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

时间:2019-05-13 21: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论文》。

第一篇:历史论文

生命是短暂的,消瞬即逝。好比天上的流星,来去匆匆。徒留那道光辉的路线,在不久之后就会黯然失色,接着消失殆尽。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那么另当别论,人就是为了奉献而活着的吗?我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因为生命是自己的,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来把握。我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也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我不会为了一世伟名而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想必,大家也认同我的观点吧!生命只有一次。就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不能虚度了他。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活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只要这一生是快乐的,那么在生老病死的时候就会无怨无悔

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意义在我心中却竟然如此伟大。

对于植物来说,积蓄力量,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但是对于非洲南部戈壁滩上的伊米小花来说,用五年的时间来换来两天的灿烂,却是小花生命的意义。

伊米小花只有一条细细长长的根,五年前在地底扎根,而在五年后的春天,伊米终于利用这五年来积蓄的力量,钻破了硬土,在这荒凉的沙漠中绽放。虽然没有人注意过这种四色的伊米小花,但是它依然为这凄凉的戈壁滩增添了勃勃生机。

听到这里,我有些惊异了,五年,这是五年这五年来意味着什么?五年间,伊米小花的根须遇到了黑暗,遇到了坎坷,遇到了没有水、没有养分的土层,但是它毫不气馁,依旧在地底扎着根。

是呀!这种品质,这力量一定会打倒所有面前的困难。我相信,伊米小花积蓄五年的力量决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我能行,我能冲破种种困难。”或许在伊米小花的心中,他心里想的不是美丽,而是一种非凡的气质。如果他只是想为了开花,那是决不可能的!因为,比起那玲珑精致的桃花,比起那典雅高贵的玉兰,在比起那婀娜多姿的荷花……那伊米小花又怎能发挥得了它的美丽呢?

伊米花,这是一种对生命无悔的小花,是一种生命奇特的小花,就在这伊米花的色彩中,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的背影。就像当代神农氏袁隆平一样,面对着种种困难,他并没有退缩,终于造就了第一株杂交水稻,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

或许有人会说:“伊米花多不值得呀!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多多休闲啊!”但是,如果人们照此观点去生活的话,对于这美好的社会来说,更多的,则是来自人们的崩溃,而对于个人来讲,则是更多的碌碌无为。如果你想在未来得到许多休闲,那就必须创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愿意在未来得到更多的休闲吗?

面对着这株小小的伊米花,一定会有人唉叹伊米花生命的短暂,但是,伊米花的精神却永远传递在我们心中,永远永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思考过很长的时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我曾跟好多哥们儿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嗤之以鼻,或者给些不三不四的回答,大家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问到一个同学,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细细想来,我们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从我们出发的,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然而,生命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任何我们所谓“活着”的“东西”(暂且称呼为东西了)都是具有生命的。把思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对于所有的生命来说,活着就是其意义。如果死了,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既然生命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任何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活得更好!这是我后来思考得到的答案。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维持生命意义的必须的物质,否则便会活的不好,直至被优胜劣汰,失去生命的意义。

然而,所有生命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吗?答案是:否!这也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的最大差别!对于动植物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全部是物质,越是低等这一特点就越为明显。但是对于人来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当时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是表达不清楚,直到学完了心理学,才突然有了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首先,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一点人是与动植物相同的。

2、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

3、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

4、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这些知识又给了我新的启发,并且与我曾经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很像。当然,对于有些高等的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也有类似的需求,但是它们全部都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象人一样去主动的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努力锻炼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安全的需要那是出于生命的本能;狼群有地位的需要;狒狒家族有等级的划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有人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于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那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与一棵树,一只鱼,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要想让生命有价值,就要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要有融洽的社交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要实现自我的抱负为所有的生命有所奉献。

所以,对于人来说,除了活着,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做一个有丰富感情的人。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第二篇:历史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崔振朋

学号

2010610467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

李先明

职称

教授

2014 年 5 月 21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4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4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4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的增加······································· 5

四、甲申易枢引起中央政治变化········································ 6

五、戊戌变法中满汉实力的变化······································· 6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7

七、结论··························································· 8

八、致谢··························································· 9

九、参考文献······················································· 10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 崔振朋

指导老师:李先明

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

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关键字:晚清 满汉矛盾 政治斗争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Chinese

politics

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Cui Zhenpeng

Tutor

Li Xianming

Abstract: When Qing along the bright system, after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rapid Ming Dynasty quite complete cabinet six nine chief ministers systems changed into oneself to use, and afterward continually improved to develop, was finally clear a dynasty, the only two points have not changed first, the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two-track system of official organization;second, the eight banner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stationed.(Quoted from Zhu Weizheng stress modern history 43 pages)this main reason was Qing Dynasty is the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minority has the deep feelings of distrust to the Han people, this was in charge in each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of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o exist in our country history, but actually displayed the acme the clan and tribe politics in Qing Dynasty, a native of Manchuria wa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each aspect of state power, after may simultaneously be in charge of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putrefication speed of bannermen children was also fast enough, Manchu “intrepid gas lost, the ignorant nature has not changed”(Liang Qichao: “By Political reform

Must from Putting dow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Beginning”, “Drinks Icehouse about Collection the Anthology” 1st volume, p.78), whe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econd Opium War collapsed at the first blow, Qing Dynasty has to appoint Han Chinese outside bureaucrat Zeng Hu Zuoli et al.to resist in the barbarian the even rebellion, the Han Chinese bureaucrat influence rapidly will rise from now o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also suddenly to rise contradictory, after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tensified, when to the Qing years constitutionalism Han Chinese gentries after petitioning to be rejected, was several times irreconcilable, bu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not far.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Han

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3](p3)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是康乾盛世刚一结束,嘉道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等大大小小的起义便起来了,而南方的天地会则继续兴风作浪,这时汉族地方士绅的团练已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朝中,清初的开国功臣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满清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清取得江山后,这些汉人的异族人身份便凸显出来,遭到朝廷处处防备。后来的李光地、张廷玉、陈世倌、汪由敦等汉臣才能出众忠心耿耿,可是仍由于汉人的身份仍被视为异族而得不到信任。等到嘉道年间,满族势力衰退而汉臣势力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汉满势力真正消长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也是一场满汉矛盾激化的起义。在洪秀全的几本宗教著作中满人成了丑恶的阎罗妖,他呼吁所有皇上帝的子女团结起来推翻阎罗妖的统治建立太平天国。这些话如今听起来可能感到幼稚,可是之所以能激起广大底层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就已经说明了当时满汉矛盾的尖锐。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坐视太平天国军壮大席卷半个中国。眼见江山易主,清王朝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地方

汉族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在胡林翼左宗棠的人的帮助下克服地方官员的排挤,克服无钱无粮无人还受地方官僚排挤的困境,组织训练出湘军,并逐步站稳脚跟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镇压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曾左李等汉族官僚虽挽救了清王朝却也功高震主。而原本清王朝实行的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模式,与这套模式配套的是中央的繁政与地方的简政,中央的多权与地方的少权。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地方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权都尽可能的被剥夺,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均有专折上奏之权,从而达到相互牵制,而地方的税赋则全部上缴朝廷具体地方支出再由朝廷反拨下来。而用人权上,地方稍大点的官员任命小到知县都要经过吏部任命,地方顶多有个推荐权。军权上,地方督抚无调兵之权,一切军队的调动都要经过中央。而经过一场太平天国战争,这种政治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首先,八旗、绿营在这场战斗中已显示出了难堪大用,曾、左、李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湘淮军成为国家的国防军队执行对内镇压对外抵抗的任务。而湘淮军的建军机制却是模仿明末的戚家军,兵为将有将倒兵散,多招同乡之人利用同乡情谊和儒家规范形成一种强力的恩主关系。其次,有兵无饷也是白搭,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形成的厘金制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有可靠统计显示厘金在后来逐年增多,逐渐超过关税成为仅次

[4](p12)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赋。”其次,清王朝在天平天国战争中变更原来的税收制度为向地方摊派制,也就是地方只要交够了朝廷的派额剩余的税赋就归地方支配。最后,经过这场战争,地方督抚的用人权也大大增加。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原来与督抚平级逐渐变为了督抚的下属,而地方的人事任命也基本由督抚掌握。同治年间,“全国之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仅在攻下天京的前四年(1860年-1864 年)中,湘军集团便有计二十一人被任命为督抚,其中被委任两次者三人,三次者四人,另有曾国藩等三人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5](p34)汉族官僚势力急剧膨胀深深招了朝廷的忌,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疑惧日深,一方面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牵制,如培植不同的派系使之相互牵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南北清流相互排挤争斗朝廷则负责维持各派平衡来稳定政局。派系之间的争斗对中国随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治朝还开启了”亲王政治“来加强满人对权力的控制。可另一方面,进入末世的清王朝不得不倚靠这些地方汉族官僚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与增加

在随后展开的以地方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矛盾逐渐被激化。这场统治阶级上层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中汉人无疑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兴办洋务也主要就是几个地方督抚积极,而中央政府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谈不上积极支持也不能说积极反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通过这场洋务运动,地方汉族势力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充实了实力,权力大大增加。他们不仅作为封疆大吏主导着一方事务,且朝廷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洋务运动后期形成了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李鸿章作为汉人,其权力之大是空前的,不仅控制着大清最强大的国防力量————淮军和北洋舰队,而且又身为地位最高的总督————直隶总督几十年还控制着大清的外交。而在满人中满口胡柴的顽固派为数不少,极富政治手腕的叶赫那拉氏则玩起了政治平衡游戏:利用汉族官僚内部的派系之争达到牵制制衡,如利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利用清流张之洞等人来牵制李鸿章,利用湘军

