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文物众多、品味价值高、内涵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河南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加快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首先介绍河南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依据上一部分的问题分析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交通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6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这些,都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丁欢欢
2012-9-21 15:35:30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
摘要:近年来,位于浙江省北大门的长兴县依托自身优势和生态资源,旅游经济稳步增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旅游设施日益完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旅游管理规范有序。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旅游资源开发还有待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强化;旅游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长兴县主要从理顺旅游产业机制;推进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开展旅游业主题形象定位与市场开发大力发展本县旅游产业。
关键词:县域旅游,现状,具体战略,长兴县
旅游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能带动、吸纳就业,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县域旅游经济角度出发,以长兴县为例,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和未来方向。
长兴县是浙江省的北大门,与苏、皖两省接壤,位于太湖的西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
一、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近年来,长兴旅游在省、市旅游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体制创新、特色打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努力使长兴旅游实现“从有到优”的发展。数据显示:2006-2009年,长兴县接待游客从146万人次上升到624.38万人次,年均增长62.3%;旅游年收入从8.7亿元上升到44.1亿元,年均增长71.6%,2009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18%,景点门票收入从241万元上升到2032万,年均增长103%。
2.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长兴建县历史悠久,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诞生地,历史上佛教兴盛、名刹众多,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共有大小寺院200余座,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就了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明代中叶,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曾同治长兴,吴承恩在长兴为写《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是革命老区,有被誉为“江南小延安”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群。近年来,长兴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着力建设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体验为主要特色的“十大景点”,构成了长兴独特的旅游景观。
3.旅游设施日益完善。长兴县用于旅游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近10亿元。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扬子鳄村、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城山沟桃源山庄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3A级景区;大唐贡茶院、四座文化名山、朱氏宗祠、仙山湖景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仙山湖景区又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省级生态旅游区,成为湖州市首家省级生态旅游区;陈武帝故宫、西太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建设顺利推进。一大批景点的建成和成熟,彻底改变了长兴无景的历史,为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奠定了厚实基础。
4.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借助发展新农村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我县交通、区
位和自然优势,因势利导,长兴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00多家,初步建成和启动建设的休闲农业观光园20处,乡村农业旅游固定节庆活动13个,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2007年至今长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9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28亿元。
5.旅游管理规范有序。全县已发展旅行社(营业部)12家,其中三家旅行社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一家连续五年进入全省五十强。星级饭店8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4家,二星级酒店3家,正在申报三星级酒店1家,接待国内旅游者等各项旅游指标增幅明显,同比增长均在35%以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182人上升到目前的3818人,年均增长50.76%。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也于近年得到突破性发展。一个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乐趣”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彰显。
二、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有待加强。长兴虽具有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趣味性、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不能全部投入到使用中去,旅游景点内部配套功能还有待继续完善,如大唐贡茶院目前需进一步做好深层次开发和设施维护工作,扬子鳄村因征地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需要建立一个保护区参与式管理、合作管理、协作管理模式。同时,已开发的景区景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低、小、散”现象,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知名度还不高。
2.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强化。目前全县能够接待旅游团队的二、三星级中档旅游饭店数量还不够多,吸引中高端消费者的高档商务、会务、休闲度假的度假村或度假酒店还没有,休闲接待设施明显不足,各个景区内休闲配套设施也相当缺乏。通往部分景点的交通指示牌还不够健全,给外来旅游车辆带来了不便。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不够。县城的旅游集散功能不强,缺乏县城直达景点的旅游公交线路。中心镇旅游宾馆、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比较缺乏。
3.旅游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长兴通过实施目的地营销方式,已经初步将一些资源整合起来,但与大部分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运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如包括旅游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林业部门等经常因为部门利益关系而相互牵扯,直接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牵绊多、步伐缓。同时,由于旅游起步较晚,行业整体素质还不高,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现象,缺乏带头示范性企业;与国际国内品牌企业相比,长兴本土企业经营理念、发展规划、品牌意识较为滞后,在行业内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三、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战略
