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炭疽病防治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和控制炭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炭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和控制标准。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2.1 流行特点
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炭疽芽胞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2.2.2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为特征。
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www.xiexiebang.com 猪: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宰后见病变。犬和其它肉食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2.3 病理变化
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粘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
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2.4.1 病原鉴定
2.4.1.1 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按照NY/T561 2.1.2、4.1、5.1执行。2.4.1.2 病原学诊断
炭疽的病原分离及鉴定(见NY/T561)。2.4.2 血清学诊断 炭疽沉淀反应(见NY/T561)。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见附件1)。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4 疫情处理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出的综合判定结果可做为疫情处理依据。
4.1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疑似炭疽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采集病料送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诊断,并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限制移动。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4.2 确诊为炭疽后,必须按下列要求处理。
4.2.1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 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所在畜场(户组)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 区:指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医学全在,线www.xiexiebang.com,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本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患病动物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动物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天。对病死动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附件2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动物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见附件2)。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4.2.3 本病呈暴发流行时(1个县10天内发现5头以上的患病动物),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立即发布封锁令,并对疫区实施封锁。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下: 4.2.3.1 疫点
出入口必须设立消毒设施。限制人、易感动物、车辆进出和动物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对疫点内动物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患病动物和同群动物全部进行无血扑杀处理。其它易感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对所有病死动物、被扑杀动物,以及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产品按附件2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动物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2.3.2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管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所有易感动物必须圈养,或在指定地点放养;对动物舍、道路等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对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4.2.3.3 受威胁区:对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4.2.3.4 进行疫源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 4.2.3.5 封锁令的解除
最后1头患病动物死亡或患病动物和同群动物扑杀处理后20天内不再出现新的病例,进行终末消毒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机关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4.2.4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建立档案。5 预防与控制 5.1 环境控制
饲养、生产、经营场所和屠宰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2002]15号令)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5.2 免疫接种
5.2.1 各省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按农业部制定的免疫方案,确定免疫接种对象、范围。5.2.2 使用国家批准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进行适时免疫接种医学.全在线www.xiexiebang.com,建立免疫档案。5.3 检疫
5.3.1 产地检疫
按GB16549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施检疫。检出炭疽阳性动物时,按本规范4.2.2规定处理。
5.3.2 屠宰检疫
按NY467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对屠宰的动物实施检疫。5.4 消毒
对新老疫区进行经常性消毒,雨季要重点消毒。皮张、毛等按照附件2实施消毒。5.5 人员防护
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诊断及饲养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参与疫情处理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护。无害化处理 炭疽动物尸体处理
应结合远离人们生活、水源等因素考虑,因地制宜,就地焚烧。如需移动尸体,先用5%福尔马林消毒尸体表面,然后搬运,并将原放置尸地及尸体天然孔出血及渗出物用5%福尔马林浸渍消毒数次,在搬运过程中避免污染沿途路段。焚烧时将尸体垫起,用油或木柴焚烧,要求燃烧彻底。无条件进行焚烧处理时,也可按规定进行深埋处理。2 粪肥、垫料、饲料的处理 被污染的粪肥、垫料、饲料等,应混以适量干碎草,在远离建筑物和易燃品处堆积彻底焚烧,然后取样检验,确认无害后,方可用作肥料。3 房屋、厩舍处理
开放式房屋、厩舍可用5%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三遍,每次浸渍2小时。也可用20%漂白粉液喷雾,200mL/m2作用2小时。对砖墙、土墙、地面污染严重处,在离开易燃品条件下,亦可先用酒精或汽油喷灯地毯式喷烧一遍,然后再用5%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三遍。
对可密闭房屋及室内橱柜、用具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在室温18℃条件下,对每25~30m3空间,用10%浓甲醛液(内含37%甲醛气体)约4000mL,用电煮锅蒸4小时。蒸前先将门窗关闭,通风孔隙用高粘胶纸封严,工作人员戴专用防毒面具操作。密封8~12小时后,打开门窗换气,然后使用。
熏蒸消毒效果测定,可用浸有炭疽弱毒菌芽孢的纸片,放在含组氨酸的琼脂平皿上,待熏后取出置37℃培养24小时,如无细菌生长即认为消毒有效。
也可选择其它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如4%戊二醛(pH8.0~8.5)2小时浸洗、5%甲醛(约15%福尔马林)2小时、3% H2O22小时或过氧乙酸2小时。其中,H2O2和过氧乙酸不宜用于有血液存在的环境消毒;过氧乙酸不宜用于金属器械消毒。4 泥浆、粪汤处理
猪、牛等动物死亡污染的泥浆、粪汤,可用20%漂白粉液1份(处理物2份),作用2小时;或甲醛溶液50~100ml/m3比例加入,每天搅拌1~2次,消毒4天,即可撒到野外或田里,或掩埋处理(即作深埋处理)。5 污水处理
按水容量加入甲醛溶液,使其含甲醛液量达到5%,处理10小时;或用3%过氧乙酸处理4小时;或用氯胺或液态氯加入污水,于pH4.0时加入有效氯量为4mg/L,30分钟可杀灭芽孢,一般加氯后作用2小时流放一次。6 土壤处理
炭疽动物倒毙处的土壤消毒,可用5%甲醛溶液500mL/m2消毒三次,每次2小时,间隔1小时。亦可用氯胺或10%漂白粉乳剂浸渍2小时,处理2次,间隔1小时。亦可先用酒精或柴油喷灯喷烧污染土地表面,然后再用5%甲醛溶液或漂白粉乳剂浸渍消毒。7 衣物、工具及其它器具处理
耐高温的衣物、工具、器具等可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在121℃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不耐高温的器具可用甲醛熏蒸,或用5%甲醛溶液浸渍消毒。运输工具、家具可用10%漂白粉液或1%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作用1~2小时。凡无使用价值的严重污染物品可用火彻底焚毁消毒。8 皮、毛处理
皮毛、猪鬃、马尾的消毒,采用97~98%的环氧乙烷、2%的CO2、1%的十二氟混合液体,加热后输入消毒容器内,经48小时渗透消毒,启开容器换气,检测消毒效果。但须注意,环氧乙烷的熔点很低(<0℃),在空气中浓度超过3%,遇明火即易燃烧发生爆炸,必须低温保存运输,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骨、角、蹄在制作肥料或其它原料前,均应彻底消毒。如采用121℃高压蒸汽灭菌;或5%甲醛溶液浸泡;或用火焚烧。
第二篇: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类炭疽主要由患病或死亡的草食动物感染发病。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殊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纵膈及肺、脑膜、肠道的急性感染。三型均可伴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一、病原学
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齐平,状如竹节,在动物体内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活体内则不能,因此死于炭疽病的尸体,不准解剖,应尽快焚烧或深埋。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呈狮头状。本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分别为保护性抗原、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病原菌生长繁殖时分泌的炭疽毒素(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繁殖体与一般细菌相同,易被物理化学因素所杀灭,芽胞则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下能存活20余年,皮革内亦可活数年,120℃高压蒸气10分钟,干热140℃3小时可杀灭芽胞。但芽胞对氧化作用消毒剂较敏感,1∶2 500碘液10分钟可杀灭。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类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猪等。患病动物血液、痰、分泌物、排泄物可使人直接或间接感染。人与人的直接传染极少见。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感染:常引起皮肤炭疽。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肉、土壤及未经消毒的毛制品而感染。
