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中国纺织业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中的土工材料、过滤材料、农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护材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草拟“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了未来5年至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过滤、土工、医用、农用、棚盖、复合材料、消防服、阻燃产品等多个领域。这些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在全面介绍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浅显探讨渭南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渭南市是全国优质棉产地之一,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90多万亩,年均产原棉14万吨,其中皮棉7万吨。产地主要在大荔、蒲城、临渭等地。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户,总产值15.4亿元。主要分布在大荔县、蒲城县、韩城市、高新区等。
全市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主要产地以大荔县为主。2011年大荔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皮棉产量4.3万吨,占全省60%左右。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共31户,棉纺能力28.75万锭、纺机3000余台、络筒机100台、精梳机20台、转杯纺机7台。年产纯棉中低支棉纱4.2万吨,中窄幅细布1200万米,现有先进的400吨大型打包机生产线11条,年加工原棉能力7万吨以上,占全省的52.4%,实现产值10亿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低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
陕西金盾纺织有限公司是渭南市最大的纺织企业,成立于2008年6月,是由金盾纺织(泾阳)有限公司收购两大国有企业(原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和陕西农垦光华纺织厂)后重组而成的大型民营纺织企业。公司生产规模为9万枚纱锭,2600台织布机,职工46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名,管理人员130名,占地面积480亩,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公司下设公司总部、大荔分公司和光华分公司。重组前原有两个厂分别建于五、六十年代,经过50多年的生产运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市属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大荔县纳税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渭南市纺织企业主营棉纱、涤棉纱、各类坯布并收购加工皮棉有棉纱、皮棉、棉短绒、棉籽等业务,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二、渭南市纺织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渭南市发展纺织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客观优势(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适合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生育的水分条件、成长的土壤条件等)。但从全市纺织业发展现状来看,又有历史形成的自身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充足的原材料。全市棉花年均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皮棉约7万吨。渭南市棉花种植水平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就是陕西省重要的棉花基地。2011年,全市棉花产量占到全省的90%左右。
2、充沛的人力资源。渭南市现有人口552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农村劳动力246万。渭南市目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渭南技术学院等一批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名扬全国,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熟操作、懂管理的年轻人才,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这些人力可随时召集上岗。
3、低廉的生产要素。渭南市火电装机容量为737万千瓦,工业用电价为0.69元/度。水资源总量达20.06亿立65B9米,工业生产用水为1.9元/吨,2011年渭南市工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是10万元/亩。
4、地理位置优越。渭南发展纺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渭南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东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渭南中心城市南部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
另外渭南处于国家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渭南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2.13%;实现利税10600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利税的1%左右。由于渭南市棉花质量不高、纺而不织、织而不制,多为21支左右产品,而利润空间大、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少。
2、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单一。目前主要以低档纺织织布为主,且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对外依存度大,缺乏下游的印染、服装、针织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3、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科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难以通过行业间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形成人才、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
4、缺少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企业需要发展的原材料、纺机配件、器材、纱线、坯布物流等多在外地分散完成,原辅料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获取信息慢,地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不活跃。
5、纺织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现仅有蒲城“玉女”,大荔“同兴”等品牌的手工织布,虽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多是作为沿海城市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原料供应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缺乏承载行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行业指导、政策支撑、融资等服务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渭南市纺织业发展方向
今后,渭南市纺织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改和引进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做大做强棉纺、织造,培育发展印染和服装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努力提高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比重。培育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渭南市纺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2、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住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具体包括:
①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等,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高效精梳机等新型纺纱设备。
