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少,推进措施乏力,部分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难”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面12.76万亩,产量30.07万吨,产值 4.6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0.4%,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0.33万吨,产值0.85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城郊新市镇赵畈村、白谷洞村为主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代表的远郊外销菜基地,以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为主的瓜果菜基地,以罗店镇为主的白花菜加工基地,以三阳、绿林等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
市场供应方面,2009年全县蔬菜食用菌社会总产量 38.86? 万吨,其中西甜瓜总产量8.32万吨。蔬菜食用菌商品量约9万吨(不含西甜瓜),全县城镇人口年需消费量8万多吨。从总量上来看,我县蔬菜供给基本平衡,但因品种单一,且上市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比较明显,存在结构性缺菜。
(二)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978.8—2012.8小时,年均降雨1020— 1150毫米;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东南渐低,依次分为低山、丘岗、平原,具有发展蔬菜产业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2、区域优势明显:京山交通便捷,长荆铁路横贯东西,省道汉(口)宜(昌)、皂(市)当(阳)、应(城)随(州)、安(陆)京(山)公路呈“丰”字型贯穿全境,武(汉)荆(门)和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汇于工业新城东南12公里处。二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可达武汉、宜昌、襄阳、岳阳、随州、荆州等大中城市。东奔西走,南来北
往,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的运输流通。
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我县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市场选择,现已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罗店的白花菜,永隆的坚椒,丁冲的萝卜,石龙、钱场的西甜瓜,三阳、绿林的香菇等产品已成为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都有补贴奖励政策,但对种植蔬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加之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与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与市场风险过大,这一切都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先进设施设备配套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据调查统计,全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5%。
3、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我县目前县级只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各镇及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都没有蔬菜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县、镇、村在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上都处于缺编、缺钱、缺人、缺物的状况,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这势必影响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4、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闭塞。由于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大部分蔬菜销售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虚高。同时,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菜农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种菜经济效益降低。
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给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促进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0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省农业厅《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市农业局《荆门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三)规划原则
优化布局和突出特色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沿“四河两岸”(京山河、永隆河、富水河、漳河)的新市、永兴、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打造蔬菜产业带。
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品种结构,打好“品种差”、“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提高我县优质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
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扶优扶强原则: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四)产业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4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7.5亿元;食用菌鲜菇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1.5亿元。蔬菜为菜农人均纯收入贡献达1000元以上。全县十二五期间各镇蔬菜发展规划面积任务见附表。
2、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30个,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应,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
3、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3家,培育蔬菜品牌3个,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0个,网络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40%。
4、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个,扶持产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
三、产业区域布局
坚持“保障供应,发展经济”的原则,蔬菜产业按照资源和区位条件进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区近郊、交通主干线两侧、“四河两岸”等以资源和地理优势布局的经济结构,促进优势地区优
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设施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新市、永兴镇的近郊蔬菜村,有一定生产基础的永隆、宋河镇的蔬菜村。
发展目标:主要保证城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我县3-4月“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面积1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
(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盖(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
3、发展重点:加大设施基地的投入,建立水、电、路、渠、池、棚等基础设施完备的生产基地,提高产出能力及抗灾避灾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
(二)露地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与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主要在离城区较远的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的适宜产区建设露地菜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面积2万亩,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大白菜、萝卜、甘蓝、花菜等喜凉十字花科蔬菜;莴苣、红菜苔等喜凉叶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地膜+小拱棚覆盖与露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及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三)加工、外销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以特色白花菜加工产业为纽带,在适宜白花菜生长的罗店、坪坝镇大力发展白花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基地。
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白花菜、萝卜、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产业,推动蔬菜加工、外销产业的发展壮大,面积4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白花菜、洋姜、萝卜、榨菜、辣椒、及豆类、瓜类等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露地生产与保护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周年种植模式,推广蔬菜预冷、包装、冷链贮运技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开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
(四)水生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雁门口、钱场、新市等地。
发展目标:以莲藕和荸荠为重点,在水源丰富的村组分类建设2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莲藕、荸荠、菱角、茭白、芡实。
(2)主要种植模式:深水区莲藕、子莲、菱角、茭白、芡实等一季种植;浅水区可实施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莲藕—水稻、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种模式。
3、发展重点:加强水生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茭白等保鲜加工产品。
(五)食用菌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三阳、绿林、杨集、永隆、宋河、新市、曹武等镇。
发展目标: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 1.5亿元以上,鲜菇产量2.5万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以上。
2、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栽培种类:山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食用菌,棉区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粮产区重点发展草菇、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
主要种植模式:香菇和黑木耳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平菇、金针菇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
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增加市场鲜销产品;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六)西甜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
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0.9亿元。
2、种植模式:以嫁接抗重茬栽培和高效间套作种植为主。
3、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栽培方式,延长西甜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
四、建设重点
(一)建设一批蔬菜示范基地。沿“四河两岸”的重点蔬菜镇、村,开展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抓好四个示范基地建设:一是新市镇赵畈村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新市镇白谷洞村蔬菜无土栽培温室育苗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永隆镇千亩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千亩 “棉改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四是罗店镇千亩露地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培植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抓紧扶持发展一批有我县特色的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施“市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水平。重点扶持富水白花菜、仁和白花菜、江花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赵畈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曾口大棚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大做强“仁和牌”白花菜、“富水牌”白花菜、“辣翻天牌”食品、“江花牌”食品、“丁冲牌”萝卜、“太阳牌”香菇等蔬菜食用菌品牌,加强与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合作。通过发展蔬菜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我县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在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与有关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扶持和发展蔬菜分捡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预冷处理、速冻保鲜等初加工业,降低产后损耗。