2、经呼吸道传播,由吸入带炭疽杆菌芽胞的尘埃飞沫,可导致肺炭疽。
3、经消化道传播:由食用炭疽病死牲畜肉和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导致肠炭疽。
(三)流行特征
本病在欧、亚、美、非及大洋洲都有发生。凡有草食动物的地方,都有本病发生的可能,因此多见于农牧区。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但由于职业性接触的关系,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12小时,长者可达12天。
1、皮肤炭疽: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感染处先出现痒性小丘疹,继而变为浆液性棕黑色疱疹,3~4日其中心出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形成黑色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病变发展,水肿区扩大,相继于焦痂周围再出现疱疹,坏死向深部及四周扩展,无痛感为其特点,不化脓。局部淋巴结肿痛。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继之肿胀消退,黑痂在1~2周后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创面,经1~2周愈合成疤痕。
2、肺炭疽:起病急,轻度发热,干咳、胸痛、肌痛,2~4日后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出现罗音及胸膜渗出液,胸水多血性。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或继发脑膜炎。死亡率极高,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一般死前神志清醒。
3、肠炭疽:本型少见。起病急,发热,烦躁不安,剧烈腹泻与呕吐,水样便及严重胃肠症状,大便呈血样,无里急后重,腹胀有压痛,时有腹膜体征。
三型都可并发败血症及合并脑膜炎型炭疽,症状和体征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似,唯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循环衰竭。脑脊液为混浊血性。
(二)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1)、皮肤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皮肤局部出现红斑水疱,继而呈溃疡和黑痂及周围组织的广泛无痛性非凹陷性水肿。
(2)、肺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寒战、发热、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咳血样痰、胸痛、休克。
(3)、肠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呕吐物及粪便为血性。
2、确诊病例
(1)、病前半月内有牛、马、羊等牲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频繁接触史,或接触死家畜及其污染物,剥死畜皮,食死畜肉,或从事皮毛加工、屠宰及兽医工作。
(2)、从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到革兰氏阳性两端平齐的大杆菌或分离到炭疽杆菌。
(3)、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菌苗接种除外)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实验诊断:疑似病例加(2)或(3)。
三、疫区处理
(一)、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2、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来源。
3、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隔离与治疗病人; B.处理或隔离治疗病畜
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二)、高危人群的防范
近期国内外邮政系统成了恐怖分子的主要袭击对象,从业人员也成了炭疽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从事分拣、开拆信件和包裹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穿着工作服,佩带手套和口罩。接到可疑信件或包裹不要拆开,应立即封存并立即报告。
从事炭疽病人治疗、护理、检验及处理污染环境的专业工作者,应穿着防护服装,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如来不及接种疫苗,可采取药物预防。
(三)、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炭疽病人尤其是肺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立即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治疗病人及接触者的治疗
首选青霉素G钠盐静脉滴注,恶性皮肤炭疽用量为800-1000万u/日。治疗肺炭疽、肠炭疽及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用量为1000-2000万u/日,静脉滴注,并可加用氯霉素2g/日,分3次静脉滴注,或环丙沙星250mg,2次/日,静脉滴注或口服,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两周以上。
对症治疗措施:(1)皮肤炭疽,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不用油纱布,或涂以1%龙胆素,2%碘伏,切忌挤压或切开引流,以防细菌扩散;(2)败血症,可以给激素,如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缓解中毒症状,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感染性休克;(3)脑膜炎、按化脓性脑膜炎处理,积极降温止痉、脱水、降颅压等,防止呼吸衰竭和脑疝;(4)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体,发现DIC时,在监视凝血时间情况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5)重症炭疽病人,及早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丙。
(四)、接触者的管理
对被确定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物品的接触者或炭疽病人接触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炭疽病人及炭疽杆菌污染物品的接触者应给予以医学观察,给予环丙沙星等口服抗生素预防;肺炭疽的密切接触者应隔离,并注射青霉素作为预防性治疗,剂量按一般治疗剂量;病人外围一定范围内的人群(非直接接触者),接种炭疽疫苗预防。
(五)、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详见附录D)。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六)、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对病人使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情况下不需实施疫区封锁。
(七)、炭疽病畜及尸体的处理
病死牲畜的消毒:对因炭疽死亡的牲畜与其他动物的尸体不可肢解,即使是采样检查也不允许开放性采样,应该抽吸采样,或者在病畜采样后立即用烙铁熨烫伤口,防止其液体污染环境。在病死牲畜表面消毒后,尽可能整体焚毁。动物流出血液污染的土地,挖掘20cm的土壤,与消毒剂5:1比例混合填回。被污染的土地禁止再度挖掘和用于畜牧。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一般家畜应以“不流血”的方式处死,尸体经表面消毒处理后火化。
(八)、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
消毒原则污染物品的消毒:如果确实检出炭疽芽孢杆菌,检出细菌的物件应在公安机关取证后,焚烧或121摄氏度30分钟至2小时(视物件的大小)高压灭菌。其他物品价值不高者尽可能焚毁,不能销毁者以环氧乙烷消毒;病人及接触者穿着的表面衣物应焚毁。
污染外环境的消毒:以含氯或戊二醛的消毒剂反复处理,直到连续3次采样不能检出炭疽芽孢杆菌为止。
1、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小时后再行处理。
2、污染表面消毒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3、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
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灭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入50 g环氧乙烷消毒。
4、污染水体消毒
被炭疽芽孢污染的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
5、污染土壤消毒
土壤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被污染的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和用于放牧牲畜。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1 000 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 cm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撤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的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的坑中。
6、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熏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8kg/m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
7、消毒效果考核
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所规定的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
四、病原学检查
2(一)、标本采集
1、新鲜标本:人的炭疽局部病灶渗出液可用灭菌的棉拭子涂擦后划血琼脂平板,或接种选择性培养基,亦可接种肉汤增菌。内脏炭疽如肠、肺型可取血液,炭疽脑膜炎可取脑脊液进行上述接种培养。若取肠炭疽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最好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同时用渗出液、血液、脑脊液直接涂片作荚膜染色镜检。
2、陈旧标本:若炭疽动物尸体已经腐败,或只能找到皮、骨、角、蹄,或掩埋的脏器,则应尽量找到有干血块的材料加以培养。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以便排除其它杂菌干扰。
3、外环境标本
(1)、土壤标本的处理:漂浮集菌法,土壤标本采取500克左右,加入灭菌蒸馏水500-700毫升,在接近瓶口处,边加边搅拌,由于炭疽芽孢比重小,易集中漂浮于水面,吸上层漂浮液5毫升,在100℃隔水加热20分钟以杀死非芽孢菌,低速离心5分钟,取上清接种肉汤增菌18-24小时后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2)、污水直接离心取上层液及沉淀,加热处理后进行增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挑选可疑菌落,按常规进行鉴定。
(3)、白色粉末标本:取适量标本,加灭菌生理盐水适量,沸水20分钟杀死非芽孢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4)、气溶胶:用空气采样器或用抽气机抽空气经肉汤洗滤。一般取300-500L(以30L/m抽气机连续抽10-20分钟)即可。肉汤臵温室培养。
(二)、实验方法:
1、荚膜染色。挑选灰白色集落,以铂金环挑之发粘,有拉丝现象,接种羊血清肉汤或去纤维的马血、兔血中,培养4-6小时,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镜下检查细菌和荚膜形态,亦可接种碳酸氢钠(含量为0.9%)琼脂培养基,放CO2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呈粘液(M)型集落,涂片检查细菌荚膜。
2、噬菌体裂解试验。取待检菌接种琼脂平皿,待稍干滴加炭疽诊断噬菌体,臵37℃培养10-18小时观察结果,如有明显噬菌斑即可噬菌裂解阳性。
3、青霉素抑菌试验。取每毫升100单位的青霉素溶液,按1:10加入溶化并冷却至45℃的琼脂中,立即倾注平板,待凝固后接种待检菌。或用滤纸片浸渍每毫升10单位的青霉素溶液,贴于涂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表面,臵37℃培育8-10小时,观察有无抑菌区带。除遇到抗青霉素株外,一般均能产生明显抑菌现象。
