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1:3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第一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发布

新闻日期: 2010年07月03日 08:43:37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象提升了云南社会形象;山东通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成功塑造了山东新形象。河南的旅游品牌如何塑造?未来5年,我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如何?

7月1日,由河南省旅游局制定的《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征求意见,虽然河南旅游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尚未正式通过评审,但征求意见稿为我们初步描绘了河南旅游未来的发展路径。

目标

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

7月1日,河南省旅游局邀请省内诸多业内专家,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座谈会。

会上,河南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首次发布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稿”),在对未来5年河南旅游市场进行判断时,规划意见稿认为,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整体进入重大战略提升和快速发展机遇期。

未来5年河南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围绕区域优势与交通优势,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利用河南文化山水优势,打造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核心驱动力。最终构建全省的集散地——目的地——集聚区——景区四级空间体系。

规划意见稿认为,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要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京、郑西、郑武、郑徐、郑太等高铁系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把郑州打造成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接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郑州集散。

郑州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与地处郑州的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实行“无缝对接”,并与洛阳次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焦作等门户集散地搭建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版图勾画

“一条轴线、四大板块”

当天的座谈会上,规划意见稿为河南旅游业未来5年勾勒了一个版图,这个版图概括起来就是要构建“一条轴线、四大板块”的旅游空间布局,实现旅游要素在全省时空环境的优化配置。

“一条轴线”即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线,把西起三门峡,东到商丘,东北到濮阳的黄河沿线和黄河故道地区这一轴线打造成为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线。

“四大板块”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位、交通、景脉、人脉、文脉和旅游类型划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都市旅游板块、文化体验板块、山地度假板块和乡村休憩板块。

都市旅游板块将以郑汴新区为中心,以郑州中心城区、开封宋都古城为两翼,打造郑汴都市旅游板块。文化体验板块按照国际化标准,完善建设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清明上河园、玄奘故里、殷墟、商丘古城、函谷关、黄帝故里等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整合少林功夫、太极拳、佛教禅修、演艺、书法、美食、养生、圣山崇拜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体验产品。

山地度假板块以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别山为两翼,充分利用山地的山体、水系、气候、温泉、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中医药、宗教、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伏牛山、南太行、大别山等区域休闲度假区。

乡村休憩板块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庙会、节庆、社火、传统农事活动等农耕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民休闲拓展广阔的乡野空间。

亮点

拟打造一批风情小镇

规划意见稿中,乡村游也成为讨论重点。

意见稿拟定,未来5年,打造一批风情小镇旅游目的地。或者是资源主导型旅游风情小镇,如依托温泉资源,打造鲁山、汝州、嵖岈山、鄢陵花都、南召莲花、商城汤泉池、卢氏汤河、济源五龙口等一批旅游风情小镇。

或者是景区依托型旅游风情小镇,如依托云台山、龙门石窟、康百万庄园等精品景区,强化建设周边的方庄镇、龙门镇、康店镇。或者是生态休闲型旅游风景小镇。

此外,意见稿还划定了6个县来打造魅力三乡,即重点培育浚县、淮阳县、鹿邑县、鄢陵县、临颍县、长垣县六个核心区,打造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造美丽山乡、中原村落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新业态

自驾车营地:我省已签约1个,落地2个

随着自驾游比例越来越高,人们自助出游亟须的配套设施也进入十二五规划的视野中。

规划意见稿中这样认为,作为旅游新业态的一种,河南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布局安阳、许昌、信阳等自驾车营地,沿连霍高速公路布局商丘、洛阳、三门峡等自驾车营地,在大广、二广、沪陕高速沿线分散布局自驾车营地。

“许昌的项目已经签约,安阳、信阳的项目已经落地。”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构建服务全省的自驾车营地网络,培育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自驾游线路,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期间自驾车旅游专项规划。

完善食宿预定、购物娱乐、信息查询、汽车美容维修等服务体系,扶持汽车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品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新口号

河南该用什么口号叫响全国?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象提升了云南社会形象;山东通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成功塑造了山东新形象。河南的旅游品牌如何塑造?

当天发布的意见稿中,提议把“文化河南,壮美中原”作为核心主题形象,把“记忆中原,老家河南”作为辅助主题形象。

但当天座谈会上,部分专家认为,这四句话稍显冗长,不便迅速叫响全国乃至世界。

猜猜看

谁有望成国际景区?

规划意见稿认为,加强景区的精品化建设、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改造,打造嵩山——少林旅游区、龙门石窟旅游区、云台山旅游区、开封大宋文化旅游区、殷墟大遗址公园旅游区、鲁山中原大佛文化旅游区、恐龙遗迹园旅游区、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也就是说,如果意见稿最终获得评审通过,那么以上这些景区将是最有潜质发展成为国际景区的。

在意见稿中,最有发展潜质的景区有:关山一万仙山一八里沟、嵖岈山、宝天曼、白云山、花都温泉、王屋山、林虑山、云梦山、豫西大峡谷、玉皇山、黄柏山、老界岭、五垛山、重渡沟、龙峪湾、商丘古城等景区。

未来成绩

2015年,我省旅游业总收入

有望达到3745亿元

2009年,河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达2343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4.6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25.8万人次,国内游客人数达到23312万人次。

在发布的规划意见稿中,相关制定者认为,河南旅游业的增速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增速,超过全省GDP增速、服务业增速。

2015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有望达到3.9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745亿元,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3%左右,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打造成为中部龙头、全国一流、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

专家意见

吸引境外游客

不妨“兵马俑+少林寺”

