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分析
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分析
普洱茶是采用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树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发酵工艺而制成的一种茶类。它有汤色栗黄、口感醇厚的茶品特点,并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中国茶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茶叶品种。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但喝普洱茶的风气与和普洱茶的各种品饮方法、普洱茶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则是从香港转至台湾,然后再由台湾传播到中国大陆。
20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开始在中国大陆萌芽,普洱茶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普洱茶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当中,此时的普洱茶主要是以礼品的形式在这些人群当中流通。此时为普洱茶消费的萌芽期。
2000年至2001年,随着普洱茶的慢慢普及开来,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由于大部分厂家采用的茶青都是台地茶,再加上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还不够,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生茶。
2001-2002年,随着台湾、香港等地茶商陆续进驻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由于这些茶商较早的接触普洱茶,经过他们的宣传和普及,喝普洱老茶慢慢成为消费主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风气一时在消费者中流传。并且此时的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广宣传也逐渐展开。
2003—2005年,是普洱茶的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云南的千山万水之间,普洱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此时的普洱茶市场也进入一个你争我夺的混乱时代。收藏市场、拍卖市场迅速扩张,消费市场、礼品市场进一步囊括普通消费者。普洱茶茶叶产品从当初的台地茶、古树茶、野生茶等茶青的竞争和不同山头茶青的竞争,进入一个以品牌为导向的普洱茶竞争时代,这也是普洱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普洱茶市场分析
(一)普洱茶产品与市场
如果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普洱茶消费市场,那还为时过早。市场的迅速成长并不代表这个产品的销售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轨道。普洱茶的真正火热还不过十年的时间,而飞速成长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这个市场还很稚嫩,还很不稳定。去年下半年,一则“猪圈发酵普洱茶”的报道引发了普洱茶市场的震荡,虽然后来证实这不过是一则不实的新闻,也得到了澄清,但给市场和商家带来的伤害却不是短期可以消除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当前普洱茶的消费者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普洱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消费者缺乏的消费理性带来的是这个市场的不够理性。笔者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拿了一沓普洱茶宣传资料在广州白云机场的侯机室等人,身边还有几个同事,大家恰好也在聊普洱茶。一个空姐可能是听到了我们的话题,就停下来问我们是否有普洱茶。开始我还错愕了一下,就说我们不卖普洱茶,只把手中的一份资料给了她,跟她说,资料上面有
很多,她可以找找。她拿过资料,左翻右翻,还是问哪是普洱茶。这下我就乐了,因为那张资料上都是饼茶的图片,她看了图片还在问普洱茶在哪,说明她根本就没见过普洱茶,而她居然停下来向我们打听,又说明她是听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信息,对这个产生好奇或者兴趣。
这个事例虽然比较极端,但很正确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普洱茶认知的缺乏,这既是一个比较新鲜事物在消费市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也说明这个市场存在的隐忧。因为消费者对产品认识不深就很难产生很强的信任,而没有牢固的信任基础,市场的繁荣必然是一个表象,一旦再遇到“猪圈普洱茶发酵”事件,市场崩盘都有可能。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所担心的问题。
所以,厂商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在宣传上不仅加大了力度,而且也做得更为细致和深入。从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从保健功能到养颜美容等等都向市场传递开来,同时专家学者也著书立传,来宣扬普洱茶的各种独特之处。但市场的扩大,招引了许多新的厂商的进入,普洱茶的产品种类,更加纷繁缭乱,很多消费者也是摸不清头脑,不知怎么去分辨,这一乱象只有在大浪淘沙之后,才能显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格局来。
(二)普洱茶文化与市场
很多人把文化当成了化妆品,需要就来点装扮一下,而大多时,则把文化晾在一边;还有人就根本不知文化为何物,也就干脆不理这个东西。
喝茶是一件很文化事情,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而文化呢?很多人则认为,文化应该是缓慢的,麻烦的,很虚的。每次笔者叫朋友来喝茶,朋友就说,喝茶啊?那要很有文化喔,我可喝不了。而我总是回答说,什么文化不文化,也就是开水里面放几片茶叶啊,没你想的那么复杂的。
也不知是历史的原因,还是某些人现实利益的需要,总之普洱茶文化在与市场的接轨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普洱茶,也存在于其它茶。
一谈普洱茶文化,很多人就是掉书袋,翻历史,然后作出结论:你看,我这茶多有深度啊!这是普洱茶需要的文化吗?笔者认为,我们的厂商在谈普洱茶文化时,很多时候是在表现普洱茶的文化,而不是要让消费者去感受茶的深度。这也是我们的企业与外国企业的最大差别。
以立顿茶来说,人家今天成为茶业界第一品牌,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你能看到它在四处宣扬立顿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吗?有看到说某某历史名人为立顿茶正过名、写过传什么的吗?有看到宣扬立顿茶的原料是采自哪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山头的吗?没有。为什么?并不是人家没有这些东西,人家这些东西不是去灌输给消费者,而是让消费者在喝茶时自己是感受,去体悟。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感受,才能体现产品内涵的丰富性,才能让不同品味的消费者结合在同一个产品中。而我们的茶就不同了,普洱茶你也宣传六大茶山,他也宣传六大茶山,而且是灌输给消费者,开始还好,一旦消费者成熟点,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消费特性来,而这时,仅仅一个“六大茶山”能满足千万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要求吗?
