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管水、共同治水”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必须管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分级分部门管理,在区域上城乡分割管理,在部门管理上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治污等各管一段,这样的“九龙管水”已经被证明问题较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十多年来,各地水利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继续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相继成立水务局作为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综合部门,对城乡的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 1 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上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水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从过去的“多龙管水”变为“一龙管水、团结治水”,有利于克服过去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的弊端,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强化了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的结合,提高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了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促进水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城乡供水水源及重要水域的保护,强化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城乡水资源的水质,提高了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近几年,不少地区调整了水价政策,水价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合理的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如城镇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水价政策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为理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城乡水价体系和标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而且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水价政策,促进城乡供水事业的共同发展。
4、推动水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水务设施多是公用事业,水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城乡水源建设、2 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产业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基础和支柱产业作用,就得把它们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业的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而水务一体化管理为之提供了相适应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克服部门分头管理带来的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这将对水务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部门利益难以整合,部分职能归口还比较困难。职能分散管理的旧体制所带来的弊病积重难返,行政职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和阻力相当大,还有一些涉水职能难以划归县水务局。按规定,排污口下端的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由水利部门负责,但目前还是由环保局负责。
2、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3、水务一体化改革降低了行政成本,使原有制度框架外的潜在利润内部化,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水务一体化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性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仅限于引导,而不是干预。
四、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要按照要求,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推进。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政策法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4、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 4 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5、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6、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水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提高管理科技含量,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010年7月
第二篇: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第一研究课题)课题组长:游国辉参加人员:张向群 王清明 周 波一、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开放型经济、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生产经营单位和高危行业急剧增多,全县现有煤矿企业43家, 非煤矿山企业46家、尾矿库3家、砖瓦粘土场97家、砂厂8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159家;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521家,建筑企业10余家,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 安全生产工作可谓点多面广、责任重、压力大,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几年来,我县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按照“重基层,打基础,整治要深化、监管要强化”的要求,抓住“源头管理、过程监控、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四个环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在市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2006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6起,死亡18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11.8%,死亡人数下降25%,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占市安委会下达我县控制指标的58.6%。其中,道路交通死亡12人,其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人。2007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起,死亡17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当年控制指标60.1%。其中煤矿死亡事故3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3起,死亡12人。2008年,截止11月24日止,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12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上半年控制指标50.4%。其中:煤矿死亡事故1起,死亡2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9起,死亡10人。从上述统计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我县虽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但仍有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道路运输及煤矿等高危行业企业,容易忽视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深层次分析,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矛盾和四大问题:(一)、三大矛盾