对于省旅游局制定的意见稿中的“一条轴线、四大板块”规划,与会多数专家座谈时表示认同,河南省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认为,四大板块照顾了各个地区的积极性,一条轴线也是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对于意见稿中提及的众多次中心集散地,如北部集散地安阳、东部集散地商丘、南部集散地信阳、西南集散地南阳等,陈义初认为,与其设置众多集散地来

吸引省外周边游客,不如与周边城市处理好关系。

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环顾周边,西安、山东、武汉都给河南带来很大压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境外游客吸引进来。”陈义初认为,如果以郑西高铁为切入点,捆绑“兵马俑+少林寺”,将会争取更多的欧美游客。

对于“一条轴线、四大板块”,林景顺说,沿黄河这条旅游主线实际上已经发展起来了,由南到北形成一条轴线,这样“十字架”构造是河南旅游发展的整体框架。

反馈

意见稿原则上不会有大变化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规划意见稿的一位起草主笔,该人士透露,这次座谈会后,他们认真研究了与会专家的提议,近期还会召开会议,综合与会专家意见,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微调。

但总体来说,现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有五分之一将进行修改,但大体思路不变,原则上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一条轴线、四大板块”基本已经定型。

商报记者 齐亚琼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第二篇: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特提出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我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钧官窑址博物馆),国家3A 级景区2处(森林植物园、大鸿寨);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禹州宾馆)、三星级1家(梅园酒店),二星级2家(锦阳宾馆、良友大酒店),正在进行评定的星级饭店2家(开元国际饭店、梨园大酒店);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车辆

台;旅游企业经理

人、获得导游资格证

人、旅游从业人员

人。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神垕镇),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鸠山镇),建成各类农家乐

家。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平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共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8亿元,比“十五”增长

%,占全市GDP 的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先后编制完成了《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加快项目建设

有利地促进了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森林植物园、逍遥观、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等景区的开发。

——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通过加快公路网络和城市道路、公用场馆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旅游配套及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线)、旅游厕所、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叫响。通过创新运用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景区创A、宾馆、旅行社创星、旅游名镇(村)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大旅游”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行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说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宣传促销的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三是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四是旅游企业行业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还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周边市县都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

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构成等方面都与我市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旅游业逐步培育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市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

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

人。培育1-2家旅游龙头骨干企业,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5家,旅游名镇(村)达到5个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宾馆”达到

家。

三、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

产业竞争力。修订完善《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州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修订完善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更。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未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滥开乱挖旅游资源,坚决杜绝私自开发、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

(二)打造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国际性钧瓷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围绕钧瓷文化,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以神垕古镇为核心载体,以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前沿阵地,以钧瓷生产企业为产业支撑,以古街道、古民居、古玩市场、钧瓷的体验制作等为独特卖点,构建完整的钧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钧瓷古镇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以画圣故里、逍遥观、定王陵等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以具茨山岩画、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张良洞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为延伸,把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打造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围绕生态文化,以大鸿寨、森林植物园、白沙水库等景区为核心载体,以颍河景观带、南水北调景观带等城市休闲旅游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农家旅游、城市旅游、水上运动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周边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以提升现代养生、健身、心理疗养等功能为目标,以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的修缮保护为基础,以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

核心,以药用植物园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炮制加工企业培育为产业支撑,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钧瓷文化旅游

(1)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完成两街(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两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一河(驺虞河)的规划建设,把神垕古镇建成以钧瓷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古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在完成钧官窑址博物馆建设后,对市区钧官窑路钧瓷销售一条街进行仿宋风格改造,增加钧瓷文化符号和景观小品,打造钧瓷文化特色街区,把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和集研发、展示、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钧瓷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休闲旅游

(1)大鸿寨闯王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48亿元,未来五年要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理疗中心、单体别墅、游乐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修筑景观水系,把大鸿寨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拓展训练、登山健体、温泉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白沙湖。景区内白沙水库是省级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2.98亿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古栈道遗迹、湖心岛等。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未来五年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白沙湖建成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大禹赛车场。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跨界拉力赛车场。该项目主要包括赛车场、机动车监测中心、驾驶员考务中心和赛车学校。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组织承办每年一次的亚太地区冠军赛、每季度的全国锦标赛、每月的全国或地区比赛,成为集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与汽车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运动场所,届时将对提升禹州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森林植物园。对景区重新定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部分景点的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把景区建成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5)颍河景观带和南水北调景观带。修建亲水、滨水休闲娱乐设施,设立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与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有关的文化墙、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我市形象的亮点。

3、历史文化体验旅游

(1)画圣故里景区。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整修画圣故里、画圣纪念馆,建设艺术广场、国画产业园区,恢复300亩桑林苑,重修汤王庙及门阁,按唐朝建筑风格重修法融寺,建成集游览观光、修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2)吕不韦故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4000亩,主要建设吕不韦故居、吕氏庄园、嵩阳书院、吕不韦文化研究院、大秦西市、“一字千金”城门及富甲天下等景观及景观水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吕梁江,发展生态农业,把吕不韦故里建成集商圣文化体验、温泉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定王陵、逍遥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旅游景观,创建国家AA级景区。

(4)具茨山史前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具茨山自然风光秀丽,史前神秘符号和巨石阵分布广泛,十二五时期,要对该资源进行深

度挖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景观,对神秘符号进行保护,制作各种标识标牌,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

4、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1)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怀帮会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力争2012年年底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