还有就是,我们的茶文化,在表演茶艺、茶道时,往往喜欢注重一些繁杂的程式,务求一招
一式都有其来龙去脉,如果是作为学术交流还可以,如果是去向消费者宣传,这种泡茶方法可行吗?我的一些朋友之所以说喝茶是很“文化”的事情,怕很大一部分是嫌泡茶时的那份表面上的麻烦。喝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渴,或者说解渴时附带一些其它元素。所以普洱茶文化要靠普洱茶本身去传递,而不是厂商自己宣扬普洱茶有多么文化时,而茶的包装还是那么单调,茶的形状还是那么简单,喝茶的环境还是那么嘈杂。
普洱茶有文化,也需要文化,但文化归根结底还是为市场服务。为文化而文化不是做茶叶生意,为赚钱而文化,俗气而且也找不到文化的真谛。去年的“马帮茶道 瑞贡京城”万里行活动把马帮驮普洱茶的文化与普洱茶的宣传结合起来,让普洱茶的形象在全国各地树立起来,确实为普洱茶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运用普洱茶文化很成功的例子。普洱茶文化点很多,可以建造很多平台出来去让消费者感受。但重要的是,始终要认识到,普洱茶要营造的是一个“市场文化”或者“商业文化”,而不是其它的东西。
(三)普洱茶市场的分化
普洱茶的消费市场目前基本上可以分为:节日、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
节日、礼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些节假和婚庆等,对普洱茶一些比较了解的消费者和政府、商人等把普洱茶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上司、合作伙伴等,这也是一些普洱茶高端产品的主要消费方向。
拍卖市场:拍卖市场在我国还不是很成熟,普洱茶往往是借助名人和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以此为效应,获得消费者认同。与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相比,我国可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茶叶拍卖市场。许多茶叶拍卖还主要集中在制造新闻效应方面,还不是去真正培养这个市场的形成,这也是我们的茶叶质量好,价格相对较低的原因。
收藏市场:这是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之一,也是推动普洱茶发展的动力之一。收藏市场不仅吸收了许多新茶,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普洱茶行业中来。但是,当前的藏茶时常对普洱茶收藏价值的判断和收藏趋势的把握都没有深入的分析,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果当前茶叶市场的拍卖只是一种明显的炒作,那么收藏就是一种隐性的吹捧,都还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稳定市场。
终端市场:主要集中于对普洱茶的爱好者、茶馆等,茶馆不仅提供喝茶的场所,同时也出售普洱茶,普洱茶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这里宣传出去的。随着普洱茶整个行业的普遍提升,这一市场必将为更多厂家来争夺,也是普洱茶品牌确立的基地。
从普洱茶主要集中的消费市场特点来分析,可以得出,普洱茶还是一个集中于较高收入人群消费的产品。这一人群有消费能力、消费意识和对普洱茶认识较为深刻,同时,这一人群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对普洱茶不仅是作为一种饮品的期待,还有文化、保健、增值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普洱茶市场的发展态势和目前的市场状况,可以这样认为,普洱茶市场是一个以大流通批发市场兼终端消费市场的形态,普洱茶的资本与产品的转换主要在流通领域进行转换,这也是在以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和云南雄达、康乐茶叶批发市场
为辐射下产生的一个市场状态。
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通过北京、广东、广西、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国内外的一级或二级代理商销售产品,这些地区的代理商则通过自己掌握的固定消费群销售。这些消费群主要集中为茶馆和茶艺馆、节日市场、礼品市场,有的则通过更下一级零售商出售给对普洱茶的固有消费者。
二、普洱茶产区状况分析与普洱茶品牌建设
(一)主要普洱茶生产企业状态分析
普洱茶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目前主要形成了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集团、龙生集团、黎明茶厂五大茶厂为主,并有郎河、王霞、兴海、海鑫、田园、六大茶山、双江勐库等新兴企业迅速发展的市场状态。
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都是有着几十年茶叶制作历史的老企业。目前勐海茶厂以从一个国有企业成功转型为民营企业。勐海茶厂以“大益”牌为主打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它通过先汇款再发货的经销手法,以控制一级代理商为模式,既有效的维护了产品品牌,掌握了厂家与代理商之间的主动权,同时节约了资源。这是它这个老厂几十年来固有优势的发挥。
下关茶厂以生产沱茶为主,已然是云南最大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下关沱茶并没有勐海茶厂那样在市场上具有超强号召力的单个茶叶品牌。目前下关茶厂正在走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与目前茶叶市场以流通市场为主的形式不同。虽然台湾的天福茶叶是当中的佼佼者,但是以目前茶叶的消费特点来看,连锁模式的得失还需要在市场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黎明茶厂还是一家国营茶厂,虽然其历史悠久奠定了深厚的茶叶制作技术功底,但是国营体制的体制问题,影响了其产品在市场上号召力,其影响已经不可与勐海和下关同日而语。
龙生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绿茶为主的企业,进入普洱茶领域不久,但其依靠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优良销售团队,市场开拓迅速发展。目前其战略主要以国内重点市场为主。广东等普洱茶销售重点区域都设立了全权代理商,并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与代理商配合,进行渠道维护和产品推广。
普洱茶集团原名普洱茶厂,也是在近年迅速发展的一家云南普洱茶企业。代理商与“普秀阁”形象店双重开发战略,在产品销售与品牌推广方面齐头并进,为未来向终端市场的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它的云南普洱茶企业由于得市场之天时,和云南之地利,再加上主要领导者掌握了过硬的生产技术或固有的市场资源,所以目前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六大茶山、海湾茶业、兴海茶厂等这些企业的老板都是当初国营勐海茶厂的领导者或骨干,目前他们独立经营,各得其所,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普洱茶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改变。QS企业认证正在如
火如荼的进行,一批资金实力不太强的企业为了获得准入门槛的证书,便与广东等地的茶商进行资本联营,形成了生产基地与销售区域的结合和生产技术和商业资本结合的模式。
虽然普洱茶企业目前的产品并不难销售,企业发展也迅速发展,但是可以这样认为,这主要是普洱茶这几年的热炒,普洱茶在消费群中宣传的结果。所以市场发展不能掩盖这些企业的一些问题。其一就是,市场中除了勐海的“大益”,还没有一个厂家推出了一个有较大号召力的品牌,普洱茶品牌非常薄弱;其二是,普洱茶生产企业在人才团队建设和企业长远战略规划方面都做得不足,企业后劲的缺乏也是目前许多企业的现状;其三,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联系不够,而且产品制作单一,许多纪念茶、礼品茶没有挖掘好品牌价值,造成了销售困难,产品没有稳固的体系;其四,产品活动宣传炒得很热,但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连续战略,而且目前还有盲目跟风、雷同的宣传趋势,造成了资源的重叠,这既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企业与咨询策划行业沟通的问题;其五,企业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对终端市场的反应缓慢,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
可以预见的是,普洱茶还将经历一个时间的迅速成长期,各个企业彼此之间也将在这个成长期中慢慢接触并短兵相接,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普洱茶的品牌分析
普洱茶就目前来讲,还是一个农产品。农产品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很强,其产品品质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对目前的普洱茶来说还没法消除。因为,普洱茶的制作很大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工艺的,跟现代工业产品比较,普洱茶可以说是一个“初级加工产品”。而“初级加工产品”的原料特性基本上决定了产品质量。所以这些原因造成了普洱茶产品不可能有质量延续性。比如都是春茶,犹如天气的影响,今年的同去年的品质就会不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为厂家在建立产品品牌时会造成一些问题,因为一个品牌的产品每年的品质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就会影响消费者信任。即使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对普洱茶青品质的影响很小,但这个地方的茶青产量毕竟有限,如果市场扩大了,就必须到其他地方收购茶青,而此地茶青与彼地的茶青就会有差别了,这时品牌的麻烦就来了,因为不可能一个品牌的普洱茶有几种品质出来。
