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18: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县委、县政府“三年翻番、五年跨越”的总体要求,结合武功县十一五发展现状,特制订了武功县文物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目标任务

依托武功县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积极实施龙王沟生态游、中国农都一日游、西宝中线--渭河沿岸文化娱乐游等项目,打造武功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和生态观光游”立体发展的格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到2013年,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以上,旅游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并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收入8000万元,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龙王沟自然风光、武功镇文物旅游、渭惠渠休闲资源、渭河生态景观园为依托,积极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区、中国农都、渭惠渠休闲文化一条街和渭河生态观光园及户外竞技场,树立武功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依托武功镇文物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都游

武功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后稷教稼台、苏武墓、城隍庙、报本寺塔等历史文化遗存是武功县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中国农都”,形成垄断性旅游品牌,提升武功县文物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3年完成武功镇文物旅游景点项目建设投资8000万元,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年利税800万元。

一是再现古镇风貌。做好武功镇旧城改造规划,拓宽现有道路,抓好绿化,重要街区设计为仿古建筑,恢复古镇风貌,实现历史景观和现代文明的协调统一。同时,建设专门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各种名优小吃经销街区,充分体现武功民风,民俗。

二是抓好城隍庙恢复修建工程。修建钟、鼓楼,完成《先周文物展》陈列工程,展示农耕文明和武功悠久的历史,搬迁路南群众,修建城隍庙广场及戏楼,广场周边建设旅游纪念品商店。三是加快苏武纪念馆建设进度。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异俗村,建造100亩水面的北海湖,使苏武纪念馆成为武功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抓好教稼台景区开发建设。整体搬迁教稼台周边农户,扩大教稼台面积,修建一座五间重檐歇山顶大门、古农业展室、贵宾接待室、雕塑后稷像一座,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鱼塘和7000平方米的原始农业耕作区,使游人既能登台览胜,又可亲自参与渔猎农耕、垂钓烧烤等各种活动,融欣赏、娱乐、参与、趣味为一体,建成与现代观光农业交相辉映的原始农业体验区。五是抓好报本塔景区开发建设。扩大寺院规模,拓宽、改造门前道路,搬迁寺院门前路东群众,在报本寺周边建设占地6000平方米的广场和文物旅游购物中心,使旅游、购物为一体。建一座珍宝阁和大雄宝殿、来宾接待室,使游客既可登临塔顶鸟瞰全城,又可欣赏国宝。修建连接报本寺塔、城隍庙两景点的大道,使报本寺塔、城隍庙等复唐建筑与苏武故园复汉建筑相融汇,形成风格各异的汉唐文化一条街。

六是搞好水河风景园区建设。以武功镇东大桥河道为起点,龙门村苏武墓下的河道为终点,扩宽河道100米,搞好两岸绿化,硬化岸边道路,使之成为能行船泛舟、垂钓、休闲娱乐的一条河流。设计建设后稷农业展示园,院内栽植杏、桃、石榴、梨、葡萄、柿子等不同季节的杂果林带,岸边绿地相间置景,再现人类狩猎,刀割火种,秦汉耕作及收获碾打的各个场景。征集犁、耧、碌碡、石磨子、石碾子等古农业机具,突出特色农耕园,打好古农业在武功,现代农业在杨凌这张牌,提升武功知名度。

(二)依托龙王沟资源优势,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区

城隍庙

充分利用龙王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毗邻杨凌农科城的独特优势,建设现代化高科技育种、栽培、繁育、观赏基地,打造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垂钓、水上娱乐、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体验等一条龙度假村,形成独具一格的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一体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充分利用康家坡农业生态基地,通过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西安、咸阳、杨凌、宝鸡等周边市民前来观赏体验,让游客感受武功乡村的风土人情。

(三)依托闲置资源优势,打造休闲娱乐游

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以渭河北岸(五彩渭河园)为切入点开发户外竞技场。依托渭河北岸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跑马场、赛车场射击场、放河灯等户外竞技项目,吸纳周边旅游爱好者,提高人气指数。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拓展训练装备公司联系,建成集体验、惊险、刺激、协作等为一体的拓展体验项目基地、使游人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精神上得到全面放松,吸引更多单位和个人踊跃参与。全其成为集纺织文化、户外竞技、休闲垂钓、娱乐饮食、关中民俗、农家乐为一体的西部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园区品位。到2011年实现总投资1亿元。

二是以渭惠渠为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娱乐业。充分利用西宝中线渭惠渠大量的闲置空房、地热资源,庭院式KTV休闲场所,采取大项目带动的方式,引入文化娱乐龙头企业,用足用活现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和扶持武功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手工生产项目和文艺表演团(队),发展一批具有武功特色、健康文明的特色文化娱乐场所和展示区,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和娱乐形式,促进民间手工业和演艺业的市场化。引进文化娱乐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电子娱乐城、高档洗浴城、游泳池等大型娱乐项目,带动带动带动一批中小型KTV、迪厅、茶秀酒吧、棋牌、休闲浴场、餐饮业等大众化娱乐开发项目和文化购物市场,形成文化购物一条街,提高人流量,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

三、拓宽筹资渠道

1、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快文物旅游事业建设进程。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列入一定资金,作为渭惠渠、渭河北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向性资金投入和建立武功县旅游发展基金。二是加大计划内项目申报力度。借助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契机,酝酿一批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申报,争取中省市资金项目扶持。三是加大金融机构投融资力度。积极与银行、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联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专门面向商家、农户发展旅游业的信贷业务,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四是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制定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清明公祭平台,吸引苏姓宗亲投资兴建武功的热情。通过采取内资、外资并举,国资、民资并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招商引资,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旅游开发。