(2)中华药城、药膳馆、养生馆和中草药种植基地。拉长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旅游标准完善中华药城服务设施,开设药膳管、养生馆,增加中药种植面积,形成中药炮制展示、中药养生和中草药观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5、特色工业旅游

(1)钧瓷生产厂家。对这些重点钧瓷厂家进行包装提升,建成钧瓷文化游景点。

(2)神龙发制品公司和银梅饮料公司。按照工业游示范点标准,完善接待功能,展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过程。

6、乡村旅游

(1)农家体验。指导这些四季采摘园增加服务品种和游客参与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推介,把生态采摘开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特色旅游村镇。顺应周末度假需求及节假日调整的新形势,利用好镇村特色景观资源,2011—2015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2个旅游名镇(神垕镇和鸠山镇),7个旅游村(鸠山后地村、魏井村,浅井马沟村,无梁王家村,鸿畅山底吴村,磨街乡大涧村和小吕乡大吕村)

(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1、完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主要交通干线和通往主要景区道路档次,建设旅游景观道路。规划并开通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支持成立专业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鼓励旅行社成立旅游车队,提高旅游团队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成立旅游汽

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

2、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在城区或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五星级饭店1家,建设或改造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5家;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成“农家宾馆”300家。同时,城区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餐饮连锁集团落户禹州,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红薯“三粉”、中药材等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推荐商品,加强旅游景区购物网点、市区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构建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4、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重点推出富有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加快大禹赛车场、体育中心和广电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各景区也要结合自身人文资源,编排文娱节目,提高文化旅游档次。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市区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推动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要在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完善各类标识标牌。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要逐步完善停车场、公厕、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导游服务系统,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导游服务人员配备,逐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6、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

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创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着力搞好景观道路,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扎实推进我市7条景观道路建设,确保重点道路形成景观。切实抓好景区生态建设,各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绿化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五)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1、拓展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按照旅游营销策划,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确定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启动钧瓷和钧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申遗带动钧瓷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钧瓷》,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媒介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高禹州知名度。举办“禹州国际钧瓷产业文化高峰论坛”,组织开展钧瓷文化神州行、宝岛行、海外行等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宣传钧瓷旅游品牌。

2、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努力将钧瓷文化游纳入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把我市旅游线路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中,共同发展跨区县的旅游线路,联手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3、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坚持办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实现节会活动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我市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各旅游景区要结合景区特点,策划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形成节会旅游品牌。

(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

1、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2、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规模集团化。以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钧瓷生产销售企业为依托,组建钧瓷文化旅游集团;以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白沙水库等景点为依托,以北京天地吉祥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三国文化旅游集团;以大鸿寨生态休闲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组合颍河景观带、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吸纳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餐饮、购物、演艺等组建生态休闲旅游集团。

3、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资本。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乡镇(办)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

3、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涉及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完善价格政策,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普通工业企业实行同等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允许旅游运输企业实行淡季报停制,停业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将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4、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旅游包机、专列、新评或升级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宾馆饭店、4A级以上(含4A级)的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旅行社以及在旅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强化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的领导协调职能,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勤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2、部门配合推动。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涉旅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力度和宏观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部门要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在用地计划指标中对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卫生、安监、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发改、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物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旅游行业标准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餐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具有旅游行业特点的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

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实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市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人才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5、加强考核监督。把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培育、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统一进行评分和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昌市秭归县旅游发展“十二五” 规划

2012/9/20 23:23:00 来源:互联网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秭归旅游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实施“四县”战略,以创建全国旅游名县为目标,以“一区、两线”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全县旅游取得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成功创建首批湖北旅游强县,为我县旅游“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7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亿元,接待人数比“十五”期间预计增长55%,旅游总收入增长67%。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7.5%。2010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以“一区两线”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旅游整体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县景区由县城搬迁前的一座屈原祠迅速发展为九畹溪、泗溪、凤凰山屈原祠、链子崖、五龙温泉等一线串珠式的5大景区。传统观光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郭家坝镇庙垭村的五龙温泉的成功开发,更是填补了秭归度假旅游产品一大空白,丰富了三峡旅游产品尤其是冬季旅游产品内容。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向中长线市场乃至海外市场突进;旅游产业结构正在向旅游六大要素均衡延伸,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达到22000人,全县对外营业的旅游企业有景区(点)6个、旅行社4家、大型旅游车队1个、旅游商品开发企业8家。同时,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圈投公司、三峡集团公司投资秭归旅游,实现了强强联合,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旅游发展后劲得到增强。秭归旅游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正在由三峡旅游过境地逐渐成为三峡旅游集散性目的地。

3、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安排我县旅游专项资金4亿元,大大促进了凤凰山、九畹溪、泗溪、链子崖、五龙温泉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县旅游招商引资也较“十五”有明显提高,5年间旅游招商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是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有序推进。九畹溪漂流生态调节水库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彻底解决了九畹溪漂流受制于天的问题;泗溪生态风景区目前正在按照规划提档升级,年内可以崭新形象开门迎客;凤凰山屈原祠景区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对游客开放。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景区配套设施、污水垃圾处理、城区绿化、亮化、美化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旅游配套设施大为改善,旅游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旅游饭店的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提高。

4、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带动性强,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县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富民效果不断显现。同时,旅游业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我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移民致富、农民脱贫、交通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5、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新的《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湖北省旅游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通过行业培训、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行业综合监管。同时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了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了安全应急演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积极倡导规范服务、文明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全县旅游市场运行规范,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综合接待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诚信度日益增强,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日趋完善,全县对外旅游形象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秭归地处中西部结合处,将享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为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三峡后续规划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秭归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时期。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突出问题,是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秭归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规划将更多地惠及秭归,对秭归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秭归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必将充分显现。

