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论影响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摘要: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必须先要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中才能去的不断的进步,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经验、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见解。
关键词:农机化 自动化机械化
1.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特点,主要以经济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土地经营规模、农民经济收入、农机化服务体系、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
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农业也很发达的国家,在水稻种植业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中在水田种植上,在耕、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等相关机械居世界领先水平,譬如,由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四大农机公司生产的的久保田SR—331KH温室育苗播种设备、KS—560C/84C育苗器、SPA65型高速插秧机、S1—6HD两轮步行式插秧机及PRO481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洋马农机公司的轮式拖拉机系列、GP6乘座式插秧机、AP600步行式插秧机、机动喷雾机、CA160、CA215、CA355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CA600、CA700、CA1200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等,这些都代表了日本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且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依旧稳步向前,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且一区的不小的成果。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旱田种植业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及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农业生产主要以农牧业发达为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作物为小麦、甘蔗,其次是大麦、燕麦、棉花、水稻、牧草等。早在1970年左右澳大利亚的小麦、水稻、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至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对拖拉机的使用量虽没有明显增加,但拖拉机的使用效率却在提高。为了提高拖拉机的使用效率,澳大利亚的拖拉机和牵引农机具正在向大型宽幅、联合作业方向发展,作业机具和项目在向成套发展。发展大马力和高速的拖拉机是今后的趋势。加拿大是一个人少地多,农牧并重的发达国家。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加拿大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以肉牛、羊、猪为主。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和畜类生产机械与设备配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从拖拉机到农机具及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部分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这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基本相似,皆属高水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法国农业发达,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粮食作物从整地、播种、中耕、病虫害防治、收获、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均有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法国在作物育种机械和葡萄园机械方面较发达。从作物育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清选、分级、包装、包衣等有一整套机械供应,特别是种子加工厂,各种设备配套齐全,自动化程度也较高。法国的葡萄园机械,从拖拉机到配套的栽植、剪枝、整形、施肥、施药、采收、包装、运输都有相适应的机械,机械化作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葡萄采收机械每年生产量较大,也有较多出口。英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均较发达,种植业以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为主。种植业从种植到收获均已实现全过程的高度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3%。畜牧业中肉牛、奶牛饲养也已高度机械化。如奶牛场从牛的供料、供水、清粪、挤奶及牛奶收集、贮存、运输等各环节均为机械化作业。
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据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8.01万千瓦的1000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21.91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50.8%。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起步阶段;2.体制转换阶段;3.市场引导阶段;4.促进阶段;5.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实际应用阶段.为了给农业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我国一直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的建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中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健全、完善。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乃至2010年的155亿元,国家扶持政策的逐年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工业的发展。
3.国内外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特点来看,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各异、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起步有先后,水平有高低,但是究其根本,仍是千篇一律,在农业机械的发展史上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以下几点:
1).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从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看,为确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减少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弯路,许多国家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都是无一例外地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包括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在资金、税收、水电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给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在强大的国家机器的支持下,建立科研机构,由其承担农机技术的研发、鉴定及其应用。
任何时候都要深深的记住一点,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要想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一步步的迈进,就必须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波助澜下,一步步的向前发展,譬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鉴定,从而把研究成果一步步的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的3).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国家的基本国情
据研究发现,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能够较早或较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适应与基本国情。