②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纯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新型化学纤维应用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新型化学纤维纯纺和混纺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注重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为我省功能性服装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③加快印染产业的引进和技术进步。重点引进发展先进的印染整理生产线,增加宽幅印染、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性纺织品印染加工整理生产能力的比例;推广应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④加快服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2-3个品牌优势显着、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渭南市在原料、人力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引进以功能性职业装、休闲装为主导产品的服装企业。
⑤积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充分发挥我省新技术纤维—芳纶的研发应用优势,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开发医卫用纺织材料、蓬盖类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产品,提升渭南市纺织产业水平。
3、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的决策、经营和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在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如陕西金盾纺织公司、陕西同兴纺织公司等,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渭南市纺织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紧抓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条件,把渭南市打造成东部纺织企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之一。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提升渭南市纺织产品附加值或拉长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研发生产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无水印染工艺的现代化印染企业;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企业;具有纺织品牌优势的功能性服装企业。
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纺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要推动企业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二篇: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男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女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女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男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男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男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男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男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5、计划2011-2012年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用于处理散落在山林中的无主骨灰。
第三篇: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对1980 年前韩国具有竞争力的前五十大出口企业的统计表明,韩国的纺织与服装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1990年初韩国纺织业面临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低工资国家和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国际市场占有率减少,国内企业转往低成本地区生产;2000 年后为适应市场变化,重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差异化策略,由内需转为出口导向,发展自我品牌产品,使得纺织业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1 韩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1.1 生产与进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韩国重要的产业之一。2000 年韩国纺织服装业占国民总产值的 8%,从事纺织业的人数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19%;2002 年韩国棉纺业通过结构调整,将细纱机保有量减少了 20 万锭,使棉纺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大幅度提升。韩国成衣主要出口地区为美欧、日本及中国,近年来对中国出口增加。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韩国纺织品出口值为 153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 4.4%,居世界第五位;2002 年成衣出口总额 38.52 亿美元,2003 年增长到 66 亿美元;2004 年纤维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为 152 亿美元,其中纺机设备的出口金额为11.13 亿美元,比 2003 年的出口额 9.26 亿美元增长了 20.2%。韩国纺织业年贸易顺差一般在 100 亿美元左右,纺织及成衣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总值11.3%,其中成衣业占 3.4%。
1.2 消费现状
在韩国纺织品销售中以中低价为主的通路型态居重要地位:2003 年,韩国成衣卖场面积在 3 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商店共 1 863 家,其中 803 家分布在汉城、仁川及京畿地区。其中,一般商店 1 458 家,折扣店 238 家,百货商场 98 家,购物中心 46 家,批发中心 5 家。大型折扣店及购物中心较 1999 年增长174%、48%,增长幅度最大。另外电视购物及网上购物等无店铺的流通方式亦迅速发展,2003 年网上购物、电视购物及邮购等无店铺市场销售额分别占 39%、36%、24%。韩国的家用纺织品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服装消费市场分布非常广泛,除了连锁店、专卖店,还有很多大型市场。如汉城的东大门纺织品服装市场,每年约有 12 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光临。像这样规模的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韩国至少有 30 多个。
1.3 对外投资现状
韩国是全球第四大纺织品生产国。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为降低成本,便于出口,纷纷在国外投资设厂,海外投资部分 80%集中于亚洲,亚洲地区以中国为多,中国又以山东、辽宁、吉林 3
省为主。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及优惠投资政策,越南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新兴热门地区。到 2004 年底,韩国国内的2万多家纺织公司,在海外投资企业共有 3 500 多家,仅在中国就占了约 62.8%,投资已经达到 8 亿美元。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占世界第一位的产品少,“高成本、低效率”的产业结构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仅以 2000 年为例:2000 年韩国占居世界第一位的大类商品有 78 种,其中纤维类 32 种,而同期美国为 1 028 种,中国为 731 种,德国为 728 种,日本为 379 种。韩国世界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的主要商品为染色棉织物(占有率 37.4%)。
近年来,韩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降,直接原因是韩国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所含技术水平相比普遍要高,而造成这种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内的“高成本、低效率”结构。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 OEM方式”(委托加工或国外定牌生产方式)生产的中低价位的普通产品,由此造成在尖端技术、设计等方面从属发达国家,不能灵活应付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产品缺乏专门性和独特性,整个技术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 80%,尤其是新材料、染色加工等核心技术水平低下。随着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高技术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以及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扩大产品出口,韩国的纺织产业受到严重挑战。此外,中国、东南亚国家正奋起直追,也成为威胁韩国纺织业的一个因素。
