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9:2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篇: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深圳市龙岗区坪镇域现状调查报告

·1·

山镇镇域规划(调整)

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坪山镇位于深圳市东北部,龙岗区中部,东与惠阳市交界,南与葵涌镇、沙头角镇相邻,西与横岗镇、龙岗镇接壤,北与坑梓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27.22平方公里,占龙岗区总面积的13.5%。

本镇气候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地形南高北低。北部东西走向为宽谷冲积土地,南部为连片山地。地势平缓的川地面积51.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5%;丘陵山地面积7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5%。本镇为深圳市土地总面积最大的镇,拥有比较丰富的土地存量,适合大规模成片开发。

全镇现辖碧岭、汤坑、沙福、六联、坪环、马峦、沙壆、江岭、石井、金龟、竹坑、田头、田心、南布14个行政村,126个自然村和1个居委会。1998年末总人口70222人,工业总产值达9.7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9亿元,农业产值7796万元,预算内财政收入4385万元,农民人均所得6521元。截至去年底,全镇有“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394家,1998年工业创汇2286万元,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综合经济实力在龙岗区10个镇中位居中游。

坪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紧靠深港,距深圳特区只有30余公里,正处于深港大都市区的紧密层。主要干线公路有深惠公路、坪葵公路、龙坪公路三条一级公路,横贯全镇东西南北,与周围的重要城市深圳、香港、龙岗、惠州、惠阳联系极为便捷,并可方便地利用其周围的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如深圳国际机场、盐田港、平湖编组站、机荷高速公路和深惠高速公路等,未来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潜力。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2·

镇镇域规划(调整)

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80年,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其世界保护战略文本中提出来的。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确认,这一概念的定义较为得到公认的是:“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前提下的发展”。

就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既从物质和能量等硬件的角度予以不断的提供,也从信息、文化等软件的角度给予不断的满足。二是代际之间应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并以此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同时代人也要以公正、合理的原则来担负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三是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以促成空间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差距缩短,共同实现“资源—生产—市场”之间的内部协调和统一。四是创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外部适宜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内外环境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方面是实现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地区,尤其是对于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实现代际公平。坪山镇作为面积只有127.22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区域,其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代际公平方面。即当代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采取严格的自控、自律措施,维持现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人均财富拥有量不因世代的更替而下降。

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坪山镇之所以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是因为坪山现在的发展实际已到了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时刻。十多年前,坪山还只是一个贫穷的山区小镇,那时人口不过2万,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人民生活也仅能维持温饱。但那时却河水清澈,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条件非常充分。老百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特区的建设,尤其是进入90 年代以后,本镇得天时、地利之优越条件,经济以超越常规的速度跳跃发展。至 1998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 2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3·

镇镇域规划(调整)

值达到9.78亿元,比1979年的530万元增加了180多倍,农村人均净收入达到19099万元,比1990年的2000多元增加了约7倍,全镇总人口达到70222人,而实际上已达到10万多人。现状虽然仍为建制镇,但实际上已达到一个标准的小城市规模,总体经济水平和建设量甚至超过了内地的小城市水平,城镇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但是,在取得这些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同样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农业用地的大幅减少、建设用地的混乱、河流的污染等。而且,坪山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标准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单一,职工素质低下,城镇内部各类用地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型的密切联系的有机体,仍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乡村型的、无序发展的状态。因此,这种经济的繁荣完全是依靠优惠的政策和靠近深圳、香港的优越区位,由本地的土地与厂房、外地的工人和外国的资本三方共同支撑起来的,三方之所以能形成产生效益的经济体,主要是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一旦维持三方利益的因素发生变化,就可能引起外商撤资、工人迁离等,导致本镇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衰落,如果此前未在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人口稳定、土地使用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但不能保证全镇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必然会引起经济、城市建设及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衰退。

根据对坪山镇的调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决定性因素主要集中于人口、产业、土地三个方面,以下我们就这三个方面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三、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人口现状