第一、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我县目前既有较为先进的生产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安全生产条件所导致。第二、结构上的矛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矛盾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非常突出。一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课题。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导致伤亡事故多发;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危行业在我县的gdp中所占比例较重,加大了解决高危行业安全问题的难度。近年来调整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看:煤炭、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仍然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三是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安全生产工作更加艰巨。产农乡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安全生产条件较差,事故不断;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又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又正是事故的多发期,从而导致事故呈上升趋势。四是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敬业精神、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五是业主结构的变化。一些业主由于原始资本积累运作较为成功,成为了企业家,特别是一些暴发户,一夜起家,腰缠万贯,但其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却丝毫未改变;素质低下、知识贫乏,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疯狂追求高额利润,对安全生产不屑一顾;对工人生命漠不关心,只知要利润,舍不得投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发生事故在所难免。第三、体制编制上的矛盾。我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但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问题。作为一个拥有70余万人口、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的县城,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队伍只有五、六十人,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管理有死角等问题。再则,我县还普遍存在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现象,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二)、四大问题
第一、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问题。极少数基层领导和经营单位业主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表面工作上,盲目乐观、心存侥幸、思想麻痹。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讲得多,真正落实少;短期行为多,随意性大;工作表面化,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抓一次,动一次,整改一次,反弹一次,反反复复,效果不佳。部分业主安全生产意识差,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置若罔闻,不能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视安全生产中的有关规定为儿戏,违规操作,冒险作业,从而导致事故不断。
第二、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安监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省政府每年安排4000万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而我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不足1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安全设施隐患的整改和繁重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管的工作需求;就企业而言,没有按规定交纳风险抵押金,提取安全费用,从而导致安全欠账严重,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排除。
第三、企业责任主体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企业责任主体不落实的问题在全县企业中普遍存在。有的企业让投资最少的股东担任法人代表,大股东们坐享其成,出了事故让法人代表去承担,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有的企业出了事故赔点钱了事,其它问题一律推给当地政府;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把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安全投入,夯实基础等工作搁置一边,这种现状如不得到彻底改变,不出问题纯属侥幸。第四、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县企业70%以上为小型企业;随着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的退出和企业改制,小企业还将越来越多,多数小企业目前仍处在资本原始性积累、低水平发展的阶段,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低下。三、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良性循环的规范化轨道,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积极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领导要带头学好《安全生产法》,并组织好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深刻领会《安全生产法》的重要意义、立法宗旨和精神实质,熟悉其基本法律制度和主要内容,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行政执法能力;要紧紧抓住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的时机,充分利用宣传舆论媒体和举办宣讲培训班,把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到各个行业、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中,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依法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学习宣传贯彻,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二是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制定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细化,分解到基层,明确职责,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实行条块结合,分兵把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明查暗访督查组,监督和抽查各地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整改不及时、不到位,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造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追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按照《安全生产法》赋予我们的监督管理职责,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做到“三个转移”。第一是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基层,到企业。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高危行业进行拉网式的排查,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整改隐患;第二是监管关口要前移,靠前决策,靠前指挥。对明查暗访督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除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外,还要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跟踪监控,分轻重缓急,能及时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限时落实整改措施;第三是改变当前“事后查处”的状况,真正转移到“预防为主”的事前预防上来。各乡镇、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四是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抓紧建立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抓好企业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坚决淘汰严重危及企业安全的落后工艺、落后设备、落后生产能力,完善安全设施、设备,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要抬高准入门槛,加大整改的力度,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坚决关闭,毫不手软。五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和资质认证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强制培训,持证上岗,提高业主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特别要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在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推行注册安全主任或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六是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有关部门报告或举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等,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新闻媒体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对重大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曝光,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支持力度。“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又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安全生产抓紧、抓好、抓实。安全生产工作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切实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坚决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认真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采取过硬措施,狠抓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避免和减少一般事故,为我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篇: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明文 田青