来牵制淮军。无怪乎李鸿章在会见俾斯麦时感慨道“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6](p36)

由此可见一斑。“甲午战前的满汉矛盾致民族分裂,严重影响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战争期间满汉畛域使双方不信任,[7](p23)贻误不少战局。”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心弃国家危亡于不顾,最终中国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近代化条件和资源被大量分散、内耗,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之不幸。

四、甲申易枢中央政治起变化

甲申易枢则是满汉权力消长的又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汉人势力在清中央衰退,这对以后政局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不啻晚清的另一场政变。”[8](p6)这场政治角逐的结果是满人中还算比较开明有见识有韬略的恭亲王奕䜣被清出政权中心,清流派张佩伦、张之洞等人被赶出中枢中法战争一线战场,而保守听话的醇亲王奕譞替代了奕䜣掌管总理衙门,中央的权力完全掌控在了慈禧太后手中,而前段时间有所收敛的满清权贵再次活跃了起来,再次把政治拖向保守消极的边缘,而中国的命运轨道被生生改变。

五、戊戌变法满汉势力逆转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动了许多沉睡中的中国人,中国输掉了一场原本几乎被所有人看好的战争被一个原本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打败,而且要面临被瓜分列强的危险。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朝野上下谁都不敢不敢再公然出来反对中国需要改变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险的看法。可是中国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中国掌握实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两点就决定了要在中国实行一场仿照日本西方的兴民权、兴法治的改革十分困难。因为皇权跟满人特权是绑在一起的,兴民权兴法治不仅削弱了皇权而且削弱了满人的特权,即使是光绪皇帝比较开明,但是这场改革如果损害了掌握实权的慈禧跟有巨大政治能量的满清贵族的利益,那它的阻力就会超出一般人想象。也因而,这场变法由汉人发起并由汉人主导,而满人即使不像刚毅之流对变法持绝对反对态度也少有如一些汉族官僚这般积极的。而主导这次改革的却是书生气十足的康梁师徒,政治上仍十分幼稚的维新派希望凭借一腔热情赢得光绪皇帝的支持来推动改革。权贵如刚毅徐桐之流自然把他们视为眼中钉,可是他们把本来希望支持他们“潜势力仍然大得很”[9](p89)的李鸿章也拒之门外。而晚期洋务实力派张之洞从一开始的积极支持到逐渐逐渐看到了康梁师徒政治上的幼稚而通过一篇《劝学篇》与康梁划清界线。“而当朝中唯一有实力的翁师傅也被开缺之后,戊戌变法就离走向失败不远了。”[10](p73)于是当变法对于满人特权损害到一定程度,而慈禧眼看要因为这次变法被永远挤出权力中心时,“满人政治与西太后的结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11](p5)“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自体性变革,这种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而言,代价最小,震动最小,落后国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近代化,尽管有‘不彻底’

[12](p2)和‘改良主义’之诮,还算是合算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满族亲贵夺权提供了一个契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携慈

禧利用无知的义和拳民同时向八国开战几乎把国家断送。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个消弭满汉畛域的可能,可是这种可能被一场政变葬送,“中国政治出人意料地向后倒退,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有名无实苟延残喘之外,全部付诸东流。”[13](p297)慈禧太后与满清贵族勾结扼杀了变法,又通过“重用”这些满人贵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切令汉族官僚和西方列强十分不满。于是,为了逞自己的权欲,慈禧太后开起了历史的倒车,那些个百无一用满嘴胡柴的满清权贵一个个重新飞扬跋扈起来,而李鸿章、张之洞等思想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僚要么请求外放以避祸,要么噤若寒蝉人人自危。而等到义和团运动时,那些满清权贵更是叫嚣着要杀光一龙二虎三百羊。

“封建顽固派的排外主义,与下层民众积蓄已久的反帝排外浪潮不期而然地碰在一起,民间乡里的巫术、神道、武功等文化因素都成为顽固派的抗外资源,顽固派拿国家民族命运当儿戏,轻率而不负责任地利用了下层民众的反侵略情绪,极其不理智地操纵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在把义和团推向侵略者的炮口之后,又转过来出卖刚刚还誉为‘义民’的义和团。”[14](p298)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经此大难倾听的,清廷无药可救的嘴脸彻底暴露,令无数民众心寒。孙中山先生说过庚子国难是普通民众对于革命分子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庚子国难之前他们被视为乱臣贼子,而庚子之后却开始对他们报以同情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

一、袁世凯等地方官僚不宁唯是倡导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命脉之地免遭铁蹄蹂躏,列强因相互牵制,出于保护自己在华尤其在长江流域利益的考虑,对东南督抚而这也显示出地方汉族官僚对的满人朝廷的离心力在不断地加大,汉族官僚在满汉博弈中实力的强大。

为了挽回人心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的目的,从1901年起重新拾起戊戌人士那一套,搞起了清末新政。而这次变革中弭平满汉畛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呼求。张之洞、刘坤

一、张元济、叶恩甚至标准的满清贵族端方皆对此有过上陈。其中很有影响的张之洞、刘坤一合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摺》的第二摺提出“筹八旗生计”的建议,主张鼓励八旗自谋生路,而且希望逐渐把满族人民编入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的户籍。而慈禧太后对此也表示同意。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下令准许满汉之间通婚。1906年官制改革之后,新成立各部的官缺分满汉之制亦被废除。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的活跃使许多开明的地方督抚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积极主张变更政体仿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最终清廷在1906年9月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而这场清末立宪运动同时也是中央满清权贵势力与地方汉族官僚势力的一场博弈斗争。以慈禧、载沣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立宪来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力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满人的统治;而地方的汉族督抚则希望通过立宪运动来扩大其政治影

响力扩充势力。贯穿整个晚清历史的满汉权力之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皇帝继位载沣为监国摄政。而载沣的政治手腕相较于前任慈禧太后则太过稚嫩,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太过缺乏全局性的透彻了解和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当时清王朝的部族统治受到汉族官僚的猛烈冲击有江山易色的风险却低估清王朝的续命与这些汉人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载沣一上台就先要取袁世凯的命,而后被张之洞劝阻才让其罢官养病。而满清权贵通过这次立宪运动对中央的控制又大大加强。最终在内外的压力下清廷于1911年5月8日公布的皇族内阁名单让原本对于清廷仍抱有一丝希望的广大汉人彻底死了心,原本的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要么转为同情支持革命派要么对政治失望只是作为旁观者不在积极维护清廷。而原本就在立宪与革命之间摇摆的众人则更对清廷反感。于是在1911年发生于武汉的一小撮革命军人的叛乱便把一个庞大的清王朝彻底埋葬。

七、结论

[15](p4)清末满汉畛域的化除是关系到清政府能否继续统治下去的一个关键所在。晚清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儒家传统农业文明在被西方强行打开大门之后开始沦为列强的板上鱼肉任人宰割。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适应西方文明主导的新世界,老大帝国艰难地去克服历史的惯性寻求改变。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包含着太多内容,我们今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当时的发展与延续。然而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始终被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所贯穿而且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又对这段历史的走向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这段历史中汉族人由最初的“二等公民”凭借努力在镇压发捻立下的不世之功开始主导清王朝的地方事务,并且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平衡扶植不同的派系相互牵制广为掣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精力被内耗,以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条件在走向近代化的路途上远远落后于日本。而甲午年之前的甲申易枢则是满汉势力在中央消长的另一个分水岭,比较开明的奕䜣被清出权力中枢,取而代之的奕譞则是个听话的提线木偶,曾经用以牵制洋务派的汉族清流派也一并被清理出去,慈禧太后终于除掉所有对手独自掌握大权。而满族势力在中央开始反弹,中央的汉族势力则开始衰落,中央朝政更加腐败低能。最终中国于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几乎被西方列强瓜分。甲午中日战争求变成为举国共识,光绪皇帝起用康梁师徒等一批维新派汉族官僚又倚靠翁同龢等一批支持变法的帝党希望救亡图存变法自强。可是当变法损害到满人尤其是旗人的利益时形势就变得十分不妙了,这时慈禧太后也眼看手中权力要被光绪通过变法架空,于是两股势力就结合在了一起,慈禧以变法损害到了人心为由扼杀了这次变法重新夺取了最高的统治权,而旗人势力则自此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地反扑,历史开始倒退。慈禧太后为一己私利携义和团之威欲与八国一决雌雄,却把中国带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应当说,戊戌变法时期 8

是晚清缓和满汉矛盾进行改革的较佳时期。这时的清政府尚有一定的权威和政治控制能力,国内局势尚属稳定······全国上下基本达成进行改革的政治共识。由于满清贵族把自己既得利益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干扰和阻挠变法,丧失了[16]变法的有利时机。”此后“精明”的慈禧太后也感觉到如果朝廷不变革满清的统治维持不下去。于是开始清末新政寻求缓和社会矛盾汉满矛盾,汉族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普遍对这次变革期许甚大,可是最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彻底对朝廷失去信心,于是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就震倒了一个庞然大物。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洋务运动时期是汉族官僚积蓄力量,以守为攻的阶段,此时的满汉官僚间矛盾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东南互保’的产生则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到面对面较量的重大表现;1906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的具体表现;1907年的‘丁未政潮’则