坪山为一典型的新兴工业城镇,大量外来人口构成了其人口构成的主体。根据统计资料,本镇1998年总人口70222人,其中户籍人口20022人,只占总人口的28.5%;暂住人口5020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1.5%,相当于户籍人口的2.5倍。由于受政策影响,80年代末本镇经济经历了一个突跃,人口也随之井喷式上升,但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外来暂住人口,本镇户籍人口则仍然呈缓慢增长的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4·

镇镇域规划(调整)

态势。

2、环境容量控制下的人口增长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对于环境的作用有两重性质,一则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因此必然对环境形成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又可以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因而对环境的保护又有着积极作用。在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焦点就主要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压力,积极的作用反而显得很小。基于以上分析,坪山镇今后的人口增长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容量,主要是指一个有明确范围的地区能够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构成环境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能源、粮食等,坪山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地域,可以从更大的范围考虑粮食和能源的供应,因而影响其环境容量的因素主要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从土地资源的角度分析,坪山镇现有土地总面积127.22平方公里,其中地势平缓的川地51.52平方公里,山地丘陵75.7平方公里。如果把坪山镇域看作一个完整的城市,在预留必要的生态绿地,保持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前提下,按照城市型的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计算,坪山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有50平方公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规定,特区外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20—130平方米/人,取其中间值为125平方米,则坪山现有的土地最多只能承载40万人。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维持舒展的空间尺度,必须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用地和一定数量的自然生态用地、组团隔离带用地等,再扣除经过本镇的两条市政走廊和农业保护用地,则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大约为45平方公里,扣除东部工业组团在镇域范围内的用地15.8平方公里则镇域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为29.2平方公里。若按人均125平方米计算,可容纳约23万人口。

从水资源的角度分析,坪山镇主要水源为地表水库水,地下水水量不大,只能作为辅助水源。考虑所有可能实施的水利工程完成后总计可供应的最大水量为6110万立方米。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原则》的规定,至2010年龙岗区生活用水标准为400升/人.日,工业用水标准为35—25立方米/万元,总用水量计 4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5·

镇镇域规划(调整)

算公式为:

VZ=VS+VG+VQ=VS+VG+0.15(VS+VG)式中VZ——总用水量

VS——生活用水量(包括公建用水)VG——工业用水量 VQ——渗漏及未预见用水量

按照以上公式,本镇可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用水量为6110万立方米×85%=5194万立方米。若把5194万立方米水量平均分为两份,分别供应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则可计算出能够供应的人口为18万人,能够支持的工业产值为74-104亿元,平均为89亿元。如果工业生产能够保持每年15%的增长率,那么本镇至 2015年便可达到97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水资源只能供应18万人口,维持17年左右的工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根据以上对于制约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坪山镇的最大环境容量不应超过25万人,适宜环境容量为20万人,最佳人口规模15万人。

3、加强人口稳定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区域的发展,因此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坪山镇现状大部分人口为暂住人口,这些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有来做生意的,也有来打工的,很多人工作几年以后还要回到原籍或迁移到其它更合适的地方,因此这部分人口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恰恰又是它们构成了本镇产业工人的主体,一旦受到一些不可预见的重大因素影响而引起这些人口的大量迁出,必然会引发本镇经济的迅速倒退。

从另外的角度讲,外来人口一直保持暂住人口的身份,对于本镇就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当地的公共物品和秩序存在一种潜在的破坏力。尤其是坪山为一个新兴城镇,管理措施还未达到城市水平,大量外来人口的存在必然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不但不能维持现在的公共环境,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更 5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6·

镇镇域规划(调整)

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镇应充分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尽量争取把更多的急需人才、高素质人才转为户籍人口,提高户籍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于熟练工人和其它本镇需要的人才,暂时不能入户,可在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待国家和地方户籍政策逐渐放宽以后,再转为户籍人口,即使不能转为户籍人口,由于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容易使这部分人口稳定下来,为坪山的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担负更大的责任。

