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3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4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著名的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语言凝炼、优美。对这篇传统课文,老一辈的名家李吉林、支玉恒、霍懋征,以及新生代的教师蒋军晶都已经做了独特的阐释。而今天的我将如何给予这个文本自己的理解呢?
一个课例的成功与否,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的能力。所以首先我静下心来解读文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
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
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实上这节课,我还有一个想法。让学生们通过拓展对比性阅读,进一步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之处。所以在课后我补充了一个阅读材料《不为侵略者演奏》。从而在课外让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完成“走进贝多芬”的专题研究。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贝多芬便是如此。贝多芬如激流、似烈火的一生,给无数后人苦难的人生以慰籍。如果能通过这节课上让学生们萌生一种走进贝多芬的渴望,便是我额外的奖赏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本学期,再教《月光曲》,课文虽然熟得都能背下来,但细读文本我还是被这美丽的故事深深打动:贝多芬是个享誉乐坛的大音乐家,更是个极具爱心的凡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谱出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聪之后还坚持创作,痴迷事业。现在选编在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主题单元,以前选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不同年段,不同主题,文本承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各有侧重,细心研读课标和教材后,我大胆的采用了薛法根组块教学的方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自能学会字词,试着按照老师提供的词语理清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贝多芬走进茅屋,弹奏乐曲,创作出传世之作《月光曲》?让孩子在反复品读,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补白贝多芬”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悟血浓于水的兄妹情,伟人情系劳苦大众的崇高情怀”明了打动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穷兄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继而聆听音乐,品读联想,感悟旋律的舒缓和激昂,学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播放《寂静的山林》让孩子在聆听中书面表达。教学任务的完成用了两个课时,孩子们的情绪高昂,精彩表达让我也为之感染。回顾本课,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组块教学,由词及句,由认到读,由整体到部分,由品读到感悟,层层递进,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放手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设计了学习闯关单,对小组长的学习活动组织进行了事先的培训,课堂中以开展组间的评比为主要活动组织方式,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习闯关单,连续过关。第一关:字词识记关。出示本课识记字词和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让小组长领认字词,朗读解释,规范书写字词。小组长俨然小老师,要求严格,组织到位,孩子学习劲头十足,全情投入,书写姿势标准,格外认真,短时间完成了字词的识记。接下来对第一关的学习成果检测,关注到了全体,定位到了学生二次的易错点,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关“初读感悟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的大声读书,讨论着“谁弹琴给谁听?为什么弹琴?利用老师提供的几个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在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中,老师穿插指导了概括主要内容可以以回答”谁干了什么就怎么了?“的问题的学习方法。第三关:文本感悟关。孩子们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显现穷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热爱的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着自己与文本与穷兄妹的心灵对话,感悟着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汇报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指导,将兄妹俩的对话绘声绘色的予以现象,兄妹俩的互爱互谅的兄妹情怀,生活清苦却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决了抓重点句感悟文本思想的问题,也明了了贝多芬进茅屋弹琴的原因。在这闯三关中,老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让位课堂于孩子,孩子学习兴味盎然。
二、语文课的语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一关的学习成果反馈中,教师设计了四项活动:开火车读词,易错词领读与强调,多音字发现和笔记,疑难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把基础夯实落实在课堂中,训练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初读感悟中为学生提供词语,给予方法指导,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在感悟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时不同方式的朗读指导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听音乐描写音乐带给自己联想的片段训练中,学生听说读写得到有机结合。将学语文就是学习说话和写作落到了实处。文本的语用功能发挥较好。
尊重学生、相信并放手依靠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方式,利用组块教学的思想,立足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学科定位,让学生一课一得,精心教学设计,精致课堂教学,就能实现一课一得,孩子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欣喜之余,也为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而担忧:
1、三年的海量阅读、大量识字、经典诵记,解决了学生提前自主阅读的难题,也为学生埋下了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识记不清,错别字满篇的诟病。“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而且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懂的词语很少有人主动利用工具书予以解决,只是依靠猜测的办法,一晃而过。原本以为这是我班孩子的问题,后来听了几个班的课,才发现语文课堂孩子的反应相当,追根溯源,我们在追求提前踏上阅读快车道,强调多认少写中忽视了必要的强化训练,为了班级统一进度的读书活动,忽视了慢孩子也得自觉利用工具书查找阅读中难字的能力培训,为了多认忽视了必要的书写,造成书写速度慢和书写质量低的问题。看来每一项改革都应该在增量的同时立足提质,眼下,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明白课文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较之往届,小组长的组织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课前学科组长培训,一周学科组长工作经验交流,组长工作情况评比都得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实现。
3、送给一进步的孩子一颗葡萄,孩子一小点一小点的品尝,还有意在班级同学面前显摆,那表情和动作分明写着:看吧,老师喜欢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给他一个优,一个150分与你没有任何损失,与她却是天壤之别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练习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获总是相辅相成的,广泛的向大师借智,与时俱进的为师,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家长开放日,开放了课堂,也开放着我们的认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著名的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语言凝炼、优美。对这篇传统课文,老一辈的名家李吉林、支玉恒、霍懋征,以及新生代的教师蒋军晶都已经做了独特的阐释。而今天的我将如何给予这个文本自己的理解呢?
一个课例的成功与否,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的能力。所以首先我静下心来解读文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
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
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实上这节课,我还有一个想法。让学生们通过拓展对比性阅读,进一步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之处。所以在课后我补充了一个阅读材料《不为侵略者演奏》。从而在课外让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完成“走进贝多芬”的专题研究。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贝多芬便是如此。贝多芬如激流、似烈火的一生,给无数后人苦难的人生以慰籍。如果能通过这节课上让学生们萌生一种走进贝多芬的渴望,便是我额外的奖赏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3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4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5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