[17]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典型表现”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汉族在晚清的艰难变革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满族人在晚清由于长期的优裕生活早已蜕化极度缺乏人才,他们更多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好日子怎样才能持续,至于民族大义国家危亡固然重要却也顶多处于次要位置,因此对于各种变革更多倾向于保守的姿态,这就导致了满汉之间矛盾愈演愈烈。而国家改革却是国家大势所趋,诸多汉族官僚通过热心于变革勇于变革强大了自身的力量,满清朝廷为了稳固其部族统治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汉人政治,而各种改革主要靠汉族官僚去推动,这给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救亡还是控权是满族统治者面对了一个两难的抉择,而且两者相悖在很多时候只能二选其一,不改革则亡国不握权则江山易姓。最终清王朝选择宁亡一国不亡一姓,这必然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不光自己垮了台,而且还连带国家也失去了稳定改革的机遇,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的不幸、历史的不幸。

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李先明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多亏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我在此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参考文献的原作者,如果不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本文难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维铮.重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中西书局,2010.[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3][4][5][7] [8]薛伟强.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 1844—1912[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6] 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9][10][11][12][13][14]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5]张继格.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D].江苏:扬州大学,2007.[16]张海山.戊戌变法与晚清满汉矛盾的演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3).[17]王宇.近三十年来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8).10

第三篇:历史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改变

秦皇岛市卢龙县庄坨中学王毅凤

摘要:在历史课改进行的过程中改变以前观念,进行新课改提到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面前。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我们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的研究历史教学评价的改变,以保障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评价、改变、全面

在历史课改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问题有较大的疑惑。

那么应怎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作用呢?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历史课改的顺利进行呢?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面前。下面我谈一下在近年来的课改中,进行过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向。

以前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以历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谁能成绩好就学的好。历史学习的评价只是通过某一次考试来决定,尤其是中考的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表现如何很少去考虑,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考察,这束缚了大部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往往培养出的学生有才无德。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方向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强调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评价内容即要考察历史知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发挥评价方向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如在学完历史明治维新之后,引导学生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其成败的原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唇枪舌剑地进行辩论,我发现,有的学生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些学生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的看问题,有些同学善于思考,有此学生反应灵敏,有些学生善于总结,我对他们的做法一一在班上予以表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后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某一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读书笔记批改的中,我又发现有的上课沉默寡言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优秀,于是我又在讲评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堂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做法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这样,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单纯以考试为主,不再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我把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一些相对难度不大的课,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任务,由他们小组合作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给大家讲解。再由其它的组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组把 1

这一课归纳的好,然后由我做必要的补充,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局面。如在讲《宋朝的社会生活》时,这课难度并不大,又与生活联系紧密,内容丰富,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都比较丰富且容易找到,因此这课我就大胆“放手”,交给学生处理。我对他们 每个组适时指导。这课共分为七大个方面即衣、食、住、行、节日、娱乐、学风。每大方面二组,全班共有14组,每三、四个人一组。由各组分头准备,两组中选出一组对教材理解透彻、图片优秀的,在班级讲解,按准备的内容情况打分。要求:

1、首先要将你们组的内容生动形象表现出来,如宋朝人是什么打扮,尤其是女人的装束。

2、要有图文资料说明。

3、组内自己做好分工

4、每组不超过3分钟。三天后各组学生纷纷将本组负责的内容交了上来。在接下来的展示中,他们更是表现出色,让我刮目相看。在这次自主学习中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不要小看这些中学生啊,在某一方面,我是自愧不如。如有的同学对教材把握准确;有的同学表格设计的具有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的同学找的图片精美,还有的同学做成幻灯片的形式,令我折服;有的同学在准备的过程中有新认识,如:七年级一班的一个女生负责“衣”这一方面,对缠足的现象就有了新的认识,她说:“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宋代妇女缠足之美,是扭曲的美,那个时代的妇女命运可真是悲惨啊,我觉得生活在当今的社会可真幸福”。她对封建社会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我真的为他们高兴。通过这一课的训练,我充分的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角度的考虑,我们不能以点代面,来片面的评价学生。

二、改变历史教学的评价措施。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淡化历史学习中的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方法仅局限于课堂提问、月考、期中、期末测试等。其中心是考试。强调“分分,学生的命根。”而新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平常的表现、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等方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因此,学生评价应该是辨证的、发展的,不拘一格的。

如在学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我利用初中学生喜欢辩论的特点,搞了学生辩论会,从主持人的选择、评委的选择、辨题的选择、学生的分组等都交给学生自己组织,我只做“技术顾问”。通过辩论会,我发现有的学生具有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具有辩论的才能,有的同学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都应该表扬,这样就可以对他们的表现加以准确评价。我想这种方法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学问。在研究历史的学习方法时,我又把学生三个小组,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有一个组总结出了比较法,如再讲世界史的开端时,想起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前者是1640年,后者是1840年,都是开端,而且正好相差200年。接着,又想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等,这样举一反三,把新旧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组总结了联想记忆法,如在学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时,回想起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如果把1689年的8和6互换一下,就是1869年,日本发生倒幕运 2

动的伏见、鸟羽战役。通过这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都一一记录在案,对其表现写进成长档案袋,便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改变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如何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是教育评价首先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评价必须回答的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生评价制度,过分强调成绩,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形式,忽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以往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权利,只有被动的接受评价的结果。

在现代学生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者应该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等,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所以,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主体,要让大家共同认识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综合的评价学生,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期末的教学评价中可以进行学生自我评价,然后是家长评价,最后才是教师评价。这样评价方式应该客观的、全面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总之,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解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所在,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才能培养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

第四篇:2016历史论文

2016历史论文范文

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性学习

摘要:高中作为学习阶段的进阶,是个跨度,也是个桥梁。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传统文化的传袭,让中国文化不间断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而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久远,但是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当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不断发展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已经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下,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硕果累累。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像历史这一类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并不是要用脑子强硬地记下来的,这样过个两三年不拿书本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里面人物的精神感染。各种元素的文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不可忽视的技术,有了兴趣一切也变得色彩缤纷。

要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把目光放在字里行间,历史不像其他的学科,课本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味枯燥的,仔细品读能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文化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产生兴趣,教师讲的东西大多是从书面而来,有时会穿插扩展的知识,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学生课后可积极询问教师或自己查阅书籍,这样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成功。现在很多学生遇到难题或者知识点太多就这样由它过去,很随便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要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对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要强硬地记下知识点应付考试,要明白这是门文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它也是一个个串接而成的故事,以时间为轴,要弄清楚不是因为考试有这门课才去学习,要把它看成一个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故事,这样品读了解下去,慢慢就不用教师规定,学生也会自行津津有味地翻看。高中生不再是小孩子,强制的要求反而容易起到反效果,反之,让学生自觉地学习理解,产生兴趣,远比教师授课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的引导方向要正确,引导方法要合适。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局限性,在这浩瀚的长河中,书上只是概括性地叙述出凤毛麟角,如果想了解,是没有空间限制的,这门学科的开放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学生可以随意发展自己的思维,历史上的功过都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清的。学好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接纳能力与理解能力,历史的有效性学习可使国家的历史不断传承。空闲时间看一些历史方面的名著也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学到中国古老的技术和智慧,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已经丢失的,还有些正岌岌可危。对历史的学习看法不能片面,要考虑大局,以整个大环境为背景,再逐个攻破各个小点,而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历史并不是一门难懂的学科,虽然深奥,但不会难学。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时要进行自我鉴定,不可夸大,更不可自卑,要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保持最集中的精力汲取课堂上关键的教学部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时间供给自己进行有效性的学习。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如果只是一两天的冲劲那结果还是一样,像历史这一类的科目,基本都是慢慢积累而成,要肯花时间,肯用精力,肯去努力,每天哪怕只是把上过的内容研读一遍,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无论学到哪一点,都要去了解当时的背景,理解古人的行为,理解事情的本质,这种透彻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往往比背诵下来记得还牢。有血有肉的历史书能给学生展开一幅画卷,要想知道画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这么厚的一本书,完全记住是不可能的,可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等写在便利条上、贴在镜子旁等一些你会接触到的物体,这样早上第一眼看到,很快就能记住。看起来只是个小小的行动,但长此以往,会发现对学习非常有效,类似于这些的技巧有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做,利用这些小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学习高中历史。

现在的历史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已经变得更具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以前新颖开放了许多,学生要把握好机会,磨炼自己,高中历史的学习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炼。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对课程的有效性学习,也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各门课程有它的目的与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不能抱着随便弄一弄就行了的心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为了能高效率地学习而努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方式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启发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使高中历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接触高中历史文化,深入理解,以观赏者的角度看待它,它也会感染到每个人。学习并不是强迫性的,要有兴趣,有了解它的欲望,这门课才能够学得更好、更有效,归根结底,这就是有效性学习的根本。

第2篇:简析晚清爱国外交家吕海寰的成长历程

论文关键词:晚清;吕海寰;成长历程

论文摘要:吕海寰不仅是晚清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却一直未予重视。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吕镜字自叙年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档案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吕海寰杂抄奏稿》等珍贵史料,对吕海寰的成长历程略作考察,以作补充。

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又字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年自号惺斋,山东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人。他不仅是中国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

1幼年家道中衰.历经生活磨砺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842年7月12日)早晨,吕海寰出生在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西关粮食市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道中衰。其祖父吕书城书虽然勤苦,但屡试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喜好扶危济贫,故“作幕一世,毫无积蓄”。吕书诚有4个儿子,长子、次子早逝,三子不务正业,小子即吕海寰的父亲吕晋险。吕晋险(1813--1869年,字荆西,号筱卿),长期在外谋生,先后游幕江西、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以教读为业。他为人忠厚,“凡贫苦朋友来告贷者,往往典衣节食以济之”。长期在外,“足迹几偏天下而不名一钱”。吕晋险育有两子,长子吕曦寰(1840-1894年,后改名该寰,字仙舫),次子即吕海寰。1844年吕晋险外出游幕时,吕海寰只有3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历尽艰辛。

