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读《边城》有感1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题记
一个老船夫,一个女孩,一条狗,一个渡船,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家。幸福、温馨、平静。一年端午节,女孩翠翠认识了一对兄弟,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女孩,哥哥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女孩,驾船远行除了事故,淹死了。而弟弟对哥哥的死耿耿于怀,独自下桃园。后来,老船夫去世了,翠翠独自等着弟弟回来。
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故事,用短短84页的书缓缓地叙述出来。有人说,这个故事是个悲剧。是么?至少这个故事是在希望中结束的,是在翠翠的守望中结束的。故事里有恨与爱,但都是朦胧的',都是淳朴的;故事里有生离死别,但更多的是一份份希望与守候——老船夫在期盼翠翠能嫁一个好人,兄弟俩在等待翠翠的爱。翠翠在守候傩送。他们都在守望着,希望充斥着整个故事。
记得茶峒地方的那些人的纯真无邪——没有战乱,没有忧愁,没有尔虞我诈。甚至***这些烟花女子都豪爽重情,不被歧视。还有端午节时最纯的快乐。这些人也都在守望,守望那一份幸福宁静。
现在,恐怕找不到沈从文这样平和细腻的文字了。只有一篇篇言情小说里浮躁的感情,容易懂,也容易忘;只留下一段段不用珍惜不用负责的感情,廉价得像街边的地摊货。那时候的朦胧情感,已经快被埋葬;那时候少女的一颗羞涩而不谙世事的心,早已不知去向。真心,变成了流星;守望,变成了奢望。
我想,不仅小镇的人在守望幸福。我们,和作者,也在守望那一份久违的淳朴。
读《边城》有感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用含情脉脉的笔触为世人描绘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节,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领略一番几十年前的凤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一个王字。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水中,让人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捉到,谁就成为这个鸭子的主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莫不为这边远的小城增加光彩。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义的二十四个小时,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欢乐中度过。他们是真正喜爱传统节日,喜欢在节日里做带有地方风俗的事。传统文化在他们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那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垌生活,着实让人流连忘返。使我向往边城里的生活,向往端午节的到来,向往那里的风土人情。在那里,传统节日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他们重视节日的到来,不像此刻的我们为了“偷懒”而期盼节日的到来。
多年来人们就一向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的赛龙舟勾心斗角,少了以前的那种和平喜悦的氛围。而其他人也仅仅是为了休息,才去观看赛龙舟,没有之前的进取热爱了。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当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并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我认为,想要保护本土民族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边城》里那样用心去对待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勉强地去理解节日的到来。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应当为之努力奋斗,使之发扬光大。不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座沉入历史洪流的“边城”。
读《边城》有感3
“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雾,惟书中人,俨若可以不死。”
那样一个少女,在古老、寂静的水乡叙述着她羞涩的爱情。在那样一幅山水迷蒙的画卷中,永远印刻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那老人永远想要保护那女孩,而那女孩永远需要那老人的呵护,因为那是她唯一的亲人。
黝黑的皮肤,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让两位年轻人爱上了她;如燕雏般渴求的眼神、寻求依靠的目光,让爷爷不忍离开她,并为之操劳终身;不知不觉到来的青春,蒙上羞涩,带着些许萌动,最终却无法掌握命运。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几面之缘就让爱苗滋长于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于本人的意志。旁人并没有强加,而他们其实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这感情来得如此朦胧。
爱情却进行得如此艰难,没有兄弟间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这场游戏放她走,还是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不忍抹杀。最终牺牲自己,让爱成为一把匕首,将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时间,那老人似乎在城内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结局的悲凉:
爷爷终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会回来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这个寂静的水乡,从未说出口的“爱”字,从未流露过的感情最终让一切心绪归于平静,却让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纵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也有命运弄人。为命运所掌控,让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离,悲剧早已奠定,让所有臣服者绕着既定的圈走,默默无言,只剩泪水。