2、建立宣传推介机制。制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促销方案,进一步加大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力度,邀请中国旅游卫视《文明中国行》栏目,举办拍摄中国·武功文化旅游访谈专题片《千年古镇--中国农都》,强势宣传武功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武功,不断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力,强势打响后图稷苏武品牌。建立清明公祭苏武活动的工效机制,特别是要充分调动苏姓宗亲的积极性,以清明凤祭为宣传平台,努力提高武功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争取与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势宣传,扩大客源。

3、建立优势品牌扶持、培养机制。以“武功镇文化旅游”、“龙王沟生态观光园”、“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等品牌为龙头,由财政列支,大手笔、高标准策划包装一批优势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启动和稳步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变。积极制订旅

游景点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景点软环境建设。

四、搭建政府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旅游开发平台

教稼台

1、加强组织领导。武功县县上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旅游、城建、工商、土地、招商、金融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尽快组建到位,启动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还下设“龙王沟生态观光游”、“中国农都千年古镇游”、“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游”四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分管游风镇、武功镇、普集镇、水利部门(五彩渭水园)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所在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各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2、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着重加强武功县城区以及武功镇、游风镇等地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以交通、道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吃、住、游、玩、购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武功旅游设施体系的核心骨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网络,推动武功由单一名胜旅游地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3、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有重点地从旅游院校招聘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到武功来从事旅游产业,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走出来,请进去”和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选派德才兼备的人员在旅游学院学习深造,尽快培养一批旅游急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高速、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严格责任考核。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考核督查机制,与相关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及单位工作季度考核相挂钩,形成旅游开发建设合力。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旅游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各项目推进小组要积极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而且详实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即突出近期规划流程、时限要求、项目现划、目标任务,又要突出远景策划、措施保障、夯实责任。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加大对四大项目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项目推进落实,建立周通报、月汇报、季度考核讲评机制,并将考核情况报考核办备案,使其作为年度综合考评的依据。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投资项目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进度 占地面积(亩)投资额度(万元)建设年限苏武纪念馆旅游接待中心拟建 20 200 10年特种畜、禽动物养殖观赏区在建 50 500 5年射击狩猎场在建50500 5年中国农耕文化展示与西北民俗文化展览馆在建 361亿10年西北农家小院休闲与农耕体验区拟建68 20005年多季水果种植园在建30 10010年古海潮院遗址修复10工程在建 40 50010年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加宽、加高水库水坝,建库中岛在建5000 10年9 水产养殖、水上娱乐与休闲垂钓园,高级空洞式娱乐城拟建 266 500010年10 陕北风韵窑洞宾馆和蒙古毡房度假区拟建30 5000 10年

注:加上南坡绿化面积340亩。在原海潮院的基础上拟建大殿两座,重修“新白雀寺”,占地30亩,从而扩大整个旅游景点的观光、休闲功能。

第二篇: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2012-02-22 15:41:52 信息来源:上海有色网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组织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2年1月4日

目 录 前 言 1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2

(一)产业现状 2

(二)发展趋势 3

二、总体思路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三、发展重点 7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7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9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11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3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14

(六)前沿新材料 16

四、区域布局 17

五、重大工程 19

(一)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19

(二)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20

(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 21

(四)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 21

(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 22

(六)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 23

(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示范应用专项工程 23

(八)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24

(九)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 25

(十)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 25

六、保障措施 25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25

(二)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26

(三)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 26

(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27

(五)培育优势核心企业 27

(六)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 28

(七)大力推进军民结合 28

(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28

(九)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29

前 言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配置政府公共资源和引导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专栏1 新材料的定义与范围

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为突出重点,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产业现状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倍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部分新材料的需求预测 01 新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太阳能电站1000万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8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6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02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03 高端装备制造

“十二五”期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需要各类轴承钢180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04 新一代信息技术

预计到2015年,需要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约800万片/年、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48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05 节能环保

“十二五”期间,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年产量将超过30亿只,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

元/年;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06 生物产业

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新材料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新材料品种繁多、需求广泛,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在鼓励各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材料产品开发,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水平。

坚持协调推进。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积极性。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加快军民共用材料技术双向转移,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材料可再生循环,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品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专栏3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预期发展目标 01 产业规模

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02 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03 产业结构

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04 保障能力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05 材料换代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三、发展重点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稀土功能材料。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积极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提高研磨抛光材料产品档次,提升现有催化材料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稀有金属材料。充分发挥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大规格钼电极、高品质钼丝、高精度钨窄带、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铼及合金制品等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材料。加快促进超细纳米晶、特粗晶粒等高性能硬质合金产业化,提高原子能级锆材和银铟镉控制棒、高比容钽粉、高效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水平。

半导体材料。以高纯度、大尺寸、低缺陷、高性能和低成本为主攻方向,逐步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开发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等材料,积极开发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绝缘体上硅(SOI)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及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

其他功能合金。加快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铁基非晶合金带材推广应用。积极开发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键合丝、稀贵金属钎焊材料、铟锡氧化物(ITO)靶材、电磁屏蔽材料,满足信息产业需要。促进高强高导、绿色无铅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规模化发展,满足高速铁路需要。进一步推动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高导电率金属材料及相关型材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电磁兼容材料产业化水平。开发推广耐高温、耐腐蚀铁铬铝金属纤维多孔材料,满足高温烟气处理等需求。