(四)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按照农业部要求,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在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
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上级提出的“省长负责米袋子,县市长负责菜篮子”的工作要求,加强政府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京山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负责本镇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年度考核验收方案,按照百分制考评的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专班,对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力争按期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让全县广大居民真正吃上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二)扩大面积,建优基地。要装满菜篮子,必须先建好菜园子。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领导工程来抓,重点是沿“四河两岸”的新市、永隆、罗店、宋河、坪坝、永兴等镇,投资新建成片的高产蔬菜基地。用五年时间,在全县新建4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使全县菜地保有量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大棚设施菜地保有量达到1万亩以上),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蔬菜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对政府规划范围内新建成片蔬菜基地的,分别对大棚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奖励,“以奖代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二是建立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费财政预算支出制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经费,用于建立健全我县蔬菜生产的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开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并明确按照规定计提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收益金的30%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全县蔬菜产业大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四是每年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门的节水灌溉、商务部门的冷链物流、农业部门的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蔬菜流通。大力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菜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确保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技术。从华农大、中国农大等院校的蔬菜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专业大学生,充实我县蔬菜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对蔬菜事业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设施与条件,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蔬菜连作障碍克服、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一批抗病虫、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现科技兴菜。
第二篇: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食品,为了丰富人们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菜农增收,依据《汉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
我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征独具。降水量丰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气压1012.1pa,年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有9个月在10℃以上,≥10℃的活动积温5286.4℃,全年无霜期274d,年均日照1696.4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6.87kcal/cm2,年平均风速2.4m/s。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子为各种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种植品种齐全。
汉寿县有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0.69万亩,是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既有传统特点,又具有湖乡特色,品种繁多,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所种植的藕、藕尖、鸡荷梗、菱角、西葫芦很受市场欢迎。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9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达4.5亿元。主要品种有:辣椒、萝卜、丝瓜、苦瓜、白菜、空心菜、西葫芦、生菜、冬瓜、西红柿、南瓜、包菜、四季豆、黄瓜、茄子、莴笋、冬寒菜、藕尖、菱角、鸡荷梗(芡实茎)、藕、西瓜、菜瓜、香瓜、西兰花、香芋、甜玉米、土豆等。经过二十年生产实践,我县蔬菜产业分区明显,种植区域连片,种植技术成熟,产业地位突出。
3、产业体系完善。
我县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我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加,每家合作社都有农户几十到几百家不等,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其中4家专业合作社建有冷冻冷藏库,全县库容量达3000吨,文利专业合作社兴建了净菜生产线;汉美合作社和华诚合作社的南瓜、冬瓜淀粉加工厂正处在调研论证阶段.各个合作社都有完整的鲜菜销售体系。江门蔬菜批发市场、虎门果利来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厦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市场、深圳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深圳志健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佳佳鲜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盘七市场、桂林平乐和利兴农产品有限公司、长沙新一佳连锁超市等61家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都有我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常驻代表,现在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各地都有我县蔬菜销售。
4、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地处水陆要冲,境内沅水、澧水通江达海,东临益阳市,西靠常德城,南衔桃花源,北濒洞庭湖,距省会长沙仅百余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S205线纵穿南北,常德机场近在咫尺。我县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粗放,产品价格优势不大。我县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虽然全县品种多,但大路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我县蔬菜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外我县蔬菜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齐前年白菜走俏,每亩卖到3000多元,去年流通企业、经纪人和外地客商大炒白菜期货,由于对市场的判断不够,出现大面积亏损,每亩1800元买进,到现在还有几千亩白菜长在地里无人问津。
3、基地建设落后,“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因年久失修,沟港渠道道路不配套,给排水设施不够,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由于道路路况差,硬化率不高,导致运输成本加重。
4、政策扶持不够。我县是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对蔬菜产业爱莫能助,一是经费投入不大,这些年来,除了给县蔬菜办一点工作经费外,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其次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大。2008年我县出台了《汉寿县城镇蔬菜基地管理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08〕20号),由于缺乏部门配合,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菜地开发基金上没有收到一分钱,制约了新菜地的开发。特别是现在产业经济让位于地产经济,近几年我县城镇老的主干蔬菜基地有很大部分就被拿去开发房产,龙阳镇的宝塔河村、新街村等领近城区的基地有近50%的面积兴建了住宅小区。出现老基地消失,新基地无钱开发或简单开发的境况,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近十来,由于政府重视、市场的作用和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推动了我县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生产稳步发展。现在全县有8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内部按照“种放心蔬菜、阔海外市场、创新型机制、增成员效益”的经营理论;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种搭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运、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运作,舞活了蔬菜产业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发展。据县统计局统计,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8.39万亩增长到16.67万亩,总产量由30万吨增长到90万吨,年均增长超过10%;
二是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县蔬菜农残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农残检测范围不断扩大,检测到基地、到超市、到市场,检测频度不断增加,连续几年,我县的蔬菜农残超标率都控制在1%以内,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以内的控制要求;各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基地建设上台阶,三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我县已有12个基地或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月明潭桃花岛的有机蔬菜就因为质量好,在长沙的超市售价是同品种的普通蔬菜的2倍。
三是出口稳步增长。我县已申领了8个《出境蔬菜基地注册登记证》,基地面积8500亩,2010年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蔬菜5000多吨,除新疆、西藏外,我县的蔬菜畅销全国各地;
四是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民经济效益提升,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产业的贡献由705元增长到1163元;二是我县蔬菜产业社会效益提升,2010年我县文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承建的1000亩基地就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我省仅有15个。
四、今后五年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湘政发〔2010〕31号)精神,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促进全市“菜篮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进度明显。建成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北有寿光,南有龙阳”的蔬菜产业格局。到2015年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培管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力争培植一个过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确保培建1—2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或集团,积极培育本地各具特色的产业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90%的蔬菜板块基地和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发展布局
1、龙阳镇围堤湖片区8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2、以罐头嘴、文蔚、酉港、坡头为核心的西湖片区3万亩平原旱作蔬菜基地。
3、以周文庙(3000亩)、岩汪湖(3000亩)、大南湖(8000亩)、罐头嘴(3000亩)、沧港(3000亩)、文蔚(3000亩)、坡头(3000亩)、酉港(12000亩)、新兴(4000亩)为中心的4万亩湖区水生蔬菜产区。
五、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措施
1、摆正工作位子。要把“菜篮子”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议事日程来抓,首先要建班子,县里要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牵头抓。其次是要有“位子”,政府要把蔬菜产业纳入绩效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层面,专题研究部署。第三是要给“票子”。要加大新菜地开发基金的征收力度,把征收的钱用于扶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2、向上争项目。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拉动内需的契机,向争取项目投资,逐步改善我县蔬菜基地发展的条件。