为何只剩守候,为何要守望幸福,为何让萌动的心羞于见天际?若是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也许一切都会艳阳高照,照开愁云密布,照亮城里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两头。水的一头会有鸳鸯共双溪。
全境抑郁到不能自已,然而让人不忍逆转。
读《边城》有感4
《边城》是作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从文用这样一篇小说对美丽神秘的湘西边陲小镇茶峒展开叙述,用美丽自然的村镇图景包纳进爷爷、翠翠、天保、傩送等可爱之人,将他们之间的故事呈现出来,向读者传达室了无尽的人情温暖。
读《边城》就像是欣赏一幅中国的山水画。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悠长的溪水,溪水绕着一座白塔,塔边傍着山,于是山依水,水依山,层层而生,和谐美妙。再顺着山水寻去,山势间便有城墙,墙下零星装点着人家,顺着又找到几户后,到了水的结点,就有渡头,渡头总是热闹,撑船的老船夫,担货的渡河客,吹号而过的小士兵,还有一个藏在羊群边独自玩耍的小姑娘,这时你寻见了她,会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间点亮了整个画画。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充满了诗蕴,也充满了原始自然的朴素乡村气息,是到如今都难得一见的美景美事。但这般美丽之下,也隐藏着一股浓浓的悲情,最明显不过的便是小说一本,故事讲到最后翠翠失去了爷爷,傩送失去了哥哥,年轻的姑娘终是发发现了美丽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个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从文自作的解释中,关于《边城》的结尾,是如此说道:“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于是,很多人在讲过《边城》后,都认为这是一篇试图将城乡对立起来,通过乡村原始文化展现出来的宁静、和谐与温馨来表达对原始朴素人情的赞美,但又通过悲剧收尾表达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得现代人失去闻对这种朴素之美的追求,从而从整体上来看,《边城》实为一篇美丽乡村的挽歌。
但是果真如此吗?国内研究沈从文第一人之称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过:“《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从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异议:“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确,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边城》,但是我们单纯从《边城》出发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够的。
沈从文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等诸多创作中其实都表达着他对于人生十分深层的思考,而《边城》则是集这些思想为一体的作品。
从沈从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常作“爱与美”的思考,对此,他的一个阐述是:“若将‘爱’建筑在一抽象的‘美’上,结果自然到处见出缺陷和不幸。因美与‘神’近,即与‘人’远。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情感可轻翥高飞,翱翔天外,肉体实呆滞沉重,不离泥土。”
沈从文具有的是一种带着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爱与美的结合就是神性。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一个诗意灵气的美景,由此产生一段古朴生动的爱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这个形象,使她成爱与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阐述的那样,“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作者的这一认知为翠翠的爱情送去了一连串不巧,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尾。但这真是“不巧”吗?在我看来,绝不巧,反是基于作者对人生与世界认知的“恰巧”。
从沈从文的诸多其他作品中,我们可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美学观念的脉络:生而美,美而爱,爱而死。这同时是一个从神到人,人与神魔纠缠,再由人到神的过程。在《边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显现出一种极致的古朴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这样理想之乡,作为人,总对一些压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终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爱情中翠翠也如此,但爱仍会从美中诞生,无论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两性之爱,都是如此纯净自然,只是爱的结局总不完满。唯一的完满方式,就是回归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从文对于“死”是赋予了“生”之意义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写爱情的永恒,并留下翠翠延续生之美;老船夫去世后,杨马兵便来到了翠翠身边,为翠翠讲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后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就进入了另一种阶段。这样一种美学观念中隐藏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汇,那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并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无人作陪的那种状态,而是极客观的,像金介甫所说的“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傩送可以自发地对翠翠产生感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鸣,使翠翠也产生感情。但这两颗灵魂,纵使在梦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为一体,何况世界身外还总会出现意外。两个灵魂之间无法永远维系着共通,在此之上的爱与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终是由生到死。
