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09: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豫政 “2011”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1月23日经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700亿元,比‚十

五‛末翻了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增加到3500美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2293.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年均增长20.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00亿元,比‚十五‛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00亿元,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了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35家;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73万件,比‚十五‛末增长3.4倍。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累计关停小火电978万千瓦,淘汰水泥、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分别为5833万吨、37万吨、620

万吨、22万吨,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成运行,累计新增节能能力130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3.8%和17.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

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全省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中原城市群的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一批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之间快速通达能力明显提升,城际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县城以上城市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达到69个。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郑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石武客运专线、晋豫鲁铁路通道河南段和郑焦、郑开、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航空枢纽建设加速推进,郑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

5000万千瓦,电网薄弱环节得到改善,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建成通气,油气长输管道突破6000公里,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南阳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风电等新能源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建设全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面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50万亩,防洪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得到加强,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面积达到5270万亩。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战略重组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功组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缩减。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壮大,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5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全省60%的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和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落户郑州,大招商活动成绩斐然,成功引进富士康等一批重

大产业转移项目,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预计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713亿美元,是‚十五‛的2.8倍;累计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五‛的5.8倍。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016.8亿元,连续五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9%和9.6%,分别高出‚十五‛4.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分别达到648.4万人和80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28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93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分别达到89.08%和2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中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河南省艺术中心、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河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特别是我省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在全省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属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2010年 年均增长(%)预 期

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7000 10 22700 12﹒8

人均生产总值(元)18100 2345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900 11 1381 20﹒8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810 累计33950 15 16500 累计54600 30﹒4 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累计450 累计648﹒4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累计750 累计806 城镇登记失业率(%)5以内

3﹒38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7 86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50以上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60以上

60﹒5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5 35 城镇化率(%)40左右

39﹒5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1﹒5 0﹒95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 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 89﹒0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 23﹒7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2 0﹒5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 73﹒8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60 177﹒9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累计110 15 累计199﹒8 38﹒4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735 8 15900 9﹒6 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840 6 5500 9﹒9 约 束 性 指 标 2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880 105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 96﹒5 年末总人口(万人)10100 6﹒5‰ 10018 5﹒07‰耕地保有量(万公顷)775﹒82 791﹒47 2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 年价格)

累计-20 累计-20 2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66 49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减少(%)

累计-14 累计-10﹒8 累计-17﹒6 累计-13﹒8

林木覆盖率(%)26 28﹒47

注:1﹒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由于国家2007年畜牧业普查大幅调低了畜牧业产值,当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比重仅34.2%,低于2005年40%的基数,致使目标值未能实现。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我省市场、区位、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提升发展层次。二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三是我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有利于我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五是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有利于激发创业创新潜能,汇聚强大合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趋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增加。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过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紧迫。三是城乡统筹难度较大,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四是改善民生难度巨大,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

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扩大就业任务繁重,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需加强。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转向内需主导、外需拓展、‚三化‛协调、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第一要义,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落实‚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进程,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传统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物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按照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四大战略定位‛,以解

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优化战略布局,强化战略支撑,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力争五年彰显优势,到2015年,全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在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突出富民优先、强省为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根本着力点,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基础,把创业创新作为实现途径,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第二节 战略重点

贯穿主题主线,实施总体战略,推进富民强省,‚十二五‛时期需要突出抓好的战略重点是:

———着力扩大内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调整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着力改革开放。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推进开放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提升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变、促创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领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实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使发展成果

更大程度地惠及民生。第三节 战略布局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中原城市群与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主动融入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的沿京广、沿陇海经济带,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以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为发展轴,以轴线城市为依托、其他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强城市群内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层级分明、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增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产粮大县

(市、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集聚,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构建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功能格局。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依托山、林、河、田等资源要素,推进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第三章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奋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经济区优势得到彰显,富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主要指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两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财政总收入超过3700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相适应;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0%,五年累计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倍左右和1.8倍左右。专栏2 ‚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 指标 类别

目标 增长(%)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2700 9以上 预期性 国家 2 人均生产总值 元 23450 38000 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450 15 预期性财政总收入 其中: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 亿元 2293 1381 3700 2250 10以上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77﹒9累 计713 450累 计1610 2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亿美元 62﹒4累 计199﹒8 155累 计560 20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8﹒1 33以上

预期性 国家 8 城镇化率 % 39﹒5 48左右

预期性 国家 9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

生产总值比重 % 0﹒95 1﹒6左右

预期性 国家 10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0﹒4 1 预期性

国家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791﹒47 791﹒47 约束性 国家 1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49 34﹒3 累计-30 约束性 国家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

系数

0﹒57 0﹒6 预期性 国家 1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 % 3﹒8 5 约束性 国家 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2005年价)吨标准煤

累计-16 约束性 国家 16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量(2005年价)吨

累计-17 约束性 国家 17 主要污染 物排放减

少 化学需氧量 %

按国家 下达目

标确定 约束性 国家

二氧化硫 %

氨氮 %

氮氧化物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22﹒19 按国家 下达目

标确定 约束性 国家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米 1﹒29

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全省总人口 万人 10018 10379 7﹒1‰ 以内 约束性 国家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8 5以内

预期性 国家 21 五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万人 累计648 累计500 预期性 国家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 万人 1057 2100 约束性 国家 23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率 % 96﹒59 97 约束性 国家 2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 设 万套

累计 200以上

约束性 国家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500 8460 9左右 预期性 国家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 元 15900 24460 9左右 预期性 国家 2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约束性 国家 2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3﹒7 36﹒5 预期性

• 注: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10年数据统计口径仅包括城镇职工,2015年数据统计口径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

• 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约束性目标待与国家衔接后,以国家确定的目标为准。

第二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核心,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品牌,做强做大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与增强产业竞争力,突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改造提升和龙头带动,抓增量、调结构、增后劲,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主导

地位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的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10个以上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和100家以上超百亿的企业集团。

第一节 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快的领域,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企业,加快承接产业链式转移,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2万亿元,轻工、建材产业分别超过万亿元,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超过5000亿元,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65%左右。

汽车产业。扩大整车规模,积极发展专用车,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依托郑汴新区,加快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推进郑州日产公司、郑州海马公司、郑州宇通公司、开封奇瑞公司、恒天重工公司等骨干企业壮大规模,积极引进国内优势汽车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加快新车型开发,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形成经济型轿车、轻型商用车、中高端客车和中重卡车四大系列优

势产品,发展成为中西部汽车制造和服务贸易中心。大力发展专用车,扩大冷藏车、工程养护车、特种运输车等优势专用汽车生产规模,依托有条件的市推动汽车零部件集群化发展。力争2015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龙头引领、配套协同、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技术及服务等产业,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中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地。加快实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播放器、半导体照明、光纤交换机、安全芯片等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富士康IT产业园建设,提升配套能力,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形成以郑州、漯河、鹤壁、南阳市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四大能力,壮大整机产品规模,推动基础部件和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依托许昌、平顶山市,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壮大提升洛阳动力谷实力,扩大重型装备、现

代农机、工程机械、大功率柴油机、精密轴承等产品竞争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型动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南车集团洛阳轨道车辆项目建设,壮大站台设备、盾构设备、施工设备等关键装备规模,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基地。加快建设煤矿机械、起重机械、防爆电气、空分装备、数控机床、矿山安全装备等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一批主营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食品工业。强化原料基地、产品开发、冷链物流、安全检测等关键环节建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千万吨绿色食品深加工工程,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饮料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推进主食工业化,做大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提高烟酒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双汇集团等10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和郑州综合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布局,加快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形成一批超500亿元的食品产业集群,把我省发展成为食品工业强省。

