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操作意见范文
关于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操作意见
中府办〔2010〕5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特制定本操作意见。
一、转型升级的鼓励对象
鼓励我市仅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包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工厂),在原加工地不停产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下称“转型企业”),继续开展加工贸易。
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一)工商管理部门。
1、在来料加工企业注销之前,允许投资方先设立一家筹办性质的转型企业,转型企业可沿用原来料加工企业的字号和行业特点(原字号名称中涉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除外),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同一处所有两家企业并存。
2、“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放宽出资时间限制,允许分期缴纳注册资本,但须在两年内缴足;放宽首期出资限制,允许免缴首期注册资本;放宽出资方式限制,货币和非货币出资比例不受限制。
3、“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为企业法人的,企业登记机关可先行确认转型企业法人主体资格,经营范围核为 “此执照仅作企业法人资格凭证,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供转型企业办理有关审批许可手续等。待转型企业取得有关审批许可后,再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等相关登记注册手续。
4、“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为企业法人的,转型登记前的企业变更经营期限为1年,转型登记后的企业核发有效期1年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转型登记后的企业在1年期内办理好有关手续,包括相关审批许可文件变更、原“三来一补”企业注销等。转型企业在1年期限内未能完成各相关审批许可文件变更、原“三来一补”企业注销等,经书面申请,企业登记机关可延长其营业执照有效期限1年。“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为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一律按变更登记的收费标准执行。
5、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承接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可直接申请变更登记,经营范围增加“承接XX 加工装配业务”。
6、“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时,没有扩建、改建或重新装修的,允许其沿用原已取得的消防、环保等不针对特定经营主体核发的审批文件。
(二)国税部门。
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过程中涉及的增值税问题,按以下六种方式处理:
1、整体转让产权。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时整体转让企业产权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420号)的规定,不征收增值税。2、2009年1月1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生产设备的处置。来料加工企业单独处置其2009年1月1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生产设备,可根据《关于部分货物使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征收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的规定,属增值税一般纳 税人的可以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可以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均开具普通发票。
3、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后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若从事进料加工或一般贸易出口业务,可按照行政规定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
4、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后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除税收政策另有规定外,从事出口业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免税管理办法(暂行)〉》(国税发〔2007〕123号)的规定免征增值税。
5、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后,在国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现行的增值税政策规定纳税。
6、转型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可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三)地税部门。
原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港澳台资企业,符合减免条件的,可按规定到中山市地方税务局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
(四)中山海关。
1、来料加工企业原进口不作价设备海关监管期限已满的,可以办理解除海关监管手续。未满海关监管期限的,原企业可申请将其退运出境、提前解除海关监管、结转到转型企业使用或放弃交由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2、企业选择未满海关监管期限的不作价设备作为减免税设备结转到转型企业使用的,需根据原企业的性质,具体分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非独立法人资格两种情况处理:
(1)原来料加工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①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及以前已经办理加工贸易手册备案,并且在2009年6月30日及以前申报进口的尚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不作价设备,若转型企业所从事的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条目的,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免征关税补征增值税后,予以办理相关设备结转手续;若转型企业所从事的项目属于国家非鼓励类产业条目的,按现行规定补征关税和增值税后,予以办理结转手续。
②对以2009年1月1日及以后新备案的不作价设备或者以2008年12月31日以前备案但于2009年7月1日及以后申报进口的不作价设备出资设立的外商投资法人企业,若转型企业所从事的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条目的,可以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办理免征关税的结转手续。具体结转手续可参照海关总署2009年第62号公告办理;若转型企业所从事的项目属于国家非鼓励类产业条目的,按现行规定补征关税后,予以办理结转手续。
(2)原来料加工企业为非独立法人资格的:
①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及以前已经办理了加工贸易手册备案,并且在2009年6月30日及以前申报进口的尚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不作价设备,免予补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②对申请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不作价设备,外商投资法人企业应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一次性向中山海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经海关审批同意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9号)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③作为出资的不作价设备向海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时的申报金额不得高于原进口时的申报价格,并计入外商投资法人企业的投资总额,有关不作价设备的海关监管年限连续计算。
④对以2009年1月1日及以后新备案的不作价设备或者以2008年12月31日以前备案但于2009年7月1日及以后申报进口的不作价设备出资设立的外商投资法人企业,转型企业所从事的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产品条目的,可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办理免征关税的结转手续(原进口时已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结转时不再征收)。
3、转型企业可在备案合同选择料件结转、料件内销、料件退运或放弃,企业可按规定办理结转确保原地不停产转型。
4、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期内,可以转型企业签订新的加工贸易合同,原来还没有核销的来料加工合同原则上在3个月内执行并核销完毕,特殊情况可向海关申请再延期3个月。
5、转型企业在海关登记注册后,旧企业编码一般只保留3个月,企业应在有效期内注销旧编码,如遇特殊情况,可向海关提出旧企业编码延期申请。转型企业可申请保留原企业的管理类别;对于在海关查处期间的涉案企业,暂不受理企业转型申请。
(五)外汇管理部门。
1、转型企业应在工商部门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30天内,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山市中心支局提交所需材料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