边城本向,就是一个孤立于世一般的存在,在这个层面上也体现了作者对“孤独”的理解。
“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消化消化生命中具体与抽象。”“我必须同外物完全隔绝,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对作者来说,体会和理解孤独就是一个观‘我’,并由此返照‘人’的过程。他塑造如此一个“孤城”, 写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独的形态去窥照人最朴实原始的美与爱。
所以说到这里,我认为作者更想传达的,是一种悲,但不是哀挽的绝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满对人性之美追求与探寻的希望之歌。
读《边城》有感5
有人说:夕阳是美丽的,瀑布是壮丽的,彩虹是绚丽的,而人生的风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阳的美丽是人生的尽头,瀑布的美丽是人生的号角,彩虹的美丽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忧愁,那浅浅美丽是朦胧的幸福。
天边是映红的云彩,太阳失去了激情,只乏力地照着连绵的山,它终究会落下,空着来,精着去,留下的,也只剩那緑草的见证。是啊,夕阳是唯美的,但也是凄美的。夕阳过后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笼罩。美丽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那老船夫便是最好的例证。平庸的度过一生,他那原始、纯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样可贵,没有都市大街的汽笛声和喧嚣声,有的,只是那无尽的水声,拉船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也曾似太阳般大放光彩,可夕阳时期的他,在雷雨夜静静地走了,没有丝毫的反抗,也只能乏力的顺从。或许,夕阳留下了的是些许的忧伤,而老船夫留下的,只是翠翠那无尽的哀伤。
那浅浅的红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没有高楼大厦,只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精密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可带来的,仍是那丝丝的忧愁,那份平凡宁静那难以抹去和淡淡凄凉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涌出的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和保持在自然浑朴中的朦胧、混沌的感觉,就似夕阳带来大地的感觉,那是份忧愁的美。
曾经的我们,一度感叹瀑布的壮观宏伟,却忽略了那瀑布的上游也只是条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们能注视着孤苦无依的翠翠,我只幽幽地划着船,将没有焦点的'眼睛投向远方。“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那会是永远的等待吗?我们无从可知,只是这和谐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无声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宁静的生活还会在命运的变数下翻起浪花吗?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杰作。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的,却不仅有瀑布。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只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就是《边城》,一个艺术家的心力。那种流动的旋侓,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流连在简单的言语中,这份令人忧愁的美丽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冲击着石头,那么,是他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吗?或许,是吧。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就像那瀑布,还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岩石上,留下的,只是无助与无奈的悲伤。那浅浅的忧伤,是最亲近的人相继离开,只是条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忧伤。
彩虹,只是虚幻的存在。那时的我们,向往着七彩的天桥,长大后才明白,那只是个美丽的错误,仅仅是光的折射,绚丽的色彩不复存在,原来美丽也是会变味的。翠翠的幸福,也只是初始的,就像我们对待彩虹的快乐,也只驻留在那缤纷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应令人倍感幸福的美丽,给人的,只是如丝般绵长的忧愁。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岂是简单的美丽二字。
雨过虹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雷雨路过,带走了那船夫,带走了翠翠的无知无欲,经历了风雨人会长大,可是,风雨过后,是否会有彩虹的出现?她的傩送,是否会出现?她那份简单却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会变味?
彩虹,即使没有雨水的冲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彩虹,但那单纯的幸福,也就不复存在。风雨中,我们明白,拥有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一直都是幸福的,那么,风雨后的彩虹,除了绚丽还有希望,那份失而复得的幸福,我们能够拥有她,能吗?