4、串珠试验。先制备琼脂板,将营养琼脂溶化后倾注平皿,待凝固后用手术刀切取琼脂片,大小为长、宽、厚相当(3cm×0.5cm×0.3cm),臵玻片中央,接种待检菌,均匀涂满,再取灭菌的滤纸条(1.5cm×0.5cm),浸渍新配制的青霉素溶液(10-100u/ml),不宜太湿,紧贴于接种菌琼脂片之一端,臵平皿中于37℃培养4-6小时。取出载玻片,于低倍镜下观察,在有菌生长和抑菌区的临界线处,应有明显典型串珠形态。
5、动物试验。选用体重350-400克的健康豚鼠或体重2-2.5kg的健康家兔检测炭疽杆菌的致病力。豚鼠的感染剂量为100-500个芽孢,家兔为1000-5000个芽孢,宜用皮下注射,以便观察水肿反应特性。炭疽强毒菌一般于72小时内致死上述动物,死亡动物剖检可见脾脏充血肿大,皮下水肿,注射部位淋巴结肿大。在脾脏和淋巴结印片上可找到具有典型荚膜之炭疽杆菌。
(三)、鉴别实验
炭疽杆菌主要应与近缘菌相鉴别,如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巨大杆菌、枯草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的形态学与其极为近似。唯有炭疽芽孢杆菌在血琼脂平皿上无溶血环,无动力,不分解水杨素。一般对青霉素敏感。5-10单位即可抑制生长,0.1单位即可使菌体形成串珠形态。炭疽杆菌在体内有典型荚膜,或在含血清及碳酸氢钠培养基中,于CO2条件下培养,能形成粘液状集落,用多色美兰染色镜检,可见有荚膜形态。炭疽杆菌对AP631株噬菌体敏感,噬菌裂试验阳性。
第三篇:十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十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和控制炭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炭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 254 物,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炭疽芽胞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2.2.2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为特征。
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舌炭疽多见
255 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猪: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宰后见病变。
犬和其它肉食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2.3 病理变化
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粘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
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2.4.1 病原鉴定
2.4.1.1 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256 按照NY/T561 2.1.2、4.1、5.1执行。2.4.1.2 病原学诊断
炭疽的病原分离及鉴定(见NY/T561)。2.4.2 血清学诊断
炭疽沉淀反应(见NY/T561)。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见附件1)。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疫情处理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出的综合判定结果可做为疫情处理依据。
4.1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疑似炭疽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采集病料送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诊断,并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限制移动。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 257 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4.2 确诊为炭疽后,必须按下列要求处理。
4.2.1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 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所在畜场(户组)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 区:指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本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患病动物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动物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天。对病死动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附件2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动物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见附件2)。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4.2.3
本病呈暴发流行时(1个县10天内发现5头以上的患病动物),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
258 锁报告后,应立即发布封锁令,并对疫区实施封锁。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下: 4.2.3.1 疫点
出入口必须设立消毒设施。限制人、易感动物、车辆进出和动物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对疫点内动物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
患病动物和同群动物全部进行无血扑杀处理。其它易感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对所有病死动物、被扑杀动物,以及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产品按附件2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动物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2.3.2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管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所有易感动物必须圈养,或在指定地点放养;对动物舍、道路等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
对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4.2.3.3 受威胁区:对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259 4.2.3.4 进行疫源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 4.2.3.5 封锁令的解除
最后1头患病动物死亡或患病动物和同群动物扑杀处理后20天内不再出现新的病例,进行终末消毒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机关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4.2.4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建立档案。5 预防与控制 5.1 环境控制
饲养、生产、经营场所和屠宰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2002]15号令)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2 免疫接种
5.2.1 各省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按农业部制定的免疫方案,确定免疫接种对象、范围。
5.2.2 使用国家批准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进行适时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
5.3 检疫
260 5.3.1 产地检疫
按GB16549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施检疫。检出炭疽阳性动物时,按本规范4.2.2规定处理。
5.3.2 屠宰检疫
按NY467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对屠宰的动物实施检疫。5.4 消毒
对新老疫区进行经常性消毒,雨季要重点消毒。皮张、毛等按照附件2实施消毒。
5.5 人员防护
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诊断及饲养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参与疫情处理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护。
261 附件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试剂 1.1 消化液
1.1.1 1M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pH8.0)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12.11g 灭菌双蒸水
80mL 浓盐酸
调pH至8.0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1.2 0.5M 乙二铵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pH8.0)二水乙二铵四乙酸二钠
18.61g 灭菌双蒸水
80mL 氢氧化钠
调pH至8.0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1.3 20%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液(pH7.2)十二烷基磺酸钠
20g 灭菌双蒸水
80mL 浓盐酸
调pH至7.2
262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1.4 消化液配制
1M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pH8.0)
2mL 0.5mol/L 乙二铵四乙酸二钠溶液(pH8.0)
0.4mL 20% 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pH7.2)
5M 氯化钠
灭菌双蒸水
1.2 蛋白酶K溶液
蛋白酶K
灭菌双蒸水
1.3 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
碱性酚
氯仿
异戊醇
1.4 2.5mmol/LdNTP
dATP(100mmol/L)
dTTP(100mmol/L)
dGTP(100mmol/L)
dCTP(100mmol/L)
263
5mL
4mL 加至200mL
5g 加至250mL
25mL
24mL
1mL
20µL
20µL
20µL
20µL
灭菌双蒸水
加至800µL 1.5 8pmol/µL PCR引物
上游引物ATXU(2 OD)加入701µl灭菌双蒸水溶解,下游引物ATXD(2 OD)加入697µL灭菌双蒸水溶解,分别取ATXU、ATXD溶液各300µL,混匀即为8pmol/µL 扩增引物。
1.6 0.5单位Taq DNA聚合酶
5单位Taq DNA聚合酶
1µL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µL 现用现配。
1.7 10×PCR缓冲液
1.7.1 1mol/L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pH9.0)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
15.8g 灭菌双蒸水
80mL 浓盐酸
调pH至9.0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7.2 10倍PCR缓冲液
1mol/L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pH9.0)1mL 氯化钾
0.373g 曲拉通X-100
0.1mL
264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8 溴化乙锭(EB)溶液
溴化乙锭
0.2g 灭菌双蒸水
加至20mL 1.9 电泳缓冲液(50倍)1.9.1 0.5mol/L 乙二铵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pH8.0)二水乙二铵四乙酸二钠
18.61g 灭菌双蒸水
80mL 氢氧化钠
调pH至8.0 灭菌双蒸水
加至100mL 1.9.2 TAE电泳缓冲液(50倍)
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Tris)
242g 冰乙酸
57.1mlL 0.5mol/L乙二铵四乙酸二钠溶液(pH8.0)
100mL 灭菌双蒸水
加至1 000mL 用时用灭菌双蒸水稀释使用 1.10 1.5%琼脂糖凝胶
琼脂糖
3g TAE电泳缓冲液(50倍)
4mL
265 灭菌双蒸水
196mL 微波炉中完全融化,加溴化乙锭(EB)溶液20µL。1.11 上样缓冲液
