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推荐)
耶拿派──德国早斯浪漫派的别称。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流派1898年,•施莱格尔兄弟创办浪漫派杂志《雅典那谟》,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一个史称耶拿派的文学派别。他们与魏玛古典主义相对立,提倡创作自由,强调文艺的主观性,重视民间文学传统,其创作带朋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重要作品有诺瓦利斯的诗歌《夜颂》、蒂克的《民间童话集》等。
海德堡浪漫派: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觉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由此形成了海德堡派。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人们的智慧和正义。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小说创作的总称,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它计划写143部,完成91部,巴尔扎克用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作品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全作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包法利主义:儒勒。德。戈吉耶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他指的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点,即爱玛所具有的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所谓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是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了。
“自然派”──
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俄罗斯现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它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专制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语言和技巧方面都有所创新。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体裁以小说为主。•“自然派”本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的贬称,别林斯基则通过理论上的阐述,•赋予其新的含义。
52、“西欧派”──19世纪40至50•年代俄罗斯解放运动中的一个思想派别,中有屠格涅夫。其成员多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具有自由主义倾向。•他们抨击俄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废除农奴制,但又反对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俄国走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实行英、法式君主立宪或议会制。此派成分较杂,在农奴改革后瓦解。
36、世纪病──亦称时代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19世纪初期,欧洲有不少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既厌倦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习俗和冷酷的资本主义文明,又脱离人民,看不清前途,于是陷入忧郁、孤独和悲观失望之中,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流行的一种典型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有名的有版复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笔下的阿克达夫等。
拜伦式的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0.“湖畔派”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都曾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反对文学的社会作用,逃避现实斗争,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21.多余人、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含泪的笑”──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 “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58、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提出的一种反动的、•空想的政治和道德主张,指作家经常鼓吹的禁欲主义、悲观主义、•僧侣主义和不抵抗主义,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基督教人道主义,•本质和核心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
59、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分析特点的理论概括。托尔斯泰的创作一向以精湛的心理分析著称于世,•他根据心理描写的动态表现原则,•特别擅长细腻地表现人物隐秘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复杂过程。30、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流。
31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忤悔贵族: 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又受上流社会的腐蚀而堕落,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恶事,伤害了别人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复活》中的聂赫朵留夫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古希腊神话
是原始氏族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应,是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英雄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2、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是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大移民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代表诗人:萨福(柏拉图称其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独唱体)、阿那克里翁(独唱体)、品达(合唱体)寓言代表作:《伊索寓言》
古典时期
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戏剧成就最大,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鸟》)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 《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散文是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和演说辞 代表人物: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哲学家和演说家苏格拉底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和田园诗。新喜剧的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田园诗代表作家:忒奥克里托斯
3、《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4、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5、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6、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7、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8、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9、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沟通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共和时期(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
这是罗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早期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喜剧创作成就较高。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4)和泰伦斯(约前190—前159)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普劳图斯的喜剧都是依据古希腊新喜剧改编而成,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独创性。他的重要作品有《一坛黄金》、《孪生兄弟》等。
泰伦斯的喜剧也是依据希腊喜剧改编的。代表作有《婆母》、《两兄弟》等。
(二)黄金时期(公元前1世纪—1世纪)