摘要:在信息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在竞争中发展,中小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增强自身竞争力。然而,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着思想认识、管理、人才、资金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采取系统化的方案,加以解决,保障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5%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无论在创造GDP、解决新增就业等各个方面都举足轻重。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但远低于美国的75.65%。中小企业95%以上能接入互联网,但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商务活动的比例较低。在信息时代,中小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自身发展,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先天存在的资金缺乏、管理不善、信息化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重重困难。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1.1 对信息化认识不深,缺乏整体战略规划
1.1.1 企业“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企业领导一般对企业需要启动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信息化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实施后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际价值等深层次问题,估计不够、认识不足。
1.1.2 对信息化认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有些中小企业把资金用于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轻视系统管理软件的购买,认为有了计算机,能够接入互联网,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
1.1.3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和预测。往往期望信息化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投资,因而在初期很难取得显著效果。在信息化进程中,简单地认为开网站、做电子商务就是信息化。而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只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工具,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1.4 缺乏信息化战略规划。正是对信息化认识不深,使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需求、目标、实施步骤等缺乏战略规划,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进行信息化,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找准突破口,出现盲目跟风,导致购买的软硬件不能发挥应有功能,投入的成本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施效果
不佳等的情形。
1.2 管理模式落后,缺少专门信息化负责机构
1.2.1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的是家族式的管理,存在着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状况,个别企业甚至连基本的成本核算制度都没有建立,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有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仍未定型,随着企业的成长,变动也很大,而应用软件在企业实施的前提是管理程序化,这二者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不易解决。
1.2.2 中小企业缺少专门信息化负责机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技术人员(CIO)负责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协调、实施等工作。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很多管理工作是由“一把手”一肩挑,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1.3 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利用效率低
实施信息化早期需要一次投入很高的成本,其后还需要持续的运营成本,这些费用对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务负担。
1.3.1 资金短缺。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是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次数低、企业外部欠账难收、经营风险高等,导致中小企业自由资金严重短缺,对信息化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
1.3.2 资金滥用,利用效率低。在预算方面,企业应该将投资的50%用于软件、硬件、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ERP),另外50%用于需求调查、流程重组、二次开发和维护。而实际上很多企业把所有的预算资金都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和系统,没有进行信息化前期的调查、流程重组和后期的本地化、用户化二次开发以及维护等工作,使得系统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所花的钱也只能等于交学费。
1.3.3 融资渠道不畅。在现阶段,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融资,使得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不能筹集信息化所需资金。马云就呼吁商业银行应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1.4 人力资源不足,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
1.4.1 人力资源不足。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制度、考评制度、发展状况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人才流动性大,难以留住人才,使得中小企业人才素质低,难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1.4.2 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现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需要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在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软件商为企业提供的免费服务是短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因此,要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1.5 信息化基础落后,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信息化基础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发到国家有较大差距。
1.5.1 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1.5.2 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我国信息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如在防范和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使许多企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疑虑。70.1%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不安全,这进而制约了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交易类应用的发展。
1.5.3 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之间是一种即竞争有合作的关系,面对共同的市场,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企业间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却是各自为政,形成封闭系统,信息无法共享。
1.6 缺少专业合作伙伴,难以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我国从事信息化服务企业太少,服务类型比较单一,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从软件开发、应用到解决方案提供,这种长期合作关系。
1.6.1 信息化产品少。我国信息化产品基本上是针对大企业,因此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产品较少,使得获取信息化咨询和对口产品的途径较少,加之信息化产品的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尚在开拓之中,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获得满意且具有可持续效用的信息化产品还不现实。
1.6.2 难以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类型各异,需求多样,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它们需要是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程序化的软件。而实际上信息化方案提供商只是把自己的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产品卖出为目的,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生产管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符合,起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1.6.3 缺乏合作机制。现在信息化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商关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不关心企业实际运用的效果。在信息化产品使用中,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帮助,导致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的疏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对之策
