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2 22:4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商务局的正确领导下,京山县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京山”目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将对外开放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第一动力和“一号工程”来抓,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创新、促发展,创新思路抓招商,突出重点抓外贸,健全机制抓管理,呈现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工作快速发展外经工作起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1、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不断完善招商措施,拓宽招商思路,狠抓责任落实,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到资额从2005年的10.02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38.69亿元,五年间到资额翻了两番。经过不断努力,我县成功探索出领导招商、亲情招商、委托招商、社会招商、网络招商、专班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特别是专班招商成效显著。通过组建招商专班,大力开展拜访客商、联系商会、寻求中介、发动乡友、推介项目、宣传京山、产业调查等一系列业务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招商引资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引进京兰水泥、凯迪电力、中辰电子、潭龙石材、富荣家纺、太力家庭用品、温泉国际度假村、广信集团、玉丰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发展潜力大,对京山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对京山产业和财政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切实提高了京山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城市品位,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

2、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县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利用外资额稳步增长。全县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9家,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11家,资金来源地为香港、台湾、美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外商投资企业有戴蒙德电力湖北有限公司、湖北雄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华尓靓科技有限公司、京山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富荣家纺有限公司、金模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外资额从2005年的1272万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3504万美元,年均增幅22.3%。

3、外贸出口曲折前行。2007年、2008年是我县外贸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县外贸出口额从2005年的4702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073万美元,在全省79个县市区中排第9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外贸出口额有一定下降。2010年,我县外贸出口恢复性快速增长,出口额6700万美元,增幅62.9%。“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招商引进落户外向型企业和引导有出口潜力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获得外贸出口备案登记的企业新增15家达到28家,有出口业绩的企业新增7家达到16家,年出口规模过1000万美元的有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京山华尓靓科技公司、京山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京山楚天钡盐公司、京山鹏昌农产品公司等5家企业,其中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京山华尓靓科技公司两家企业荣获“湖北省外贸出口100强企业”称号。同时,我县外贸出口产品门类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门类在原机电、冶金、化工、服装4类的基础上,新增建材、农产品2大类。机电产品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29.5%上升为48.8%,农产品出口比例达11%。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宽。在继续巩固欧美、港澳等传统市场外,进一步拓展了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市场,产品销售市场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二五”发展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县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都将迎来难得的加快发展机遇。

招商引资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趋势加快。全球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处在新一轮的重大调整和变动时期,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趋势加快。二是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沿海地区资本向内地转移成为必然。三是国家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在未来

十年将是一个综合实力增长的黄金期。四是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正向纵深推进,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省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五是我县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显现。随着长荆铁路、随岳高速、武荆高速的通车,我县区位优势特别是武汉后花园优势逐步凸显,有利于接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者对投资京山的信心持续增加。六是我县投资软硬环境改善。我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服务措施不断落实,投资软硬环境得到较好改善。七是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接成为招商引资又一良好平台。不利因素一是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二是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逐步显现。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我县电力总负荷逐步达到饱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也在削弱我县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三是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吸引五百强企业及战略投资者。

外贸出口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外贸出口宏观形势向好,国际经济回暖,我国外贸出口已走出低谷,我县外贸出口也恢复性快速增长。二是国家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退税率、信用担保补贴、担保贷款补贴、新产品研发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补贴等。三是我县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出口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和不断培植,我县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潭龙石材、鹏昌农产品、雄韬电源、荆工药业、美宝药业等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同时中辰电子、富荣家纺、太力家庭用品等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出口增长潜力。不利因素主要是骨干出口企业增长的基础不牢,特别是华尔靓科技公司出口产品高纯硅铁属“三高一资”产品,受国家加征25%关税政策限制,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生态京山建设目标,坚持开放开发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走出去”步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突出大项目,在引进“500强”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上下功夫;突出产业集群,围绕培育我县“机械、矿业、畜禽、桥米”四大百亿产业招商;突出税收大户,重点引进培育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和企业;突出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出口发展方式。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到资额、利用外资额和外贸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县招商引资到资额达到95亿元,年均增幅20%;利用外资额达到5642万美元,年均增幅10%;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3477万美元,年均增幅15%;外派劳务200人次,创办境外投资企业2家,境外投资100万美元以上。

(四)主要措施

1、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一是加强招商引资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县“四大家”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准确把握目标进度,及时处理招商引资方面出现的问题。二是高度重视招商队伍建设。切实做到“善于招商、勤于招商、能于招商”,加强招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三是加大招商宣传和推介力度。有效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时发布京山发展动态、部门服务承诺、项目资源、招商信息等,宣传我县重大招商引资成果、优良投资环境。切实加强与各级商会、协会的联系,进一步宣传推介京山。

2、着力招大商、招优商。切实增强招大商、招优商的意识,重点锁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行业排头兵等企业,加强对它们的跟踪和信息收集,寻找企业扩张、转移、合作的契机及与我县产业的对接点。主动邀请战略投资者企业高层人员到京山进行投资考察,了解掌握500强的战略意图和发展动态,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全县的优势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主要力量向优质项目倾斜,工作重点也向优质项目倾斜。

