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林镇乡镇机构改革1
中共柳林镇委员会 柳林镇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柳林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报告(草案)
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凤办发【2011】29号文关于印发《凤翔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现随文上报《柳林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请审示。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职责任务,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我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建设重点示范镇,打造文明新柳林”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镇机构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重在转变职能的原则。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镇职责任务,推动抓经济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着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合理布局、健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3、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
4、积极稳妥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我镇机构改革。
二、范围和对象
本次我镇机构改革的范围和对象是: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县级部门派驻我镇的机构及其在编在册的工作人员。
三、主要内容
(一)镇政府主要职能。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组织实施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2、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本镇民主政治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负责本镇的经济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组织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保护农民兴办各种经济组织,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监督管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规范本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推进政务、村务公开。
5、负责本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障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6、负责本镇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组织抢险救灾、优抚救助,及时上报和处理重大社情、灾情、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7、负责镇村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及小城镇建设、镇村环境卫生管理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新农村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8、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展社会保障服务,促进本镇精神文明建设。
9、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接待上访群众,调解民 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10、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群众团体组织按照有关章程做好工作。
11、负责国防教育、兵役和民兵工作。
12、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镇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我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改进经济工作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上来。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办事。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镇机关按新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要求,在现有公务员中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镇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加强对镇、村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的富余人员,按照县上要求进行妥善安置。
四、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一)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
1、行政机构设置
我镇拟设置“六办二中心一所”即:党建办公室、宣传文化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挂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综治维稳中心牌子)、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柳林镇唐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柳林镇汉封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财政所。
我镇拟保留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司法所牌子。财政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司法所均实行县镇双重管理,以县管理为主。
2、主要职责(1)党建办公室。负责党团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目标责任制管理、信息、档案、机构编制和群团工作以及党委、人大、国防教育和兵役、民兵等各项中心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根据上述职责,设党政文书、人大秘书、组织干事、纪检干事、武装干事(部长)、妇女干事、共青团干事、工会干事、信息管理干事、目责管理干事共10个岗位。
(2)宣传文化办公室。负责宣传文化、统战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设宣传干事、统战干事、文化干事3个岗位。
(3)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工业、农 业、林业、水利、扶贫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动植物防疫、物价、乡企、项目、招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工作。设经济发展干事、计划统计干事、农业干事、林业干事、水利干事、扶贫开发干事、乡企管理干事共7个岗位。
(4)社会管理办公室(挂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综治维稳中心牌子)。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优抚、防灾减灾、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科教、卫生、供销、保险等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工作。设人口和计生干事、民政宗教干事、综治干事、科技干事、教育干事、卫生干事、社保干事共7个岗位。
(5)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村(镇)规划组织编制,指 导镇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拟设镇村建设干事、交通干事2个岗位。
(6)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重点镇规划编制、建设和管理工作。管理镇域内各类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公共设施;对驻镇单位和村(居)民房屋建设、市政建设实施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负责镇区内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建筑市场、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建筑队伍和个体工匠的管理;负责在原宅基地上修建农房的规划许可,办理《乡村建设许可证》;协助县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履行好规划、国土管理职能;负责辖区内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经营站(点)的审报和日常管理。拟设规划干事、城建管理干事、环保干事、园林绿化干事、市场管理干事共5个岗位。
(7)柳林镇唐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柳林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改革要求,本着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负责唐村社区内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安全维稳和环境整治等一切事务。
(8)柳林镇汉封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柳林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改革要求,本着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负责汉封社区内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安全维稳和环境整治等一切事务。
