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4 05: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09物流16号谢文平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关于物流产业的基本认识

(一)物流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久已存在,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后,物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价值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8年以来,山东省经委以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山东省及其周边省份许多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例如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MerchandiselogisticsCo.)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如丹麦有利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UPS、TNT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在纷纷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外运所属天津空运公司,在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合作中,根据客户市场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不断规范、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服务内容从简单空运发展为全程物流服务,服务区域从天津市场扩展至全国,服务规模从最初的几笔货物发展到每月数百吨,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以货运代理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代理企业有数千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

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这5个部分的发展概况参见表1)。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0年我国仓储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仅为4.2亿元,1998年为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之多。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约为400—500亿元。

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流市场供求分析报》2000年中国国物流研讨会论文集,P14)。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见表2),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工商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运输和仓储等设施、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资源,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合理的交流和流动;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需求仍难以转化为现实。

(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例如,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

第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三)低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严重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是:

第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邓志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1999年第144期)。

第二,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设施也难以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目前,交通部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虽已经形成,但是仅有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级主枢纽开始投入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尚在规划之中。我国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第三,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以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为例,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

还比较少,汽车专用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等外公路仍高达20%以上;公路货运中各种专用运输车辆的比例仅占全部货运车辆的3%;沿海港口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北仑港、盐田港、秦皇岛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其他大部分港口或港区的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发达国家已极少采用的件杂散货运输方式在我国港口仍普遍存在;民航货运业还很不发达,全国航空货运飞机仅有14架,以客运飞机搭载货运仍然是主要的航空货运方式。

第四,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其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五,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我国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在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铁路运输总量中的比例都比较低,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第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能源,通过对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提出了新能源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如图

2、图3所示,中国2015年光伏装机量要达到10GW,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地震十分重视,重新检讨了能源结构,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点。除了ICTresearch传统意义上要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财政补贴内最大限度的推动光伏发展外,另外一个因素是电网建设。这主要是要解决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建设(电网的覆盖范围要包含新疆、内蒙等)和输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今后国家输电网络的完善,给西北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但是,2011年多晶硅、硅片附加值、电池片附加值、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产业链走势低位盘整。

3.光伏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及博弈方式

2011年8月1日,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非招标光伏项目实施统一上网电价。发改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如图4所示。2011年8月1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在京发布《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路线图》分析,按照以下假设:2009年光伏上网电价为1.5元/kWh,以后每年下降8%;火电上网电价以后每年上涨6%。则到2014年,中国工商业用电价格首先超过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率先实现“平价上网”。

4.光伏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核心功率调节组件,占整个并网光伏系统成本的10%~15%,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全球逆变器市场主要被SMA所控制,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KACO,FRONIUS,SIEMENS等第二梯队厂商占据了全球约30%的份额。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处在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但行业集中度高,进入难度大。

5.风电市场现状及分析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经历了从2006至2009年连续4年翻倍成长后,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892万kW,再创历史新高,如图7所示。中国风能市场在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会下降,出现风机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风电采购电价补贴也将取消。ICTresearch预计从2012年开始,中国风电建设速度进入稳定增长期。

6.新型电池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任务艰巨,还有较大的挑战,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推进。

2011年,国内锂离子电池的累计产量达到约22亿只,同比增长22%;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的累计产量为约5.8亿只,同比增长20%,铅酸蓄电池累计产量为12000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9%。从单月的情况来看,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从高位逐步回落;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月产量增速触底反弹。铅酸电池的月产增速呈下降态势。

动力电池市场的放量仍需等待。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动力电池市场,ICTresearch认为前景不容质疑,但其放量启动的时点应该2013年左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在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关标准的确定和商业模式的确定等阶段,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定位的过程还都没结束。因此其真正启动拐点的到来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空间同样广阔的储能市场,ICTresearch认为其发展时点应该在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之后,目前受制于高成本而难给行业带来实质影响。

五、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在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能源的产品厂商较多,种类较多,技术发展也比较快,所以竞争会比较激烈。因此,如何把握客户的需求,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金融压力,怎样去寻求更好的合作伙伴,怎样保持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并具有环保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领跑新能源这个行业。

