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9: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

《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持人 临西县临西镇校区 王 影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积极推进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了把学生课外阅读推向新的层面,取得更好的成效,我们拟定要在这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后经申报被确立为邢台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该课题已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拟申请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敬请专家、领导审议和鉴定。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对“校园阅读文化”的认识:校园阅读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阅读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二)现状与分析

我们之所以提出《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考虑。

1、教学改革的需要。纵观现行小学教育现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还较多地停留在形式上。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学生学会,而不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素养的培养,把课本作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材料和全部内容。除了学科课程以外,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整个学校更缺少健康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学生缺乏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熏陶,学校教育单一枯燥、苍白无比。因此,加强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的尝试与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另外,我校是一所地处经济发达的农村小学,现有学生600多人,由于外来民工很多,其子女在我校学习的也很多。学生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并易于接纳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新潮”的、“流行”的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常出现一些异常的过激的行为。另外,学校德育重传统、重说教的方法单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参差不齐,所以,我校要改进教育的手段,优化育人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使阅读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者,是现代教育和新课程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现在的小学生似乎是伴随着电视、游戏和卡通画面长大,客观上成了“读图”的一代。习惯于“快餐式”阅读,思考肤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自觉地阅读,“既能直面图像,又能亲近文字”,能在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对话中,发展他们的身心,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加上近几年来,我们在积极推进学生课外阅读,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已为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我们把《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课题,以此带动其他课题的研究。

3、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研究:本课题以我校开展校园阅读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边实践边研究,把校园阅读文化建构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包含在校园建设与环境布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活动组织与配套管理等方面,探索如何培育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工作机制、实践措施和实际操作等。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是在让学生文化充分展示,从中发现学生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信息差的过程中,由问题带出主题,由活动交流检验学习效果、思考深浅和价值取向等,不断拓展延伸的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概念界定及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 阅读:是指主体与代表人类文化知识结晶的文字符号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与交流过程。通过阅读可让人们获得大量间接知识和经验,并能促使人们形成自己的文化、道德、学习和人格素养。

“校园阅读文化”的认识:校园阅读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阅读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主体发展理论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在研究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序列化的培养来创造变化的条件,通过外因的作用来促进内因变化,促进主体发展。使每个学生养成品德上自我修养、学习上主动求知、生活上自我料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校园阅读文化”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2、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为主体去活动,在学习中完成对象与自我的双重构建,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我们期望通过《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能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营造起理想的小学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建构起富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小学生阅读文化素养培育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构建书香校,培育读书人”的办学宗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2.充分挖掘地方阅读文化资源,编印校本教材;

3.坚持师本,加大教师读书的力度,让每一个教师首先成为首席阅读官,引领学生读书;

4.坚持生本,倡导藏书、引导购书、指书读书,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1)建立班级“读书阁”。

(2)开设每周一节的“读书课"。(3)建立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会”。(4)组织每学期一次的校园“读书节”。(5)开展“暑期读书”活动。(6)举办“学术沙龙”。

2.拓展阅读空间,完善校园阅读文化的整体构建(1)为学生开出推荐书目。

(2)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3)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要有所指向。(4)创设丰富多元的师生阅读交流平台。(5)把阅读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结在一起。

(6)倡导家庭阅读、社区阅读,使之成为校园阅读的必要延伸,完善阅读文化的整体建构。

3.建立合理机制,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发展

(1)建立合理的阅读评价机制,倡导积极激励作用。(2)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发扬科学治学精神。

(3)完善有序的交流与竞争,支持师生发表个人见解,张扬个性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临西镇完小全体师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资料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他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3.行动研究。在前面提到的三大理论的支撑下,全校师生共写教育笔记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反思、总结、提升。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为凭借,形成初步完善的数码校园网络。

4.网络研究法。加强校园网站和红领巾电视台的管理,做好舆论宣传,开展网络、电子阅读。

六、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1.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

2.运用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学生、教师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前测、调查,了解学生、教师的“阅读需求、能力、习惯”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心理状况、个性倾向合作精神及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第二阶段(2010年7月—月2010年10月):

全校各个班级全部开设“阅读课”课程,教师着手编写校本阅读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阅读活动,改善校园阅读环境,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教师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对前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研究方案。第四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辅导,组织指导教师对前期的研究进行完善。2.收集、整理研究中积累的资料,分析研究效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施的方法