以日本为例,日本如何能在二战结束后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经济复苏,并在农业机械发展中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日本的基本国情。其农机化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二战及结束到二十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处于恢复和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的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农民收入也不甚高,为此,日本主要发展价格较低的小型机械来代替大部分手工劳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日本在短期内就基本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问题。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更好的农业机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宽幅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便相继问世,育秧也相继实现了工厂化。这个日期日本进入了机械化。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到现在,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于是小型、轻便、容易操作、舒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机械成为这个阶段需求的主要特征,推动日本的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日本不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本国的农业机械化,而且十分善于根据需要,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并因地制宜将农机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传统生产工艺的束缚,创造出新工艺、新机具,取得新的突破。
4).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高。
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对老百姓的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在美、加、英、德、法、丹麦等发达国家中,农民想从国家获取贷款,就必须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多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十分看重的,据统计美国农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达到30%以上;日本农民受教育程度达到70%;为什么发达国家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要求那么高呢?原因很简单,只有只有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能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懂得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工具,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具备环保、园艺、法律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更好让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的调整生产结构、优化技术选择,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1】郑秋化;试论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证[J];福建农
机;2005年03期;
【2】王利民,钱生越,杨建平,凌小燕;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
农机化;2003年03期;
【3】吴彦红,严霖元,刘云;发展农业机械化 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机化;2005年
01期;
【4】卓杰强,杨敏丽,郑诚;广东省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
机化;2005年06期;
【5】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年;
【6】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年
第二篇: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曹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为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近年来,曹县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我县农业增产、节约、增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并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回顾过去,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农机化进一步科学发展确实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结合曹县基层农机化发展实际,论述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发展的因素,研究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农机总量持续增加,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日益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各类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了曹县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截止到目前,曹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095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3593台,配套农机具数量达到2011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少到多发展到1834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到657台。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6万亩,完成机播作业面积229万亩,完成机收作业面积220万亩,耕、播、收、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效能充分发挥,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产增收,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化发展正在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
(二)新式机械广泛应用,农机装备不断优化。从单纯的粮食生产作业机械向多元化的大农业作业机械化发展,并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近几年推广的农业机械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和其它机械等。尤其是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三)服务模式推陈出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曹县农机局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着力组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院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引导、精心培育、大力扶持,我县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3个,全县27处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消灭了合作社空白乡镇。(其中今年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1个,新建示范型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注册资金总额7862.5 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300万元,入社社员427户,拥有农机具12类1380台,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78 亩,标准化库房面积3900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485平方米,办公室面积910平方米,流转土地5000余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业机械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机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者的分离,促进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当前,曹县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收、脱机械化作业多半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所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农机化作业的主力军。
(四)替代效益凸现,农机作用明显。一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小麦、玉米、经济作物等机械化项目的快速推进,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二是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农机作业收入人平在3万元以上,一大批农机大户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抗灾能力大幅提高,有效确保社会稳定。今年,干旱持续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曹县农机局积极响应上级抗旱机具补贴政策,排灌机械在此次抗旱保苗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全县人们的好帮手。四是种田大户大幅增多,土地流转得到有效促进。种田大户,不仅大面积承包了当地闲置水田,还为当地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签订了服务合同,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小田块不愿种,闲置田抛荒弃种的问题。
