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1:3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作性。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后完全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一番[1]。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但可以让他们来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4]。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4]。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出示第⑶题: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因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好。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6]。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逐渐体会到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7]。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科学时代.2006(7).117-117

[5] 吴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8).25-25 [6] 邓友祥.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小学数学教师.2005(6).68-76 [7] 姚锡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福建教学研究.2003(3).47-47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张树有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时代发展,价值取向更易,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也不断变革。在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下的传统教学评价从功能、内容、方式和评价主体上都显示出一元化的趋向。首先评价功能重甄别,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为此,评价就要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其次评价内容重知识,传统评价侧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样往往导致重知识,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再次,评价方式重笔试,传统教育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依据为笔试所得的分数,缺少体现现代评价思想的新方法。另外,评价主体重教师,传统教学师道尊严,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掌握评价学生的“生杀大权”,导致了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的价值。传统教学评价把许多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因素都摈弃至视野之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精神。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被确立后,传统教学评价欲益显出弊端。教学评价的主旨必然从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回归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教学评价也必然要走出“一元化”的藩篱,迈进“多元化”的世界。它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决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评价不应成为“筛”,而应成为“泵”,所以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积极导向功能,另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展示激励功能。现代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其二,反思总结功能。现代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这将有助于养成个体建立反思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其一生受益。其三,记录成长功能。现代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可以较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评价注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数学评价关注人本身,与人的丰富性相适应,评价内容也应是丰富的,除了传统的一些评价内容外,还应注重以下内容:

1、多一把“过程之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有意义但学习过程本身就具有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远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经历一个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特设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过程。所以评价要到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如何?数学思考的过程又怎样等多方面内容。如在“测一测,你能将实心球投多远”?这一活动中,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地提出测量的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上述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

2、多一把“情感之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是否旺盛,有无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否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善于通过引导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如,对数学兴趣极高,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同学,即使成绩不是出色,也要高度表扬,对具有相反特性的同学,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一瞬间的“闪光点”,激发其情,如下面几句评语:“今天你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棒!”“你今天像个数学家一样很有探索精神”。

3、多一把“个性之尺”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育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致力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品质。”现代教育要抛弃模式化的培养方式,不要求千人一面。首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改变以往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如,设计的问题要求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其次,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倡有差异地发展,所以评定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90分与90分不同”,也就是即使学生所得同样的成绩,也要依照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态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评定。

4、多一把“实践之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此,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实践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或靠题海战术取得的熟能生巧的解题技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具现实意义的、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对同学喜爱吃的水果进行系计,设计安排一次茶话会”、“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园”等。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发展。

1、优化“笔试之尺”

笔试仍然是评价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试评价应把学生引向:要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而不是机械做题,要开放思想而不是满足于一种思路,笔试评价需要改革试题的内容与形式,塑造生动活泼的真面目,使学生不再惧怕它“冰冷无味”的旧容颜。试题内容要具真实性、情境性。传统试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而教育价值更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可考虑一些开放问题与综合问题,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可用文字式、图画式、表格式、操作式等。

2、融合“多种之尺”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除笔试之外,还可采取口试、课题活动,日常观察等等,下面着重介绍四种评定方式:

①档案袋评价。档案袋(或称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它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应用档案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为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很多有关儿童的重要信息。档案袋十分注意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档案袋,可以参与档案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他人分享,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档案袋评定要注意三个问题:收集学生作品样本的代表性、评价标准的说明和档案袋的运用范围。例如,在对小学第二学段综合应用部分进行评价时,学生可利用档案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

②延迟评价。数学教学的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延迟作出评定的方式。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延迟评定”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延迟评定”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③合作评价。我们在重视学生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的同时,还要倡导学生在评定中的小组合作方式。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臵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索,使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这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现代评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这种评价方式称之为“合作式评定”。

④体态语评价。评定方式可以日常化、通俗化,如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或制止的表情,点头或摇头,都属于教育评价,我们提倡这种体态语评定,它使学生感到随和亲切,有“润物细无声”之效。每种评价方式各具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如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习态度,从档案袋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合作活动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等等。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教学评价应使评价主体与客体从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消解“评”与“被评”的矛盾,并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