专栏4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稀土功能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稀土金属集成化提纯、磁能积加矫顽力大于65的永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储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带等生产技术。02 稀有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多元合金熔炼、大型合金铸锭成分均匀化控制、中间合金制备、超高纯(≥6N)金属加工及清洗、大尺寸超高纯金属靶材微观组织控制、硬质合金全致密化烧结及涂层沉积定向控制等技术。03 半导体材料技术

实现8英寸、12英寸硅单晶生长及硅片加工产业化,突破12英寸硅片外延生长等技术,开发多晶硅绿色生产工艺。04 其他功能合金技术

开发新一代非晶带材高速连铸工艺、薄规格(0.18-0.20mm)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超细超纯铜合金制备加工工艺。05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装备

12-18英寸硅单晶生长的直拉磁场单晶炉,线切割机,高频电磁感应快速加热装置,等静压成套设备,大尺寸、超高真空、超高温烧结炉,熔盐电解精炼设备,高功率电子束熔炼炉,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高品质特殊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用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加快发展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实现自主化。积极发展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高强汽车板、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专栏5 重大装备关键配套金属结构材料 01 电力

核电用汽轮机转子锻件、发电机转轴锻件、承压壳体材料、换热管材、堆内构件材料、锆合金包壳管等;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管、叶片、转子;燃机用高温合金叶片、高温合金轮盘锻件;水电机组用大轴锻件、抗撕裂钢板、薄镜板锻件等。02 交通运输

轨道列车用大型多孔异型空心铝合金型材、高速铁路车轮车轴及轴承用钢;车辆用第三代汽车钢及超高强钢、高品质铝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大型镁合金压铸件、型材及宽幅板材等。03 船舶及海洋工程

船用高强度易焊接宽厚板、特种耐腐蚀船板、货油舱和压载舱等相关耐蚀管系材料、殷瓦钢等;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特厚齿条钢、大口径高强度无缝管、不锈钢管及配件、深水系泊链、超高强度钢等。04 航空航天

高强、高韧、高耐损伤容限铝合金厚、中、薄板,大规格锻件、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铝材焊接件、铝锂合金、大型钛合金材、高温合金、高强高韧钢等。

新型轻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大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及装备,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

专栏6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高品质特殊钢技术

开发超高纯铁(S+P<35ppm)冶炼、大规格铸锭熔铸、大锻件最佳化学成分配比、成型和热处理工艺技术,低成本、低能耗高品质特钢流程技术。续表

02 新型轻合金材料技术

发展高洁净、高均匀性合金冶炼和凝固技术,大规格铸锭均质化半连铸技术,大型材等温挤压、拉伸与校正技术,复杂锻件等温模锻、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80-200mm)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时效技术,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钛合金冷床炉熔炼、15吨以上铸锭加工、2吨以上模锻件锻压、型材挤压、异型管棒丝材成型和残料回收技术。03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高功率(单枪功率≥500Kw)电子束炉和等离子炉,大型特钢精炼真空电渣炉,高纯净大规格铝锭半连铸装备,等温模锻、等温挤压、固溶淬火、三级时效等装备,大型厚板预拉伸、时效成型热压及超声摩擦搅拌焊接装备,8吨以上钛合金熔炼真空自耗电弧炉,30MN以上镁合金压铸机和挤压机,大面积等温焊接等成套装备。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规模,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和高端苯乙烯系弹性体、耐高低温硅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强化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开发。

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0)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积极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新产品或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专栏7 先进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核心技术

加强基础聚合物制备、集成创新和成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量控制及工艺参数控制等先进聚合技术。加快PA6高压前聚工艺技术、PBT直接酯化法生产技术、PC酯交换和PI技术产业化。突破φ4000mm甲基流化床、φ1200mm苯基沸腾床等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开发反应体系配方设计和后处理工艺,材料改性和加工成型技术以及配套助剂,可降解及回收材料技术等。续表 02 关键装备

开发大型在线检测控制聚合反应器、流化干燥床、脱气釜、汽提釜、直接脱挥装置、螺杆聚合反应器、先进混炼机、专用模具、高速挤出和大型注射成型设备、大型无水无氧聚合反应器等。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配方开发、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环节,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及超声换能用压电陶瓷。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建立高纯陶瓷原料保障体系。

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特种玻璃产业化,增强产品自给能力。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积极发展长波红外玻璃、无铅低温封接玻璃、激光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晶体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专栏8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先进陶瓷技术

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陶瓷蜂窝结构设计技术。02 特种玻璃技术

开发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镀膜玻璃膜系设计与制备、高纯石英粉(≥5N)合成和光纤管(金属杂质<1ppm)制备技术、电子专用石英玻璃及制品制备技术、6代以上TFT-LCD玻璃基板及OLED玻璃基板制备技术。03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石墨(≥4N)电加热连续式化学提纯、高温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生产、柔性石墨碾压法和挤压法加工技术,半导体用石墨保温材料加工技术,人工晶体生长及加工等技术。04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6代以上TFT-LCD用玻璃基板窑炉,气氛加压陶瓷烧结炉,超硬材料用大型压机、大功率(30-100kw)微波等离子体和超大面积(150-300mm2)热灯丝CVD金刚石膜成套装备,高纯石墨用高温(3000-3500℃)各项同性等静压机,(炉内氧含量≤1000ppm)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石墨负极材料包覆和炭化装备等。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提高树脂性能,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发展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复合导线及杆塔等专用材料,加快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列车、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专栏9 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重点 01 碳纤维

加强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强高模系列品种攻关,实现千吨级装置稳定运转,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应用范围。02 芳纶

扩大间位芳纶(1313)生产规模,突破对位芳纶(1414)产业化瓶颈,拓展在蜂巢结构、绝缘纸等领域的应用。0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积极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纤维(UHMWPE)干法纺丝技术及产品,突破纺丝级专用树脂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04 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