2、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转型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以自由兑换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新投入的注册资本,应按要求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办理验资询证并提交相关资料。
3、转型企业以不作价设备转型投资的,出资实物权属应明确,价值鉴定应真实合法,其海关转厂报关单或海关解除监管报告与联网核查系统中的电子底账相符,且相关报关单未凭以付汇。外汇管理局根据其合法《资产价值评估报告》列示的金额,出具外方出资情况询证函回函。
4、转型企业以实物出资的,验资时所提供的进口报关单须加盖海关验讫章,且贸易方式须为《关于对进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分类进行售付汇、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0〕17号)列明的 “可以对外售(付)汇的贸易方式”或“有条件对外售(付)汇的贸易方式”之一。
(六)财政部门。
符合条件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需提供相关资料到企业所属镇区财政部门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办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外经贸部门。
鼓励转型企业采用各种贸易方式,经镇区外经办提交,市外经贸局核准,允许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后从事来料加工业务。
(八)消防部门。
对已取得消防审批手续并办理工商设立登记的企业,企业转型时如经营地址、经营范围及经营规模不变,其原有消防审批文件继续有效,企业可直接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重新登记或变更登记。若企业有改建、扩建或重新内部装修的,应先取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受理凭证》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复查意见书》后,再向工商登记机关办理重新登记或变更登记。
(九)环保部门。
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前环评、验收手续齐全且转型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没有发生变动的,可按“变更法人、企业名称”形式的建设项目登记表进行审批,不需要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书,不需要重新进行环保竣工验收,登记表审批后依照有关规定申办排污许可证相应手续。
(十)检验检疫部门。
1、开辟“绿色通道”。来料加工转独资外商投资财产鉴定业务从受理到出证,由原来20个工作日提前到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外资企业办理设备提前解除监管鉴定业务从 受理到出证,由原来10个工作日提前到5个工作日内完成;出口鞋类生产企业在企业检测报告中详细注明了消费国标准要求的,其转型前的产品检测报告予以认可。
2、收费减免。
(1)在出口业务方面,对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为进料加工方式的外资企业,享受检验检疫收费标准按70%计收的优惠政策。
(2)农副产品、食品的来料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国家规定的政策期限内,继续享受国家检验检疫收费优惠政策待遇。
(3)纺织品服装来料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国家规定的政策期限内,享受减收30%检验费的优惠政策。
(4)转型期间,原企业的相关检测报告有效期在转型企业继续有效;对获得型式试验检测合格的小家电、灯饰等产品,转型企业在其证书有效期内,相关产品继续享受品质检验费70%收费政策。
(5)原来实施“一单制”等报检便利措施的企业转型后,进行相关资料备案可继续享受相关便利措施。
(十一)国土资源部门。
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过程前后发生土地、房产权属变更的相关问题,按如下规定办理:
1、原来料加工企业的土地证为村集体名下,企业与村集体已签订购买(或租用)土地协议,而且房产为企业出资建设,已办理房产证到村集体名下或尚未办理房产证的,可在完善房产证手续之后按交易方式将土地证和房产证办理到转型企业名下,并依法缴纳有关税费。
2、如土地证为原来料加工企业名下,加工企业转型后,凭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变更证明(或地税部门出具的有关不征税证明、财政部门出具的免征契税证明),可在完善房产证手续之后按更名方式将土地证变更到转型企业名下;原土地证为划拨性质的,需同时办理补出让手续。
3、如原来料加工企业的土地既没有土地证也没有房产证的,符合 “三旧”条件且拟进行“三旧”改造的,按“三旧”改造有关政策办理。不符合改造条件的按现行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十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来料加工企业转为外商投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之后,在劳动者岗位、薪酬等福利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其企业员工的工作年资、社保关系不受影响。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九月三日
附件:中山市加工贸易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升级的操作流程
第二篇:关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最直接的贸易方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早,受影响程度也最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企业新订单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月下降。2009年3月、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有所回升,但较去年同期降幅仍超过20%。
一、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外溢作用不明显等。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集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已近饱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
向上下游服务增值链延伸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发展关键零部件、设备、模具及软件制造等配套加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即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国际物流配送等业务。对企业来讲:
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纯粹依靠技术转移很难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升级。
其次,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此次金融危机中,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大部分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可以预见的是,品牌的优化和提升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再者,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经营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苦练内功,度过危机,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一是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二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创新,推出高附加值、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第四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在同一个市场,也应实行客户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
三、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政策措施
(一)、营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都应该明确产业目录。同时,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保持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政策出台过于频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企业无缓冲时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非常被动。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慎重的出台调控政策,使政策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为加工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切实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政府应出台切实措施,解决基层商业银行惜贷问题。
国家应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国家资金支持和民间融资为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为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
(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
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两高一资”、限制和禁止类产品,应针对产品细分,根据产品技术含量区别对待,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及时修正和调整出口退税税则号不合理部分。对其他鼓励类加工贸易产品,建议全面恢复出口退税率,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速度。