3、着力促进骨干企业自主裂变招商。进一步激发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企业自主裂变招商。一是调动企业自我发展、对外合作的积极性,采取组织企业外地参观、考察,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讨等方式方法,促进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企业发展的热情、创业的激情,增强企业合作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引导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积极寻求与同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与联姻。三是政策激励。出台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招商、自我发展予以重奖,调动企业自我发展、对外合作、嫁接改造、提档升级的积极性。

4、着力创新招商方式。一是突出园区招商。加快“一区三园”(京山经济开发区、永兴工业园、钱场工业园、宋河民营工业园)建设,打造成优势产业的积聚地、优质项目的示范地。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产业聚集辐射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园区招商平台和载体作用,以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二是完善专班招商。总结专班招商成功经验,完善专班招商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专班招商成果。三是偿试专业招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才,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四是实施全员招商。采取演讲、知识竞赛、招商引资政策“进机关、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等有效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社会认知度,扩大信息来源,营造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

5、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抓优化服务软环境。改进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专班的建设,为引资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强项目调度、督办,及时协调处理重点项目建设中土地、供电、供水、拆迁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推动职能部门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全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二是抓建设投资硬环境。加大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硬件配套设施,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保障。做好开发区规划编制工作,把开发区可用面积从13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6、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出口队伍。在重点抓好轻机公司、华尓靓科技公司、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楚天钡盐公司、鹏昌农产品公司、潭龙石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着力培植荆工药业公司、中辰电子公司、太力家庭用品公司、富荣家纺公司等一批新出口企业。二是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机电、高新技术、农轻纺等产业带动性强和就业贡献大的产品。“十二五”期间要新增电子类产品出口,巩固和稳定冶金、化工、服装产品出口,提升机电产品、医药产品、农轻纺出口比例,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例达60%以上。三是抓好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我县建设成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冶金化工产品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其中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建成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建成省服装出口基地企业,鹏昌农产品公司建成省农产品出口基地企业。通过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县外贸出口的总体实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市率先成为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县市。四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出口品牌,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减少粗放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以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将京山轻工机械股份公司培育成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华尓靓科技公司、华尓靓骏马服饰公司、楚天钡盐公司、鹏昌农产品公司、潭龙石材公司培育成湖北出口名

牌企业。

7、着力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外经工作要由“十一五”的起步阶段向加快发展阶段转变,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对外合作,在更高层次、更高范围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一是积极稳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规范外派行为,进一步扩大外派规模和提高外派质量。二是积极推动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开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积极鼓励我县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引导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有效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

第二篇: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掇刀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时期,是落实全区统一部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关键之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繁荣掇刀区商贸流通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和掇刀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特制定《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商务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全面进步的五年,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物流业,在2010年被评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百花齐放,我区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十一五期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掇刀区落户了一大批大型商贸工业企业。为提高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内贸易交易活跃,行业管理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91.22亿元。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期增长183.8%。十一五期间建设大型商贸企业7家。

(二)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出口额大幅增长。2010年出口达2187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7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扶持美丰化工、普安阀门、新立纺织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

(三)招商引资工作顺利,项目落户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4.2亿元,2010年全区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5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外资7803万美元,2010年直接利用外资1053万美元。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海商贸城,人民电器物流园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区,2010年4月,我区驻温州办事处成立,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工作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认清形势,是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首要工作。

(一)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1、第三产业和市场交易基础较好。从全区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物流业,借助省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已经在我区基本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预计在“十二五”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继续逐年提高,并呈现稳定趋势。从市场交易来看,我区市场与市区商业圈相互协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圈不断发展,我区市场交易环境将更加优越。

2、产业转移带来新技术和大量资本。随着东部沿海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将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对我区吸收资本,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全省总体布局战略带来新机遇。近些年来,省级部门出台了多种产业布局政策,包括两圈一带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在鄂中地区占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十二五规划期间随着各项战略布局的逐步实施,我区商务发展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4、城乡一体化试点带来的发展机遇。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掇刀区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是全省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市辖区,有利于我区争取省市各项政策资金,实施更加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目前我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土地、劳动力、电力等制约因素凸显,尤其是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一方面是价格已无过多优势,另一方面土地储备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指标。

2、产业链条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效应。我区虽然有大型工业商贸企业,但是产业链不完成,产品需深挖增加附加值。

3、三产业结构制约。我区服务业、旅游业存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与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十二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举“城乡一体化”旗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力争使我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内外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具有影响力企业和跨国商贸物流企业落户掇刀,提高掇刀区商贸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结合原则。坚持与旅游、文化、交通、矿产、制造等产业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扩大掇刀消费规模。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物流业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

市场导向原则。继续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商贸物流业资源的作用,形成消费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贸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便民利民原则。广大群众是商贸物流业最基本的服务对象,要坚持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推进商贸物流业网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诚信、舒适的购物环境,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业,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

(三)目标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达到74.65亿元。占区域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2、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末达到2786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30.2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4976万美元。

四、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主要思路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发展生产型物流和商贸物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方面

以建设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以生产型物流服务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为方向,建设一批功能明确,设施先进的物流园和专业物流中心,争取成为中部地区生产型物流基地之一。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构建“四园四中心一网”的功能体系。“四园”即石化产品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物流园;“四中心”指为专业市场提供服务的物流中心,包括公铁联运中心、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苗木物流中心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一网”指构建辐射全市社区、街道、乡镇、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实

现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对接,努力把掇刀打造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荆襄的鄂中物流枢纽。