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关键时期,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地处渝鄂水上交通咽喉,旅游资源富集,是“两江一山”的重要节点,属全省十大核心景区范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秭归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是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十宜铁路、汉宜城际铁路、宜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和县城出口一级路的建设,尤其是三峡翻坝高速的顺利通车、三峡专用公路的提档升级,秭归与全国交通网络连接将更加紧密,上通成渝,下达襄荆,南连粤桂,北抵中原,秭归对外交通极大改善,将对秭归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投资不足制约发展。旅游业是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属长线投资,招商引资难度相对较大,加上我县财力有限,旅游投资严重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快不起来,发展水平高不起来,综合配套跟不上来,这是秭归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旅游发展热潮的兴起,全国、全省乃至我县周边区域旅游发展迅猛,各种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日新月异,从而带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我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综合配套、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的服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全县骨干交通网络通行能力和等级不高,回头路、断头路比较普遍,未行成环形封闭的旅游道路网;景区内交通道路等级低,可进入性差;旅游综合接待和配套服务仍显薄弱,特别是宾馆饭店接待能力不够,档次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配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4、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全县上下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浓郁氛围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市场主体块头不大,开发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不能适应全县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高峡平湖旅游线、“大老岭—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线“一区、两线”为重点,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抓好规划、建设、营销、服务和管理,提高秭归旅游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宜旅秭归”。

(二)发展战略

1、创新转型战略: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营造全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结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观念,推动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和拓展旅游新市场。

2、精品品牌战略:以屈原、三峡大坝、高峡平湖三个世界级品牌为总抓手,着力打造核心景区,培育主打产品和精品线路,不断提高秭归旅游的形象和水平,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战略:整合政府和部门资源,构建加快旅游发展、建设宜旅秭归的体制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投入保障;整合自然资源,全力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整合市场资源,进一步扩大秭归旅游的整体效应;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环境。

4、区域合作战略:主动融入三峡旅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瞄准全国旅游市场,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规划、建设、宣传和营销合作,扩大秭归旅游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适应能力。

5、产业联动战略: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切实加强餐饮服务、宾馆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综合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秭归旅游全面升级。

四、“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奋斗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把秭归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成为三峡地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努力创建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

到2015年底,全县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42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分别增长20%、25%以上。

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 个(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4A级景区1 个(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3 A级景区2 个(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温泉景区),新建高峡平湖游船观光基地,开发高峡平湖游船观光产品,启动开发乐平里景区;建成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宾馆达10家以上,其中5星级宾馆1 家;全县旅行社达到8家;建设旅游名镇 1个(九畹溪镇);旅游名村4个(银杏沱村、槐树坪村、建东村和中坝子村),发展农家乐旅游150家以上。

(二)工作重点

1、高起点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

围绕实现“宜旅秭归”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以旅游业统筹秭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起点、高水准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明确目的地的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目标品牌、主打产品、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按照高起点、高要求,瞄准市场热点,重点策划一批支撑目的地建设的重点项目。深入研究秭归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品牌优势,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产品设计,同时制定旅游形象策划与宣传营销扩广方案和旅游业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增强秭归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秭归旅游的品牌带动效应。

2、精心打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屈原文化为品牌,以西陵峡(秭归)为纽带,以凤凰山、高峡平湖、九畹溪乐平里景区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整体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景区。

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现有核心景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的后续配套和完善,重点完成滨水景观带建设,加快古民居的布展和开放,整合九歌坊资源,打造以屈原文化和秭归端午习俗为主题的室内情景剧,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重点进行漂流起点服务区、漂流中转服务区、观光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场、旅游专用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接待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品质漂流”,引领漂流市场。

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二、三期旅游建设项目,即:新游客中心、观光小火车、五叠水大环游,天下索梯、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建东农业观光体验园、圣水涧景观改造等项目和竹子大宴餐饮,竹子方便食品,竹子工艺,努力打造成为三峡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重点做好旅游码头完善和码头接线路的改造,改造提升景点内人行步道和观景平台;尽快建成三峡野外地质监测站和三峡地质博物馆;打造精品演艺节目,发展崖上人家农家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积极开发户外拓展旅游项目。

高峡平湖观光游船基地:招商组建高峡平湖观光游船企业,打造高档观光游船,改造升级旅游码头,开发高峡平湖观光系列产品,实现“水岸互动,峡江一体”,有效整合水体旅游资源。

乐平里景区:在高标准编制好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启动开发建设。

3、着力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以三峡专用公路、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秭归水上客运码头为轴线,重点完善县城茅坪的旅游接待服务和集散功能,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设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构建全县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提高游客集散能力:改造建设县城快速出口路,做好与三峡翻坝高速路、三峡专用高速路的沟通连接,协调开通副坝旅游专线;加快宜巴省道、秭兴公路、香堡公路、周聚公路、杨泗公路等骨干旅游公路的改造升级,实现与沪蓉高速、宜巴高速、209国道、318国道的互通;加快建设香溪公路长江大桥,彻底解决秭归长江南北两岸交通不畅的问题。重点建设茅坪港旅游专用码头、九畹溪旅游码头,为实现与三峡旅游长线对接和高峡平湖观光创造条件,提高秭归旅游集散功能。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重点加大星级宾馆创建力度,对现有6家星级宾馆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新增星级宾馆4家,形成与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相匹配的接待条件和功能;支持和指导经济型酒店、私营旅馆的发展,满足中低端客源市场的需求;在县城周边、重点景区附近、旅游公路沿线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建设,丰富和完善秭归旅游的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4、重点培育精品旅游线路。