3、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县土壤、气候利于蔬菜生产的优势,以及蔬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吸引外资投入我县蔬菜产业,以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重点加大蔬菜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完善我县蔬菜产业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强化质量监管。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无公害。产前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推行专业化生产,制定蔬菜操作规程标准;产中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农药双控制;产后重点建立抽测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市场标识化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5、完善服务体系。首先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现在全县已有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8家,各合作社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代表,要通过整合资源,把重复设置的业务代表派往市场开拓空白的地方,增大业务覆盖范围。或者加强蔬菜经纪人培训,把一些头脑灵活,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培训成专业的蔬菜经纪人,让他们活跃在蔬菜营销第一线,沟通产地与销地蔬菜信息,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蔬菜专业合作社强大的营销大军,信息反馈灵活迅速的特点,创建汉寿蔬菜网和汉寿蔬菜工作群,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引导我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6、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企业领头人。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宣传车、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无公害蔬菜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销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开展蔬菜板块的无公害生产,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形式,从示范基地入手,按照《常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灯、防电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控制性技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其它有害的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三是加强蔬菜检测网络建设,建好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加强监管执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蔬菜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多层次质量检测网络。四是要全面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品)认定(证)工作。全力支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申领无公害蔬菜标识,实现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迈进。
第三篇: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掇刀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时期,是落实全区统一部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关键之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繁荣掇刀区商贸流通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和掇刀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特制定《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商务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全面进步的五年,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物流业,在2010年被评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百花齐放,我区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十一五期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掇刀区落户了一大批大型商贸工业企业。为提高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内贸易交易活跃,行业管理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91.22亿元。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期增长183.8%。十一五期间建设大型商贸企业7家。
(二)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出口额大幅增长。2010年出口达2187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7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扶持美丰化工、普安阀门、新立纺织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
(三)招商引资工作顺利,项目落户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4.2亿元,2010年全区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5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外资7803万美元,2010年直接利用外资1053万美元。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海商贸城,人民电器物流园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区,2010年4月,我区驻温州办事处成立,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工作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认清形势,是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首要工作。
(一)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1、第三产业和市场交易基础较好。从全区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物流业,借助省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已经在我区基本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预计在“十二五”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继续逐年提高,并呈现稳定趋势。从市场交易来看,我区市场与市区商业圈相互协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圈不断发展,我区市场交易环境将更加优越。
2、产业转移带来新技术和大量资本。随着东部沿海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将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对我区吸收资本,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全省总体布局战略带来新机遇。近些年来,省级部门出台了多种产业布局政策,包括两圈一带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在鄂中地区占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十二五规划期间随着各项战略布局的逐步实施,我区商务发展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4、城乡一体化试点带来的发展机遇。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掇刀区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是全省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市辖区,有利于我区争取省市各项政策资金,实施更加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目前我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土地、劳动力、电力等制约因素凸显,尤其是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一方面是价格已无过多优势,另一方面土地储备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指标。
2、产业链条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效应。我区虽然有大型工业商贸企业,但是产业链不完成,产品需深挖增加附加值。
3、三产业结构制约。我区服务业、旅游业存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与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十二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举“城乡一体化”旗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力争使我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内外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具有影响力企业和跨国商贸物流企业落户掇刀,提高掇刀区商贸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结合原则。坚持与旅游、文化、交通、矿产、制造等产业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扩大掇刀消费规模。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物流业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
市场导向原则。继续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商贸物流业资源的作用,形成消费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贸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便民利民原则。广大群众是商贸物流业最基本的服务对象,要坚持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推进商贸物流业网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诚信、舒适的购物环境,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业,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
(三)目标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达到74.65亿元。占区域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2、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末达到2786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30.2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4976万美元。
四、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主要思路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发展生产型物流和商贸物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方面
以建设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以生产型物流服务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为方向,建设一批功能明确,设施先进的物流园和专业物流中心,争取成为中部地区生产型物流基地之一。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构建“四园四中心一网”的功能体系。“四园”即石化产品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物流园;“四中心”指为专业市场提供服务的物流中心,包括公铁联运中心、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苗木物流中心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一网”指构建辐射全市社区、街道、乡镇、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实
现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对接,努力把掇刀打造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荆襄的鄂中物流枢纽。
(2)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进一步规范整合人民电器国际鑫港物流园、荆门大型公铁联运中心、永发能源煤炭物流园、九禾化工产品物流园,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金字塔”型物流网络。
2、商贸流通业方面
(1)集群效应,专业突出。充分发挥商贸企业集群效应,在荆潜路以北,阳关大道以东建设集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现代储运、商品交易于一体的转运集散中心,力争建成年经营额过100亿的综合商贸流园区,将掇刀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加快建设五金机电大市场、上海商贸城、星球商业中心、光达石材城、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南鑫钢材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新建成机电产品、建材、钢材、日用品、家具、农资、花卉苗木、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等10个年交易额过5亿元的专业市场群。同时,依托深圳大道与虎牙关大道交汇处的商业环境,大力发展现代购物中心,形成集商贸物流、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核心区,打造荆门城区第二个商业中心。
(3)配套合作,统筹兼顾。加快调整现有市场布局,严格规划商业网点,着力培育现有商业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加强与沃尔玛、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为重点,推进商业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加强管理,狠抓监管。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狠抓监管是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必然要求,包括农贸市场,商贸企业的产品流通质量、生产经营状况都要继续严查严管,进一步提高我区商贸流通服务水平。