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但时常患“气厥”之症,每年至少出现一二次,故7岁时尚未人学,8岁才开始读书。最初与其兄同在街北刘焕章宅内从当地塾师罗文溶学习,同窗共7人。1851年其母延师在家书房内授业,读至《诗经》。是年农历8月间,72岁的吕书诚自外游幕回到故乡。吕书诚继承了世代书吏的家学传统,每日能用蝇头蚕尾小楷写万余字。他将自己游幕各处的文件等抄写成峡,取名《衙斋巢赏》,共10册。他还抄有《东华录》、《西域闻风录》、《唐诗》等书。从这年冬天开始,吕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导下读书。吕书诚望孙成龙,对两个孙子“期望甚深,故督责亦甚切”。他每天“随讲随读,同桌吃饭,不准偷闲游玩”,夏天还要增加夜课。课读之暇,经常选摘《大清一统志》内诗文另用别本录出教授,以扩大视野。他看到吕海寰资质尚聪颖,每天另外增添4页(每页20行)生书。在吕书诚的严格要求下,吕海寰读书“工夫颇见进境”。1853年,吕海寰与其兄同时开笔作论。几个月后,他就开始攻读八股文,作六韵诗。1854年,12岁的吕海寰刚读完《五经》就“发辫红头绳,曳绣花履”,参加童子试,结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试亦在20名前”。虽然在当年的院试中落选,但“见者无不以大器许之”。

就在吕海寰准备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其祖父却病倒了。加上在外谋生的父亲已不能“按时寄银养赡”,“家道益窘”。吕海寰虽年幼,亦颇知度日之艰,看到母亲“挖肉补疮,备尝艰苦,心实伤之”,已不能专心攻读。1856年,兄弟二人被迫辍学,不得不谋升斗之需。吕流寰在家为蒙童师。14岁的吕海寰则在青龙观替其族舅李化南先生教义学,每月可得糊口之资。李氏担心他们学业半途而废,就与当地名士宋星搓(讳汉)先生联系,吕海寰得以跟从看课。在宋先生加意训导下,吕海寰开始用力于大家制艺,参加“考书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奖赏悉心奉母”。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其祖父去世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不寐之症,备夜头汗不止,而颈以下无汗”。这使他们本来就十分贫寒的生活更加艰辛了。母子三人只能依靠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读收人来维持生计,而二人每年所得束修之资,仅有制钱30串。其生活之艰辛程度即可想而知。1860年,风传英法联军要进攻莱州,警报不断,人心惶惶。李氏的病情急剧恶化,于1861年1月31日去世。不久,捻军势力发展到邻县潍县,掖县又一次人心大惶,谣言四起,一日数警。掖县知县许乃恩联合当地绅商兴办团练,吕海寰兄弟即参加团练,司笔墨事。后来,由于掖县实行坚壁清野,凡居关厢者均移居于城内,兄弟二人只得连夜匆匆将其母亲掩埋。吕海寰与其兄嫂一起到城内大舅父家磨坊暂时借居。兄弟二人昼夜巡城,每'旧只得百数十文,赖以生活“,苦不堪言。在捻军退出潍县后,其家内什物已被洗劫一空。兵荒马乱之后,上学的人很少,吕滚寰在家书房内招蒙童数人教读,”每日不过制钱两吊文而已“。吕海寰则因昼夜焦劳,右腿生出恶疮,接着又接连病瘟,竟卧床一月有余,后在其嫂侯氏的精心护持下方得以痊愈。

早在海寰5岁那年,李氏为其聘定其次舅李同熙之女乃心为妻,后因家贫迄未成礼。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为度岁祭祀,海寰向其族叔吕十爷借”五供“(铜或锡制的蜡台、香炉等)一份,用后因一时手边窘迫,将五供质于当店,转年上元节筹措得钱赴当店赎取,当店诬指该物为盗赃,送交县署究办。实际是李同熙嫌吕氏家贫,意图悔婚而勾结吕氏及当店主等合谋诬陷,构成罪状以为悔婚之借口。后经县学生员具保始释。年已20的吕海寰决意离家赴京谋生。临行前,其未婚妻李乃心送来首饰一包,助其资斧,并誓言从一之志、决不悔婚。

1842-1860年是吕海寰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艰苦生活,使吕海寰养成了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正直诚信等优良品质。

2晋身清末政界

1862年初吕海寰到北京,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一齐姓人家设帐授徒,学生三人。由于齐家本不富裕,”每月供撰亦只家常便饭“,”束修当十钱拾婚“。秋冬时齐家又代为延致学生数人,每月收人增加到20余绪。吕海寰将束修所得全部交给父添补用度,自己仅以所补底子钱零用。他一面教读,一面”重理旧业,发愤读书,朝夕不逞“。

翌年2月,吕海寰以童生资格取得了顺天府大兴县县籍。从此,他读书更为勤奋,”致力于制艺试贴,昼夜不敢稍懈“。自3月起至6月,每日早晨,作文一篇,诗一首。白天授徒。晚上用功读书。当时,齐家只有一盏灯,即使装满油也只能用到半夜。他便每晚10点钟以前不点灯,默诵制艺40篇后再点上灯火,读文看书,直至鸡鸣时分油尽灯灭为止。黎明以前即起身,作文一篇后天始亮。开始时因用力太猛,往往见太阳即觉昏晕,后徐徐用力才稍有好转。吕海寰学习勤苦,日起有功。当年夏参加府试,名列第一。顺天府府承卞宝第(字诵臣,扬州人,后官至闽浙总督)对其大加褒奖。后因当地士人的反对,降为第三。于是,吕海寰文名大起。同年冬,参加院试,学台汪啸落在阅卷时评价”出语出凡,定是大器“。结果,吕海寰以第五名的成绩取得大兴县学资格。但例有学规(即学费),后经再三磋磨,降为银钱10两。即便如此,吕海寰还是付不起,最终仍是友人帮助垫付才得人学。吕海寰人学之后,与庆营、陈钱、禧增、邵海航等人交往密切,时常在一起切磋文学,进步很快。1864年,吕海寰参加了顺天府乡试。由于初次下场,不谙规矩,亦无熟人指教,一应书籍、片竹只纸都未敢带进场内,他还听说场中有饭有粥,足敷饮食之需,不知全是具文,头场考试中竟饿了三天。出场后,当他挨到距贡院仅有五六里路的万寿寺时已到二更天了。这次乡试吕海寰虽然落第,但是取得了备荐资格。

同治四年(1865)正月,吕海寰转至城外炭儿胡同的潘秋水(浙江人,时为低级武官)处教徒,学生三人。潘家”景况甚窘,束修竞不能按月致送“,但”馆待甚有礼数“。吕海寰看到他们万分困苦,不忍辞馆。5月间,在北京设帐授徒的父亲因患脑充血导致半身不遂。虽延医治好,而步履艰难。吕海寰只得将父亲护送回籍养病。是年6月,吕海寰回京参加岁考,经学台庞钟璐阅卷,取列一等第20名。至秋间补增广生。稍后,他与陈树庭等结文社,聘请绩学之士李梦九(字延龄,壬戌举人,门徒甚广,以严厉著名)批课。1866年,潘家为生活所迫迁至大马神庙,几有容飨不继之势,已无支付学费之力。但是,吕海寰看到他们礼节周到,学生也依依不舍,还是不忍辞去。他自己只能依赖考书院、考国子监所得膏火奖赏作为日用之资。直到潘家衣食无着,实在无力延师时才离开。1867年,吕海寰移馆至前门外观音寺胡同观音庙内西厢。不久,听闻玉碟开馆,即辞馆与熟识之方沦洲同赴谢姓经承寓内佣书。初缮副本,后缮正本。每千字二千文,每日可写3000字,足资糊口。他早晚仍攻举子业。不久,府学来送信,凛生缺出可以叙补。因手内空乏,使费无出,吕海寰打算乡试后再呈请补察。所以,在他上交吏部的亲供履历中仍写为增广生。

是年,吕海寰第二次参加乡试。此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贾祯、协办大学士工部尚书瑞常、工部尚书愚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军机大臣汪元方。吕海寰所在第九房房师是户部山东司郎中军机处行走方熊祥(字子望,浙江仁和县人,咸丰癸丑进士)。三场考试时间分别是1867年9月5日、8日、11日。第一、二场考四书五经,第三场考策论。策论共有五题,其内容分别是:第一问,本学术以阐明治术之体用;第二问,述经史以发现致用之人才;第三问,究史学以预备”三长“之鳞选;第四问,聂考课以讲求吏治之政绩;第五问,稽来果以经济养民之善政。这次乡试吕海寰颇感顺手,做策论时更是得意,到12日午后,五道策均脱稿。不意在誊写过程中一时失于检点,竟将第四道题答案末遗写”添注涂改(拾捌字)七个字,而该卷尾只剩5字之空。根据场规,只有将数目字注明才不为犯规。他绞尽脑汁将“添注”二字旁写,格中写“无”、“改”“拾捌字”,恰好是5字。终于顺利交卷。其房师的批语是:“第一场:首先,气遒笔炼,法密机圆;(其)次,酌斟饱满;(第)三,驭题有法不懈而及于古诗工。第二场:香皇典丽,华贵雍容,诗礼二艺顿挫抑扬,尤极蕴籍之致。第三场:断制谨严,议论确实,足证面壁功深”。出榜后,中266名举人。经保和殿复试,钦取一等第七名。与杨儒、英瑞、李鸿彬、巴图隆阿、吴燮臣、李鹤亭等15人为同门。