但如果不做品牌,市场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当前普洱茶乱象的根本原因。
从现在的普洱茶市场来看,做市场与做品牌的选择还是朝市场倾斜比较务实。但是,不能忽视品牌的打造。一个很正面的例子的就是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普洱茶品牌的成功,这个很值得其他企业参考。为什么是参考?因为勐海茶厂在市场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本身已经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大益牌”的成功其实还是“勐海”这个厂的成功,而“勐海”的成功是靠之前别无二家在消费者中积淀的影响力。而目前很多普洱茶企业都是几年的历史,十年的都很少,在历史积淀上明显不能同勐海相比。
从当前消费者的特点和市场发展来看,品牌的建设首先就是要突出连续性,在对消费者宣传时,应从茶品牌着手。当前的普洱茶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宣传时,很大一部分是强调茶的产地、茶青来源,或者乔木、野生等茶树的特点,所以也就造成了市场上遍地都是野生茶,大家都是乔木大叶种,或者茶青都是什么什么山头,至于茶是哪里产的,是什么品牌,往往成了附加。这不仅让消费者优劣难辨,容易造成市场混乱,而且很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从笔者对一些厂商的走访中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普洱茶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的空间。但随着七月份普洱茶QS认证工作的展开,市场将会有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但其作用还有待观察。只有期待我们的普洱茶在市场的洗礼中完善自己的内涵,去迎接一个更大市场。
第二篇: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男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女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女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男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男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男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男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男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5、计划2011-2012年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用于处理散落在山林中的无主骨灰。
第三篇: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开发区是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构筑外向型经济新格局的总体要
求,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准主导产业定位,突出产业招商,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截至“十五”期末,**开发区已经引进电子信息类企业达**家,此类企业投资累计达到**亿美元,占到开发区引资总额的7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代表企业有**、**等,形成了芯片制造封装、电子元器件、手机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四大行业,成为**市投资规模最大、资金密度和技术含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配套产业投资累计达到**亿美元,代表企业有**、**等,是目前**市最主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达到**亿美元,代表企业有**、**等,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几年,对**开发区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为开发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在国际资本转移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转移的主流,并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转移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稳定增长趋势将更加巩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发展潮流中,开发区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的特殊经济区,在我国的整体开放格局中将继续存在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产业链条还不尽完善,尤其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还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在服务意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国家对土地、信贷等采取宏观调控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和资金到位减缓,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对我区产业招商和发展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
未来几年,面对国际国内招商引资新形势,**开发区应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开发区的发展,要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工业园区的同时,充分发挥软硬件投资环境俱佳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优势,继续实施产业招商、载体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现**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加强主导产业宣传力度,突出产业招商
紧扣产业发展的主线,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新动向,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世界五百强等外资企业在我国寻求第二市场的机遇,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占先机。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形成电子为主体、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产业基地。锁定具体的招商区域,集中力量强化对美国、韩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日本的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努力打造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环境是形象,是财富。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的基础条件。**开发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加强配套商务服务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盗窃等案件的发生。
各政府部门应提高行政综合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内容,诚信服务外商,经常深入企业,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主导产业大项目、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开展全程式服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加强涉外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
3、发挥“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已开业的和已落户的老企业对选址准备投资的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要把积聚的产业、企业看作招商工作的优秀资源,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已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以此示范,消除外商的戒备心理,增强信任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入区企业的优质服务,让企业
以现身说法的形式验证本企业的成功典范,说服新客商。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范方式招商,是发挥产业链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径。
第四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09物流16号谢文平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关于物流产业的基本认识
