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03:4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为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近年来,曹县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我县农业增产、节约、增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并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回顾过去,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农机化进一步科学发展确实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结合曹县基层农机化发展实际,论述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发展的因素,研究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农机总量持续增加,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日益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各类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了曹县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截止到目前,曹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095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3593台,配套农机具数量达到2011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少到多发展到1834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到657台。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6万亩,完成机播作业面积229万亩,完成机收作业面积220万亩,耕、播、收、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效能充分发挥,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产增收,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化发展正在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

(二)新式机械广泛应用,农机装备不断优化。从单纯的粮食生产作业机械向多元化的大农业作业机械化发展,并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近几年推广的农业机械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和其它机械等。尤其是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三)服务模式推陈出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曹县农机局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着力组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院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引导、精心培育、大力扶持,我县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3个,全县27处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消灭了合作社空白乡镇。(其中今年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1个,新建示范型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注册资金总额7862.5 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300万元,入社社员427户,拥有农机具12类1380台,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78 亩,标准化库房面积3900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485平方米,办公室面积910平方米,流转土地5000余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业机械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机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者的分离,促进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当前,曹县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收、脱机械化作业多半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所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农机化作业的主力军。

(四)替代效益凸现,农机作用明显。一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小麦、玉米、经济作物等机械化项目的快速推进,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二是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农机作业收入人平在3万元以上,一大批农机大户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抗灾能力大幅提高,有效确保社会稳定。今年,干旱持续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曹县农机局积极响应上级抗旱机具补贴政策,排灌机械在此次抗旱保苗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全县人们的好帮手。四是种田大户大幅增多,土地流转得到有效促进。种田大户,不仅大面积承包了当地闲置水田,还为当地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签订了服务合同,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小田块不愿种,闲置田抛荒弃种的问题。

(五)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也确定了农机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许可事项。曹县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农机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农机事故零发生,保障了安全生产。

二、基层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曹县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虽说有了明显发展但相应还低;另外,经济作物如蔬菜、花生等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进一步发展存在着资金融资难题。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不足。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需要5-6万元,一台小型拖拉机、收割机也要1万多近2万元,一般农户都缺少购买能力。二是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不足,以至于农机服务队伍技术力量上出现断层。每年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农机事业经费时,既没有按人头所需足额预算,又没有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更谈不上安排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和项目经费。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尚无保障,大部分站都是空壳站,没有办公场地,都是“读通校”,农机示范推广工作无力开展。因人员工资待遇无法全额到位,部分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纷纷下岗另谋职业,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且,我县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呈老化趋势。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资金不足。农机大户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初期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而向银行融资在技术上可操作性上都存在着很大瓶颈。

(三)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执法、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但就目前情况看,全县约有1/4的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由于乡镇农机人员工资归乡镇发放,人员受乡镇政府支配,不少乡镇名为农机站人员,但却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使农机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农机和农艺的结合问题。目前农机化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越来越反映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程度上。比如玉米、棉花等收获问题,不是没有技术设备可以消化吸收,而是我们的农业耕作制度太复杂了,是一个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农业机械经过一次性研制定型后,必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农艺小小的改变,就导致机具的大变动,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设施用地依然困难。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占地实行严格的控制,靠农机合作社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很难解决。关于合作社用地,上级都出台相关政策,但村里落实难,加之土地部门严格控制审批,使农机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库房用地,以致价值数百万元的农机具露天搁置,遭日晒雨淋,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损失巨大。合作社社员都盼望着尽快解决合作社库房建设用地问题,可以说用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另一瓶颈。

(六)土地经营规模化制约着农机化的长足发展。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还是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土地小块分割,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碎,不适于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的规模化作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壁垒,限制农机化长足发展的鸿沟。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务之急。

三、解决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平衡发展新格局。一是要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统筹兼顾,以产业化带动机械化,确保健康、快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农业生产方面,现阶段要以推广机械化收割和大中型拖拉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机投入和使用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积极性,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资金投入新机制。一是市级、县级政府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的发展。二是要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制定农业奖励政策时,除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实行奖励外,应该把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纳入奖励范围,实行累加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强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的联动。金融部门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方面,要重点支持。四是改革农业补贴的途径。农业综合补贴中的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应按实际作业面积直接补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手,从而调动农机手的作业积极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三)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乡镇农机站是“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人、财、物划规县农机部门管理,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

(四)建立农机和农艺科技保障新体制。一要加强部门合作。抓好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农机与畜牧水产业的结合,农机与林业的结合,农机与食品加工业的结合,加强与大专院校、农机科研部门、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业、林业、水产业、食品加工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 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二要加快农机科技更新。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科技服务含量,逐步向精细农业发展。更新设备,大部分农业机械都面临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要加快更新步伐。三要办好示范点。结合曹县科技示范园区工作,抓好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好农机示范村,做到以点带面,幅射全县。

(五)协调土地,保证农机合作社设施建设用地需要。国家应在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库、维修车间、办公产所占地方面给予优惠,各级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加强与村委会协调,优先和优惠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问题,切实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为当地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农村闲置土地,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应优先租赁或承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便于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六)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拥有用武之地。因此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尤为重要。针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分片细碎化等现象严重,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资金、有能力、通信息、善经营的个人或集体,把有限的土地集中适度开发,形成规模优势,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更新,增强闯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