吕海寰中举后,在管帚胡同张姓人家宅内设帐授徒。翌年参加院试落第,从此,困于科场。1868年夏,他回籍省亲,立旗悬匾,并迎娶表姐李乃心。一时间贺者盈门,嘉宾络绎不绝。这时,咸丰年间发行的库钞因无信誉形同废纸,但作为捐官上税,尚可当做现银交纳。吕海寰友人樊某在户部任京垂,家中库钞很多。他建议吕海寰用其库钞捐官。1869年7月间,吕海寰便以检选举人资格纳资捐了主事。是年秋,父病段,吕海寰回乡将父亲安葬完毕后即返京,继续教读生活。

1861-1869年是吕海寰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从取得顺天府户籍,到中举、捐纳主事是吕海寰发奋读书和友人帮助的结果,也是其一生重要转?之一。它不仅使其逐步摆脱了贫寒的教读生活,也奠定了晋身清末政界的基础。

3成长为洋务派官员

同治九年(1870)秋,吕海寰被簌分兵部车驾司行走。从1870年至1882年的10余年间,吕海寰在兵部当差,“不过随班画诺而已”。无论他如何努力,均因“捐钠出身,补缺无望”而“屡荐不售”,每每错过升迁机会。对此,吕海寰心里很不平衡,感慨“命途多并。期间,他在五日一次进署之余,仍然过着教读生活。1872年初,其妻李氏到京后,即寓居前门东兴隆街之南官园。束修所人,加以每月印结费,生活上已无衣食之虑。所以,吕海寰得以集中精力学习,十几年间,官虽未升,却积累了知识与经验。工夫不负有心人。1882年吕海寰终于因在职方司办理议公所事务出力,赏加四品衔,并获得当年军机处咨取章京考试资格。吕海寰在这次考试中虽然落选,但军机处所拟”敏事慎言“的考题却成为他以后的为官之道。不久,同寅举人裘叔和送他新刊《洋务大全》一书,书内详载外国政治形势、军事、经济、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习等知识。他朝夕翻览,记诵研究。翌年四月,吕海寰升任兵部车驾司帮总办,终于获得了企盼已久的第一次升迁。

1883年5月3日,42岁的吕海寰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取章京考试,试题是《惟断乃成》(唐·韩愈《平淮西碑》文句),连题目只白?102行,计260字,限四刻交卷。参试人员中知道该题出处者仅有一二个人。吕海寰以此大做文章,在卷尾写道:”晋武以独断而胜,符坚又以独断而败......要在审其机而相乎是而已。“次日面试欧美各国形势及军事商务等课题。他根据平日所学,对答如流。主考官李鸿藻(协办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异常赏识,评价他”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经恭亲王奕新取定为第一名。旋奉旨:”记名适总办。“不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张庚题被劝革职,遗缺由吕海寰接任。同年7月29日,吕海寰冒雨前往报到。是日正值慈禧太后50大寿庆典,总理衙门诸位大臣均在宫中听戏。吕海寰被破例带领进宫内渴见恭亲王奕新。他看到总署大堂悬着的”寰海镜清“匾额,默默立下”悟慎当差,慎言敏事“的誓言。

此前,凡被总理衙门传到之章京,汉员在司务厅收掌,满员在清档房修档,或送钥匙,往往有一二年不获到股办事者。而吕海寰一到总理衙门就被派充司务厅收掌差使,兼管美国股事务,令同人为之钦羡。1884年,奕?、李鸿藻等人因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误被参去职。慈禧太后任命奕?管理总理衙门事务。是年11月,吕被调派管理俄国股事务。当时总理衙门有4个重要部门:英国股管税务,法国股管教务,俄国股管地舆兼本署事宜,美国股管出使各国事宜。四股之中以俄国股为最繁最难,凡有学问者均在俄国股。吕海寰通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至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吕被派充同文馆帮提调。同文馆向来正提调一人,帮提调一人。正提调均为总办兼差,不办事。所有馆务责成帮提调经理,兼住班。吕海寰到任时,同文馆分前后两馆,学生共百余人。前馆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项。聘请精通华洋文字的美国人丁题良(字冠西)为总教习,英、法、俄、德文字各有一教习。选择学生中年长而学优者为副教习。后馆主要学习中国文字,以考取八旗教习为教习。凡15岁以下及华文不通者,均须人后馆,肄业三年。另外聘请法国人毕利斡克充化学馆教习,以兵部郎中席翰佰淦充算学馆教习。由于”学生品类甚杂,满汉错处,时有姐龋,颇费调停“。吕海寰”朝夕不离,处之以公,守之以廉“,遇事均能及时化解。是年4月,吕又被派署帮总办章京,仍兼同文馆之差。遇到总办有事,或告假,帮总办须代其进宫办事。吕海寰自任帮办以后,每月要替总办进内宫四、五次,而同文馆”事务殷繁“,所以非常辛劳。

吕海寰被委以重任,更为勤勉,兢兢业业,颇蒙奕助、徐用仪、廖寿恒、曾纪泽等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诸大臣的赏识,因而提升很快。根据吏部官员档案记载,从光绪十二年四月至二十年四月(1886-1894)的8年间,他在总理衙门升迁或兼差7次,被保奏4次;在兵部升迁或兼差5次,被保奏1次。主要有:光绪十三年(1887)8月,派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光绪十五年(1889)4月,充补兵部车驾司总办,兼则例馆提调;光绪十六年(1890)7月,经兵部保送引见,奉殊笔圈出,充会同馆监督;10月,充总理衙门总办章京;十一月,派充会典馆协修;光绪十七年(1891)8月,兼主总理衙门清档房提调;10月,兵部派充顺天辛卯科武乡试题调官;光绪十八年(1892)3月,总理衙门奏请补员外郎,后照章交军机处,记名以海关道员用,并侯得道员后,赏加二品衔;6月,充总理衙门同文馆提调;12月,派充万寿庆典襄办随员;同月,充总理衙门司务厅领班,兼管银库事务;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五日,兵部带领引见,奉旨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年(1894)4月清廷补授吕海寰江苏常镇通海道员缺川等。自1889年起,吕海寰每月除需要在总署住半个月外,还要到兵部任事。诸多职位集于一身,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连他自己也感觉到在”两署当差“,”刻无暇暑“。

吕海寰长期在总理衙门和兵部任职,一方面能接触国家机要,了解时局变化,不时随同总理衙门和兵部等朝廷重臣办事,学习如何处理军国大事;另一方面可以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形成对军国大事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他比常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西冲突与交流,感受时事巨变,逐步形成时代观念、世界观念和大局意识。从笔者所见吕海寰与僚友来往的64封信函中,可以窥见他广泛接触当时王公大臣、驻外公使等社会名流。主要学习曾国藩、李鸿章、丁宝祯、薛福成、刘锡芬等洋务派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理政方法,摘抄他们的奏?、电文、函稿、报告等重要文章,甚至还用工整小楷全文抄录了薛福成所著的《筹海色论》。他经过不断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一时期吕海寰关于军国大事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他为总理衙门起草的奏?及各种报告中。今见这时期吕海寰起草的奏稿中不乏关于时局的真知灼见,后人已经分不清哪些见解是来自吕氏本人,哪些是来自部院大臣,然而,我们仍可从中看到历任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堂官赏识并重用吕海寰的历史痕迹。

1870-1894年是吕海寰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是吕海寰成长为一名洋务派官员的重要阶段,也为后来出使海外和主持清末中外商约谈判奠定了基础。

第3篇:寓历史故事于历史课堂的实践

摘要: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论述了学生课后寻找故事再讲故事、串故事的方法,以期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生情况分析,寓历史故事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述故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有效性;创新思维

当有人知道我是一个历史教师的时候,总会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在学校学习阶段最喜欢的学科就是历史。当我问起缘由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答案,他们的历史教师非常能讲故事,而且他们都非常喜欢听。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听到学生反映,历史记记背背的东西太多,历史课比想象中要枯燥,知识点理解难等。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被学生轻松接受,达到”科学准确、有效实效、快乐教学“的目的,值得我们思考。历史的英文单词是History,有人理解为”Hi,story“.的确,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我校是一所山区高中,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我尝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教学。

一、历史故事的选择与运用

”历史“,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人类迄今为止所经历过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与历史事实的概念相重合,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事“,在汉语中本义为”旧事“"已经发生的事”或“过去的事情”(故者,古也,事者,事实、事情)。其意蕴由今日汉语中仍大量使用的“故旧”“故人”“故交”“故居”“故乡”乃至“故纸”等词汇的构词法仍可一窥其用法。

在这里,我要探讨的历史故事是历史事实的叙述或是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故事,虽然“故事”一词今义主要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的流传也或多或少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历史故事的选择撷取上贴近事实。它的目的在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在历史故事呈现的方式上,通过自己讲故事、学生寻故事、讲故事、串故事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比如自己讲故事,讲到某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穿插进来,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讲到《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三元里抗英中,通过讲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的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近代中国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这一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先由学生寻故事再来讲故事,如,在讲到《百家争鸣》关于庄子的观点时,让学生自己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从而理解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串故事,即将知识点用故事串起来,如,教学《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课时,用刘少奇的故事贯穿整课内容,从而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历史故事运用的有效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历史本身是多姿多彩的,故事是历史最好的呈献方式。如,在课前导入采用历史故事导入法。在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以圆明园为导入关于圆明园的故事,提出问题:圆明园被焚烧说明了什么?(如列强强大、中国落后、列强侵略中国)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进而导入新课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在教学《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用自由女神像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一课时,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通过商人的故事(“商人”的由来、晋商和徽商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宋明理学》时,用程门立雪的故事导入本课......这样,调动了学生课前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我讲述故事外,也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语言智能,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可以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争讲历史故事,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多种智能的锻炼,部分弥补了学生课业成绩上的不足,同时对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也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如,在教学《百家争鸣》一课时,让学生讲述关于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的小故事,进一步了解这些古代的思想家;在教学《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讲述爱迪生的故事、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的故事等;在教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讲述美国二战后总统的故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的故事等。

