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重视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它内容也有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感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有幸搭上课改的这列快车,身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高二年级的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的经验: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通过学习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
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
存在问题:
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自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原来我的教学方式大大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打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磨灭了自我体验、自我创新的个性。因此,学生的思维被定向了,无
法进行更好的建构,形成不了有效的认知结构,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3、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在进行时,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2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书中提出的结论,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读了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在应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课程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需求,体验数学的“真实生活”价值。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从学生的这些经验出发,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再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应用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2袋大米,每袋3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例如,教学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等计算时,教师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练习中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其次,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探究。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知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就会充满好奇、充满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比如《位置与方向》内容的教学,就设置了同学们参观新农村的情境,通过参观新农村不同的景点,学习和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并会观看简单的线路图。“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如果将静止的教学内容呈现成动态化,将理性的知识情趣化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教学《认数》时,把教学例题和习题串联成“逛动物园”的户外活动情境。教学《烙饼问题》时设计成“小红请客”的情境,这样不仅仅是知识得到学习和掌握,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再次,倡导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和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将数学内容“过程化”为一个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体验和探索。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了解其生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设计摸球游戏,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摸出的球的颜色,判断摸出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比如摆小棒,画圆圈等)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3
这个星期轮到我上教研课了,我选择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种诗意般的课文。但往往都是想想简单,做做挺难。当我选好了课文,我就着手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是像我这样转学科的年轻教师,一没经验,二没基础。可以说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担当得起大家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后来我选择了模仿名师的课堂。我找到一段有关严丽萍老师上这堂课的课堂实录,看完后感觉很好,觉得特别有感觉,所以我就照样画葫芦,甚至把严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当我整理好教案,心里还美滋滋的,这个课也不难上嘛。
第二天我开始了我第一次试上,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想跳楼的感觉,课一点上不下去,当我一个问题出来,要么没人理我,要么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本意。最后下课的铃声响了,而我只上了课文的一半,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我失败了,而且是大失败……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严老师能上那么好,而我却是一沓糊涂。后来听了陈老师和苏老师给我的评课我恍然大悟,上课不是拿着教案演示一遍,必须要考虑学情,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的接受能力上,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毕竟还是存在差距的。就像我老是问他们“为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我的`这么多为什么把我们的孩子吓坏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回答我的众多“为什么”。我盲目的模仿结果是适得其反。
放学后,我把自己“放”在书桌面前,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陈老师和苏老师的建议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又重新开始写教案,做课件。第二次的教案我重新考虑我们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读,一次次读,从读的过程中呈现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秋雨的美。第二次试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怕自己又是一塌糊涂……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试上,刚开始在课堂上我还是没敢太放开自己,但感觉还是顺手的,一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而且时间也差不多,而且我让自己看到了课堂的亮点了,紧绷的心慢慢放松,慢慢融入课堂。时间到了,课也结束了,当我走下讲台,苏老师和陈老师就给了我微笑的表情,听着她们点评:这一次比第一次好很多……
磨课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把课上下来,自己满意的时候你会很开心,会觉得很快乐,痛并快乐着! 也许磨课的魅力就在于此,让我们一次次去挑战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潜力。明天就要正式上教研课了,对于明天的表现怎样不知道,也不能肯定。但不管明天怎么样,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上教研课的正真目的已经实现了,因为我又成长了一次。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4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等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本册教材中“黄河掠影”、“高速山东”展现了保护江河、祖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又如,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5
通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生法制观念的增强,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要求:
一是有意。
即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用心。
即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非专业教师,学科渗透是一个新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法制知识多吸收一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制现象、法制案例多留意一点,对学科渗透多思考一点,对备用、教学多用心一点,对学科渗透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多反思、多总结一点,我想对我们的学科渗透肯定会有帮助。
三是给力。
即用力实践和探索。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更多的意想不到。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育应有一种执着。“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
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是创新。
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实践反复证明,一所学校的法制教育搞得好、有成效、有特色,都与校长、教师的敢于创新、努力创新不无关系。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
五是示范。
即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心的微笑之中。关于教师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韩愈的“以身立教”,再到外国前苏联乌申斯基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看法完全是一致的。最直截了当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6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数学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三位专家的精彩讲演,自己无论在思想认识及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师业务素质及业务修养、新课程改革等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于改进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总结如下: (1)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教学,教育科研更不仅是专家们的“专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不能总是把别人的或原有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