咖啡的美好,在于苦涩之后浓浓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于风雨之后淡淡的幸福;忧愁的美好,在于它并不完美。“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那些许的期待,那些许的瑕疪,过完那短暂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们守候专属的忧愁。忧愁的,亦是美丽的。
读《边城》有感6
早就开始读《边城》,或许是因为作者吧,凤凰城的一山一水养育出来的文学家——沈从文。
沈从文从来没有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仅仅是小学毕业,然后便入伍,随军外出,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发表。四年后,他迁居上海,创办红黑杂志,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两年前就读过一遍《边城》,那时只是出于对作者的喜爱加上评价甚好。把它当做一本许多人推荐的名著来读,读过后也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去年去了一趟凤凰古城,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那儿的风土人情,突然有了再读一遍的欲望。现在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沈从文五十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这本也不例外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凄凉”。在文中,沈从文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它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融洽、优美和谐的.同时,却不难体会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伤。那艘渡船似乎成为了爷爷和翠翠的一种寄托,誓死也不愿弃离的寄托。除了湘西人民纯朴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文章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翠翠与二老初次见面就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可害羞的翠翠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者这一份情愫,表现出来的大多是沉默,即使是最亲的爷爷也未曾透露。然而,大老对翠翠又是那般痴爱,多次请人说媒,翠翠在惶恐之中已有了自己的心思,却不愿向任何人倾诉。作者将翠翠这朦胧、混沌的感觉保持在淳朴的自然中,以朴素而诗意的笔触轻轻点染,翠翠对生活的期待,她孤独的心灵,纯朴的心境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其实无论天保还是傩送,他们的爱情都是自然纯洁的,再互相表明态度后,他们打算公平竞争。但是二老悠扬的可以使灵魂漂浮起来去摘到虎耳草的歌声显然更占优势。不想天降横祸,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后来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她才杨马兵口中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苦涩不堪。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疑,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会······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的幸福梦幻击碎。当我们隔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注视着孤苦无依的翠翠时,我们不禁担忧,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读《边城》有感7
《边城》成书于1931年,是沈从文先生(1902—1988)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语言古朴清新,寄托着先生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彰显了人性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边城》是一部小说,更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描绘的景致特别美,人特别的纯。
山朗水清: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谁有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午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时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心诚情真: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翠翠父亲服毒自杀,母亲剩下翠翠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那时他(顺顺)还只有五十岁,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年龄怀疑。”
“那一个马兵便幽幽的说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咧。眼睛哭胀喉咙哭嘶有什么好处。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这些美丽的文字,边城成为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丽的风景,湘西淳朴的人都跃然纸上。作品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深情,每段话、每个字都显现着作者对于那里的人的欢喜,无论是美丽的还是粗鄙的,先生都怀着亲切的感情,娓娓道来,细细展开。先生的文字冲淡平和,清丽儒雅。让我们读来,对湘西心驰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笔下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虚无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乡,更是梦里的“桃花源”,这样纯真美好的地方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个有人生阅历的人都十分清楚。我们也可以从沈先生其他作品里看出,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就是如此,那是一个到不了的梦,因为是梦,所以才特别的美好。
“我亲自看到总共五千人被杀”,就是一个这样的沈先生,在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人生的漂泊时,还能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才是让我觉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当时代变化了,还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贵、更加展现了文学、文字的魅力。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么久,虽然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却愈久弥新之魅力所在吧!
