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历年来高考人数高举全国前列,而河南的211大学却仅有一所,差距之大显而易见。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上,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郑州大学建设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对河南大学实行省部共建,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河南人口、经济、高等教育现状看全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严重失衡。
一、从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基本情况看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不均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培养、积聚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骨干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国家按照“一部一校”、“一省一校”等原则实施的“211工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为此,财政部从1996年起投入大量财力,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毕业生分配、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享受许多特殊政策。而没有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不仅无法获得大量的办学经费,而且也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最初经原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共99所,后调整合并8所,后又不断增加目前实为112所。从“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地域布局来看,是不平衡的。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陕西、天津、辽宁、吉林乃至黑龙江等省区都有多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强省。而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带的河南省,虽然拥有1亿人口,可是只有一所“211工程”建设大学,与人口较少、或者处于边远地区的省区,如河北、山西、江西、广西、云南、甘肃、内蒙古、浙江、新疆一样,这对于处于经济高度发展的河南省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这种现状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作用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河南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满足不了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的需求;满足不了河南应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的需求。从全国高等教育的布局来看,也不利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折射出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严重失衡。
第二篇: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中美关系是我国走向21世纪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美国既是我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又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最大的国际交往对象。回首过去,中美建交的30年,大起大落,既有友好的合作,更有太多的遗憾,甚至有趋向崩溃的危机。面向未来,中美关系似乎扑朔迷离,充满着许多变数。也有人预言中美将走向对抗,也有人称将是非敌非友。其实,剥开迷雾,现今中美关系从整体上来说将会走向对话,在矛盾中走向合作。现在的中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中美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现在大家都承认中美关系是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现在我们的中美关系中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全球的经济以及安全内容,这是八、九十年代都没有的事情,刚才我们也讲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应对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安全、流行性疾病、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这一点是有利于中美关系长期稳定的因素。
第二,中美两国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很迅猛,年均增长28.5%,这是事先没有一个中国或者外国经济学家预料得到的事情,我们对美国的贸易也是以很快的数字在增长。所以现在中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且这种依赖还在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这是中美两国之间非常强劲的有力纽带。
第三,美国对台政策有所变化。在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布什总统在白宫和温总理有一次联合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布什总统讲了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美国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的现状,而且他说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有可能单方面改变现状,对此美国是反对的,这是布什总统当着中国总理的面,除了点陈水扁三个字以外,非常直率地批评了台湾当局要单方面改变现状。第四,中美两国民间交流不断扩展。中美建交以后,两国民间的外交继续发展,可以说中国和美国民间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交往,商务、贸易、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人员、旅游等等大大地多于中国与任何别的国家的交往。这样一种民间的交往甚至在中美政治关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而且它实际上帮助了两国政府走出了困难的局面。
当然,也并不是说中美两国一切都好,晴空万里,还是存在着一些分歧,而且有些分歧短期之内还解决不了。有三方面:一是中美两国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我们在人权问题上、在西藏问题上、在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美国还是时不时地对中国有些批评;二是台湾问题,因为现在美国对台湾还有《与台湾关系法》,今年还向台湾出售了武器,从眼前来说影响了当前的中美关系,从长远来说,美国所表示的政策还只是说“台湾问题要和平解决”,而我们的说法是“和平统一台湾”,“和平解决”和“和平统一”中“和平”这一点一样,我们要统一,而他是要解决,解决到底怎么解决,美国人不说了,所以在中国我们也有一个怀疑,美国人还可能要以台制华,在和中国的关系中还是要打台湾这张牌;三是中国是迅速发展的大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美国总是担心中国的发展会不会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地位,所以美国人说要对中国进行防范,要对中国进行牵制。
中美关系的过去可以说是历经风雨始见彩虹。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美国方面,在三十年前不会预料到中美两国的关系会这么好。而中美关系的现状是一种务实的、坦率的、全面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希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造福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和繁荣。
第三篇: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俞坚群(桐乡市畜牧兽医站)《浙江畜牧兽医》2005-1(16-17)