4、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下降或尽量减缓这种下降的过程,如果某种因子下降了,则要求替代资源的完全补偿。在自然资产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创造的财富的途径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提高自然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增加人力的投入。广义地说,这三种可能的实质可归结为一种,即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创造的财富的增加。于是,可持续发展从资源角度讲,就是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因此一个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坪山作为新兴工业城镇,经历了一次暂住人口大迁入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现在仍在继续。迁入人口主要是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及三资企业中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动,相对来说,人口素质较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口置换现有的人口,以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全镇经济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之上,从城市发展的处延上和内涵上真正达到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的水平。

四、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现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按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9.7亿元分析,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亿元、6.6亿元、1.9亿元,比例为12:68:20,相比较而言,坪山镇第三产业比重太低,而第二产业比重太高,今后应提高第三产业的 6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7·

镇镇域规划(调整)

比重。

(2)高科技产业比重太低。坪山虽然工业厂家较多,但无论是镇、村办的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还是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大都集中于纺织、食品、化工、玩具、皮革、橡胶、塑料等行业,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通讯、生物制药等行业的厂家很少。即使有几家属于电子通讯行业的企业,也只是简单的线路板加工、电子产品组装等,科技含量并不高。因此今后必须加大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一是要对外来项目有所选择和侧重;二是要利用已积累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发展自身的高科技产业。

(3)外来经济和本地经济比例失衡。“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构成了本地经济的主体,坪山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很好地发展起来。在1998年的165255万元社会总产值中,本镇经济的产值只有64555万元,占总产值的1/3强,而“三来一补”和外资企业组成的外来经济的产值则达到100700万元,将近占总产值的2/3。在113200万元的工业总产值中,本地工业只有2500万元,占2.2%,近98%的工业产值为“三来一补”和外资企业所创造。由于外来经济的资本主体是外商,决定了这种经济型式的不稳定性,如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地区的投资环境超过本地,就可能引发外商大量撤资的行为,从而导致本地经济的衰退。

(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本镇现有各种企业1998家,平均职工25人,平均产值46万元,平均增加值28万元,平均税后利润8.5万元。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2家。在30家重点加工贸易企业中,只有世界塑胶餐垫有限公司和佑富塑胶五金电器厂1998年的产值超过了1000万美元,大部分厂家都在200万美元以下,许多厂家年产值只有几万美元。

3、调整产业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可持续发展对地区产业构成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构成要能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以不断增加创造的财富总量,体现“发展”的要求;二是产业构成要能促使地方经济不断向集约化发展,以维持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源不再减少,体现“可持续”的要求。根据前面对坪山经济现状的分析,显然现有 7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8·

镇镇域规划(调整)的产业构成既缺乏稳定性,集约化程度又不高,正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背。因此,尽快调整产业构成,将成为本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首先,要结合城市化的需要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文化教育、娱乐、社会保障、信息咨询、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同时,应充分利用秀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2)要提高科技产业的比重,提高经济运行的集约化程度。大力引进和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节水、低能耗、占地少、排污少、附加值高的集约型产业。

(3)要调整产业构成中各种经济成份的比例,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的增长性。一是利用现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培养和发展自身的产业,如镇办企业、村办企业、民营企业等,这是维持本镇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深深植根于坪山的经济实体才是本镇赖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二是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应放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上,对于进入坪山的大型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土地征用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和优质的服务。对于现有的外来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也要帮助其逐渐扩大规模,减少其搬迁的可能性,从而使其成为促进本镇发展的经济力量。三是要逐渐改变目前这种“坐地收租”型的经济经营方式,鼓励以土地、厂房入股,与外商合作经营企业;或直接将土地使用权与房产卖给外商,使之成为外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外来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四是不断优化本镇投资的软、硬环境,增加对外来企业的投资吸引力,这是保持本地经济稳定的发展的根本。

五、土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土地利用现状

坪山镇现有土地总面积127.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75.7平方公里,川地51.52平方公里,经过适当整治后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大约有50平方公里。总结坪山镇土地利用的总体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本镇在经济起飞阶段,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控制,加之行政体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9·