轻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加快推进格力电器产业园、美国纬伦制鞋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郑

州家电、周口制鞋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优势品牌和产业基地,形成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五个千亿元产业。

建材工业。抢抓城镇化加快推进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沿海家居建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壮大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优势产品规模,培育安阳和鹤壁陶瓷、焦作塑料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我国重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干法旋转窑水泥生产线,突出发展水泥制品,推动企业整合重组,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重组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壮大中增创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兴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

化工产业。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工基地建设。突破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实施

百万吨煤制烯烃及乙二醇工程,积极发展煤化工深加工产品,形成多元化和精细化的产品结构,把甲醇产能优势转化为甲醇深加工产业优势,建设豫北、义马和永城现代煤化工基地。提高盐化工规模化深加工水平,实施百万吨聚氯乙烯、百万吨尼龙化工工程,积极发展聚氯乙烯型材、工程塑料等精深加工产品,拉长盐化工产业链条,建设平漯、焦济、濮阳、南阳盐化工基地和平顶山尼龙化工基地。推进洛阳石化新增千万吨炼化和商丘千万吨炼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PX(对二甲苯)、PTA(对苯二甲酸)、聚酯及其深加工产业链。

有色工业。发挥铝工业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煤电铝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铝加工集群发展,弥补能源成本劣势,建设国内领先的铝深加工基地。依托电解铝骨干企业,推进大型自备机组建设,参股煤炭企业,突破高水平铝合金和高端铝加工技术瓶颈,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等领域高端铝加工产品,形成完整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引进国内外深加工企业,推动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电解铝、铝合金和铝加工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及换热器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钨钼加工和铅锌合金比重,加快济源铅锌加工、鹤壁镁加工和洛阳钨钼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钢铁工业。加快骨干企业与国内大型钢铁集团的战略重组,弥补原材料供应短板,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组

建产业联盟,实现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推动骨干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改造,突出精品化和差异化,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扩大专用宽厚板、优质棒线材、汽车用钢、精密钢管等优钢系列品种,加快建设安阳优质钢和舞钢宽厚板基地,形成‚高、特、专、精、深‛产品为主导的产品结构。

纺织工业。强化设计创意、品牌塑造、营销网络、产业配套,突破织、染等瓶颈制约,壮大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规模。突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引进一批优势服装品牌,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自主服装品牌,建设成为区域性服装设计中心、展示中心和销售中心。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品牌服装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有条件的纺织产业密集区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棉纺织产品结构,扩大高品质纱线产品比重,增加纯棉针织品、服装及装饰面料的品种和规模。扩大粘胶、氨纶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规模,积极发展医卫、汽车和工程用纺织品。第三节 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强力推进产业化,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跟踪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

保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支撑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先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示范运营促发展,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和电动乘用车产业化,发展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建设郑州电动汽车整车、新乡和三门峡整车及电源、洛阳动力电源系统等特色产业园区,开展郑州、新乡等市的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示范线路运营,重点实施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力争在动力电池领域率先突破。

生物产业。加快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加快郑州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新型疫苗及高端血液制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基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扩大竞争优势。

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推进生物质能源、风电及核电设备产业化,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突破纤维乙醇产业化技术,建设南阳新能

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实施万吨级多晶硅、百兆瓦级薄膜及晶硅太阳能电池、万吨级纤维乙醇、生物柴油、风电、核电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材料产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大力发展超硬材料、特种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加快生物医用、纳米等前沿新技术材料的研发。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鹤壁镁合金、郑州和许昌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实施钼钨合金、钛合金、特种玻璃、功能陶瓷、特种纤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电解槽不停电检修、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电机、大型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新型含氮废水处理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套装备和产品。提升有色金属、电力、造纸、医药等行业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业。

加强对先导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

收支持政策。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第四节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软件服务企业,组建行业信息化创新联盟,开发、推广行业关键信息技术标准和产品。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发展嵌入式电子产品,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研发中的应用,推动产品设计研发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生产制造的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加快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推动管理业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企业销售服务电子化,引导企业建立营销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在重点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和100%的大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的比重显著提升。

第五节 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国家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机遇,推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和南阳等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支持焦作、灵宝等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积极推动濮阳、鹤壁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3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实施‚3422‛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即着力提升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竞争优势,规划4000个左右1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5万亿元,着力培育20类高加工度产品,引领支撑工业强省建设。

高成长性产业。规划建设2200个重大项目,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大型成套装备、超特高压电气装备、工程施工机械、现代农机、精密基础部件、绿色食品、家用电子电器、高档纸及包装印刷、家具厨卫用品、皮革皮具、塑料制品和节能环保建材,新增10万台套成套装备、20万台大中马力农机、120万辆汽车、400万吨高低温肉制品、150万吨速冻米面制品、350万吨果蔬饮料、1000万台家用电器

等生产能力。

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800个重大项目,重点发展甲醇制烯烃和乙二醇、石油深加工、聚氯乙烯深加工、高端石化产品、高效化肥、有色金属深加工、优钢特材、品牌服装和精品面料,新增200万吨煤制烯烃和乙二醇、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100万吨聚氯乙烯及加工、300万吨中高端铝加工、7亿件品牌服装等生产能力。

先导产业。以动力电池及材料、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生物育种、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投资3000亿元,实施800个重大项目,突破20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50个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20个特色产业园区,培育100家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先导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第二章 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第一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

现代物流业。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新加坡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等功能园区;建成郑州新郑综

合保税区,拓展完善保税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完善一批运输枢纽场站、物流通道、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内陆‚无水港‛,初步形成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行业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联动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网络建设,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郑州为枢纽、各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区域一体化物流发展格局。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地区总部和区域分拨中心,支持本土物流龙头企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推广物流先进技术、标准和营运模式,加快运输型、仓储型等传统物流业态改造升级,培育50家规模较大、业态先进的重点物流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旅游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大板块、大品牌、大集团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新型旅游产业链。突出培育文化体验、都市休闲、山地度假和乡村游憩四大旅游产品板块,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整合提升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古都大遗址群和根亲、功夫、禅修等文化体验功能,打造文化河南旅游品牌和新型文化体验游产业链。结合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企业搬迁,开发建设集购物、美食、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成一批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区,建设宜居宜游城市。依托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水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山地休闲度假区。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突出特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生活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游。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黄河文化生态游,着力培育自助游、商务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主要景区旅游通道,建设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与主要景区高效对接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行、停车、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综合服务能力。建成省旅游服务中心。加强与国内外龙头旅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合作,建设覆盖全国、连接海外的旅游营销网络。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骨干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突破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翻一番。

金融业。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地方及涉农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和跨省、跨市经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

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县为单位设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产品,新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120家以上。积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发展,争取设立分支机构20家以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网点布局,在市和经济发达县(市)设立分支机构3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争取设立地方保险法人机构,做大做强中原证券公司,支持中原信托公司、百瑞信托公司发展,壮大投资集团、交投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发展融资租赁、财务公司。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积极支持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翻一番以上。

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大规模增加保障性住房。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努力满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服务体系。结合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发中小城市和县城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

炒作投机行为。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支持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和软件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郑州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物联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推动科技、创意企业孵化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会展业,打造食品、医药、汽车、机械装备、花卉等知名会展品牌,完善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不断提高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优化商业网络布局,重点建设50个中心城区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支持城市农贸市场生鲜品超市化改造,建设完善覆盖农村的连锁商业网点。加快新建或改造一批跨区域大型综合性及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知名自主品牌和老字号商业、餐饮、住宿企业连锁扩张。大力发展客运服务业,发挥网络枢纽优势,提升增值效益。