(2)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进一步规范整合人民电器国际鑫港物流园、荆门大型公铁联运中心、永发能源煤炭物流园、九禾化工产品物流园,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金字塔”型物流网络。

2、商贸流通业方面

(1)集群效应,专业突出。充分发挥商贸企业集群效应,在荆潜路以北,阳关大道以东建设集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现代储运、商品交易于一体的转运集散中心,力争建成年经营额过100亿的综合商贸流园区,将掇刀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加快建设五金机电大市场、上海商贸城、星球商业中心、光达石材城、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南鑫钢材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新建成机电产品、建材、钢材、日用品、家具、农资、花卉苗木、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等10个年交易额过5亿元的专业市场群。同时,依托深圳大道与虎牙关大道交汇处的商业环境,大力发展现代购物中心,形成集商贸物流、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核心区,打造荆门城区第二个商业中心。

(3)配套合作,统筹兼顾。加快调整现有市场布局,严格规划商业网点,着力培育现有商业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加强与沃尔玛、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为重点,推进商业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加强管理,狠抓监管。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狠抓监管是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必然要求,包括农贸市场,商贸企业的产品流通质量、生产经营状况都要继续严查严管,进一步提高我区商贸流通服务水平。

3、现代旅游业方面

(1)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充分发挥掇刀区“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节点区位优势,突出农家乐乡村游品牌、休闲娱乐品牌和关公文化品牌,将掇刀建成鄂中乃至全省的“休闲之都”。加快推进“喜民园”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大力发展“农庄经济”,提升文化旅游档次和规模。

(2)大力开发,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建设熙龙湾运动休闲度假村、丰泽园大型生态综合园、三恒都市综合休闲度假区项目等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兴隆、周河、蔡庙和刘沟果园场四个旅游名村。积极开发文化游、养生游、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着力发展以三国文化系列遗址为特色品牌的古文化游。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多功能农业

1、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方向,大力促进城乡互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立足生态化、规模化、循环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土地流转和要素集聚速度,大力培育、引进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和一大批科技水平高的绿色生态园,带动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板块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喜民园、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和花卉科技园“三园”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区农业发展。

2、依托有利发展条件,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展示长廊”为载体。以207国道、荆潜路花卉苗木发展为重点,打造武荆、襄荆、荆宜、荆漳公路景观带,积极筹建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华泰苑、上林园、莳漪精品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将掇刀打造成华中地区知名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集聚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化专业苗木场50家,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双喜蔬菜精品园和兴隆日光温棚基地,培育“喜民园”等蔬菜品牌,带动袁集、长兴、石堰、双碑、麻城等村的蔬菜生产,占领荆门蔬菜高端市场,使蔬菜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招商引资强调为产业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高位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关键时期,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强调项目与产业相配套,合理的产业规模和配套服务必将会让我区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因此我们着力在6个方面下功夫。

1、引进现有产业配套项目,突出产业集群。我区现有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产业积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重点引进现有园区着重发展的机械、化工产业、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要求,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跨越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企业。

2、引进石油化工工业项目,突出化工集群。项目主要依托以荆门石化总厂,以生产石化下游产品为重点,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另一方面逐步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石化产业链,构建化工产业集群。

3、引进机械制造工业项目,突出机械集群。引进战略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以普安阀门为龙头的水阀门制造、以万泰机械为龙头的肥料机械设备制造、以叶威粮机为龙头的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和以龙港铸造为龙头的汽摩配件生产等四大特色机械产业集群,为打造我区荆潜公路沿线的“机械产业走廊”服务。

4、引进新型建材生产项目,突出建材集群。通过引进高科技建材生产项目,重点在石膏深加工,陶瓷地面砖、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项目等建材项目上招商引资,落户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建材企业,形成建材产业集群,大力提高我区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突出食品集群,大力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现有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的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以民峰油脂、金福源、千里香、陈成禽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6、扩大开放,积极交流,着力引进新兴产业。我局在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丰富的石膏、粉煤灰、水泥等资源,积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引进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引进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新型纳米涂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大力引进绿色化及功能化的新材料,开发聚乳酸、有机硅等新型化工项目材料。

(四)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外贸出口

1、调整结构,培育重点。一方面在项目引进上,要鼓励现有出口企业搞好项目对接,扩大出口产品类型、质量,另一方面对辖区重点出口企业如新立纺织、普安阀门等腰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

2、积极合作,对外贸易。在商务工作中,鼓励企业产业国内、国际大型的贸易交流活动,让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借鉴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构建我区企业对外交流平台,为我区对外贸易做好服务。

五、十二五商务发展工作保障措施

(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一方面是对商务发展工作要有积极的热情,善于洞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规律。另一方面是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拥有敢打敢拼的精神,真抓实干才能以最好的工作方式开展商务工作。

(二)求真务实、培养人才。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商”战略,让现有的商务人才留得住、用的好,进一步引进挖掘商务人才,大力培养现代商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连锁经营等专业性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保障我局在开展商务工作中能有效的执行各项任务,为我区的商务工作发展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

(三)部门合作、政策得当。一方面加强与交通、工信、旅游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市场体系建设布局协调发展,使商贸经济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向协调,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倾斜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商贸服务、旅游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落实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扶持合理,重点突出。