1、重视师生的读书活动,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1).教师读书活动

提供阅读条件。一是及时添置图书。学校每学期购置一定量的图书,丰富图书馆藏书。为教师购置“新教育文库”提供给教师必读书。教师每年自购教育书籍、订阅教育教学报刊,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设定教师读书课。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2课时进图书馆、阅览室。

召开读书沙龙。学校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必读书目,确定每学期教师必读书3—5本。每月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由团支部牵头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互相推荐新书、好书,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评比读书笔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教科室做好优秀读书笔记(心得)向外推荐工作。将优秀稿件推荐到有关报刊杂志。

(2)学生读书活动 营造环境。

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二是举办图书跳蚤市场,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图书交流会,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不想珍藏的图书带到学校,优惠卖给其他同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三是开辟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阅览室,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内容,并利用网络阅读,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交流阅读的体会。

四是开设读书论坛。利用校园局域网,开设读书论坛。

五是开展学生向图书馆推荐好书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向学校图书馆“捐书仪式”,在每本捐书的扉页上,写上捐书者的赠言,以示对捐书者的尊重。

名人引路。充分利用学校读书长廊,开展“解读读书长廊”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读书长廊中的名人名言,学习读书 长廊中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长廊中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

明确目标。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阅读,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阅读1—2本,中年级阅读2—3本,高年级学生阅读3—5本。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背诵经典诗文不少于30首,中高年级学生不少于40首。

评比激励。一是每学期组织开展读书节,评比“校园之星”。在阅读节上要表彰“校园十佳阅读之星”。二是定期展评读书笔记。倡导学生每月写读书笔记(根据年级特点)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要定期展评。三是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学校要组织学生

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和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共写随笔

教师写随笔

每周撰写一篇以上随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设想及反思,对学校或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理性思考等,逐步过渡到每天写随笔。

随笔上网。提倡教师随笔在学校博客网站上发布。教科室每月对教师随笔进行检查。鼓励教师将随笔上传到“教育在线”,与大师对话,学习交流。

开展“教育沙龙”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育沙龙”活动,由教师交流课改心得,实验感受。

设立“研究报告”会。每周一的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实验老师轮流围绕专题进行即兴演讲,交流教育心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完善考评制度。将教师写随笔列入教科工作考核,对每学期在“教育在线”发表教育随笔满5000字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达不到每周一篇随笔的教师,该月考核下降一个等级。

(4)学生写日记

参加对象:重点是四、五年级的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

做好学生日记的推荐工作。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将学生中产生的优秀日记保存好,定期在班级板报、校报上展示,并将精华日记推荐到“教育在线”或有关报刊杂志。

七、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本课题研究达成了预期的目标,获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创设了较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初步营造和形成了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二)构建了针对本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制度。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阅读数量的安排;各年级课外阅读必读与选读的推荐书目,以及与之相应的各年级必读读本的准备。规定了各年级在校阅读时间、活动、指导、检查的具体内容,落实保障的措施,阅读材料及经费提供的保障等。

(三)编写了旨在提高学生阅读文化素养的校本阅读课程——《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小学生阅读文化素养读本;研究编制了《标准》及读本应用的具体实施计划;初步形成了校本阅读课程实施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以及校园阅读活动的常规模式。

(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较好地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文化素养。

除上述外四方面成果外,我们更欣喜的收获还有以下四点:

(一)阅读能改变“你讲我听”的课堂格局,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与内涵。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较以前会提问,会讨论;思维较以前深刻,角度拓宽,思考和表达的逻辑性强;还增强了师生在课堂上互动;遇到不会的、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去寻求答案,乐意于同学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善于阅读的学生个体阅读分析与写作表达能力提高较快,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丰富。

(二)阅读改变了“空洞说教”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我校“高深道理简单讲,高远目标具体讲,生活表象透视讲”的思品教育风格。“让学生在愉快接受、思考交流所读书籍的情感与哲理中进行自我省悟”,已成为班队教育工作的主菜单。校园阅读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三)阅读可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利用余暇来读书已成为相当多孩子的习惯。阅读课、队活动、校园读书会,已成为孩子企盼的好时光。快快做完工作去看书、读书、周末去图书馆、书店借书、买书,已成为孩子一件快乐的要事。通过两年来对部分孩子的跟踪比较与分析:低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二、三十万字,多的能读近百万字的读本;中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二、三百万字,多的能读近五百万字的读本;高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五、六百万字,多的能读近上千万字的读本;读本涉猎寓言、童话、小说、科普、世界名著等。