第四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完善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加大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民利民等服务业税收优惠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工业企业内部服务业剥离改革,推动服务业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大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大力承接国外和沿海服务产业转移,吸引世界服务业500强企业来豫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推动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建立完善吸引、留住和用好服务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增强我省服务业发展智力支撑能力。专栏4服务业重大工程项目

物流业:重点建设新加坡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商丘豫东综合物流园区、周口水运港口物流园区等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双汇冷链物流中心、郑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华润爱生医药冷链物流园、国药控股河南物流中心、美的物流园、格力电器物流配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华丰钢铁物流园区、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郑州花卉综合物流园、鹤壁煤炭储配园等40个食品冷链、医药、家电、邮政快递、钢铁、汽车、花卉、煤炭等专业物

流园区及分拨中心。建成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形成8—10个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

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嵩山天地之中文化旅游城、龙门文化旅游园、殷墟大遗址文化产业园、宋都古城产业园、中华姓氏文化园、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芒砀山汉文化产业园、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焦作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体验游项目;宝天曼、白云山、老君山、鸡公山、云台山、尧山及大佛文化旅游景区等山地度假项目;航空运动体验游;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环球美食城、花木之都旅游生态园等都市休闲游项目;以乡村生活体验、农业采摘、生态观光等为主要内容的300个乡村休憩游项目。第三章 发展壮大建筑业

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等工程类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防腐等新兴专业建筑企业。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地铁、桥梁、隧道、重化工等高端市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一批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推动建筑业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建筑业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篇 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带动能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

完善城乡开发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城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新格局。增强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坚持集群、组团式发展,构筑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

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人口900万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市和县城占80%左右。第二章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18个中心城市纳入中原城市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强化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促进组团式发展,带动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郑州城市首位度,增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标准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坚持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通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进一步凸显对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0%,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达到400万人以上,成为全省发展的重心。深入推

进郑汴一体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两市电信、金融等公共服务对接,实现电话号码区号统一、银行服务同城,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在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许昌之间,形成‚两干三城‛快速交通网,实现郑州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

提升沿陇海和沿京广发展轴经济实力。依托陆桥通道,强化郑州、洛阳、开封的重要支撑作用。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做大做强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强化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依托京广通道,增强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钢铁、食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沟通南北的发展轴。

推动其他城市加快发展。支持其他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产业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辐射带动、传导作用。发挥濮阳、周口、南阳、焦作、济源等连接周边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对外联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信阳在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等

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密切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基础条件好的成为特大城市。第三章 完善城市功能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形成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和宜居城市。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完善城区路网,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和断头路。实施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畅通工程。推进中心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鼓励大中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停车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加大公交车辆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比率。加快郑州、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

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市现有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基本实现省定重点镇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实施电网入地工程。支持市及经济较发达的县

级中心城市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公共管沟。加快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人民防空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再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市中水回用和污泥处臵设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臵。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动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在有条件的市,利用大型水泥生产线开展垃圾焚烧试点。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结合中水回用建设人工湿地。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城市防护林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绿地。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保障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用地。城市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满足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

学需求。完善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以上。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五年内完成大中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按照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尽快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空气噪声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转变。专栏5城镇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力争到2015年年底,全省城市新区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0亿元左右。

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立体过街通道建设,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等城市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着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

城镇供水设施: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推进现有供水设施的升级改造。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加快燃气管网建设改造,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水设施: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容、升级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网络;全面推进市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臵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与改造。五年预计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已建成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垃圾焚烧处理;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五年预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

城市生态设施: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工矿废弃地和煤矿塌陷区改造,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及生态林带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建设人工湿地。五年预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

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推进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建成郑州地铁1号线和2号线,开工建设洛阳城市轻轨,五年

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第四章 加快建设城市新区

把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发展,功能复合构建,‘三化’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城市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把城市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

加快郑汴新区建设。实施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加快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白沙、九龙以及汴西等组团建设,完成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区和白沙职教园区等开发建设,建成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港交通枢纽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全省及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到2015年,郑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人口达到270万人。

推进洛阳新区建设。依托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动力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新能源装备和精品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带动人口向新区集聚,到2015年,洛阳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

亿元以上,人口达到110万人。加快推进焦作、平原、许昌、漯河、南阳等新区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人口集聚,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成为承接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和新型城市化的样板。第五章 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要素资源集中配臵,完善投融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土地整理储备平台,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和集聚发展四大保障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40万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高效聚集,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力推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承接服装、家电、制鞋、陶瓷、家具、玩具、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100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产城互动发展。统筹现有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完善配套产业集聚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迁村并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化,完善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力争到2013年产业集聚区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集约节约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确保市建成区内产业集聚区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县(市)域内产业集聚区不低于省级开发区的投资强度标准。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评价结果与下年度土地利用指标直接挂钩,创建一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集聚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关闭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不达标企业,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合理布局、以热定产,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

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

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区要素聚集、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扩大县域产业集聚区管理权限,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鼓励产业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采取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第六章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县级市市区、县城为主要载体,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统筹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分类指导,统筹重点开发县(市)工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在保障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基础上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经济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大农产品主产县(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支持生态功能主体县加强生态建设,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县城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半以上的县(市)培育

第二篇:河南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讨论稿

河南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是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推进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和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口计生部门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程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大投入,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体系框架初步确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集中应用”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人口个案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应用模式,初步确立了信息化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支撑性地位,基本建立了建设、业务、监督等信息化工作机制,初步整合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资源,实施了互联网和人口计生专网互为补充的网络构架,使业务应用部署更为合理,覆盖更为广泛,管理更为安全。

2、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率先提出了全员人口信息省级集中管理模式,自主研发并全省统一应用了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信 息收集、传递处理、质量控制等机制。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人口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和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内容和深度不同的人口信息共享实践,初步开展了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的试点工作。

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建成了贯穿省市县乡四级、具有较高带宽的基础通信网络,通信网络到乡级覆盖率达到100%,部分地方已覆盖到村、社区级。全省共建立办公局域网1385个,建设标准化机房1905个,配备计算机16437台,2712个单位配备了防病毒软件,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已建立门户网站229个。人口计生信息化环境初步构建,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4、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了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的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省内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利益导向管理信息系统等核心业务执行系统,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国家级、省际、省内多级交换模式,实现了利益导向政策信息的省级集中管理。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成功实施了河南省PADIS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全省一定范围内建设并应用了技术服务、设施设备统计、药具管理等事业信息管理系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普遍建立了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和行政办事,促进了政务信息公开,“河南人口网”在省政府部门网站绩效评估中屡创佳绩;建立了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

5、标准规范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制定下发了《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范》,在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导下,完善了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人口计生系统行政区划代码、统计监测、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信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信息安全制度体系。

6、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级人口计生部 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省各省辖市、各县(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按照县乡管理规范以及工作人员能力标准等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信息岗位练兵、信息化水平评估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各级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人口计生信息化观念不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分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人口计生信息化纳入到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缺乏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归口管理方、业务需求方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方的边界尚待进一步明确,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设需求和项目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2、信息化整体工作不平衡,纵横差距均较大。省、市、县、乡在数据省级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应用的规范尚不健全,尚未普遍形成多级联动的数据变更机制;信息标准化程度及覆盖率、准确率、变更及时率还不高;部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生殖健康服务环节产生的数据没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利用;基层微观服务与上层宏观管理与决策分析支持的应用模式还未普遍建立;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在硬件设备投入、管理机制创新、标准规范建设、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

3、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还未普遍建立,人口信息采集手段比较单一。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性标准建设亟待加快。人口计生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网站未能实现高速互联。人口计生信息集散功能不强,人口计生信息化为广大社区、农村和社会管理等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建立。