(9)财政所。负责财政性资金管理、各项涉农补贴核定兑付、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及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镇政府债权、债务清收(基金会清欠)、固有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教育财务核算、农村财务核算及监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项工作。
6个办公室主任由镇领导兼任,工作人员实行“按事设岗,按岗定 人,一岗多责”。
柳林镇唐村社区、汉封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按照县委具体安排办理。
3、领导职数
按照县委、县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办理。
(二)事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镇属事业机构设置
(1)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牌子),拟设16人(9+5+2?)。撤销原设置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农业机械管理站,将其职责和实有人员划入农业综合服务站。
(2)将原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更名为柳林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拟设9人(4+4+1),设站长(副科级领导)一名,副站长二名。
(3)组建社会保障服务站,拟设6人(4+2+?)。撤销原设置的各乡镇企业管理办公室,将其职责和实有人员划入社会保障服务站。
(4)组建公益事业服务站,拟设4人(2+1+1)。撤销原设置的镇文化广播站,将其职责和实有人员划入公益事业服务站。
(5)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服务站(拟设10人)。(6)产业化发展服务站(拟设10人)。
镇属事业机构均实行以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相关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
2、主要职责
(1)农业综合服务站。主要承担:农民负担监督 管理、指导农民土地流转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负责农林业生产中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农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 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农机安全检查和事故的预防、报告及处理;农村机耕道的规划、建设;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职责。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主要承担: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工作;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检、送检、仲裁检测、产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检测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工作;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等工作。
(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主要承担:为育龄妇 女提供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开展孕前指导、孕后咨询、术后咨询;落实生育对象长效节育措施;开展节育手术、孕情监测、避孕药具管理和发放;开展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措施相关知识的普及等技术服务职责。
(4)社会保障服务站。主要承担:辖区内劳动力资源普查建档立卡,政策咨询,发布用工信息,协调劳务输出,负责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救济金的发放,残疾人生活保障,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开展未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职责。
(5)公益事业服务站。主要承担: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负责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文物的宣传保护;指导新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负责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城镇、农村等公共场所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对城镇街道、供水、供气、排污等公用设施建设、改造、维修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等职责。
(6)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服务站。主要承担:重大项目土地的征用、房屋的拆迁等进行协调服务等职责。
(7)产业化发展服务站。主要承担: 工作职责。
3、其他事业机构设置。县级部门派驻的畜牧兽医工作站、水务管理站及中小学校、卫生院名称进行相应变更,其余保持不变,实行县级部门与镇政府双重管理,以县级部门管理为主。
五、组织实施
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
按照市、县要求,结合实际,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具体分三个阶段:
1、调研论证,制定方案。(2011年6月下旬)按照市、县有关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原则和要求,组织人力,集中时间在广泛调研、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指定我镇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
2、组织实施,制定方案。(2011年7月中旬至下旬)召开动员大会,制定、督促落实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做好机构组建、职责划转、人员定岗和竞争上岗、分流安置、建章立制等工作。
3、完善制度,总结验收。(2011年7月下旬)进一步完善办事程序、制度等,做好迎接县上检查验收工作。
中共柳林镇委员会 柳林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2日
第二篇:XX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XX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X镇乡镇机构改革,从今年9月11日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经过精心准备、宣传发动,临时人员分流、人员考核成绩汇总、人员定岗共经过五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机构改革任务已初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自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全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镇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关机构改革,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多次召开镇党委和党联席会议,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征求意见,反复协商,结合我镇实际,拟定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经批准后,我镇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9月底,认真完成前期准备组织工作。并成立了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于10月30日前,完成了全部临时工作人员清退工作;11月初,完成了学习、宣传、发动工作,召开了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向干部职工传达了镇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通过组织谈话、座谈会等形式,做好提前退休、病退等有关人员思想工作,明确分流待遇,确保顺利完成人员分流工作;11月13日-17日,通过理论素质考试、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综合测评,将参加机构改革人员成绩进行排次并张榜公布,择化录取,全部程序公开透明,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使改革工作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部署,改革领导小组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改革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1、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的方案,是搞好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镇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自始至终把改革作头等大事来抓,9月11日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和守金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领导小组成立后,就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按照上级规定,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制定成熟的改革方案,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退休、内退和自用人员的清退还明确了比较优惠的政策,为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对改革中出两年问题做到随时研究,及时决策,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并安排得紧凑而又稳妥,保证了改革按党委的部署实施。