(2)重视问题解决与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能在变迁与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行动策略和方案。
(4)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吸收、筛选符合学生需要的观念和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
(5)知道一般概念和推理方法对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意义,利用对数学中各种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广知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他们自己的数学方法。
总之,通过本次骨干教师的培训,自己收获颇多,感受颇深,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把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理论始终如一的贯彻下去,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7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而分数又包括全部整数作其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的进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再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让
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想到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教育。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 和 ,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 和密率 ;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 ”,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讲授黄金分xxx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总之,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
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纲要》提出 的要求去做,在德育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8
根据学校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的部署,要求各教师按照相应的学科,在网上观看优质教育资源教学录像,观看后,要进行参加研讨评论。近期,我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观看了吕老师上的《百分数的应用》这堂课,觉得非常精彩,非常成功,我看了这堂课后受益颇多,感受特深:
(1)吕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引入新知,再根据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展开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吕老师在传授新课时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百分数并加以理解,还通过百分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在整堂课学习活动中,老师自始至终从不包办、插手、干预学生的学习,只起到了引领、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
(3)吕老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非常灵巧,从多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新知,让知识的运用得到了延伸,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通过巧妙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达到了知识与道德,数学与方法,巩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9
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大多数人都学会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常识而违法犯罪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阶段,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一代,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健康成长,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而学科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首先,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特定情况下还能用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时,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锻炼》。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只有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教材。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适时渗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
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防止将数学课上成一堂法制课。渗透内容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也让教师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0
随着独生子女的慢慢长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家庭缺少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教育上的失误,从周边的许多孩子中能看出现今的许多儿童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从这些现象更能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的,人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心理都比较脆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形成良好的品德、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催化剂。同时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更多的鼓励留给孩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辩证的思想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数学课堂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去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问质疑。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学可以利用故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情况下发表不同的见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利用小游戏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观察分类,从而找出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具体分类。
总之,数学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教师管理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1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处处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如同一切数学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数学教学渗透的资源。数学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一次函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学习,这时,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
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同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渗透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2
再次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3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三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4
小学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观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在职业中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有了更加规范的理解,了解了更多的现代教育思想,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等等。现将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教师角色。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害。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
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预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预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能摧残人才。“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我身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制定自我发展目标。
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我自身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我将用终身学习来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5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数学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三位专家的精彩讲演,自己无论在思想认识及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师业务素质及业务修养、新课程改革等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于改进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总结如下: (1)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教学,教育科研更不仅是专家们的“专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不能总是把别人的或原有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
(2)重视问题解决与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能在变迁与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行动策略和方案。