事实证明,善于阅读的孩子懂事明理,学有方法,玩有主见,表达流畅;而且,知识面广,语言丰富,思维活跃,乐观较自信,沉稳。与之相比,不善读或不乐意阅读的孩子,语言贫乏,专注程度低,面对困难或问题束手无策,在群体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无序与无主。

(四)阅读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面对阅读的孩子,在体验课堂激情的互动和欣喜之余,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压力与责任。有思想的老师内心明晰:要想真正引领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崇,自己必须阅读在先,终身阅读。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校阅读文化的建构,并持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关注书讯,带学生们去买书,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读书,已成为老师们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用心备课,多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多思考学生可能延展的问题,已成为语文、科学、英语、社会、思品、信息技术等学科老师的要务。

八、参考文献

[1]姚静.校园文化建设要抓四个关键点[N].安徽日报.农村版, 2007-05-18 [2]曹雪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N].教育信息报, 2007-02-27 [3]欧建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教育导报, 2007-01-27 [4]姜超民.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N].中国教育报, 2006-09-07 [5]李京禄,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件化建设的思考[D].辽宁教育2001第九期

九、研究体会

(一)引领孩子阅读是学校最应该做的一件大事。阅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更是弥补与应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如交叉进行的整体阅读交流,可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提高与个性自由的发展,是对班级集体教育的补充,能满足学生个体选择与情感倾向的需求。

(二)引领孩子阅读是实施全员教育、公平教育、潜能开发教育的一件实事。阅读人人可做,无需天资与擅长,所以是全员性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见长,但不同基础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和喜好。因此,阅读可以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三)引领孩子阅读是提升学校品位,积淀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促使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件要事。前后持续六年的阅读活动,已初步形成书花同香的格局,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在逐步养成,老师们的阅读指导意识在逐渐增强,学校的办学品位在不断提升,我们坚信:这种特色持续时间越久远越香醇,学校持续发展后劲更加大。

我们的课题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有深刻的体验,但在研究中,我们也碰到许多问题,但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不足。校园阅读文化影响和幅射家庭、社区的活动体系与方式研究以及如何来提高全体教师阅读研究与阅读指导能力。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够平衡。有些教师认识、宣传的到位程度还不够,教师撰写随笔的内驱力不足,持久性不够,毅力不强。还有待我们深入进行探讨。

今后,不管我们的课题是否结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结合我校在校园阅读文化方面的特点,将以更好地实现“构建书香校,培育读书人”的办学宗旨。

以上只是把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否,请予审议和鉴定。谢谢!

第二篇:“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王彦祥

课题组成员 郝成华 沈景峰 王业华 杨学申

所在单位 莘县河店镇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08 年 5 月 8 日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仍令人担扰。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使教育成果落到实处,从而杜绝青少年犯罪,实在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我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制教育并不单纯是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一、摘 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孩子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出强烈的自信和自尊。

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法制教育工作,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各种活动等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探讨了法制教育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和对学生的教育反馈,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①开设法律常识课。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③观看法制宣传的影视节目,及其它文艺作品。④参加一些司法活动(如旁听案件开庭审理)。⑤进行模拟训练(如表演小品)。⑥进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训练,并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严格依法依规章制度办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一旦形成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就自然会严格守法)。这当中要十分注意教师以及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以身作则作用,营造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目前,青少年法律素质低下,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教育有消极心理。如何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因此,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保障措施和过程设计

(一)保障措施:

采用层级式管理模式,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领导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评审等工作。管理过程中实行法制——制度管理,也实行人治——人本管理。每学期初,校委会要专门计划、反思、讨论教育科研情况。

(1)课题负责人:王彦祥 课题组长:王彦祥

主要成员:王业华 郝成华 沈景峰 杨学申 杜瑞华(2)专设科研机构——教科室:

学校专门成立教科室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

教科室主任:郝成华 副主任:沈景峰

主持教科室日常工作(3)激励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将教师的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教职工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加强督导检查。学校成立督导检查小组,每周对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察后提出整改意见,提交学校,学校及时作出处理。建立“课题”研究有效的运作和激励机制,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学校还将教师是否参与教育科研以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先进评比、优质课教师和教坛新秀评比的必备条件之一。

附:教科研考核规定

1、在各类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各种教育教学文章者;在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各种教育教学文章的评选及课件评选中获奖者,校级加2分;县级加4分;市级加6分;省级及省级以上加8分。