2.1 提高信息化意识,根据企业信息化需要进行战略规划
2.1.1 提高认识。中小企业要深刻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把信息化停留在表层;要深刻学习信息化,认清信息化的本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对信息化有正确和足够的重视。要建设好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经营者是关键,因此必须让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重视员工基本IT技能培训,培训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担当社会宣传主要角色,大力开展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1.2 制定信息化实施战略。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准切入点,确定信息化目标、实施重点、实施步骤、战略评估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战略方案,组织实施,加强领导和控制,保证信息化实施效果。
2.2 改善管理,设立专门信息化负责机构
2.2.1 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是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重视管理,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信息化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改变落后的管理现状。一是根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结合信息化需要,在对企业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基础上,建立内部管理规范、组织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信息化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2.2.2 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化实施。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领导团队来负责。而以往中小企业老板一肩挑的管理,不适应信息化的需要,难以维系企业信息化的后续发展。因此,必须设立诸如CIO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实施工作。政府要有专门负责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保证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避免信息化资源在各自企业分割,难以整合,不能共享,资源浪费。
2.3 合理利用资金,拓展融资渠道
2.3.1 做好资金预算,提高信息化资金投入。做好资金预算分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改变信息化投入全部用于购买软硬件、网络建设等的做法,适当分配一部分资金做好信息化的调查、流程重组、后续维护等工作,保证信息化资金投入能够发挥长期实效。信息化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不利于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应根据信息化需要逐步提高信息化投入占企业资产的比例。
2.3.2 拓展融资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融资体系,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切实解决好“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利用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向缺乏资金但有前途、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信用担保、创业投资等领域,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4 提高信息化人才激励,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人才建设是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适合信息化需要的人才是制约信息化的重要瓶颈。
2.4.1 中小企业花大力气吸引、培养及留住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要知人善用,为信息化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一方面从外部吸引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一方面通过内部挖潜,培养自己的信息化人才。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企业都需要用情、用制度、用文化留人,避免人才流失。
2.4.2 企业与高校结合培养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这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培养大量信息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即会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管理,思想开放的符合信息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2.5 提高信息化基础,建立信息化平台
2.5.1 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研究。企业要进行信息化需求调查,做好信息化思想动员工作,在企业内部实行统一信息标准,避免信息数据不能共享,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能力,设立信息化服务机构。
2.5.2 政府制定信息化标准,用法律规范信息化。一是政府要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使信息系统能够兼容。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开展针对性调研工作,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保证信息系统兼容。二是制定相关法律,保证信息
化安全,打击利用网路信息的犯罪行为。
2.5.3 信息运营商,要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在法律范围内,既可以开辟新业务,又能够服务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2.6 鼓励专业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6.1 鼓励专业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为了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人才、技术限制,很多业务可以外包给专业服务企业,采取SaaS模式。鼓励各类信息化提供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其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保证有对口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要。
2.6.2 与信息化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信息化服务商不仅仅是信息卖产品,而是要对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培训、咨询服务。企业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在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企业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只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后顾之忧。总结
信息化是世界潮流,信息化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战略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管中小企业愿不愿意,都必须去适应这个潮流,否则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税收、就业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众多的制约因素,如认识、管理、人才、技术、资金、供应商、政策等,这些因素既有其自身内部原因,也有经济发展的外部原因。面对这些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采取措施,从多各方面制定对策,加以解决。只有这样,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明天才会靓丽,我国的信息化战略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J].情报探索,2008(12).[2]杨国川.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8(4).[3]谭兴,谭策.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J].科技信息.2008(5).[4]李素燕.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问题[J].管理.2008(6).[5]曹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ASP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6]周建群.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4卷第六期
第四篇: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 名:孙守行学 号:200441201406指导老师:卞会泉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当前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开展起步较晚、场地较少、师资缺乏;没有开展全院网球选修课;网球人口少、网球文化氛围不浓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文献资料,对比相关地区网球运动开展的措施和方法,根据我校网球运动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如建设更多的网球场地设施;引进网球教师;开展全院的网球选修课;加强对网球运动的宣传,积极举办各类网球比赛;以及建立健全网球俱乐部,进行市场化运营等方法来促进我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在这些改进过程中,需要学校和师生们共同的努力,在网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营造网球文化氛围,促进我校网球运动蓬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制约因素;对策