紧紧围绕全省“一江两山”和“两圈一带”旅游发展战略格局,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打造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开辟观大坝 —拜屈原—游高峡平湖、参拜屈原祠—游览昭君村—探寻神农架(三人线)、武当山—神农架—屈原故里—三峡大坝,秭归—重庆—秭归等精品旅游线路,尽可能多地让秭归旅游融入大三峡和鄂西旅游圈的旅游线路中。

5、努力提升秭归旅游城镇形象。

全面提升县城旅游品位。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建设“屈原文化名城”“三峡枢纽门户”“高峡平湖明珠”的城市形象定位,积极接轨宜昌城区,把秭归县城建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旅城。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速开发金缸城新区,加快主城区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以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对主城区进行文化装饰,建设一批具有厚重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县城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努力争创“国家文明县城”和“环保模范城”。从总体上按照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升县城的整体形象。

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以九畹溪为重点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按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突出,具有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目标创建集镇文化形态,完善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形象;支持九畹溪镇槐树坪村、茅坪镇建东村、中坝子村、银杏沱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清洁乡村工程、扶贫开发项目等,加快旅游景区附近、旅游线路周边农房外观形象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环境改造整治、景观提升、生态保护,为全县旅游发展创造更好更优的条件和环境。

6、大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以“屈原故里,三峡秭归”为主题形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秭归旅游形象宣传,强化旅游品牌宣传,全面提升秭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国内主要客源地的宣传促销。在以武汉、黄石、襄樊为重点的省内市场,以重庆、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川为重点的周边市场,开展专题促销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积极开展业务洽谈,主攻实力旅行社团,以点对点方式进行市场推介。借助新闻媒体,强化形象宣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利用中央、省、市乃至全国各大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屈原故里,三峡秭归”旅游品牌,突出形象宣传,强化产品宣传。发挥品牌优势,搞好节庆促销。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九畹溪自然水域国际漂流大赛以及省市组织的各种节庆和赛事,策划组织好旅游促销活动,全面推介秭归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全面改版三峡秭归旅游网站,加大与国内知名网站的合作,组织各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充分利用现代化传输手段,进行网上宣传推介。

7、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研发。

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秭归旅游商品创意策划,组织开展秭归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积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大旅游商品的宣传和促销,繁荣秭归旅游商品市场。十二五期间要力争有1-2种优秀旅游商品投入市场,并进入宜昌乃至全省优秀旅游商品行列。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

1、巩固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摆在国民经济优先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共识。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秭归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按照旅游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促进农业、工业、交通、文化、体育、金融、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统筹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大型旅游活动。

3、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出台优惠政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本,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思路,鼓励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开发项目。

4、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鼓励和引导实行旅游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加盟等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秭归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二)加大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

1、整合交通、农业、移民、发改、扶贫、林业等各部门资金,特别是三峡后续投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对旅游实施重点倾斜,围绕旅游“六要素”配套开发建设。

2、财政在预算中,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以及旅游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并视财力增长逐年提高标准。适时开征旅游资源占用费,主要返还用于旅游的宣传促销、规划编制和综合管理;

3、制定出台旅游招商专项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秭归旅游的项目开发。

4、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将旅游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范围,完善旅游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办法。

(三)营造发展大旅游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建立旅游专业组织,强化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旅游人才资源,完善旅游系统管理,成立管理机构,通过组织加强各旅行社、景区点、星级饭店等人才相互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切实加强旅游系统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素质行政管理者队伍、优秀企业家队伍以及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高素质旅游人才成长和培养机制,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旅游产业不断创新的要求,为推动我县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十二五”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秭归旅游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提档升级、产品开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等方面共规划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3.9908亿元。(具体项目见附表)

第四篇: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食品,为了丰富人们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菜农增收,依据《汉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

我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征独具。降水量丰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气压1012.1pa,年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有9个月在10℃以上,≥10℃的活动积温5286.4℃,全年无霜期274d,年均日照1696.4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6.87kcal/cm2,年平均风速2.4m/s。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子为各种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种植品种齐全。

汉寿县有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0.69万亩,是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既有传统特点,又具有湖乡特色,品种繁多,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所种植的藕、藕尖、鸡荷梗、菱角、西葫芦很受市场欢迎。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9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达4.5亿元。主要品种有:辣椒、萝卜、丝瓜、苦瓜、白菜、空心菜、西葫芦、生菜、冬瓜、西红柿、南瓜、包菜、四季豆、黄瓜、茄子、莴笋、冬寒菜、藕尖、菱角、鸡荷梗(芡实茎)、藕、西瓜、菜瓜、香瓜、西兰花、香芋、甜玉米、土豆等。经过二十年生产实践,我县蔬菜产业分区明显,种植区域连片,种植技术成熟,产业地位突出。

3、产业体系完善。

我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我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加,每家合作社都有农户几十到几百家不等,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其中4家专业合作社建有冷冻冷藏库,全县库容量达3000吨,文利专业合作社兴建了净菜生产线;汉美合作社和华诚合作社的南瓜、冬瓜淀粉加工厂正处在调研论证阶段.各个合作社都有完整的鲜菜销售体系。江门蔬菜批发市场、虎门果利来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厦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市场、深圳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深圳志健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佳佳鲜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盘七市场、桂林平乐和利兴农产品有限公司、长沙新一佳连锁超市等61家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都有我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常驻代表,现在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各地都有我县蔬菜销售。