①同一内容的评选在不同级别分别获奖者,只取最高级别加分,其它不计。

②多次获得加分者,先取最高级别按级别加分,其它各次均按级别折半计分,但总分不超过20分。

③涉及到的有效证明须是有关刊物、荣誉证书、奖励证书、有关部门公开公布的正式文件材料,如红头文件、公布优质课式文件。

④必须是当学年的,在考核工作结束之前提供证明材料且在学校有登记。若有关部门下发证书或正式文件材料在考核结束后,考核加分推迟到下学年。

2、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视情况分别加2分,4分,6分,8分。

3、承担教科研课题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区级加5分,市级加8分,省级及以上的加10分。

4、不能及时完成教科研工作任务者,每次视情况分别扣2分,4分,6分,8分。

(二)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8.5)

收集信息资料,查阅文献,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实施阶段(2008.6——2009.10)

(1)调查研究阶段(2008.6——2008.7)确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2)行动研究阶段(2008.8——2009.8)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研究成果以论文来反映。

3、总结阶段(2009.9——2009.10)(1)总结课题研究成果(2)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促进我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创建

默契和谐的师生教育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形成 良好的学风;努力探讨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实现和谐相处,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优良校风,建成和谐校园。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全方位、多渠道探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2)依据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进行切实有用的法制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来调节和谐的师生关系。

(3)通过法制教育来心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进而为和谐平安社会奠基。

五、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2)、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案例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5)理论学习贯穿教科研活动的始终,我们在研究初期首先组织了教师学习教科研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明确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层次得到了转变与提升。而后组织了“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征求意见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大讨论,总结提出了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找到了课题突破口。通过讨论,撰写体会,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上来。利用升旗、集会、宣传栏、墙报等,营造创设气氛,营造适合我校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组织师生学习《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教师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组织教职工结合育人工作实践,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6——2009.10)师生互动,实施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教师在教师掌握了一定教科研理论的基础上,围绕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组织骨干教师攻关,选定部分优秀教师自愿结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定时间、定地点研讨课题,以点带面实施课题研究。

教科室通过课题研究会议、课题组长会议和《教科研园地》等多种形式,对教科研工作予以督察和指导,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教师经验报告等形式为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榜样和示范,着力研究法制教育对构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贯穿于研究的始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与调查,如:法制教育讲座、感恩教育活动、心灵对话活动、情感教育师生调查等。一个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进行疏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建立师生情感交流手记。以此为抓手,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总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科室及时汇总教师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过程性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9——2009.10)成果汇总,表彰推广,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理论学习和学生评议的基础上,开展座谈会,展示了教师们的“经验交流”、“论文”“案例”等科研成果,通过汇总,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

此阶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汇总各种材料,准备结题。

六、理论研究和探索

1、提高法制认识

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法制认识目标。例如:小学生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难以理解,但我们完全可以把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规矩作为法制认识的目标。形成基本的法制观念的法制评价能力:不偷窃、不伤害他人身体等等。

2、法律知识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从法育的心理学目标出发,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法律知识的学习

是为提高法制素质,最终形成法制性格特征服务的。所以法律知识的灌输要有针对性,要避免对分繁琐和复杂,并要告别强调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可采取的办法有:①开设法律常识课。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③观看法制宣传的影视节目,及其它文艺作品。④参加一些司法活动(如旁听案件开庭审理)。⑤进行模拟训练(如表演小品)。⑥进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训练,并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严格依法依规章制度办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一旦形成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就自然会严格守法)。这当中要十分注意教师以及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以身作则作用,营造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3、法育、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

心理教育(以下简称心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爱国守法,与法育相辅相成。因此,法育、德育和心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①全方位进行,全员参与。我们要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学的全过程、校园环境、学生管理等方面)、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等方面)渗透法育、德育和心育。我们要要求所有的人(学校的教职员工、家长、政府官员,各种从业人员)都来参与法育、德育和心育。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中违法行为的产生不少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法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的法制意志。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应该是在道德和法制行为训练中产生的。③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使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内为相应的性格特征。a说服教育,b树立榜样,c提供练习机会,d 实施有效奖惩,e注意个别指导,f发挥集体作用。

4、一般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所以,我们在开展法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共性的教育活动,又要注意对重点学生进行个别帮教。对个别学生帮教可采取:①个别辅导,②办训练班(或训练营)等方法进行。我校是采取举办心理教育训练班的方式对个别

后进生进行强化教育的。(我们觉得后进生犯错误常常不是因为认识问题,而是因为自控能力差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德育、法育中侧重心育。)