韩国的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约每小时 6 美元,普通工人的周工资约 200~240 美元,技术工人约 300美元。由威纳国际咨询公司发表的国际纺织业劳务工资和调查报告显示: 2000 年秋天韩国纺织业的工资在全球排名第 26 位,为每小时 5.71 美元,远远高于东亚和南亚经济体的其它国家。由于人工费上涨,企业竞争力有所削弱,进一步加快了纺织服装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
2.2 政策导向阻碍了纺织业的发展世纪 60 年代初,由于推行经济发展 5 年计划,韩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发展,成为输出工业的花朵,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的经济。80 年代,由于劳动力工资上升,加上韩国政府的政策朝重工业转向,纺织业的竞争力每况愈下,具体表现为: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手不足导致企业活力下降;技术开发力趋于削弱; 关税率低;流通机构复杂;生产设备过剩。到了 90 年代,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这种倾向加速,使得韩国纺织品输出走下坡路:70 年代,韩国纺织品输出占总输出的 30%,但自1980 年初起,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1年纺织品输出在总输出中所占的比例仅为 10.5%,约为 80 年代末的二分之一。
2.3 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由于公司将他们的生产设备向海外例如中国和越南转移,韩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0 年中,韩国服装和纺织工业的员工人数从 60.5 万
人下滑到 39.5 万人。随着大批公司向海外迁移,这种形势越来越恶化。韩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公司在 1981~1986 年间每年在海外的平均投资约 110 万美元,1992~1997 年却攀升到 2.049 亿美元,2001 年急剧增长到 2.788 亿美元。2002 年,韩国主要的 13 个出口品种的出口依存度为 77.1%,纤维类是其中之一。这种过高的依存度在面对其它国家的进口限制时,严重打击了韩国纺织品出口。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无法避免外国进口的限制,使得韩国的产品陷入关税保护措施争端当中。截至 2001 年底,韩国纤维类产品遭受其它国家进口限制共计19 件,占整个制造业遭进口限制总数的 15%,对象产品主要是韩国纤维业的主力产品聚酯织物(15 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韩国化纤织物进出口企业之间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也有中国、印度等主要出口对象国化纤织物产量的增加以及对本国化纤产业保护的强化等。作为限制的结果,2002 年前 10个月韩国的纺织品出口下降了 3.3%。
第四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税郭镇党委、政府
税郭镇位于枣庄市东部,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人口4.3万,是省级中心镇,全省经济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税郭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突破口,坚持以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政策推动为手段,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化建设。目前,全镇纺织企业发展到53家,年产平白布1500万米、针织布3.9万吨、漂染布2.8万吨、各种纱线5000吨、加工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9000万件,花色品种达40余个,产品出口日本、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实现利税1.3亿元,安排社会就业9600多人,形成了集制线、针织、织布、印花、刺绣、漂染、成衣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先后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龙头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被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授予“山东省产业集群富民兴域十强镇”。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园区建设,在构筑发展平台上实现新进展 不断注重加强对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在先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近期又对纺织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调整修编,将206国道路南,西南村支部西侧的100亩土地划入纺织工业园整体规划,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外部空间。同时,还注重加强了对园区硬件设施的完善。累计投资4.2亿元,完成了镇驻地和纺织工业园区内的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六通一平”,园区建设总面积达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工业厂房、商业用房和住宅小区15.4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为适应企业规模膨胀、集团发展实际,投资3200万元先后建设了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9000吨,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有力的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二、实施龙头带动,在加快集团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不断注重加大对鲁瑞针织等原有纺织龙头企业的完善配套、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积极引导纺织企业抓技改、上项目、扩规模、创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拓宽市场,扩大销售。另一方面,加大中小纺织企业的改制力度,通过资产重组、租赁经营、产权买断和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重新组建了10余个规模纺织企业,共计盘活资产4800万元。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腾出空间,加强了同南方大型纺织企业的对接,利用挂靠、联合等形式,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壮大企业
实力。如:去年以来,通过与南方企业的挂靠合作,兴源公司和瑞丽染整公司成功引进了两条高温高压扩幅定型生产线,鸿泰制衣有限公司也成功引进了一条纺织品后勤处理生产线,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通过重点培植和挂靠重组,全镇以鲁瑞针织为代表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2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引导龙头企业在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帮扶指导,实行生产联姻,做到市场和资源共享,双方受益,共同发展壮大。目前,通过政府协调指导,全镇纺织企业已达成组建纺织集团初步共识,并由镇政府组织,带领企业老板赴宁波巨鹰集团学习先进经验,加快筹备成立税郭纺织集团。
三、广泛招商引资,在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上实现新跨越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作为拉动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充分利用纺织产业基础好、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产业发展。一是不断优化招商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出台了“八减半”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纺织企业来我镇发展。二是努力拓宽招商渠道。一方面积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中国枣庄针织文化衫交易会”等本地区的专题性经贸洽谈会以及在上海等地开展的针织展销会,通过多种多样的经洽会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前期与浙江永康、金华等地区打下的合作基础,积极开展定点、定向招商。三