蒋勋说“我想鲁迅和沈从文一样,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问题。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他是轻描淡写地写这个世界,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但是,当你读完以后心里非常地痛苦,这些善良的农民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
读边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丽的茶峒,一个那么纯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爱情,都那么的伤心。无论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杀,爷孙的相依为命,天保、傩送兄弟二人对翠翠的感情与命运,读来都在美丽景色的衬托下,感觉更悲伤、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痛。
读《边城》有感8
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边城》的风景,在沈从文笔下是那样的使人人心向往,还有他所描绘的人是那样的淳朴,边城茶峒地处湘川渝三省交界处这里青山绿水,和谐静谧,美不胜收。朴素善良的人和具有美丽与魅力的环境都造就出这民风淳朴的茶峒山城。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这是对茶峒人最真实且最高的评价。翠翠与老船夫和黄狗在白塔下相依为命,他们是载人渡船的,一刻也离不开。顺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老天保一个是二老傩送。开始在一个端午节中,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遇并且一见钟情的时间,作者叙述这件事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过渡自然:还是两年前的事。这不,到端午了,老船夫想和他孙女翠翠一起去船总顺顺的吊脚楼旁河边看划船,于是,祖父就找了一个老熟人来委托渡船,过了一会,祖父就让那人来凑凑热闹,也告诉了翠翠,可是,她的注意力被那四只红船占了去,祖父看身旁有黄狗且时间也足够,就回到了碧溪岨。可是老船夫与那人都喝醉了,这是翠翠就慌了,还就在这时遇到了二老傩送,由于翠翠刚刚听见了一些话,他邀请她去家里等爷爷,但是被骂了,就因为这才有了“大鱼咬你”,也为下文祖父提到“鱼吃你”而翠翠娇羞做了铺垫。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之后天保直白的告诉爷爷自己欢喜翠翠,之后翠翠接受了傩送邀请他们去吊脚楼看赛龙舟,爷爷与杨马兵说起了碾坊为翠翠找黄狗时听见大脸妇人说傩送碾坊时想到王乡绅与顺顺家打亲家时从而推进了悲剧进展而做了铺垫,之后,杨马兵就以讲笑话的方式来帮天保问问翠翠的婚姻,天保就知道了“车路”与“马路”之后天保选择了车路翠翠误以为是傩送,最终只想哭天保最终没有等到回应,后来与那个“竹雀”唱歌最后天保没唱也让翠翠在梦里摘虎耳草,最后爷爷弄明白了唱歌的是傩送。这几天傩送没有来唱歌,老船夫来城里问究竟,碰上杨马兵他说天保掉到茨滩淹死了,老船夫去了顺顺家,二老认为天保的死老船夫应负很大的责任,心中生他的气。在第十九章中,一个中寨人却瞎说傩送想要碾坊。这使老船夫心中大不快乐,第二天,老船夫顶着发痧的病也要去顺顺家一问究竟,顺顺说他真的要和中寨团总打亲家,而二老早已坐船下桃源了,看着自己的孙女婚姻无望,痛苦至极最终溘然长逝了茶峒人纷纷来帮翠翠办理丧事,白塔也塌了,到了最后,是杨马兵照顾她,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这时才知道爷爷没怎么提到的事:二老的唱歌,大老的死,顺顺二次邀请翠翠去自家住,但翠翠不肯离开祖父的坟,茶峒的当地人认为白塔和茶峒的风水有关,决定捐钱重建白塔。到了结尾沈从文先生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想法:造成这样的悲剧,是翠翠的不主动表达心声,使爷爷不好告诉想法,还是爷爷面对翠翠母亲下的悲剧,太慎重而面对天保的欢喜却吞吞吐吐不表态,最终天保死了,而引发了傩送的误会,还是傩送明知翠翠欢喜自己却因为哥哥的死而一去不知下落,最终让翠翠好等
感悟:翠翠不主动把握自己的幸福,一见到傩送就脸红、娇羞、甚至躲避逃跑,使傩送以为翠翠不理睬他。所以我会把握住时机,不躲避,勇敢点,不管是为了什么。
读《边城》有感9
那是一个湘西边城内的故事,一座城,一条舟,一次黄狗,一群人,好几年……
入眼,是一条陋简的舟,在清幽干净的江面缓缓驶着,老翁的银发在日光下的闪着光,手里动作不停,有力的.撑着、划着杆。船上是个俊俏的女孩,望着天,眼里有光,有云。边上是一只乱窜的黄狗。这就是一个家庭了,同时也是《边城》中的人物主线。或许是批判黑暗社会、抨击人性类的作品读多了,《边城》倒显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鸡鸡鸭鱼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无味,而是别有风味。
沈从文先生在书中选择先对过边城人文景物的描写,无论是景、地理位置,还是质朴的民风,都刻画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叹:边城真是个地杰人灵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为边城那淳朴的风气,以至于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没有波涛汹涌,边城里的江河一直都是细水长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孙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却也有趣得紧。让人不自觉青静下心来,偶尔透出,一丝愉悦。很舒服。后段是围绕翠翠的婚嫁展开的。倒也不复杂,也就是两兄弟都喜欢上了一个女人。
大概是因为和老翁有着莫名的担心,因此我也是偏向于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于读着时不免带着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凤一般,走了老一辈的路。
一路看下来,整个作品是极好的,上下绕着一股暖意。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暗来箭明枪,正如“洗净尘埃的田园”。
沈从文先生曾在旧题记中说这本书是写给“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无从接近学校,置身于文学批评外的人”,虽说我是从文先生口中无法读懂这本书的一类人,但我会多读几遍,再参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读后,能为城中一砖,江中一水。
读《边城》有感10
湘西,一个渡口,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为天下过河的人迎来送往,他们在渡船上认识了许多人。女孩长成了大人,老人完成了一生。也许,这就是人生。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的那座小白塔边,每天为进城的人渡船,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而翠翠心里,爱的却只有傩送。
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便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
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的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或许永远也不回来,或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爱情,亲情,友情,交错着。
爱情,翠翠与傩送互相深爱着对方。亲情,祖父倍加呵护被父母遗弃的翠翠。友情,当天保得知这三角恋情后,毅然决定退出,但他们还是朋友吗?