(五)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也确定了农机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许可事项。曹县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农机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农机事故零发生,保障了安全生产。
二、基层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曹县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虽说有了明显发展但相应还低;另外,经济作物如蔬菜、花生等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进一步发展存在着资金融资难题。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不足。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需要5-6万元,一台小型拖拉机、收割机也要1万多近2万元,一般农户都缺少购买能力。二是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不足,以至于农机服务队伍技术力量上出现断层。每年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农机事业经费时,既没有按人头所需足额预算,又没有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更谈不上安排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和项目经费。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尚无保障,大部分站都是空壳站,没有办公场地,都是“读通校”,农机示范推广工作无力开展。因人员工资待遇无法全额到位,部分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纷纷下岗另谋职业,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且,我县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呈老化趋势。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资金不足。农机大户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初期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而向银行融资在技术上可操作性上都存在着很大瓶颈。
(三)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执法、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但就目前情况看,全县约有1/4的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由于乡镇农机人员工资归乡镇发放,人员受乡镇政府支配,不少乡镇名为农机站人员,但却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使农机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农机和农艺的结合问题。目前农机化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越来越反映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程度上。比如玉米、棉花等收获问题,不是没有技术设备可以消化吸收,而是我们的农业耕作制度太复杂了,是一个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农业机械经过一次性研制定型后,必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农艺小小的改变,就导致机具的大变动,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设施用地依然困难。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占地实行严格的控制,靠农机合作社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很难解决。关于合作社用地,上级都出台相关政策,但村里落实难,加之土地部门严格控制审批,使农机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库房用地,以致价值数百万元的农机具露天搁置,遭日晒雨淋,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损失巨大。合作社社员都盼望着尽快解决合作社库房建设用地问题,可以说用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另一瓶颈。
(六)土地经营规模化制约着农机化的长足发展。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还是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土地小块分割,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碎,不适于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的规模化作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壁垒,限制农机化长足发展的鸿沟。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务之急。
三、解决当前基层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平衡发展新格局。一是要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统筹兼顾,以产业化带动机械化,确保健康、快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农业生产方面,现阶段要以推广机械化收割和大中型拖拉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机投入和使用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积极性,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资金投入新机制。一是市级、县级政府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的发展。二是要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制定农业奖励政策时,除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实行奖励外,应该把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纳入奖励范围,实行累加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强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的联动。金融部门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方面,要重点支持。四是改革农业补贴的途径。农业综合补贴中的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应按实际作业面积直接补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手,从而调动农机手的作业积极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三)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乡镇农机站是“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人、财、物划规县农机部门管理,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
(四)建立农机和农艺科技保障新体制。一要加强部门合作。抓好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农机与畜牧水产业的结合,农机与林业的结合,农机与食品加工业的结合,加强与大专院校、农机科研部门、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业、林业、水产业、食品加工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 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二要加快农机科技更新。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科技服务含量,逐步向精细农业发展。更新设备,大部分农业机械都面临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要加快更新步伐。三要办好示范点。结合曹县科技示范园区工作,抓好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好农机示范村,做到以点带面,幅射全县。