(四)精密服务,扩大宣传。商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是要做好企业、项目的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项目落户顺利。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商务工作信息流通性好,协调能力强的特点,为企业做好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三是要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我区好的项目,特色点推介出去,打造掇刀新形象,增强对外吸引力。

附: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名单

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

1、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培公大道东侧十里牌林场辖区,占地约1500亩,投资20亿元建设集休闲、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物业形态包括超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标准酒店、商业街、写字楼、高层住宅和高级公寓等多种物业类型,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市规模最大的高尚综合社区。

2、老年公寓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亩,新建一座高中低消费层次相结合,集养老、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一期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消费层次属于中档以下的老年公寓;二期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中档老年公寓;三期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设高档老年公寓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3、石化产品仓储物流项目,依托原油加工能力为600万吨/年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及下游石化产业链,位于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新建办公楼、综合楼1.15万平方米,液体仓储罐24.4万立方米,气体仓储罐16万立方米,年经营液体化工产品80万吨,年经营固体化工产品20万吨,年经营化肥产品100万吨。

4、大型现代综合农贸市场项目,拟选址培公大道南侧,占地300亩,建设大型现代化农贸超市及农产品物流园,集交易、加工配送中心、冷冻库、冷藏库、废弃物处理中心以及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于一体。同时进行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产品的集中储存、深加工、转运、分拣、包装、配送、交易等综合服务。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特殊要求,提供冷链物流、恒温运输、“从农户到餐桌”的封闭式物流运输。计划总投资3.5亿元。

5、花鸟虫鱼大市场项目,拟选址207国道兴隆岗,占地150亩,依托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花卉苗木展示长廊和喜民园现代多功能示范区打造花鸟虫鱼信息中心、花鸟虫鱼批发交易区、配送区、综合展厅、观光区等功能区,将成为荆门乃至全省花鸟虫鱼产品的进出主渠道。计划总投资3亿元。

6、大型再生资源集散及旧货交易市场项目,拟选址荆潜公路南侧,总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其中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大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利用格林美废旧电器处理平台,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处理中心;旧货交易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具有旧货展示、仓储、聚散、维修、质检、鉴定评估及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华中的建设标准。

7、荆门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项目,湖北煜辰物流有限公司拟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便利的铁路专用线、公路为依托,利用循环产业园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200亩的荆门市大型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公路站场基础设施:

1、国际标准仓储;

2、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3、物流交易展示中心;

4、配送中心;

(二)铁路站场基础设施:

1、二级线路标准专列铁道线2股道;

2、铁路仓库;

3、办公房屋、排水、消防、照明用电、用水、采暖等附属设施;

4、铁路站场地面

硬化及设施。

8、蔡湾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蔡湾市场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利用原荆门市制革厂的旧厂房和闲置场地建设了蔡湾农贸市场。市场属东城区中心地带,服务半径1.5公里内有荆门石化总厂、葡萄园小区、联谊苑小区等,总服务人口约12万人。目前,蔡湾市场是单纯的大棚式菜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而经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蔡湾市场拟投资1.5亿元将旧房和大棚拆除,建设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的超市型农贸市场。

9、光达石材建材综合市场项目,项目位于深圳大道东段以北、207国道复线以西,用地面积约34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石材、建材市场、商贸物流及辅助配套项目,计划容积率≦2.5。

10、五星级商务酒店项目,项目位于象山大道南端以东、来龙桥东南角,用地面积约8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建设成为一家集酒店、客房、娱乐中心及商务中心等相关设施于一体的五星级商务酒店,其中项目建筑面积约98000平方米。

11、荆门市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荆潜路北侧、杨湾路以西,面积约414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汽车销售、汽车修理和汽车改装为一体的汽车文化产业园。

第三篇: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少,推进措施乏力,部分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难”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面12.76万亩,产量30.07万吨,产值 4.6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0.4%,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0.33万吨,产值0.85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城郊新市镇赵畈村、白谷洞村为主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代表的远郊外销菜基地,以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为主的瓜果菜基地,以罗店镇为主的白花菜加工基地,以三阳、绿林等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

市场供应方面,2009年全县蔬菜食用菌社会总产量 38.86? 万吨,其中西甜瓜总产量8.32万吨。蔬菜食用菌商品量约9万吨(不含西甜瓜),全县城镇人口年需消费量8万多吨。从总量上来看,我县蔬菜供给基本平衡,但因品种单一,且上市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比较明显,存在结构性缺菜。

(二)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978.8—2012.8小时,年均降雨1020— 1150毫米;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东南渐低,依次分为低山、丘岗、平原,具有发展蔬菜产业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2、区域优势明显:京山交通便捷,长荆铁路横贯东西,省道汉(口)宜(昌)、皂(市)当(阳)、应(城)随(州)、安(陆)京(山)公路呈“丰”字型贯穿全境,武(汉)荆(门)和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汇于工业新城东南12公里处。二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可达武汉、宜昌、襄阳、岳阳、随州、荆州等大中城市。东奔西走,南来北

往,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的运输流通。

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我县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市场选择,现已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罗店的白花菜,永隆的坚椒,丁冲的萝卜,石龙、钱场的西甜瓜,三阳、绿林的香菇等产品已成为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都有补贴奖励政策,但对种植蔬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加之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与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与市场风险过大,这一切都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先进设施设备配套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据调查统计,全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5%。

