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哈尔滨第十一中学 周新宇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戏剧常识,把握戏剧冲突,分析戏剧语言、人物形象。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二、说本课
四幕剧《雷雨》描写的是周、鲁两家八个家庭成员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曹禺谈到他的写作意图时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本文节选第二幕。第二幕有两场戏,第一场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再次地相见。第二场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相见。戏剧冲突组成了戏剧的结构。所以我打算从戏剧冲突入手来学习本课。对于戏剧的冲突有很多种解释:
1、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2、黑格尔强调戏剧冲突各种目的与性格的冲突。
3、布伦退尔把戏剧冲突看成意志冲突,即人的意志与神 秘力量和自然力量的冲突。
4、劳森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申为社会性冲突。他指出人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社会环境不断对人们发生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印象并产生“采取行动的欲望”。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的教学核心定位通过把握戏剧冲突,通过揣摩语言来了解人物性格形象。本课的矛盾冲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人——他人冲突 人——自己冲突 人——自然冲突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由于我们的课文是节选,所以在展现人物性格形象方面是不够全面的。倘若学生不了解其他剧幕,而对剧中人物做一切断章取义的评价,不能不说成是一种遗憾。所以做好充分的预习,多查阅一些资料是极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传统方法: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潜台词。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2、主题特色:影视配音。我截取的视频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后的一段对白。我设臵这个环节有如下原因: 第一,本课是戏剧,而戏剧就是需要通过表演形式来展现人物的。我们的这节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实现表演这个教学目标,于是我就想到了配音这个替换方式。
第二,学生只是在文本中找语言,而没有身临其境地体会,效果恐怕要打折。更何况视觉与听觉的同时调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所以设臵配音环节是锦上添花。
第三,我擅长主持表演。请学生配音,如果读得好,我可以做适当点评;如果学生读得不理想,我也可以示范,算是人尽其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别林斯基认为:“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不可克服的这样爱之间的冲突、斗争。”黑格尔也说:“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作剧艺的对象。”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雷雨》这部作品的悲剧冲突是怎样构成的。
设臵这样的导语,开门见山,重点突出。
(二)介绍冲突的定义以及各种解释。
(三)请学生总结第二幕都有那些冲突。根据学生的答案,教师归纳出冲突的三种类型。设臵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便微观分析。
(四)对各种冲突进行分析。本环节要详略得当。
1、看看人与自然的冲突。要求学生找出关于环境描写的句 子,并说说作用。
例如: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地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
解读:身处郁热几乎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人不由得烦躁。这天气是人的心态的一种表示,更让读者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天气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渲染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同时对情节的发展也起这推动作用。在此,还可以设臵一个问题追问学生:作品中关于天气的描写是否有其它作用。因为天热,蘩漪打开窗户透气。正因为窗户开了,周朴园才会让下人去关窗户。而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至此,人物的出场顺理成章,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
2、分析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冲突,这是本课的重点。伴随着鲁侍萍将窗户关上的那一刻,周朴园觉得眼前的这个人似曾相识,于是本幕中最精彩的一段即将上演。
(1)、观看视频,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直观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电影中的台词和剧本中的台词在顺序上略有不同。顺序不同是为了拍摄方便,本次分析暂时不予考虑。
(2)、讨论: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语气与之前的语气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身份、地位、性格有关系吗?