(五)协调土地,保证农机合作社设施建设用地需要。国家应在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库、维修车间、办公产所占地方面给予优惠,各级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加强与村委会协调,优先和优惠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问题,切实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为当地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农村闲置土地,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应优先租赁或承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便于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六)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大量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拥有用武之地。因此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尤为重要。针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分片细碎化等现象严重,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资金、有能力、通信息、善经营的个人或集体,把有限的土地集中适度开发,形成规模优势,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更新,增强闯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第三篇: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四)、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使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机的使用率。
第四篇:农机化发展专项工作计划
继《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发布后,9月28日,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这五个专项发展规划分别以农机化科技、农机化教育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试验鉴定和设施农业等五个领域为对象,总结发展主要成就,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五个专项规划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配套衔接,丰富、细化了规划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未来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要以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等研究为重点
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以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目标,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农机化教育培训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期间,规划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其中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科技人才队伍80万人次以上;实用人才队伍,450万人次以上。要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要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加快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应用
要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等。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第五篇: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1.什么是企业文化五因素论?
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这五个因素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
2.企业文化的五因素
(一)企业环境
迪尔、肯尼迪所说的“企业环境”,并不是指企业的内部环境,而是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顾客、竞争者、政府、技术等.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惟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为了获得成功所必需采取的全部策略的体现。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自然,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成。因此,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认真分析影响企业文化生成的环境因素。企业文化环境由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影响企业文化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等;影响企业文化的微观环境则主要包括企业所在社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法规、社区文化、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等。一个企业只有很好地把握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特性,才能提出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为企业绝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或基石。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无数例子证明,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为了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应该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而不应该用抽象难懂、过于一般化的语言来表示。
例如,海尔公司把价值观表示为“真诚到永远”,IBM提出“最佳服务精神”,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等等。同时,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最好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避免雷同,要做到这点虽然很难,但应努力去做,使价值观表示的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能够把一个企业的对内对外态度和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甚至成为几代人共同信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2.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它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在其内部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把利润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利润和创新、信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前者,使创新和信誉服从利润的需要。
3.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不是通过制度、规章等硬性管理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群体氛围和共同意识引导来实现的。
4.企业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
那么,塑造企业价值观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以企业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并非天生,需要企业的灌输与宣传,经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后,员工才能逐渐接受并内化为企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与宣传,宣传工作以深化对价值观的认识。
第二,健全配套机制,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第三,塑造企业精神。包括了一个企业所应有的企业传统,时代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理念。成功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精神。
但是,在塑造共有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会带来好处,同时也要看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时的危险。即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共有价值观仍然牢固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妨碍企业去适应新的环境。可以想象,一个牢固地树立了“经久耐用”价值观的服装公司,就较难适应顾客的“时装热新潮”。
(2)墨守陈规的危险,即不愿意或者很难抓住共有价值观所强调的事情之外的机会。(3)不一致的危险,即言行不一的危险。如一个总经理,平常很有说服力地宣传要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但每当临近年终时,他却只过问财务状况而把顾客晾在一边。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指出: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这些共同价值观创造出公司员工的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
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三)英雄