参考文献

[1]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马重芳,大众用电,2007.[2]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悠悠期刊 :http:///

淘宝店铺:http://fabiaolunwen.taobao.com

第三篇: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5、计划2011-2012年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用于处理散落在山林中的无主骨灰。

第四篇: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资源匮乏、投资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马铃薯产业化,是宁夏南部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之一。以下针对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马铃薯产业化的优势与特色

1、自然条件优越

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马铃薯的主产区,尤其是沿着六盘山的低温阴湿地区是建立种植马铃薯基地的最佳地区。这里大部分耕地为酸性土壤,土壤富含马铃薯所需的丰富钾元素;黄土深厚,土质疏松;全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马铃薯生产期的7、8、9三个月;日照充足,5一9月份平均气温5一25℃,昼夜温差大。这些都为喜凉喜光、耐寒耐旱的马铃薯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2、宁夏南部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比较效益突出

宁夏南部山区是典型的半干旱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典型描述,故而,夏粮等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会颗粒无收。马铃薯种植恰好能够规避开规律的干旱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地的降水期与马铃薯的需水期恰好一致,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增产。平水年份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即使是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份,亩产仍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综合来看,在南部山区种植马铃薯具有稳定的经济收益。

3、马铃薯品质上乘,市场前景广阔

宁夏南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宁夏马铃薯的优势品质,尤其是马铃薯之乡—西吉,此地所产的马铃薯口感醇厚,淀粉含量高,耐储藏运输,是各种食品生产和工业淀粉加工的首选原料。目前宁夏的马铃薯加工主要有粗淀粉加工、精淀粉加工和变性淀粉加工三个层次,增值率约从65%到180%不等,己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马铃薯深加工的余地还很大,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等待挖掘。

二、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

1、传统扶贫作物变成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在宁夏作为传统作物,山川均有种植,但 90%以上集中在南部山区。2011 年全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 20 万 hm²,达 26.32万hm²,其中山区播种面积 25.4hm²。这里仅固原市五个县扩大到了 15.15 万 hm²(尤其是西吉县在2011 年的种植面积大8.33万hm²),年产鲜薯343.43万 t,马铃薯总产值达到 23.82亿元,已跻身于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马铃薯,在同类产业中增幅最大,已成为发展固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马铃薯产业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种植业及经济社会

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有望发展成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作用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2、生产向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通过科技投入,解决马铃薯品种病毒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问题 “九五”以来,根据实际采取区、县、乡、村四级分工协作,全成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负其责、滚动发展的办法,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研所、农技推广总站建起了病毒检测中心;在永宁望远、固原、西吉、泾源、隆德投资建成了脱毒繁育中心;在西吉县的火石寨、原州区的张易、泾源的香水镇建立原种繁殖田。自治区负责病毒检测、茎尖剥离脱毒、脱毒基础苗和原原种生产;各县负责脱毒原种繁育供应;乡村分别负责一、二级脱毒种薯的繁育。所繁原种由繁育中心统一贮藏、保管,一级种薯由繁种农户单收、分窖单独贮藏。形成了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技术体系的雏形,使马铃薯良种繁育逐步走上脱毒化的轨道。

(2)脱毒种薯生产繁育初具规模

自2003 年以来,在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参与和指导下,生产(原种)微型脱毒薯的能力逐年增强;建立了品种试验示范园,扩大了扩繁脱毒苗、原种繁殖田、一级种薯繁殖田的规模,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宁夏无公害优质马铃薯基地和优质马铃薯产品”质量认证各 11 个,建立了 2.03 万 hm²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基地;在2005 年新筹建了“固原市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 和“固原市马铃薯种薯质量与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

(3)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及专用型优质新品种 引进、试验筛选、育成内薯 7 号等高淀粉型品种;中薯 3 号等菜用型品种;大西洋等油炸型品种;克新 2 号等兼用型品种;费乌瑞特等薯条专用早熟型品种。