关于爱情。《边城》,第一次让我这个少不谙事的中学生接触到了“爱情”这个词语。要知道,爱情,是我们不敢提起,却又非常想讨论的`话题。翠翠与傩送有着不食人间烟火似在天上的纯净感情,他们的情爱是多么的淳朴。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生活,却抑制不住生命内部的情不自禁。
翠翠,还在等着傩送,他会回来的,我也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因为,有个女孩还在等着他,并且深爱着他。
关于亲情。祖父和翠翠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使祖父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挂念着翠翠。
对于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亲情是什么?就是父亲会在半夜起床来看看你,就是母亲在你晚归还会煮面给你吃而我知道面里还有一个很嫩的蛋。亲情是什么?就是姑姑冒着大雨带你去买水彩笔,就是姑父带你去万象城吃最好的美食并且每次出去玩都少不了我。亲情是什么?就是姐姐会坐着公车去文化市场给你买画画的工具,就是妹妹充满好奇地跟你一起种豆苗,看着那豆苗长到十五厘米,头上还有两片小叶子。亲情是什么?就是奶奶为了买到你爱吃的糖醋排骨,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地去离家很远的大超市买,就是回家时爷爷立刻帮你把苹果削好,一根长长卷卷的苹果皮,如同亲情永远永远不会断?
祖父对翠翠,翠翠对祖父,就是人间亲情的一个样板!
关于友情。当天保知道了翠翠的心中只有傩送时,他选择了退出,愿意成全他的朋友。
朋友,就是读懂你、永远喜欢你的人。
联系现实,平常生活中,在朋友面前,我从来不会拘束,开心地叫她们的昵称。朋友就是当你考得不好时她们会为你难过的人,朋友就是一起约定要一起考上重高的人,朋友,就是在跑八百米时,一直跑在你前面会比你跑得快,却回头看你让你有追上的信心的人。
人生多么美好,当你拥有爱情,亲情,友情时,你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愿意和湘西的翠翠一起等待。当冬天,小白塔重新修好时,我愿意相信,翠翠会看到她深爱着、并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读《边城》有感11
在一个小小茶峒,有一个老船夫。老船夫所有的,也只有那条小渡船。老船夫的女儿,相信是十分美丽的且善良的,不然怎会引得全茶峒最佳的“好嗓子”来为她歌唱。这本可以成一段佳事,谁知两人有双双殉情,遗下一女。老船夫只有女孩,女孩也只有老船夫,他们是互相唯一的亲人,老船夫给女孩取名叫翠翠……
老船夫掌渡船帮人过渡却从不收钱,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定是不容易的。正式这片秀丽山水中的人都有着同样明净的心,这一点,整本书都在写。
如若不是有那一个人,谁愿去守一座城?