解读:这个问题的研讨对把握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学生会通过筛选信息、前后比较等方法得到一部分答案。此刻我打算抓住 其中几句话来深刻挖掘人物形象。起初,周朴园想鲁侍萍深情地打听所谓“梅小姐”的事情,似乎证明他几十年一直不忘旧情,朝夕怀念侍萍。待到他发现怀念的人没有死,就在面对面交谈时,立即严厉呵斥“你来干什么”。这句话表面执行的言外行为是询问,实际上间接的言语行为是质问,隐含的语义是:你想敲诈我吗?当他听了侍萍的回答后,他以为一定是有人指使的,他这样怀疑这样问是有依据的。在19页最后一行有明确的语句“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所以他怀疑,侍萍到周公馆来是鲁贵安排的,于是,周朴园继续声色俱厉地问:谁指使你来的?这一问一答含义极其丰富,展现了周朴园一场剧烈的内心变化。他害怕侍萍的存在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和实际利益。当得知侍萍是自己来的,他放心了,但还是认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门的。因而有冷酷无情地说了一句:“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其言外之意是“那么,你究竟想怎么样呢?”周朴园的这三句话命题不一样,但是要表达的言外行为却都是探听侍萍的口风,考虑如何摆脱这个麻烦。其言后行为却不如他所愿,反而激发了侍萍三十年郁积的悲愤。周害怕事情传出去有损体面,于是连续用了三个不同的命题内容执行同一言外行为——请求。“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周朴园让侍萍不要重提往事,接力稳住她的情绪。等要问的都问了,要知道的都知道了,周朴园完全放心,于是解除一切顾虑,赤裸裸地露出本相“好,你现 在要多少钱把!”至此,周朴园老奸巨猾,深藏不漏的伪善者面目被勾勒得淋漓尽致。
周朴园的情绪变化是:惊愕——严厉——冷酷——安抚 鲁侍萍的情绪变化是:伤感——悲愤——怨愤——平稳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周朴园语言的前后冲突,鲁侍萍自身变化冲突将本幕剧推向高潮。可以看出来在这一场戏中,周朴园是占有主动权的,他的情绪的变化引领着鲁侍萍的喜怒哀乐。三十年前是他决定了鲁侍萍的去留,今日相见,鲁侍萍想见儿子的愿望依然还得由周朴园决定。“痴心女子负心汉”,曾经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3)、经过探讨,让学生配音朗读。(4)、探讨:鲁大海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冲突可以做简要分析,但是依然要明确周朴园明明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二儿子,确要将他开除。鲁大海揭露周朴园在矿上雇佣警察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从前在哈尔滨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危险淹死2200个小工,骗取保险金大发横财。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冲突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范畴,而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斗争内容。
(五)探讨: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解读: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是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体现。周朴园这个人的性格复杂,不是一句爱不爱就能解答的。周朴园这么多年一直保留这旧家具,熟记着侍萍的生日,保持着关窗户的习惯,连穿衣服也爱穿旧的,这应该不是装出来的。我想,对于曾经的、年轻的、美丽的侍萍他是爱的。而且有些语句可以作为佐证:
1、当侍萍生了两个儿子被赶走后,周朴园也不是完全同意的。这从“你们逼着我……”“你们老太太……”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周朴园的妈妈影响了这桩婚姻。
2、文中提到“生了第二个儿子,才过了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说明侍萍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她还沉浸在爱情的甜蜜里,她还沉浸在做母亲幸福里,一切突然就变了。但她的沉浸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而一定有周朴园爱的结果,这是潜台词。
3、当侍萍出现后,他签了一张支票并表示可以先拿去用,并算是弥补一点罪过。如果不爱,何谈弥补?如果不爱,何谈罪过?
4、在尾声中,他将周家住宅改成了教会医院,看望已经成了经生病的侍萍和蘩漪,言行中更是透露出深深的愧疚和悔意。如果不是因为曾经爱过,又哪里来的忏悔呢?