(4)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吸收、筛选符合学生需要的观念和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
(5)知道一般概念和推理方法对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意义,利用对数学中各种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广知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他们自己的数学方法。
总之,通过本次骨干教师的培训,自己收获颇多,感受颇深,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把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理论始终如一的贯彻下去,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随着独生子女的慢慢长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家庭缺少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教育上的失误,从周边的许多孩子中能看出现今的许多儿童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从这些现象更能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的,人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心理都比较脆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形成良好的品德、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催化剂。同时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更多的鼓励留给孩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辩证的思想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数学课堂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去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问质疑。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学可以利用故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情况下发表不同的见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利用小游戏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观察分类,从而找出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具体分类。
总之,数学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教师管理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
这个星期轮到我上教研课了,我选择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种诗意般的课文。但往往都是想想简单,做做挺难。当我选好了课文,我就着手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是像我这样转学科的年轻教师,一没经验,二没基础。可以说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担当得起大家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后来我选择了模仿名师的课堂。我找到一段有关严丽萍老师上这堂课的课堂实录,看完后感觉很好,觉得特别有感觉,所以我就照样画葫芦,甚至把严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当我整理好教案,心里还美滋滋的,这个课也不难上嘛。
第二天我开始了我第一次试上,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想跳楼的感觉,课一点上不下去,当我一个问题出来,要么没人理我,要么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本意。最后下课的铃声响了,而我只上了课文的一半,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我失败了,而且是大失败……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严老师能上那么好,而我却是一沓糊涂。后来听了陈老师和苏老师给我的评课我恍然大悟,上课不是拿着教案演示一遍,必须要考虑学情,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的接受能力上,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毕竟还是存在差距的。就像我老是问他们“为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我的这么多为什么把我们的孩子吓坏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回答我的众多“为什么”。我盲目的模仿结果是适得其反。
放学后,我把自己“放”在书桌面前,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陈老师和苏老师的建议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又重新开始写教案,做课件。第二次的教案我重新考虑我们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读,一次次读,从读的过程中呈现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秋雨的美。第二次试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怕自己又是一塌糊涂……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试上,刚开始在课堂上我还是没敢太放开自己,但感觉还是顺手的,一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而且时间也差不多,而且我让自己看到了课堂的亮点了,紧绷的心慢慢放松,慢慢融入课堂。时间到了,课也结束了,当我走下讲台,苏老师和陈老师就给了我微笑的表情,听着她们点评:这一次比第一次好很多……
磨课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把课上下来,自己满意的时候你会很开心,会觉得很快乐,痛并快乐着! 也许磨课的魅力就在于此,让我们一次次去挑战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潜力。明天就要正式上教研课了,对于明天的表现怎样不知道,也不能肯定。但不管明天怎么样,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上教研课的正真目的已经实现了,因为我又成长了一次。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4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书中提出的结论,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读了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在应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课程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需求,体验数学的“真实生活”价值。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从学生的这些经验出发,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再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应用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2袋大米,每袋3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例如,教学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等计算时,教师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练习中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其次,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探究。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知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就会充满好奇、充满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比如《位置与方向》内容的教学,就设置了同学们参观新农村的情境,通过参观新农村不同的景点,学习和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并会观看简单的线路图。“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如果将静止的教学内容呈现成动态化,将理性的知识情趣化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教学《认数》时,把教学例题和习题串联成“逛动物园”的户外活动情境。教学《烙饼问题》时设计成“小红请客”的情境,这样不仅仅是知识得到学习和掌握,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再次,倡导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和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将数学内容“过程化”为一个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体验和探索。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了解其生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设计摸球游戏,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摸出的球的颜色,判断摸出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比如摆小棒,画圆圈等)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5
通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生法制观念的增强,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要求:
一是有意。
即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用心。
即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非专业教师,学科渗透是一个新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法制知识多吸收一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制现象、法制案例多留意一点,对学科渗透多思考一点,对备用、教学多用心一点,对学科渗透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多反思、多总结一点,我想对我们的学科渗透肯定会有帮助。
三是给力。
即用力实践和探索。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更多的意想不到。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育应有一种执着。“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
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是创新。
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实践反复证明,一所学校的法制教育搞得好、有成效、有特色,都与校长、教师的敢于创新、努力创新不无关系。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
五是示范。
即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心的微笑之中。关于教师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韩愈的“以身立教”,再到外国前苏联乌申斯基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看法完全是一致的。最直截了当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6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等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本册教材中“黄河掠影”、“高速山东”展现了保护江河、祖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又如,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7