3、现代旅游业方面
(1)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充分发挥掇刀区“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节点区位优势,突出农家乐乡村游品牌、休闲娱乐品牌和关公文化品牌,将掇刀建成鄂中乃至全省的“休闲之都”。加快推进“喜民园”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大力发展“农庄经济”,提升文化旅游档次和规模。
(2)大力开发,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建设熙龙湾运动休闲度假村、丰泽园大型生态综合园、三恒都市综合休闲度假区项目等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兴隆、周河、蔡庙和刘沟果园场四个旅游名村。积极开发文化游、养生游、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着力发展以三国文化系列遗址为特色品牌的古文化游。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多功能农业
1、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方向,大力促进城乡互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立足生态化、规模化、循环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土地流转和要素集聚速度,大力培育、引进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和一大批科技水平高的绿色生态园,带动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板块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喜民园、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和花卉科技园“三园”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区农业发展。
2、依托有利发展条件,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展示长廊”为载体。以207国道、荆潜路花卉苗木发展为重点,打造武荆、襄荆、荆宜、荆漳公路景观带,积极筹建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华泰苑、上林园、莳漪精品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将掇刀打造成华中地区知名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集聚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化专业苗木场50家,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双喜蔬菜精品园和兴隆日光温棚基地,培育“喜民园”等蔬菜品牌,带动袁集、长兴、石堰、双碑、麻城等村的蔬菜生产,占领荆门蔬菜高端市场,使蔬菜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招商引资强调为产业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高位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关键时期,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强调项目与产业相配套,合理的产业规模和配套服务必将会让我区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因此我们着力在6个方面下功夫。
1、引进现有产业配套项目,突出产业集群。我区现有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产业积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重点引进现有园区着重发展的机械、化工产业、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要求,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跨越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企业。
2、引进石油化工工业项目,突出化工集群。项目主要依托以荆门石化总厂,以生产石化下游产品为重点,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另一方面逐步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石化产业链,构建化工产业集群。
3、引进机械制造工业项目,突出机械集群。引进战略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以普安阀门为龙头的水阀门制造、以万泰机械为龙头的肥料机械设备制造、以叶威粮机为龙头的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和以龙港铸造为龙头的汽摩配件生产等四大特色机械产业集群,为打造我区荆潜公路沿线的“机械产业走廊”服务。
4、引进新型建材生产项目,突出建材集群。通过引进高科技建材生产项目,重点在石膏深加工,陶瓷地面砖、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项目等建材项目上招商引资,落户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建材企业,形成建材产业集群,大力提高我区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突出食品集群,大力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现有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的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以民峰油脂、金福源、千里香、陈成禽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6、扩大开放,积极交流,着力引进新兴产业。我局在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丰富的石膏、粉煤灰、水泥等资源,积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引进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引进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新型纳米涂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大力引进绿色化及功能化的新材料,开发聚乳酸、有机硅等新型化工项目材料。
(四)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外贸出口
1、调整结构,培育重点。一方面在项目引进上,要鼓励现有出口企业搞好项目对接,扩大出口产品类型、质量,另一方面对辖区重点出口企业如新立纺织、普安阀门等腰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
2、积极合作,对外贸易。在商务工作中,鼓励企业产业国内、国际大型的贸易交流活动,让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借鉴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构建我区企业对外交流平台,为我区对外贸易做好服务。
五、十二五商务发展工作保障措施
(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一方面是对商务发展工作要有积极的热情,善于洞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规律。另一方面是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拥有敢打敢拼的精神,真抓实干才能以最好的工作方式开展商务工作。
(二)求真务实、培养人才。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商”战略,让现有的商务人才留得住、用的好,进一步引进挖掘商务人才,大力培养现代商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连锁经营等专业性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保障我局在开展商务工作中能有效的执行各项任务,为我区的商务工作发展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
(三)部门合作、政策得当。一方面加强与交通、工信、旅游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市场体系建设布局协调发展,使商贸经济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向协调,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倾斜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商贸服务、旅游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落实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扶持合理,重点突出。
(四)精密服务,扩大宣传。商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是要做好企业、项目的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项目落户顺利。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商务工作信息流通性好,协调能力强的特点,为企业做好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三是要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我区好的项目,特色点推介出去,打造掇刀新形象,增强对外吸引力。
附: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名单
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
1、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培公大道东侧十里牌林场辖区,占地约1500亩,投资20亿元建设集休闲、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物业形态包括超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标准酒店、商业街、写字楼、高层住宅和高级公寓等多种物业类型,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市规模最大的高尚综合社区。
2、老年公寓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亩,新建一座高中低消费层次相结合,集养老、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一期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消费层次属于中档以下的老年公寓;二期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中档老年公寓;三期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设高档老年公寓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3、石化产品仓储物流项目,依托原油加工能力为600万吨/年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及下游石化产业链,位于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新建办公楼、综合楼1.15万平方米,液体仓储罐24.4万立方米,气体仓储罐16万立方米,年经营液体化工产品80万吨,年经营固体化工产品20万吨,年经营化肥产品100万吨。
4、大型现代综合农贸市场项目,拟选址培公大道南侧,占地300亩,建设大型现代化农贸超市及农产品物流园,集交易、加工配送中心、冷冻库、冷藏库、废弃物处理中心以及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于一体。同时进行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产品的集中储存、深加工、转运、分拣、包装、配送、交易等综合服务。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特殊要求,提供冷链物流、恒温运输、“从农户到餐桌”的封闭式物流运输。计划总投资3.5亿元。
5、花鸟虫鱼大市场项目,拟选址207国道兴隆岗,占地150亩,依托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花卉苗木展示长廊和喜民园现代多功能示范区打造花鸟虫鱼信息中心、花鸟虫鱼批发交易区、配送区、综合展厅、观光区等功能区,将成为荆门乃至全省花鸟虫鱼产品的进出主渠道。计划总投资3亿元。
6、大型再生资源集散及旧货交易市场项目,拟选址荆潜公路南侧,总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其中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大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利用格林美废旧电器处理平台,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处理中心;旧货交易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具有旧货展示、仓储、聚散、维修、质检、鉴定评估及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华中的建设标准。
7、荆门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项目,湖北煜辰物流有限公司拟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便利的铁路专用线、公路为依托,利用循环产业园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200亩的荆门市大型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公路站场基础设施:
1、国际标准仓储;
2、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3、物流交易展示中心;
4、配送中心;
(二)铁路站场基础设施:
1、二级线路标准专列铁道线2股道;
2、铁路仓库;
3、办公房屋、排水、消防、照明用电、用水、采暖等附属设施;
4、铁路站场地面
硬化及设施。
8、蔡湾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蔡湾市场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利用原荆门市制革厂的旧厂房和闲置场地建设了蔡湾农贸市场。市场属东城区中心地带,服务半径1.5公里内有荆门石化总厂、葡萄园小区、联谊苑小区等,总服务人口约12万人。目前,蔡湾市场是单纯的大棚式菜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而经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蔡湾市场拟投资1.5亿元将旧房和大棚拆除,建设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的超市型农贸市场。
9、光达石材建材综合市场项目,项目位于深圳大道东段以北、207国道复线以西,用地面积约34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石材、建材市场、商贸物流及辅助配套项目,计划容积率≦2.5。
10、五星级商务酒店项目,项目位于象山大道南端以东、来龙桥东南角,用地面积约8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建设成为一家集酒店、客房、娱乐中心及商务中心等相关设施于一体的五星级商务酒店,其中项目建筑面积约98000平方米。