2、充分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机构变化,人员缩编,进退去留,都牵涉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们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了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战前动员,11月初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等给大家交了底,引导大家认真对待改革,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统一了思想,都感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需要,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模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列为退休、内退、让岗及分流人员的心里状态等一系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子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使这些同志能够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改革。第三是通过大小会议,支部活动等各种机会打招呼,对大家讲清组织上既要坚持政策的严肃性,也要尽可能照顾一些同志的实际困难,让干部职工放下思想包袱。严细认真的思想工作和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避免了大的思想波动,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表现出了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风格的高尚情操。
3、引入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民意,是搞限改革的保证。人员定岗和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领小组经过反复研究和认真推敲,对全镇16个行政岗位,38个事业岗位引入竞争机制,在全机关中公开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统一理论测试,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组织考核,成绩公示等程序,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走马上任。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根据优化人员结构的要求和每个干部的发展潜力,因职选人,人尽其才。这种凭党性用干部,以竞争任干部,靠3群众选干部的作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是为组织上选人用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为许多靠能力做事的人提供了机会,三是使机关人员产生了危要感和紧迫感,并激发了其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信心,四是提高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加快了政务公开的进程,五是增强了机关干部的民主意识,营造了民主氛围,增强了机关活力。
4、优化结构组合,转变政府职能,是搞好改革的目的。改进领导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是改革的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我镇乡镇机构改革将机关设置为3个办公室、2个中心1个所。3个办公室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2个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1个所是财政所。对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购买,在保证投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不减,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将政府拨款逐步由“养人”为主身“养事”为主转变,对原事业单位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技推广、畜禽防疫、农机化建设、农田水利保护、病虫害防治、文体事业、城镇建设、乡村公路养护等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项目,由镇政府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向转制后新成立的农工商综合服务公司定向购买,签订委托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改革,进上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乡镇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精简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这次机关机构改革中,我镇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行政人员编制30名,(预留2个编制),其中领导职数核定为9名,事业人员编制核定为36名,(预留2个编制)。通过机构改革,我镇机关变得更加精干高效。
2、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要坟,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人员定岗办法,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聘任条件、办法和程序进行了详尽地说明,经过竞争上岗和组织任命,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调整,中层干部的文化层次得到了提高,本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半数以上。
3、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这次机关机构改革是一次震动,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检查。改革动员大会之扣,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党委、政府的决心中认识到了这次改革是真改而不是假改,许多同志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改革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上岗中,大家勇敢迎挑战,踊跃报名竞争,慎重选择岗位,认真准备演讲,自觉接受挑战,并表示如果能竞争上,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如果落选也不泄气,更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这次竞争上岗中,大家准备充分,演讲认真精彩,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通过竞争,许多同志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真正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期间,机关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革观,各部门工作井井有条,保证了改革才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形成了新的用人机制。这次乡镇机关机构改革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旋展才干、展现优势、公平竞争的舞台和机会,也给部门提供了选拔人才的广阔天地,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为择优选配干部、合理配备机关工作人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为我镇机关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积累了经验。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虽然告一段落,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数深化的工作。这次机构改革中许多成功的作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镇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不断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第三篇:XX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X镇乡镇机构改革,从今年9月11日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经过精心准备、宣传发动,临时人员分流、人员考核成绩汇总、人员定岗共经过五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机构改革任务已初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自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全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镇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关机构改革,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多次召开镇党委和党联席会议,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征求意见,反复协商,结合我镇实际,拟定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经批准后,我镇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9月底,认真完成前期准备组织工作。并成立了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于10月30日前,完成了全部临时工作人员清退工作;11月初,完成了学习、宣传、发动工作,召开了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向干部职工传达了镇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通过组织谈话、座谈会等形式,做好提前退休、病退等有关人员思想工作,明确分流待遇,确保顺利完成人员分流工作;11月 13日-17日,通过理论素质考试、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综合测评,将参加机构改革人员成绩进行排次并张榜公布,择化录取,全部程序公开透明,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使改革工作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部署,改革领导小组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改革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1、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的方案,是搞好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镇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自始至终把改革作头等大事来抓,9月11日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和守金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领导小组成立后,就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按照上级规定,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制定成熟的改革方案,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退休、内退和自用人员的清退还明确了比较优惠的政策,为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对改革中出两年问题做到随时研究,及时决策,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并安排得紧凑而又稳妥,保证了改革按党委的部署实施。