(4)对引进、选育的品种进行了适度范围的品种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采用对不同地区不同马铃薯育种品牌,使其形成适度性。从兼顾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出发,部分骨干企业已开始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年初和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保护价,订单种植连年增加。同时,对农民所交原料实行优质优价,宁薯8号、9号、陇薯3号、青薯2号等淀粉含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收购价高出其它低淀粉品种 40-60 元/t,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专用薯的积极性。

(5)各类专用薯生产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马铃薯专家的协助下,编写了《宁夏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宁夏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控制规程》,引进了 100 多个马铃薯品种材料,选出多个适合当地栽培、增产、专用的优良品种,帮助当地提高马铃薯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科技含量。

3、利用结构现状

作为传统优势作物,宁夏种植马铃薯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除手工小作坊生产少量粉面、粉条外,马铃薯多限于鲜贮、鲜食、鲜运、鲜销。尽管炒土豆丝在高档饭店的餐桌上已有了立足之地,炸薯片、薯条、薯泥等在各类西餐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但在当地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中,除少数地方作为主食直接食用外,90%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现在加工品多为粗淀粉及其粉丝、粉条、粉皮等初级产品,深加工品比例小,产品品

种类型少,结构单一。在宁夏及全国马铃薯产地,仍然缺乏某些相应的马铃薯精、深加工技术与工艺,马铃薯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4、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

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在宁夏历史比较悠久,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开发,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和市场大潮的磨砺,以生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年加工转化马铃薯的能力逐年提升,已形成了年加工超过 28 万 t 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建立了全国销售网络,在国内淀粉市场上占有率近半,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淀粉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向产业化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千家万户种植为主体,以大企业为骨干,与小企业、农村作坊大群体多层次加工竞相发展区域化布局、基地化栽培、企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市场建设起步,销售步入正轨

(1)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外销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市场建设在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市场建设滞后,缺乏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不能有组织大规模地外运销售,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外销仅靠贩运大户在马铃薯较集中的产地和系列产品加工地组织货源。

(2)依赖贩运大户促进流通

依托现有的贩运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组建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加强了全市马铃薯市场信息、产品购销、资源优势等宣传促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外销环节的压级压价和哄抬抢购等无序竞争的局面。

(3)鲜薯外销,飘洋过海

菜用鲜薯主要流向广东、武汉、内蒙、上海、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陕西等,甚至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鲜薯外销量大增,缩小了宁夏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让农民在马铃薯产业链条的最初端直接获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4)以淀粉为主的加工产品市场看好

马铃薯淀粉特别是全粉、变性淀粉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好,有竞争优势, 加工、营销企业利润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好。主要销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等地。由于近年出口量下降,对淀粉需求趋缓。

6、政府和社会各界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马铃薯产业作为宁夏“支柱产业”之一,在宁夏区、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实施科技项目、项目资金的安排上,逐年加大。为加强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2004 年固原市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广泛调研,相继完成了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包括区域布局、生产基地建设、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报告,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库,召开马铃薯产销形势分析研讨会,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针对企业资金缺口大、技术改造缓慢、商品菜用薯外销运输难等问题,及时协调信用社、农行、中国开发银行、财政、扶贫办等部门提供资金扶持;银川铁

路分局解决外运火车皮问题;市计委、经贸委、外经贸局等部门利用行业和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改造难题,拓宽马铃薯销售市场;市农牧、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交警、农机、工商等执法部门,全力维护马铃薯运销的畅通。

三、宁夏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

1、思想观念制约

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相比于甘肃定西来说,在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制约:两地都属国家确定的“三西”重点扶贫开发区域,相似的自然条件,一样的发展基础,共同的政策机遇。然而往日定西看宁夏,如今宁夏学定西,定西市怎样胜过宁夏的?这就和宁夏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关。首先,定西干部群众能够遵循科学发展,持续经营的原则。其次,定西人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最后从精神状态上看,在扶贫和产业开发过程中,定西形成了“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局面。