11、荆门市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荆潜路北侧、杨湾路以西,面积约414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汽车销售、汽车修理和汽车改装为一体的汽车文化产业园。
第四篇: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特提出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我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钧官窑址博物馆),国家3A 级景区2处(森林植物园、大鸿寨);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禹州宾馆)、三星级1家(梅园酒店),二星级2家(锦阳宾馆、良友大酒店),正在进行评定的星级饭店2家(开元国际饭店、梨园大酒店);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车辆
台;旅游企业经理
人、获得导游资格证
人、旅游从业人员
人。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神垕镇),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鸠山镇),建成各类农家乐
家。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平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共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8亿元,比“十五”增长
%,占全市GDP 的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先后编制完成了《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加快项目建设
有利地促进了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森林植物园、逍遥观、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等景区的开发。
——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通过加快公路网络和城市道路、公用场馆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旅游配套及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线)、旅游厕所、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叫响。通过创新运用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景区创A、宾馆、旅行社创星、旅游名镇(村)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大旅游”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行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说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宣传促销的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三是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四是旅游企业行业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还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周边市县都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
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构成等方面都与我市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旅游业逐步培育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市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
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
人。培育1-2家旅游龙头骨干企业,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5家,旅游名镇(村)达到5个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宾馆”达到
家。
三、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
产业竞争力。修订完善《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州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修订完善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更。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未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滥开乱挖旅游资源,坚决杜绝私自开发、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
(二)打造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国际性钧瓷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围绕钧瓷文化,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以神垕古镇为核心载体,以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前沿阵地,以钧瓷生产企业为产业支撑,以古街道、古民居、古玩市场、钧瓷的体验制作等为独特卖点,构建完整的钧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钧瓷古镇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以画圣故里、逍遥观、定王陵等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以具茨山岩画、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张良洞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为延伸,把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打造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围绕生态文化,以大鸿寨、森林植物园、白沙水库等景区为核心载体,以颍河景观带、南水北调景观带等城市休闲旅游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农家旅游、城市旅游、水上运动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周边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以提升现代养生、健身、心理疗养等功能为目标,以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的修缮保护为基础,以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
核心,以药用植物园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炮制加工企业培育为产业支撑,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钧瓷文化旅游
(1)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完成两街(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两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一河(驺虞河)的规划建设,把神垕古镇建成以钧瓷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古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在完成钧官窑址博物馆建设后,对市区钧官窑路钧瓷销售一条街进行仿宋风格改造,增加钧瓷文化符号和景观小品,打造钧瓷文化特色街区,把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和集研发、展示、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钧瓷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休闲旅游
(1)大鸿寨闯王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48亿元,未来五年要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理疗中心、单体别墅、游乐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修筑景观水系,把大鸿寨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拓展训练、登山健体、温泉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白沙湖。景区内白沙水库是省级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2.98亿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古栈道遗迹、湖心岛等。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未来五年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白沙湖建成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大禹赛车场。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跨界拉力赛车场。该项目主要包括赛车场、机动车监测中心、驾驶员考务中心和赛车学校。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组织承办每年一次的亚太地区冠军赛、每季度的全国锦标赛、每月的全国或地区比赛,成为集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与汽车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运动场所,届时将对提升禹州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森林植物园。对景区重新定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部分景点的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把景区建成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5)颍河景观带和南水北调景观带。修建亲水、滨水休闲娱乐设施,设立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与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有关的文化墙、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我市形象的亮点。
3、历史文化体验旅游
(1)画圣故里景区。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整修画圣故里、画圣纪念馆,建设艺术广场、国画产业园区,恢复300亩桑林苑,重修汤王庙及门阁,按唐朝建筑风格重修法融寺,建成集游览观光、修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2)吕不韦故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4000亩,主要建设吕不韦故居、吕氏庄园、嵩阳书院、吕不韦文化研究院、大秦西市、“一字千金”城门及富甲天下等景观及景观水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吕梁江,发展生态农业,把吕不韦故里建成集商圣文化体验、温泉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定王陵、逍遥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旅游景观,创建国家AA级景区。
(4)具茨山史前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具茨山自然风光秀丽,史前神秘符号和巨石阵分布广泛,十二五时期,要对该资源进行深
度挖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景观,对神秘符号进行保护,制作各种标识标牌,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
4、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1)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怀帮会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力争2012年年底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
(2)中华药城、药膳馆、养生馆和中草药种植基地。拉长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旅游标准完善中华药城服务设施,开设药膳管、养生馆,增加中药种植面积,形成中药炮制展示、中药养生和中草药观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5、特色工业旅游
(1)钧瓷生产厂家。对这些重点钧瓷厂家进行包装提升,建成钧瓷文化游景点。
(2)神龙发制品公司和银梅饮料公司。按照工业游示范点标准,完善接待功能,展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过程。
6、乡村旅游
(1)农家体验。指导这些四季采摘园增加服务品种和游客参与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推介,把生态采摘开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特色旅游村镇。顺应周末度假需求及节假日调整的新形势,利用好镇村特色景观资源,2011—2015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2个旅游名镇(神垕镇和鸠山镇),7个旅游村(鸠山后地村、魏井村,浅井马沟村,无梁王家村,鸿畅山底吴村,磨街乡大涧村和小吕乡大吕村)
(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1、完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主要交通干线和通往主要景区道路档次,建设旅游景观道路。规划并开通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支持成立专业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鼓励旅行社成立旅游车队,提高旅游团队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成立旅游汽
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