那一年,翠翠有了自己的爱情。翠翠喜欢上了二佬傩送,这份喜欢的美好在于傩送也喜欢她。然而大佬提亲在前,且山上的王团总又以辗坊作嫁妆应二佬去做女婿。在这份穿插了真情与利益的感情中,如果能够坚持,是最可贵而令人感动的。
也许是因为女儿的'不幸,老船夫才更加希望翠翠能得到幸福吧。要说老船夫中意的是大佬还是二佬,答案并不知道,他只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啊。”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老船夫的想法不是超强,而是他对翠翠这个孙女的爱极。
最后老船夫的死以及翠翠悲痛的哭喊让人不免揪心。而船夫死去的原因,也许不仅仅是上了年纪。原来的老船夫每天神清气爽,自从想到翠翠的婚事就开始有了心结。进城打听的消息是希望但最终又破灭。一次又一次的探寻翠翠幸福的希望,终究敌不过王团总家派来的人的谎言,大佬的死亦让他愧疚。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终于再无力支撑了。
爷爷的去世,傩送的离开,真相的到来,无一不折磨着翠翠。她惦记着,惦记着一个人;她守着,守着一座城。她守在孤独的城了,惦记着不知何时才会归来的人。
读《边城》有感12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题记
纯美的湘西世界,洁净美好的茶峒小镇,给我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涓涓溪水,绕山阻流,环绕在这座小镇旁边。溪流如弓背,清澈见底,一眼看去,鱼儿好似在空中畅游;水中小小的白石子,还有些带花纹的马淄石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别有一番意境。常年作深翠颜色的细竹,迫人眼目,与那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令人回味无穷。
在半山腰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爷爷。他们在一起管理渡船,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然而,直到一个端午节,翠翠和二佬第一次相遇,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柔美纯朴的少女,对二佬一见钟情。不过她把心中的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藏着,不对任何人说。日子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后来二佬的哥哥大佬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尽管翠翠始终不表明自己的心愿,但,她早已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不久之后,大佬溺死在揣急的漩涡之中,二佬随之毅然离家闯天下,那回响在小溪边悠扬的歌声也消失了……最终,爷爷去世了,翠翠也总算明白了始末。她痛哭起来,为她失去的亲人,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二佬回来把翠翠接走;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耸立在她的心中。
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在我认为,如果翠翠能够表明自己的意愿,或许遗憾也不会产生。毕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很难迎来童话般的结局。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边城里不断寻找、发现、探索,而不是等待。
这本书,没有过对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文笔;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语,有的只是最干净的语句和淡淡的乡村故事。
合上书,闭上眼,半山腰,一户人家,一个女孩,一个老人,和一只黄狗。天亮了,他们便来到桥旁边,渡船嬉戏,笑声回荡在山间;夕阳西下时,小船收渡,他们便一同走着小路回家,一路说说笑笑。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壮丽的诗篇,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但美得动人。
读《边城》有感13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读《边城》有感14
湘西的人,如翠翠,可爱、质朴;湘西的风光,如茶垌,明净、秀丽;湘西的故事,如《边城》,凄美、动听。这是写于我手中这本《边城》扉页的一段话。
一支笔,行云流水般字字成章;一本书,引人入胜且回味无穷。而笔下的湘西,书中的小城,则是沈从文先生回忆与想象交加的桃源仙境。那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一如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描绘的那片理想净土。
《边城》娓娓道来的是有着那不完美结局的故事,更是边民至善至美的人性魅力。
边城人虽生活于桃源之地,却无可避免得重复着悲惨的命运。这命运如同枷锁,勒住了翠翠的爱情亲情,亦勒住了边民悲哀背后的淳朴。
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以未可预知的悲剧而告终,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这样的湘西爱情是可悲的,令无数人动容。
边民是质朴可爱的。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却是边民偏安一隅的悲哀。边城远离喧闹复杂的城市,有着最贴近自然与真实的生活,无疑是一处极乐之地。但是,在风云诡谲的年代,外来文化终究会席卷这座小城,毋庸置疑亦无可避免。这样一座自然的边城,这样淳朴的边民,又将如何面对未知的变化?沈从文先生之所以写下这样的湘西,正是因为对所处之地人们的尔虞我诈所厌恶,也正因如此,他的笔下也充斥着担忧。边民虽偏安一隅,却难逃世俗的影响,这样淳朴的村民与生活将逐渐远离我们,世俗的铜臭味将染指净土。于是乎,边民未知的'命运亦令我悲哀。
于悲中观美,这样的美更美得让人叹观止矣。至善至美的那份乡土人情闪着熠熠光辉。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令人唏嘘的。而沈从文先生正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悲伤的小城爱情去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性之美。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爷爷还是顺顺亦或者是其他人,身上都流淌着最干净真实的淳朴,散发着湘西人独特的魅力。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沈从文先生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光亮。