针对学生讲的故事我设计问题,如,在美国二战后总统的故事中,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1)这些总统任职期间都有哪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3)这些总统任职期间的措施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就有所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就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围绕历史故事探究,学生成为历史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成为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

讲故事的前提是有故事可以讲,于是我将全班分为四组,针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布置任务,让他们课后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故事,“寻故事”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梁启超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学生的感情培养需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过程,而故事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在某一特定情感氛围中,自然领略到课堂知识的内涵,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的故事来加强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在教学《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介绍邓小平的故事——8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016年,《时代周刊》评价邓小平,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而这就是邓小平的遗产。以此来感受邓小平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通过讲述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过程以及在会议上所遭遇的困境——一位美国记者与周总理握手后却拿出手帕来擦手,然后把手帕装进口袋,而我们的周总理也镇定自若地拿出手帕,擦了一下手扔进垃圾桶里,并说这块手帕永远

也洗不干净了。从这里能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适时加强对学生感情的培养,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我尝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第4篇:商代贞人与信息传播探析

论文关键词:商代;贞人;信息;传播

论文摘要:商代贞人大约在百住以上,他们大多数人为部族首领,拥有自己的属地和经济力量,也为商王朝担任贞人之职,并力图通过神权左右殷商王朝的军政大事。贞人在占卜活动中,主要负责占龟,领悟神意,传达神谕,实际上是通过占卜预测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是占卜活动的中心人物。贞人不仅是商王朝政治集团的中流砥柱,而且是商代信息传播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商代信息传播事业做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率民而事神。”在商人心目中,鬼神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间的吉凶福祸,与商人政治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乞福于神灵,趋吉避凶,商人几乎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占卜成为商人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此相适应,商王朝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占卜事务的庞大的占卜集团,由卜人、贞人、占人(多指时王)三类主要人员构成,负责商王朝的占卜事务。占卜集团的首领就是商代时王,商王有时集卜人、贞人、占人三种角色于一身,但商王参与具体的占卜事务的机会不是很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占卜活动由卜人与贞人共同完成。一般情况下,卜人只负责命龟与灼龟取兆,而贞人则全权负责视兆占龟,接受神谕,发布神令,常常代表商王行使主导者权利,是整个占卜活动的中心人物。1q甲骨卜辞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贞人的贞测之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对贞人的研究主要限于殷商前期(武丁至糜辛)贞人,而对殷商后期(康丁至帝辛)贞人则略微提及。

一、贞人来源及其政治地位

在甲骨卜辞中存在大量贞人,贞人署名于卜辞“贞”字之前。1933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贞人说”,统计出贞人33名。1965年董作宾著述《甲骨学六十年》,统计贞人已达73名。其后,陈梦家和岛邦男也分别对贞人作了系统的统计与研究,陈梦家认定有120名,岛邦男认定有I10人。对贞人作最细致深人研究的当属饶宗颐,饶氏于1959年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对甲骨文中贞人资料作了详尽梳理,共得贞人142位。尽管各家统计数字有异,但整个殷商时代贞人在一百人以上已成共识。如此众多的贞人从事占卜预测工作,学术界称之为“贞人集团”。甲骨卜辞中有五位贞人同版占卜例(11546),有四位贞人同版占卜例(667正、3297正),也有三位贞人同版占卜例(15515正、11274正),还有两位贞人同条卜辞例(3755.3756.3610),这说明殷商确实存在过这样的“贞卜集团”。因此贞人来源身份及其政治地位问题确有研究的必要。

殷商王朝是以子姓为核心的许多部族的联合体,贞人则是诸部族势力在王朝中的代表之一。贞人具有沟通神与人的特殊察赋和能力,是神权的体现者。贞人集团中已经与商融合的部族的贞人是少数,多数贞人仍属于那些尚未与商融合却又臣属于殷的部族。在卜辞中有不少贞人名同时又是地名、部族名。}5}以“亘”为例颇能说明间题:例

1、己亥卜,争贞:令弗其获执亘。(6952)例玄、亘人十。(9289)例3.癸卯卜,亘贞:我受年。(9951)例

4、壬辰卜,贞:亘无祸。(10184)

例1.2.3,4分别说明“亘”曾为商王朝敌对方国,“亘”后臣服于商并进贡,“亘”的首领到商国充当贞人,“亘”成为商的亲信而王对其安危倍加关注。此外,如宾、内、充、鼓、何、彭、寅、逆、犬、永、大等都是人名、地名、族名合一的。这正说明这些人在自己部族的属地为部放首领,供职于殷王朝则为贞人。正因为这些人是诸部族的代表,有部族势力作后盾,所以他们在殷商王朝中颇有政治地位。庚甲时期的“中”和“骨”、糜辛时期的“口”等贞人曾担任商王朝十分重要的职务“小臣”。有些贞人曾为“亚”职,有些贞人封为“侯伯”,有些贞人所属部族的女子往往成为殷王室之妇,足见其部族势力相当可观。

许多贞人有自己的属地和经济力量,所以卜辞有不少贞人封域及纳贡的记载:例

5、我人三十。(65}1)例

6、丁丑卜,韦贞:使人于我。(5525)例

7、永人十。(18991反)例

8、壬寅王卜,在呈次贞:今日步于永,亡灾。(英2562)

例5,6分别指“我”有纳贡和封域,例7,8分别指“永”有纳贡和封域。

由于殷商前期的贞人多数为部族首领,拥有自己的属地和经济力量,在商王朝担任贞人之职,力图通过神权左右商王朝的军政大事,因此贞人对殷商王权形成了强大的牵制和约束作用。

二、贞人在占卜预测中的地位与作用

商代贞人在占卜活动中主要负责占龟,领悟神意,传达神谕,实际是通过占卜预测获取并传播信息,是占卜活动的中心人物。商代贞人拥有占卜权,实际上就是拥有神谕宣示权,也就是信息传播权。

一般认为,商人占卜分为五个基本步骤:(1)取龟、攻龟;(2)命龟;(3)灼龟(骨)取兆;(4)占龟;(5)刻辞。在现存有字甲骨上只能看到“卜兆”与“刻辞”。甲骨卜辞所反映的从事占卜的人员有“卜人”、“贞人”和“占人”(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时王)。卜辞中直书“卜人”之名者确知的只有“光(94反)”、“我(16)”等人,而“贞人”往往有署名,王参与占卜时,用“王占日”表示,这说明商代占卜集团由卜人、贞人、王三类主要人员构成。在占卜活动中,卜人为命龟与灼龟取兆之人,他们将要询问的事情告诉神龟,烧灼甲骨(很可与命龟同时进行),使其呈现各种兆像,为贞人时王预测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因此卜人具有命龟取兆权。贞人主要职责是根据卜人获得的兆像,认真仔细察看以对商人诸神的神谕以及未来事物发展的信息作出初步的推断预测。贞人具体负责“占龟”,具有信息初测权,贞人的预测结果在卜辞的“命辞”部分加以记录。贞人之“贞”主要是为时王进行最后的信息预测提供参考。王有时参加占卜活动,一方面他要听取贞人的初测意见,另一方面他要亲自观察卜人所获兆像,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以作出对某件事情的最终的推断预测,占卜结果往往由时王说了算,因此时王拥有信息终测权,时王的占测结果在卜辞“占辞”部分加以记载。甲骨卜辞命辞和占辞关系密切,贞人的命辞往往规定了时王占辞的题材范围,占辞往往以命辞所涉及的内容作为最终预测的基础。在甲骨卜辞中,“卜”、“贞”、“占”三字相次使用与叙辞、命辞、占辞依次排列反映出商代占卜是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商王当然是领导者,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时王不参加具体的占卜事务,只是由贞人将预测结果报告给时王,这样预测结果是由贞人说了算,这时贞人实际上拥有了信息终测权,事实上代表商王主导着整个占卜工程,代表着商人诸神向时王传达发布神谕神令。即使时王参与占卜,也正如晃福林先生指出的:“虽然殷王可以发布占辞,但既然占卜的内容和卜兆等都由贞人操纵,王的占辞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博人意志的范围内转圈子;况且不少贞人也和商王一样发布占辞,可见宣布占卜结果并非殷王特权。商王占辞的失误,贞人在验辞部分往往如实记载。”因此,商代贞人在占卜过程中自始至终在场,对占卜全过程事实上具有主导性作用。

