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复习资料
中考诗歌复习资料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资料】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的向张丞相即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抒写渴望出仕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颔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颈联写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诗人借了临渊羡鱼的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就是向达官显贵呈现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孟浩然写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二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资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即看到。【会当】终要,定要。
【凌】登上。
【赏析】这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四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资料】
【词解】历历:清清楚楚。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乡关:故乡。【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五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六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资料】
【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日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情意更切,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七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资料】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这里的描写,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八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资料】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资料】
首联,交待了诗人被贬谪的地点,时间,环境。表达了诗人的积愤之情和辛酸。从“凄凉地、弃置身”两词可以看出。颔联,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颈联,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达了一个“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作者的胸襟十分豁达,乐观。
尾联,叙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共勉,对白居易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资料】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十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资料】 【注释】
①老夫——苏轼自指,实际苏轼当时年仅四十。②黄——黄狗。③苍——苍鹰。④千骑(jì)——形容随从之多,也暗指知州身份。骑,一人一马为一骑。知州略等于古之诸侯。⑤报——报答。倾城——倾动一城之意。⑥孙郎——即孙权。郎,古代少年男子的美称。孙权当时是封建诸侯,这里作者借以自喻其太守身份。孙权曾亲乘马射虎示勇。⑦节——兵符。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⑧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
⑨冯唐——汉代人。汉文帝时,云中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劝谏,文帝听了他的话,并命他持节去赦魏尚的罪和复魏尚的职。这里作者以魏尚自况,希望朝庭用他守边。作者正当壮年,所以上句说:“鬓微霜,又何妨!”⑩会——应当是。挽——拉。雕弓——有彩绘的弓。⑾天狼——星座名,象征侵略。这里指西北与宋朝为敌的羌族(西夏)。【赏析】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十二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资料】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十三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资料】 【词解】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谢了。玉簟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玉簟:精美的竹席。雁字:雁行。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词的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十四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资料】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一生中连连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可是他抗金报国的信念直到去世时也没有改变。
他的词大都抒写抗金理想和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风格豪放。这首词是在充满英雄气概的回忆中开始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当年,四十八岁的陆游,远离家乡,慷慨从军,奔赴抗金前线南郑。他以东汉名将班超自比。班超幼有大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实现了别人说他将“封侯万里之外”的预言。“觅封侯”,寻找被封为侯爵的机会,指为国建功立业。“匹马”,是说他单人独马地前往。“戍”,驻守,指担任军职。南郑,古时属于梁州。这两句词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当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往事如此值得自豪,而现实又怎么样呢?“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塞和河防,这些前线的工事,只有在梦中才能看见,一梦醒来(梦断),就根本看不见了。他在军队中穿过的貂裘【皮袄】,由于长久不穿,已经落满灰尘、陈旧变色。这表明他早已脱离了军队。字里行间,流露了他对前线的异常关切,和对脱离军队的万分遗憾。“貂裘”是用典,战国时代,谋士苏秦多次向秦王献计,经过很长时间,他穿的黑“貂裘”都破旧了,计策也没有被接受。作者在这里很自然贴切地引用了苏秦的典故,使这句词除去表明他已脱离军队很久而外,又兼暗示作者象苏秦那样长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作者的意图在上片主要是通过前后两个生活场景显示出来的话,到了下片,就转入了悲愤感情的直接抒发。
最使他痛心的是,“胡未灭,鬓先秋”。古人称北方民族为胡,这里指南侵的金贵族。南犯的金兵还没有讨平,而他的鬓发却已经变得象秋天雕零的草木那样斑白、疏落;他已经无能为力了。这里用“秋”字,既增加了形象感,也是出于声律的要求。
想到这里,他只有“泪空流”。他悲泣,然而他也明知于事无补。一个“空”字,增添了他的悲痛的分量。
陆游于六十五岁被罢官,以后曾担任过闲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居在家乡山阴的镜湖边。对于陆游这样以身许国、胸怀壮志的人,这种生活使他难以忍受。他不能理解,也万没有想到,为什么国难当头,他竟然报国无门,而落得心系前线、闲老家乡的境地。因此,在词的结尾,他以天山代指南宋抗金的西北前线,以沧洲(历来泛指隐士居住的水边之地)代指自己闲居的湖边,痛苦地发出了“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呼喊。这是爱国诗人内心矛盾的自白,也抒写了他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十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资料】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十六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资料】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写元夕之夜,临安城里的灯火和观看灯火的盛况。开头两句说,满城的灯火,象一阵春风把千树万树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又好象是春风吹落了满天的星斗。“花千树”、“星如雨”,是指五颜六色的灯火。“宝马雕车香满路”,是指贵族人家乘坐马车,出来观灯的气派。“宝马”,贵族人家的马,养得骠肥体胖,身上还佩有贵重的装饰品,故称“宝马”。“雕车”,指饰有金边和花纹的华丽的马车。“凤箫”,是箫(一种乐器)的美称。“玉壶”,指月亮,是比喻的说法。“鱼龙舞”,指玩耍灯火的游戏。“鱼龙”,指灯笼。
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十七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资料】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词语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十八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资料】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北王国维称为元人小令最佳者,又被称为“秋思之祖”。它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绝非无病呻吟之作。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和晚秋黄昏的景与境。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落的一只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这里的“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次句,在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的时候,忽现“小桥流水人家”。只见一架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小屋上缕缕炊烟袅袅飘起,显得那么安恬、温馨。这一切使游子的眼睛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与这温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这里的“小”,并不是实写桥的大小,而是就视觉形象而言的“小”。“流水”只写水动而未闻水声,也是因水远之故。从构图上讲,“流水”又恰与“小桥”动静相对,动静相生,无声之动更显其静。“人家”一语,用得极妙,由于距离极远,又在黄昏中,房屋、人物分辨不清,只是炊烟袅绕才告诉天涯游客,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这一句全为远视所见,不仅写景上有了新的扩展,而且在心理上很细微地传达了羁旅天涯者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接着现出“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秋高草长的时日刚刚过去,按理马是不该“瘦”的,但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前面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十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资料】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整首诗的取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旅人的疲惫、惊喜,风雪之夜能有温暖宿处的满足和温馨之感。二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资料】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