4、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地处水陆要冲,境内沅水、澧水通江达海,东临益阳市,西靠常德城,南衔桃花源,北濒洞庭湖,距省会长沙仅百余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S205线纵穿南北,常德机场近在咫尺。我县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粗放,产品价格优势不大。我县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虽然全县品种多,但大路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我县蔬菜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外我县蔬菜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齐前年白菜走俏,每亩卖到3000多元,去年流通企业、经纪人和外地客商大炒白菜期货,由于对市场的判断不够,出现大面积亏损,每亩1800元买进,到现在还有几千亩白菜长在地里无人问津。

3、基地建设落后,“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因年久失修,沟港渠道道路不配套,给排水设施不够,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由于道路路况差,硬化率不高,导致运输成本加重。

4、政策扶持不够。我县是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对蔬菜产业爱莫能助,一是经费投入不大,这些年来,除了给县蔬菜办一点工作经费外,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其次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大。2008年我县出台了《汉寿县城镇蔬菜基地管理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08〕20号),由于缺乏部门配合,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菜地开发基金上没有收到一分钱,制约了新菜地的开发。特别是现在产业经济让位于地产经济,近几年我县城镇老的主干蔬菜基地有很大部分就被拿去开发房产,龙阳镇的宝塔河村、新街村等领近城区的基地有近50%的面积兴建了住宅小区。出现老基地消失,新基地无钱开发或简单开发的境况,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近十来,由于政府重视、市场的作用和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推动了我县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生产稳步发展。现在全县有8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内部按照“种放心蔬菜、阔海外市场、创新型机制、增成员效益”的经营理论;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运作,舞活了蔬菜产业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发展。据县统计局统计,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8.39万亩增长到16.67万亩,总产量由30万吨增长到90万吨,年均增长超过10%;

二是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县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农残检测范围不断扩大,检测到基地、到超市、到市场,检测频度不断增加,连续几年,我县的蔬菜农残超标率都控制在1%以内,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以内的控制要求;各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基地建设上台阶,三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我县已有12个基地或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月明潭桃花岛的有机蔬菜就因为质量好,在长沙的超市售价是同品种的普通蔬菜的2倍。

三是出口稳步增长。我县已申领了8个《出境蔬菜基地注册登记证》,基地面积8500亩,2010年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蔬菜5000多吨,除新疆、西藏外,我县的蔬菜畅销全国各地;

四是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民经济效益提升,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产业的贡献由705元增长到1163元;二是我县蔬菜产业社会效益提升,2010年我县文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承建的1000亩基地就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我省仅有15个。

四、今后五年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湘政发〔2010〕31号)精神,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促进全市“菜篮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进度明显。建成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北有寿光,南有龙阳”的蔬菜产业格局。到2015年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培管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力争培植一个过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确保培建1—2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或集团,积极培育本地各具特色的产业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90%的蔬菜板块基地和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发展布局

1、龙阳镇围堤湖片区8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2、以罐头嘴、文蔚、酉港、坡头为核心的西湖片区3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

3、以周文庙(3000亩)、岩汪湖(3000亩)、大南湖(8000亩)、罐头嘴(3000亩)、沧港(3000亩)、文蔚(3000亩)、坡头(3000亩)、酉港(12000亩)、新兴(4000亩)为中心的4万亩湖区水生蔬菜产区。

五、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措施

1、摆正工作位子。要把“菜篮子”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议事日程来抓,首先要建班子,县里要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牵头抓。其次是要有“位子”,政府要把蔬菜产业纳入绩效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层面,专题研究部署。第三是要给“票子”。要加大新菜地开发基金的征收力度,把征收的钱用于扶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2、向上争项目。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拉动内需的契机,向争取项目投资,逐步改善我县蔬菜基地发展的条件。

3、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县土壤、气候利于蔬菜生产的优势,以及蔬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吸引外资投入我县蔬菜产业,以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重点加大蔬菜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完善我县蔬菜产业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强化质量监管。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无公害。产前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推行专业化生产,制定蔬菜操作规程标准;产中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农药双控制;产后重点建立抽测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市场标识化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5、完善服务体系。首先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现在全县已有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8家,各合作社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代表,要通过整合资源,把重复设置的业务代表派往市场开拓空白的地方,增大业务覆盖范围。或者加强蔬菜经纪人培训,把一些头脑灵活,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培训成专业的蔬菜经纪人,让他们活跃在蔬菜营销第一线,沟通产地与销地蔬菜信息,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蔬菜专业合作社强大的营销大军,信息反馈灵活迅速的特点,创建汉寿蔬菜网和汉寿蔬菜工作群,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引导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6、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企业领头人。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宣传车、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无公害蔬菜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销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开展蔬菜板块的无公害生产,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形式,从示范基地入手,按照《常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灯、防电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控制性技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其它有害的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三是加强蔬菜检测网络建设,建好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加强监管执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蔬菜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多层次质量检测网络。四是要全面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品)认定(证)工作。全力支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申领无公害蔬菜标识,实现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迈进。

第五篇:河南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讨论稿

河南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是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推进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和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口计生部门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程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大投入,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体系框架初步确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集中应用”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人口个案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应用模式,初步确立了信息化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支撑性地位,基本建立了建设、业务、监督等信息化工作机制,初步整合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资源,实施了互联网和人口计生专网互为补充的网络构架,使业务应用部署更为合理,覆盖更为广泛,管理更为安全。