镇镇域规划(调整)

制方面的约束,导致土地利用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建设景观较差,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下了许多隐患。

(2)由于土地为各行政村集体所有,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各村争相卖地、批地。在缺乏总体的长期规划指导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情况下,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调。虽然十几年来的建设量非常之大,结果却是一片片建成区的简单拼接,从全镇看,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工业化地区,还远未达到有机有序的城市化地区的水平,更缺乏同样规模的城市所应有的效益和辐射影响力。

(3)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且经济构成中又以大量“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为主,导致建设用地构成中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比例偏高,缺乏社会服务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不能保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投放

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之一。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就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对于坪山镇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来讲,土地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就显得更为强大。

综合计算,目前剩下的可供本镇开发土地不足30平方公里,如果不加以严格的控制,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消耗殆尽。因此,从现在开始,坪山必须制定出一套严格而完善的土地利用投放规定,并在各个层次的规划中予以充分的体现。根据对本镇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测,可初步拟定2005年以前土地投放总量为20平方公里,2010年以前土地投放总量为24平方公里,以此作为对今后12年土地利用总的控制目标,并在今后每一时期的规划中,把这些土地投放量分解到对应时期的每一年度,以保证土地投放控制的可操作性和有序性。

3、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

维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对土地投放量进行有效控制,又须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尤其是象坪山这样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城市,用地结构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不合理的用地结构,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浪 9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10·

镇镇域规划(调整)

费土地,浪费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又使城市缺乏教育、文化娱乐、公共绿地等非赢利的、公益性服务设施。这种不良的用地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必然会引起城市功能的不完整和城市用地效率的下降,从而导致不断的旧城改造。因此,要使城市用地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确定合理的用地结构。

(1)积极转换现有的粗放型村镇建设模式,促使土地利用向内涵型城市化方向发展。首先,应针对坪山目前只重视工业小区建设,忽视城镇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弊端,加强规划管理,使其按城市功能区的模式进行建设,并逐级配套相应设施。重视各城市组团之间的协调,培育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其次,要结合可持续发展对人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意识地增加为人服务的教育、保健、文化、社会保障、公共绿地等公益设施用地和高科技工业用地。

(2)形成有机分散的线性城市结构。坪山镇适于建设的用地主要沿坪山河两侧呈东西长条形分布,大部分居民区和工业区也分布于东西向的横坪路和江岭-田心公路两侧,这种受制于自然地形的城市布局形态有利于形成线性城市布局结构。

城市布局通常面临集中与分散两大难题。城市建设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和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有利于土地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易于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造成城市功能布局的混乱。城市建设的分散布局有利于避免不同城市功能之间以及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保证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但易于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难以发挥城市建设的集聚效应。为了克服两种城市布局方式的弊端,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的目标,可采取有机分散的布局方式,即建立相对独立的功能小区,并通过快速道路系统将各个功能小区联系起来,小区之间由林地和农地分隔,从而形成有机分散的线性城市结构。从生态学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线性城市有许多方面的优越性。首先,线性城市的各功能小区是密集型的,土地利用效率很高; 10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域规划调整说明书

·11·

镇镇域规划(调整)

其次,小区之间运输极为方便,具有很高的能源效率;第三,各小区至少三面由农地或林地环绕,密集的小区与周边的乡村环境形成和谐的结合;第四,城市的扩张方向沿交通干线延伸,因此老区改造的成本很低。

第二篇:教师自评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研 究 报 告

新课题提出:教师自已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行为进行自评、反思、通过不断自评,反思自己,不断升华自己,把新思想,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鲜活的,富有创意和个性教学操作。

一、本项目的提出及研究概述

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具有基础和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是教师适应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展的需要。其核心是创造素质长久,持续地发展,并愈来愈受到重视。为达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发展过程,要不断地反思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渐变和质变。