3、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我县目前县级只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各镇及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都没有蔬菜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县、镇、村在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上都处于缺编、缺钱、缺人、缺物的状况,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这势必影响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影响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4、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闭塞。由于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大部分蔬菜销售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虚高。同时,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菜农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种菜经济效益降低。

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给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促进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0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省农业厅《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市农业局《荆门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三)规划原则

优化布局和突出特色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沿“四河两岸”(京山河、永隆河、富水河、漳河)的新市、永兴、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打造蔬菜产业带。

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品种结构,打好“品种差”、“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提高我县优质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

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扶优扶强原则: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四)产业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4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7.5亿元;食用菌鲜菇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1.5亿元。蔬菜为菜农人均纯收入贡献达1000元以上。全县十二五期间各镇蔬菜发展规划面积任务见附表。

2、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30个,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应,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

3、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3家,培育蔬菜品牌3个,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0个,网络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40%。

4、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个,扶持产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

三、产业区域布局

坚持“保障供应,发展经济”的原则,蔬菜产业按照资源和区位条件进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区近郊、交通主干线两侧、“四河两岸”等以资源和地理优势布局的经济结构,促进优势地区优

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设施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新市、永兴镇的近郊蔬菜村,有一定生产基础的永隆、宋河镇的蔬菜村。

发展目标:主要保证城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我县3-4月“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面积1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

(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盖(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

3、发展重点:加大设施基地的投入,建立水、电、路、渠、池、棚等基础设施完备的生产基地,提高产出能力及抗灾避灾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

(二)露地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与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主要在离城区较远的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的适宜产区建设露地菜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面积2万亩,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大白菜、萝卜、甘蓝、花菜等喜凉十字花科蔬菜;莴苣、红菜苔等喜凉叶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地膜+小拱棚覆盖与露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及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三)加工、外销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以特色白花菜加工产业为纽带,在适宜白花菜生长的罗店、坪坝镇大力发展白花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基地。

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白花菜、萝卜、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产业,推动蔬菜加工、外销产业的发展壮大,面积4万亩。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白花菜、洋姜、萝卜、榨菜、辣椒、及豆类、瓜类等蔬菜。

(2)主要生产方式:以露地生产与保护地生产相结合。

3、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周年种植模式,推广蔬菜预冷、包装、冷链贮运技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开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

(四)水生蔬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雁门口、钱场、新市等地。

发展目标:以莲藕和荸荠为重点,在水源丰富的村组分类建设2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莲藕、荸荠、菱角、茭白、芡实。

(2)主要种植模式:深水区莲藕、子莲、菱角、茭白、芡实等一季种植;浅水区可实施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莲藕—水稻、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种模式。

3、发展重点:加强水生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茭白等保鲜加工产品。

(五)食用菌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三阳、绿林、杨集、永隆、宋河、新市、曹武等镇。

发展目标: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 1.5亿元以上,鲜菇产量2.5万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以上。

2、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栽培种类:山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食用菌,棉区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粮产区重点发展草菇、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

主要种植模式:香菇和黑木耳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平菇、金针菇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

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增加市场鲜销产品;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六)西甜瓜基地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

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0.9亿元。

2、种植模式:以嫁接抗重茬栽培和高效间套作种植为主。

3、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栽培方式,延长西甜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

四、建设重点

(一)建设一批蔬菜示范基地。沿“四河两岸”的重点蔬菜镇、村,开展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抓好四个示范基地建设:一是新市镇赵畈村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新市镇白谷洞村蔬菜无土栽培温室育苗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永隆镇千亩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千亩 “棉改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四是罗店镇千亩露地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培植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抓紧扶持发展一批有我县特色的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施“市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水平。重点扶持富水白花菜、仁和白花菜、江花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赵畈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曾口大棚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大做强“仁和牌”白花菜、“富水牌”白花菜、“辣翻天牌”食品、“江花牌”食品、“丁冲牌”萝卜、“太阳牌”香菇等蔬菜食用菌品牌,加强与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合作。通过发展蔬菜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我县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在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与有关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扶持和发展蔬菜分捡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预冷处理、速冻保鲜等初加工业,降低产后损耗。

(四)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按照农业部要求,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在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

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上级提出的“省长负责米袋子,县市长负责菜篮子”的工作要求,加强政府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京山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负责本镇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考核验收方案,按照百分制考评的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专班,对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力争按期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让全县广大居民真正吃上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二)扩大面积,建优基地。要装满菜篮子,必须先建好菜园子。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领导工程来抓,重点是沿“四河两岸”的新市、永隆、罗店、宋河、坪坝、永兴等镇,投资新建成片的高产蔬菜基地。用五年时间,在全县新建4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使全县菜地保有量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大棚设施菜地保有量达到1万亩以上),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蔬菜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对政府规划范围内新建成片蔬菜基地的,分别对大棚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奖励,“以奖代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二是建立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费财政预算支出制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蔬菜科技培训推广与检验检测经费,用于建立健全我县蔬菜生产的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开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并明确按照规定计提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收益金的30%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全县蔬菜产业大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四是每年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门的节水灌溉、商务部门的冷链物流、农业部门的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蔬菜流通。大力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菜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确保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技术。从华农大、中国农大等院校的蔬菜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专业大学生,充实我县蔬菜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对蔬菜事业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设施与条件,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蔬菜连作障碍克服、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一批抗病虫、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现科技兴菜。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和工作安排