2、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率先提出了全员人口信息省级集中管理模式,自主研发并全省统一应用了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信 息收集、传递处理、质量控制等机制。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人口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和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内容和深度不同的人口信息共享实践,初步开展了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的试点工作。

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建成了贯穿省市县乡四级、具有较高带宽的基础通信网络,通信网络到乡级覆盖率达到100%,部分地方已覆盖到村、社区级。全省共建立办公局域网1385个,建设标准化机房1905个,配备计算机16437台,2712个单位配备了防病毒软件,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已建立门户网站229个。人口计生信息化环境初步构建,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4、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了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的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省内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利益导向管理信息系统等核心业务执行系统,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国家级、省际、省内多级交换模式,实现了利益导向政策信息的省级集中管理。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成功实施了河南省PADIS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全省一定范围内建设并应用了技术服务、设施设备统计、药具管理等事业信息管理系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普遍建立了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和行政办事,促进了政务信息公开,“河南人口网”在省政府部门网站绩效评估中屡创佳绩;建立了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

5、标准规范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制定下发了《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范》,在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导下,完善了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人口计生系统行政区划代码、统计监测、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信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信息安全制度体系。

6、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级人口计生部 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省各省辖市、各县(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按照县乡管理规范以及工作人员能力标准等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信息岗位练兵、信息化水平评估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各级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人口计生信息化观念不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分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人口计生信息化纳入到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缺乏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归口管理方、业务需求方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方的边界尚待进一步明确,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设需求和项目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2、信息化整体工作不平衡,纵横差距均较大。省、市、县、乡在数据省级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应用的规范尚不健全,尚未普遍形成多级联动的数据变更机制;信息标准化程度及覆盖率、准确率、变更及时率还不高;部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生殖健康服务环节产生的数据没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利用;基层微观服务与上层宏观管理与决策分析支持的应用模式还未普遍建立;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在硬件设备投入、管理机制创新、标准规范建设、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

3、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还未普遍建立,人口信息采集手段比较单一。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性标准建设亟待加快。人口计生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网站未能实现高速互联。人口计生信息集散功能不强,人口计生信息化为广大社区、农村和社会管理等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建立。

4、资金、人才制约依然存在。少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欠账较多,制约全省总体发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需求旺盛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经费投入未形成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人员培训还缺乏足够的经费保证。多数单位尚未建立信息中心,缺乏专职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技术队伍;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信息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要求,广大计生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信息化发展需求不相称。

(三)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强化人口、地理、金融、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也从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口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和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基层管理服务等综合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对人口信息支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家人口计生委确立了“金人工程”建设项目,国家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河南,人口计生信息化的发展面临战略层面的良好发展机遇。

2008年我省颁布实施《河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从政策层面规范了信息化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社会管理创新重大部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已有的工作基础,面向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 盾和重大问题,加快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在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6‟22号文件精神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按照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能拓展和改革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管理体制、重组业务流程为动力,以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实现信息化与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推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口信息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省统一的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和公共网络资源,形成较为健全的满足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业务运行需求、数据传递安全、运行成本合理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和应用框架清晰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实现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各级的应用。人、财、物和政务办公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及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与国家全员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工作机制趋于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以一个数据库为核心、三个信息采集渠道为突破、四个体系为保障、九个应用平台为主体、两项工程为先导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咨询、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

2、阶段性目标:

(1)机构人员目标:2015年底,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全部成立人口站,配备2名以上(具有计算机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90%的乡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60%以上的村级实现信息采集与录入预处理。

(2)业务系统目标:2013年底,实现全员人口数据库与奖励扶助、流动人口等个案信息数据库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更新的一致性;建立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服务信息采集点并与全员人口信息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管理与服务工作一体化。2014年底,实现面向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的政务办公自动化,实现内网办公系统省、市、县、乡全覆盖。2015年底,实现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公众服务事项基本能够实现网上处理。面向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各项服务不断健全;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缩小。

(3)数据质量目标: 2013年6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5年80%县(市、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强调信息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政策和业务流程统一的项目、跨省应用项目、国家对接项目由省人口计生委遵照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广应用,省辖市以下不再开发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特殊需求,须在省级指导下开展带有创新性的业务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采取系统物理到市级、终端服务到乡镇、采集设备到社区、公共服务网上行的布局模式,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促进不同地区信息化均衡发展。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与方法转变,优先选择制约事业发展、社会需求明确的难点和重点业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业务创新和流程优化,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3、资源共享,保障安全。注重跨业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注重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发挥信息资源对全社会发展的有效贡献度。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进人口计生系统内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安全互联互通。

4、集约建设,务求实效。增强成本效益意识,加强建设项目和经费的统筹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交叉建设。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行成本。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国内自主可控的先进成熟、适用稳定的技术和产品。在掌握主动权、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服务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好用好现有省人口计生专网。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逐步利用省内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实现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联通,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暂时覆盖不到或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地方,可遵照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利用其他公共网络设施进行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积极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核心业务中的应用。

2、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建设。(1)一个人口基础数据库

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政策,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汇 集形成以人口服务管理档案为主体内容,覆盖全部人口,真实、准确、实时、完整的全员人口个案基础数据库。

(2)三个信息采集渠道

开展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创新基层信息采集制度,建立部门间互利互赢的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坚持自主采集。即工作人员直接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加强办事采集。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村级月报告单收集上报信息的做法,通过将县、乡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办事流程信息化,在网上为民办理日常事务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和核对。探索建立人口计生部门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协同相关部门满足群众需求过程中间接获取人口信息的办法。