2、充分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机构变化,人员缩编,进退去留,都牵涉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们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了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战前动员,11月初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等给大家交了底,引导大家认真对待改革,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统一了思想,都感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需要,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模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 岗后的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列为退休、内退、让岗及分流人员的心里状态等一系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子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使这些同志能够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改革。第三是通过大小会议,支部活动等各种机会打招呼,对大家讲清组织上既要坚持政策的严肃性,也要尽可能照顾一些同志的实际困难,让干部职工放下思想包袱。严细认真的思想工作和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避免了大的思想波动,绝大多数干部职 工表现出了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风格的高尚情操。
3、引入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民意,是搞限改革的保证。人员定岗和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领小组经过反复研究和认真推敲,对全镇16个行政岗位,38个事业岗位引入竞争机制,在全机关中公开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统一理论测试,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组织考核,成绩公示等程序,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走马上任。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根据优化人员结构的要求和每个干部的发展潜力,因职选人,人尽其才。这种凭党性用干部,以竞争任干部,靠3群众选干部的作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是为组织上选人用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为许多靠能力做事的人提供了机会,三是使机关人员产生了危要感和紧迫感,并激发了其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信心,四是提高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加快了政务公开的进程,五是增强了机关干部的民主意识,营造了民主氛围,增强了机关活力。
4、优化结构组合,转变政府职能,是搞好改革的目的。改进领导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是改革的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我镇乡镇机构改革将机关设置为3个办公室、2个中心1个所。3个办公室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2个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1个所是财政所。对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购买,在保证投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不减,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将政府拨款逐步由“养人”为主身“养事”为主转变,对原事业单位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技推广、畜禽防疫、农机化建设、农田水利保护、病虫害防治、文体事业、城镇建设、乡村公路养护等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项目,由镇政府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向转制后新成立的农工商综合服务公司定向购买,签订委托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改革,进上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乡镇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精简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这次机关机构改革中,我镇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行政人员编制30名,(预留2个编制),其中领导职数核定为9名,事业人员编制核定为36名,(预留2个编制)。通过机构改革,我镇机关变得更加精干高效。
2、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要坟,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人员定岗办法,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聘任条件、办法和程序进行了详尽地说明,经过竞争上岗和组织任命,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调整,中层干部的文化层次得到了提高,本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半数以上。
3、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这次机关机构改革是一次震动,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检查。改革动员大会之扣,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党委、政府的决心中认识到了这次改革是真改而不是假改,许多同志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改革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上岗中,大家勇敢迎挑战,踊跃报名竞争,慎重选择岗位,认真准备演讲,自觉接受挑战,并表示如果能竞争上,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如果落选也不泄气,更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这次竞争上岗中,大家准备充分,演讲认真精彩,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通过竞争,许多同志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真正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期间,机关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革观,各部门工作井井有条,保证了改革才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形成了新的用人机制。这次乡镇机关机构改革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旋展才干、展现优势、公平竞争的舞台和机会,也给部门提供了选拔人才的广阔天地,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为择优选配干部、合理配备机关工作人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为我镇机关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积累了经验。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虽然告一段落,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数深化的工作。这次机构改革中许多成功的作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镇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不断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第四篇: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分析研究及其相关对策措施
乡镇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承担着管理辖区内各项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能,在整个行政体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机构进行了多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但是陷入了“精简—膨胀—