2、产业内部各环节制约因素较多

目前,宁夏在种薯繁育、种植和加工方面尽管探索了一些新路子,也已经初具规模,马铃薯特色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用产业化的要求来分析、评价,宁夏马铃薯产业和全国一样仍然处在初级发育阶段。虽然,宁夏南部山区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主体的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宁夏近年来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之一,但与“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从种植生产—原料薯(或商品薯)销售—加工转化——市场销售,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有机统一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3、科研投入不足 ,各自为阵

近年来,宁夏先后投资建起了自治区林业研究所脱毒检测中心,固原、西吉、泾源、隆德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固原农科所马铃薯育种研究室,但因实施育种、脱毒技术的单位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资金分散,规模小,起点低,检测手段滞后,加之脱毒检测中心远离种薯生产基地,与生产脱节,不能适应生产、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

4、企业资金短缺

宁夏马铃薯产业中的加工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仍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不善、负债率较高,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效益难以再上新台阶,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返哺”农业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抽不出精力(特别是资金)搞原料基地,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应有的、紧密的、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还未建立。

第五篇: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吴利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长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省各种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十分明显,据初步估计,在240多个建制镇中传统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就接近60个。此外,苏南地区的IT产业、晋江的制鞋业、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北清河的羊绒和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等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当然,其中大多数都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产业发展出现了集群化趋势。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它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重要的关注对象。本文在回顾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集群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一、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特征

1。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兴起

产业集群并不是现代经济才出现的组织方式,欧洲早在19世纪就存在不少特色“产业区”(马歇尔,2005),只是当时没有被称为产业集群,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深入地研究。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都可以看作典型的产业集群。但是,建国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产业范围扩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准集群“,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比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界定标准的缺乏与识别手段的限制,对于产业集群的准确数量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由于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识别存在严重的泛化问题,将产业与产业集群混同,或简单地将产业集群等同于主导产业,所以不同学者对国内产业集群数量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2001年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对全省的产业集群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在88个县市区中的85个,共有产业集群800多个,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而全国各类产业集群则达数千个,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顾强,2004)。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列举了全国主要的产业集群,共有736个(倪鹏飞主编,2005),虽然比上面浙江省所列出的集群数量要少,但也还是存在泛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此列出的只是一些经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并研究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现象,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产业构成与基本特征等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表1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省份

地区

产业

省份

地区

产业

北京

中关村

信息产业

浙江

安吉县

竹制品

河北

辛集市

皮革

绍兴县

印染、制造

清河县

羊绒

嵊县

领带

江苏

苏州市

电子、服装

诸暨市

袜业、衬衫

昆山市

电子

义乌市

小商品

吴江市

电子

永康市

五金

浙江

萧山市

化纤

衢州市

羽毛球

宁波市

服装

临海市

彩灯

鄞县

服装

福建

晋江市

服装、旅游鞋

余姚市

模具

江西

景德镇

陶瓷

永嘉县

纽扣

山东

寿光市

水果、蔬菜

平阳县

塑料编织

广东

潮阳市

针织

苍南县

标牌

澄海市

玩具

瑞安市

摩托车配件

佛山市

陶瓷

乐清市

低压电器

顺德市

家用电器

海宁市

皮革

南海市

布绒玩具

平湖市

箱包

江门市

摩托车配件

桐乡市

羊毛衫

新会市

不锈钢器具

温州

鞋革、服装

深圳-东莞—惠州

计算机配件

湖州市

童装

2. 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省份之间,最后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下面分别论述。

(1)区域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出现.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沿海地区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得到发展,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块状经济十分活跃,形成各种产业集群或者说“准集群“。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呈现出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逐步“北上”的发展轨迹(倪鹏飞主编,2005)。并且,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展的态势.①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早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早于其他地区。目前,这里的典型产业集群主要有东莞电脑及相关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市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和石湾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汕头市澄海的玩具产业集群和潮阳的针织品产业集群,以及中山市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深圳等地区进行试点,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发挥靠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区位优势,吸收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依靠地区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选择投资地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信息成本,一般偏好已有外商投资的地方,使得这种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区集聚的特点,尤其是投资方向相同或相关的外资企业,这种“扎堆“的集聚倾向更为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区从发展之初就集中了大量的相关产业的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的集中地很快成为某一产业的集中地.随后,一些国内投资人也纷纷设厂,加入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行列,因而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内部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业的企业集群。