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反思。在两年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层思考。

一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要有学校层面的强有力的行政支持。仅凭个别老师的一己之力很难搞也搞不好。

二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要协调好各部门,有机整合才有效力。否则就会产生推诿扯皮,高耗低效,甚至适得其反。

三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做好适时总结和表彰,以利于持续而长久的开展工作,避免懈怠塞责现象的发生。

莘县河店镇中心小学教科组

2009年10月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加重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对学生意识观念和文化教育的负担。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可以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教师的年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是宽泛空洞的,而应有抓手和支点。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可以为年轻班主任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班主任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

3、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缩影。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以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从产生的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学校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因此,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类似,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具体内容上主要分为:班级目标文化、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制度。

(四)研究的目标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以往,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往往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老师累,效率低,学生也不买账。其原因主要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育科学以及新课改理念相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旨在促进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主体,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2、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人文性”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品牌,通过班级品牌文化的营造,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儒雅、文雅、高雅的校园文化。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以“人文性”育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和教学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一样,班级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基于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培养班主任的五种能力:(1)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2)以言讲理的说服能力(3)建设班风的组织能力。(4)引导活动的指导能力。(5)善于总结的研究能力。

2、结合学校“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校园文化主题,打造“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班级文化群体。

3、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4、各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课题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①布置教室。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誓词、班训、班级公约等。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④结合班级对儒雅、文雅、高雅内涵的理解,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5、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原则上一个学期召开一次课题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做好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现场观摩、典型表彰等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事实性依据。

2、经验总结法。针对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写成论文。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分析研究,进一步调整后再实践,再反思总结。

(七)研究对象

全校所有班级都属课题研究对象。

(八)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因班主任老师无明确教育管理思想或教育管理理念陈旧以及班级管理方法滞后而导致教育效率低的问题。

2、解决因保姆式管理而导致学生依赖性强、归属感薄弱、自主管理素质低,缺乏活力等问题。

3、解决班级管理平庸,没有个性,缺少班级品牌的问题。

(九)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3、拟定子课题及研究计划,收集本课题相关资料,做好总课题的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1、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十)组织分工

组长:组织课题全面工作。

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一)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集》(文本)

3、一班一品(图片、视频、文本)

4、《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文本)

(十二)经费保障

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自筹经费外,积极向学校申请课题经费,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1、课题组负责经费概算与分配

2、经费来源: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加强课题组建设,保障课题研究规范实施。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争取学校的支持,成立了以校长王国生同志为组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席玉平同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贵明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研究室、各教学部主任为成员的顾问团。

课题组多次以专题会、工作会、德育年会的形式对课题的内涵进行论证,对课题的操作进行探讨,结合外校特色,力求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感恩”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去影响和促进班级文化特色的生成和发展,从而创设班级育人的氛围,搭建学生成长的阶梯。

在加强学习,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确立了“五个一”的课题操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课题内涵;达成一个共识——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依托一个载体——班级文化交流展示课,鼓励师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班级文化特色;开辟一个阵地——《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网站》,对内学习、研讨,对外展示、交流;实现一个飞跃——从传统、经验、简单、封闭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跃升到科学、民主、创新、开放型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策略机制。

在操作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方针,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从德育理念,队伍培训,学生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统筹规划,互相促进,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注重调查分析,保障课题研究有的放矢。为了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课题组编制了班主任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各一套,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和班主任,问卷侧重以下四个方面情况:

1、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生为96.7%的学生,3.3%的同学表示不直接参与。说明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受调查班主任主动积极参与的班主任为100%。说明班主任的工作意识与态度极强,有强烈的上进欲望。

2、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情况的调查。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主要分为目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板块。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14.4%重点在班级目标文化建设,28.6%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4.6%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2.4%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12.2%重点在目标文化建设,29.4%在环境文化建设,22.6%制度文化建设,25.8%在精神文化建设。从学生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两者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出现认识上的一些误差,但总体情况差异不是很大。

3、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72.4%学生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9.6%学生觉得进步一般,6%学生觉得没有进步。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81.4%班主任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3.2%学生觉得效果一般,5.4%班主任觉得没有效果。学生和班主任普遍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班级和学生种形成了正面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4、“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班级是怎样的”的情况调查。

受访者学生46%认为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重要,同学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规守纪,快乐学习;33%学生认为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教室布置是他们的首选,大家动手一起来创造温馨的家园是快乐成长的关键。21%学生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他们最想要的,有喜欢的老师和好伙伴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根据调查情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