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有着健身性,文化性,交际性等特点的项目,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逐渐从贵族型运动向大众化运动普及。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基础上,网球运动蓬勃发展。随着场地设施建设和网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竞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网球选手孙甜甜、李婷在女双比赛中获得金牌,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高校因其独特的环境成为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时间较短,但网球运动发展迅速。在2007年举办了首届“教工和学生网球比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阜阳师范学院在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球运动在我校发展过程中受网球场地、师资、网球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我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我校网球运动又好又快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阜阳师范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资源, 查阅有关网球的论文等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阜阳师范学院网球场地建设情况,师资力量,网球场地的经营管理方式,网球课程的设置以及网球比赛等情况。问卷调查随机性发放,无记名方式作答。对我院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教工20份,学生100份,回收率达到100%。
1.2.3数理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对影响我院网球开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1.3研究时间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
2.对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现状了解
对阜阳师范学院师生是否打过网球的调查 表 1
是否打过网球是否%%
教师3070
学生2080
从数据中了解到我校师生打过网球的较少,网球活动不活跃。
对阜阳师范学院师生是否观看过网球比赛的调查 表 2
观看过网球比赛是否%%
教师55 45
学生7327
从数据中看出我校师生观看过网球比赛的比例不高,对网球活动了解一般。
阜阳师范学院师生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 表 3
喜爱程度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教师80020
学生60337
数据中我可以看出,我校师生大部分对网球运动比较喜欢,较感兴趣。
总结,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我校师生对于网球运动的参与度低,打过网球的少,但是对网球运动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网球运动,参加网球活动。网球运动现有发展水平低,同时广大师生又积极参与网球运动,促进我校网球运动迅速的发展。在我校网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行解决。
3.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3.1网球场地的因素
阜阳师范学院网球场地较少,规划投入有限,是制约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表 4)。学院现有网球场地3块,全部在西区的新校区,这使的老校区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球场地比较困难。同时阜阳师范学院现有教师1100多人,学生1.6万余人,学校规模大,人数多,平均6000人左右一块场地。相对来说,人们能够使用的场地较少, 远远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实际需要,这就打击了人们参加网球运动的积极性,制约了人们投入到网球运动中,不利于网球运动的发展。由此看出场地、器材是教学和训练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反映。足够的运动场地设施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教师进行授课和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的条件。学校相关部门应提供足够的经费来建设网球场地,满足网球学习和比赛的需要,适应网球人口不断增加和网球运动不断的发展。在场地的使用方面,坚持开放和免费的策略是发展网球运动的有效政策。
学院师生对网球场地意见调查表4
场地现状足够缺少不清楚 %%%
教师56035
学生8702
23.2网球课程的安排
开设网球课是让更多的学生网球技能学习以及进行情感体验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大学生网球兴趣的重要途径。阜阳师范学院只开设了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球选修课,没有在全院的公共体育课中开设有网球选修课,这使全院多数的学生无法了解、学习网球。同时,现有的网球教材少,教学方法单一,网球类书籍缺乏,对网球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了解网球项目的情况,成为学生了解和参与网球运动的障碍,严重影响了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通过增加网球选修课和专修课,扩大体育院系对网球师资培养,形成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开展全院的网球选修课,可以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基础上,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网球技术,参与网球活动,积极投入到网球运动中。同时加强对体育学院网球
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进行网球运动的深度建设,提高网球运动的水平。
3.3网球师资力量建设问题
师资力量匮乏是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现实了解阜阳师范学院现有网球教师一人,教授体育专业学生,网球教师少,薄弱的师资力量显然无法满足全院学生学习网球的需要,无法满足网球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对于学生的网球技能和技能的培养,学校网球氛围的形成阻碍,不能满足网球运动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专业网球教师,进行网球项目的学科建设,提高网球项目的教学能力和小平。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网球,在网球活动中培养网球兴趣,形成网球爱好者,发展网球运动的人口,这是发展学院网球运动的有效手段。
3.4网球运动的组织、管理问题
学校网球比赛少,网球宣传少, 校园网球的氛围冷淡,影响学院网球运动的发展。学校对于网球比赛的组织不积极,开展的网球比赛少,师生缺乏网球培训,这使的教师和学生无法体验到网球运动的魅力,缺乏对网球运动的兴趣。同时学生网球协会的活动少,对于网球的宣传的少,使同学们不能投入网球运动中来,由于对网球运动接触少,无法了解网球运动,所以学生无法投入到网球项目中去。如何改变现状,首先,需要加强网球协会建设,在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自发自主性的成立的网球社团性体育组织,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网球的积极性。学生在上课期间授课,课外则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培训、训练和组织比赛,进行各种网球活动。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形成以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其次,成立网球培训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球培训,是培养网球运动人口的有效途径。成立网球培训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球培训,在 练习网球技术,学习网球项目中的各种知识,培养对网球运动的爱好,这是培养网球运动骨干的良好途径。据了解,在阜阳师范学院首届“教工和学生网球比赛”前,对教工进行了一次网球培训,进行网球技术和规则的培训。比赛期间经过培训的人员发挥较出色,比赛结束后,有一部分依然能够经常进行网球运动,说明网球培训的有效性。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网球比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是活跃校园网球氛围,进行网球宣传的一种形式。经常性、有组织、有计划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学校举办、企业赞助和多方支持的比赛都是网球运动普及的催化剂。利用校园广播网等手段播送网球信息和新闻,可以进一步达到普及网球运动的目的。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关心这项运动,从而推动我院网球运动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3.5网球运动装备的因素
师生对于不同价格网球拍的选择 表5
价格100200300400%%%%
教师15153535
学生44401016
对于网球球拍的价格选择,以及对于网球等装备的易得性影响网球运动的开展。在选择网球拍的过程中,调查了解到教师对于网球装备的价格不是很在意,对于参与网球活动的影响不大。对于学生的了解到,由于学生的消费能力较低,对于网球装备很在意,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活动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阜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进行网球拍和网球的购买选择性不多,同时价格也较贵。通过集体团购的方式购买网球装备,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球装备的价格。而通过网上购买网球装备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较低的价格。这些在学校中已有先例:网球协会集体采购网球,许多的同学在网上购买网球拍。同时由于离校的学生网球拍不再使用,新生没有装备,可以开网球拍的跳蚤市场进行交易合理利用资源。
4.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了解到网球运动开展时间较晚,处在刚起步、有待完善的发展阶段。同时网球运动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希望能够投入到网球运动中去。我校在网球运动的普及中面临着场地,教资和比赛活动等各方面的问题,影响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通过研究对策,对制约网球项目发展的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我院网球运动项目迅速、健康的发展。