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十一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资料】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祖国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二十二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资料】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二十三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资料】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怒,字字是愤怒。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怒。
二十四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资料】
【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二十五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资料】
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书法艺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一夜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二十六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资料】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细柳营】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眼疾】目光敏锐。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风格轻爽劲健,结句又耐人回味。
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将军、狩猎的地点——渭城郊野、天气状况——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先声夺人”,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轻”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这首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二十七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资料】
【花市】繁华的街市。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二十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资料】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又称布谷鸟。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二十九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资料】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三十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资料】
【一江烟水】意思是说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烟水:江南水气蒸腾有如烟雾。
【晴岚】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画檐】绘有花纹、图案的屋檐。【芰荷】指菱角与荷花。芰,菱角。【颭】风吹物使之颤动。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已经透露了几许消息—描画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这自然不是普通人家了,应是酒家一类地带。
接著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诗歌复习资料
2018年高考诗歌复习资料:
一、【2017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诊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 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二、【2017届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3.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四、【2017年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由之境。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D.作者大量用典,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陆 游 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渗透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禹庙兰亭①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的心理。杯②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E.整首曲词句式参差中见整齐,整齐中而又富有变化,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音韵畅达自然,用语平白如话,构成了和谐而婉约的艺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术特色。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2.曲子结尾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现的?请简要分析。
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2.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①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②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③了丞相④,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注]①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弃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②伍将军: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③干休:徒然被杀害。④丞相:指秦丞相李斯,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此曲兼有“沽美酒”和“太平令”两曲牌,两者皆属“双调”这一宫调,依照曲牌对曲子句数的规定,本曲有13句。B.开头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悔恨的心理。C.“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参考答案:
一、2【答案】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③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二、2【答案】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三、2【答案】(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
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
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四、2【答案】①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②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③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
五、2【答案】第一问: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快乐和欣慰。第二问:①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将屈原等人千方百计求得平安而终不可得的状况与作者隐居的状况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快慰之情。②用典抒情。借陶渊明自由、闲散隐居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乐。
第三篇:现当代诗歌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新时期文学主要作者有哪几类?
1.归来作家群,80年代初期。艾青,汪曾祺,郑敏,牛汉,王蒙、张贤亮,昌耀,陆文夫,邓友梅等。2.知青作家群,80年底初期、中期。梁晓声、王安忆,阿城、北岛、舒婷等。
3.新生代作家,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以降,莫言、刘索拉、马原、苏童、格非、刘震云、余华、翟永明、于坚、柏桦、王家新等。
第二章
三、“今天”诗人群都有哪些诗人?