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乡镇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新时期,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国家农业税费体制改革的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以及受乡镇人员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乡镇机构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乡镇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政府机构作为上层建筑,它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应该是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机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关系,分清责任,切实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既是贯彻中央精神,加强地县乡党政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建设文明、高效、廉洁的党政机关的重要措施,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乡镇机构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农村改革需要解决好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富余人员出路等问题;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需要农村干部转变旧的工作方式,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善于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与农民打交道。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乡镇机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企不分
中国乡镇机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后,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镇政府由计划经济对企业全面管制逐步转变成有意识的交由市场引导,但是政企不分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状况使许多乡镇企业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与市场主体,为权力寻租留下了腐败的空间,并进一步强化着乡镇行政权的极度扩张。
(二)政社不分
在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方面,“政社不分”、“以政代社”的体制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单一的行政化倾向,使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始终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政府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道义成本居高不下。
(三)政事不分
政事不分表现在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权力不分、政事组织不分、政事管理与运行方式不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改革远远滞后于政府改革与企业改革,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政事不分问题并未解决,行政事业一体化特征依然突出。
(四)乡镇机构功能失调
由于转轨与接盘的脱节,改革后的乡镇机构的工作效能并没有达到“减人、减事、减支”的预期效果,而是出现了“减人、废事、费支”的恶性循环。乡镇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并存,乡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而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较弱。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人员精简与分流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时最头疼的问题是富余人员分流渠道少。目前绝大多数市县乡政府下辖的事业单位都人满为患,一些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根本无力接纳新人。因此,富余人员难以真正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难点;每次改革最终结果是人员回升,导致每次改革总是出发点很好,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进多出少,人员精简仍未走出历史怪圈。
四、乡镇机构改革难点的成因分析
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深究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利益悖论
政府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对象。事实上,有很多乡镇机构不光远离了农民的利益,而且也远离了国家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以自我权力扩张为后盾,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实体。乡镇政府自我权力扩张和自我利益膨胀,不仅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重要因素,而且阻断了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政令,降低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效益。
(二)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乡镇机构改革也存在着重大的影响。传统行政观念认为:政府的行政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深入并控制社会的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乡镇管理机构是连接广大农村社会与国家权力体系的最基层的控制枢纽。国家权力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乡镇机构的工作异常繁复和艰难。加上乡镇大量行政事务并未减少,因此精简人员就变得异常艰难。
(三)改革措施不配套,经费不足
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裁减,而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虽然能够在一时取得较大成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改革的成果只能是昙花一现。由于乡镇经费的相对不足,经费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在改革不配套和乡镇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精简人员与分流人员不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这成为乡镇人员精简与分流的严重障碍。
五、乡镇机构人员分流对策的探讨
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特征以及受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结构、功能两个层面上的改革,都必然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影响,要实现乡镇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要转变政府职能,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上层机构权力下放: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理顺乡镇党委、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为行政改革提供来自权力之间的监督与权利对权力的监督,从而将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与自下而上的政治压力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推进乡镇行政改革;第二,培育乡村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方面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但其中的乡村市场经济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政府在培育乡村市场经济体制上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乡村市场交易的硬体条件,如乡村交通、通讯等体系;(2)加大力度建设乡村交易的软体环境的建设。
(二)人事制度的改 人事制度改革,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改革,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1)、实行乡镇机构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乡镇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2)、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机构,减少人员编制,是衡量机构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3)、制定优惠政策,精简富余人员。