积极发展高强、低介电、高硅氧、耐碱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大力发展连续玄武岩、氮化硼和岩棉等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品种。05 其他高性能纤维材料

积极发展聚苯硫醚、聚[2,5-二羟基-1,4-苯撑吡啶并二咪唑]、芳砜纶、聚酰亚胺、对苯基并双噁唑纤维等新品种。

碳/碳复合材料。以耐高温、耐烧蚀、耐磨损及结构功能一体化为重点,加强材料预成型、浸渍渗碳及快速制备工艺研究。积极开发各类高温处理炉、气氛炉所需要的保温筒、发热体和坩埚等材料,推广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高温紧固件等在运输装备、高温装备中的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特种陶瓷基体和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增强纤维,以及新型颗粒、晶须增强材料及陶瓷先驱体制备技术水平,加快在削切工具、耐磨器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纤维增强铝基、钛基、镁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进一步实现材料轻量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加快应用研究。专栏10 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核心技术

重点突破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等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芳纶纤维聚合、纺丝及溶剂回收技术等。开发陶瓷基复合材料烧结、渗透等制备加工技术,碳/碳复合材料液相浸渍、渗碳及快速制备工艺,开发纤维增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缠绕、铺放、热融预浸、真空辅助树脂转移成型(VARTM)技术。02 关键装备

重点突破碳纤维用大容量聚合釜、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恒张力收丝装置,芳纶用耐强腐蚀高精度双螺杆聚合装置,复合材料用多轴缠绕机、热融预浸机、纤维铺放机、超高温热压成型设备。

(六)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领域的研究应用。

生物材料。积极开展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化,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智能材料。加强基础材料研究,开发智能材料与结构制备加工技术,发展形状记忆合金、应变电阻合金、磁致伸缩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和磁流变液体材料等。

超导材料。突破高度均匀合金的熔炼及超导线材制备技术,提高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等低温超导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温超导千米长线、高温超导薄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满足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电缆、无线通信等需求。

四、区域布局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现有材料工业基础,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集聚和快速发展。

推进区域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巩固扩大东部地区新材料产业优势,瞄准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着力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中部地区雄厚的原材料工业基础,加快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积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促进资源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有序建设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要立足资源地和已有产业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技术水平;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要充分依托现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严格控制新布点项目;先进高分子材料应坚持集中布局、园区化发展,注重依托烯烃工业基地,围绕下游产业布局;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高性能复合材料原则上靠近市场布局,碳纤维等增强纤维在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前原则上限制新建项目。专栏11 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 01 稀土功能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四川凉山及乐山、福建龙岩、浙江宁波等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02 稀有金属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稀有金属材料综合产业基地,福建厦门、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基地。加快在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一批钼、钽、铌、铍、锆等特色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03 高品质特殊钢基地

以上海、江苏江阴等为中心,重点建设华东高品质特殊钢综合生产基地。依托鞍山、大连等老工业基地,打造东北高品质特殊钢基地。在山西太原、湖北武汉、河南舞阳、天津等地建设若干专业化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04 新型轻合金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关中钛合金材料基地,重庆、山东龙口和吉林辽源新型铝合金材料基地,山西闻喜、宁夏石嘴山新型镁合金材料基地。05 特种橡胶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广东茂名、湖南岳阳、甘肃兰州、吉林、重庆等特种橡胶基地。续表

06 工程塑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苏东、上海、河南平顶山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广东改性材料加工基地。07 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浙江、江苏、山东淄博、江西九江、四川成都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08 特种玻璃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咸阳、江苏、广东、河南洛阳、安徽特种玻璃基地。09 先进陶瓷基地

重点建设山东、江苏、浙江先进陶瓷基地。10 高性能复合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重庆、山东泰安、浙江嘉兴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北京、广东、山东等树脂基复合材料基地,湖南碳/碳复合材料基地,四川成都综合性复合材料基地。

五、重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突出解决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共性关键材料品种,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一)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力争到2015年,高性能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达到70%以上。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磁能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生产工艺,推进高矫顽力、耐高温钕铁硼磁体及钐钴磁体,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及磁体产业化,新增永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开发电动车用高容量、高稳定性新型储氢合金,新增储氢合金粉产能1.5万吨/年。推进三基色荧光粉,3D显示短余辉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产业化,新增发光材料产能0.5万吨/年。加快高档稀土抛光粉、石油裂化催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材料产业化,新增抛光粉产能0.5万吨/年、催化剂材料0.5万吨/年。组织开发硬质合金涂层材料、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和高性能钨钼材料,新增高性能硬质合金产能5000吨/年、钨钼大型制件4000吨/年、钨钼板带材能3000吨/年。推进原子能级锆管、银铟镉控制棒材产业化,形成锆管产能1000吨/年。

(二)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的原丝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恒张力收丝机、高温石墨化炉等关键装备制约,开发专用纺丝油剂和碳纤维上浆剂。围绕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现有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实现GQ3522 型(拉伸强度3500-4500MPa,拉伸模量220-260GPa)千吨级装备的稳定运转,降低生产成本。加强GQ4522(拉伸强度≥4500MPa,拉伸模量220-260GPa)、QZ5526(拉伸强度≥5500MPa,拉伸模量≥260GPa)等系列品种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化。开展大功率风机叶片、电力传输、深井采油、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示范。