(一)物流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久已存在,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后,物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价值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8年以来,山东省经委以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山东省及其周边省份许多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例如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MerchandiselogisticsCo.)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如丹麦有利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UPS、TNT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在纷纷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外运所属天津空运公司,在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合作中,根据客户市场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不断规范、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服务内容从简单空运发展为全程物流服务,服务区域从天津市场扩展至全国,服务规模从最初的几笔货物发展到每月数百吨,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以货运代理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代理企业有数千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
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这5个部分的发展概况参见表1)。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0年我国仓储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仅为4.2亿元,1998年为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之多。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约为400—500亿元。
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流市场供求分析报》2000年中国国物流研讨会论文集,P14)。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见表2),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工商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运输和仓储等设施、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资源,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合理的交流和流动;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需求仍难以转化为现实。
(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例如,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
第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三)低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严重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是:
第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邓志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1999年第144期)。
第二,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设施也难以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目前,交通部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虽已经形成,但是仅有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级主枢纽开始投入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尚在规划之中。我国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第三,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以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为例,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
还比较少,汽车专用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等外公路仍高达20%以上;公路货运中各种专用运输车辆的比例仅占全部货运车辆的3%;沿海港口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北仑港、盐田港、秦皇岛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其他大部分港口或港区的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发达国家已极少采用的件杂散货运输方式在我国港口仍普遍存在;民航货运业还很不发达,全国航空货运飞机仅有14架,以客运飞机搭载货运仍然是主要的航空货运方式。
第四,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其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五,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我国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在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铁路运输总量中的比例都比较低,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第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五篇: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中国纺织业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中的土工材料、过滤材料、农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护材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草拟“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了未来5年至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过滤、土工、医用、农用、棚盖、复合材料、消防服、阻燃产品等多个领域。这些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在全面介绍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浅显探讨渭南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渭南市是全国优质棉产地之一,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90多万亩,年均产原棉14万吨,其中皮棉7万吨。产地主要在大荔、蒲城、临渭等地。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户,总产值15.4亿元。主要分布在大荔县、蒲城县、韩城市、高新区等。
全市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主要产地以大荔县为主。2011年大荔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皮棉产量4.3万吨,占全省60%左右。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共31户,棉纺能力28.75万锭、纺机3000余台、络筒机100台、精梳机20台、转杯纺机7台。年产纯棉中低支棉纱4.2万吨,中窄幅细布1200万米,现有先进的400吨大型打包机生产线11条,年加工原棉能力7万吨以上,占全省的52.4%,实现产值10亿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低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