(三)加强立法与监督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要依照法律法规,界定乡镇职能。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要逐步精简乡镇职能,将不必由乡镇政权履行的职能或乡镇政府不必履行的职能减去,如义务教育的职能归并到相关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归并到政法公安部门,完成财政收入的职能归并到财税部门等等。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1)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任何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必须由相应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并形成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法律,以减少行政官员对资金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对乡镇管理体制、工资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使机构改革与其它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和保证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2)、注重理顺各方面关系,改进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合理调整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和避免重复交叉;将相同和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精简的,一定精简;能下放的,要坚决下放;可改为备案的,一定改为备案管理;可由市场机制替代的,一定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根据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也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设定时限,提高效率。
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原则与路径
曲延春 刘启营
摘 要:当前,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乡镇机构改革应该首先确立改革的原则,即以事权为中心。在乡镇政府具有大量事权的情况下,乡镇政府的存在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乡镇机构改革应设计合理的路径是,当前目标为职能转变,长远出路为乡镇自治。同时,应改革财政体制,这是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乡镇机构改革;事权;职能转变;乡镇自治
一 当前的研究
(一)当前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观点 当前关于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有三种思路。第一,加强乡镇权力。李昌平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乡镇权力要加强,不能削弱。[1]吴理财、朱红萱认为,从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实际来看,乡镇这一级组织在近期内还不能轻言撤消。下一步乡镇改革的重心应切实转向转变政府职能上来,使之真正成为一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组织。[2] 第二,变乡镇政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徐勇提出了“县政、乡派、村治”的观点,县政即县为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直接对本县政务和人民负责;县以下的乡由基层行政单位改为准行政单位,设置乡镇公所或成为县的派出机构,接受县政府的委派,专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乡的财政开支由县政府编制预算,由县财政开支。乡公所的主要职能一是完成政府任务;二是指导村民自治活动。村继续实行基层群众自治。[3]赵树凯也主张,将乡镇政府彻底改为派出机构。[4] 第三,实行乡镇自治。如何实现乡镇自治,主要有两种观点。党国英认为,乡镇机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走民主自治的道路,不仅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要逐步创造条件把自治制度推进到乡镇一级。乡镇机构改革不能把撤消乡镇作为目标,他认为,有人提出要取消乡镇一级政府是令人怀疑的。公共权威机构的派出制已经被世界政治经验所否定,我们不能走回头路。[5]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要把乡镇变为自治政府。于建嵘虽然也主张乡镇自治,但与党国英的观点不同,他主张乡镇不设政府,恢复村民自治。[6]可以看出,虽然他们都主张乡镇自治,但内涵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要保留乡镇政府,并改革为自治政府。而两一个则是要取消乡镇政府,建立自治组织。
在这些观点中,弱化以及取消乡镇政府的呼声很高,持这种观点的文章也占了多数。乡镇政府该不该取消呢?我们可以对取消乡镇政府的理由加以分析。
(二)对撤消乡镇政府理由的分析
“皇权不下县”。在我国历史上,有“皇权止于县政”的传统,实行皇权——官僚体制下的乡村自治,国家政权不直接渗透于乡村。虽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有限的农业剩余无法供养一个渗透到分散孤立的乡村社会的政权体系。[7]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状况之所以能够形成,就在于那时乡村社会事务的有限性和单一性。而在今天,乡村社会的事务与古代社会已不可同日而语,乡村社会具有大量事务而且复杂,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这其中很多都是皇权社会中所不存在的或相对简单的,这无须多言。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府主导的历史任务下,乡村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发展,而且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乡镇政府有大量可做的工作。虽然,从历史的角度讲,取消乡镇政府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继承性而继承。取消乡镇政府并不会使乡镇政府应该承担的大量乡村事务减少,相反必定会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
“政府层级多”。我国现有中央、省、市(地区)、县、乡(镇)五级政府,在世界上属于政府层级最多的国家之一。由此,一些学者便认为,政府层级过多成为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因而,应该取消乡镇政府。但政府层级多,就一定应该取消乡镇政府吗?我们的回答是“未必”。实际上,如果取消乡镇政府,那么乡镇政府原来的事权一方面会上移给县级政府,另一方面会下转给村集体。在当前很多村集体经济状况困难的情况下,再增加其事权是不切合实际的。而如果事权上移,随着事权的增加,则县级政府的人员势必膨胀。同时,原来乡镇政府所面对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会因为乡镇政府的取消而消除,而会转移给县级政府。实际上,在很多现代民族国家的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中,都有乡镇政府一级地方基层政府。如德国、法国、美国等。并且,这些国家的乡镇政府与我们国家的乡镇相比,其所管辖的人口更少、面积更小,但其机构和人员有时更多。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外,还有8万多个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包括县政府、市政府、镇政府以及学校特别行政区等。美国只有3亿左右人口,不到中国的1/4。就人口规模而言,它的那些县以下单位比中国的乡镇要小的多。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镇为例,该镇有53万居民,其政府工作人员1590多人,其中2003年从镇政府那里领工资的有1050人,包括140名警察和160名消防员,另有300多人做临时性工作。其日常政府工作部门有6个,但在这6个部门以下下设了近30个办公室(处),包括信息技术办公室、警察局、消防队、高速公路和卫生管理办公室、公园和公共场所管理办公室、给排水管理办公室、健康服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等。正是依靠这些人员和机构,美国地方政府才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8]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层级多是一个事实,确实也造成了过重的财政负担,但如果要减少政府层级的话,那么应该取消的是市(地)级政府,而不应该是直接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的乡镇政府。
“乡镇财政困难”。取消乡镇政府观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乡镇政府财政困难,负债累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缺乏稳定的税收来源,难以成为一级政府。实际上,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完全来自乡镇自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财政体制的缺陷。首先,就是分税制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最终效果就是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能力,而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1994年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一直稳定在50%以上。而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市(地)占17%,而2千多个县、4万多个乡镇的两级财政收入共计仅占22%,[9]在乡镇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乡镇的事权却并未减少,为了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干部甚至以个人名义借债。其次,是我国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例如,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外溢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其供给成本本应由中央或省级政府负担为主,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是由乡镇政府和农民承担的。因此,乡镇财政困难形成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乡镇政府自身。
此外,乡镇政府还存在着的自利性不断增长、干部腐败等问题。乡镇政府自利性的增长实际上也是在财政困境下,乡镇政府出现的行为变异,进而出现的目标替代现象。而腐败问题也并非是乡镇干部所独有的。因而,取消乡镇政府的理由都是难以成立的。从根本上来说,乡镇政府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主要不是乡镇政府本身或者乡镇干部本人的问题,而是政府体制问题,根本上应该归因于制度,归因于体制折腾乡镇,乡镇糊弄体制。[10] 二 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则:以事权为中心