4、资金、人才制约依然存在。少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欠账较多,制约全省总体发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需求旺盛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经费投入未形成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人员培训还缺乏足够的经费保证。多数单位尚未建立信息中心,缺乏专职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技术队伍;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信息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要求,广大计生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信息化发展需求不相称。

(三)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强化人口、地理、金融、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也从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口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和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基层管理服务等综合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对人口信息支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家人口计生委确立了“金人工程”建设项目,国家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河南,人口计生信息化的发展面临战略层面的良好发展机遇。

2008年我省颁布实施《河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从政策层面规范了信息化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社会管理创新重大部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已有的工作基础,面向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 盾和重大问题,加快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在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6‟22号文件精神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按照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能拓展和改革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管理体制、重组业务流程为动力,以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实现信息化与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推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口信息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省统一的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和公共网络资源,形成较为健全的满足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业务运行需求、数据传递安全、运行成本合理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和应用框架清晰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实现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各级的应用。人、财、物和政务办公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及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与国家全员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工作机制趋于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以一个数据库为核心、三个信息采集渠道为突破、四个体系为保障、九个应用平台为主体、两项工程为先导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咨询、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

2、阶段性目标:

(1)机构人员目标:2015年底,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全部成立人口站,配备2名以上(具有计算机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90%的乡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60%以上的村级实现信息采集与录入预处理。

(2)业务系统目标:2013年底,实现全员人口数据库与奖励扶助、流动人口等个案信息数据库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更新的一致性;建立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服务信息采集点并与全员人口信息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管理与服务工作一体化。2014年底,实现面向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的政务办公自动化,实现内网办公系统省、市、县、乡全覆盖。2015年底,实现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公众服务事项基本能够实现网上处理。面向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各项服务不断健全;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缩小。

(3)数据质量目标: 2013年6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5年80%县(市、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强调信息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政策和业务流程统一的项目、跨省应用项目、国家对接项目由省人口计生委遵照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广应用,省辖市以下不再开发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特殊需求,须在省级指导下开展带有创新性的业务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采取系统物理到市级、终端服务到乡镇、采集设备到社区、公共服务网上行的布局模式,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促进不同地区信息化均衡发展。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与方法转变,优先选择制约事业发展、社会需求明确的难点和重点业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业务创新和流程优化,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3、资源共享,保障安全。注重跨业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注重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发挥信息资源对全社会发展的有效贡献度。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进人口计生系统内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安全互联互通。

4、集约建设,务求实效。增强成本效益意识,加强建设项目和经费的统筹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交叉建设。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行成本。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国内自主可控的先进成熟、适用稳定的技术和产品。在掌握主动权、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服务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好用好现有省人口计生专网。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逐步利用省内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实现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联通,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暂时覆盖不到或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地方,可遵照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利用其他公共网络设施进行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积极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核心业务中的应用。

2、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建设。(1)一个人口基础数据库

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政策,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汇 集形成以人口服务管理档案为主体内容,覆盖全部人口,真实、准确、实时、完整的全员人口个案基础数据库。

(2)三个信息采集渠道

开展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创新基层信息采集制度,建立部门间互利互赢的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坚持自主采集。即工作人员直接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加强办事采集。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村级月报告单收集上报信息的做法,通过将县、乡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办事流程信息化,在网上为民办理日常事务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和核对。探索建立人口计生部门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协同相关部门满足群众需求过程中间接获取人口信息的办法。

----推进部门协同采集。通过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部门协调,形成信息定期交换制度,核对和补充相关人口信息,提高信息采集工作效率。

(3)四个基础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人口计生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规范,确定立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 编制相关标准及实施要求,形成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口计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省、市、县(市、区)、乡四级人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类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信息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与信息服务,提高应用效率和效益。多形式提升全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积极引导GIS、多媒体、3G、移动终端等成熟的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到“十二五”末,实现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主要业务工作中的全覆盖,全系统工作人员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使信息化成为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省人口计生信息监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人口计生信息常规监测制度和定期预报制度,探索建立人口计生信息质量评测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以人口基本信息为基础,核心业务数据和事业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平台,重点实现对人口基本信息、婚姻、避孕节育、生育、人户分离、人口结构等情况的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并及时上报,实时监控人口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动态分析和预测,为人口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级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推进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认证;增加软硬件安全产品投入,增强网络防护能力,增强系统集成安全能力;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行安全监控;加强对各级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实行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人口计生信息化健康发展。

(4)九个应用平台

加强优质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建设,建成支撑我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人与家庭全面发展的河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基础数据库、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资源库及人口信息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人口信息共享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人口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人口计生村级应用平台(面向乡、村人口计生系统)。以全员人口基础信息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在统一标准和业务规范下,实现包含人的基础、历史、空间、亲缘、计划生育和工 作扩展等指标在内的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为流动人口、利益导向、生殖健康、行政办事等所有基于人和家庭的业务管理子系统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全面管理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业务标准等依据信息;建立适用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适当收集相关地理、经济、资源和环境信息。完善数据采集渠道,突出村级信息引导和服务功能。

----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县以上人口计生系统)。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人口决策支持系统在省、市、县三级的应用,依托全员人口统筹管理数据库,并有效收集和整合相关部门人口信息,加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施逐级管理与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

----人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适应社会公共管理方式的变化,实现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按照政府、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人口信息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服务的需求,依托人口计生部门现有人口信息生产、更新与服务架构,以及相关部门运行的非涉密广域网物理链路,建成省内互联互通的一体化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优先实现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高效运维机制,重点探索人口信息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应用与支持,全面提升人口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人口信息共享平台(面向相关部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套完整的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的、服务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分类、编码、存储、交换、共享和服务等标准体系,开发和应用以数据采集、管理和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现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引导人口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化增值,规范人口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行为, 建立我省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共享校核和应用服务长效机制,统筹人口计生、公安、人社、卫生、民政、教育、住建、残联和统计等相关部门人口的信息,整合形成标准统一、更新及时、真实准确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人口计生便民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梳理人口计生部门生育证、独生子女证等13类证件办理和审批事项,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便民平台,实现全省网上办理、行政审批和效能监察的信息化、网络化。

----人口计生信息统计监测平台。从不同业务角度,全方位开展统计监测工作,形成对人口信息“适时采集、动态监测、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全面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科学把握人口变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及时发布人口安全预警预报;随时掌握流动人口现状及趋势,为提出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建议提供信息支撑;探索人口与地理信息的综合应用,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提供分析手段。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和避孕药具使用不良反应监测。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建立人口计生部门内部电子政务系统,适时开展会议通知、正式公文、领导讲话、工作简报等无纸化传输;逐步开展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音频和图像信息服务,实现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畅通快捷的信息化渠道。

----人口计生网站群集成应用平台。建立以“河南人口网”门户网站为枢纽、以各省辖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委、省市两级人口计生委直属单位网站为节点的人口计生系统政府网站集群,建立集群模式下的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网站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服 务资源,实现主要业务信息与网站门户互联互通。

----人口计生社会应急平台。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依法行政人员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工程项目

1、河南省“金人工程”项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河南省“金人工程”省级立项。完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政务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分层级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成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监测的实时准确,统计分析的及时实用,决策支持的科学合理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规范到位。建成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安全保障设施,从根本上提高“金人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支持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运行。

2、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项目建设,做好中部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的采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口数据支撑。

3、数字化服务站示范工程。

以打造“数字化服务示范站(中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级计生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各级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现有技术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再造。按照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软件配置的标准,精心构建以省、市、县(区)站为中心、乡镇(中心)所为终端,涵盖全省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重点建设以电子计划生育技术文书、生殖健康档案、查孕 查环随访记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以科技报表生成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平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与全员人口基础数据库共享数据,使优质服务各项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到计生管理部门,为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深层次需求的开展提供保证。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手段。人口计生信息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全新的人口管理机制、服务模式和内容,加快信息技术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