桐乡市地处杭嘉湖平原,畜牧业是传统的养殖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湖羊、家禽等养殖业虽在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桐乡市的传统养殖业。尤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较快。1979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76.4万头,湖羊49.8万只,此后则有所下降。到1998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下,畜牧业又凸现发展态势,生猪、湖羊、家禽等畜禽的饲养量逐年增加。据调查,2003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9.6万头,湖羊76.2万只,家禽930万羽,分别比1997年增加163.0%、58.0%、47.0%。畜牧业产值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畜禽饲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在品种改良、生产方式、服务体系、流通加工、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畜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因此,近年来,该市的畜牧业生产已得到快速发展,为农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观念问题。长期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此,人们往往重视种植业而忽视畜牧业,畜牧业成为一种家庭副业。尽管前几年开始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倡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但仍有不少人对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工作、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照发展畜牧业大产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社会对该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畜牧业的流动相对较少。
2.2 规模化问题。生产实践证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是发展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桐乡市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发展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目前,全市规模养猪、养禽已占70%,养羊10%。但规模偏小,一般为养猪50-1000头,养羊20-100头,养禽500-1000羽,这样的规模,难于进行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规模化管理,也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销售体系和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不强,养殖效益不稳定。
2.3 畜牧用地问题。畜牧业用地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保证。随着中央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要发展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土地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不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划和落实畜牧专用地,发展现代畜牧业无疑是“空中楼阁”。
2.4 畜产品加工问题。加工业是畜牧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产生终端产品,连接市场和生产者,根据市场消费需求,调节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走向,体现产品的价值。从发展趋势看,今后所有畜产品都须经初、深加工后,才能进入市场消费。目前,桐乡市的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肉制品)很不发达,一般经屠宰后以胴体形式直接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品牌,竞争力不强。
2.5 养殖污染问题。养殖污染是发展畜牧业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否则,水仅会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目前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一些养猪、养鸭密集地区,对河道和农民居住环境形成污染。虽然近几年已采取了某些措施,如采用粪便干湿分离,沼气池处理等方法,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2.6 动物疫病问题。随着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频繁,而养殖方式相对粗放,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难度越来越大,动物疫病对畜牧生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在加剧。桐乡市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在5000万元以上。由于人们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基层防疫力量不足,防疫经费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市的动物防疫工作任重道远,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策与措施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畜牧业是一个长链产业。它不仅能为直接从事养殖的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同时能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在加工流通等环节中产生巨大利润。因此,有关部门应十分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央领导多次提出“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近期,农业部又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桐乡市发展畜牧业基础较好,区域优势、产业优势明显,要抓住机遇,制订发展发展规划,明确重点,落实措施,增加投入,做强产业,为发展农村经济雕塑加农民收入做出更大贡献。
3.2 畜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依靠产业基础,依托区域优势,瞄准上海、杭州等在中城市,重点发展工厂化养猪和种羊、种禽业,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把该市建成向上海、杭州等在中城市供应瘦肉型商品猪的基地;向西部、山东、安徽等地提供种羊和苗鸭的基地及发达的畜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上述三大畜牧业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畜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3.3 主要措施。要想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增加投入。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畜牧业的投入,建议财政每年按不少于畜牧业产值1%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养殖污染处理设施等),对与畜牧业相关的加工业、饲料企业,治污企业、交易市场等相关产业应在资金、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支持其快速发展。
第二,规划确定畜牧业专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市和有关乡镇、街道要合理布局、规划,确定畜牧业专用地,重点确保养殖小区的养殖用地,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
第三,发展生态养殖小区。重点建设集约化养猪工厂和肉鸭、湖羊生态养殖小区。集约化养猪工厂,规模存栏1万头以上,实行全进全出,封闭管理,粪便、污水进行工厂化处理。肉鸭、湖羊养殖小区要求规模分别在1万羽、1000只以上,有相对隔离的饲养环境,一定的饲养空间,有专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实行“种养结合、养养结合”。最
好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经营。
第四,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品加工。猪羊屠宰场实行产业延伸,将鲜肉进行分割,排酸,包装,生产冷却肉。要建设禽产品加工企业,促进禽肉、禽蛋加工增值。同时开发小包装和休闲旅游食品。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创建品牌,提高质量,应对市场竞争,拓展国内外市场。
第五,强化动物防疫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各级动物防疫机械要履行职责,踏实工作。其二,动物防疫队伍要实行统一管理,人员、工作经费财政给予保障,同时要加强业务培训,扩大人员编制,吸纳专业人员充实队伍,改善装备,提高工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其三,建立并实施长效管理机制,使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其四,要加强动物疫病的检测和检验,及时发现疫病,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疫病流行,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球运动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网球赛事更是接连不断。但是在高级别的四大公开赛以及各站网球大师赛中,即使能看到我国运动员的身影,也很少能打进第三轮,这说明我国的网球水平的整体水平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制约着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约 网球发展 因素
首先,缺乏良好的竞争态势和育人环境。