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

来实现。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

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

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

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

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三、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

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

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

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

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

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

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三篇: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管水、共同治水”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必须管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分级分部门管理,在区域上城乡分割管理,在部门管理上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治污等各管一段,这样的“九龙管水”已经被证明问题较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十多年来,各地水利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继续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相继成立水务局作为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综合部门,对城乡的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 1 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上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水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从过去的“多龙管水”变为“一龙管水、团结治水”,有利于克服过去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的弊端,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强化了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的结合,提高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了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促进水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城乡供水水源及重要水域的保护,强化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城乡水资源的水质,提高了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近几年,不少地区调整了水价政策,水价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合理的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如城镇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水价政策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为理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城乡水价体系和标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而且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水价政策,促进城乡供水事业的共同发展。

4、推动水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水务设施多是公用事业,水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城乡水源建设、2 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产业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基础和支柱产业作用,就得把它们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业的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而水务一体化管理为之提供了相适应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克服部门分头管理带来的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这将对水务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部门利益难以整合,部分职能归口还比较困难。职能分散管理的旧体制所带来的弊病积重难返,行政职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和阻力相当大,还有一些涉水职能难以划归县水务局。按规定,排污口下端的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由水利部门负责,但目前还是由环保局负责。

2、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3、水务一体化改革降低了行政成本,使原有制度框架外的潜在利润内部化,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水务一体化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性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仅限于引导,而不是干预。

四、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要按照要求,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推进。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政策法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4、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 4 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5、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6、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水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提高管理科技含量,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010年7月

第四篇: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微山县农机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微山县政府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使农业机械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抢季节保农时,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与我市先进县相比,我县农机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就微山县农机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以及对策,简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微山县由于起步较晚,经济总的来说是欠发达的。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工业经济中,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而农机具的价格偏高,很多农户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承受购买新机具的经济负担。另外,近几年的农药、化肥、种子价格节节攀高,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但农产品的价格却依然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户难以从中看到多少效益,影响了农机户的购机热情,影响到农机化发展速度。

二是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充分显示了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的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认识到农机化重要性的农民还不多,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很多农民认为农机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三是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微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湖区、矿区,南北狭长,耕地面积分散,作物品种不一,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莲藕均有种植,不便于统一管理,规模经营的程度比较低,以致农机具难以发挥其技术优势,农机化发展速度自然较慢。

四是农机用户素质的影响。多年来,微山县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收入低,很多壮实的劳动力不愿在家务农,农村劳动力纷纷向非农产业转移,务农劳动力锐减,使得农田操作人员大部分为中年妇女和老人,他们大多知识层次较低。农机具的效益好坏关键在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的高低,同样的机械,不同人操

作,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操作不当,即使最好的机械也无法产生效益,而且还会挫伤农户对使用农业机械的信心。

二、今后农机化发展对策

面对农机化发展缓慢的情况,在新形势下,微山县的农机化事业应走“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服务措施、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推广力度”的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近几年国家对购买农机实行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要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农机化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机化工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及其管理制度,把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新发展农田主要作业机具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农业信贷部门要为农机化发展提供适当的信贷额度和利率优惠;要广泛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广大农民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

三是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的工作重点来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推进农机化规模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规模经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机械化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农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搞好机耕道路配套工程。此外,要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寻求农机和农艺的最佳结合方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是加大农机执法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农机化法规体系建设,把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农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机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农机行政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五篇: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河南省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在农民收入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河南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二、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当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第二,农产品成本高。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第三,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就河南的情况看,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约为世界平均的1/7,英国的1/80,美国的1/46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加之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同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使农民增收无力。

第四,非农岗位就业不足。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低下,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人员增加,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第五,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08年河南城镇化水平为36%,低于全国45.7%的平均水平。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增收困难。与此相对应,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民的就业领域窄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第六,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是农民向国家和社会无偿提供的支出,它与农民实际收入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河南目前情况看,自2002年底全面推行税费改革以来,的确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降低了投入成本,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款,明确规定要将农民承担的绝对额控制在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但“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的政策性成本增多,使得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被挤掉。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继续加大和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真正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二)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就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来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不断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实现粮食加工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创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等等。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化解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促进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要求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形成优质产品和主导产业,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民从中真正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产业化、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已势在必行。要鼓励企业和农村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再返聘农民、培训农民,有序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规模化生产。在能人或企业的带动下,农户能很快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组织的经济实力。应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组建强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民闯市场。应鼓励基层组织、供销社、乡镇农经中心等单位,利用它们的技术、资金、营销网络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积极发挥社会能人的作用,引导鼓励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引导其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发展品牌农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为其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实现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六)稳定农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要积极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组织好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调运,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农资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倡导农民科学施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下载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定稿]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

    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现状调研报告

    为使大家对xx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xx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

    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现状调研报告

    为使大家对**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第一研究课题)课题组长:游国辉参加人员:张向群 王清明 周 波 一、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经济、......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明文 田青摘要:在信息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在竞争中发展,中......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 名:孙守行学 号:200441201406指导老师:卞会泉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

    某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县是一个边远山区、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多年来,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加之现有农业机具老化,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农机服务水平低,已严重影响了全县农业现......

    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