“十二五”规划和工作安排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环卫工作迈向更高管理平台的重要机遇。我市在城市发展上提出了“把**建设成为**省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中心城市,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健康宜居城市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使**市环境卫生工作适应**市城市发展的要求,提高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性,使环境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合理、规范、有序地推进,结合**市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统一全面的规划。

1、环卫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

“十二五”期间,我们逐步实施管干分离、政事分开,使环卫作业服务走向市场化发展道路。以政策的形式将生活垃圾减量具体化,制定净菜进城、减少包装材料、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等政策,从源头实施垃圾总量控制,实现垃圾减量。制订有关环卫产业政策,培育环卫产业,形成产业市场。制订**市现行环卫收费标准,落实“谁污染、谁治理、多污染、多付费治理”政策,促进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

2、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2011-2015年,对颜春岭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扩建,扩建库容500万立方米,将主城区、建制镇镇区、大型居民居住点及50%-60%的农村生活垃圾运至颜春岭垃圾处理基地处理。扩建和技术改造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处理规模400吨/日,最终排水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10座(包括长流组团中型站1座、市区小型站9座),升级改造小型站16座,形成总转运能力2000吨/日,其中中心组团形成收运能力1200吨/日,江东组团转运能力500吨/日,长流组团转运能力200吨/日,满足转运能力需求,建成比较完善的转运设施系统。为适应城市东扩的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实施**(东南片区)垃圾处理基地的建设项目,在**市东南片区新建一座日处理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以及相配套的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并进行调研准备建设**市餐厨垃圾处理厂。

3、预测生活垃圾产量

预计到2015年**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111吨/日,其中主城区达到1457吨/日,建制镇及大型居民安置点158吨/日,农村区域496吨/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收运能力提高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收运率相匹配的水平。

4、公厕建设与粪便清运处理规划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公厕84座。其中主城区建55座。**市的粪便无害化处理与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合建,粪便处理配套设施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辅助设施,东部和西部各设置一处,均按照250吨/日进行配套建设。使粪便清运达到密闭化、机械化的要求,实行规范化运作。

5、建筑垃圾处置规划

首先是加强对垃圾处置场的场地硬件建设。“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在**市周边建设2~3个相对固定且能够容纳五到十年处置容量的建筑垃圾处置场。其次是继续完善和更新部分机械设备,为适应**市城区建设的日益扩展,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量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购置部分机械设备。同时要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设备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和管理人员的维修技术和驾驶技能,以提高现有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

6、道路清扫、保洁设施规划

“十二五”期间,**市主城区主要城市道路将全部实行20小时以上保洁,重要内街实行16小时保洁,客运站、火车站等重要人群集散地实行24小时保洁。为满足作业需求,每年需政府投入3000万元~4000万元购置高压道路洗扫车、扫街车、垃圾运输车、果皮箱等环卫设备设施一批,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三、2010年的工作总结

(一)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优质服务年”活动

我局积极组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制定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好机关效能建设的宣传工作,出刊效能宣传专栏两期、学习园地一期和政务公开栏两期,向效能办报送39篇工作信息,采用36篇,营造浓厚的机关效能氛围。

自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以来,我局按照上级的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通过出专栏、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浓厚气氛。各基层站所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争创工作业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开展清洁工程整治活动初见成效

根据五大工程整治的要求,我局严格按照定人、定岗、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的“五定”制度,认真抓好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确保了城区道路干净整洁。特别是在今年十月初以来的持续强降雨期间,城区道路多处积水,各类垃圾杂物漂浮在大街小巷,城区卫生一片狼藉。全市环卫系统干部职工更是发挥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每天冒雨在全市大街小巷清理各类垃圾杂物,同时还派出机械设备和人员支援文昌市灾后卫生整治工作。环卫工人以“细、深、实”的工作标准和“严、硬、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三)加强垃圾收运管理

随着**市城市的扩大和人口不断的增长,特别是“五大工程”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垃圾量明显增加,加上所有设施设备使用年久且超负荷运转,财政投入72万元对作业大厅地面、压实器、钢结构、溜槽,引桥、地磅、排污沟以及运输车辆等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检修。垃圾转运量从原来的日均转1000吨增加到1200吨,同比增长了20%,今年来共转运垃圾44.1万吨。

(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垃圾处理场、建筑垃圾处理场、**中转站都是机械作业的基层单位,局里制定了安全生产规则,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做到安全生产的警钟长鸣。特别是**中转站泊位作业平台环境较复杂,平台距离地面6米之高,泊位操作员在此平台作业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运输车辆每日工作强度大,超负荷运转,为了做好转运工作,站领导坚持做到定期对泊位操作人员和驾驶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加大对安全装备的投入;实行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检查监督管理模式;张贴安全标语时刻警示;在劳动纪律中明确交通事故肇事者的责任归属和处罚规定,有效的防止交通事故发生。

(五)积极开展垃圾袋装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按照市里的部署,积极开展垃圾袋装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垃圾二次污染。美兰区的白沙、和平南等街道和社区垃圾袋装率达95%以上;秀英、龙华、琼山的垃圾袋装率也平均达85%以上。此外,今年八月底刚刚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在全市26个党政机关办公区、住宅区、部分学校和36条重点路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垃圾分类知晓率在试点单位人群中达90%以上。