《关于教师自评对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是我市教育局教改项目中的一个,本项目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以走进新课程为目标,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从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要求出发,通过自我评价,调查与研讨,使教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与发展,教师的教学在原有学科体系上必须引进更多前治的、综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成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一纲多本的教材,要求教师能对各种课程形态和教材版本做出优化的选择和合理的运用;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社会的出 现,带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面对诸多挑战,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还是用昨天的观念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世界,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进步。一个教师要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有很多,如培训,但培训存在有以下的不足①时间的不合理性;②费用过高问题;③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等。因此,本课题组采取的途径主要是深挖教师自身的潜能,发挥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评,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自评就是以教师自己为主力军,让教师终身都处于发展状态中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自评可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评全程化,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确立了自评的必要性及自评的内容、标准,进而课题组内每位教师根据确立的标准进行自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本项目的总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力争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这种新的评价机制应建立在评价者主动需要基础上进行,强调评价活动应在不断的改进中进行,这种评价机制突出教师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我们力求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通过自评,抓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力争使每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能从我们制定的标准中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将保证教师能够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自评的内容标准及程序 ㈠自评的内容及标准

教师自评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

1、教师素质的评价(1)教师的职业道德 a、为人师表,严以律已 b、客观公正,平等待人 c、热情饱满,乐于奉献(2)学科知识 a、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b、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c、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3)教学能力

a、具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能力 b、具有指导学生选择适当学法的能力 c、具有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4)文化素质

a、个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素质

b、具备谅的日常生活经验,并善于进行知识的迁移 c、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5)合作能力

a、具有虚心学习,勇于接受批评的态度 b、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师教学的评价(1)教学目标

a、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b、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c、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d、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基础相适应,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可操作的程度 a、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b、用行为动词描述目标要求 c、与教学条件相适应

2、学习条件的准备 ①学习环境的创设 a、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b、学组织形式相适应 c、学习内容以及任务相适应 ②学习资源的准备

a、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充足,能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b、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c、结合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或其他教学手段 ③学习活动的设计

a、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方式b、为学生的不同活动设计相应的指导策略

(3)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a、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b、关注每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另化指导 c、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启发性 d、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e、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或学习难点提供针对性指导 f、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 ②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a、能够根据反馈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时调整

b、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c、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4)交流与反馈 ①交流反馈的方式

a、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多样 b、师生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c、教师能采用多种方法获得反馈信息 ②交流反馈的效果 a、绝大数学生参与交流 b、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 c、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交流(5)学生活动

①学生参与活动皂艺态度 a、对问题情景表现出好奇或兴趣 b、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②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a、绝大数学生能参与学习活动 b、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 c、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 ③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a、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 b、能按要求独立正确操作 c、善于倾听、有效协作、共同分享(6)课堂氛围 ①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

a、学生的人格不因学习困难和认知错误而受到歧视 b、有一种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氛围,任何猜想都受到鼓励和尊重

c、学习进程张弛有度,具有节奏感 ②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a、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b、师生、生生关系民主、和谐(7)教学效果 ①问题解决的广度

a、教学任务中的基本上被解决 b、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 ②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a、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b、有些学生能发现新问题 ③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体验 a、教师情绪饱满、热情

b、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二、自评的程序

为了使教师自评工作更结合实际操作性更强,我们主要以“教后反思”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教后反思是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进行的研究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教学过程 就包括了“说课、备课、上课、教后反思”四个环节,针对每一个具体环节而言,说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论证;备课是对教学方案的制订;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后反思是对教学方案的校正。其中,说课和备课是 一个确立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并使爆裂优化的过程;上课是一个按照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实际步骤。同时也起着实践验证和信息反馈的作用,教后反思是对说课、备课、上课的回顾思考和修正。教后反思不但要按照“自评标准”的要求来分析研究自己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细节,而且按照自评标准的要求来对它进行修正和优化。按照逻辑关系,其操作程序是:

1、认真学习自评标准,自评标准的要求是检验和修正教学活动的尺子,通过开展“教后反思”活动认识和理解证评标准的各项基本要求。这是教后反思的前题。

2、重温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后反思”的主要参照材料,对于每一节课来说,在完成之后,我们都会有:对成功的喜悦,对失误的遗憾和对“教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感悟。因此,课后重温教材内容,是一个对教材再认识的过程,针对上课实践活动,结合对“不足”和“困惑”的感悟,我们对它就会有新认识,新理解,新体会和新创意。这是“教后反思”的基础。

3、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教学活动是“教后反思”的核心。这的任务是按照“自评标准”的相关要求,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和优化。

反思教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结和认识成功经验,对于那此符合“自评标准”的教学设计、教学措施、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规律,由方法到原理、由经验到 理论的分析、归纳、总结。使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加以运用。这种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就是我们在“教后反思”中要得到的一种收获;二是要以“自评标准”为参照,对教学活动中的失误、失败和缺陷进行实事求是地追究,并制定出相应的纠正,挽回和弥补措施。这样就会促进我们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已取得的成绩

1、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下,向学校提出修改教 案封面的建议,由原来突出学科目标,改为突出教后反思。

2、教师自评方式已被学校采纳,在每期开展一次,并存档,做为教师考评的一项依据。

3、别丰凯撰写的《加强教后反思指导课堂教学》一文,获市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4、本课题组的同志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3年秋期别丰凯、张红芹、彭雪林三位同志在县教研室组织的中招成绩分析会上上引路课一节,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并发放荣誉证书。

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本课组研究已经完成,自评的内容和标准已经制订,实验效果明显,在学校已经进行推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篇: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 中国的水问题历来为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人们更加关心中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持将来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我国的洪水、缺水和水污染、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实施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观点和见解。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工程院在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覆盖多学科的43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总项目,分设防洪减灾对策研究、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用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城市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北方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共七个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提出了9个专题报告。在各专题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项目综合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从八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防洪减灾-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战略。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2、农业用水-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3、城市和工业用水-要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4、防污减灾-要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

5、生态环境建设-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6、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单纯地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基础上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7、北方的水资源问题-要从以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大力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南水北调的战略措施,保证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8、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要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的低水平开发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以上战略转变,必须进行三项改革:

1、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2、水资源投资机制的改革;

3、水价政策的改革。

报告认为,尽管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只要我们调整思路,统一认识,努力实现水资源八个方面的战略转变,我国有条件在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提高用水效率又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2000年7月11日,项目综合组在温家宝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做了汇报。会议以后,国务院把项目综合报告作为国务院的参阅文件下发给各省市、各部委;水利部除了以文件形式在水利系统转发外,还在《中国水利》的杂志上刊登;工程院也在《中国工程科学》上刊登。为了更好地向大家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的成果,项目综合组合组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简称《报告集》)。根据课题将《报告集》分为九卷,第一卷内容包含项目综合报告和九个专题的综合报告。第二~九卷分别包含各专题综合报告和研究报告。《报告集》各卷的名称如下:

第一卷《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第二卷《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卷《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第四卷《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

第五卷《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第六卷《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研究》

第七卷《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第八卷《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

第九卷《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保护利用》(西北、西南)

本项目的是一项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各课题组间,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现象。经过交流沟通,反复研究和共同实地考察,项目综合组在水资源的战略上取得了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各课题组的有关研究成果,形成项目的综合报告,作为《报告集》的“共同纲领”。各课题组在综合报告的总体指导下对原来的专题报告进行反复修改,并经项目综合组最后审定形成专题综合报告。各专题的子专题研究报告则是课题组有关成员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基础。在取得战略方向共识的同时,由于一些统计数据来源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我们尊重各课题组保留自己的特色,各卷的编写方式互不相同,各卷之间对现状的描述和观点也有差别,对未来的预测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还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农业卷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预测留有余地,将人口达到16亿的时间预测为2030年,而其它各卷均定为2050年。又例如,对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现状和预测,水资源评价卷和城市用水卷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水资源卷的工业用水包括工矿和乡镇企业的用水,而城市卷只包括建制城镇的工业;水资源卷的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卷只包括建制城镇。这些我们在采用时都作了解释或说明。我们认为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基础,启迪人们对中国水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第四篇:坪山镇“以案定补”人民调解效果显著doc