这是古罗马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西塞罗被誉为“欧洲散文之父”,他的演说词和书信被认为是古代散文的典范。诗歌方面,有哲理诗人卢克莱修和抒情诗人卡图鲁斯。不过最能体现“黄金时代”特点的作家是“奥古斯都”时期的三位著名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前70—前19)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三部诗歌作品:《牧歌》、《农事诗》和《伊尼德》(一译《埃涅阿斯纪》)。史诗《伊尼德》是维吉尔的代表作,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对近代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贺拉斯(前65—前8)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诗作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和《歌集》等。《诗艺》是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论著。
奥维德(前43—18)是“奥古斯都”时期最后一位大诗人。《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共12卷,由250个神话故事组成,是一部希腊、罗马神话的总集,为后世许多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
(三)白银时期(公元1世纪—2世纪)
这一时期,罗马文学日趋衰落。比较有成就的是悲剧、讽刺诗、传记文学和散文体小说。塞内加(前4—65)的悲剧《特洛亚妇女》,马提阿利(公元40—104)、尤维纳利斯(公元60—140)的讽刺诗,普鲁塔克(46?—120?)的著名传记《希腊罗马名人传》,阿普列尤斯(124?—175?)的散文体小说《金驴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成就。
10、古罗马三大诗人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的成就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集《歌集》和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他的“寓教于乐”等主张对后代欧洲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11、教会文学 欧洲中世纪为封建教会服务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作者大多为僧侣,亦称“僧侣文学”。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题材大多来自《圣经》,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奇迹剧等。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以及象征、寓意的手法,因而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12、中世纪英雄史诗
中世纪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如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贝奥武甫》和芬兰的《卡列瓦拉》(又译《英雄国》)。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13、谣曲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它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15世纪在英国出现了民谣繁荣时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记录下来。“谣曲”的题材比较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谣曲——“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劫富济贫、仗义疏财的侠义行为,赞美了他们的反抗斗争。这组谣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罗宾汉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
1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15、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于10—11世纪的欧洲。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生动活泼,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城市文学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等新型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16、“温柔的新体”诗派
它抒发对崇高的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人的热烈赞美,但不以封建主和骑士的道德观念、趣味为基础,也不以歌颂对贵妇人的忠诚、献身精神为主体,而是从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地描写。温柔的新体诗派以佛罗伦萨为活动中心,以圭多.圭尼采利和圭多.卡瓦康蒂为代表。青年时期的但丁也属于该诗派。
1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十四行诗──本是中古欧洲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彼特拉克将之独创成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簌体”。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18、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19、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集中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具有鲜明的特征:
1、在思想倾向上,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否定禁欲主义,赞美现世生活;批判蒙昧主义,颂扬文化知识;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中央王权的统一国家。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世界,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注意从矛盾冲突和发展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打破用拉丁文写作的陈规,代之以活生生的语言。
3、在文学体裁方面,以歌颂真挚爱情的抒情诗取代讴歌精神恋爱的宗教赞美诗;以适合反映人间生活的小说排斥宣扬天国幸福的圣徒传和梦幻故事;以表现各国社会矛盾的民族戏剧冲击神秘剧和宗教剧。20、意大利文学 ①佛罗伦萨 “三杰”
②《十日谈》
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 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21、法国文学
①七星社 “贵族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②拉伯雷
“平民派”
③散文:蒙田,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随笔集》。④《巨人传》
22、西班牙文学
①流浪汉小说 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②戏剧:维加
“西班牙戏剧之父” ③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23、英国文学
①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英国诗歌之父”
②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utopia ③斯宾塞:《仙后》 ④戏剧:“大学才子派”
24、抒情浪漫性(莎士比亚)
25、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26、启蒙文学
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29、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0、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发生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因青年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其杰出代表为青年歌德和席勒。这一运动在政治上追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在文学上崇尚感情,反对古典主义,歌颂自然。“狂飙突进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叛激情,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局限,到80年代中便衰落了。
第三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概念解释: 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神有海神波塞东,太阳神阿波罗等。荷马史诗:
古希腊流传下来最早的大型文学作品。在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公元前9、8世纪形成雏形,前6世纪中叶开始形成文字,前3-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最后编订。史诗包括《伊里昂纪》和《奥德赛》两部。前者写特洛亚战争,后者写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理想,也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采用以局部带动全体的手法,从关键情节入手,带动整个事件,结构高度凝缩概括。史诗保留了口头文学特色,诗句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其中大量取自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的长串的直观的明喻被称为“荷马式比喻”。史诗对了解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形象的史料价值,并为后代史诗提供了典范。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采用的广泛丰富的比喻,这类比喻多取自于自然现象、动物形态和日常生活现象,并且是比较长的连接在一起的明喻。其比喻形象直观,生动贴切。希腊悲剧:
古代希腊悲剧的专称。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典,由酒神颂演变而来。其悲剧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约在公元前534年左右,悲剧诗人忒斯庇斯首先把一个演员引进了酒神颂,以后经过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断丰富和创造,才使悲剧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古希腊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悲剧的布局一般是