1.理顺旅游产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进一步坚持和强化旅游核心资源的开发投入政府主导机制建设,把重要旅游景点和旅游基础项目列入政府基础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强化乡镇主体意识,将乡村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魅力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规范引导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发展,积极举办各类农业节庆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强化部门、乡镇联动,强化对部门、乡镇综合目标责任制中旅游工作的考核,更好地形成相关部门
和旅游部门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速旅游“资源向产品转换”。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既整合产品资源又整合营销资源。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方向,支持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或主导旅游产品资源的整合和开发;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规范管理,强化旅游要素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投融资活动,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多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旅游景区(点)建设项目、生态环保项目、观光农业项目、休闲度假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鼓动工商企业投资旅游,我县旅游发展筹资丰厚的资金。
2.推进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十二五”期间,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有机结合,空间布局合理的“一中心六区一廊道”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中心”:以县城城区为中心,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要素,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将县城打造为旅游服务和集散的中心,宜游的城市。“六区域”:(1)顾渚茶文化旅游风景区。以大唐贡茶院为龙头,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2)合溪水库古生态旅游区。以十里古银杏长廊、合溪水库、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为重点,将其打造成为古生态旅游的精品产品。(3)仙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以仙山湖景区、中国扬子鳄村、二界岭山乡休闲度假区为主体,初步形成一个集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带。(4)城南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以城山、周坞山、城山沟桃源山庄、白茶特色街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高端休闲度假产品。(5)环太湖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塑造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的个性特色,打造与无锡和苏州太湖差异鲜明的太湖休闲度假品牌,初步形成环太湖旅游度假区雏形,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6)经典红色旅游活动体验区。以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旧址群为核心,争创4A级
风景区,以“江南小延安”为亮点,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廊道”:乡村休闲观光绿色廊道。将顾渚、金钉子、二界岭等各组团串联起来,形成乡村休闲观光绿色廊道。
3.开展旅游业主题形象定位与市场开发。强化旅游市场营销。搭建旅游营销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介的传播推广功能。同时,以旅交会为重点,组团参加浙江省、长三角、国内、国际及周边重点友好城市旅交会,积极探索展会促销新方法,增强推广实效。充分调动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扩大长兴县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巩固并深度开发以上海、江苏、浙东南、皖东南为主的长三角市场。积极培育市场半径500公里范围内的赣、湘、闽、鄂、鲁等新兴市场。组织特色专项旅游活动。大力培育发展独具长兴地方山水特色的各类节庆活动,如登山节、自行车赛、垂钓节、摄影赛以及采摘、土特产展销等活动,不断扩大长兴旅游的影响力,全面提升长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进一步推进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结合,充分利用电子网络载体,对长兴县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完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研究、提升和确定旅游主题形象,建立全县旅游视听识别体系、游客解说系统、形象宣传推广系统,通过外部加大宣传和内部打造品质,进一步提升长兴旅游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 长兴县虹星桥镇人民政府)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第四篇: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男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女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女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男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男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男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男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男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5、计划2011-2012年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用于处理散落在山林中的无主骨灰。
第五篇:河南省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
学校名称
专
题目: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宋体四号
学生姓名:宋体四号 指导教师:宋体四号 完成时间:宋体四号
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 河南 “三点一线” 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
内容摘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明确我省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河南省包括17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其中,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一:软实力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河历史悠久,记录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所以在其附近还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和西山遗址。
与黄河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还有巩义县,巩义县城有许多名人故居及古代庄园,著名的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杜甫故里、杜甫陵园。此外,还有于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康百万庄园,是我国三大庄园之一。
新郑的黄帝故里以其每年的祭祖大典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可是宣传力度大,具体的文化活动应该再多一些,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新添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文娱活动,借此加强大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又使大家娱乐其中。
综合各方面的旅游咨询,可以整合河南省旅游的四条精品路线。首先是沿黄风光古韵旅游:结合商丘黄河故道、开封悬河景观等,突出河南省的黄河旅游的核心地位;其次,功夫文化方面:以嵩山少林和龙门石窟为中心,联合荥阳苌家拳和陈家沟太极拳等与功夫相关和白马寺等佛教寺庙的旅游内容,形成修习武术、参禅悟道的功夫文化旅游路线;再者,古都文化方面:主要依托商城遗址公园、商都博物院、殷墟等景区,显示郑州商文化、安阳殷商文化、洛阳汉魏文化等,带动河南的古都文化游;最后一条是皇帝寻根旅游线路:整合黄帝故里、始祖山、皇帝宫等,体验黄帝文化,寻根拜祖。
北部文化与山水观光旅游组团: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以殷商文化和太行山水为重点,主要打造殷商古都文化,二帝信仰,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哲学,龙文化,林虑山和红旗渠,飞天旅游产品,培育“根源,文源,商源”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晋冀鲁豫旅游协作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安阳;副中心城市:濮阳,鹤壁;地方性中心城镇:林州和浚县.(2)东部寻根与宗教文化旅游组团:包括商丘和周口.主导功能是寻根旅游与宗教文化旅游,同时注重“商源”文化培育;重点打造古城文化,商都文化,人文始祖,万姓同根,道德之源,道教圣地的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淮海旅游协作区的对接 3