第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

(三)加强学习培训,保障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准。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者,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为了解决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班主任操作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准,课题组采取了“请进来、多交流、勤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队伍培训。

1、“请进来”。学校花大力气邀请多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高水准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2013年11月,我们提请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了全国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人民教育》理论室主任任小艾的教育讲座视频。

2013年12月,学校邀请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第二届“名师”,郑州市师德标兵,郑州市教育教研先进个人李迪莅临我校,做了一场主题为《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策略》的专题讲座。通过诸多鲜活的案例,以其独特的方式启发和引导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方向感、关注弱势学生、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创造性的学生、以及有敏感性的学生,努力促使班主任工作从生活里来,向生命里去。

2、“多交流”。课题组每年都要组织多次理论学习、学习心得交流、班级文化设计评比,并请文化建设优胜班级的班主任面向全校进行经验交流,在内部研讨中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途径。通过交流以典型引领班主任自觉学习,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取长补短。

3、“勤展示”。在每年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课题组均要组织优秀作品现场展示。在2013年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交流展示活动中,11学前艺术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特等奖。他们根据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注重环保这三个理念,设计了希望之树,班级公约,心灵鸡汤,生活掠影,魅力90后,美文欣赏六个板块。都是学生自己的创意,自己动手经营的天地,每个人都倾注了情感,用了心思,可想而知,这样的班集体不让学生热爱都难。

(四)坚持活动评议,保障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课题组坚持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学期初均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班级管理的特色,选定受大多数同学欢迎的主题,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目标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

学校制定以下评比标准进行评议:A、班级文化主题鲜明有特色;充分展示班级的特色,内容生动活泼,有教育义意,深受学生喜欢,可持续发展。(30%)B、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好。(10%)C、学生行为习惯好。卫生整洁,无人乱丢垃圾;桌椅、电脑平台、墙壁无乱画迹象;校服规范,发型规范,无人戴首饰,无人带手机进校。(30%)D、班级学生学习气氛浓。(20%)E、班级日常管理较好,纪律严明。(10%)按照“一看材料,二查现场,三到班随访,四常规管理一天一检查,五检查结果一周一汇总”的操作程序审核评定,获奖比例每个学部50%,评出一二三等奖,公布以后在每周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

1、确立班级目标文化,树立追求的共同愿景。

在学校“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活动中,许多班级在不断学习和找寻班级的共同愿景,共同理想与目标。班主任们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各自班情、学情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碰撞,制定出具有本班个性特色的标志、名称、口号、目标等。

2、建设班级环境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2013年“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许多班主任关注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特色园地、以及墙面等,精心布置美化教室的环境,努力使教室的墙壁说话。学生的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都运用点缀教室的四壁,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初二(6)班设计的有特色:

A.黑板留言——格言警句。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位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天天点亮“心灯”。

B.课桌留言——座右铭。每个学生的座右铭都包含三个内容: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名字、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

C.墙壁留言——写满快乐和自信。在班中悬挂一本“好人好事”。“学习园地”上有学生自己的习作、书法、优秀作业的展示;“特色园地”中粘贴学生的摄影作品,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有时则是手抄报、剪贴报的展示等等。

D.开辟“优乐园”——记载成长印迹。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

E.读书角——“阅读名著,品味人生”。每位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本名著或刊物带到学校,成立“班级读书角”。在走近名著、走近名人中,感受人文情怀;在走近文化、走近传统中,陶冶道德情操。

F.创作社——引导着班级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创作班刊系列——《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实》《冬之韵》的诞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小诗,都凝聚了学生写作的快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折射了思想闪烁的光辉,体现了诗意栖居的蕴藉。