5.建议
对于学院网球运动在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校网球项目也会出现新的情况,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努力,可以有效促进网球项目的发展。
5.1学校应加大对网球项目的投入,修建网球场地,引进网球教师,积极筹办各种网球赛事,促进我校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5.2教师应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 吸取新知识、新经验,提高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吸引学生积极投身网球运动、宣传网球运动。
5.3学生应当发挥自发和自主的精神,建立自己的网球组织,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积极投入到各种网球活动和比赛中,活跃校园内的网球氛围,形成网球运动热,使网球运动成园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网球运动得到顺利开展和蓬勃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5.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网球运动发展的氛围,更好的推动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促进广大师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敦山.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06.3(18-2)
[2]薛欣.网球运动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25-2)
[3]张欧兰.高校开设网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职业圈,2007.8
[4]李旻,李波.重庆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10(5-4)
[5]赖炳森,李建军.广州省高校网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10(27-10)
[6]宫晓丽,梁斌,杨涛.影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
体育科技,200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survey procedure, the interview law to hinders Fuyang Normal school the tennis movement project development factor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understood has the tennis location in the Fuyang Normal school's tennis movement developing process to be few, the teachers lack, has not launched the entire courtyard tennis elective course, the school tennis population few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restriction facto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the contrast correlation area measure and the metho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ccording to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development in actual problem: If constructs the more tennis location facility, the introduction tennis teacher, develops the entire courtyard the tennis elective course, holds the tennis competition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o the tennis movement propaganda, as well as methods and so on marketability oper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promote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rapid development.In these improvement process, not merely is the school or student's unilaterally responsibility, this need school and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common endeavor, in the process which the tennis movement develops unceasingly, contributes an own strength.Promotes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vigorously, the health development.
第五篇: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为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近年来,曹县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我县农业增产、节约、增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并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回顾过去,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农机化进一步科学发展确实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结合曹县基层农机化发展实际,论述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发展的因素,研究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农机总量持续增加,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日益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各类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了曹县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截止到目前,曹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095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3593台,配套农机具数量达到2011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少到多发展到1834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到657台。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6万亩,完成机播作业面积229万亩,完成机收作业面积220万亩,耕、播、收、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效能充分发挥,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产增收,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化发展正在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
(二)新式机械广泛应用,农机装备不断优化。从单纯的粮食生产作业机械向多元化的大农业作业机械化发展,并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近几年推广的农业机械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和其它机械等。尤其是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三)服务模式推陈出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曹县农机局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着力组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院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引导、精心培育、大力扶持,我县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3个,全县27处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消灭了合作社空白乡镇。(其中今年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1个,新建示范型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注册资金总额7862.5 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300万元,入社社员427户,拥有农机具12类1380台,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78 亩,标准化库房面积3900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485平方米,办公室面积910平方米,流转土地5000余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业机械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机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者的分离,促进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当前,曹县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收、脱机械化作业多半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所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农机化作业的主力军。