②浙东南地区

浙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2%。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朱华晟,2003)。这些地区的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大部分地区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享受到大量的政策性优惠,以温州和金华为代表的浙南地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一条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供销人员为骨干,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温州模式”.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永康的五金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诸暨的袜业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带动的话,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是以地区产业园区为主形成的.苏州、宁波及其周边地区依托临近上海这一经济、技术辐射中心,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等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许多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主要有苏州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等。

④环渤海湾地区

除东南沿海之外,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也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主要有山东寿光水果蔬菜产业集群、文登工艺家纺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辛集的皮革产业集群、白沟箱包产业集群、胜芳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集群,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在上述产业集群中,北京的中关村可以看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代表,发展比较早,其他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发展也较晚。这些特色产业有些是发挥传统的优势,在过去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安国的中药产业集群;有些是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在为城市工业的服务中,由城市逐步带动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先在一些点上干起来,然后逐步扩展,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最后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生产同类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有些则是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的,如寿光的果蔬产业集群.⑤其他地区

虽然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更是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浙东南地区。但是,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例如,中部地区有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集聚,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集中区等;西部地区有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也有集群化的趋势;东北地区长春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庆石化产业等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集群化趋势。不过,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同类或相关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地方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2)省市分布情况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这五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例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至今为止授牌批准设立的前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包括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见附录)。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

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块状经济“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董树荣,2005)。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和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目前,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温州市区打火机产量占世界的70%;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海宁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从表2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一些主要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都很大,其中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镇袜业、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永嘉桥头镇钮扣等都超过50%,而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台州摩托车、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诸暨大唐镇袜业等的产值规模则超过200亿元。

表2  浙江主要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义乌小商品

289

70%

永康五金

250

超过50%

绍兴纺织

737。8

33%

温州打火机

20多

80%(占世界份额)

台州摩托车

312

10。5%

宁波服装

500

12%

温州鞋革

439。5

25%

永嘉桥头镇钮扣

20多

85%

嵊州领带

100

90%

仙居白银

25%

海宁皮革

135

25%

铜庐制笔

27

40%

诸暨大唐镇袜业

236

65%

迂缓阀门

90多

30%

资料来源:秦海霞,《“小狗经济”的惊人能量》,《小康》2007年第2期。

此外,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产业集群也比较多.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大约占了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1/3(王珺主编,2004)。较典型的专业镇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揽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60个不同规模的“准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0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3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刘义圣,2005)。较典型的有泉州晋江和莆田的鞋业、厦门和漳州的视听产品、石狮的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漳州家具、福安电机电器、南安水暖器材、德化工艺陶瓷等.江苏省产业“集群化”推进也较为迅速,现已形成各类“准集群”约110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2004),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近40%。较典型的有昆山PC制造、常熟服装服饰、邳州板材加工、丹阳眼镜、杭集牙刷等。例如,扬州杭集镇的牙刷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占世界22%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赣榆县古河套村每年生产各类酒瓶盖达6。5亿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3)城乡分布情况

以上反映了产业集群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集中地区,然而在这些地区内部,产业集群往往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多出现在一些边缘地区、城市周边地区.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集群外,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而不是人口和产业更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例如,目前全国授牌的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这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区位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小企业是从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周边进行了各种园区建设。最明显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特色、专业村镇:由于“三来一补”带动而形成的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当初外资进入时,正是看重村镇土地成本的低廉,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温州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都是本地农民,且很多都是通过农村家庭工业而逐步形成,例如苍南标牌集群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器之都在温州市的柳市镇,等等。产业集群的结构和组织特征