在探究《边城》之旅中,我已明白,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不仅仅是小说中湘西那座边远的小城,更是指我们心中那远离了我们的真善美。这篇小说,是沈先生对整个中华民族儿女的美好期望,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希冀。
林立高楼大厦中,绿水青山间的边远之城是否依旧安在?愿我们行之至远,而不忘心中净美边城。
读《边城》有感15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这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感和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边城》的美学艺术奠定了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独特的地位。
边城的诗意
沈先生行文细腻,笔下多情,给人一种诗意,留下一抹韵味。如那刚刚采摘下的清茗,尚没有多余的加工,冲上一壶,爽爽快快地饮了,饮完只余满室清香。文中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氛围,更没有正气凛然的英雄式人物,只是用平实凝练的文笔、清秀隽永的文字去刻画人物心理、淡化社会环境,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真情。
与角色的交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通讯工具的使用率十分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便愈发珍贵,我们很难通过屏幕来判断对方处于什么样的情感状态,便愈发渴望文中所表达的那种真挚的淳朴的情感。以下我将分享一下我在书的世界中,与翠翠之间进行的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毋庸置疑,翠翠是一个有趣且单纯的姑娘。相信不单是我们,任何人在初品《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时,对翠翠都会有如此的评价吧。翠翠虽然幼年失母,却有祖父全身心地疼爱,还有,大黄狗——她最忠诚的伙伴陪伴着她,哪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渡船,她也是快乐且满足的吧。
我每每想到自己在祖父身旁十载,想到夏日庭前受教、冬日围炉长坐的情景,心中便是满满的幸福感,于是我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同样是在祖父身边长大的'翠翠亦会如我一般幸福快乐。后来,在翠翠遇到傩送且将他放在心上时,我认定结局会是翠翠找到一生良人,那人会依着茶峒习俗,为她唱一整夜的歌,之后二人组建家庭,奉养年迈的祖父,继续摆渡也好,承继家业也好,总之,她终会和和美美地过完余生。
然而我所想的终究只是想象,小女孩的心境也终归是不成熟的。在先生的笔下,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份隐秘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没有人能理解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没有人能走进这个花季少女的内心。她为这无人理解的生活,无人可诉说的境遇而痛哭,祖父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凄凉与隐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而祖父因为孙女的爱情悲剧,在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归宿
天保和傩送依照茶峒规矩为了翠翠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最后天保独自打点行囊,孤身离开生养他的故乡,死于水难;傩送远走他乡,不知流浪到什么地方,又会怎样过活将来的日子;祖父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孤单面向死亡;而翠翠却并不明明白白地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如涂山氏女般盼夫归——“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在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的结局都是孤独的,天保孤独地死于异乡,傩送孤独地漂泊在异乡,祖父孤独地死去,就连翠翠也是孤独地守着渡船......
读《边城》有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开始叙述的。
《边城》这部书主要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天保和傩送这对兄弟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他们决定不按规矩两人大干一场,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才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开始冷淡。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本文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地向爷爷表示了对天保的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里坚强的一面。
天保的个性豪爽、慷慨,而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两个人都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天保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傩送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感情,没有什么是与非,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