(四)替代效益凸现,农机作用明显。一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小麦、玉米、经济作物等机械化项目的快速推进,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二是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农机作业收入人平在3万元以上,一大批农机大户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抗灾能力大幅提高,有效确保社会稳定。今年,干旱持续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曹县农机局积极响应上级抗旱机具补贴政策,排灌机械在此次抗旱保苗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全县人们的好帮手。四是种田大户大幅增多,土地流转得到有效促进。种田大户,不仅大面积承包了当地闲置水田,还为当地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签订了服务合同,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小田块不愿种,闲置田抛荒弃种的问题。
(五)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也确定了农机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许可事项。曹县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农机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农机事故零发生,保障了安全生产。
二、基层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曹县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虽说有了明显发展但相应还低;另外,经济作物如蔬菜、花生等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进一步发展存在着资金融资难题。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不足。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需要5-6万元,一台小型拖拉机、收割机也要1万多近2万元,一般农户都缺少购买能力。二是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不足,以至于农机服务队伍技术力量上出现断层。每年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农机事业经费时,既没有按人头所需足额预算,又没有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更谈不上安排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和项目经费。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尚无保障,大部分站都是空壳站,没有办公场地,都是“读通校”,农机示范推广工作无力开展。因人员工资待遇无法全额到位,部分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纷纷下岗另谋职业,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且,我县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呈老化趋势。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资金不足。农机大户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初期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而向银行融资在技术上可操作性上都存在着很大瓶颈。
(三)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执法、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但就目前情况看,全县约有1/4的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由于乡镇农机人员工资归乡镇发放,人员受乡镇政府支配,不少乡镇名为农机站人员,但却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使农机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农机和农艺的结合问题。目前农机化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越来越反映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程度上。比如玉米、棉花等收获问题,不是没有技术设备可以消化吸收,而是我们的农业耕作制度太复杂了,是一个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农业机械经过一次性研制定型后,必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农艺小小的改变,就导致机具的大变动,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设施用地依然困难。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占地实行严格的控制,靠农机合作社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很难解决。关于合作社用地,上级都出台相关政策,但村里落实难,加之土地部门严格控制审批,使农机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库房用地,以致价值数百万元的农机具露天搁置,遭日晒雨淋,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损失巨大。合作社社员都盼望着尽快解决合作社库房建设用地问题,可以说用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另一瓶颈。
(六)土地经营规模化制约着农机化的长足发展。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还是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土地小块分割,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碎,不适于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的规模化作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壁垒,限制农机化长足发展的鸿沟。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务之急。
三、解决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平衡发展新格局。一是要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统筹兼顾,以产业化带动机械化,确保健康、快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农业生产方面,现阶段要以推广机械化收割和大中型拖拉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机投入和使用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积极性,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资金投入新机制。一是市级、县级政府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的发展。二是要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制定农业奖励政策时,除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实行奖励外,应该把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纳入奖励范围,实行累加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强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的联动。金融部门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方面,要重点支持。四是改革农业补贴的途径。农业综合补贴中的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应按实际作业面积直接补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手,从而调动农机手的作业积极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三)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乡镇农机站是“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人、财、物划规县农机部门管理,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
(四)建立农机和农艺科技保障新体制。一要加强部门合作。抓好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农机与畜牧水产业的结合,农机与林业的结合,农机与食品加工业的结合,加强与大专院校、农机科研部门、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业、林业、水产业、食品加工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 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二要加快农机科技更新。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科技服务含量,逐步向精细农业发展。更新设备,大部分农业机械都面临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要加快更新步伐。三要办好示范点。结合曹县科技示范园区工作,抓好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好农机示范村,做到以点带面,幅射全县。
(五)协调土地,保证农机合作社设施建设用地需要。国家应在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库、维修车间、办公产所占地方面给予优惠,各级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加强与村委会协调,优先和优惠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问题,切实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为当地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农村闲置土地,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应优先租赁或承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便于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六)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拥有用武之地。因此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尤为重要。针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分片细碎化等现象严重,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资金、有能力、通信息、善经营的个人或集体,把有限的土地集中适度开发,形成规模优势,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更新,增强闯市场、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