溴酚蓝0.2g,加双蒸水10mL过夜溶解。50g蔗糖加入50ml水溶解后,移入已溶解的溴酚蓝溶液中,摇匀定容至100mL。
1.12 其它试剂 异丙醇(分析纯)70%乙醇 15mmoL/L氯化镁 灭菌双蒸水 2 器材 2.1 仪器
分析天平、高速离心机、真空干燥器、PCR扩增仪、电泳仪、电泳槽、紫外凝胶成像仪(或紫外分析仪)、液氮或-70℃冰箱、微波炉、组织研磨器、-20℃冰箱、可调移液器(2µL、20µL、200µL、1000µL)。
2.2 耗材
眼科剪、眼科镊、称量纸、20 mL一次性注射器、1.5 mL灭菌离心管、0.2 mL薄壁PCR管、琼脂糖、500 mL量筒、500 mL锥形 266 瓶、吸头(10µL、200µL、1000µL)、灭菌双蒸水。
2.3 引物设计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炭疽杆菌POX1质粒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以下两条引物:
ATXU:5’-AGAATGTATCACCAGAGGC-3’
ATXD
:5’-GTTGTAGATTGGAGC CGTC-3’,此对引物扩增片段为394bp。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1 样品的采集
病死或扑杀的动物取肝脏或脾;待检的活动物,用注射器取血5~10mL,2~8℃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2.4.2
样品的处理 每份样品分别处理。2.4.2.1 组织样品处理
称取待检病料0.2g,置研磨器中剪碎并研磨,加入2mL消化液继续研磨。取已研磨好的待检病料上清100µL加入1.5 mL灭菌离心管中,再加入500µL消化液和10µL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置55℃水浴中4~16h。
2.4.2.2 待检菌的处理
267 取培养获得的菌落,重悬于生理盐水中。取其悬液100µL加入1.5mL灭菌离心管中,再加入500µL 消化液和10µL 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置55℃水浴中过夜。
2.4.2.3 全血样品处理
待血凝后取上清放于离心管中,4℃ 8000 g离心5 分钟,取上清100µL,加入500µL消化液和10µL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置55℃水浴中过夜。
2.4.2.4 阳性对照处理
取培养的炭疽杆菌,重悬于生理盐水中。取其悬液100µL,置1.5 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500µL消化液和10µL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置55℃水浴中过夜。
2.4.2.5 阴性对照处理
取灭菌双蒸水100µL,置1.5 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500µL 消化液10µl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置55℃水浴中过夜。
2.5 DNA模板的提取
2.5.1 取出已处理的样品及阴、阳对照,加入600µL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用力颠倒10次混匀,12000g离心10分钟。
2.5.2 取上清置1.5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异丙醇,混匀,置液氮中3分钟。取出样品管,室温融化,15000rpm离心15
268 分钟。
2.5.3 弃上清,沿管壁缓缓滴入1ml 70%乙醇,轻轻旋转洗一次后倒掉,将离心管倒扣于吸水纸上1分钟,真空抽干15分钟(以无乙醇味为准)。
2.5.4 取出样品管,用50µL灭菌双蒸水溶解沉淀,作为模板备用。
2.6 PCR扩增
总体积20µl,取灭菌双蒸水8µl,2.5mmol/L dNTP、8pmol/µL扩增引物、15mmol/L氯化镁、10×PCR缓冲液、0.5单位TaqDNA聚合酶各2µL,2µL模板DNA。混匀,作好标记,加入矿物油20µL覆盖(有热盖的自动DNA热循环仪不用加矿物油)。扩增条件为94℃ 3分钟后,94℃ 30s,58℃ 30s,72℃ 30s循环35次,72℃延伸 5分钟。
2.7 电泳
将PCR扩增产物15µL混合3µL上样缓冲液,点样于1.5%琼脂糖凝胶孔中,以5V/cm电压于1×TAE缓冲液中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结果。
2.8 结果判定
在阳性对照出现394bp扩增带、阴性对照无带出现(引物带除外)
269 时,试验结果成立。被检样品出现394bp扩增带为炭疽杆菌阳性,否则为阴性。
270 附件2
无害化处理 炭疽动物尸体处理
应结合远离人们生活、水源等因素考虑,因地制宜,就地焚烧。如需移动尸体,先用5%福尔马林消毒尸体表面,然后搬运,并将原放置尸地及尸体天然孔出血及渗出物用5%福尔马林浸渍消毒数次,在搬运过程中避免污染沿途路段。焚烧时将尸体垫起,用油或木柴焚烧,要求燃烧彻底。无条件进行焚烧处理时,也可按规定进行深埋处理。粪肥、垫料、饲料的处理
被污染的粪肥、垫料、饲料等,应混以适量干碎草,在远离建筑物和易燃品处堆积彻底焚烧,然后取样检验,确认无害后,方可用作肥料。房屋、厩舍处理
开放式房屋、厩舍可用5%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三遍,每次浸渍2小时。也可用20%漂白粉液喷雾,200mL/m2作用2小时。对砖墙、土墙、地面污染严重处,在离开易燃品条件下,亦可先用酒精或汽油喷灯地毯式喷烧一遍,然后再用5%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三遍。
对可密闭房屋及室内橱柜、用具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在室 271 温18℃条件下,对每25~30m3空间,用10%浓甲醛液(内含37%甲醛气体)约4000mL,用电煮锅蒸4小时。蒸前先将门窗关闭,通风孔隙用高粘胶纸封严,工作人员戴专用防毒面具操作。密封8~12小时后,打开门窗换气,然后使用。
熏蒸消毒效果测定,可用浸有炭疽弱毒菌芽孢的纸片,放在含组氨酸的琼脂平皿上,待熏后取出置37℃培养24小时,如无细菌生长即认为消毒有效。
也可选择其它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如4%戊二醛(pH8.0~8.5)2小时浸洗、5%甲醛(约15%福尔马林)2小时、3% H2O22小时或过氧乙酸2小时。其中,H2O2和过氧乙酸不宜用于有血液存在的环境消毒;过氧乙酸不宜用于金属器械消毒。泥浆、粪汤处理
猪、牛等动物死亡污染的泥浆、粪汤,可用20%漂白粉液1份(处理物2份),作用2小时;或甲醛溶液50~100ml/m3比例加入,每天搅拌1~2次,消毒4天,即可撒到野外或田里,或掩埋处理(即作深埋处理)。污水处理
按水容量加入甲醛溶液,使其含甲醛液量达到5%,处理10小时;或用3%过氧乙酸处理4小时;或用氯胺或液态氯加入污水,于 272 pH4.0时加入有效氯量为4mg/L,30分钟可杀灭芽孢,一般加氯后作用2小时流放一次。土壤处理
炭疽动物倒毙处的土壤消毒,可用5%甲醛溶液500mL/m2消毒三次,每次2小时,间隔1小时。亦可用氯胺或10%漂白粉乳剂浸渍2小时,处理2次,间隔1小时。亦可先用酒精或柴油喷灯喷烧污染土地表面,然后再用5%甲醛溶液或漂白粉乳剂浸渍消毒。衣物、工具及其它器具处理
耐高温的衣物、工具、器具等可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在121℃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不耐高温的器具可用甲醛熏蒸,或用5%甲醛溶液浸渍消毒。运输工具、家具可用10%漂白粉液或1%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作用1~2小时。凡无使用价值的严重污染物品可用火彻底焚毁消毒。皮、毛处理
皮毛、猪鬃、马尾的消毒,采用97~98%的环氧乙烷、2%的CO2、1%的十二氟混合液体,加热后输入消毒容器内,经48小时渗透消毒,启开容器换气,检测消毒效果。但须注意,环氧乙烷的熔点很低(<0℃),在空气中浓度超过3%,遇明火即易燃烧发生爆炸,必须低温保存运输,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骨、角、蹄在制作肥料或其它原料前,均应彻底消毒。如采用
273 121℃高压蒸汽灭菌;或5%甲醛溶液浸泡;或用火焚烧。
274
第四篇: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
2.1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医源性疾患的报告)2.1.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消毒管理办法》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卫生部卫疾控发(1995)第20号决定将新生儿破伤风由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卫生部卫疾控发(1996)第5号决定将肺结核病由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2.1.2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职责
(1)组织拟订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管理要求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上级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3)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予以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2.1.3工作要求
2.1.3.1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主要是对有关医疗机构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的时限和程序的监督,以避免漏报、谎报、迟报、瞒报。2.1.3.2疫情报告检查频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对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传染病报告每年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一次。2.1.3.3日常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
对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行医人员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诊疗记录、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册等并进行核对;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的时限向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疫情;责任疫情报告人要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2.1.3.4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检查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报告时间、核实报告内容、是否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至发病地所属区县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监督接到疫情报告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是否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上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1.3.5对自然灾害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发生自然灾害时,疫情报告按照《全国救灾防病预案》的规定建立应急专报系统,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1.3.6有关部门疫情报告和疫情通报的监督管理。
检查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按规定向所在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疫情的执行情况;军队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地方病人,要向所在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疫情。2.1.4评价与考核 2.1.4.1评价 监督覆盖率;
卫生监督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卫生监督执法文书制作符合规范要求;传染病报告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2.1.4.2考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地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 地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
2.2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2.2.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预防用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