职能.中心城市:培育商丘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周口;地方性中心城镇:淮阳,鹿邑和永城.(3)南部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组团:包括信阳和驻马店.主导功能是山水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重点开发山岳生态休闲和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水库,湿地与温泉康体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山水休闲,避暑胜地”的旅游品牌;对大别山和确山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发掘和整理,培育旅游新产品;承担鄂豫皖区域协作对接职能.中心城市:信阳;副中心:驻马店;地方性中心城镇:潢川.(4)西南生态科教,山水休闲与文化观光旅游组团:南阳市范围.重点开发生态科教,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做“四圣”文章;承担鄂豫陕协作区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南阳;区内不设二级中心;地方性中心城镇:西峡,南召和桐柏.(5)西部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组团:洛阳,济源和三门峡.主导功能是文化观光与山水休闲度假;重点围绕“河洛文化”培育华夏文化源流品牌,发展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的观光与休闲旅游产品,作为沿黄旅游线的精品旅游区进行打造;承担豫晋陕协作区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三门峡,济源;地方性中心城镇:栾川,灵宝和卢氏.(6)中部都市文化旅游组团:包括郑州,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大中城市,大致上与中原城市群重合.主导功能是现代城市旅游,历史文化观光和郊野休闲;打造中原商务,会展,都市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构筑中岳“大嵩山”旅游产品体系,云台山为龙头的南太行山旅游产品体系,郊野休闲产品体系和城市休闲社区产品体系,打造“至尊中岳”和“武源”少林的国际品牌;以郑州,开封,许昌历史古都和黄帝故里为依托,联动洛阳,安阳,打造“自古中原帝王都”的文源,商源强势品牌.核心旅游城市:郑州,全省旅游交通集散,中转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也是本组团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客观特征,建议设立漯河为跨组团的副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中转接待和城市旅游.地方性中心城镇:登封,新郑,鲁山,兰考等.4
二:硬实力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存在问题
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 5
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较差,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四:解决方案
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 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以京广/京珠线,陇海/沿黄河线为纵横轴的旅游发展轴线;嵩山,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山水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郑-洛-安-汴-许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区;以郑州全局性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它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产品开发重点——“18个重点旅游产品”.黄河文化复合型旅游带,大中岳嵩山自然与文化旅游区,大伏牛山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度假区,南太行山山水风光与山前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生态与红色文化旅游区,洛阳古都文化旅游区,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区,安阳殷墟与殷商古都文化旅游区,中华商旅博览城,中华文化博览城,中国商业文化论坛旅游区,中华少林武术城,中华万姓园旅游区,河南博物院旅游精品景点,南阳四圣旅游区,商丘古城与商业文化旅游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区,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区.坚持旅游形象与区域形象同步,积极实施形象工程,塑造和提升目的地和区域整体形象.注重海外营销与国内营销并举;走多元化和个性化营销的路子,在珠 6
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中远程旅游市场区加强营销攻略.以创建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及实施“中原崛起”战略为契机,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优化影响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提高河南旅游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旅游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提供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优化旅游发展的机制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优良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信息工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旅游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河南旅游的竞争力.五:发展目标和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树立大旅游的科学发展观,依托中原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机制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立足于打造“华夏文化之源”的旅游品牌,塑造“黄河大观,万象中原”的旅游形象;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创造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旅游集约化,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中原旅游崛起”,在规划中远期将河南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动力产业.短期目标:到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突破2.24亿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总收入达到2609亿元,年均增长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全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加高级;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期将旅游业初步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长期目标: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65亿人次以上,年均增长 7
4-6%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5182亿元,年均增长6-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河南成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全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先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业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实现“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2012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整个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
有了去年好成绩的铺垫,2013年,全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86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
今年我省要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我省5A景区数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旅游集聚区、度假区建设仍然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方面转变,我省积极适应旅游新形势,提出2013年“七大加速计划”,即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速旅游品牌化、投资多元化、营销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企业集团化、旅游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