成立各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关系,统筹人口计生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的总体效益。加强政府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成立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强化河南省人口信息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口数据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和支持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三)规范评估管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 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人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加大对数据质量、网络安全、项目实施的监管力度,实行绩效挂钩和问责制度。继续开展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和信息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数字化服务机构示范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切实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

(四)提升队伍素质,为人口计生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计生委主任队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行政管理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信息管理员专业队伍“四支队伍”建设。关心信息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规范对聘任的微机员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并把应用现代人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人事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省、市、县人口计生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评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经费投入,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政府主导的人口计生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省级人口计生委设立人口计生信息化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各级信息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人口计生信息化的投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保障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信息化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部门预算经费增长幅度;鼓励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人口计生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保持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确保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镇化进程加快。2010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5%,比2005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8个百分点。按照建设“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编制完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8个设市城市和86个县城总体规划全部修编完成,180个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编制。

— 1 — 住房保障惠及民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积极探索租售并举模式,全省累计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147多万平方米、23.4万套,竣工543万平方米、9.8万套,累计实施廉租住房保障35.4万户;累计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2275万平方米、26万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1530万平方米、19万套,初步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总投资6293.61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共计19134.15万平方米。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4.6平方米。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增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能力。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整体提升。

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公共供水能力128多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郑州市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等城际轻轨加快建设。2007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14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稳定运营、117座垃圾填埋场达到无害化等级评定标准,累计处理生活污水68.9亿吨、生活垃圾4200余万吨。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及评分标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 2 —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县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稳定运营机制,确保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发挥应有效用。18个省辖市新增园林绿地1670公倾、公园绿地660公顷。信阳市、新安县分别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

建筑业持续壮大。五年来,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4503.02亿元,建筑业产值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2位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第7位,在中部六省中由第3位前移到第1位;有组织向省外输出建设劳务553.5万人,获得劳务收入499.3亿元。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9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6家增加到59家。有组织地向省外输出劳务人数达到了120万人,劳务收入120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32.9 % 和98.3 %。施工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建筑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建设工程监督覆盖率逐年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新农村建设扎实展开。147个县(市、区)村庄布局规划和1712个乡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108个县(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中心村(社区)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45.68亿元,修建村内道路46145公里、自建供水设施1342个、供水管道16752公里,改造农村危房超过11.2

— 3 — 万户。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9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6个。

建筑节能成效明显。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由50%提高到100%、实施率由30%提高到97%,累计建成节能建筑1.38亿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88万平方米,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建筑节能累计节约700万吨标准煤。18个省辖市和108个县(市)城区全部实现“禁实”,累计生产新型墙材1610亿标砖,节地26万亩,利用工业废渣14900万吨。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光电建筑研究应用,评审出建设科技进步奖204项。

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出台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河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6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对236个行政处罚条款制定实施裁量标准以及相关制度。开展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活动,执法队伍服务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了中部崛起的重点任务,制定了进一步扶持的政策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明确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 — 4 — 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项目将会增加,投资将会倾斜,政策将会优惠,这将对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将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三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都提出,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赋予城镇化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和惠民生等新的内涵和任务。特别是去年9月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明确了我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方向、目标和措施,要求在全省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并安排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四是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政策带来的机遇。中央站在扩投资、保增长、惠民生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策部署,“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将扩大资金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 5 — 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国家和我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使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同时,国家和我省对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视,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对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五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思想高度统一,抢抓机遇意愿强烈,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度调整的挑战。中央强调,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适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做出适当调整,这对我们把握和运用中央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根”“地根”适度从紧,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将产生一定影响,建设项目的融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取得土地会更加困难。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被拆迁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拆迁成本,增加拆迁难度。各级政府既要抑制高房价,满足百姓住有所居需求,又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政府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导致了房地产政策的不确定性。二是我省城镇化整体水平还较低,城乡统筹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能力不足。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较薄弱,城镇承载产业、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等功能不强,对城市 — 6 — 交通拥堵、雨季道路积水、城市管网老化、平原地区垃圾处理等重大问题研究和解决不够。四是破解城乡建设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随着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和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五是系统内一些同志思想观念、工作观念更新转变不够快,工作效率不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上下联动、发挥合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建设行业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指导思想

面对机遇和挑战,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谋发展,破解瓶颈求突破,加快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大发展、大提升。“十二五”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城镇化为统领,加快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建设科技创新和建筑节能,加快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事关群

— 7 — 众利益的民生问题,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指标是:

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48%,达到或接近中部平均水平。郑汴一体化取得较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2012年年底前所有城市新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专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省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

住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完成投资1872亿元。其中:新建廉租住房(含购买、改建、租赁)40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3万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57万套;新建限价商品房20万套;新建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万套。到2012年末,基本完成省辖市集中成片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到2015年末,全面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

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600亿元,商品房屋竣工面积达到21000万平方米。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 — 8 — 方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和房地产业集中度,发挥房地产业对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质量的重要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底前西气东输二线新增用气城市建成完备的燃气配套设施,黄河以北及沿黄城市供热能力增加40%,省辖市建成完善的雨水排水体系,城市防洪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无障碍设施配套,城市新建建筑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2013年、2014年实现郑州地铁1号、2号线通车。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开工建设。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省辖市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0%,县城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40%;省辖市中水回用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大中城市建成区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全面完成。60%以上城市(含县城)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35%以上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2012年年底前,2/3以上的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城市管理逐步法治化。城市历史遗存、古建筑及近现代优秀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城市亮点凸现,文化品位提升。

— 9 — 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底,建筑业力争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0000亿元、9000亿元和2000亿元左右,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3%以上。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合格率100%,建造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增强,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安全生产持续保持平稳,有效控制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到2015年完成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中心镇建成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建设规划完成80%以上。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古镇(村)资源普查和历史文化名镇(村)设施建设保护规划,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信息网络系统。乡镇用水普及率达到90%,燃气普及率达到2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处理率9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

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节能建筑1.2~1.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规范化应用5000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实施率全部达到100%。到2015年,新型墙材产量达到420亿块标砖,生产比例达到92%,应用比例达到98%,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禁黏”,乡镇“禁实”总数达到1000个,建筑节能累计实现节约9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

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在全省形成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依据省域城镇体系提出的次区域指引,编制跨市县的综合协调规划,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提供较为完善的规划依据。

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认真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按照“向心集聚、圈层组织、轴带辐射”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依托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以郑汴都市区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为骨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3、强化郑州核心带动力。以把郑州建设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组团、九龙组团、航空港区、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区和白沙职教园区开发建设,建成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港交通枢纽和郑州综合保税区,促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形成规模。继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郑汴新区规划,2015年郑汴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超过600万人,加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扩大人口规模,提升产业集聚

— 11 — 水平。推进“两干三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郑州市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市的发展对接,形成郑州都市圈。

4、提升省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作用,到2015年,洛阳市城区人口达到260万以上。其他16个省辖市按照复合型、紧凑型发展理念,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洛阳、焦作、平原、许昌、漯河、南阳等新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5、做大做强县级市、县城。统筹现有城区功能布局,提升县级市和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支持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二)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1、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期间,公共租赁住房将成为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

2、加快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全面掌握低收入家庭住房状 — 12 — 况,建立保障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的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强化廉租住房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3、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有关规定,单套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落实各项优惠措施,严格审定出售价格。严格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批、公示、退出制度,规范销售管理,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将对象限定在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困难企业的无房户和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家庭。