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2.2.2职责
2.2.2.1省级卫生监督机构
(1)组织拟订全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求和计划;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重点,确定分级监督管理的范围和检查频次;
(2)组织实施全省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负责血制品、预防用生物制品和三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3)对地区、县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
(4)传染病报告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2.2.2.2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1)组织拟订对本地区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计划;
(2)组织实施辖区内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
(3)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予以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
(5)地级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2.2.3工作要求。
2.2.3.1完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监督覆盖频次。
2.2.3.2监督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内设立的传染病病房符合下列要求: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对传染病病人的收治和规范治疗;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医院、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
2.2.3.2监督医院内设立的传染病专科门诊符合下列要求各级综合性医院应根据有关规定开设传染病专科门诊;专科门诊应根据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登记报告;专科门诊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2.3.3监督医院内设立的性病专科门诊符合下列要求医院内设立的性病专科门诊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性病专科门诊应根据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登记报告;性病专科门诊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2.3.4监督预防接种工作 承担预防接种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预防用预防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管理规程要求,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安全注射,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或者失效的预防用预防用生物制品;检查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校手续时,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执行情况;检查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的预防用生物制品的进货渠道、验收、领发和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2.2.3.5采供血单位监督
检查血站的合理布局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各级医疗机构血库的合理布局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2.2.3.6监督传染病防治任务的实施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自备水源、二次集中式供水设施供应的生活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等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上岗工作;检查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保藏、携带和运输的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检查内容包括:严格执行有关菌(毒)种的引进、保存、供应和审批手续和条件)2.2.4评价与考核 2.2.4.1评价 监督覆盖率;
卫生监督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卫生监督执法文书制作符合规范要求; 对传染病预防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2.2.4.2考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地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
地区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
2.3对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2.3.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
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2.3.2职责
2.3.2.1省级卫生监督机构 组织实施全省传染病控制工作,对重大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依法采取控制措施;根据对地区、县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予以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2.3.2.2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组织实施本辖区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疫情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地级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予以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2.3.3工作要求
2.3.3.1对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依法实施必要的医学观察、卫生处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在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情况下,依法采取限制人群的活动等紧急措施。
2.3.3.2对甲类传染病中鼠疫、霍乱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尸体的处理、疫点、疫区的卫生处理等依法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依法对乙类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等的隔离治疗、疫点疫区处理等采取严格控制措施。
2.3.3.3检查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病人及其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人员采取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2.3.3.4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控制措施实施的监督检查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医疗保健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2.3.4评价与考核 2.3.4.1评价
卫生监督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卫生监督执法文书制作符合规范要求; 对传染病控制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2.3.4.2考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地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地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考核。
2.4对交通卫生检疫的监督管理 2.4.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国内交通检疫条例》
《国内交通检疫条例实施方案》 《鼠疫诊断标准》
《鼠疫控制及考核原则与方法》 《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霍乱防治手册》 《鼠疫防治手册》 2.4.2职责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拟订本辖区交通卫生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求和计划并组织实施;上级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交通卫生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予以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2.4.3工作要求
2.4.3.1对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4.3.2在对非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国内交通检疫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时,依法对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物资实施交通卫生检疫。2.4.3.3交通卫生检疫期间,依法对交通卫生检疫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检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检疫传染病病人和与其密切接触者执行交通卫生检疫情况;非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检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检疫传染病病人时,交通工具负责人采取临时交通卫生检疫措施情况。2.4.4评价与考核 2.4.4.1评价
控制措施执行情况;
卫生监督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卫生监督执法文书制作符合规范要求; 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2.4.4.2考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情况对地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交通卫生检疫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地区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情况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交通卫生检疫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考核。2.5行政处罚 2.5.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2.5.2传染病行政处罚案由
2.5.2.1生活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案 适用范围:
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
供水单位以管网系统供应的净化水、沙滤水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违反条款: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和《实施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较严重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2.5.2.2违反饮用水水源卫生管理案 适用范围: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防护带范围内排放粪便、污水,丢弃污物或粪便、污水、污物污染集中式给水水源防护带内水源的;在集中式供水单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修建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或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作业的;