坪山镇:“以案定补” 人民调解效果显著

自2007年推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工作机制以来,该镇人民调解工作呈现出调解率高、成功率高、工作积极性高的可喜局面,防止群体性上访11件226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件98人次。

积极推行“调解员聘任制”、“持证上岗制”制度,把好调解人员选聘入口关,并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创新以会代训、观摩庭审(调解)、以案释法等培训方式,有力地提高了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

调解组织规范化程度高调委会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全镇17个调委会均达到了“六统一、五有、四制度、三表”的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了纠纷受理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统计制度等工作制度,实现了以法治促规范、以制度促质量的工作要求。

人民调解工作效果明显。五年来,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64件,调处成功率逐年提高,由2007年的94.5%提高到今年的98.5%。五年来,全镇各级人民调解员获“以案定补”工作补贴共40660元。防止群体性上访11件226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件98人次,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化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坪山司法所谭明华撰稿)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

1.传统发展观、零增长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区别?

答: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也未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零增长观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它虽然意识到环境的资源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环境需要保护,但其粗浅地认为只有限制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停滞才能避免环境破环,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显然,可持续发展观更科学,既能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又能保护好环境生态。2.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危急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所基础,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4)人类与其它生物物种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群之间占有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上要“时空公平”。(5)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1.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两者密不可分,可辨正看待。(1)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工业革命以前就出现了轻微的环境污染;至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恶化,如伦敦烟雾事件(1892);50年代至80年代,环境问题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如伦敦烟雾事件(1592)、日本的水俣病事件;8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出现第二次高潮,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环和酸雨,大面积生态破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又一里程碑。

(2)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保护好环境,环境才能持续提供人类活动所需的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同时还可提供舒适的精神享受。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投资环保为的是长期效益。如果任由环境破坏,其造成的损失非常可观,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就非常严重,这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采取保护环境的一些列措施。保护环境必须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倒解决。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答: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几类?

答:主要有三类,一是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环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环,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莱因河污染事故。

4.为什么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环境污染的根源?

答: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型经济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该模式不仅一味地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而且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环境生态的平衡,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5.我国环保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4)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5)公众参与的原则(6)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6.我国环保法的八项基本制度是什么? 答:(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凡是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3)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4)征收排污费制度(5)限期治理制度(6)集中控制制度(7)环境目标责任制(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7.环境标准如何分类?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答:按适用地区和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8.废水处理按原理分为哪几类处理方法? 答: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9.化工废水的一般处理流程?

答:化工废水处理通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深度)处理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1.何谓清洁生产,包含哪些内容? 答: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籍由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皆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为实现清洁生产则必须籍由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或改变企业文化(管理)。

包含: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2.环境标志有何作用? 答:(1)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取得环境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产品使用后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2)推行产品环境标志制度,可提高企业的环保声誉,引导消费,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竞争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3)申请环境标志需经过严格的程序,并经国家认可批准后方可使用。环境标志受法律保护,在对产品的环境行为的认定方面具有权威性。

(4)环境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手段,它将公众的购买力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工具,公众可通过标志识别哪些产品的环境行为更好,而对企业来说应对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

(5)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产品的“环境性能”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竞争的贸易市场上,环境标志扮演着“绿色通行证”的角色。

3.清洁生产审核的对象和目的,如何进行清洁生产? 答:清洁生产审核的对象是企业。

目的(1)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产品、用水、能源和废物的资料;

(2)确认废弃物的来源、数量及类型,确定废弃物削减目标,制定经济有效的废物控制对策;

(3)提高企业对削减废物获得效益的认识和知识;

(4)判定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清洁生产审核可分七个阶段进行: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4.何谓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包括了产品的原料开采、一系列加工过程至产品最终形成,再经过产品贮存、销售、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置,构成了产品这一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作用:(1)改变企业行为(2)引导消费(3)转变政府决策 5.何谓绿色化学,何谓原子经济?