5、在第四幕中,他再三叮嘱仆人,把钱寄到济南去,给一个姓鲁的人。他拿着侍萍的相册不放手,对蘩漪说:“后天搬家,我怕掉了”这都是爱的表现。
有人认为这些都是虚伪的表现,如果真爱,为什么侍萍出现了,他首先说的是“你干什么来了”“谁指使你来的”之类的话,而不是“你过得好不好”“我想你”之类的呢?这便是本文隐藏的一个极好的冲突:爱情情节和阶级意识的纠葛与冲突。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故事大约发生在1893年,距离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将近三十年。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 萍的爱情是在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还是相当严重的时代发生了。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他们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必然遭遇悲剧。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是被另外一种力量剥夺了,不是周朴园自己的喜新厌旧,这无疑给周朴园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所以周朴园无论是保持旧家具,保持旧习惯还是记得生日,摆放侍萍相片,其实都是他潜意识中的“侍萍情节”在起主导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某种经验如果在短时期内,给大脑提供强有力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应付或适应,从而使大脑能量的分配方式受到永久的干扰,我们把这种经验成为创伤经验。”“创伤经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创伤经验造成造成了周朴园的“侍萍情节”,而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被这个“侍萍情节”所支配。所以我说对于侍萍,曾经,是爱过的。
周朴园在与侍萍恋爱时就是周公馆的一个少爷,喜欢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的一种本能。所以,当爱情遭遇来自家庭的阶级意识的强烈干预和反对时,他屈服了。这真是他内心纠结的所在。当他进入社会,他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中国人进入社会角色的标志就是结婚,“成家立业”的概念就是最好的说明。而周家大少爷的身份表明他是要继承父辈事业,担当支撑大家庭的使命的。所以周朴园的爱情悲剧就发生在他由一个单纯青年向社会角色转变的环节上。
伴随着家业的发展,这种阶级意识是越来越强烈的。虽然他爱侍萍,但是身为下人的侍萍是绝对无法和他平等的。他能接受 三十年前的侍萍而不能接受现在的侍萍是因为那个只存在于他想像之中的侍萍是没有阶级性的,现在的侍萍则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他接受不了。所以,当他看到侍萍时,表现出的冷酷、警惕、严厉也是意料之中的。
(六)结语: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两个家庭,八个成员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第二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雷雨》选自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6课,这是一篇老课文。这一组课文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本文描写的是夏天大自然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景观,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准确,语言自然朴实,富有张力,插图优美,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想象,有助于学生借助图文识字、朗读,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无限乐趣。
二、说目标:
1、正确认读“压、蝉、垂、户、扑”5个生字,学写“雷、乌、黑、压、垂、户、迎、扑”8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借助图文的阅读,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四、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第三篇:《雷雨》说课稿专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身边悠扬的蛙鸣,这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用字精炼准确,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极富表现力的文章。
本课时是《雷雨》教学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课文,体会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再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手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本课的重点是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体会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积累了不少与本科有关的素材,比如在之前就下了一场雷阵雨,我特别叮嘱学生观察了一些景物,这是本课学习的有利因素。另外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都能掌握本科的生字和新词,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三、说教法
二年级学生年纪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力的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通过一些演示,让学生体会本课动词的奇妙。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多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
2、趣味游戏性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中领悟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学雷公公的声音呀,学青蛙的叫声等,每一个孩子都很愉悦地参与其中。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之美
首先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发挥一定想象进入本课的学习。
2、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以“开火车”形式读词语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把词语读“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活”。
3、欣赏感悟,体会感情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图片,并带有对句子、对词语的分析,让学生在欣赏中领取本课中用动词的奇妙,从而体会感情。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4、在品词、品句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以上说课实属管见,诚望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不吝帮助。
黑水县木苏乡中心校
陈国蓉
2015年4月8日
第四篇:雷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雷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教材分析,我将它分为四个层面(1)教材地位与内容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本单元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且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诵读中感知、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锻炼。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语文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又要感受到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识记常识,感知情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2.理解题目的象征意义。(2)能力目标: 1.赏析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特点。2.体会作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3)情感目标:品味丰富的潜台词,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的戏剧知识整合,还能达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在过程,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得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品味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揣摩丰富而又深刻的潜台词。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采用了诵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协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朗读学习法、阅读欣赏法、讨论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开发。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下面就请各位评委同我一起进入课堂,也就是本次说课的第四个环节:教学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共设置四个环节总结成四个字:引—读---议---结