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外采购的料件公平对待,将调动企业在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提高国内采购率,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
随着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动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在目前的执行情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必须给员工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金”的缴费规模,而有些费用职工并不愿意交纳;有些规定实行后,一些不合情理的员工诉企业案子激增;此外,新法对于员工工资、加班加点等做了硬性规定,有时可能不切合一些沿海地区打工者希望多加班多挣钱的实际情况等。建议对《劳动合同法》通
过实施细则进行逐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在目前执行上不要“一刀切”。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2000]文82号 【发布日期】2000-03-20 【生效日期】2000-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
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2000〕文82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境外加工贸易业务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展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9〕17号文转发了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在资金、外汇管理、出口退税、金融服务、政策性保险、人员进出、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为认真贯彻国家的这一战略措施,推动我省企业用好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扩大出口,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指导思想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指导,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积极鼓励我省各种类型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成熟技术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在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举办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国有企业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的优势,解决好当前我省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渠道不畅、手续烦琐、人员进出不便等突出问题,推动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共同发展。
二、二、工作重点
在行业选择上,以我省具有较强优势的轻工、电子、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机械等行业为重点。在投资主体选择上,根据我省中小企业居多的特点,坚持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突出以实力强、管理科学、经营良好的省内生产企业为重点。在投资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所在国当地资源、劳动力、市场,以企业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及原材料、零部件等实物投入为主,从事散件组装和加工生产为重点。在地区布局上,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非洲、南美、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为重点。
三、三、鼓励政策
经国家批准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我省企业,凭外经贸部颁发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可享受以下鼓励政策:
(一)资金鼓励政策
1.凡符合规定贷款条件的我省企业,其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所需的建厂、出口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等方面的资金,银行优先安排各种类型的信贷。
2.可申请使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项下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专项资金。
3.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经申请批准的周转金外汇贷款,银行按正常的贷款利率执行,由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对出口企业贴息2个百分点,贴息金额按人民币计算支付。
4.可申请使用国家援外优惠贷款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业务。
5.可申请使用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业务。
6.为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我省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可将获利起5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但应事先到同级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并抄报同级财政部门。
7.根据我省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每年从收回的境外企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数额,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用于鼓励发展我省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符合条件的省内企业可直接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
8.对我省境外加工贸易小区实行财政补贴。2000年至2004年间,我省拟在非洲、南美、东南亚设立若干个境外加工贸易小区,每个小区以我省一家企业为牵头单位组织设立。省财政一次性对每个小区补贴100万元。
9.对符合政策规定,有良好投资收益且预计项目设立后每年能带动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或经省外经贸委认定的重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每个项目由省财政一次性补贴10万元,用于项目投资单位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和开办费用。
10.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自设立起3年内免交中方外派人员每人每1.2万美元的财政定额利润。
以上7--9条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简化外汇管理手续
1.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免交汇回利润保证金。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17号文件下发之前已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我省企业,可向外经贸部申请补办确认手续,凭外经贸部颁发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批准证书》向外汇管理部门办理退缴汇回利润保证金手续。
2.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涉及购汇或汇出外汇的,事前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福州分局进行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企业应提交其主管部门出具的投资外汇资金来源证明和投资回收计划。不涉及购汇或汇出外汇的,可不做外汇风险审查,企业凭外经贸部批准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批准证书》到同级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3.适当延长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出口收汇核销期限。
4.除项目前期开办费和流动资金外,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它费用支出,外汇管理部门原则上不予供汇。企业确有所需,可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福州分局提出用汇申请,并同时提交用汇清单,经福州外汇管理分局初审后,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三)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对境外加工贸易业务所使用(含实物性投资)的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实行出口退税。退税率按国家统一规定的退税率执行。
(四)简化企业人员出国(境)手续
1.持有外经贸部核准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的我省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确定适当数量的经贸业务人员,按照现行审批程序,经有权审批机关批准后,实行简化临时出国(境)审批手续的办法,即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
2.简化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常驻人员的外派审批手续。常驻人员(地厅级以下干部)的外汇审批手续按现行申报程序,报省外经贸委审批,同时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外事办备案。