1、开场白。
2、入场歌。
3、场。
4、场次之间的唱段。
5、“退场”。悲剧题材多取自于神话传说,以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为依托,曲折反映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的社会生活。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风格崇高悲壮,情节发展经由发现、逆转、灾难的悲剧进程,通过主人公的毁灭唤起人们深沉的美学、哲学思考。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曾先后出现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 作家,他们先后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获得“桂冠诗人”奖。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戏剧影响巨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庆典仪式上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公元6世纪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正式定为比赛项目。古希腊喜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旧喜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中期喜剧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问题为主,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重要作品有《阿卡奈人》和《鸟》。晚期喜剧是新喜剧,大多是世态喜剧,主要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强**节的曲折和风格和雅致,但缺乏早期与中期喜剧的深刻思想内容。米南德是新喜剧的代表作家。希腊喜剧取材现实生活,夸张滑稽。利用日常琐事、偶然滑稽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形式轻松,主题深刻严肃。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中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教会文学: 又称僧侣文学,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由教士、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教会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英雄史诗:
中世纪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英雄史诗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作是盎格鲁萨克逊的史诗《贝奥武夫》;后期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一般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达远征记〉早期英雄史诗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的成分强,后期的英雄史诗形成在封建化之后,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谣曲:
故事性诗歌,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15世纪在英国出现民谣的繁荣时期。其题材广泛,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有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故事,多表现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中世纪著名的谣曲是“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的形象。表现起劫富济贫的侠义行为。骑士文学:
11-12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骑士文学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骑士抒情诗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主要抒写骑士美人的爱情,又称“普罗旺斯情歌”,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破晓歌等形式。抒情诗典雅缠绵的爱情描写具有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并为后世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骑士传奇源于法国北部,主要写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为护教、或为了赢得贵妇的爱情而冒险行侠的故事。依据题材来源骑士传奇可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中最有代表性的。骑士抒情诗:
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普遍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中世纪的贵族视骑士爱情为“典雅爱情”。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诗法、曲调和表现技巧方面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较大。最常见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形式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恩格斯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在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影响下,法国北部、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流行和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骑士传奇:
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北部。传奇,音译为 “罗曼司”,指一种长篇叙事事诗,有长约数千余行或逾万行的。依据题材来源可分为三系统:根据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的故事,构成古代系统的骑士传奇,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取材于不列颠得历史、写亚瑟国王的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构成不列颠系统,这是发展的得最充分、最典型的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利斯坦和绮瑟》、《朗斯洛》等。取自拜占庭的历史传说的骑士传奇构成拜占庭系统,如《奥迦生和尼哥雷特》、《弗洛阿和白朗希英勒》等。
骑士传奇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心理与生活细节方面的描写,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以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其离奇情节、浪漫情调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城市文学:
中世纪市民阶级用以反抗封建主的文学。11-13世纪前后适应市民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表达市民的生活情绪,理想情感和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讽刺性和批判性。风格朴素,语言生动鲜明,以动物王国故事影射现实人生。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发达,其文学样式包括韵文故事,讽刺诗,戏剧等,风格活泼富有讽刺性。著名市民文学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温柔的新体诗:
又称“清新体诗派”诗派,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之南的托斯卡那。这种诗体对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发展。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站在市民立场上抒写个人的情感体验,真切、热烈、细腻,把女性高度理想化、神圣化。但丁早年写的抒情诗,就属于这一诗派。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写的十四行诗,继承了这一诗派的传统,形式更加完美。温柔的新体诗派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推向新的高度。
文艺复兴概念解释: 十四行诗:
又称“商籁体”(Sonnet的音译),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浒于英、法、德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作者,他使这种诗体臻于完美。他的十四行诗称为“意大利体”,(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诗句每行十一个音节,一般是抑扬格。韵式为环式韵脚(ABBA,ABBA,CDC,DCD,或ABBA,ABGBA,CDC。DED)。十六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称为“伊丽莎白体”(或“莎士比亚体”),诗句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韵式是隔行押韵(ABAB,CDCD。EFEF,GG)。双韵体:
英国格律诗的一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乔叟对古代英国诗体进行了变革,创造了以重音节为基调的诗体,其格式为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两行一押韵,称“双韵体”。成为后来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一种诗体。斯宾塞体: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之一。因他的名字命名为 “斯宾塞体”。斯宾塞体节数上无限制,每节有九行,前八行每行包括五音步即十个音节,最后一行六音步即十二个音节。韵律为抑扬格。九行内要换三个重复几次的韵脚,韵式是ABABBCBCC。该诗体完美、诗句响亮动听,富有音乐性。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及采用该诗体完成的。流浪汉小说: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叙事文学样式。作品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取材城市平民的生活,主人公多为无业游民、流浪汉,以他们的下层流浪生活为线索,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平民的眼光讽刺各阶层人物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包括主人公为生活或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恶作剧等。语言生动俏皮、较注重外在历险性。代表作《小癞子》。七星诗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大学才子:
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文艺复兴运动:
14-16在欧洲 兴起的一场以新兴资产阶级 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其它欧洲国家。“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复兴世俗的、自由的古代文化以反抗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统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提出“复兴古代文化”的口号,以反抗中世纪神学思想禁锢。文艺复兴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黑暗统治下发现了人、解放了人、恢复了人的尊严、价值及神圣地位,因而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的太阳”升起的时代。恩格斯称誉说: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如绘画方面的艺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哲学家培根;思想家蒙田、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文学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他们对新的思想意思的传播,对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文主义:
在欧洲中世纪,神学之外的世俗科学被称为“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想、新文化代表人物都喜欢以“人文学者”自称,以表明自己研究的是人性世俗的新学问,区别于基督教科学。后世即用“人文主义”来概括当时与神学对抗的新思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反抗神的权威。以人性人权反抗神性神权。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1)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反抗神的权威,以人性、人权反抗神性、神权。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肯定现世享乐,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3)倡导知识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人应当发展理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求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4)主张国家民族的统一,反对封建割据,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的统治。人文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崭新的时代精神、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代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主张、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人文主义理想,歌颂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物,鞭挞封建教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和反封建反教会意识。在艺术上继承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现实传统,面向现实、视文学为反映现实的“镜子”。注重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欲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历史感与真实感。在表现手法上,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抛弃教会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代之以自由清新、活泼的表现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创新和发展。皮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奠定了欧洲抒情诗的基础,是近代爱情诗的拓荒者,薄伽丘的《十日谈》开近代小说的先河,创造了框架体小说的结构模式。莎士比亚的戏剧则将近代戏剧的发展推向高峰。
福斯泰夫式背景“:
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地描绘了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此背景对深化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起到积极作用。恩格斯称赞”福斯泰夫式“背景,旨在要求作家们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十七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冈果拉派:
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三一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即”三个整一律“,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一个事件在一个地点、一天内完成)。三一律是对亚里斯多德情节整一性的片面发展,在规范戏剧创作的同时也限制了艺术的发展。清教文学: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主张清理整顿旧的天主教势力,建立廉洁教会,以勤俭节欲的态度对待事业。在这一口号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称作清教革命。清教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伴随清教运动出现的、表现清教伦理思想和资产阶级反王权斗争的文学即清教文学。清教文学在艺术上往往采用寓言、象征、隐喻的方式,借用历史故事、圣经故事,宣传清教理想。风格严肃沉郁。代表作家弥尔顿、班扬。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体现了诗人清教徒的革命思想。班扬的《天路历程》以梦境寓意的形式,揭示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不满。表达了清教理想和生活态度。巴洛克文学:
16世纪后期到17前叶出现在欧洲的贵族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流派,起源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barruco“,西班牙语,”珍珠、奇妙“的意思。16-17世纪中国的彩陶、织锦、瓷器等工艺品进入欧洲,其艳丽夸饰的风格引起西方的惊叹。巴洛克一词原用于首饰行业,后把16世纪繁复雕饰的建筑称为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洛克文学内容上写宗教狂热与感伤、幻灭情绪,形式上夸张雕饰,追求华丽纤巧,贵族情调。
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西班牙的卡尔德隆、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冈果拉诗派。马里诺诗派光怪陆离的想象与夸饰趣味形成”马里诺诗体“,刚果拉派的诗歌用词怪癖,比喻新奇,被称为”冈果拉主义“(或”夸饰主义“)。德国格力美尔豪森的《痴儿西木传》,虽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也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的特征。巴洛克文学发展了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古典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源于法国影响欧洲的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抗衡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创作上以专制王权的政治标准、艺术标准为准则,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为专制王权服务,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服从公民义务,强调以理性克制个人**。艺术上摹仿古典,重视规则。强调语言与形式的典雅规范,比如题材、体裁的等级界限,戏剧的三一律原则等等。
古典主义继承发展古代文学的现实传统,对统一发展法兰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摹拟古典的教条化限制了艺术的发展。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英国的蒲伯、约翰逊等。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被公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成功的悲剧。拉辛代表作《安德洛马克》是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布瓦洛,代表作《诗的艺术》,系统阐述了古典主义的诗学主张,被视为古典主义的理论法典。玄学派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是约翰-多恩,因屈来顿曾批评多恩”诗中的玄学成份太多了“遂被称为”玄学派“。此派诗歌内容比较复杂,有较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表现较多的感性内容,他们时而共鸣,时而又遣责人的感性本能的罪孽,显示了世界观的深刻矛盾。其诗中充满紧张的心情和关于人情感的议论和分析。在形式上追求精雕细刻,经常采用出人意料的比喻。此派诗歌在现代欧洲获得颓废派诗人的重视,多恩被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先驱者。