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九条第一款和第十条第三款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六第一款第一项。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对上述适用范围第1违法行为,情节较严重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2.5.2.3 违反饮用水卫生管理案(1)适用范围:
单位自备水源未经批准与城镇供水系统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的饮用水供水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参加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供水的;供水单位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而擅自供水的;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擅自从事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工作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九条第二款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八、条和第十四条第二款。(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和第二款以及《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三、五项。(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对上述适用范围第1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4未按规定修建公共卫生设施案(1)适用范围:
未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修建公共卫生设施,致使垃圾、粪便、污水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2)违反条款: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或《实施办法》第十条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和第二款。(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5违反传染病管理案(1)适用范围:
准许或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在非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检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检疫传染病病人时,交通工具负责人未按规定采取措施的;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擅自开展性病专科诊断治疗业务的;拒绝按规定对患鼠疫、霍乱、肺炭疽死亡的病人尸体立即进行消毒和火化的;拒绝按规定对患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白喉、脊髓灰质炎死亡的病人尸体进行消毒和火化的;集中式供水单位安排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透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饮用水卫生疾病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从事直接供、管水工作的。
(2)违反条款: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四条、《实施办法》第十八条和第五十五条第一、二款、《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第八条、《性病管理办法》第八、九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五、八项、《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第十四条、《性病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对适用范围2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对适用范围第3违法行为予以取缔;对适用范围其他违法行为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6违反传染源管理案(1)适用范围:
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病人拒绝进行隔离治疗的;检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检疫传染病病人和与其密切接触者隐瞒真实情况、逃避交通卫生检疫的;检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检疫传染病病人和与其密切接触者拒绝接受查验和卫生处理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故意传播传染病,造成他人感染的;确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疟疾、丝虫病、霍乱、传染性血吸虫病和传染性病毒性肝炎的流动人口(包括病原携带者)在本市从事劳务活动的;(2)违反条款: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四、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第六条。
(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九、十项和第二款、《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第十三条。(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对适用范围2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对适用范围3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上罚款; 对适用范围其他违法行为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2.5.2.7违章养犬造成伤人或导致发病案(1)适用范围:
违章养犬或拒绝、阻挠捕杀违章犬,造成咬伤他人或导致人群中发生狂犬病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一、三项。(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十二项和第二款。(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8造成传染病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扩散案(1)适用范围: 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十四、十五条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六项和第二款。(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9违反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案(1)适用范围:
非法经营用于预防传染病菌苗、疫苗等预防用生物制品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九条或《处罚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4)行政处罚:
收缴违法预防用生物制品;
处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经营额不满5000元的处5000元罚款。
2.5.2.10自然疫源地未经卫生调查施工建设案
(1)适用范围: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兴建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调查即进行施工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七条。(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2.5.2.11出售或运输被污染物品案(1)适用范围: 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和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旧衣服及生活用品的。(2)违反条款:
《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八条。(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处经营额一倍以下罚款;
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处经营额三倍以下罚款,经营额不满二千元的,处二千元罚款。
2.5.2.12违反传染病疫情管理规定案(1)适用范围: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责任单位发现传染病疫情不报、漏报、迟报、慌报的;个体行医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不报、漏报、迟报的;擅自公布艾滋病疫情的。(2)违反条款: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二十二条、《实施办法》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条。
(3)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七十一条(4)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对适用范围第2违法行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对适用范围第3违法行为处以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2.5.2.13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案 适用范围:
招用流动人员的用工单位,未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未采取卫生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违法条款:
《实施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适用条款:
《实施办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十一项和第二款。行政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 五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上罚款。2.5.3说明:
2.5.3.1 本规定所称情节较严重的包括下列情形: 造成甲类传染病、艾滋病、肺炭疽传播危险的;造成除艾滋病、肺炭疽以外的乙、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造成传染病菌(毒)种扩散的;造成病人残疾、死亡的;
拒绝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屡经教育仍继续违法的。
2.5.3.2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造成传染病流行危险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同级政府采取强制措施。2.6传染病防治监督档案管理 2.6.1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管理办法》
《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工作手册》 2.6.2职责
2.6.2.1省级卫生监督机构
组织拟订全省传染病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对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组织建立本地区传染病监督档案,并上报卫生部。
2.6.2.2地级卫生监督机构
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组织建立本地区传染病监督档案,并上报上级卫生监督机构。2.6.2.3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组织建立本辖区传染病监督档案,并上报上级卫生监督机构。2.6.3工作要求 2.6.3.1基本档案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医疗机构开设传染病专科门诊情况;血站、血库的基本情况;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和暴发疫情情况。2.6.3.2传染病监督档案(1)情况汇总