4、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把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功能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从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各地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城中村改造。鼓励旧城区和棚户区房屋产权单位、公有住房承租人及其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城市规划和改造计划的要求,采取集资合作建房的方式实施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

5、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制。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努力实现城镇就业职工基本建立住房公积金。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办法,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费用,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一步完善住

— 13 — 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机构建设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统一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加强资金运营和贷款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善住房公积金利率、税收等政策,进一步体现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优惠。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安全增值渠道,丰富个人住房贷款品种。开展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的试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臵资金补充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1、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技术研发、专业物流、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和人口集聚。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着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对城市老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基本实现省定重点镇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通过西气东输二线和地方配套支线建设,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和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加强城市积水点改造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中水 — 14 — 回用、污泥处臵和防洪防灾能力。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镇居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3、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围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框架,提高中心城市道路建设标准,优化路网结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改造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国铁、城际铁路组成的铁路网为基本骨架,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际快速通道为重要支撑,航空港和综合交通枢纽为关键节点的便捷高效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间的城际连通,实现城市交通、城际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与“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

4、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全面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空间管制,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交通干道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及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

5、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为依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管理。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重要地段和建(构)筑物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6、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严格实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突出功能分区以及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快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风景名胜区周边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根据国家出台的土地、金融、财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调控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各项措施,研究制订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调控办法,及时出台有关调控政策,通过采取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从供求两方面进行双向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二是加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认真做好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针,建立全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全省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实现住房信息共享,全面提高行业管理和社 — 16 — 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土地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分析,科学预测商品房对土地的需求和相关信息。增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同地段、同品质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变动情况的分析,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披露土地供应、住房供求及价格涨落等相关信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心理预期,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控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投资性与投机性购房需求,严肃查处违规销售、恶意哄抬住房价格等非法行为,有效遏制投机炒作。四是增加有效供给。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大力发展普通商品房,配套发展商业房地产、写字楼和工业房地产,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2、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一是鼓励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信誉好、负责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规范程度。引导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允许开发企业以投资、入股或转让方式进行项目合作,鼓励规模化开发和集团化运作,推行跨区域、多元化和品牌经营,支持房地产企业实施

— 17 — 品牌带动。推进房地产经纪和物业服务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二是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资信条件较好的企业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鼓励居民通过租赁方式满足住房需求,形成梯度住房消费模式。四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经理人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日常监管工作,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将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五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房销售。

3、加强房屋征收补偿管理。认真贯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完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征收补偿程序,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解决重货币补偿、轻实物安臵,被征收人对补偿方式选择权得不到保障、补偿标准偏低等方面问题。加强房屋征收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对被征收人中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政策,确保其居住条件有改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加强对房屋征收中损害群众利益重点案例的督查力度,依法依纪查处房屋征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利益。

4、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健全物业管理各项制度,形成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机制,提高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规范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保障住房的维修和正常使用。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住房维修管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推进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并实施物业管理。

5、加速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确立符合国情、省情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和通用住宅部品体系。落实住宅产业经济政策,健全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住宅产业结构和住宅消费结构。加强住宅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完善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重点研究与推广住宅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关键技术,鼓励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住宅建筑成套技术和住宅部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制度。在已开展的住宅性能认定试点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化性能认定机制,不断扩大住宅性能认定的范围。按照国家认证认可工作条例的要求,实施住宅部品认证和推荐、淘汰制度。

(五)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建筑业

1、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引导我省建筑业走工业化道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提升传统建筑业,实现产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

— 19 — 合,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臵效率。加强对骨干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专业调整、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融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具有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总承包能力的综合类建筑企业,以工程总承包为载体,逐步实现由垫资经营向投资经营的转变。增强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一批企业集团。三是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企业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带动传统施工业务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促进建筑业企业与交通、电力、水利、邮电、通信等施工企业的兼并整合,尽快形成涵盖诸多领域、具有各类施工能力的大建筑业格局。四是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培育为投资者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工程咨询服务主体,完善中介服务,发挥中介组织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形成由勘察、设计、监理、工程造价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2、规范产业行为,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强化行业指导。加强对建筑业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重点做好省政府确定的100家骨干企业的跟踪服务,深化细化扶持政策,对骨干企业实行省级直接管理、增项不受限制、评优评先倾斜等政策。积极协调省科技、金融、税务、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加快制度创新。加快推行工程风险 — 20 — 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健全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项目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建筑市场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三是规范市场秩序。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范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试行电子化评标办法,逐步实现全过程网上投标和电子化评标,解决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问题。建立完善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深入探索制止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强化工程建设监管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信用信息系统在日常监管中的作用。落实市场准入、清出机制,为建筑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建精品工程。一是落实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完善行业工程质量安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加强工程施工的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加强工程监理,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抽查和巡查,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强化质量监管。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战略,以组织创建“鲁班奖”、“中州杯”优良工程为抓手,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促进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强工程生产安全管理。坚持安全发展,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

— 21 — 督,建立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工程质量安全行为的约束作用,严格监督检查和监督执法,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和应对突发事故的发生,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处臵能力。

4、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外埠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省建筑企业加强与省外大中城市和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采用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省外企业等形式提高省外市场占有率。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定向劳务输出渠道,带动我省建筑劳务输出。加强各地具有不同功能要素企业间合作,形成联合开拓市场机制。以工程总承包为发展方向,以特级企业为龙头,加快开拓省外市场步伐。加强省际间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以及专业协作关系。发挥林州、长垣、项城、平舆、鄢陵、固始、新县等地建筑、防腐、防水、园林绿化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建筑劳务输出和基地建设,带动建筑劳务输出。引导我省建筑业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联盟,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援助项目,承包国际工程和劳务输出。

5、创新勘察设计咨询业机制,繁荣勘察设计市场。围绕市场和自身实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大型企业向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功能、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要向提供 — 22 — 专业功能服务的方向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跨专业、设计施工一体化经营,强化主业优势,发展高端市场,延伸产业链或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并完善协同工作模式,提高勘察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水平。编制《河南特色民居推荐图集》,引导全省村镇民居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支持省外正规甲级勘察设计企业、境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我省设计投标;积极鼓励省内设计企业与境内外设计企业联合设计、集体创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允许省属骨干勘察设计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承包、兼并地方设计企业;对地标性建筑、重要地段的街区、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纪念性建筑经批准可以直接委托境内外著名设计大师进行方案设计;支持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个人名义参与新农村建设。

6、强化标准意识,规范计价行为。认真分析研究工程建设、建筑市场管理发展趋势和要求,确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工作方向,做好相关标准定额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加强我省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管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机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努力使“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建设各方广泛参与,不断提高对标准定额的认识水平。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量

— 23 — 清单计价方式和工程结算审查备案制度,加大工程实施阶段计价行为的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工程造价计价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工程造价指数研究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适用于我省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体系和工程价格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全省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

(六)加快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质量地完成全省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基层村规划编制。中心镇结合总体规划,完成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省的村镇规划监督管理网络和村镇规划监督评价机制。

2、积极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搞好中心镇建设试点。选择一批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镇作为特色中心镇的试点,通过建设产业集中发展区,走产城融合之路,促其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使其率先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政策研究,出台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和中心村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省农村城镇化进程。

3、做好农村危(住)房改造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试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耕出的土地,优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节约的指标转让收益主要用于被整治土地所在村庄建设、拆除农民房屋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及腾退宅基地补偿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村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村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规范建制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建制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中心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