3.对从事境外加工贸易的我省企业人员出国(境)(含临时和常驻),我省因公发照机关凭外经贸部核准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有因公出国(境)审批机关出具的有效出国(境)任务批件和政审批件受理发照。上述企业有主管部门的,其出国(境)审批手续按现行审批程序通过其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无主管部门的,由县(市、区)外经贸委(局)申报。
4.简化从事境外加工贸易的省内企业人员办理因公护照的出国政审手续。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按现行规定办理政审手续;无主管部门的,由企业注册地的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确认后,报当地的县(市、区)委组织部出具政审批件。
5.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私营企业人员,因商务需要可以申请因私护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凭《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所在企业派出证明、境外邀请信函受理审批发照。
6.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所需外汇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允许以项目带劳务的形式派出,按规定办理出国(境)手续。
7.到未建交的国家,敏感、热点国家(地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我省企业,其经营管理人员外派仍按国家现行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五)其他鼓励政策
1.积极鼓励我省企业利用国家制定的金融服务和政策性保险鼓励政策。
2.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我省企业,无进出口经营权的,可向外经贸部门申请,经审批可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3.境外加工贸易项目项下出口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如涉及省内可发放的出口许可证或配额,给予优先安排。
4.为引导企业在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选择方面符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全省境外投资的总体格局,省经贸委和省外经贸委将在国家拟定的第一批《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产品目录》五大类、91件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情况,制定出《福建省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产品目录》。同时,将建立“全省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库”,对列入项目库内的企业,重点予以指导,协助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5.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货物的出境,海关提供通关便利。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经申请,海关可派员上门执行监管任务。对需要检验检疫的,检验检疫机构要力争在装箱发运前做好工作,避免货物压港压库,使货物顺利通关。
四、四、项目审批
(一)省直企业直接同时向省外经贸委、省经贸委申报;地(市)、县属企业直接同时向地(市)外经贸委(局)、经贸委申报(县属企业应同时抄送同级外经贸委、经贸委),地(市)外经贸委(局)、经贸委审核后,联合上报省外经贸委、省经贸委。申报材料一式四份。
(二)省外经贸委会同省经贸委对项目进行审核,并形成一式两份的正式申报文件,联合上报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审批。
(三)外经贸部门侧重对项目的投资国别地区的政局状况、国别政策、当地及周边市场、投资环境、主办单位进出口情况等涉外问题进行审核。经贸部门侧重对项目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潜力和境外项目的投资规模、自有资金来源、产品结构等内部问题进行审核。具体分工上,省经贸委对项目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后,将符合条件的项目送省外经贸委审核上报。
五、五、组织实施
我省境外加工贸易工作,由省外经贸委牵头,密切会商省经贸委、财政厅、外事办、公安厅、国税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福州分局、海关等部门组织实施。建立省境外加工贸易工作协调会议制度,研究我省境外加工贸易工作中的重大事宜,制定扶持政策及管理规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认真做好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提供信息,引导企业走出国门。要重视做好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人才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爱国敬业、懂技术、懂投资、懂经营管理、懂市场营销和懂当地语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建立省内重点、重大项目联系制度,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指导和扶持。
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要依照当地法律和我省境外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经营机制,确保投资收益。要密切同我国当地使馆经商处联系,服从其指导和协调。省内投资单位要加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落实措施,确保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三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操作流程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操作流程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赵向阳发布时间:2012-07-2
5个体工商户申请升级为企业,应当依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办理升级企业名称预先核准
申请人向工商局注册窗口提交拟设企业的名称预先核准申请,经核准后领取《企业名称预先
核准通知书》。办理升级企业的名称预先核准时,申请人应提交下列材料:
1、升级企业的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升级企业沿用个体工商户字号名称的,还应提交个体工商户经营者签署的同意升级企业
使用字号名称的文件、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
升级企业应向原登记所在地工商机关申请填写《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申请表》,及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复印件,营业执照原件可待领取升级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时再交回,领取《个
体工商户注销登记通知书》。
(三)办理前置审批许可文件证件
1、升级企业继续从事原个体工商户已取得前置审批许可项目的(出资人、住所及前置许可项目未发生变化的,原许可文件、证件仍可继续使用),申请人持《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个体工商户拟升级设立企业证明书》和原前置审批许可文件证件及审批机关要求提交的有关申请材料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如前置许可发生了变化,转型升级企业在成立后再到相关部门办理前置许可文件、证件的变更手续,办好后到工商部门备案或办理变更。
(四)办理升级企业设立
升级企业登记申请材料:
1、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升级的相关类型企业材料(具体见国
家局登记规范材料)。
3、《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通知书》复印件。
属下列情形的,不再需要新的审批材料,可以只提交相应文件的复印件:
1、消防、环保等前置审批不针对特定主体核发的,升级企业设立登记时,无需提交(有关
审批文件证件已经过期失效的除外);
2、升级企业不改变生产经营场所(住所),且经营场所仍在有效使用期内的,设立升级企
业时只需提交原住所权属证明的复印件。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申请书
涟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本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名称为:,登记机关:涟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现因经营需要申请升级设立
为企业,拟升级企业名称,住所
为:,现申请升级登记为¨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请予
办理。
经营者签字:
年月日
于年
为:个体工商户拟升级设立企业证明书升级字[] 第号个体工商户注册号月日,经我局核准登记已升级为企业,其名称,注册号:。请有关单位依法办理相应
手续。
第五篇:贸易加工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成为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逐步提升的过程。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路径。sO100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
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成为现代产业分工和国际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网络、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在最初的组装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天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营销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在达到最后阶梯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一揽子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须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由此逐步积累资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