(六)加大小街小巷的卫生监管力度

针对小街小巷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检查监督和综合整治力度,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完善了居民垃圾投放和收运措施,共发放生活垃圾收集容器4.5万只,小街小巷和夜间脏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七)加大建筑垃圾的管理力度

为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垃圾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各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的整治,以最大限度遏制工程车对城市道路的污染;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对各建筑垃圾专营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认真制订出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考评细则,切实加强对专营企业的管理,并已与各专营企业签订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责任,认真配合执法中队加强了对违规车辆的巡查和监管工作,确保专营企业能够达到真正专营;三是切实加强了对建筑垃圾处置场的管理工作,不断开发垃圾填埋场的各项业务,减少建筑垃圾在处置过程中的成本;四是完成了对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的移交工作,并就有关行政许可业务移交后的相关工作衔接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工作调整,目前各项工作运转正常。一年来,共派出各类机械车辆100多台次,清理无主建筑垃圾10000多立方米,清洗污染路面11.8万平方米。

(八)强化“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各环卫部门加强了对临街铺面、单位和居民门前卫生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全年共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近30万份,向沿街店铺、单位发放垃圾收集容器40000多套。通过积极实施“摊前一个桶”等活动,确保了垃圾不落地的管理效果。

(九)加大了城乡环卫均等化推进工作

各区在抓好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上,还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基层乡镇。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在全市行政村建造了400多个垃圾收集屋,配置了1000多套垃圾收集桶,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十)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卫工作,今年又拨出900多万元专款,计划购买一批新型道路清扫设备,目前资金已到位,正在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新型扫路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市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桂林洋高校区日转运能力为400吨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方式)项目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年底可正式投入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将开创我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新纪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小街小巷卫生管理还需努力。一是宣传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居民卫生意识和积极性尚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沿街单位、店铺“门前卫生三包”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部分街道和居委会人员不足、经费紧张、设备简陋。

(二)夜间垃圾管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流动摊贩、夜宵摊点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有时会导致夜间垃圾卫生脏乱问题回潮。

(三)卫生“盲点”仍未彻底消除。城乡结合部脏乱问题还依然存在,乱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城中村、倒闭企业周边的卫生状况不尽人意;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标准还不够高,人员配置、经费保障、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和配套。

五、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研读领会十七大文件精神,并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加快推进环卫改革,努力实现我市环卫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继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继续抓好“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椰城环卫杯检查评比工作,严格各项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一是组织各区环卫局加大市区道路清扫保洁力度,确保活动期间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积极协调各区环卫局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确保道路干净整洁。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卫生死角清理整治行动,坚决遏止和消除垃圾污染源头。牵头并组织各区环卫部门重点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空旷地带等部位存在的卫生死角进行详细排查并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废品收购站和空旷地带周边等部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及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治。三是加强环卫设施管理,努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严格按照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公厕管理质量标准,指导各区环卫局加强环卫基础设施管理,努力提升其社会服务功能。四是狠抓“门前卫生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确保沿街店铺门前干净整洁,无污染。按照“门前卫生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规定,要求市区临街单位、店户按照门前卫生责任书的内容(包卫生、包容貌、包监督)履行各自职责,要做到每条路有专人负责,明确责任。

(三)继续做好生活垃圾清扫、清运处理工作

为做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在保持城市大街小巷清扫保洁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区水域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检查工作,认真落实环卫业务计划、方案的编制工作,认真履行垃圾处理场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实行18小时不休作业。对进场垃圾做到随到随处理,及时倾倒,推平、压实、不堆积,尽可能按标准覆土,每日早晚喷药两次,基本上灭绝苍蝇,达到卫生填埋要求,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继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认真抓好颜春岭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扩容垃圾填埋区100亩,使用年限为10年,渗沥液日处理量达到500吨。二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长流中型垃圾转运站,日转运生活垃圾200吨。三是投资3000万元在市区新建6座小型垃圾转运站,改造升级一批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四是启动东南片区垃圾处理基地的项目。五是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按时完成工程进度。力争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竣工验收。并于2011年年初制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营监管方案,确保该厂正常运营、达标排放。六是按照《**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抓好公厕建设工作,2011年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公厕10座,改造公厕10座。

(五)加大投入,完善环卫设施设备

2011年计划投资4300万元购置环卫机械车辆116辆(台),其中道路洗扫车21辆、垃圾运输车36辆、电动垃圾收集车40辆、垃圾转运车5辆(配备容器10个)、洒水车5辆、吸粪车5辆、工具车2辆、挖掘机2台以及3000个果皮箱。改善我市环卫硬件设施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做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投资2000万元为农村乡镇购置8辆压缩垃圾车、100辆改装农用运输垃圾车、1000辆手推车、4000个垃圾桶,建设800个垃圾屋,使农村乡镇垃圾收集率达到30%。

(六)进一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在今年开展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6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增加50个,计划投资1100万元。采取新闻媒体、宣传册、海报、墙报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垃圾分类知晓率在试点单位人群中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参与执行率达到70%以上。

(七)认真做好垃圾处理费征收各项工作

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今年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水消费系数法的收费软件系统改造工作,同时组建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机构,于明年1月完成,2月开征垃圾处理费。