(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高端铝合金材30万吨、高端钛合金材2万吨、高强镁合金压铸及型材和板材15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大飞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汽车用6000系铝合金板材,实现厚度0.7-2.0mm、宽幅1600-2300mm汽车铝合金板的产业化;加快完善高速列车用宽度大于800mm、直径大于250mm、长度大于30m的大型铝型材工艺技术,促进液化天然气储运用铝合金板材等重点产品产业化;积极开发航空航天用2000系、7000系、6000系、铝锂合金等超高强80-200mm铝合金中厚板及型材制品,复杂锻件及模锻件。开发高强高韧、耐蚀新型钛合金和冷床炉熔炼、型材挤压技术,推进高性能Φ300mm以上钛合金大规格棒材,厚度4-100mm、宽度2500mm热轧钛合金中厚板,厚度0.4-1.0mm、宽幅1500mm冷轧钛薄板,大卷重(单重3吨以上)钛带等产品产业化。推进低成本AZ、AM系列镁合金压铸,低成本AZ系列镁合金挤压型材和板材产业化,开展镁合金轮毂、大截面型材、宽幅1500mm以上板材、高性能铸锻件等应用示范。

(四)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品质钢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核电、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电力等行业对高性能钢材的需要。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具有高强、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钢材。重点推进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508-3系列、蒸汽发生器690传热管、AP1000整体锻造主管道316LN等关键钢种的研发生产,实现核电钢成套供应能力。提升超超临界锅炉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生产水平,形成年产50万吨生产能力。加快开发船用特种耐蚀钢和耐蚀钢管,分别形成年产100万吨和10万吨生产能力。开发高速铁路车轮、车轴、轴承等关键钢材,形成年产5万套生产能力。开发长寿命齿轮钢、螺栓钢、磨具钢、弹簧钢、轴承钢和高速钢等基础零件用钢,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开展DPT、TRIP、热成形、第三代汽车钢、TWIP等高强汽车板生产和应用示范,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大力实施非晶带材、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应用示范。

(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实现水处理用膜、动力电池隔膜、氯碱离子膜、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提高自给率,满足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的发展需求。

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和卷式膜、帘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组件和膜组器,满足海水淡化与水处理需求。提高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水平,组织开发动力电池用高性能电池隔膜、关键装备和全氟离子交换膜及其配套含氟磺酸、含氟羧酸树脂,实现产业化。建成氯碱全氟离子交换膜 50万平方米/年、动力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20万平方米/年、及其配套全氟磺酸树脂和全氟羧酸树脂,加快发展聚氟乙烯(PVF)太阳能电池用膜。

(六)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高效利用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效率、大容量(≥150mAh/g)、长寿命(大于2000次)、安全性能高的磷酸盐系、镍钴锰三元系、锰酸盐系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增正极材料产能4.5万吨/年,推进石墨和钛酸盐类负极材料产业化,新增负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电解液的开发,积极开发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着力实现自主化。开发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新型薄膜电池材料。加快推进超白TCO导电玻璃等关键产品产业化,形成产能5000万平米/年。积极发展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开展大容量钠硫城网大储能电池研究,完成大功率充放电,电池寿命10年以上,实现10MW示范电站并网。

(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示范应用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高强度钢筋使用比例达到80%,建筑节能玻璃比例达到50%,新型墙体材料比例达到80%,加快实现建筑材料换代升级。

主要内容:组织推广400MPa以上高强度钢筋、高效阻燃安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超薄型陶瓷板(砖)、无机改性塑料、木塑等复合材料、Low-E中空/真空玻璃、涂膜玻璃、智能玻璃等建筑节能玻璃。提高建筑材料抗震防火和隔音隔热性能,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跨越。

(八)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相关配套材料的国产率,获取原创性成果,抢占战略制高点,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主要内容:着力突破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瓶颈;大力发展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及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推动以碳化硅单晶和氮化镓单晶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4英寸以上蓝宝石片、大尺寸玻璃基板、电极浆料、靶材、荧光粉、混合液晶材料等平板显示用材;促进碲镉汞外延薄膜材料、碲锌镉基片材料、红外及紫外光学透波材料、高功率激光晶体材料等传感探测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提升;突破超薄软磁非晶带材工程化制备技术,加快高频覆铜板材料、BT树脂、电子级环氧树脂、电子铜箔、光纤预制棒、特种光纤、通信级塑料光纤、高性能磁性材料、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材料等新型元器件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材料标准化、器件化、组件化,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九)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物医用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

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及合金等医用级材料及其制品,满足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和体内植入物等产品应用需求。推动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融合发展,降低研发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产业规模。

(十)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升新材料产业主要环节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关键实验仪器、研发设备、控制系统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的高层次新材料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材料的组份设计、模拟仿真、原料制备等基础研究,研发推广材料延寿、绿色制备、纳米改性、材料低成本和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开发氧氮分析仪、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建立和完善30个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服务平台,推动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和应用设计规范制订,促进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把握行业运行动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二)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有关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充分落实、利用好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展新材料企业及产品认证,完善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政策。

(三)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研究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的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围绕材料换代升级,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五)培育优势核心企业

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打造一批新材料“小巨人”企业。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六)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立足自主技术,健全新材料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和认证机制。加快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加强新材料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建立重要新材料专利联盟。加快建立新材料检测认证平台,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七)大力推进军民结合

充分利用我国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优化配置军民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经济建设转化,促进军民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优势新材料企业积极参与军工新材料配套,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寓军于民。建立军民人才交流与技术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市场化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高度重视稀土、稀有金属、稀贵金属、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加大短缺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增加资源供给。

(九)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展人才交流与国际培训,引进境外人才队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新材料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新材料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参加国际技术联盟,申请国外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