被监督单位基本情况;监督发现主要的问题。(2)监督文书 现场检查记录; 采样记录单; 检测报告。
2.6.3.3传染病行政处罚档案(1)情况汇总
被处罚单位基本情况; 处罚案由及内容; 处罚日期; 执行情况
(2)处罚案卷
2.6.3.4暴发疫情处理档案(1)情况汇总
暴发疫情责任单位基本情况;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时间、症状体征等);暴发原因;实验室检验结果。(2)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案卷
暴发疫情报告登记;暴发疫情处理登记;实验室检验报告;暴发疫情调查报告;行政处罚情况。
2.6.3.5传染病监督法规档案 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
2.6.3.6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卫生标准档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监督有关的卫生标准 2.6.3.7传染病监督报表档案 传染病监督报表; 传染病行政处罚报表; 暴发疫情处理报表 2.6.4评价与考核 2.6.4.1评价
各类传染病监督档案完整、系统、正确 2.6.4.2考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地、县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考核一次;
地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传染病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考核一次。
2.7用语解释
2.7.1传染病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对单位与个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保证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定规范能够起到实效,以达到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2.7.2责任疫情报告人:指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2.7.3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2.7.4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7.5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2.7.6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2.7.7疫区:指传染病人群中暴发或者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2.7.8医疗保健机构:指医院、卫生院(所)、门诊部(所)、疗养院(所)、妇幼保健院(站)及与上述机构专业相同的单位。
2.7.9预防用预防用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菌苗、疫苗、类毒素等人用预防用生物制品。
2.7.10国内交通卫生检疫:对出入检疫传染病疫区的国内交通工具(包括列车、船舶、航空器和其他车辆)和在非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检疫传染病疫情时,对交通工具以及乘运的人员、物资实施卫生检疫。
第五篇: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规范
附件1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时,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 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职责:
(一)制订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重点监督工作内容和监督覆盖率、监督频次;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对管辖范围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实施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第六条 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计划,结合实际,制定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及医疗废物处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第七条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监督机构应当设置传染病防治监督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具体工作;县级监督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八条 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执法前,监督人员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检查安全防护装备,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 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执法时,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监督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三章 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二)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询问)的情况;
(三)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四)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情况;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情况和报告情况。
第十二条 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接种单位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证明文件、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资料;
(二)核查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的记录,接种情况登记、报告记录,以及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报告记录;
(三)查阅接种单位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询问记录;查阅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填写的接种记录;
(四)检查接种单位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情况;
(五)查阅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向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发第一类疫苗的记录;
(六)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核查记录的保存期限;
(七)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的证明文件,核查文件的保存期限;
(八)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的记录。
第二节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第十三条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及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职责的情况;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辖区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审核确认,并开展疫情分析、调查与核实的情况;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履行与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职责的情况。
第十四条 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核查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查阅传染病疫情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
(三)查阅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与动物防疫机构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与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互相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的记录;
(四)现场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疫情网络直报设备,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报告卡的审核确认以及疫情数据导出的情况;
(五)核查承担辖区内不具备疫情网络直报条件的疫情报告单位传染病疫情代报的情况;
(六)查阅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的其他记录情况。
第十五条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核查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内容应当包括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检查等方面;核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及相关电话记录,对临床异常诊断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及有关记录;
(二)查阅门诊日志、实验室和影像资料阳性结果、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等资料,核查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情况;
(三)查阅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内部检查的记录、报告;
(四)查阅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上岗人员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的资料;
(五)检查专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设备及报告系统运转情况,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演示传染病网络直报操作;
(六)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查阅《传染病报告卡》登记备案记录,核查传染病疫情网络代报情况。
第十六条 监督检查采供血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核查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人员;
(二)查阅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登记情况,以及献血者或供浆员登记簿,核查HIV初筛阳性结果报告情况;
(三)对于设置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机构,检查疫情报告人员演示网络直报操作,检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运转情况;
(四)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查阅《传染病报告卡》登记备案记录,核查传染病疫情网络代报情况。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的设置和开放情况;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四)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
(二)检查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落实情况,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四)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查阅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情况;