1.文革刚刚结束,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与当代(十七年、文革)诗歌传统断裂的倾向,他们主要是城市青年。他们的创作很难得到主流文学界的接受和认可,作品不可能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而这些诗歌却在城市青年和大学生中间拥有广泛的阅读者,并产生强烈反响。
2.于是,一些年轻诗人自办诗刊,印发诗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青年诗人创办的诗刊《今天》。
3.《今天》创刊于1978年,主编北岛、芒克。共出版9期,曾发表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诗歌,1980年停刊。
4.1979年之后,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主流文学的承认,《诗刊》《星星》《诗探索》 等先后发表这群诗人的作品。5.北岛等被称为朦胧诗人的一群年青诗人正是通过这本民刊,产生社会影响,并最终被主流文学接受和认可的。
四、结合北岛、顾城等诗人的创作,从当代诗歌发展的角度,阐述朦胧诗的价值和贡献 朦胧诗的贡献和价值
1、诗歌写作对“个体”精神的价值的强调。
---他们的诗歌书写的是个人化的体验,又是时代情绪,诗歌中启蒙精神、理性批判精神 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相结合,打上了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2、颠覆了当代诗歌空洞、虚伪的陈辞滥调和抒情模式,探索新的风格、语言表达方式,代表着“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强调表现自我,抒发内心感受,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模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更新了诗歌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如“墓志铭”“纪念碑”“黑夜”等意象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审美张力。
3、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创造、多元并列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为后来者提供了前行的动力和经验。
五、何为朦胧诗?
一些年轻诗人自办诗刊,印发诗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青年诗人创办的诗刊《今天》。《今天》创刊于1978年,主编北岛、芒克。共出版9期,曾发表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诗歌,1980年停刊。1979年之后,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主流文学的承认,《诗刊》《星星》《诗探索》 等先后发表这群诗人的作品。1980年8月,一位叫章明的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批评这些年青人的诗歌晦涩、怪癖,朦胧难懂,“朦胧诗”由此得名。
六、于坚是新生代诗人的代表,请以《尚义街七号》或者其他作品为例,阐述新生代诗歌的特点。新生代诗歌的特点
1.以戏谑的方式消解意象的文化内涵 2.以日常化的口语,消解语言的诗性 3.反精英、反崇高的价值取向
4.“朦胧诗”以象征、多重的意象,表达个体生命的体验,张扬人性,体现一代人的觉醒,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5.“新生代”诗歌则一反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生存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回到诗歌本身,认为“诗到语言为止”,被评论家称为“存心抹煞现象与本质的界限的倾向”,试图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七、背诵海子的诗歌《亚洲铜》
八、熟读翟永明的诗歌《母亲》
(1)简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现代文学史上的三次女性文学高潮
1.第一次:五四时期,代表作家陈衡哲、冰心、庐隐、凌叔华、白薇以及稍晚些的丁玲、苏雪林、林徽因等。
----女性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学创作,以文学写作的方式表达有关“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的诉求和个体情感经验。整体而言,这时期女性文学对于女性自身独特的经验这一点并没有充分凸显出来,只是作为五四启蒙话语的一部分,融入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进程。2.第二次写作高潮出现在新时期的80年代初。
----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又一次社会、文化、思想的重大转型时期,这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借助于思想的再启蒙、人性的复苏、人道主义思潮而产生的。
-----这时期大部分女作家还没来得及形成自己的话语方式,只能加入到社会主流话语的合唱之中,如张洁、谌容、戴厚英、张辛欣、宗璞、刘真、张抗抗、铁凝、残雪、舒婷、陆星儿,以及稍后得王安忆、方方、池莉,蒋子丹、迟子建。
3.第三次女性写作的高潮是90年代末。这一次与前两次明显不同,女性写作不是借助于整个社会文化思潮,而是依靠女性主义理论自己独立而丰厚的思想资源。
---这时期的女作家非常自觉地坚持性别立场,表现和挖掘独特的女性经验,大胆表达女性意识。她们带来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是现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
----陈染、林白、海男、徐小斌、徐坤,以及稍晚些卫慧、棉棉,安妮宝贝(1)简单分析沈苇的诗歌《一个地区》 1.这首诗歌发表于1994年。
2.这首诗歌犹如国画中的大写意,意笔草草,而细读,称得上繁复隽永。3. 这首诗歌的意象空灵、跳跃,意笔洒脱,意韵悠长。
---“太阳、玫瑰、火”三个意象扑面而来,凸显新疆充足炙热的阳光、浓郁的玫瑰香,并由此联想到新疆人热烈奔放的个性,以及烈日下炙烤的沙漠„„浪漫热烈的情调和干燥炙热的气氛被描绘出来。4.简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诗人思绪放飞得很远,想像北冰洋之白色的蓝。
蓝、白,是诗人对于北冰洋的想象,与冷暖色调新疆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着现实与梦境。这是一个颇为动人的诗歌姿态。跳跃空灵,包容了巨大的空间。
诗人进入梦境,仿佛看到鸟儿,一只,两只,三只,飞过炎热、辽阔和空寂又变幻莫测的大地,就像炎热的午后,昏昏欲睡的慵懒、倦怠、寂寥。
(1)90年代文学的总体趋势和特征
1、商业化背景下,文学整体上呈现多元化态势,既有对于大众文化的认同,也存在抵制的力量,对于人文精神的坚守。
2、雅俗文学之间,形成对立、共存与互补态势。
3、现实主义在新的环境下采取开放的姿态,得到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收敛其反叛、先锋的姿态,而其中的某些艺术形式、观念广泛渗透于90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的诗歌
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与中国诗歌会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现代诗派 现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
胡适、郭沫若的诗歌新月派的新格律诗,穆木天、李金发的象征诗。两个传统和倾向:散文化、大众化/纯诗、知识分子趣味
一、殷夫的诗歌与中国诗歌会
殷夫的诗歌与中国诗歌会
殷夫前期的诗歌多是歌颂爱情和自然的,表现青年人的孤寂、激愤,是革命转折时期诗人对革命既向往又隔膜的精神状态的表现。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殷夫的诗作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气魄,风格也越来越粗犷激越、语言趋于质朴自然。 他的诗歌代表着红色抒情诗的早期的艺术高峰。殷夫诗歌的艺术特点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现实性、战斗性,诗歌体现了革命宣传、鼓动的作用。