第三篇: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技术引进为主,重点突破,要重点发展电解镍、金属锂及制品、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及各类复合材料,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的发展,打造全国红土镍矿湿法提锂研发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镍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镍基合金钢、高镍合金钢、镍基合金、镍铬合金等高新镍基材料,加快镍基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以杰事杰公司、江西中材、善诺纳米等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模板、沼气池模板、石英陶瓷坩埚、碳化硅磨料、氮化硅涂层粉、原油减阻剂等新材料产品。大力引导赣锋锂业、珠江矿业等企业,延伸做粗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锂基材料以及钨精粉、超细钨粉、碳化钨粉和硬质合金生产等钨材精深加工项目。同时注重引进新的新材料企业,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将新余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

1、规划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利税总额40亿元。

2、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力争形成5万吨电解镍、10万吨镍基材料、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及锂盐、各类锂基材料10万吨、30万吨新型复合材料、50万只石英陶瓷坩埚、4万吨碳化硅磨料、其他钨材精深加工产品1万吨的产能规模。

3、重点新材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规划: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其中过百亿和过50亿的企业各1户。

4、新材料主要项目目标规划:五年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项目13个以上,完成投资160亿元左右。

5、新材料产业重点招商项目目标规划:一方面拓展我市新材料产业新领域,另一方面主攻镍、锂、钨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配套项目。

6、新产品开发目标规划:五年共组织开发新产品30个以上,其中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国家级新产品2-4个。

7、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江锂湿法提镍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赣锋锂业争创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杰事杰新余公司争创世界级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江西中材争创世界级石英陶瓷坩埚等光伏产业用配套新材料和制品生产基地。在赣锋锂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在相关企业组建多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第四篇: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

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目 录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旅游市场开拓不断深入.....................4、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5、旅游产业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二、“十二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一)“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2、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3、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对云南旅游产业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思路...................2

(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统筹发展原则........................3、坚持深化改革原则........................4、坚持扩大开放原则........................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3、促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臵................4、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5、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6、实现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提高旅游购物比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6、打造旅游娱乐精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丰富提升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3、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1、推进企业所有制改革......................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3、拓宽投融资渠道..........................(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三)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实力....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加快品牌企业培育........................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二)协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推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改造提升游客休息站......................3、规划建设旅游厕所........................4、规范提升旅游公共标识系统................5、大力建设自驾车营地......................(三)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2、健全旅游安全应急工作机制................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4、完善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四)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建设................1、构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4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1、完善旅游标准体系........................2、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六)全面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1、制定符合客观需要的旅游人才政策..........2、构建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3、强化旅游教育与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应用....................七、发挥旅游综合效益,充分释放产业功能..............(一)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1、推动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2、促进与第二产业互动发展..................3、带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4、深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科学规划旅游城镇布局....................2、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3、进一步扩大城乡旅游消费..................4、着力提高城乡旅游就业水平................(三)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1、强化旅游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要求............2、坚持旅游开发中保护性利用原则............3、推进全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1、努力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积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八、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一)深入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创新统筹协调机制........................2、转变旅游行政管理方式....................3、规范旅游市场管理........................4、健全旅游行业协会........................5、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引导机制..............6.全面落实旅游税费改革制度................(二)深化旅游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1、完善和发展旅游要素市场..................2、进一步理顺旅游资源价格关系..............3、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保护制度................(三)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建设工作..................1、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2、全面启动专项改革试点....................3、鼓励各个领域改革探索....................九、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一)积极推动旅游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1、进一步优化旅游对外开放环境..............2、更高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3、更大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二)不断深化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1、继续深化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2、积极推进全方位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3、不断强化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三)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水平............1、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接轨..........2、加快推进融入国际服务标准体系的进程......十、“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强化规划指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6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旅游强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旅游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契机,有效应对了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和考验,努力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全面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目标,旅游产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2010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8亿元,年均增长

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40.8%和 4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正式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已有十五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

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我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开放”三大任务,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并取

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立了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全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省政府先后与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的合作协议》和《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等纲领性文件,强化了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昆明世博新区四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也正全面加快启动。

2、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力度,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

(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协商、沟通平台。加快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及黄金线路的开发,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订了16份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完成了《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香格里拉—腾冲—密支那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国际区域合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国内旅游区域合作方面,加强了横向旅游经济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和滇沪、滇浙、滇港、滇粤、滇黔桂等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并与西部十二省区、9+2各省以及上海、天津、陕西等省市共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31份,与台湾签订了多边旅游合作协议,推动了协作机制建立,国内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

建立了省、州(市)、县(区、市)、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岗位资格培训;加强了与旅游院校的合作,着力推进了高水平旅游人才教育体系的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高、中、初级旅游教育及旅游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旅游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咨询顾问

团”、“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三支队伍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科技在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政务网、云南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云南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和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数字景区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采用低碳、环保的高科技技术,形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科技支撑。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相比,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看,还存在上下认识、决策与执行不够一致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二是从支撑保障条件来看,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在旅游用地、项目审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需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尽完善;智力支撑不够,高素质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人才不足,旅游科研工作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产业要素不配套,区域结构、产品和市场结构

101112

关联度较强的特点,在我省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中,将能够依托于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和我国内陆腹地三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推进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率先加快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决定把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点省份。2010年7月,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确定共同探索建立旅游土地利用新机制和新方式,积极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和更加紧密部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面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切实解决当前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和矛盾,加快推进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旅游继续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间,围绕旅游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集中凸显,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