3、创新班级制度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建立班级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制度,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通过班干部值日制,从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等各方面进行分管督促,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初一(2)以民谣的形式编制《我们的共同承诺》,轻松中透着严谨。A.衣着问题要注意,校服穿戴要整齐,红领巾、校徽要佩戴。B.头发问题要注意,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能散发,刘海也要注意。C.学校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不讲脏话,更不给他人取绰号。D.学校举止要文明,不动手,不乱跑,不乱踢,不追逐。E.班级卫生要注意,不乱扔,不乱画,勤弯腰,勤打扫。F.学校公物要爱护,不乱摸,不乱碰,看到破坏现象要阻止。G.学习时光要珍惜,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特殊情况要请假。H.读书上课要认真,不乱说话,不捣乱,勤思考,勤举手。I.每天作业要完成,不抄作业,不漏作业,更不一起核对作业。J.手机电脑要注意,手机不带入学校,电脑不长时间玩耍。K.休闲娱乐要注意,不看不健康书籍,不去网吧、游戏室等各类不适合的娱乐场所。L.同学朋友相处要得当,不过分“亲密”,不可不理不睬,和睦团结最重要。M.班干部,要注意,“三公三不”要坚守——管理班级时公开、公正、公平,平时学习时不乱用职权,不带头犯错,不徇私舞弊。N.班主任,要注意,“三多三少”要留意——多点笑容少点脾气,多点宽容少点苛刻,多点关怀少点责备。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2013年我校推行“值日班”制度,深化班级制度建设。“值日班”管理是以班为单位,每天由一个班级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境卫生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劝导、服务的自主管理制度。以班内安排、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岗位,明确职责,引领学生诚信守责,追求荣誉,从而将每一次值日作为班级发展、个人成长的新台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值日班”制度的实施是对班主任组织管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实行“值日班”制度旨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管理中锻炼自我,反思自我,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值日班制度的实施丰富了我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2012年11月,张家港电视台《教育周刊》栏目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专题报道。

4、塑造班级精神文化,激发群体激励的内驱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致力于塑造班级精神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

高三(4)班以“争先”作为班级精神。提出“发掘自我,奋勇拼搏,扬帆掌舵,气势磅礴”的内涵,通过以下形式培育争先精神:A.荣誉榜:将学生的优良表现及进步幅度颇大的表现公告于此。B.心语心愿:全班48人每人一心,心上标明姓名,学习目标等。C.读书驿站:同学们读过文章,书,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等等。D.书画天地(作品展示):展示学生满意的字、画、作业。在群体激励中该班在当年的高考中囊括了全市高考文科前三名,一人北大、一人清华、一人港大、五人南大,获李政道奖学金一人。

初二(1)班以“和谐共进”为精神文化建设主题。采取以下实施办法:A.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建立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环境。B.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C.教室后墙:开辟文化特色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如学生优秀作文、书法、学习体会等。D.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E.建立值日班长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一年来,成长为张家港市“优秀班集体”。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全方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完成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开始第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历史时刻,对于落实“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建设“美丽校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

(一)促进了学校品牌的深度发展。近年来,学校努力创建“和”文化,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我们正遵循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办学原则,努力办成誉满大江南北的新型外国语学校的典范。

我校已获得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学校、苏州市首批双语学校、苏州市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示范点、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张家港市文明单位、张家港市巾帼文明岗、张家港市十佳卫生学校等称号,并担任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连续获得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质量均列全市前茅。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2010、2011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73%,2012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83%,2011届陶倩英琦同学获得张家港市文科第一名,并获得李政道奖学金,2012届顾心怡同学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所有名牌高校和部分国际知名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50余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郭程现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吕曜晖现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学校“和谐·感恩”德育文化品牌逐渐深化。《人民教育》2010第八期●名校扫描以《和谐,让梦想成为现实——记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题发表了记者任国平撰写的学校“和”文化建设报道。文中写到:“„„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智力因素之外,更看重一个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健康审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的人才最具有发展潜力。在和谐的育人文化里,外国语学校每个孩子所获得的正是这些走向未来的精神滋养和熏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正是以这样近乎虔诚的精神,心怀教育理想,齐心协力地构建着知识和人生的金字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幸福地工作着,学生快乐地成长着。和谐,让这里的每个师生拥有了强健的双翼,向着梦想振翅翱翔„„”

(二)促进了学生生命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近50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2012.6.25《扬子晚报》、江苏新时空、张家港电视台报道文科状元顾心怡的成长心路,2012.6.13苏州日报《端午粽飘香》报道外校利用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12.2《中学语文》以《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花语文学社》为题介绍我校重点社团花语文学社,2012.2.17张家港日报以《外校学子征战“哈佛模联”》为题报道我校参加哈佛模联活动的情况。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组织的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顾心怡被评为“苏州市学子之星”,模联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社团之星”,2012.5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健美操社团获苏州市教育局颁发2011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苏州赛区二等奖,踢踏舞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中学生达人”,陈袁杰因拾金不昧(30万元)被评为2011年张家港市十大好人好事之一并获张家港市首届“凤凰基金”奖学金,2012年11月张家港市电视台以“外校实施值日班制度,深化小手拉手文明向前走活动”为题在城市生活频道报道我校开展值日班制度。

