检查、黑名单,以及司法判决和强制执行等负面记录,重点关注名单可选择性公开。其中,行政处罚信息应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公开,并及时归集至“信用中国”网站。对公开的失信信息,应明确公开期限。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发布前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五、加强失信信息广泛共享
完善失信信息共享制度。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地方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失信信息,记于同一主体名下,建立完整的主体信用档案。国家和地方各级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将归集整合后的信用信息与各级政府部门和参与联合惩戒的实施单位充分共享,为跨地区、跨部门协同监管、联合惩戒提供支撑。加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六、加强失信信息定向推送
健全失信信息定向推送制度。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要将失信主体相关信息,按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分别推送给相关实施单位,按地区分别推送给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依法不能公开的失信主体名单信息,通报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其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依纪处理。
七、全面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参考国家有关部门签署的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制定区域性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推动相关部门将查询信用信息、限制约束失信主体嵌入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工作流程。国家和地方各级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失信联合惩戒子系统,实现失信联合惩戒发起—响应—反馈的自动化,及时归集上报失信联合惩戒案例。在认真落实各项行政性惩戒措施的同时,要依法依规将失信信息与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充分共享,推动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惩戒措施落实落地,加快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
八、追溯失信单位负责人责任
建立失信单位负责人责任追溯制度。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被列入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的,要对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失信信息作为评价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并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对失信单位实施联合惩戒的同时,建立对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的联合惩戒机制。
九、引导失信主体开展公开信用承诺
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按照规定格式作出书面信用承诺。承诺内容包括依法诚信经营的具体要求、自愿接受社会监督、违背承诺自愿接受联合惩戒等。信用承诺书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开,记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并作为信用修复的重要条件。
十、广泛开展信用修复专题培训
建立失信个人、失信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信用修复培训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应组织对辖区内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主体主要负责人开展信用修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宣讲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规政策、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及其对各类主体的影响、信用修复的方式和程序等,培训不少于3个学时。接受信用修复培训情况记入失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可与失信主体的认定部门(单位)联合举办培训,也可引入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培训。
十一、建立失信主体提交信用报告制度
建立失信主体信用状况主动报告制度。失信主体被列入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后,应于申请退出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时主动提交信用报告。认定部门(单位)在受理失信主体申请退出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时,应将其信用报告作为重要参考。信用报告由具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出具,并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十二、鼓励失信主体开展信用管理咨询
建立信用管理辅导咨询制度。鼓励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主体委托具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管理辅导咨询。信用服务机构辅导相关主体建立依法诚信经营理念,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建立维护自身诚信形象、防止失信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
十三、积极稳妥开展信用修复
建立信用修复制度。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主体通过公开信用承诺、参加信用修复专题培训、提交信用报告、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信用。
十四、切实加强行业信用监管
健全行业信用监管制度。发挥行业监管部门的作用,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协同参与行业信用监管,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记录,开展行业信息公示、风险提示、预警监测、信用管理培训等工作,从行业维度布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五、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性监管作用
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组织作用,建立会员单位信用记录,制定针对会员单位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清单,并对会员单位的失信信息进行公示和共享。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诚信建设,对行业协会商会做出信用评价。
十六、引入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
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制度。发挥信用服务机构的专业作用,引入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协同监管,探索开展信用记录建设、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失信跟踪监测等工作。在与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共享、第三方评估等合作时,建立相关机构的信用档案。
十七、鼓励创新对失信主体的信用监管
建立鼓励创新信用监管的制度。鼓励以信用承诺助行政审批,以信息公示助行政监督,以协同备案登记助信息归集,以深度介入合同签约履约促守信践诺等,形成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协同注册、合同监督为核心运行机制的信用监管体系,支撑和推动全国“放管服”改革。
十八、加强信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要高度重视对失信主体的信用监管工作,积极主动、探索创新,大力协调相关部门,突出以信用监管为重要抓手,认真落实信用监管各项制度措施,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各级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切实做好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以及联合惩戒的支撑服务工作。
十九、加强考核评估确保任务落实
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将国家层面认定的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分解至各地区,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区根据分解到的失信名单开展培训、约谈、惩戒、辅导咨询、信用报告、信用修复等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对各省(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和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逐级分解工作任务,确保落实到人。
二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注重挖掘失信主体接受信用监管、修复自身信用状况的典型案例,以及地方经验做法,充分运用“信用中国”网站、《中国信用》杂志和其他各类社会媒体,广泛开展交流观摩和宣传报道。适时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典型案例评选,进一步形成主体关注信用记录、政府部门加强信用监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有效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人民银行办公厅
2018年7月24日
第五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有关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
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办价格[2010]856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厅(室):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1828号)精神,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收费,执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财政局以京发改[2010]294号文件发布了《北京市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办法(试行)》,规定了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检索费、复制费和邮寄费的收贽标准。在京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请接上述规定执行。
各收费单位应予实施收费前20个工作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收费许可证》,并做好收费公示工作,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文件及价格监督举报电话等在办理大厅显著位置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收费许可证》办理地址: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3120房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
联系人:纪执蕊、谭华新
联系电话:6804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