(1)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

企业生产活动按所处产业可以分为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和低附加价值产业等,按产出的性质还可以分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一般中间产品生产等,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特征决定了集群的产业构成。从产业构成和生产形式来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覆盖了从纺织、制衣、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到医药、电子等现代产业,既有中间产品生产也有最终产品生产,既有有形产品生产也有无形产品生产,但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的发育还非常滞后(钱平凡,2003).虽然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但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轻工产业领域,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塑料、汽摩配件、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产业。大多数集群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重工业领域,只有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产业集群则出现较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数量十分有限。少数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个别地区。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组织结构以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产业集群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群生型,而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形成许多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中除极少数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和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成.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东莞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523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0家,三资企业1622家,民营企业4660家.浙江省总人口4600万,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1个个体、私营企业(吴德进,2005).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温州市,原本就没几家国有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78%下降到2000年的17%。这主要是中国改革的路径造成的: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比较滞后,而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以“大而全“组织模式为主的中国大型企业基本上难以形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集群核心。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与分类

1。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

(1)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就中国产业集群的产生而言,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才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如温州柳市镇的乐清求精开关厂,1984年7月创办时是一个典型家庭作坊,只有5名职工,年销售收入不到1万元,但是它抓住了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机遇,大力扩展市场,并且通过效仿、衍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柳市镇已有生产低压电器企业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2)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地方政府通常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四是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五是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七是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张曼茵,2005)。

2.形成途径与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地方基础、驱动因素等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类产业集群:

(1)依据地方传统优势,主要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根据传统优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以地方文化或企业家精神为基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或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温州是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传统吴越文化或现代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在这里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因素也是导致江浙其他地区大量出现产业集群的原因,它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集群最主要和最广泛的诱发因素。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很多,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一些手工业集群地区,如福建德清的瓷器、江西省万载县和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河南骡河的食品加工、江苏邳州的木材加工业等,主要得益于本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特色资源.(2)基于市场或交通等区位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发展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沿海一些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商投资,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形成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苏南地区、胶东半岛外资企业的大规模集聚等,前者形成的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品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一些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化交易集散地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起来,或依靠外部市场逐步形成。如福建晋江的制鞋、广东佛山的陶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

(3)与大企业相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

有些产业集群是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长春一汽制造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形成的企业网络、生产配套体系.另外,也有一些是通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逐渐形成的.一些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拆,鼓励工人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最后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最终形成类似于为核心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4)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本,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集中的智力资本密集地区,通过技术人员的自发创业,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依托中关村地区高校与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创办企业并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出现.(5)政府直接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依靠政府规划培育起来的各类园区很多,如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其中有些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园区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在“园区化"的基础上已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导下培育产业集群比较难以成功。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与驱动力量

以上对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但是,应该看到,就像产业集群内涵所预示的那样,每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东莞IT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晋江制鞋产业集群、温州的产业集群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例,来揭示产业集群在中国兴起的基本驱动因素。

(1)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莞IT产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承接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大量转移,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设备.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中游产品配套,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东莞承接日本、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电子信息、电子五金为主的IT产业集群,仅石龙镇就承接了日本美能达、京瓷公司、三协精机以及台湾EMC等产业的转移,形成年产复印机40万台、打印机60万台、照相机240万台的规模,还吸引北大方正等企业落户,形成电脑整机100万台、显示器150万台的生产能力(曾祥效,2005)。东莞的IT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毗邻香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低廉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外合作,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抓住90年代中期国际IT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本地,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目前,该集群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投入成本低廉和地区产业规模效应.②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目前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它依靠地区独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利用地区产业政策,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按原苏联模式规划建设的文化教育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学者云集,然而科研成果与经济脱节,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在中关村涌起,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从贸易和服务起家,进行了计划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尝试,到1988年成效显著,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北大、清华、中科院和“电子街”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小政府,大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到6000多家。同时,上万家电脑配件销售公司也云集中关村.此外,中关村的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地区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各种方式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关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王缉慈等,2001).③晋江制鞋产业集群