学校的“和谐·感恩”的精神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张外人的心田,2012届高中毕业生陈佳楠(录取中国传媒大学)在写给母校的信《筑梦,逐梦》中写道:“„„深爱外校,魂牵梦萦。如今,离开了外校,每每打开电脑,一次一次点开,我才发现,自己爱你爱的很深,我的母校。虽然已经离开母校,但我还是会不自主的去关心你的一切。记得十一回张家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母校看看。看看这里的一切,闻闻这里独有的草木的芬芳。现如今,每每在梦里回到你身边,橘桂飘香,让我沉醉,使我靠近你时,扑鼻而来的,依旧是你的芬芳。想你,爱你,我的母校。这份情,永远难了。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的流转,我们的四季年华终会成为光阴的故事,我会将在母校的每一刻都赋予可铭记的理由,因为我爱你,我的母校!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这个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你给的这份情,永远难了,那就让我将它永远放在心里。十二岁的那个夏天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我永远记得那个满怀憧憬走进外校的女孩,十六岁的那个夏天也不会再回来了,但十六岁的那个梦会一直伴随着我走下去。不论前方多坎坷,不论前路多漫长,有母校,有恩师,有梦想,我必将勇往直前。母校,请您与我共同见证我的成长,我的未来!„„”

(三)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高位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我们为班主任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他们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近四年来,我校教师近200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竞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我校全国知名的德育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王开东老师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培训班主任,影响广泛,他的德育文章《教育是什么》、《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力》等13篇先后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河南教育》、《教师月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上。朱燕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之环境建设》发表在《新课程》、倪丽元老师的《班级管理的金钥匙》发表在《考试周刊》、方理老师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营造和谐对话气氛》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刘桂岩的《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发表在《河南教育》、黄洁的《春雨的启示——谈教师的“爱”和“育”》发表在《班主任》、李春燕的《由“闷葫芦”到“开口松子”》发表在《新课程》。在市首届德育骨干教师评比中,沈洁、李春燕、黄洁等被评为德育能手和德育新秀。李春燕、张红等多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邵丽新、周亚红、刘扣芬、魏丹等多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赵樱恒、谭肃暮、陶花、徐云霞、盛莺等一批班主任在苏州市、张家港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一只懂文化、会管理、受欢迎、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日臻完善。2013年校本德育课程《歌者印迹——讲述张外学子生命成长的故事》被评为“苏州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

在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组举行的历届“班主任专业视野”高层论坛中,我校20多人参加课题成果评选。黄洁老师的《尽力擦和放弃擦》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育人故事“一等奖”;徐辉老师《感谢有你主题班会》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赵春雷老师的《抓住心灵转化的契机——例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后发表在《教师博览》);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服务》、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宽容既是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在心灵的碰触中成长》、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用爱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获“一等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青年班主任正历练成长,为队伍专业化注入活力。2012年青年班主任代表支莉娅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中谈到体会时说道:“„„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做到“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四、研究的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问题也有收获。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在实践中提炼出一些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形成了学校班级个性品牌文化。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

1、部分班主任重智轻德,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升学率高,教育质量好,就可以名声在外;尖子生越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中高考成功,班主任就成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部分班主任注重环境、制度文化,忽视目标、精神文化。认为只要有环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严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围;只要学生听话,秩序稳定就是好班级,从而忽略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其实正是一个班级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3、部分班主任因循守旧,忽视创新。要么就是中规中矩地带班,只抓常规,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动跟随,学校有啥活动就参与啥活动,对活动不主动、不热心,对学生不引导、不指导,忘记了班主任其实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爱心奉献,更需要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获得的主要感悟。

1、要注重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文化育人。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引领和激励作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班级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2、要注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感人。外校15年的校园建设,要不断追求品质提升,让学生从学校的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内涵,用心灵审视学校的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文化窗口,每一面墙、每一朵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3、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品牌育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以“和谐感恩”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以12个主题活动月、两个文化节这些传统活动,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不断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4、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特色育人。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亮点,培育符合班级学生精神需要和审美特点的特色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起点,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春风吹过花千树”,《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这个课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活动,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再谱新华章。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4年12月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下载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兴趣教学法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 1、《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既让学生获得生物的知识理解,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生物的学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李龙根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测试、控制等技术愈益向高、精、尖发展。为不断提高精密机械、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