《数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是由张奠宙、宁乃庆主编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教材之一,它带附带有一个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关于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概述,目的是帮助具有数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获得有关数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说明书式的记叙,而是阐述数学教育的规律,具有自己怕学科体系。全书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首先从观赏、分析大量的数学教学案例入手,帮助学生编制教案,走上讲台。然后概略地介绍当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数学教学的目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课题,同时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以及数学史、数学教育技术、数学教育心理等有关问题。书中设专章介绍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验,并就数解题和数学考试、数学教育研究等问题进行阐述。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8
小学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观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在职业中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有了更加规范的理解,了解了更多的现代教育思想,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等等。现将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教师角色。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害。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
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预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预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能摧残人才。“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我身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制定自我发展目标。
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我自身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我将用终身学习来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9
上周利用三天的时间进行了期中考试,这是高一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检测,
也是数学实行模块教学的第一次师生共同成果的检验。我任教的班级有高一二班和高一三班,也许是班主任效应,在三班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好,师生互动也随着课堂跌荡起伏,站在讲台上感觉每位同学的脸上洋溢着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站在这样的课堂上体验着学生一点一滴的不断成长是一件多么喜悦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快乐相信很多老师都体验过的。在三班上课它充分满足了我的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
然而另外一个我任教的二班却是我相当的头疼的,课堂纪律是需要每节课都强调的,几乎孩子不听话,调皮的天性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协调,教与学的步调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几乎在每次讲完课后都要伏案反思好半天,在反思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自己要努力改变现状,一次一次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方面的以及我自己方面的,争取和学生在不断接触不断摩擦不断交流中达到默契,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让学生和我自己的课堂效率最大化。虽然在课堂上每次都激励学生,实际上也是在激励自己别放弃,别灰心,别随心所欲。但内心的想要改善的想法在一次次的步见成效中被不断的消减甚至摧毁。
今天终于上了一堂让我感动让我体会到久违的快乐的一堂课。我是多么的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段我苦恼之后的收获的喜悦。其实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失落感走进二班,一如以往的讲题分析试卷,只是单独的增加了一些和前面知识的对照和形象化的说明,当然也是我对自己课堂改善的又一次没有太大意识的尝试,但当我分析每一道题与平时做的同类型的题进行联系时发现他们也渐渐萌生出了我对平时课堂没有认真听讲的悔恨,以至于每位同学的听课激情不断提升,听课状态一反以前的状态,同样这种听课状态也激励着我不失时机的不断的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内容第一次在二班超前完成。最后的几分中的自己总结讨论时间里,我在下面转着不断有同学就错题讲解了自己的意见看法,我给其纠正并重新建立正确的阶梯思想的同时,又一次提示了自己再次改善课堂的方向和决心,因为两个月来几乎没有几位同学问过我题更别提和我交流解题思想了。看着那些在以前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各科都睡觉的同学也在热情高涨的讨论请教问题时,我心中的两个月来一直困扰着我的如何重建我的课堂改善课堂的不断探索初见成效时,内心是多么的愉悦,这是一种很是想和别人分享的快乐。
二班的状态现在已有很大改善,虽然与三班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在二班体会到的快乐是远远超过三班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两个多月来的努力,见证了一个实质性飞跃的过程,更是我和同学们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对我自己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与激励。
人生感言:在我教学生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把每一次困难和挑战当成对自己的一次磨练一次历练一次机遇的话,相信在战胜困难的一刹那你会体验到作为一位教师能够体验到的独有的快乐和自豪感。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0
再次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1
教了两年三年级数学,深深体会到了这是一个转型期的年级,这个学期的班级管理重要,教学也非常重要,当然最让我纠结的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再就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些现实的情境,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我们在农村,我们班的数学,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后进生较多,我接过这个班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继续实行“1帮1”活动,每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一个学困生,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作为数学教师我每天都要辅导学困生。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定期在数学活动课上交流总结。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重的位置,对于一步的计算题,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竖式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
数学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思考性的活动,从实际从生活出发就会有收获。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而分数又包括全部整数作其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的进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再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让
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想到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教育。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 和 ,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 和密率 ;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 ”,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讲授黄金分xxx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总之,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
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纲要》提出 的要求去做,在德育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3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了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4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5
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大多数人都学会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常识而违法犯罪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阶段,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一代,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健康成长,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而学科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首先,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特定情况下还能用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时,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锻炼》。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只有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教材。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适时渗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
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防止将数学课上成一堂法制课。渗透内容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也让教师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