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更多的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采取加大促销力度、签证便利化等多项鼓励政策,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同时,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国内许多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形成了产品、市场、投资、人才和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全国已有27个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国家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以海南岛、云南省、桂林市为支撑的“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云南旅游产业将在更高发展层面,迎来更多的赶超对手,面临着更加激烈市场

5161718

城乡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业功能释放进一步加强,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旅游综合效益和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旅游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树立“度假云南、风情云南、生态云南和休闲养生云南”四大旅游品牌,初步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备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性区域旅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建设成为全省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和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现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

到2015年,力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

翻一番。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8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7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从2010年的6.23%提高到10.8%。

(四)发展方向

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金、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发挥要素聚合效应,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走区域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

依托优势资源,应对实市场需求,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领域,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积极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在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行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探索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服务规则,争取国际社会认可,加快实现我省旅游服务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云南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4、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及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和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进程,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5、促进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

突出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替代,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控制旅游环境容量,构建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旅游旅游市场环境。发挥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居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旅游发展的受益面,提高社会对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和游客满意度,在全省形成“人人为旅游、人人促旅游”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旅游环境。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发展要求,以构筑区域旅游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要素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要素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在全省范围内对旅游生产力进行优化调整布局,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

展新格局,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

强化一个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地、连接东盟旅游圈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优化六大旅游区,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一致,充分体现旅游发展延续性并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做强滇中国际旅游区,做精滇西北香格里拉国际旅游区,做优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和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做大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实现省内各大旅游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培育七条旅游走廊,在进一步完善五条传统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按照旅游经济带的概念和内涵,以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努力构建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仰光、昆明——腾冲——密支那;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昆明——昭通——成都(重庆)——三峡——“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珠三角”等七条联系周边、延伸国内、辐射国际的旅游经济廊道。

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按照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便捷、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则,大力推进以昆明为中心,包括区域中心

城市、重点旅游县市区、边境城市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城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城市在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突显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重点选择,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协调推进旅游城市、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个旅游城市、60个旅游小镇和200个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以全省旅游重大(重点)的开发建设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产品和旅游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手段,着力打造各种类别的若干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卫星账户显示,我省旅游基本消费(含吃、住、行)占总花费的53.8%,非基本消费(含游、购、娱),占总花费的46.2%,产业要素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期间,应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打造和模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提高旅游非基本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形成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素产业结构。

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

实施“美食天堂”建设工程,推动旅游餐饮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打造滇菜“健康、有机”品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餐饮品牌,面向广大国内外游客,以开发特色鲜明的养生餐、风味餐、民族餐、田园餐等旅游餐饮为主,加快建立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消费体系。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由旅游餐饮原材料生产、旅游餐饮策划传播、实体销售、配送经营、网点分销等多业态组成的旅游餐饮业链条。到2015年,重点扶持200户龙头特色餐饮企业,其中10户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

以管理精品化、服务国际化、设施现代化为发展方向,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旅游住宿业结构。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我省度假酒店建设的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建设和管理一批高端休闲度假型和商务观光型酒店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一批传统商务观光型酒店,积极发展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民居客栈、青年旅舍等方便性接待设施和经济型酒店建设。延伸旅游住宿设施等级评定工作,加紧制定其他类型住宿业态的评定标准,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5

年,新建改造高端度假商务酒店150家(其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集团管理50家),发展经济型酒店200家,规范发展民居客栈3000-5000家。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运输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运输方式满足不同游客出行需求,降低出行成本,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协调推进形成省内航空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旅游空中巴士”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1-2家小型机观光游览公司,开通空中游览线路。积极发展专列旅游,增开昆明前往热点旅游城市的专列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夕阳红”等品牌专列旅游产品。根据全省旅游市场增长的趋势,在稳步增加旅游大巴的基础上,重点加大旅游商务车的数量和比重,积极推动旅游房车发展,重点引进1-2家房车集团企业,在全省建立房车系统。依托省内内河航运,重点开发一批集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中小型邮轮;利用高原湖泊资源,适度发展环保型的私家小型游艇。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租赁业务,培育和引进相结合,规范开展旅游包机、旅游包车、特种自驾包车和自行车连锁租赁,培育5家大型连锁租赁企业。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

积极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推进旅行社商业服

7282930

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协调推进省发改、国土、林业、环境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85个重大项目和88个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复合型产品62个,酒店、住宿类产品80个,旅游购物、商场类产品15个,休闲、度假、运动、温泉SPA类产品66个,旅游小镇、古镇类产品37个,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类产品49个,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类产品9个,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类产品15个,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类产品27个,旅游地产类产品6个,科普、探险、漂流、自驾车类产品4个,商务、会展类产品2个,红色旅游类产品1个,努力实现完成旅游投资1500亿元—2000亿元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

以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更加丰富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市场多样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

堂”的整体品牌形象,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进一步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建立健全“省级联动、州市配合、内外联合”的促销机制和奖励机制,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及促销手段,科学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全面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努力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切实提高旅游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主动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国内大众旅游蓬勃兴起的趋势,全面落实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在积极争取扩大总量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深度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地区市场,吸引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入滇旅游,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打牢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四川、重庆、广西等周边省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确保国内游客的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华中、东北,积极开拓西北等新兴市场,深入挖掘巨大而深厚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紧紧抓住寒暑假期、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双休日等关键时间点,以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围绕昆明、曲靖、玉溪等中心城市,依托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的短线游、周边游,推动形成“1+N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省内各区域间客源的相互流动,3343536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

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

坚持以培育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为目的,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积累的旅游人才优势,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要素,积极拓展产业边界,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及地产、旅游会展等业态的多元化经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为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和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发展成为对全省旅游行业具备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有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强对全省战略性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掌控力度,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培育10家以上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