一个企业的英雄人物是企业为了宣传和贯彻自己的价值系统而为企业员工树立的可以直接仿效和学习的榜样.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更是企业形象的象征.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十分重视树立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英雄模范人物,通过这些英雄人物向其他职工宣传提倡和鼓励的东西.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任何人都有一种在群体中出人头地的愿望.企业能够利用员工的这一心理,促进他们将强烈愿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过程,是企业创造文化的一个根本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榜样的力量,使员工从英雄人物身上认识到英雄人物同自已一样,也是平凡的人,他们能成功,别人也一样能,因此,英雄应平实.通常英雄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和公司一起诞生的“共生英雄”,也叫创业式英雄,指那种创办企业的英雄。共生英雄在数量上很少,多数是公司的缔造者。他们往往有一段艰难的经历,但面临困难仍然有抱负、有理想,并终于把公司办起来了。所以又被称为“幻想英雄”。这类英雄的特征是:
1、有正确的追求。这种正确的追求,或者是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或者是追求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组织。追求什么就得到什么,总是获得成功。
2、有执着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3、具有使企业不断成功的个人责任感。
4、具有“通过善待雇员、向雇员灌输一种持久的价值观来使企业强大”的信念。
在这种信念驱使下所做的工作,使得共生英雄的影响能持续好几代人,英雄已逝而价值观依然存在。正是这个特征,把共生英雄和其他管理者区别开来了。
第二种类型的英雄,是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中精心地塑造出来的,被称为“情势英雄”。共生英雄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富于哲理的,可为全体职员照亮征途,而情势英雄对企业的影响是短期的(多则几年、少则几月甚至几天)、具体的,只以日常工作中的成功事例来鼓舞企业员工。在企业精心塑出来的情势英雄中,又可以区分为:
1、出格式英雄。这些人行为古怪,常常故意违反文化准则;但他们聪明过人,有独特的见解,工作能力较强,‘出格’人物在强文化公司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他们使得公司不断地向前发展。知道了这一点,公司主管通常把他们放在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或委派他们任研究开发部主管。
2、引导式英雄。这是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有力地推行经营改革,通过物色合适对象而树立起来的英雄。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原来是一个没有竞争对手、接受政府管理的实体,其榜样人物是能够迅速装好电话并保证质量的人,后来,该公司不再受政府管理,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经营改革,于是聘请IBM公司从前的一位管理人员麦吉尔担任市场经营的副总裁,他从小就习惯于竞争环境,善于识别和适应市场的各种特征,符合改革需要,就是引导式英雄。
3、固执式英雄。这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物。例如,3M公司一位职员试制新产品一年而未成功,结果被解雇,但他并不因此就离开公司,而是不取酬继续试制,终于试制成功,而被公司晋升为副总裁,并被尊为固执式英雄,为该公司铸造了一条“做你所信奉的事”的价值观。
4、圣牛式英雄。这是忠于职守(如卷起袖子只知道工作的高技术人员)、坚持传统、乐于奉献的人物。例如,一个制造大型精密仪器的公司中的一位工程师,为了检查一台声音不太正常的机器而把耳朵贴近机器,结果机器爆炸而烧糊了他的半个脸。但当他治愈后,他自豪地显示着一张破了相的脸。他就是一位圣牛式英雄,他的奉献精神,使人们不仅不觉得他那张脸可怕,反而为此而尊敬他。
(四)习俗与仪式
习俗与仪式,是在企业各种日常活动中经常反复出现、人人知晓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的东西,它们是有形地表现出来而程式化了的并显示内聚力程度的文化因素。
企业习俗就是指企业的风俗习惯。根据迪尔、肯尼迪对美国企业的研究,那里的习俗类型有:
1、游戏(开玩笑、逗趣、即兴表演、策略判定等)。它的价值是能缓和人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可鼓励创新活动。
2、聚餐(友谊午餐、啤酒聚会)。其价值是加强上下层、横向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如维克特公司,每星期随机从公司中挑选几名职员去饭店轮流与总裁或副总裁见面聚餐,称为友谊午餐。
3、“训人”。如通用电气公司,对于拿着工程师文凭、穿着新买的西装第一次来公司上班的大学毕业生,是递给他一把扫帚让他去扫地。
企业仪式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时空有序活动。根据迪尔、肯尼迪的研究,美国企业中常见的仪式有:
1、问候仪式。个人之间进行非书面交往时使用。这种仪式告诉人们怎样站位,怎样称呼,什么程度的争论或激动是可以容忍的等等。
2、赏识仪式。当某人或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或晋升、或退休、或达到可以继续留任的标准时,就举行这种赏识仪式。当事人在仪式上得到奖品、奖章、礼物或纪念品,并使全公司知道他们为什么被赏识。
3、工作仪式。这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举行的。如每天上班前的集会唱歌,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新产品的仪式。工作仪式是增加自我价值感的途径。
4、管理仪式。这是经理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运用的。如各种正式会议,计划框架与成本曲线分析,行为、评价、复审技术等。
5、防患于未然的仪式。这是为了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现而使用的仪式。如维萨国际银行组织1974年开会时,就搞了个颁发并佩戴金铸标志的仪式,右臂上的标志是半个世界地图和“志在成功”四个字,左臂上的标志是另一半世界地图和“彼此忍让”四个字。这种仪式有效地防止了各成员国由分歧走向分裂。
6、庆典。这是超凡的、引人注目的仪式,当企业通过特殊里程碑时举行。
7、研讨会或年会。这是颁发科学奖、显示技术开发成果、全面奖励有功人员的盛大庆典。例如玛丽·凯化妆品公司,举行一次研讨会常常要花几百万美元,几百名推销员都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奖品(甚至轿车)。
习俗和仪式并不完全是自生自灭的东西,而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们的形成,离不开企业主管的自觉提倡,也离不开反复执行、历代相传、积久而成的自发力量。
习俗和仪式给全体员工施加普遍的影响,使他们的语言文字、公共礼节、行为交往、会议进程等等都规范化,从而把企业的价值观、信仰、英雄形象等灌输到每一个人,深深地印入全体员工的脑海中。但是习俗与仪式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习俗和仪式而同化于企业。习俗与仪式不会使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自动消失。
(五)文化网络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以轶事、故事、机密、猜测等形式来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是和正式组织机构相距甚远的隐蔽的分级联络体系。
文化网络的特征是:
1、对消息作艺术加工。因此,所传播的消息往往故事化,变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2、对消息含义的解释,往往与正式渠道的解释不同,能从更深的本质层次去说明问题。
3、文化网络传递消息的整个过程,没有文件、录音磁带之类的参与,而是依靠人的口头表达。因此每个人都在本企业的文化网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是由谁任命的,也不能印在名片上,而是隐蔽地自发地形成的。重要的角色有七大类:
(1)“讲故事者”。他们形成于地位高、信息量大、但不起领导作用的高级管理岗位上。他们有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细节的辨别能力。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干,但又知道得很多,所以能根据自己对公司里所发生的事情的感觉,编成故事向别人讲述。
(2)“牧师”。他们形成于顶层以下第三到第五管理层,在正式组织系统中担任一些下面没有职员、上面无须经常向副总裁报告工作的职位,他们在企业呆的时间很长,对企业的每件事、每个人了如指掌,是企业历史的活百科全书。职工犯难时愿意去找他们,他们也有时间聆听职工的坦诚谈话。他们总是通过讲述本企业的历史故事,来为当前的行动寻找依据。
(3)“耳语者”。他们往往形成于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岗位上,但具备两种关键技能:一是根据极少的线索,能快速和准确地领会上司的意图,从而能通过耳语左右公司的决策,他们的个性是对老板极度忠诚.二是立足于现在努力工作,能在整个企业内建立广泛的支持关系,从而能通过耳语使消息在整个网络传播。
(4)“闲聊者”。他们可以形成于任何一个岗位,也不与当权者接近。他们的能力,是善于在饭桌上或休息喝咖啡时与一大群人闲聊,从而把消息传到公司的各个阶层。人们容忍甚至喜欢闲聊者,仅仅是为了消遣,并不指望所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确的。
(5)秘书处职员。这也许是惟一以正式组织中的身份介入文化网络的人。他们了解公司的真正面貌,很清楚公司中正在进行的事情、谁和谁正在闹别扭等等。他们往往是不愿介入纠纷而又能公正评价事情的人,但他们能通过闲话网络传播公司的功绩。
(6)“间谍”。这里所说的“间谍”,是指那些从来不说任何人坏话、不以任何方式来改变公司气氛而影响他人工作的人。他们能把各方面的意见都听进去,并原原本本地向高级管理人员叙述,因而高级管理人员把他们当作“间谍”来使用。显然,公司里的新来者最容易成为这种“间谍”。
(7)非正式团体成员。他们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常常艺术性地在众人面前讲述本团体内其他人的优秀事迹。
文化网络是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管理者不应该避免牵连进去,而是必须灵活地掌握它,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强文化企业成功地通过开发文化网络,加强了管理者与职工的联系,培育了一大批向组织各阶层揭露事态的人,形象地灌输了企业的价值观,巩固了组织的基本信念,提高了英雄的象征性价值,扩大了人际交流,增强了友谊和内部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