----推进部门协同采集。通过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部门协调,形成信息定期交换制度,核对和补充相关人口信息,提高信息采集工作效率。

(3)四个基础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人口计生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规范,确定立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 编制相关标准及实施要求,形成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口计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省、市、县(市、区)、乡四级人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类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信息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与信息服务,提高应用效率和效益。多形式提升全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积极引导GIS、多媒体、3G、移动终端等成熟的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到“十二五”末,实现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主要业务工作中的全覆盖,全系统工作人员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使信息化成为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省人口计生信息监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人口计生信息常规监测制度和定期预报制度,探索建立人口计生信息质量评测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以人口基本信息为基础,核心业务数据和事业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平台,重点实现对人口基本信息、婚姻、避孕节育、生育、人户分离、人口结构等情况的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并及时上报,实时监控人口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动态分析和预测,为人口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级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推进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认证;增加软硬件安全产品投入,增强网络防护能力,增强系统集成安全能力;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行安全监控;加强对各级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实行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人口计生信息化健康发展。

(4)九个应用平台

加强优质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建设,建成支撑我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人与家庭全面发展的河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基础数据库、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资源库及人口信息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人口信息共享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人口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人口计生村级应用平台(面向乡、村人口计生系统)。以全员人口基础信息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在统一标准和业务规范下,实现包含人的基础、历史、空间、亲缘、计划生育和工 作扩展等指标在内的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为流动人口、利益导向、生殖健康、行政办事等所有基于人和家庭的业务管理子系统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全面管理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业务标准等依据信息;建立适用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适当收集相关地理、经济、资源和环境信息。完善数据采集渠道,突出村级信息引导和服务功能。

----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县以上人口计生系统)。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人口决策支持系统在省、市、县三级的应用,依托全员人口统筹管理数据库,并有效收集和整合相关部门人口信息,加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施逐级管理与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

----人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适应社会公共管理方式的变化,实现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按照政府、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人口信息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服务的需求,依托人口计生部门现有人口信息生产、更新与服务架构,以及相关部门运行的非涉密广域网物理链路,建成省内互联互通的一体化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优先实现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高效运维机制,重点探索人口信息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应用与支持,全面提升人口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人口信息共享平台(面向相关部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套完整的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的、服务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分类、编码、存储、交换、共享和服务等标准体系,开发和应用以数据采集、管理和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现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引导人口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化增值,规范人口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行为, 建立我省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共享校核和应用服务长效机制,统筹人口计生、公安、人社、卫生、民政、教育、住建、残联和统计等相关部门人口的信息,整合形成标准统一、更新及时、真实准确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人口计生便民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梳理人口计生部门生育证、独生子女证等13类证件办理和审批事项,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便民平台,实现全省网上办理、行政审批和效能监察的信息化、网络化。

----人口计生信息统计监测平台。从不同业务角度,全方位开展统计监测工作,形成对人口信息“适时采集、动态监测、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全面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科学把握人口变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及时发布人口安全预警预报;随时掌握流动人口现状及趋势,为提出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建议提供信息支撑;探索人口与地理信息的综合应用,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提供分析手段。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和避孕药具使用不良反应监测。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建立人口计生部门内部电子政务系统,适时开展会议通知、正式公文、领导讲话、工作简报等无纸化传输;逐步开展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音频和图像信息服务,实现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畅通快捷的信息化渠道。

----人口计生网站群集成应用平台。建立以“河南人口网”门户网站为枢纽、以各省辖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委、省市两级人口计生委直属单位网站为节点的人口计生系统政府网站集群,建立集群模式下的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网站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服 务资源,实现主要业务信息与网站门户互联互通。

----人口计生社会应急平台。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依法行政人员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工程项目

1、河南省“金人工程”项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河南省“金人工程”省级立项。完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政务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分层级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成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监测的实时准确,统计分析的及时实用,决策支持的科学合理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规范到位。建成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安全保障设施,从根本上提高“金人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支持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运行。

2、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项目建设,做好中部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的采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口数据支撑。

3、数字化服务站示范工程。

以打造“数字化服务示范站(中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级计生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各级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现有技术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再造。按照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软件配置的标准,精心构建以省、市、县(区)站为中心、乡镇(中心)所为终端,涵盖全省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重点建设以电子计划生育技术文书、生殖健康档案、查孕 查环随访记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以科技报表生成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平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与全员人口基础数据库共享数据,使优质服务各项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到计生管理部门,为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深层次需求的开展提供保证。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手段。人口计生信息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全新的人口管理机制、服务模式和内容,加快信息技术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

成立各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关系,统筹人口计生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的总体效益。加强政府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成立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强化河南省人口信息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口数据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和支持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三)规范评估管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 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人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加大对数据质量、网络安全、项目实施的监管力度,实行绩效挂钩和问责制度。继续开展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和信息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数字化服务机构示范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切实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

(四)提升队伍素质,为人口计生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计生委主任队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行政管理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信息管理员专业队伍“四支队伍”建设。关心信息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规范对聘任的微机员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并把应用现代人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人事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省、市、县人口计生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评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经费投入,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政府主导的人口计生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省级人口计生委设立人口计生信息化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各级信息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人口计生信息化的投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保障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信息化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部门预算经费增长幅度;鼓励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人口计生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豫政 “2011”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青岛“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点

    青岛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点青岛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旅游业将围绕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城市、争创中国标准化旅游城市、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

    昆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5篇)

    昆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节选) 发布时间:2012-09-06来源:市投资促进局 一、农业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建设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 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十二五规划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

    福清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福清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