2、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在城区或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五星级饭店1家,建设或改造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5家;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成“农家宾馆”300家。同时,城区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餐饮连锁集团落户禹州,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红薯“三粉”、中药材等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推荐商品,加强旅游景区购物网点、市区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构建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4、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重点推出富有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加快大禹赛车场、体育中心和广电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各景区也要结合自身人文资源,编排文娱节目,提高文化旅游档次。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市区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推动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要在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完善各类标识标牌。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要逐步完善停车场、公厕、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导游服务系统,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导游服务人员配备,逐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6、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
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创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着力搞好景观道路,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扎实推进我市7条景观道路建设,确保重点道路形成景观。切实抓好景区生态建设,各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绿化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五)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1、拓展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按照旅游营销策划,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确定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启动钧瓷和钧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申遗带动钧瓷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钧瓷》,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媒介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高禹州知名度。举办“禹州国际钧瓷产业文化高峰论坛”,组织开展钧瓷文化神州行、宝岛行、海外行等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宣传钧瓷旅游品牌。
2、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努力将钧瓷文化游纳入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把我市旅游线路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中,共同发展跨区县的旅游线路,联手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3、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坚持办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实现节会活动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我市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各旅游景区要结合景区特点,策划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形成节会旅游品牌。
(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
1、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2、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规模集团化。以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钧瓷生产销售企业为依托,组建钧瓷文化旅游集团;以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白沙水库等景点为依托,以北京天地吉祥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三国文化旅游集团;以大鸿寨生态休闲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组合颍河景观带、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吸纳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餐饮、购物、演艺等组建生态休闲旅游集团。
3、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资本。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乡镇(办)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
3、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涉及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完善价格政策,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普通工业企业实行同等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允许旅游运输企业实行淡季报停制,停业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将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4、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旅游包机、专列、新评或升级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宾馆饭店、4A级以上(含4A级)的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旅行社以及在旅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强化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的领导协调职能,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勤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2、部门配合推动。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涉旅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力度和宏观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部门要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在用地计划指标中对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卫生、安监、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发改、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物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旅游行业标准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餐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具有旅游行业特点的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
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实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市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人才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5、加强考核监督。把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培育、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统一进行评分和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目 录
一、产业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二)主要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规划布局
(一)产业结构布局
(二)品种结构布局
(三)市场结构比例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基地建设工程
(二)园区建设工程
(三)品牌建设工程
(四)科技研发工程(五)加工业工程
(六)市场建设工程
六、实施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二)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提高五大功能
(三)抓好项目建设,构建项目支撑平台
(四)以农带农提高生产技能
(五)进一步加强产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三)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八、规划实施的效果
一、产业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蔬菜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大力推广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促进4210工程建设,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到2009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15.3万亩,总产量226.5万吨,产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9.67亿元,蔬菜外销165万吨,外销占生产总量的72.8%。与“十五”末相比,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外销量分别增长26.7%、25.1%、62.3%、42.2%,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7.1%。蔬菜生产区农户人均年蔬菜销售收入达4179.1元,比“十五”未增80.05%。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蔬菜营销、加工、运输等各类企业达171家,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运输营销户118家。全市拥有保鲜冷库1465座,其中冷藏保鲜蔬菜营销企业达123家,物流运输、速冻、脱水加工等企业达48家。这些企业年外销蔬菜量达110多万吨,加工企业鲜蔬菜用量达37万多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规模达4.2万亩,企业订单生产面积11.6万亩。生产、物流、冷藏运输、加工、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经验
1、抓规划,科学发展
我市蔬菜生产多年来一直被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按照不同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一是加强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蔬菜基地向东南部、东北部转移,并将季节性菜地规划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大棚栽培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截止2009年底,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基地累计认定达57.71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5.7%,产品认证132个。通过标准化推广实施,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蔬菜产量占总产量的78.4%,农业部对我市蔬菜农残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5.6%,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三是品种布局结构已形成30多个千亩以上连片规模的优势品种、外销品种种植区。四是大力推行育苗移栽,全市工厂化育苗场达160多家,供苗率达播种面积的41%。
2、抓措施,强化源头管理
按照“稳定增加数量,着力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食用安全”的要求,把蔬菜工作着力点放到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户和基层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加强对农药的监管,科学合理指导防治,定期不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打击制假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杜绝市场销售和生产环节使用禁用农药;三是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张纸”(黄板),“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肥”(生物肥)。四是加强主产区田间生产档案管理,开发田间档案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大对用药、用肥不科学、不合理的监控力度,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改良土壤,严控污染,较好地保护生产、生态环境;五是实行目标管理与项目挂钩,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项目分解,落实责任,使产品质量从生产源头得到保证,整体质量大幅提高。
3、抓标准,提升品牌效应
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绿色食品的要求,在加大推进蔬菜标准化工作的同时,以标准质量打造品牌,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以晨农、龙城、旭龙、华洲、伟诚、瑞锦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打造80多个保鲜、脱水、速冻蔬菜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及台、港、澳地区。大部分品种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地栽培设施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滇池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生产基地转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2、采后处理和冷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深加工企业偏少。目前我市的蔬菜外销比例达72.8%,以鲜销蔬菜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1/6,加工增值缓慢。