笔者认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分析,首先应该明确改革的原则。本文提出的原则是,乡镇机构改革应该以事权为中心,即分析乡镇政府是否有事可做。虽然乡镇改革是基于财政压力而被迫进行的,但我们在设计乡镇改革的思路时应以事权为中心,在此基础上使财权与事权相称。如果以财权为中心,则成了本末倒置。具体来说,如果乡镇政府有大量的事权,即有事可做,那么就不应该取消乡镇政府,如果乡镇政府财权不充足,则属于我们的财政体制设计不合理,应该改革财政体制。而如果乡镇政府没有事权,无事可做,那么即使其拥有充足的财权,那么也不应该保留,而应撤消。
(一)乡镇政府的事权:制度层面的考察
乡镇政府在我国的政府架构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认乡与行政村同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县以下农村基层行政区划为乡、民族乡和镇,撤消了行政村建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小区小乡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地陆续进行了乡的调整工作。重新建立大乡。到1957年底,全国合并设立的乡为9.7万个。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发展,乡镇政府被人民公社所代替,人民公社不仅是经济组织,而且是政治组织。公社不仅管理经济事务,而且管理政治、社会事务,乡镇政府的事权在人民公社时期发展到极限。人民公社取消,重建乡镇政府后,乡镇政府有被赋予了大量事权。如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乡政府的职能是“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在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规定,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是关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规定最为详细的,经过四次修正后的该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乡镇政府的事权:现实层面的考察。
在现实生活中,乡镇政府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事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催粮、派款的任务大大减轻。但乡村社会的许多公共事务还压在乡镇政府头上,根据笔者在山东部分乡镇的调查,乡镇干部普遍感到乡镇的工作千头万绪,而且直接和村打交道,工作起来难度很大,对于上级的批示精神要领会,和村里交流起来还要有策略,上传下达,农村的工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做起来是大有文章的。并且乡镇的工作很琐碎,因而乡镇干部平时很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小空不少大空没有”,而且遇到中心工作双休日都不休息。像农业普查,计划生育等工作就需要抽大部分机关干部去做。乡镇承担着扶持农业、发展工业、山区小流域治理、远程建设、招商引资、培植壮大民营经济、社会稳定、推动农村基层政治活动、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健全公共服务机构,等等好多的工作.
虽然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繁重,但许多应由乡镇承担的工作还没有承担起来。一般来讲,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地方公共产品,但恰恰是在这个方面,乡镇政府往往是“缺位”的。在乡镇机构改革,取消七站八所后,各地普遍设立了经济办公室,负责农村工作,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如在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农民反映多少年来都没有人指导庄稼防病治病,农机站撤消后,原有的农技人员有的干个体,有的转行了。农民种田全靠老经验,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田地里摸索。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的期待时常落空。在河南省中牟县官渡镇,农业税不收了,可一不收钱,乡干部也不见了。从年头到年尾,农民就没见过几次乡干部的影子。而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则忙于招商引资。[11]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河南,而全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存在。这就说明,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不是无事可干,而是有大量的事情可做。而这些该干的事情,乡镇政府往往没有干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乡镇政府都具有大量的事权,因而,乡镇政府的存在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
三 乡镇机构改革的路径:由职能转变到乡镇自治
依据对乡镇政府事权的分析,根据我们确定的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则,在乡镇政府具有大量事权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是不能取消的。那么乡镇机构应该如何改革呢?这需要我们既要考虑近期目标,又要考虑长远出路,既要考虑改革的必要性,又要考虑现实可能性,设计合理的改革路径。从当前看,乡镇改革应在合并乡镇、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切实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而从长远看,则应实现乡镇自治。
(一)当前目标:职能转变。
乡镇职能转变的方向应该是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变职能的关键,首先,是实现乡镇职能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的转变。[12]长期以来,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从乡村社会汲取资源的工具,其主要职能就是“赋敛”。因而,乡镇改革仅仅在机构精简上做文章是不够的,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乡镇政府的性质、切实转变它的职能。[13]实际上,乡镇政府的这种“赋敛”职能也是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职能在人民公社时期表现尤为明显。由于“路径依赖”的影响,人民公社解体后,这种职能也没有根本转变。而现在这种职能转变已经具有了可能性。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改变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开始实行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并且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因而,乡镇可以不再作为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的工具,而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的工具,从而实现乡镇职能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的转变。
其次,要转变乡镇“政府企业家”职能。在财政压力下,乡镇政府一般都成为了直接招商引资的“政府企业家”。这与十六大对政府职能应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是相悖的。因而,应该重新定位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乡镇政府应由招商引资的直接经济主体,转变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者,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再次,应建立“双向问责制”。目前的乡镇问责是主要体现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约束和要求的“逆向问责制”,[14]农民难以参与这种问责过程,从而农民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表达。实际上,在科层制政府体制中,这种自上而下的问责方向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够约束下级政府的行为,并对其形成激励机制。但其缺陷是农民成为了旁观者。随着政治管理由传统的“统治”向“善治”的转型,就需要我们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问责制”。使农民能够约束乡镇政府的行为。同时,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要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为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为中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长远出路:乡镇自治。
这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乡镇机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走民主自治的道路。不仅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要逐步创造条件把自治制度推进到乡镇一级。”[15]乡镇自治符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势和方向。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就是要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乡镇自治可以彻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且可以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但是,应当看到,乡镇自治在近期是有困难的。
首先,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自1984年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徐勇认为“村民自治的发展实践并不令人乐观,在一些地方甚至相当令人沮丧。”[16]在村民自治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谈何乡镇自治?