(二)发现传染病疫情时,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采取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条 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传染病监测制度、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的书面资料,以及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书面资料;
(二)查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技术方案或预案,以及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记录、报告;
(三)查阅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记录和书面资料,以及疫点、疫区卫生处理记录。
第四节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一条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情况;
(三)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的情况;
(四)医疗用品、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
(五)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第二十二条 监督检查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消毒管理组织设置文件、消毒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检查记录;
(二)查阅工作人员消毒技术培训记录;现场提问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检查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工作流程执行情况;
(三)查阅消毒与灭菌效果定期检测记录或检测报告,查阅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整改记录。必要时现场采样检测消毒与灭菌效果;
(四)查阅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记录;检查消毒产品相关证明文件、使用记录和有效期;
(五)检查医疗机构相关科室(重点是消毒供应室、口腔科、注射室、血透室、内镜室、新生儿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检验科等)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情况;
(六)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的场所、设施和措施。
第五节 医疗废物处置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 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应急方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培训情况;
(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登记的情况;
(四)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情况;
(五)医疗废物、污水的处置情况;
(六)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的情况;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 机构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监督检查医疗废物处置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岗位职责的文件资料,核查监控部门和管理人员;
(二)查阅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交接、登记等规章制度以及应急方案;
(三)查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的资料;
(四)检查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备,查阅健康监护和预防接种记录;
(五)查阅医疗废物登记簿,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是否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使用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分类收集医疗废物,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说明和警示标识;
(六)检查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专用包装物或容器、暂时贮存的地点和条件,核查医疗废物运送线路;
(七)检查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的消毒和清洁地点,核查消毒和清洁程序;
(八)查阅交接医疗废物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资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资料;
(九)检查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实施消毒的设备设施及其运转维护情况;
(十)对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其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产生的医疗废物的设施、方法及其记录资料。第六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五条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资质情况;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情况;
(二)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培训、考核及上岗持证情况;
(三)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四)开展实验活动情况;
(五)实验档案建立和保存情况;
(六)菌(毒)种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情况。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的备案证明和三级、四级实验室的认可证明,并进行核实;
(二)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查阅实验室经论证可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证明文件;
(三)查阅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质证明文件;
(四)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料和上岗证;检查进入实验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
(五)查阅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查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向批准部门备案的资料;
(六)检查在明显位置标示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检查生物标本转运安全设备配置及运行情况;检查二级及以上实验室 的门禁系统、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洗眼器、应急喷淋设备配置及运行情况;核查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气灭菌设备强检报告;
(七)查阅病原微生物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的书面记录;检查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生物安全防护设备配备及使用情况;查阅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措施落实的记录;检查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情况的记录;
(八)查阅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记录;
(九)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登记及结果报告记录;检查是否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十)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报告、处置记录;
(十一)核查实验室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记录;
(十二)查阅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等实验档案;核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实验档案的保存年限。
第二十七条 监督检查菌(毒)种或样本管理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保藏、使用菌(毒)种的相应资格证书;
(二)查阅设置菌(毒)种管理组织、建立菌(毒)种操作规程、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等文件资料;
(三)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运输、保藏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四)检查菌(毒)种保藏、保管条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的情况,以及按规定收集、提供菌(毒)种样本的记录;
(五)检查无害化处理或销毁传染病菌(毒)种或样本的记录、批准文书等资料;
(六)查阅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采集或运输的批准文件、记录,检查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物菌(毒)种和样本使用的容器或包装材料的产品说明书和外包装标识。
第四章 信息管理
第二十八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分析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 各级监督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监督机构。
各级监督机构应当设置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采集、报告任务,及时、准确上报监督检查相关信息。
第五章 监督情况的处理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后,应当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被检查单位。要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校验和等级评审等管理工作挂钩。对存在问题的应当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第三十一条 对菌(毒)种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毒)种和样本,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毒)种和样本的,县级以上地 12 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应当及时逐级向指定该保藏机构的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对重大的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曝光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对涉及饮用水、消毒产品及学校、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应当分别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三十四条 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期间,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应当重点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卫生部2010年9月17日印发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0〕82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