5、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一批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和乡村。到2011年底前有一半以上的建制镇镇区和乡驻地、— 25 — 2012年全部建制镇镇区和乡驻地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达标验收。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挖掘当地建筑文化遗存,提炼特色民居风格,反映时代民居特征,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和民俗,分别设计河南乡镇和村庄特色民居,最大限度体现地域民族特色。加强历史文脉保护,抓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要形成与地域、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风貌。

6、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与利用。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古镇(村)资源普查,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信息网络共享系统。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制定《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办法》。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开展名镇(村)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整合名镇(村)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会同旅游部门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活动,提升名镇(村)品味。使我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和利用,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七)加强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强力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鼓励执行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积极扶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扩大集中连片推广规模,完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 — 26 — 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引导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进建筑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化进程。倡导农村住房节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领军企业。指导特级、一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设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在企业各类资质标准审定中,突出企业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工法,突出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标准的建设,提升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加强建设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示范应用。鼓励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并将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等逐步纳入优质工程评定、招投标、资质审查等环节,形成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创建国家和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在新

— 27 — 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绿色生态建筑等领域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并切实加强对示范工程的跟踪问效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3、建立低碳建筑体系。大力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导和推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范化、规模化应用,推广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新建建筑节能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价体系,实施闭合式管理,加强工程建设程序各环节的节能专项监管。建立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定期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开发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建立建筑能效标识体系;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建立健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的推广机制,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秀示范小区,探索生态智能建筑的建设,逐步建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4、扩大新型墙材应用。巩固深化“禁实”成果,积极推进“禁实”向乡镇延伸,向“禁黏”拓展。优化升级新型墙材产业,继续推进新型墙材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型墙材骨干企业(集团),扩大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范围。全面贯彻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基金征收率,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快墙材革新的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河南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禁实”工作新型墙材闭合监管和新型墙材确认管理制度,促进全省墙材革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八)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住房城乡建设发展动力

1、全面开放建设市场。落实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域割据,对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一视同仁,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投资者,实现公平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2、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

— 29 — 措机制,组建城市、县城建设投资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探索开发商投资土地一级市场、先期参与城镇土地开发等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前期运作、精心设计,适时向社会金融机构推荐,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城建信贷规模。通过组织召开城乡重大建设项目招商会,利用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企业改组改造、兼并重组,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城乡发展的活力。

(九)加强人才培训,推进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

1、大力开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培训。开展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依法行政等知识培训。抓好普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领导干部选学和考评制度,大规模培训建设系统领导干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城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以建筑企业为主体、建设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 — 30 — 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行业职业培训,建立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二是以企业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为平台,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培养新型骨干人才,围绕建设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专业施工技术和设计工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完善建设行业执业人员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规范执业注册许可行为,加强对执业人员的管理,落实准入、清出制度,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程度。严格执行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好各类执业注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执业注册人员的执业水平。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网络为基础,以管理业务为核心,以系统信息与数据共享服务为目的,整合政务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数据库、地理信息、卫星定位、移动办公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12317信息化工程”,搭建统一数据库平台,建设企业数据库、执业注册人员数据库、建设工程项目数据库,提高电子政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全面性,实现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实现全省政务办公与数据共享。

4、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健全制度、完善规章、加强立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关系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 31 — 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制度。

5、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全面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遵循规律,加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抓具体、求深入,抓基层、打基础,通过项目抓落实,通过项目求突破。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主动由行业管理向服务指导转变,集中精力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树立大局观,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心,提升执行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确保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城乡面貌换新颜,锦绣中原展新姿,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

第四篇:河南省十二五高等院校增设规划

(一)本科层次学校设置。

1.更名大学。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河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2.公办学校。

(1)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为基础,整合省内艺术教育资源,组建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2)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3)以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信阳农林学院。

(4)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河南工学院。

(5)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6)以焦作大学为基础,申办焦作工程学院。

(7)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张仲景医学院。

(8)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漯河医学院。

(9)以中州大学为基础,申办郑州理工学院。

(10)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基础,申办河南体育学院。

(11)以开封大学为基础,申办开封学院。

3.民办学校。

(1)以郑州经贸职业学院为基础,申办郑州财经学院。

(2)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郑州澍青医学院。

(3)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为基础,申办郑州交通学院。

(4)以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申办郑州华电学院。

(5)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为基础,申办嵩山学院。

(6)以永城职业学院为基础,申办河南煤业化工学院。

4.独立学院。

(1)河南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举办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2)河南师范大学与李香枝合作,举办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3)河南理工大学与郑州宇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4)中原工学院与嘉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5)新乡医学院与中美集团上海誉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6)信阳师范学院与信阳市天泰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7)安阳师范学院与河南商丘春来教育集团合作,举办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8)河南科技学院与河南商丘春来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5.中外合作学校。

(1)郑州大学与美国西亚斯集团、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2)郑州轻工业学院与郑州易斯顿教育投资公司、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郑州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二)专科层次学校设置。

1.省属学校。

(1)剥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设置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2)剥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设置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3)剥离河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学院,设置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4)剥离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设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5)剥离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设置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6)省教育厅组建河南地矿职业学院。

(7)省财政厅组建河南会计职业学院。

(8)省商务厅组建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9)省供销社组建河南现代物流职业学院。

(10)省民政厅组建河南社会工作职业技术学院。

(11)省新闻出版局组建河南新闻出版职业学院。

2.市属学校。

(1)南阳市政府组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2)郑州市政府组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3)濮阳市政府以濮阳市卫生学校为基础,组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三门峡市政府组建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5)驻马店市政府以汝南幼儿师范学校为基础,组建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民办学校。

(1)北大学园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组建郑州北大学园职业技术学院。

(2)以洛阳荣华中等专业学校为基础,组建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3)河南煤化集团投资,组建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

(4)河南商丘春来教育集团投资,组建开封护理职业学院。

(5)河南省正道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组建郑州商贸职业学院。

(6)以河南省制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为基础,组建安阳药学高等专科学校。

(7)以郑州大河专修学院为基础,组建郑州铁道职业学院。

(8)陶红星投资,组建平顶山魔术艺术职业学院。

(9)河南河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固始河源科技职业学院。

(三)成人高等学校调整方案。

1.以河南教育学院新校区为基础,整合河南教育学院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组建河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保留河南教育学院建制,待条件成熟后,河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2.河南卫生职工学院改制为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3.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整合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及相关资源,组建开放大学

第五篇:河南省濮阳县农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濮阳县农业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促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特制定濮阳县农业十二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濮阳县辖20个乡镇,1004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8万亩,人口10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9万人,占总人口的84.6%,沿黄滩区涉及七个乡镇,340个行政村,15.8万人,18.7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濮阳县经济发展的大局。

国家“十一五”期间,濮阳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优质瓜菜、优质棉花、优质大豆种植基地,肉羊、生猪、肉牛养殖基地,形成了“粮、棉、油、菜、果、羊、猪、鸡”八大产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由2006年206万亩发展到2010年227.71万亩,优质瓜菜种植面积由2006年28万亩发展到2010年40.5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高效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由2006年38家(500万元以上)发展到2010年68家(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6年16家发展到2010年312家(含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由2006年28个发展到2010年64个,无公害农产品由2006年7个发展到2010年29个;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规模化养殖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养殖小区由2006年14个发展到2010年20个,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逐年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濮阳县先后命名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国家秸杆养羊示范县”、“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和“肉用羊改良示范县”,连续6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增”。2009年农牧业总产值40.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5亿元,牧业总产值15.1亿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农业认识不高。广大农民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2、土地流转难度大。按照现行的土地流转办法和模式进行土地流转难度大、问题多。需要制定土地流转的具体细则,由村委会组织农户统一进行流转。

3、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下死决心就可能半途而废。应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制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充分发挥县质检站和综合执法大队的作用。