是积极创新招商激励机制。在认真落实镇政府对个人、企业以及部门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村级招商引资作用,扩大全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覆盖面,镇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将村级招商引资企业所缴税收的镇级留成部分和村进行平分,以此来提高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促进招商工作的开展。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去年以来全镇又有5家纺织企业落户纺织工业园区,园区内纺织项目总量达到5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4.5亿元。招商引资在为纺织企业引来资金、项目、管理、技术、人才的同时,还使纺织企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纺织企业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越来越紧密,这些均为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底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狠抓协调服务,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提高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纺织产业建设搞好协调服务。一是在用人、用地、供电、供水、土建及信贷相关手续的办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总投资800万元的联丰焦电公司余热集中供热系统已全面运行,对纺织工业园区内鲁瑞、锦绣等8个企业实行了集中供热,实现了企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互惠双赢。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每年为企业培训输送职工600余人,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二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市场资讯等信息服务,尤其是在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不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在宏观上对生产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进行适时调整,降低市场风险。同时,积极同民营局对接,争取扶持资金,帮扶企业发展。三是制定出台扩大出口创汇等奖励政策,完善了电子商务网络,协助企业做好通关、退税等工作,为纺织企业出口打造了“绿色通道”。另外,通过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与外贸挂靠联营等措施,千方百计开拓国际纺织市场,鼓励企业发展生产,努力扩大出口创汇。
经过积累和集聚,我镇纺织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受国家调控政策、用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影响了纺织产业发展。下步,我们将继续把纺织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强势产业集群,组建税郭纺织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镇纺织企业达到90家,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真正将我镇建设成为江北纺织重镇,实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二○一一年九月
第五篇: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开发区是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构筑外向型经济新格局的总体要
求,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准主导产业定位,突出产业招商,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截至“十五”期末,**开发区已经引进电子信息类企业达**家,此类企业投资累计达到**亿美元,占到开发区引资总额的7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代表企业有**、**等,形成了芯片制造封装、电子元器件、手机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四大行业,成为**市投资规模最大、资金密度和技术含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配套产业投资累计达到**亿美元,代表企业有**、**等,是目前**市最主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达到**亿美元,代表企业有**、**等,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几年,对**开发区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为开发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在国际资本转移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转移的主流,并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转移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稳定增长趋势将更加巩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发展潮流中,开发区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的特殊经济区,在我国的整体开放格局中将继续存在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产业链条还不尽完善,尤其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还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在服务意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国家对土地、信贷等采取宏观调控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和资金到位减缓,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对我区产业招商和发展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
未来几年,面对国际国内招商引资新形势,**开发区应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开发区的发展,要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工业园区的同时,充分发挥软硬件投资环境俱佳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优势,继续实施产业招商、载体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现**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加强主导产业宣传力度,突出产业招商
紧扣产业发展的主线,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新动向,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世界五百强等外资企业在我国寻求第二市场的机遇,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占先机。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形成电子为主体、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产业基地。锁定具体的招商区域,集中力量强化对美国、韩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日本的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努力打造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环境是形象,是财富。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的基础条件。**开发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加强配套商务服务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盗窃等案件的发生。
各政府部门应提高行政综合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内容,诚信服务外商,经常深入企业,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主导产业大项目、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开展全程式服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加强涉外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
3、发挥“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已开业的和已落户的老企业对选址准备投资的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要把积聚的产业、企业看作招商工作的优秀资源,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已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以此示范,消除外商的戒备心理,增强信任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入区企业的优质服务,让企业
以现身说法的形式验证本企业的成功典范,说服新客商。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范方式招商,是发挥产业链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