陕西金盾纺织有限公司是渭南市最大的纺织企业,成立于2008年6月,是由金盾纺织(泾阳)有限公司收购两大国有企业(原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和陕西农垦光华纺织厂)后重组而成的大型民营纺织企业。公司生产规模为9万枚纱锭,2600台织布机,职工46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名,管理人员130名,占地面积480亩,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公司下设公司总部、大荔分公司和光华分公司。重组前原有两个厂分别建于五、六十年代,经过50多年的生产运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市属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大荔县纳税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渭南市纺织企业主营棉纱、涤棉纱、各类坯布并收购加工皮棉有棉纱、皮棉、棉短绒、棉籽等业务,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二、渭南市纺织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渭南市发展纺织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客观优势(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适合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生育的水分条件、成长的土壤条件等)。但从全市纺织业发展现状来看,又有历史形成的自身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充足的原材料。全市棉花年均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皮棉约7万吨。渭南市棉花种植水平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就是陕西省重要的棉花基地。2011年,全市棉花产量占到全省的90%左右。
2、充沛的人力资源。渭南市现有人口552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农村劳动力246万。渭南市目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渭南技术学院等一批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名扬全国,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熟操作、懂管理的年轻人才,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这些人力可随时召集上岗。
3、低廉的生产要素。渭南市火电装机容量为737万千瓦,工业用电价为0.69元/度。水资源总量达20.06亿立65B9米,工业生产用水为1.9元/吨,2011年渭南市工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是10万元/亩。
4、地理位置优越。渭南发展纺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渭南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东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渭南中心城市南部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
另外渭南处于国家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渭南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2.13%;实现利税10600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利税的1%左右。由于渭南市棉花质量不高、纺而不织、织而不制,多为21支左右产品,而利润空间大、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少。
2、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单一。目前主要以低档纺织织布为主,且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对外依存度大,缺乏下游的印染、服装、针织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3、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科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难以通过行业间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形成人才、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
4、缺少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企业需要发展的原材料、纺机配件、器材、纱线、坯布物流等多在外地分散完成,原辅料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获取信息慢,地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不活跃。
5、纺织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现仅有蒲城“玉女”,大荔“同兴”等品牌的手工织布,虽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多是作为沿海城市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原料供应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缺乏承载行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行业指导、政策支撑、融资等服务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渭南市纺织业发展方向
今后,渭南市纺织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改和引进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做大做强棉纺、织造,培育发展印染和服装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努力提高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比重。培育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渭南市纺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2、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住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具体包括:
①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等,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高效精梳机等新型纺纱设备。
②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纯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新型化学纤维应用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新型化学纤维纯纺和混纺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注重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为我省功能性服装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③加快印染产业的引进和技术进步。重点引进发展先进的印染整理生产线,增加宽幅印染、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性纺织品印染加工整理生产能力的比例;推广应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④加快服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2-3个品牌优势显着、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渭南市在原料、人力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引进以功能性职业装、休闲装为主导产品的服装企业。
⑤积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充分发挥我省新技术纤维—芳纶的研发应用优势,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开发医卫用纺织材料、蓬盖类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产品,提升渭南市纺织产业水平。
3、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的决策、经营和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在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如陕西金盾纺织公司、陕西同兴纺织公司等,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渭南市纺织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紧抓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条件,把渭南市打造成东部纺织企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之一。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提升渭南市纺织产品附加值或拉长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研发生产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无水印染工艺的现代化印染企业;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企业;具有纺织品牌优势的功能性服装企业。
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纺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要推动企业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