(八)继续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对全市工程车辆管理GPS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配备一些较先进通信、交通、摄相等保障器材,确保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二是继续加强对垃圾处置场的场地硬件建设,完善和更新部门机械设备。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的进展,从污染源头遏制建筑垃圾在处置运输过程中对城市道路的污染。要求各施工工地开工前,必须落实城区施工工地出入口道路硬化和设置管理人员及冲洗设备的量化标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不带泥土出入工地,以最大限度减少泥头污染城区道路的现象。

第五篇:2010工作及十二五规划汇报

苏庄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工作安排及“十二五”思路目标汇报

一、2011项目建设安排:

1、新农村建设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董家山村为重点推进村,投资20万元,做到庄庄通公路、户户有花有树有白墙、通水泥人行道,针对董家山村寨沟庄偏远闭塞,动员寨沟庄39户97人整体移民并进行安置。以苏庄村为重点,从“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着手,在全乡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2、以营林为主、增加林农收入新途径。投资103万元,对2000亩的宜林荒山进行绿化,主要栽植刺槐林1000亩,药材野生抚育(连翘)1000亩。

3、结合羊群品种改良,继续实施“三只羊”农民增收工程。投资60万元购买优质种公羊和母羊,在西古堆村、苏庄村、当处庄村和董家山村实施该项目,扶持300户(户均3只)贫困农户,变“输血”为“造血”,采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4、道路建设。一是新修官厅、封岳两个移民村通村公路3.5公里;二是协调有关单位改造苏庄村至十里沟口公路,改善交通环境。

5、全力协调做好山西合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峰水库沁湖庄园项目。目前规划评审已通过,公司、土管、乡村正在协调 1

土地审批工作,在明年的项目开发中,我们将全力协调处理景区范围内与村民相关的利益问题,力争使沁湖庄园的开发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6、组建“苏庄农家乐”旅游开发公司,依托张峰水库资源,招商引资,主要做好“三通一平”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7、依托“苏槐养蜂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逐步扩大规模,首先重点扶持10户养殖户发展800余箱蜂,形成合作社+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二、2011-2015年我乡发展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发展为要义,以创新为动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发展和谐的新苏庄,把苏庄建成全县有名的生态农业强乡、畜牧强乡和旅游强乡。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至2015年全乡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递增10%,达到2120万元。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达到8100元。全乡医保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形成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加强。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壮大太行黑山羊、苏槐蜂蜜、中药材、农家乐旅游四大绿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2700人以内。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二)计划任务和措施:

1、交通建设

一是重点协调安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与途经村村民相关的利益问题,确保施工顺利;二是新修官厅、封岳两个移民村的通村公路30公里,实施包括农村公路、社会服务以及民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是协调多方改造苏庄村至十里沟口道路20公里。通过三项交通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我乡道路条件,到2015年,实现与周边乡镇的良好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2、生态旅游

确立“旅游产业兴乡,绿色产业富民”的目标,全力协调做好山西合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峰水库沁湖庄园项目建设,协调处理景区范围内与村民相关问题。同时依托资源,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饮食服务和旅游产品,包括生活饭店、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农家乐自主游,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到2015年全方位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避暑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3、畜牧渔养殖业

一是结合牧坡改良工程,继续实施羊群品种改良工程和“三只羊”工程,扶持养羊大户10户,通过科技示范全面推 3

广舍饲养羊,标准化养羊,全力打造“太行黑山羊”特色品牌,实施“三只羊”工程,新建养羊园区3个,改良本地山羊3000只。到2015年,全乡“三只羊”工程惠及500户,滚动养殖2000只,全乡羊群饲养量稳定在4万只,实现人均16只羊,真正建成养羊强乡。

二是依托“苏庄乡苏槐养蜂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逐步扩大规模,扶持养殖户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合作社+加工+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蜂业生产走向生产、流通、加工、经营一体化的格局。

三是以张峰水库为依托开发建设水产养殖地1个,养殖面积20亩,水产品产量4吨,年人工繁育优良苗种20万尾,渔业经济产值20万元,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80元。

4、林果业

一是依托天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建设万只养兔基地,发展黄牛养殖500头,同时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二是以营林为主、增加林农收入新途径,投资500万元,对1.5万亩的宜林荒山全部进行绿化,主要栽植刺槐林1万亩,中药材野生抚育(连翘)5000亩,核桃经济林1000亩,到2015年实现人均2.5亩经济林,逐步形成产业化格局。

5、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90万元,主要建设在苏庄村建设水源工程(人字闸)三座,小浇地2处,深入开展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及品质,增加总产。

6、新农村建设

通过培植好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等手段,对西古堆村、苏庄村、董家山村、当处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整体巩固提高,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结合全乡401口人的移民搬迁工程,进行危旧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力争拆除危旧房面积约6000平方米,新建农民安置点4个,总建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实施村庄整治、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全覆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各村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清洁能源,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受逐渐引导农村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讲卫生、爱清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习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生态。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下载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门市京山县外资外贸外经工作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社会保险工作十二五规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开局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XX文件精神的第一年。完成好今年各项社会保险任务,对于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推进社保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今年,部......

    县商务局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县商务局“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落实“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

    山东省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

    县党史工作十二五规划

    中共**县委党史研究室 2011—2015年党史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县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推荐)

    一、“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要求,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实施方案

    “十二五”是我县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是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要求,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_十二五_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 —资兴市“十二五”规划办 自“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以及相关单位大力协助下,市“十二五”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