从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来看,贞人之“贞”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环节,贞人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由于商代占卜活动“卜”、“贞”、“占”依次按序进行,商人诸神、卜人、贞人、时王互为传播者、受传者。在“卜”这个环节上,卜人将要询问之事告之于商人诸神,卜人是传播者,商人诸神是受传者。卜人灼龟(或骨)而见兆像,兆像是上帝对于卜人所间作出回答的一种特殊的符号表示,此时商人诸神成为传播者,卜人是最早见到兆像的人,是商人诸神的受传者。在“贞”这个环节上,贞人是兆像的解读者,是诸神意旨的受传者,而贞人将兆像的解读之言(则“贞”之内容)告之于时王,此时又成为传播者。在“占”这个环节上,“王”要察视兆像和参考贞人的初测意见,时王成为商人诸神意旨与贞人预测之言的受传者,但时王要将预测结果告之于王室成员或其他方国、部族首领,此时他又是一个传播者。整个占卜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占卜活动参与者双向互动角色变换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互动循环传播的过程。在“卜”、“贞”、“占”这三个环节上,“贞”处于中间环节,不可缺少。汝A果没有贞人之“贞”,卜人命龟取兆变得徒劳无益、毫无意义,诸神意志难以得到解读和传达。而时王之“占”并不是每卜必有,只是偶而为之,且多以贞人之“贞”为“占”的起点,这就决定了“贞”和贞人在占卜预测中具有中心地位和作用。我们看看甲骨卜辞中这样的辞例“甲子卜,争贞”(811反),就更加清楚了。虽然卜人已经命龟取兆,但没有贞人的“命辞”内容,人们除了知道贞人为“争”以外,就没有其他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可以获取了,这次占卜至少在我们后人看来毫无信息价值。

综上所述,占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天命,占卜通神是国家的重要职能。贞人是神权的体现者,由贞人沟通神与人的联系。贞人可以宜告神命,他们在殷代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贞人贞测范围及其职能

商代贞人参与占卜事务,上窥神意,下传神谕,在商人诸神与商代时王之间充当中间人,为天上神意通达于人间时王发挥着受传者与传播者双重职能。甲骨卜辞中命辞与占辞同现或只有占辞或验辞的用例是较为少见的,大多数卜辞只有贞人的命辞,这说明大多数情况下由贞人独自承担贞测职能,独自拜受商人诸神的神谕,其地位之显赫、权利之重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仅以武丁时期著名贞人“般”所贞内容加以研究,以透视商代贞人在占卜预测与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战争消息。例

9、丁酉卜,般贞:今春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受有佑o(6409)例

10、辛酉卜,鼓贞:今春王比望乘伐下危,受有佑。辛酉卜,般贞:今春王勿比望乘伐下危,弗其受有佑o(6482正)例

11、辛丑卜,般贞:工方其来,王勿逆伐。(6199)例9.10.11贞人“鼓”分别预测并认为:今春王应当征集五千兵员攻伐土方,能受到诸神佑助;今春王非联合望乘(部族首领)攻打下危不可;工方将来侵犯,商王不必亲自前去征伐。

(二)农业生产信息。例

12、乙巳卜,鼓贞:l王」大令众日:协田,其受年。(1)例

13、乙巳卜,鼓贞:西土受年,二月。(9744)例

14、丁巳卜,般贞:黍田年鲁,四月。(10113)例12,13,14贞人“般”分别预测并认为:王应当大令众人一起耕田,将会有好收成;商国西方土地会有好收成;在田里种植黍,年成会很好。

(三)自然天象信息。例

15、己未卜,殷贞:今十三月不其雨。(126)例

16、辛卯卜,鼓贞:帝其旱我,三月。(10172)例15,16指贞人“般”分别贞测推断:如今十三月不会下雨;上帝让商王国发生旱灾。

(四)商王信息。例

17、乙丑卜,般贞:甲子届乙丑王梦牧石糜,不唯祸,唯佑o(376正)例

18、甲子卜,般贞:疾役不延。(13658正)例

19、丁卯卜,鼓贞:王勿往出。(5111)例20、乙酉卜,殷贞:王于八月人。(5167)例

21、丙辰卜,般:王其逐鹿获,二告。(10302)例17.18.19.20,21分别指贞人“鼓”预测并认为:商王作梦不会有祸;商王病情不会持续很久;商王不应出行;商王在八月会进人;商王追逐鹿,会有擒获。

(五)诸妇、贵族信息。例

22、戊辰卜,般贞:妇好娩,嘉。丙子夕届丁丑娩,嘉。(14003正)例

23、辛卯卜,系骨凡有疾。(13888)例22,23分别指贞人“鼓”预测并认为:妇好分娩会顺利;贵族子弟“系”有疾病。

(六)进贡信息。例

24、甲辰卜,鼓贞:奚来白马。(9177正)例

25、我来十,般。(2811)例24贞人“般”预测并认为:“奚方”会进贡白马;例25如实记录“我方”进贡十件(物品),由贞人“鼓”签收。

(七)祭祀信息。例26,癸未卜,殷贞:翌甲申王宾上甲日。王占曰:吉,宾。允宾。(1248正)例27,癸未卜,般贞:告于批己暨姚庚。(1248)例

28、乙亥卜,般贞:有伐于黄尹,亦佑于蔑。(970)例26,27,28分别指贞人“鼓”预测并认为应对上甲、姚己姚庚、黄尹与蔑进行祭祀。

(八)公务信息。例

29、乙巳卜,鼓贞:插各化载王事。(5440)例30、庚申卜,殷贞:吴载王事。(5459)例21,22分别说明选派插各化、吴“载王事”(即执行商王的事务)是贞人的意愿,暗指王与“载王事”人员的选派无涉。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鼓”占卜预测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而且甲骨卜辞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卜辞大多都是由“鼓”参与占卜而留下的,如6057正、6057反、10405正、11497正等片。仅从上述卜辞内容来看,兵员征集(例19)、联合作战(例10)、农业耕作(例12)、商王出行田猎(例19.20,21)、先王先姚旧臣祭祀(例26,27,28)、官员选派(例29,30)等“国之大事”都由贞人“殷”来占卜预测并宣示神谕神命。、占测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贞人所拥有的这种权力都是其特殊政治地位赋予的。任何时代的信息传播都与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国家形态与政治生态决定了商代信息传播的特殊形态。作为沟通商王与诸神的特殊人物—贞人,通过拜受神谕传达神命,实际上就是通过占卜预测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来影响商代国家政治生活,贞人是整个占卜活动的主要信息采集者与传播者。贞人不仅是商王朝国家政治集团的中流砒柱,而且是商代信息传播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商代信息传播事业做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第5篇:浅谈历史课堂中针对提问对象的有效提问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传统模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针对提问对象进行提问,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学生性格与心理素质;能力;学生特长;个性点评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更好地展开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问题,如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等。如何将课堂提问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结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当前提问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案例的探究,本人认为在课堂提问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形成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析学生性格及心理素质

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对其提问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点评也是提问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不同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点评语言。

二、对学生知识基础及理解能力进行调查

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分析,把握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会让部分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部分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三、有效地、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作答

对于学生作答点评,除了要基于学生性格和心理素质外,还应考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问题的难度。对于太难的问题,应多多鼓励,在提问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尊重学生的回答,不要因时间问题而匆匆中断学生回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特长,在提问教学中充分结合和发挥学生的特长

如,在讲述《美术的辉煌》时,让美术特长生帮助我们分析不同美术流派的创作特点;在讲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让美术特长生分析对比中世纪圣母像与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不同,前者突出神性,后者更突出人性之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针对提问对象进行有效提问,注重提问艺术,把握问题难度,个性点评作答,给学生创造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能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作出一份贡献。

第6篇:浅谈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信息传播活动研究

论文关键词:太平天国信息传播传播功能

论文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信息传播事业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部分,历来都被统治阶级所掌握,清朝也概莫能外。但是面对清政府的言论出版之禁,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冲破了种种舆论枷锁,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方式,将自己的宗教思想、革命理想及纲领政策等传播出去,在革命进程中起到了教化思想、宣传动员、提供新闻信息等作用,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横断面,也为传播学中的媒介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内容。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它和以往单纯的攻城掠地、杀官劫狱的农民造反不同,太平天国有自己的理想、政策和改造社会的方案。为了早日实现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平均主义社会理想,太平天国很早就注意到信息传播工作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为此,太平天国的的农民领袖们率领广大民众运用可能采取的一切方式,宣传上帝教思想、革命理想及其革命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为推动革命进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及思想教化等作用,具体如下:

一、太平天国运动中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上帝教思想的传播

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宗教起义的农民战争,宗教在起义当中对组织散漫的农民发动起义,都起着显著的作用。上帝教之于太平天国起义也是这样。上帝教创立于1843年。前期的上帝教,奉上帝为独一真神,视一切异教神为邪神;宣扬富贵浮云、知命安贫等观念。但是自1848年洪秀全蓄志反清后,上帝教教义就开始被赋予鲜明的政治色彩。洪秀全将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间的政治对立敷衍成上帝与阎罗妖之间的精神对立,宣称洪秀全是上帝次子、耶稣胞弟,负有下凡作主光复上帝故国的神圣使命;以天父、天兄降托杨秀清、萧朝贵下凡所发布的圣旨作为裁决一切事务的最高指示,倡导斩邪留正,推祟严刑峻法,呼吁世人脱鬼成人等。上帝教宣称“奉天诛妖、救世安民、同打江山、共享天福,广大劳苦大众聚集在上帝教的思想旗帜下,在太平天国军事集团的领导下,展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无论是金田起义前期还是建都天京以后,宗教对组织和动员群众、鼓舞军心和士气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灵魂,它是太平天国立国、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太平天国的官方意识形态。

(二)太平天国革命理想的传播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农民政权,绝大多数旋起旋灭,但像太平天国这样维持时间之长,占据地区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太平天国的革命将士及其民众之所以心甘情愿、出生人死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这与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所设计和描绘的理想农民社会并坚持不懈地向农民灌述其革命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在广西紫荆山区就曾撰写《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手写书阐述其社会、政治、伦理及宗教思想的诗文。尤其是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于”一出于私“的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以表达他对公有共享社会的向往,即”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失,男女别涂,举选尚德。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又颁布了《百姓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太平天国“不要钱槽。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收取子粒,全归天王。每年大口给米一石,小口减半,以作养生......这些规定虽很粗略,但是不难看出,太平天国领袖们向往一个无私有制的社会。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太平天国领袖们更具体更明确地描绘了他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是千百年来贫苦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在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所设计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召唤下,农夫之家、寒苦之家以一传