处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福建省,也有典型的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晋江是福建东部沿海一个县级市,土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从全国范围来看,晋江的经济规模并不算特别突出,但那里的一些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程度却是相当惊人的。目前晋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享有“中国鞋都”之誉,现 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鞋材企业2000多家,年产各种鞋类8亿多双,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已经形成以鞋材、鞋机、制鞋一条龙开发、配套齐全的运动鞋、旅游鞋产业链。2006年晋江鞋机总产值超过13亿元.晋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依靠地区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发展起步,发挥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把传统的手工加工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它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鞋行业在晋江既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也不具有浓厚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上的优势,又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依靠侨资和台资,以来料加工为主,以出口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合作与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使晋江制鞋业产生了群聚效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晋江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目前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是中国鞋业行业规模最大、覆盖层面最广、国际性专业性最强的展会之一,历经七届成功举办,博览会成效显着,被业内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称誉,总展出面积逾22万平方米,与会客商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上百个城市。

④温州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产业集群中最为典型的是温州市的产业集群。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国家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被国内外经济学者称为“温州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为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的纽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阳萧江的塑编、苍南龙港的印刷、市区的皮鞋、打火机、眼镜等。温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很有特色,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如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利用了劳动分工的效率,依靠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地区小企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也很有自身的特点。宁波的服装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优势,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制作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和第一套中山装,开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并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的第一次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许多服装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排料、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提高生产设备的加工工艺水平,全市绝大部分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大规模的机械化成衣生产代替熟练的手工劳动,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集团军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第二次浪潮,宁波服装也凭此奠定了在国内的龙头地位.这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但是,当时宁波的服装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在市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发展有放缓趋势.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帮助下,宁波服装产业开始走集群化的道路,由于原有基础比较好,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地区很快形成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内部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支撑条件越发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随着集群化的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于它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多,品牌优势很强,这在中国产业集群中是比较少见的。

(2)代表性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以上5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貌,但从行业类型、发展诱因、要素类型和主要经济优势等方面看,这些产业集群各具特点(详见表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而言,以东莞为代表的IT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资投入和海外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这类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保持地区的成本优势并强化集群内部发育.以温州为代表的低技术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就是以高度发达的流通网络为背景,实现低成本、低技术的经济规模扩张,但这类产业集群是很容易被模仿的,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是保证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是它依靠品牌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发挥这些品牌的市场效用,并且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是当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面对的困难。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国IT产业的市场脉络,培育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和IT人才。但是,作为中国知识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关村能否实现国外技术的本地化,能否成为中国IT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能否最终成为以创新为主、有自身发展动力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关村未来的长远发展走向。

表3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典型产业集群

行业类型

发展诱因

要素类型

主要竞争优势

东莞IT产业集群

机械加工制造业

优惠政策,区位

优势,外商投资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规模效应

晋江鞋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外商投资,开放

政策

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

温州乐清低压

电器产业集群

初级加工产业

市场机制,民营

经济

劳动力密集型

市场专业化,劳动力低廉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历史传统,产业

基础,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品牌优势

北京中关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

地区优势,政府

政策

技术密集型

知识、人力

资本丰富

三、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而非常需要政府在把握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概括地讲,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当前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产业集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例如,“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五金产业集群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2004年,小榄镇五金产业总产值从4525万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8%;企业数从47家增长到3079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4。6%;从业人员从4552人增长到82456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6。5%.绍兴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总产值从198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企业数从7家增长到162家,年平均增长率达18%;从业人员从4383人增长到20147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4%.尽管不可能一一列举所有产业集群的增长率,但由于产业集群的高成长能力,其规模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2。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制造为主,逐步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多个专业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某一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的现象也非常多见.例如晋江制鞋产业集群带动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由此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浙江省多个服装产业集群拉动台州服装机械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等等。此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也纷纷走上产业集群化的道路,如陕西户县的包装箱集群、湖北仙桃无纺布集群、江西文港制笔产业集群等,都是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典型,而且东北的汽车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内蒙古的乳制品产业也正朝产业集群方向努力发展。