首先有教师“持尺”。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其评价实质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掌握一些评价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再有学生“持尺”,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功能,如档案袋评价方式就给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的机会,“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评价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独立自主的人”评价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自己“持尺”,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自主意识、反省意识和交往意识,并能培养其合理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有“第三者”持尺。若把教师、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当事双方,则可把家长、社会有关人员统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三者”,充分利用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评价能使教师、学生更清醒地反省、评价自己,如在档案袋中可装有家长评价的内容,平时可通过家长开放日、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一些“第三者”的评价。一旦评价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员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持尺人”不再单一时,评价将更科学、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克龙巴赫在《通过评价阶段教程》中强调“评价的最大贡献就是确定教程改进的方面。”斯塔弗尔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能多出一批好学生。只有让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走向了多元化,才能使教学评价真正获得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寻乌县城关小学 钟菊珍 手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古人曾经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关注研究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臵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我们知道积极地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学生的提问中,比一比谁的问题提的好,给他们一句鼓励的语言或者给他们一次热烈的掌声,就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例如,教师在教学“分苹果”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你看到了这个题目想问点什么?教师一一出示后,再追问:对以上分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1)要怎样分?(2)为什么要这样分?(3)还可以怎样分?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挑选问题探索,研究,最后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反思,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我们原来学习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前进与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提问,势在必行。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方式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方式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四、合理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探索

新课改下,对教学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数学教学因其特殊性其教学方法也就区别于其他学科。数学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中可以得出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破除以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更应紧跟是时代的步伐,通过新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按照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反观现今数学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填鸭式教学应用在数学教学上便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达到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只是一味地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放弃数学的学习。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重视对学生实施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指导预习应注意运用虚实相生的策略,预习必须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预习不能过粗,必须能够“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要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对某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预习不宜过细。预习必须能够“走出

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便难以释怀,从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这便背离了预习的基本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更关注的应是准确提出问题。并且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自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发挥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师的压力作用:教师要督导 自学、鼓励 自学。教师的推力作用 :教师要表扬 自学效果好的同学,给 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创设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拉力作用:针对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2.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挖掘知识的情感因素,可较快形成对新知识的猜想,促进知识的类 比迁移。充分掌握这些已有经验,巧妙创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实现知识主动建构的保障。按照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课堂上坚持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 ;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三不讲是:已学懂的内容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 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

3.课后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将听课中的要点、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做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载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这些都便于今后复习巩固、消化记忆、加深理解,为新知识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以及相互交流,拓宽视野,课后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写小论文,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总之,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要载体,学习是他们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学习绝对不是简单的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依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去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的意义无法通过直接传递实现要靠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学习,自己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主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从而产生异中求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的见解,让学生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所为,主要不在于“讲

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主动性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

1.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设置合作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合作模式,形成宽松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合作层面,提高学生的合作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教师在学习小组合作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引导,维持小组的合作气氛,关注学生的合作心态,并适当调节学生的合作心理,特别是要鼓动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合作活动。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2.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要进行数学合作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3.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鼓励和扶持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让每个参与者以恰当的形式表达想法,通过一定的心智活动去调动思维,共同讨论,共同发展。同时数学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数学合作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其中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者思路,又要虚心细心听取别人的想法,耐心学习,当合作同学想不起来时,学会耐心等待。在数学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利他之心,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四、合理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标

数学练习,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和常规的测试(如小测验、单元测试)等。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还是单元测试,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发展,它是一种载体,载有思维方式,解题技巧,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丰富的内涵。

1.练习是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流程,反省学习策略,学会学习的载体。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习题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2.练习是学生经受磨练,自我激励、获得成功,产生情趣的载体“凡事皆教育”。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与追求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

3.练习是产生不同想法,提出不同观点,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他们在数学实践中都曾经积累了一定的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有关的问题,事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和估计,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应付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

2.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充分地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答案,要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启迪彼此的思维。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中,分析他们的思路,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引导前进。

练习是静止的,如果教师为练习而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练习中载体价值的。只有我们本着一切为孩子发展的宗旨,充分挖掘练习中的丰富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新创新,才能实现育人目标的多元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实践中学、探究中学,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008.082、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53、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54、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5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

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2009-01-0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④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是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世界之窗”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在生活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常受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东曲国岱杨爱华 摘要: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黄泥河小学高艾玲【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在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兴趣是最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数学 杨秋玖 “上数学课好累啊!”“数学真是伤脑筋的学科!”……为什么学生们会出现学习数学无趣,甚至是感觉上数学课就是煎熬的情绪呢?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