答:绿色化学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减少化学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应用和产生,使化学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更加有利。原子经济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

1.我国资源开发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1)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2)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忽视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影响。

解决方法:

(1)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宏观调控(2)开源与节流并举

(3)实现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

(4)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抑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机理是什么?

答:酸雨是PH值低于5.6的降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矿物燃料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显著增加。当这些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就会形成高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这些酸又以雨、雪、雾的形式返回地面是,就形成了酸雨。

全球变暖的机理是: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又对来自地球辐射的长波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由此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3.我国的能源结构有何特点?

答:(1)人均能源占有量低,缺能问题突出(2)分布不均: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3)能源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4)绿色能源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5)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6)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7)农村能源体系薄弱,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

1.何谓外部性和制度失灵?

答:外部性是指行为者不必完全承担自己行为的成本或不能获得行为的全部收益的情况。前者为负外部性,即个人只承担的其行为成本的一部分,有相当部分成本由非行为者承担,由此导致生产和消费中的(过度)污染和资源利用过度;后者为正外部性,即个人只获得了其行为所产生的部分收益,相当部分收益被他人无偿占有,由此导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激励不足。因此,消费和生产中的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2.采用经济手段有哪些优越性?

答:●经济手段可以通过允许污染者自己决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达到规定的标准,或使其保护环境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污收费水平,从而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 ●经济手段可以为有关当事人提供持续的刺激作用,使污染减少到所规定的标准之下。同时,通过资助研究与开发活动,经济手段还可以促进新的污染控制技术、低污染的生产工艺以及新的低污染和无污染产品的开发等;

●经济手段可以为政府和污染者提供政策执行上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对政府机构来说,修改和调整一种收费总是比调整一项法律或规章制度更加容易和快捷;对污染者来说,可以根据有关的收费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预算,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经济手段可以起到为后代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作用;

●经济手段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既可以直接用于有关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也可以纳入到政府的一般财政预算中。3.何谓PPP原则,何谓P(U)PP原则?

答:污染者支付原则;将资源利用也纳入到PPP原则中,则称为“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

4.常用的经济手段有哪些?

答:①明晰产权;②建立市场;③税收手段;④收费制度;⑤财政和金融手段;⑥责任制度;⑦债券与押金—退款制度。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制建设

1.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

答:(1)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稳定,而法律的稳定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地执行。

(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间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必须运用法律加以具体规范。

(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竞争中的发展,而要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现。

(4)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是一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能实现调控的目标。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变革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有可能触动一些 人的既得利益,必须依靠法律的权威性。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1.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如何?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统计规则是三类零增长的实现和保持(1)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2)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的“零增长”,(3)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标体系设计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中国体系在系统变量数目及选取、模型数量及构成、指标数量及关系、体系有效性及内部逻辑自治等四个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在比较中居于前列。

第八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

1.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诸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提高质量的挑战。持续、快速、健康的推进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国家,现代化一直面临着非常紧迫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上方面的问题既有中国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足的原因,又有后天方面发展方式不当导致的原因。自然条件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只有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完成各项历史任务。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突破的五项瓶颈是什么? 瓶颈之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由分离。瓶颈之二: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

瓶颈之三: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严重失衡。瓶颈之四: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协调。瓶颈之五: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及绿色GDP的引入。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是什么? 战略台阶1: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

战略台阶2: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战略台阶3: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下载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坪山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是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集中体现,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

    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许多传统的职业在社会......

    可持续发展

    资源耗竭或面临耗竭的危险和环境质量下降,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填空: 1、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 2......

    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包含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浅谈可持续发展

    浅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

    可持续发展

    安徽造纸厂问题和其可持续发展 案例:安徽萧县境内的岱河和新岱河,由于两岸造纸厂向岱河和新岱河排放生产废水,造纸厂排出的生产“黑浆”是其主要污染源之一。淮河流域的安徽宿......

    可持续发展.doc

    泰安第十九中学导学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导学案 编:周生厚审:高三地理组2010、12、3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 走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