其次,乡镇自治牵涉到我国政治体制的变动、权力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包括党政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部门关系等等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宪法等法律的修改,文本的修改是容易的,但实践层面的调整将是长时期的。因而,笔者在此把乡镇自治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应科学设计乡镇自治的方案,做到科学合理、现实可行。在美国,自治制度是其地方政府的核心,其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或许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启示。
四 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的保障
乡镇政府虽然具有大量事权,但其财权却极为有限,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目前,乡镇政府普遍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在面临财政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生存就成为乡镇政府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生存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基层组织将工作目标转向自身,组织行为严重扭曲。”[17]可以说,财政压力、生存困扰是乡镇政府自利性不断膨胀的根源,也是制约其职能转变的根本。因而,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最终实现乡镇自治,最重要的就是改革财政体制,保证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美国,虽然地方政府用人不少,属于吃饭财政,但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18]对于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来说,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因而,转移支付是保证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但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尽合理,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存在着一定缺陷。分税制实施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是,我国转移支付总额的40%——50%至少起着逆向均等化效果,其原因是这些转移支付并不按照均等化法则进行分配,而是按照来源地进行分配。转移支付的主要部分由中央政府按照来源地规则分配给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而经济和财力最弱的西部地区最少。我国的转移支付偏离了均等化的目标。[19] 同时,总量过低的转移支付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以山东省为例,据统计,从2002税费改革到2005年的3年间,山东省安排各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10亿元,仅2004年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8.53亿元,县(市、区)均4181万元,乡(镇)均302万元。2004年全省用于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7.72亿元,占转移支付资金总量的23.55%,村均补助9071元。尽管转移支付力度较大,但“由于改革造成的减收超出了基层承受的能力,很多乡镇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转,办公运转、事业发展经费捉襟见肘。”[20] 针对这种状况,中央政府应将促进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作为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先目标。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标并非针对收入差距,而是针对各地区间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差距。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密切相关。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政府未能向他们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产品。[21] 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方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规范、公平、高效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中央财政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完善省、市财政向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与中央政府相比,省、市级财政向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明显不足。其次,除专项转移支付外,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再次,根据各地区差异,进行合理转移,有效发挥公共财政所要求的调节地区财政差异的作用。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央的转移支付比重可以低一些,而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则需要中央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以确保农村所需的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最后,应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变长期形成的只重投入,忽视绩效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李昌平.我对乡镇改革的一点意见[J].领导文萃,2005(3).[2]吴理财,朱红萱.乡镇改革: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3]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4]赵树凯.乡镇政府之命运[J].中国发展观察,2006(7).[5][15]党国英.乡镇机构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小城镇建设,2006(3).[6]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7][12]徐勇.在乡镇体制改革中建立现代乡镇制度[J].社会科学,2006(7).[8][18]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66—67,38.[9]魏婷婷,陈安来.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6).[10]赵树凯.体制折腾乡镇 乡镇糊弄体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5(11).[11]给农民办事咋就这么难[N].经济参考报,2007年4月20日第4版.[13]吴理财.乡镇机构改革可否跳出精简——膨胀的怪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6).[14]赵树凯.乡镇改革谈何容易[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6]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J].学习与探索,2005(4).[17]赵树凯.乡镇政府的财政困扰[J].领导文萃,2004(1).[19][21]沙安文,乔宝云.政府间财政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5, 185,182.[20]尹慧敏.减免农业税后乡村两级运转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6(2).本文发表于《乡镇经济》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