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发展都与各省市专业队的形成息息相关,优秀选手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从教练员队伍状况看,高级以上教练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可以看出,教练员群体学历较低,具有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威信高的领军人物,教练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女子单打与世界高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男子项目还相当落后。后备选手在能力和水平方面尚未对一线优秀选手形成冲击。与世界同层次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相比,技术、战术、能力、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就全国运动队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数量还是教练员、运动员水平都仍显得基础十分薄弱,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环境亟待加强和提高。
其次,网球项目的制胜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制胜规律是竞技实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也是博弈理论中的核心部分。竞技实践活动的选材、训练、竞赛、管理、决策等活动,都必需服从于制胜规律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竞技网球运动起步较晚,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职业选手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训练规律特点以及制胜要素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入、准确。如何处理好连续不断的比赛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赛与练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尚需更加艰苦的探索。尤其是省市队伍受经费条件所限,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少,对这方面的认识就更加薄弱。
第三,科学训练水平不高。
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经过近百年的磨合之后,已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从运动员选材、现实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计划制订、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每一个环节都应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目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教练员在科技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科技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我国网球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较低,制约了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迅速提高,教练员主动研究业务的风气尚未形成,科学训练水平还不高,对技术和训练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训练的实战性,赛前、赛间小周期训练的针对性,训练、比赛节奏的科学性、系统性,各阶段训练、比赛的目的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第四,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不够完善。
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荣誉感和成就感。目前,全国性的网球竞赛已形成,但省市级的竞赛体制尚未形成或刚刚起步,许多竞赛环节还不完善,国内竞赛在比赛数量、级别及时间安排上还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从参加全国性网球竞赛的代表队来看,主要集中在竞技较发达省市,许多省市由于种种原因,无缘参加或机会较少,这不利于调动一般省市的参赛积极性。因此,国家网球协会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培植公开、平等、有序的竞赛市场,完善竞赛办法,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比赛,并实行升降级制度,严格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审查,利用一切手段完善竞赛市场,调动众多省市的参赛积极性,以此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提高。
第五,市场冲击大,教练员思想不稳定。
由于我国体制和网球竞技水平不高的原因,网球教练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球运动已逐步在我国普及,许多网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以此导致国内业余网球陪打市场的迅猛发展,造成业余网球教练员供不应求,陪打教练员的收入畸形高涨,对专业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献身精神。因此,如何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师资队伍是目前网协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后,竞技网球职业化不高。
高度职业化是国际竞技网球的重要特点,国际网球在经费的运作上市场化的程度很高。职业化就是市场经济,一切与职业网球相关的模式,都得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建立,即有投入,就有产出,同时也有风险。如此高额职业化培养资金让国内很多家庭对培养网球选手望而却步,但是,国外却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商业化运行机制。一般来讲,在国际上投资职业选手的模式有四种:一是家庭模式,即从小到大,从投入到产出都是家庭行为,这种模式较普遍,如大家所熟悉的张德培、大威、小威姐妹,泰国的斯里查潘等。第二种模式是经纪人模式,即某经纪人或公司,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发现了某“苗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在“苗子”还未成气候时,便如“买期货”似的与其签下合约,成器之前所有的费用由经纪人或经纪公司负担,成器之后双方共享奖金和广告收入等;第三种为企业或俱乐部投资,回报条件仅局限于广告效益和扩大影响。第四种为国际网球组织推广和发展战略投资,属短期和义务的。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在资金上保障对大量青少年选手的培养。而我国由于职业化不高,竞技网球运动的培养主要靠国家投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制约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别不利于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第五篇: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二
——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上升到另个一阶段。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通过了解并比较“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制约因素
一、两次规划的比较
1.目标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发展的重点不同。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要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关键是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业务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互动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尽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发展动力机制。二是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国内典型做法,重点在推广电子政务业务外包、加快试行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新,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投资引导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有力地带动民族IT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走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做强信息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内容的不断丰富。“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二、电子政务的制约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关键的行业特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行业未来的利润前景。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www.xiexiebang.com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电子政府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件。我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