(一)、首先导入新课。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话剧《雷雨》,请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读)这个环节我分为三个过程(5分钟)(1)学生自由读(2)分角色朗读(3)提出问题,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整体感知(5分钟)请学生复述《雷雨》故事情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整体上再次把握故事情节,也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四、精讲拓展(议)(20分钟)
1、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后,提出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学生讨论后往往会形成三种意见真心说,资本家本质说,两者兼有说。
2、接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是第一组真心说展示他们收集的证据,教师总结 第二组资本家本质说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真心、真情,但是当侍萍奇迹般的站在他的面前时,周为什么害怕、恼怒、赶她走?”来引导学生寻找证据 学生展示好后,教师总结,根据周朴园的六次发问发现他的内心变化,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厉害冲突中 第三组两两者兼有说。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年是真的,而如今这份感情又变质了呢?学生收集证据。教师总结,真心说:温馨派,资本家本质说:现实黑暗派,个性化的台词,丰富的言外之意。对三组学生的收集成果给予肯定,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和删取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潜台词,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五、活动引领 总结归纳----(“结”)(3分钟)让学生总结:以“雷雨”为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可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来总结。
六、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力,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七、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在欣赏话剧的基础上,阅读整本《雷雨》原著;
2、排练课本剧;
3、准备辩论赛。正方:真心说; 反方:本质说。这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本堂课以话剧《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比较为导入,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深切地体会到教师需要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了解各种学生,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真正的感悟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理。
2、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3、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日后的努力提高,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基于本册的目标,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及会写“垂”这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想象有感情朗读课文。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以及词语;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会读含有动词的句子,通过声音高、低,表现雷雨前的景象。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模式: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走入文本,朗读感悟
四、指导写字,综合练习
五、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第五单元是描写大自然的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关于雨你都见到过哪些?(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8课——雷雨。(齐读课题)在开始导入时,我从单元主题入手,直接和孩子们交流雨这个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从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画出生字;接下来认识生字,识字教学是本课教学重点,我运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
2、课件出示词语,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
3、出示生字,领读,交流有困难的生字。
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
5、变换语境读。
(三)、走入文本,朗读感悟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再写了
,最后写了。
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描写的。重点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充分感受雷雨前的“静”。采用‘图文结合,朗
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蜘蛛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预设1.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乌云”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重点指导‘压’,入情入境的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2.蜘蛛垂下来的理解,肯定有困难,用文字解释比较复杂,利用图片,加实物的效果,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蜘蛛是怎么垂下来快速逃走的,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情境进行句子朗读。
预设3.用“——越来越——”说话,这个句式不是难点,而是对知识的复习,学生在以前接粗过这个知识点,相对容易,加上我用“小鸟,国旗,船”的图片给学生提供素材,学生大多发言积极,比较有自信心。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学习课文1、2、3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1)明确雨前、雨中、雨后三部分以后,指导学生如何圈画,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请你用“———”画出来,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请你用“~~~~~~~”标出。(3)学生汇报,教师贴出正确答案。
(4)朗读引导:雷雨前的这一部分,给你什么感受?(闷热、害怕、紧张)课文哪个句子和词语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再读读找找,先找好了举手示意老师。
Ⅰ、指导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指名朗读,评价。
重点体会“压” Ⅱ、指导朗读:“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随文识字:“垂”: ①读准字音。②理解字义。
③教师补充通过字源字理帮助学生记忆生字,体会中国的汉字有趣。④感情朗读。Ⅲ、指导朗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声音的变化。(5)完整地读1-3自然段一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象。(6)配乐引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小结写法。
(四)、指导写字,综合练习指导书写“垂”。垂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垂字横画较多,并且长短不同,1、出示生字,指导笔顺。
2、仔细观察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横向笔画很多,横与横的间距,竖与竖的间距都要相等)
3、教师范写并讲解:要想写好这个字,定好主笔竖在竖中线,第二个横在横中线上,第三个横最长。
4、仔细看好,想想同学和老师强调的笔画,请同学们工工整整地写一个。
5、同桌对照修改再写一个,争取比第一个写得好。(五)、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五、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来
18、雷雨(图)(字)乌云
压 叶子
不动 蝉
不叫 树叶
乱摆 蜘蛛
垂
逃 闪电
亮 雷声
响
六、课堂评价 评价方式:
1.注重语言评价与情感激励和动作的评价的有机结合。
2、关注个体差异,予以创新百变的评价。
3、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资源开发
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不同形式的资料: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词语卡片、视频、动画、学生资源。
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