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急迫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形成了英雄主义的调子。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2、中国诗歌会
殷夫牺牲后,代表左翼诗歌发展方向和成就的是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的革命诗歌社团。1932 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发起,并在1933 年3月正式出版了机关刊物《新诗歌》(1934年12月停刊)。坚持现实主义方向,探索诗歌大众化。1937年4月宣告解体。
2、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诗的意识形态化,要求诗人把握和反映现实的时候,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 二是要求诗和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的主张和创作,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因为过于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通俗,以及对革命现实的表现和把握,所以许多诗作显得苍白浅陋,流于口号和呐喊。
二、戴望舒的诗歌与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1、现代诗派 1932年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刊,大量刊载戴望舒、卞之琳、冯至、梁宗岱、林庚、废名、施蛰存、何其芳、李广田等诗人的诗歌,他们的创作体现出相对一致的诗歌观念,形成一个成熟的、独立的诗歌群体。现代派诗歌也因这本杂志得名。
后来又出现《现代诗风》《新诗》等杂志,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其创作和影响达到鼎盛。
1、现代诗派 诗歌观念上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和倾向 :
一是要写纯然的诗,也就是说,延续和发展20年代末的纯诗贵族化的诗歌传统。 二是写现代的诗歌,即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情绪和体验。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1)融合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赋予旧的中国古典意象以新的社会心理内涵和新的象征意味,创造出鲜明单纯、含蕴悠远的意象,既具有古典的兴味,有体现现代的经验。如《我的记忆》《印象》。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2)诗歌中表现的感伤忧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类型,来自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的体验,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情绪和体验。诗歌中的感伤、绝望,迷茫的情绪体验就是戴望舒个人的,又是时代情绪,是身处理想、家园失落,而又无力抗争也无法摆脱的时代的青年人的共有的无奈与感伤。《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个地主家庭的叛逆者献给他的农民母亲一个善良勤劳的普通农村妇女的颂歌。献给农民母亲的颂歌
诗歌有自叙传的性质,普通的农村妇女大堰河用乳汁养育了诗人。作为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艾青的这首诗是献给他的农民母亲一个善良不幸的普通农村女性的颂歌。
艾青的诗歌创作在起点上就与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建立起深刻的血肉联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
诗人以饱含深情的诗句赋予大堰河这一普通平凡的妇女形象以丰富内涵.一个平凡善良不幸的普通农村妇女普通农民的化身孕育生命的大地的象征,沉默、善良、宽厚、坚韧。这首诗歌感动读者的,不只是普通妇女大堰河的不幸遭遇,还有作者如江河般奔涌的情感。
作者饱含深情地讲述大堰河不幸的命运,也渗透着诗人自己身世的悲慨,被亲生父母抛弃的辛酸和屈辱,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奔涌而出。艺术特点
口语化的语言,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综合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继承左翼诗歌现实性、战斗性的特点,又克服了由此带来的简单幼稚的口号、呐喊,通过大堰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对于苦难深重的土地和普通农民的真挚情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土地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诗人怎样创造这一意象?抒发了对土地怎样的情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诗歌反复出现四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苍茫、寒冷、压抑、绝望弥漫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描绘了几个意向性的画面
北方林间的农夫;雪夜的河流上的一盏小油灯,南方乌篷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的耕殖者,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艰辛、苦难、挣扎。通过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的人民和土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沉重、忧郁、悲愤的情感,表达了对于大地、劳动者深沉、真挚的爱。艺术特点
充分体现诗人独有的忧郁的诗情。
忧郁的情感体验来自个人的经历,又是战争背景下,诗人基于现实和历史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对时代情绪的的感应。特别强调意象的营造,体现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
以画家特有的敏锐感觉,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描绘这些印象、感觉时,又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思想情感和外在形象相融合,创造出形象明晰,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手推车
手推车》分析
诗歌的第一节在黄河流过的地域、阴暗的天穹暗示出辽阔、空旷的境界,营造压抑、悲哀的氛围。
独轮车的尖音企图刺破这天穹,天穹扭曲、痉挛。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暗示着除了悲哀,还有对立、抗争。通过听觉印象来写手推车,反衬出北国人民的悲哀。
诗歌的第二节主要通过视觉印象来描绘手推车,背景色彩、色调的渲染,车辙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动。
二、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1、创造了独特的意象:土地和太阳(光明)表达了诗人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人民的深爱。
2、忧郁的诗情
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和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