4、农业融资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与银行对农村实行的贷款政策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背景下,还出现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农业流向工业的现象,金融部门应降低门槛,加大向三农贷款的力度。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建设以粮食产业为主,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协调发展,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高端科学技术、企业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循环化,最

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以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严格保护耕地,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严禁各种圈地和滥占耕地行为。必须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

2、以多种形式并举的产业发展为主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优先发展粮食、畜牧等主要农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树立万亩一品、数万亩一业成方连片的产业理念,打造以一品为加工主线,带动多个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杜绝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

3、以多元化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机制创新,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生产经营单位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4、以“四不”为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坚持指导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服务不强迫、监督不管理的原则,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优良的环境。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一保持、两争创

1、一保持: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两争创: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畜牧大县”。

(二)具体目标: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

1、农业:粮食总产达到20亿斤,比2009年增产15.7%,设施农业发展到8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2009年增长76%。

2、牧业:生猪存栏达到80万头、出栏120万头;肉牛存栏达到15万头、出栏20万头;蛋禽存栏达到1000万只、肉禽出栏1亿只;羊存栏达到60万只、出栏65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比2009年增长263%。

3、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000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国家、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20家、35家、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100家。

六、总体规划

“十二五”期间,总体规划建设三带两区一链一园,实施20个项目

(一)三带两区一链一园

1、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带

(1)地点:沿濮渠路两侧2公里

(2)内容:

①以昌泰合作社、绿源合作社、鑫源工贸公司为依托,与台湾光彩基金会联合打造1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

②在西辛庄工业区建设肉鸡种鸡场、孵化厂、分割厂,形成肉鸡产业链。

③通过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秸杆生物气化、秸秆固化、秸杆饲料加工、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的实施,为绿色循环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④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80%以上的农户建设户用沼气,在养殖与蔬菜种植区建设大型沼气,形成粪便有机处理和蔬菜有机肥使用循环链条。

2、无公害小麦、玉米产业带

(1)地点:粮作区

(2)内容:

①建设80万亩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50万亩无公害玉米生产基地;建设5万亩无

公害彩色小麦生产基地。

②打造小麦、玉米8个示范方,其中在五星、子岸创建两个高产示范乡。

③推进无公害小麦、玉米向深加工转化,增加附加值,带动粮食产业的发展。

④建设10万亩标准化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健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实现小麦种子产业化。

3、水稻产业带

(1)地点:黄河北

(2)内容:

①与台湾光彩基金会联合打造10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②打造水稻万亩示范方3个,其中在徐镇镇创建1个高产示范镇;

③以河南省家家宜米业公司为依托,推进有机稻米生产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4、黄河滩区优势经济产业区

(1)地点:滩区

(2)内容:

政府引导整合项目资金资源,加强滩区水、电、路、渠基础设施建设,由不依赖土地生存发展、靠外出务工的观念,向依靠当地政府回乡创业转变滩区面貌的观念转变。通过当地政府组织挖掘,把那些在外地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本地农民、利用黄河滩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使滩区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区。

5、油区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区

(1)地点:油区

(2)内容:

通过政府引导让依靠油田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组成股份制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业或标准化设施农业。对已建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提升,形成强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6、畜禽产业链

(1)地点:濮阳县区域

(2)内容:

以现有畜禽养殖为基础,提升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油区、粮区、滩区及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经营规模,疏通信息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畜牧业向深加工产业链发展。

7、农产品现代物流园

加强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构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进入流通领域。

(二)项目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三带二区一链一园为基础,以实施20个项目为抓手,促进绿色循环现代农业的发展,完成“一保持两争创”目标。

(具体项目见附表2)

七、工作重点

(一)科学谋划一抓到底

各乡镇按照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要求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科学谋划产业,按照目标要求,遵循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原则,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销则销。发展规划制定后,要坚持不懈的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各乡镇在谋划时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考虑长远,从谋划到发展要有一个长远的思路、稳定的政策、持恒的精神、坚定的信心。每五年定为一个发展阶段,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有力的产业区。

(二)规模生产组织经营

目前,我县“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市场对接困难,经济效益低。要提高效益必须克服生产盲目性,实行有组织、有计划、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经营。一是引导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稳定农村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农民的土地,采用“公司+基地”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种养大户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经营、销售等,带动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

(三)品牌联动市场带动

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是消费者衡量自我消费身价的标尺。做强做大做名品牌是一个地方实现经济跨越的基础。因此,品牌战略至关重要。一是实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各自生产通过共同合作组织起来,统一产品标准,严格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二是要做到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品牌统一化,价格一体化;三是要用品牌闯市场、品牌创市场,用市场带动品牌发展,不断壮大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创名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将一个区域内的同类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形式实行同一产品标准化生产,用品牌联合起来规模化经营,达到实现品牌联动、市场带动。

(四)科技推动提升价值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高能量的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推动,尤其是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现代化发展。一是要选择优良品种(培育优良品种),发展专业化生产,这是最基础的科技运用。二是要选择降低成本、高附加值(嫁接、转基因、人工授精、科学管理)的产业化生产过程,这是科技运用的必然要求。三是要选择安全环保(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运行程序,这是科技运用必然遵守的原则。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促使我县现代农业得到科学的发展。

(五)招商引资加快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决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农业招商均适用于我县招商引资政策,充分利用种植业基础、养殖业习惯、劳动力资源、交通便利等优势,招引全国500强农业产业化企业、上市公司投资于濮阳,招引国家级粮、棉、油、蔬菜、花卉市场中经纪强人服务于濮阳,使濮阳不但能够拥有国家级规模有形大市场,而且还要建有通过互联网、经纪人连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无形市场,从而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

(六)推进土地流转,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政府支持和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一是要纳入县奖补支农资金支持范围,对土地流转工作较好的乡镇及经营主体进行奖励;二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开展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三是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农户与经营主体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加强供需双方的联系,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等问题;四是要建立土地流转调节机制,既要防止土地流转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又要防止过于集中,造成垄断。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董跃进任组长,副书

记杨理跃、副县长伍凛然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现代农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督导和考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按时向办公室报送粮食生产、畜牧生产、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

2、实行目标管理。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纳入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责任分工明确到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年底对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比考核,对发展现代农业工作突出的乡镇,对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经纪人和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3、搞好协作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发改、农业、财税、国土、环保、金融等政府各部门要在规划、立项、用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制定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措施

1、设立奖补支农资金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对贡献突出的乡镇、县直单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奖励和补助。

2、设立“农户贷款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整合“小型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用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担保,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大力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户。

3、加大扶持建设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园、建设相当于十万头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养殖小区(含养牛、禽)、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政府整合各种投资项目资源,将水、电、路、气、通讯等设施通到园区门口,再按一事一议的办法制定其它优惠政策。

4、各乡镇完成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突出,经过综合评价符合发展要求的,从奖补支农资金中给予乡镇政府综合奖补,再由乡镇政府奖补给各经济合作组织。

5、经济合作组织贡献突出的列入贡献突出奖,对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著名商标、全国农交会金奖的,从奖补支农资金中给一次性不低于3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著名商标、全国农博会金奖的经济合作组织,从奖补支农资金中给一次性不低于1万元的奖励。

6、经过评价对发展潜力大、前景广、运作规范、需要资金支持的经济合作组织,政府启用“风险补偿基金”、“贷款担保资金”,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贷款支持。

下载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5篇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城乡居民收入年增9%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增速9%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到18个省辖市,每个县市2......

    河南省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2年度 课题指南

    附件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 课题指南 说明:本指南依据《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河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教育热点......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 〔201......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发布 新闻日期: 2010年07月03日 08:43:37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

    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