3、整体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还不高。一是科技研发水平、队伍建设滞后,技术储备较少,在种子繁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新品种研发上与省外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二是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生产者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产品合格率与全国平均合格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标准化栽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意见,适应形势变化,满足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根据全国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加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滇池流域蔬菜生产基地转移建设步伐,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加工能力,推进“4210”工程建设,促进我市蔬菜产业步入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和都市型农业的定位,结合昆明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交通、通讯、信息等条件,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范,实现蔬菜产业新的突破进行规划。规划年限2011——2015年。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
2、《全国蔬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
3、《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4、《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09—2020)
5、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6《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昆政发[2010]13号)
7、昆明市农产品市场规划(2009—2020)(汇报稿)
8、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的通知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紧扣绿色与生态、科技与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坚持“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在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和科技研发、贸易加工等方面实施五个重点突破,把昆明建成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保障市场供给的原则。提高自给保障能力,提高具有调控全市乃至全省蔬菜市场及扩大外销出口能力。
2、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以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基地为保障,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3、产业提质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化生产,坚持以优质、高效为主体,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效益持续增长。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水、土、气等生产、生态环境优越,严控污染,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昆明蔬菜播种面积达200万亩,在2009年115万亩的基础上增加8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450万吨,比2009年增加223.5万吨。产业总产值1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80亿元。蔬菜外销量350万吨,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7%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
2、企业规模:到2015年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运销、深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相关企业发展到320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型企业80个,5000万元以下的成长型企业200个。组建大集团上市公司1—2个。蔬菜品牌建设达150个,产品加工鲜菜用量达到100万吨。
3、园区建设规模: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中轴,采取一园多区的建设模式,在晋宁、石林、宜良、嵩明、安宁、寻甸等县区建成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园区,每个园区建设1500亩以上,总规模达12000亩以上,同时根据区域条件,在重点乡镇适宜区创建15个以上蔬菜标准园。
四、规划布局
(一)产业结构布局
1、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按“一区两圈三型”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
“一区”: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及三个开发区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
“两圈”:呈贡、晋宁、宜良、石林等东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嵩明、寻甸、东川、禄劝、富民等东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
“三型”:以主城四区和呈贡、安宁、富民为城市保障型,晋宁、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为订单加工型。
2、市场、物流、加工区。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和滇池流域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呈贡、官渡、西山、晋宁、盘龙、五华、嵩明重点发展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种子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
3、新增基地布局。为保障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城市有效供给和外销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滇池流域退出蔬菜生产的同时,必须同时在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安宁等地新建4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新建的生产基地要充分考虑到长期性、永久性,并结合区位、交通和市场等特点进行布局。
(二)品种结构布局
1、昆明属低纬高原,气候独特,蔬菜四季均可种植,生育期较短,品种繁多,根据海拔、品种特性在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基地布局的基础上将蔬菜品种结构划分为常年精细菜多品种蔬菜种植区、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区、冬春早熟蔬菜种植区。
2、根据种植基础和条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发展一村(乡)一品规模化生产区,逐步形成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如嵩明大白菜、反季蚕豆、大葱、生菜、波菜、番茄、青笋、苦瓜种植基地;东川洋葱、早辣椒、胡萝卜、大蒜、青毛豆种植基地;安宁浅水藕、弯葱、菠菜、荠菜、瓢菜等速生叶绿菜种植基地;富民茭瓜、山药、藜蒿、韭菜、加工型碗豆种植基地;宜良甜椒、四季豆、洋葱、甘蓝、西葫芦、高档精细菜种植基地;寻甸夏秋大白菜、小瓜、生菜、西兰花、甘兰等种植基地;石林青刀豆、南瓜、加工型玉米、辣椒种植基地;禄劝山药、萝卜、野生蔬菜种植基地等。
(三)市场结构比例
1、到2015年本地市场有效供给占总量的24%。
2、年外销量占生产总量的76%,在外销量中销往国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70%,出口国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30%。
3、出口总量中,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0%,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占40%。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基地建设工程
1、新增基地建设规模。蔬菜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官渡、西山、呈贡等近郊县区,由于“菜蓝子”工程建设推进,基地基础设施、大棚栽培设施、保鲜冷藏设施配套比较好,“十五”以后生产基地向晋宁、宜良、嵩明等地区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产业配套体系较差。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滇池流域实施“四退三还”,“十二五”期间要在滇池流域以外新建40万亩基地,增加80多万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承接滇池流域基地的转移的任务,才能保证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2、分建设任务。按照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的布局结构,到2015年要突破转移和新增40万亩的基地建设,需分两个层次两步走。一是新建27万亩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对在农田基础建设中已有一定的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3万亩;三是分实施2011年新建3万亩,改造1万亩,2012年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2013年新建7万亩,改造3万亩,2014年新建7万亩,改造4万亩,2015年新建5万亩,改造3万亩。
3、具体布局:宜良新建基地7万亩,改造3万亩;石林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嵩明新建6万亩,改造4万亩;寻甸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东川新建1万亩;禄劝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富民新建1万亩;安宁新建1万亩,改造2万亩;晋宁新建2万亩。
(二)园区建设工程
1、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按照发展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的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经济。
2、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结合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和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6个以水、电、路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为主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8个,市级8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创建15-20个以新技术、新材料、生物物理集成技术为主的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通过以项目推动、示范带动,促进高效、优质、安全、规模化发展。
3、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为切实从源头上加强对蔬菜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市蔬菜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是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即“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张纸”(黄板),“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肥”(生物肥料),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二是要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的普及率,增加茬口,缩短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三是要加强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提高工厂化育苗移栽普及率。
(三)品牌建设工程 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品牌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日益增强,蔬菜作为生鲜副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在人们消费方式日益理智,消费理念日趋“绿色、健康”的今天,在量的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产业要发展,竞争的核心是质量。质量靠规模、靠标准、靠管理、靠技术,而最终都将落实到品牌上。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综合竞争力,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截止2009年,我市已注册的品牌蔬菜有81个,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到2015年打造品牌150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40个,市级知名商标100个,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四)科技研发工程
1、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研发能力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的作用,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研发选育突破15个,力争达20个。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地方品种研发。云南是国内外知名的“植物王国”,也是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的省区,充分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加强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加工业工程