3。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产业集群能够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群体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又逐渐升级与壮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目前品牌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和重要竞争手段(顾强等,2005).例如,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运动鞋服、陶瓷建材、食品加工、玩具文具等多个不同产业集群,共产生了安踏、七匹狼、劲霸、九牧王等几十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获得了包括“中国鞋都”在内的11个国家级的区域荣誉称号,“晋江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广东,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现已形成了“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等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的“杉杉”、“雅戈尔”、“步森”等著名品牌也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生的。2005年,山东省文登市“云龙”和“艺达”双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为文登家纺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极大促进了地区产业发展.4。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

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以浙江为例,温州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正泰、德力西等多家大规模企业集团,而且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探索。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形成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张,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0%左右的销售额(吴德进,2005)。广东顺德、惠州等地的产业集群中,诸多家电企业更是发展成为产业巨头,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5。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作为“西樵模式“的创造者,广东西樵加大升级步伐,建立了中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将引领百年纺织之乡实现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市场化原则,海宁建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行业信息中心等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功能机构;同时依托专业区,积极创建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雏形初步显现,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改善产业集群的总体结构状况。

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既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灵活专业化又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因而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讲,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入,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其他重要而独特的影响。

1。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非国有经济为核心构成的,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非国有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增长,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这都会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并确保改革的成果。例如,浙江省东南部产业集群极大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而北部的宁波、杭州等地产业集群成为外资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经济增长大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2003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基本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省的财政收入,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非国有企业。

2。有利于对外开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其发展,市场开放与对外交流都是其必要条件。没有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的自由迁移和产品的对外贸易,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企业的自由迁移,增加产品的对外贸易。同时,产业集群必定是外向型的经济,中国的产业集群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球市场的30%,河北清河的毛绒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3。大规模吸收劳动力,促进地区城市化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它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城市化。例如,温州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的结果,河北清河、山东寿光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促进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市场化改革并提高地区城市化程度,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中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业集群是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例如,河北的清河、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内蒙过的鄂尔多斯等地,都是因为一些产业集群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五、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手段.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几个明显的特征,即整体的不充分性和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行业相对集中和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发展阶段初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下面,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分析。

1.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即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基本集中在东莞、惠州、晋江、温州、宁波等地区。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因为中国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是没有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而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多种原因造成这些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各大中城市虽然集聚了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但过去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链条全部“内部化”了,由此限制了产业的集群化,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是产业集群没有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充分发育的重要原因。

2.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低要素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分工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发展服装、鞋帽、小商品、小五金、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市场机制下的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有关.从行业的特点来看,这些行业市场放开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门槛低、小企业比较有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容易在这些行业形成。但是,这种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来源也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由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末端,中国的产业集群更易受上游企业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低要素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为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较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少.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并非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基本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各专业镇聚集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仿制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和产品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所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合适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等等.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内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低于3%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还不足1%。

4。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

中国的产业集群绝大部分还没有发展成熟,许多萌芽性的产业集群面临着发展困难。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滞后之处。比如东莞的IT产业集群,国外企业的分支机构虽然比较多,但根植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游弋性(loose—foot)企业,已经有向苏州转移的趋势。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其发展远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缺乏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不能有效利用知识集聚的优势,能真正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的仅仅是其作为国内较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市场功能.5.受行政和地域限制严重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很大制约.如前所述,中国产业集群虽有相当的发展,但这些产业集群大多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带或者中小城镇,受地域经济条块分割的影响依然非常严重。结果导致产业集群多以镇、乡或“园区”为单位,覆盖的地域范围往往较小,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直到今天,不少企业的产权关系还很模糊,对政府部门的依赖还很严重,根本谈不到企业的自由迁移和集聚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很不完善,国内市场不发达,地方割据现象非常严重,资本流动、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等方面至今依然存在制度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下载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提......

    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孙凤民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珠宝行业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讲,起步......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http://2009-11-5中国设备网文字选择:大中小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

    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

    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开发区是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构筑外向型......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李兆荣 摘要: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但由于商业模式、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乘......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

    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目前世界第三方物流平均仅占物流市场总额的5%,即使在物流较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份额也只有30%左右,如德国占23%,法国占27%,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