十、以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革命队伍如如星星之火呈燎远之势迅速发展起来。

(三)太平天国各项政策、法令和制度的传播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十四年期间,天国政府除了重视上42帝教思想和太平天国革命理想的传播外,还极其重视太平天国政府制定的政治制度、法令及各项社会政策的传播。这些内容大部分是由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物亲自执笔,撰写成宣传小册子,在太平军中和根据地内外进行散发。如《太平诏书》、《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小册子,着重宜传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和政治纲领;《太平条规》、《太平军目》、《行军号令》、《行军纲要》、《英杰归真》等小册子,着重宜传了太平军的军纪营规和优待投诚人员的政策,其目的都是在于对太平军中新老兄弟和根据地内外的广大人民进行宜传教育,让他们懂得太平天国的革命道理、革命政策,以踊跃的参加和支持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中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传播形式都是为了获得传播效果,肩负传播功能。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信息传播作为近代的一种大众传播形式,面对范围广大的受众进行传播,也不例外肩负传播功能,获得传播效果。

(一)教化功能 太平天国既是一个军事集团,又是一个宗教团体,为了使每一名官兵忠实于天国政府的领导,并且无一例外地成为上帝的信徒,太平天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宣传工作。在起义开始不久,就开始出版教育宣传的书籍,并采用一切办法传播这些书籍,把它分送给人民。在太平天国现存的、有名目可考的五十八部书籍中,其中宣传教育类书籍就有二十三部,占到太平天国出版书籍近一半比例,其内容涉及到太平天国所尊奉的上帝教教义、教条、典制及太平天国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纲常、道德等,劝人们不信邪神、敬拜上帝、遵守天条、创建天国、以享天福。如《天父上帝言题皇诏》是劝人们真心对天王洪秀全方得升天享福的道理;《天条书》是宣传上帝教的宗教仪式和戒条的书,《三字经》是劝人敬拜上帝,守天条,修好练正,以享天福;《太平救世歌》也以歌谣形式传唱,劝人弃邪归正、个个修好、人人练正,以合天心,共享天福......这些宜传教育类书籍,虽然带有深厚的非理性色彩,但是在太平天国初期,却发挥出了极大作用,对于确保太平军对上帝教的绝对信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教化作用。同时,在民间,宣传教育类书籍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也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当时在江南民间,烟、酒、赌、娟已成为社会的几大恶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广泛宣传禁烟令、禁酒令、禁赌法令及取缔娟妓的法令,对江南的民间风俗人情起到了一定的进化作用。如《资政新篇》中曾提出禁绝鸦片的具体步骤,主张”先要禁为官者,渐次严禁在下。绝其栽植之源,遏其航来之路;或于外洋人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

(二)宣传动员功能

1987年,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新增了一项”动员功能“。他把”动员功能“界定为”在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及宗教等领域内,开展适合社会目标的运动“阎。他认为,几乎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媒介都担负着扩大国家利益,促进主要价值和行为的责任,这一功能在危机时刻体现得尤为明显,太平天国运动中信息传播所担负的动员功能就是一个例证。

具体讲,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信息传播动员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富有成效的革命宣传激发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和热情,从而使革命群众队伍日益扩大,坚定太平天国军事集团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早期的金田起义,就是洪秀全在广西桂平、武宣、贵县、平南等地区的农村里面进行革命思想动员,从而拉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思想动员工作更是深人到敌人的后方,据有关文献记载,太平军在进攻一个地方之前,必先派出一些人潜在敌后秘密张贴墙报,鼓动当地群众起来响应支援前线,”共打江山,共享天福“。这些宣传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导成员们通过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思想动员,激励广大革命将士为了实现天国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太平天国采取思想动员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讲道理“。参加太平天国的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还有与农民血肉相连的佣工、手艺劳动者、水手、陆路运输夫、矿工以及走江湖的人们等等,这些人士大多都是目不识丁之人,太平天国便采取了集中训话的方式”讲道理“进行口头宣传。按照规定,”凡传令听讲道理,如各馆有无故不到者,枷七个礼拜,责打一千;再犯斩首不留“。训话的内容均不离宗教,但主题各有侧重,通常是将宣讲教义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发布军令结合起来。

(三)提供新闻信息功能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禁锢人民言论出版自由最黑暗、最残酷的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的封建统治者罗织严密的思想牢笼,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份子,限制人们的言论出版自由。在这种”避席畏闻文字狱“的严酷政治环境下,近代劳动人民在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中,创造性的发明了竹筹、揭贴、旗报、牌报、小册子等新闻传播工具,声讨封建政府,发动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信息。太平天国起义军就曾通过大量印发的小册子和揭贴进行文字宣传,为印刷这些文字宣传品,太平军还成立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第一个出版印刷机构—”刷书衙“,传报天主诏旨、命令、官文书及官员任免事项的”提报衙“以及传递军情动态的”疏附衙“和”镌刻营“。这些新闻传播工具及其机构,在为群众提供新闻信息、鼓舞军心斗志、瓦解敌人士气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新闻信息传播重要性的认识,较之以往的农民起义军而言,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认识也是最为深刻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议在国人中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开,他在《资政新篇》,提出了许多仿行资本主义的具体方案,其中就鼓励”开设新闻馆“、”刊卖新闻篇“。他阐述说这样可以”上下情通,中无奎塞弄弊者“。可惜由于此后太平天国的局势日趋恶化,没能付诸行动。

(四)麻醉精神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很多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等。但有时如果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时,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便会显露出来,影响社会稳定或使发展受到威胁,给社会带来消极有害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的大众传播功能失调后的负作用。而麻醉精神功能又是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的的主要表现之一。

为什么太平天国关于上帝教的宗教思想传播会取得如此有影响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之一,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那样:”就麻醉精神而言,大众传播可以算是最高尚、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其麻醉作用可能十分有效,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端。这段论述一针见血的为我们指出了媒介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而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信息传播活动中,那些古老的、传统的甚至有些落后的媒介同样也起到了麻醉精神的作用。无论是口耳传诵、讲道理大会、还是手写书、印刷书籍及小册子等,其目的无不都是想通过持续不懈的、反复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已下这段话,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太平天国后期,外国使节慕维廉到天京访问,他报告他的见闻说:“......当干王属下官员集合于其殿前之际,有一青年上楼而来。我问其是否随征作战,他说'是呀!'。'你不害怕受伤或阵亡吗?',他答:'哦,不,不,天父保佑我'。'但是,如果你被杀,怎么样呢?''那么我的灵魂将上天堂'刚。从中,可以对媒介对人们的精神麻醉作用窥见一斑。除了媒介自身所具有的麻醉功能外,宗教思想的传播也同样具有麻醉精神的作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提到:”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灵,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德国宗教学家布鲁诺·鲍威尔也认为:”宗教以其鸦片迷雾讲述彼岸世界的新境界。“上帝教认为皇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独一真神,它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死生祸福,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无一不是由皇上帝精心安排的。洪秀全充分利用他自己创造的上帝,假借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名义,把分散的农民组成一支革命大军,使他们相信”吃天父饭,活则享天福,死了就上天堂。“、”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咬人“。但是上帝教毕竟也同其它宗教一样,不是按照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认识世界,而是歪曲地颠倒地反映客观世界,仍然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它仍然是鸦片,仍然是劣质酒和麻醉剂,上帝教思想的传播,给太平天国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祸害。洪秀全创造的皇上帝,最终俘虏了创造皇上帝的洪秀全,伴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上帝教很快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第五篇:历史论文

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维新革命启蒙

摘要:自 1840 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起 , 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产生的怒火与几千年爱国情结的驱使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和主张。其中维新革命是一场爱国救民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关键词:思想启蒙 爱国救民 明主 科学 1.书P11 2书P20,书P29、30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朽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造成新的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使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发展过程:行动: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4.办学会5.设学堂6.办报纸

事件:1898年6月11日颁布“民定国是”谕旨,并在此后的一百天里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如政治方面提出了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官等;军事方面提出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文教方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派学生出国留学等。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科学文化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他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准备阶段的一个过程,维新派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办学会、学堂:图书《中国革命教程》P41

戊戌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仍有着重大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第一,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二,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第三: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结尾:书本P56

下载历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教学的长处 唐县第二中学:邸瑞端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之风席卷全国,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教改大潮中推陈出新,听一些讲座,翻开当今的各类教育教学......

    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建国前,功勋无人可及;建国后,有成绩也有错误。但是无论功过、方法......

    历史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科目论文 专业:油气储运工程 班级:储运09-2指导老师:闫亚平姓名:学号:成绩:一、内容要求: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 线(1840-1949),内容翔实可靠,写......

    历史论文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在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可谓是一个名人,直至现在也有许多人在讨论他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巨大,但始终没有一个结果。今天,我想以自己不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来......

    历史论文

    参考书目: 《周恩来总理卫士长回忆录》成元功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评说晚年周恩来》刘武生 徐晓红编中央党史出版社 《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裴默农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周......

    历史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贡献 摘要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

    历史论文

    浅探提高历史课效率 ——之幽默教学 教师:彭海燕 浅探提高历史课效率 ——之幽默教学 当今时代,幽默无处不在,能说会道者经常利用幽默来调节气氛,解决难题,处理关系。常言道:“一......

    历史论文

    摘要:“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相当关注、并逐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