为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贸易加工业,促进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贸易加工业突破50个,加工用鲜菜量要达到100万吨,占总产量的22.2%以上,加工附加值增加10亿元以上。
(六)市场建设工程
在三环以外以及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地结合农产品交易物流市场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
六、实施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在“十二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实现新的突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国土、商务、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抓好各项措施和项目建设。
(二)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提高五大功能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次投资、长期使用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予以解决,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重点提高五个方面的功能。即:加强水利排灌设施和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功能;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产出功能;加强机械化操作和节水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规模高效生产功能;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功能;加强冷链设施建设,降低损耗,扩大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市场竞争功能。
(三)抓好项目建设,构建项目支撑平台
一是抓住新时期国家对农业产业支持的契机,发展园区农业、项目农业、高端高效农业,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二是要着力于土地流转创新模式、在种植结构调整、产品对接市场消费上,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突出蔬菜产业在农业农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以农带农提高生产技能
一是有针对性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院校科技机构的合作,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强专业队伍人才的培训。二是采取以农带农、以农培农的方式,促进新区的发展。随着滇池流域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官渡、呈贡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技术熟练的菜农成了失地农民,他们的长处是生产、也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因此,鼓励他们到新区发展,是对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技术培训,也是最好的生产技术带动,质量意识带动,产业发展带动。有利于对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整体科技素质和科技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产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优势产区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功能,促进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的互利合作,密切产业链关系,提高为产业发展的服务质量。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吸纳非公经济,以企业进驻园区,发展深加工,扩大营销渠道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规模实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参与的发展平台,促进园区化建设快速发展。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在第二、三板块已经发展了部分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投入不足,形成了“两低一差”即:复种指数低、商品率低、基础条件差的现象。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推广资金的投入,是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引导和指导,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水、电、路、沟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优质外销蔬菜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无公害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进。
(三)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大力推广“五个一”工程,绝对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大农残检测力度,稳定和丰富市场蔬菜有效供应,确保质量安全。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化、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到2015年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到51%以上。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覆盖全市乃至全省的蔬菜生产、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销区市场以及营销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全国蔬菜产销行情,定期发布我市蔬菜生产情况、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建立蔬菜产销市场动态和产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增强信息化处理手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八、规划实施的效果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工作,是提升我市蔬菜种植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促进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到2015年实现蔬菜产业总产值150亿元(第一产业70亿元,二、三产业80亿元)的目标,第一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增加1.3倍以上,新区菜农的经济收入将比原来种植其它作物增长近两倍,并将带动包装、物流、运输、加工、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可解决15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新区按照标准化出口备案基地和绿色、有机基地进行规划建设,并采取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措施,将改变目前蔬菜田间农药、肥料污染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对环境、生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十二五”蔬菜产业规划目标进度(表一)单位:万亩、万吨、亿元、个
目标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播种面积 115 130 145 160 185 200 年增长(%)13 11.5 10.3 15.6 8.1 总产量 230 260 300 340 390 450 年增长(%)13 15.4 13.3 14.7 15.4 外销量 165 195 230 260 305 350 蔬菜外销比重(%)71.70 75 76.7 77.4 78.2 77.8 产业总产值 55 65 80 100 130 150 年增长(%)18.2 23 25 30 15.4 第一产业 29.6 37.5 43.5 50 59 70 年增长(%)26.7 16 14.9 18 18.6 第二、三产业产值 25.4 27.5 36.5 50 71 80
8.3 32.7 37 42 12.7 蔬菜企业 180 210 235 265 295 320 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 5 10 15 20 30 40 5000万--1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20 25 38 55 70 80 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155 175 182 190 195 200 说明:本表以2010年制定的目标为基数
“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重点项目(表二)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责任单位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期间建设内容 项目起止年限 总投资
合计 中央 省级 市级 县级 其它 基地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一是新建27万亩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对在农田基础建设中已有一定的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3万亩。具体布局是:宜良新建基地7万亩,改造4万亩;石林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嵩明新建6万亩,改造4万亩;寻甸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东川新建1万亩;禄劝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富民新建1万亩;安宁新建1万亩,改造2万亩;晋宁新建2万亩。水、电、路、沟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基地每亩1800元,27万亩共计4.86亿元,改建基地每亩600元,13万亩共计7800万元。2011--2015 56400 16920 11280 22560 5640 园区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建设 2011--2015 9000 2700 1800 3600 900
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建成16个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8个,市级8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总规模4800亩;创建20个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大棚栽培设施、喷、滴灌节水设施 2011--2015 4800 1440 960 1920 480
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60万亩。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的普及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加强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到2015年全市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累计突破15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工厂化育苗移栽率达到60%。“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产品认定、认证每亩补助150元,共计投入9000万元,每年投入1800万元。2011--2015 9000 2700 1800 3600 900 3 品牌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到2015年打造品牌150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40个,市级知名商标100个,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品牌注册建设补助,国家驰名商标每个补助15万元,省级著名商标每个补助10万元,市级知名商标每个补助5万元。2011--2015 1050 315 210 420 105 4 科技研发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1、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的作用,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研发选育突破15个,力争达20个。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蔬菜种子繁育、蔬菜新品种选育。2011--2015 500 150 100 200 50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地方品种研发。充分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加强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地方良种提纯复壮,杂交选育,野生蔬菜驯化。2011--2015 300 90 60 120 30 5 加工业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贸易加工业,促进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蔬菜企业发展到320个,其中贸易加工业突破50个,蔬菜贸易加工用鲜菜量要达到100万吨,加工附加值增加10亿元以上。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按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执行补助。2011--2015 5000 1500 1000 2000 500 6 市场建设工程 昆明市农业局 在三环以外以及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地结合农产品交易物流市场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市场规划、项目整合。2011--2015 30000 9000 6000 12000 3000 蔬菜合计 116050 34815 23210 46420 11605
面积增长率(表三)
产量增长率(表四)
外销量、外销比重(表五)
产业总产值增长率(表六)
“一区两圈三型”布局(表七)
一区 主城四区:西山区、官渡区、五华区、盘龙区呈贡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
两圈 坝区常年蔬菜种植圈、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圈
三型 以安宁、富民和晋宁部分基地为城市保障型;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贫困地区为订单加工型 基地建设布局 县(市)区 新建(万亩)改造(万亩)合计(万亩)宜良 7 3 10 石林 2 1 3 嵩明 6 4 10 寻甸 5 2 7 东川 1 1 禄劝 2 1 3 富民 1 1 安宁 1 2 3 晋宁 2 2 合计 27 13 40 发展新区基地建设面积布局(表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