支持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版纳、玉溪、楚雄、保山等热点地区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主业清晰、竞争优势明显,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推动作用的旅游骨

干企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合作紧密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区域性骨干企业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筹措资金,不断做大做强,力争发展100家专业程度较高、经营实力较强的区域性旅游骨干企业。

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

实施旅游“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成长。分类选择一批具有成长型的旅游中小企业作为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具体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形成1000家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

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定向扶持、防范风险”的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的旅游创业积极性,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等微型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前期孵化条件,推动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浓郁、比较优势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特”的劳动密集型旅游企业。

940

伍和管理团队,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形象标识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软实力建设,努力提升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臵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更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紧紧依托全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协调力度,以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城际、城乡交通发展为重点,以统筹客运“无缝化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为根本要求,推动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发展转变到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

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

围绕全省公路网规划中的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和省内骨干联络线路网建设。积极推动以昆明为中心延伸至省内各大旅游片区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协调推动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力促建设完成连接全省六大片区旅游交通环线,以及连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改善云南通往内地和东南亚、南亚的通达条件,连接延伸至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的高等级公路,增强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不断完善全省旅游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

在协调推动全省铁路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增开昆明—丽江—香格里拉、昆明—蒙自—河口,昆明—大理—瑞丽的旅游专列。在相关铁路沿线协调增设旅游城市、重要景区景点和公路节点的站点,建设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电子商务、医疗救助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造铁路旅游经济产业链。围绕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通过站点设立、线路延伸,推动形成高铁与旅游公路的联运方式,改善通往沿线重要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

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

依托昆明新机场建设,巩固云南至东南亚国家的航线,争取开通昆明至中东、欧美地区重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新航线。积极支持开通省内主要支线机场直飞华东、东北、华南、华北、华中等重要客源市场的新航线,积极推动省内重点旅游城市机场间的环飞航线,逐步形成空中“旅游巴士”体系。进一步协调推进红河、会泽、怒江、泸沽湖等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改造和提升西双版纳、腾冲等一批省内机场,鼓励引进更多国内外航空公司,在省内各地设立飞行基地。协调省内各机场简化登机手续,缩短登机时间和换乘时间,设立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外币兑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供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

深入挖掘“澜沧江—湄公河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客运潜力,通过积极争取通关便利化和异地出入境政策,充分发挥其“一江连六国”的国际客运作用。积极争取开通伊洛瓦底江国际水陆联运和中越红河航运。建设以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组建为重点的“四江一河水运通道和旅游航运”。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水路和滇池等重点旅游湖泊区的短途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省内旅游水运发展。

第五篇: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副省长在会议上讲到,“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以下意见和要求。

一、大力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主攻方向。国务院4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

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在抓好贯彻落实、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的同时,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首先一手抓发展速度,一手抓发展质量。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性行业,没有好的服务质量,就不可能有快的发展速度和好的发展效益,要在发展中保证质量与速度的同步提高,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才能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另外在巩固和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适应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品味、需求和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高端品牌,吸引高端游客,推动旅游产业档次升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吸引和留下更多的游客。要进一步统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把完善文化设施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式,建设一批经典集中、内涵丰富的历史景观,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文艺表演节目,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与文化互促、互动、互兴的格局。

最后,要扩大旅游消费需求。要顺应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不断提高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旅游消费在消费市场中的比重。

二、切实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是我们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成功经验,全省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旅游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持。今年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任务较重,项目总数达到285个,重大项目有142个,各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明确工作责任。此外在建设重大项目的同时还需立足我省特色、优势旅游资源,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需要,把握旅游市场新特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旅游项目。

同时还需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尤其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私募基金来云南投资旅游项目,推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

三、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围绕提升我省旅游市场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培育一批专业、强势的旅游市场主体,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度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同时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土地、税收、融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经营网点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政策倾斜,促进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实力。

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旅游产业是典型“眼球经济”,旅游产品能否给客人留下难忘印象,首先得叫响云南旅游品牌。在进一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整体形象的基础上,推出“休闲度假云南”、“健康旅游云南”、“生态云南”等更多受欢迎的旅游品牌。

要整合营销资源,逐步建立集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一体的立体化推介体系,继续巩固日、韩、东盟国家和港澳台等传统客源市场,大力开拓以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为重点的欧盟市场,努力稳定入境旅游市场,确保促销力度不减、市场份额不丢。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质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票、导游服务和旅游购物这六个要素要域,直接服务于广大游客,加强监管,做到定人、定事、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我省旅游业在标准化引领下的国际化进程。

广泛组织开展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健康旅游和品质旅游宣传活动,重点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和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旅游行业协会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讲解水平、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开放

旅游业是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一要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管理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三要建立完善对外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继续推进“孟买印缅旅游圈”建设。实现旅游互免签证、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旅游合作格局。

七、进一步完善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政府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

和,形成联动机制,克服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现象。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加强目标责任绩效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旅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下载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我州有着悠久茶叶生产历史,茶叶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晴隆、普安等茶叶生产县,茶叶规模种植已有5万多亩,涉及茶叶生产经营的......

    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目 录 一、产业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二)主要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 三、......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

    淄博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淄博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是衡量一个国......

    某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

    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出 台 王永强 内资企业迎来节能环保新机会 开栏语/ 中国经济发展当下正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如何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

    平阴县“十二五”阿胶产业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阿胶产业发展规划一、我县阿胶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阿胶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阿胶生产基地,年阿胶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京山县“十二五”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京山县花卉苗木产业 发展规划 (2011--2015)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城乡绿化美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