3、创造了散文美的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诗人以画家的艺术感觉,以诗的语言描绘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北方的大地,艰辛劳作的独轮车发出的声音、留下的车辙,象征着北方人们的苦难、悲哀和抗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1、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又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独特意象,表达了对土地、人民深沉的爱。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养育生命、承载万物。在诗人的笔下,土地是沉默、坚韧、苦难深重的,是中国农民性格和命运的象征。例如,大堰河,冰雪寒冷封锁着的土地,独轮车留下的深深的车辙。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土地意象中有感应着时代情绪。面对沉默苦难的土地,诗人心中充满了悲哀和忧郁,这种情感既来自个人经历,又与灾难深重的土地、人民联系在一起。当诗人把自己的感伤忧郁融入到宏大的时代场景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人民的深爱。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2、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新诗艺术上完成了历史综合的任务,将现代诗歌发展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艺术有机融合,标志着新诗在融合中西方诗学方面,不再向传统回归,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的发展道路。三分法,即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1966),为建国初的十七年;第二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第三时期(1976—),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四分法”: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文学。
二分法”,如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前二十七年”(1949—1976)和“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这一划分的依据是一体化形成与解体作为划分的依据。第九章 新边塞诗
新边塞诗:在上世纪60年代,闻捷、贺敬之等诗人所创造的新疆题材的诗歌,被称为新边塞诗。代表作家闻捷、周涛、杨牧、章德益、李瑜等。
80年代初期,新边塞诗真正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这些诗歌以新疆(西北地域)广袤的、奇特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风格豪放阔大,抒发了对开拓者的赞美,呼应着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新边塞诗人身份及身份认同的变化
60年代的诗人,如闻捷,身份是过路客、观光客,诗人对于新疆的想象是一种异域化。
80年代的诗人,如杨牧、周涛、章德意等,政治流放者、流寓者,仍然没有超越异域化的抒写。 90年代的诗人,如沈苇、刘亮程、秦安江等,新疆人,抒写这块土地上的生存艰辛和丰富多彩。
闻捷的诗歌创作:《吐鲁番情歌》是闻捷诗集《天山牧歌》中的一组情诗,歌颂了新时代的爱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当时诗坛所瞩目。
闻捷的诗集《吐鲁番情歌》的艺术特点:
1、把爱情生活和劳动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青年男女崭新的精神和爱情观,是这组情诗的主旋律。
2、通过单纯明朗的艺术形象,揭示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心理、情感变化。
3、有人物、生活场面和情节,具有小叙事诗的基本因素。
4、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四篇:轻叩诗歌的大门复习资料
轻叩诗歌的大门复习资料
1、连线
《采薇》
唐诗
白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词
辛弃疾
《天净沙·秋》
元曲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四言古诗
叶赛宁
《白桦》
外国诗
杜甫
《春夜喜雨》
现代诗
《诗经》
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②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③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④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⑤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⑥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⑦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
8、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10、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归来。
12、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你都搜集了哪些诗歌?把搜集到的诗歌分类整理一下,填入下表。
类别
诗歌题目
作者
名句
写
景
诗
送
别诗
思乡诗
咏物诗
☆ 我把搜集到的写景诗又按季节进行了分类
类别
诗歌题目
作者
名句
有关春天的诗
有关夏天的诗
有关秋天的诗
有关冬天的诗
☆我要把我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
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诗歌是
写的,诗歌内容如下:
我推荐这首诗(词)的理由是:
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一)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二)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华。(白朴《天净沙·秋》)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志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给人 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
”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一句 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倒霉的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奴——贾岛,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诗囚——孟郊,诗佛——王维,诗骨——陈子昂,诗豪——刘禹锡,诗狂——贺知章,诗杰——王勃
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___”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⑴ 悲伤。
⑵ 伤悲。
⑶ 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___。
⑴ 似曾相识鸟归来。
⑵ 似曾相识雁归来。
⑶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___。