化与加工贸易
高科技产业不仅具有远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传统技术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积极影响,是决定民族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目前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跨国投资状况难以作直接的统计和评估。但根据对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潘悦:《高新技术产业中跨国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5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对于其摆脱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长期被动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需要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分析
(一)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概括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在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状况。表1展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长状况,表2则展示了加工贸易各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比重的变化。
表1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根据表1的数据,1992年至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长速度则显著下降,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减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表2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3中国加工贸易强势产业(%)
资料来源:表2。
表2显示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更能够反映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产品排序状况列表,得表3。
(二)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燉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4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4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进一
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见表5)(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贸易产品的上述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表3.7显示了课题组调研结果,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燉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表5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阶梯递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6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和实施深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中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加工贸易投资实现的。
外商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表7显示了80年代以来按照附加值计算和衡量的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年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其中,加工贸易集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分阶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产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在90年代的变动状况比80年代更为剧烈。在升幅较大的产业群体中,服装业的提升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电子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显,说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显著提高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顺序,与加工贸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表7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化(MVA)(1980~19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依据制造业各行业的附加值产出状况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强势产业组合(见表8),将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与表3加工贸易强势行业及表1加工贸易增长状况作对照,可以看到,强势产业中的全球化产业都是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强势产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电子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增速尤为明显。电气机械产业在强势产业中位居后位,但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外突出,如果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发挥,则该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亟待升级的产业结构将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综合考察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在总体趋势和动态阶段性变化上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外商投资推动的加工贸易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诸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的变化(1980~1999,%)
资料来源:表7。
四、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储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表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亿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长,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相当,但在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远远小于加工贸易,并且,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贸易下滑至8.8%。在加工贸易的增长中,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增长来自外资企业的进料加工。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
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地区经济中表现更加明显。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深圳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形势乏力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支撑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达48.4%,占加工贸易出口净增长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减缓,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其对加工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达86%(国际经贸消息,2001.7.26)。
加工贸易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产业再转移,都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链条的一部分。一方面,严格意义上,它的发展还不能看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成长与壮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地化,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切入了全球生产体系,获得了难得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条件,为我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