⑴ 曹植。
⑵ 曹丕。
⑶ 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___”。
⑴ 阴山。
⑵ 边关。
⑶ 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___。
⑴ 花重绵阳城。
⑵ 花重锦州城。
⑶ 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___。
⑴ 《游园不值》。
⑵ 《春望》。
⑶ 《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___的诗句。
⑴ 王勃。
⑵ 李白。
⑶ 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是文天祥的诗句。
⑴ 汉青。
⑵ 汗青
⑶ 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___。
⑴ 因为。
⑵ 坐下
⑶ 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___。
⑴ 多少楼台烟波中。
⑵ 多少楼台风雨中。
⑶ 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___的诗句。
⑴ 王维。
⑵ 王之涣。
⑶ 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___。
⑴ 张养浩。⑵ 马致远。⑶ 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__
⑴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⑵ 王昌龄《出塞》。
⑶ 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___。
⑴ 春色。⑵ 梨花。⑶ 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___的《无题》。
⑴ 李贺。
⑵ 李清照。
⑶ 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___。
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⑵ 《登高》。
⑶ 《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___的词句。
⑴ 岳飞。
⑵ 辛弃疾。⑶ 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___。
⑴ 红色。
⑵ 花。
⑶ 树叶。
19、“海上生明月,___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⑴ 天地。
⑵ 天下。
⑶ 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___的《别董大》。
⑴ 高适。
⑵ 岑参。
⑶ 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___。
⑴ 李延年。
⑵ 李龟年。
⑶ 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___的诗句。
⑴ 李煜、柳永。
⑵ 柳永、李清照。⑶ 李煜、李商隐。
诗词故事——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回王勃,请他补上。派去的人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里是个空(kòng)字呀!”王勃说:“对呀!是‘空’(kōng)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大家听了都连称:“绝妙!奇才!”
第五篇:轻叩诗歌的大门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复习
一、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4、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5、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7、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
二、使用动物名称填空。
1、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3、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归来。
5、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古诗应用题
三、选择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___”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 悲伤。B 伤悲。C 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___。
A 似曾相识鸟归来。B 似曾相识雁归来。C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___。
A 曹植。B 曹丕。C 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___”。
A 阴山。B 边关。C 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___。
A 花重绵阳城。B 花重锦州城。C 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___。
A 《游园不值》。B 《春望》。C 《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___的诗句。
A 王勃。B 李白。C 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是文天祥的诗句。
A 汉青。B 汗青 C 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___。
A 因为。B 坐下 C 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___。
A 多少楼台烟波中。B 多少楼台风雨中。C 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___的诗句。
A 王维。B 王之涣。C 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___。
A 张养浩。B 马致远。C 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__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 王昌龄《出塞》。C 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___。
A 春色。B 梨花。C 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___的《无题》。
A 李贺。B 李清照。C 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___。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 《登高》。C 《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___的词句。
A 岳飞。B 辛弃疾。C 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___。
A 红色。B 花。C 树叶。
19、“海上生明月,___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A 天地。B 天下。C 天涯。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___的《别董大》。
A 高适。B 岑参。C 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___。
A 李延年。B 李龟年。C 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___的诗句。
A 李煜、柳永。B 柳永、李清照。C 李煜、李商隐。
四、诗歌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