18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哲理小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文学样式,采用对话、游记、书信等形式,表达作者的政治、哲学、宗教等观点。重心不在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刻画描写,而在于通过具有鲜明倾向性、教诲性的故事等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这里小说成为启蒙作家思想家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因而小说的哲理性强,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相对较弱。著名的哲理小说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严肃剧:
又称市民剧,启蒙时代由法国作家狄德罗提出。狄德罗顺应启蒙时代需要,提出戏剧改革主张。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建立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新剧种--正剧。内容上是市民的,家庭的,以普通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代替贵族宫廷生活,以严肃的笔调处理现实题材。体裁上是悲喜剧相混杂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以表现常态的生活。语言上使用市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强调戏剧的启蒙教化作用。此后德国作家莱辛来此提出建立市民剧的理论。”散文滑稽史诗“:
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对自己小说的称谓,即用散文写出的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史诗性的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历险对生活展开全景式描写。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艺术上以幽默、滑稽、冷嘲热讽为显著特点。这种史诗性和滑稽幽默交融在一起的作品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如《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这些被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的小说,代表了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百科全书派:
指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学者,因参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而得名。他们以先进的思想观、科学理性总结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对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封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抨击。该派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成熟和GC,推进了反君权、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主要代表人物有:达朗贝、狄德罗、卢梭等。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宣传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和愿望的文学。它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被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思想体系所规定,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浓厚的理性色彩。抨击封建专制与教会罪恶,宣扬启蒙理想,干预生活、批评时政,论战性和思想性很强。创作上具有民主化、平民化倾向,往往以第三等级小人物、普通人为正面主人公,扩大了文学表现现实的范围。文学形式体裁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创造了新的文学样式,如哲理小说、书信小说、严肃剧等。启蒙文学继承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取材现实,反映并评价议论现实。启蒙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德国的莱辛、席勒、歌德等。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文学革命运动,由一批青年作家发起,以克林格尔的戏剧《狂飙与突进》而得名。运动纲领的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主要作家是年轻的歌德,席勒。狂飙突进运动得目的是要摆脱沉闷虚伪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束缚,要求独立自由,个性解放。该运动总的精神特点是:倡导返归自然,强调民族意识,推崇天才和个性解放,用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暴政与特权。运动带有狂热,放荡自我中心的反抗倾向。作品往往浪漫气息、感伤成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该运动只是局限在文学领域,而没能发展成政治性的社会运动。魏玛古典主义:
十八世纪歌德与席勒在魏玛公国十年合作时期被称为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也称魏玛古典主义。在思想体系上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传统,倡导人道主义,艺术理想上以古希腊文学艺术作为典范,追求单纯、静穆的希腊风格。创作方法上倾向古典,并强调古典与浪漫的结合。要求形式的完整、语言的纯洁。狂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继续,把启蒙时代理性与狂飙突进运动情感相结合,使德国文学走向繁荣。这个时期歌德写下了诗集《罗马哀歌》、剧本《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等。
19世纪浪漫派文学概念解释: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主情的、自由的文学。它是法国大革命自由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反响和体现。思想的自由,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民族解放运动的崛起以及对启蒙理想的失望是浪漫文学产生的时代土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产生的哲学基础。感伤主义、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以及反古典主义的要求是文学自身解放的要求。
”浪漫“由拉丁文”Romance“(罗曼司)转化而来,原意指富于幻想的传奇故事,仁慈的情感、忧郁的思念等。德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史雷格尔兄弟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探讨,并为之命名。提出:”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写情感内容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崇尚情感,偏重理想,内心生活。自然崇拜与自我崇拜。厌恶城市文明,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他乡异国情调。离奇超凡的情节,孤独、叛逆的人物形象与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表现特点不同,德国的理论探讨活跃,并具有神秘主义、唯我主义特点;英国的泛神论、唯美主义色彩;法国的激情色彩、论战品格。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诺瓦里斯;英国的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史达尔夫人、雨果;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耶拿派:
十八世纪末,以史雷格尔兄弟、诺瓦利斯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流派。因为在耶拿创办杂志《雅典娜神殿》而得名。耶拿派在理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艺术的使命就是打破僵化的生活,追求人生的诗意。奥古斯特·施雷格尔提出”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诺瓦利斯提出”走向内心“的口号。该派强调书写主观精神、情感,寻找精神家园。创作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海德贝尔格派:
十九世纪初德国的一批新浪漫主义作家,聚集在海德贝尔格,创办《隐士》杂志,由此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该派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世纪古风、生活方式加以赞美。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曾写下一些爱国主义诗歌和戏剧。该派主要文学成就是收集整理了近三百年的德国民歌《儿童的神奇号角》,保留了民歌的纯朴风格。歌德和海涅对这部民歌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海涅称赞这部书”包括了德国人心灵的最动人的精华“。湖畔派诗人: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因憎恨资本主义而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同时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这些人被称为”湖畔派“。”湖畔派“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写下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序言指出:诗歌的情感性,并提出诗歌题材的变革,主张”诗歌应该表现微贱的田园生活。“同时强调诗歌的想象,借助想象将日常平凡的事物和情感以非凡的情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湖畔派“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超验主义: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超验主义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超验主义虽带神秘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意义。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雅典娜神庙》: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奠基者史雷格尔兄弟在1798--1800年创办的宣传浪漫主义理论的文学杂志。他们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依据,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热情、想象、内心、自我和生活的诗意,反对古典主义诗学传统的束缚。奥涅金诗节:
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感伤主义:
又称主情主义,十八世纪后期源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以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中小产阶级作家对启蒙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感到失望,他们以抒情的、感伤的笔调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该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刻画人的内心活动,书写苦闷心曲。他们重视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刻画,突出人生的不幸遭遇,因而具有浓郁的悲观色彩。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小说家理查生、斯泰恩,诗人杨格、葛雷等。感伤小说多半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回忆录式的形式写成。诗歌多写黑夜、孤独、死亡,具有逃避现实的神秘特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性、对自然自我的崇拜产生很大影响,故有”前浪漫主义“之称。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
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在作品《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是:高傲倔强,忧郁孤独,追求自由,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反抗强权暴政,但却是孤独的个人主义的反抗,结局往往是悲剧的。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由于这些形象带有拜伦个人思想和个性气质的烙印,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海盗》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艺术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 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即强调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结合,以打破古典主义悲喜剧严格对立、美丑截然分开的做法。雨果认为生活是矛盾的整体,”大自然是永恒的双面像“,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写出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事物在矛盾对立中相互关联、依存、演化。因此强调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隐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共生“。
多余人形象: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渴望有所作为,但因为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阶级的偏见,缺乏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软弱,终于一事无成,在社会上成为”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成为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以后,在俄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余人“画廊。作家们通过”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谴责了形成”多余人“性格的沙皇专制农奴制社会,也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弱点。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还有毕巧林、罗亭、拉夫列茨基等。奥涅金诗节:
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念解释: 《祖国纪事》: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学术、文艺、社会政治的综合性大量月刊。1839年创刊于彼得堡,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编。俄国文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曾为该刊撰稿。著名的革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主持该刊的评论栏,成为刊物的思想指导者。别林斯 基离开后,刊物倾向日趋反动。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为资产阶级贵族自由主义的机关刊物。1868年,该刊物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接办后,萨尔蒂克夫-谢德林随后也参加领导,才又成为进步的民主刊物。沙皇为了控制舆论,**革命,于1884年查封了该刊。《现代人》:
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 创办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性刊物。普希金逝世后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办。该刊物从1843年起改为月刊。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担任主编。由于涅克拉索夫团结了当时俄国杰出的作家,使《现代人》成为进步文学界的中心。别林斯基主持过该刊的批评栏目,并在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又相继于1853和1856年加入《现代人》编辑部,使其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论坛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先进思想和民主阵营的总部。
《现代人》杂志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及其维护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宣传了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的思想,捍卫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争取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服务,起了极大的战斗作用。1866年被迫停刊。宪章派诗歌: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诗歌,宪章派诗歌是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在宪章运动中,为了推动群众运动的开展,创办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政论、特写和杂文等,后期还有小说和文学评论等,其中诗歌成就最高。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在形式上多采用群众喜欢的歌谣体和圣诗体,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民歌色彩浓厚,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代表作家琼斯、林顿等。琼斯,他是县宪章派的歌手,又是宪章运动的左翼领导人之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中期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学思潮,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思想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进行观察、思考与批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在内容与思想方面(1)具有概括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把文学看作分析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特定时代俄社会历史画面,揭示现实矛盾,探讨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2)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着力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坚持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批判。(3)同情下层社会苦难,提倡社会改良。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改良主义。(4)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小人物苦难与中小资产者的个人奋斗。塑造个人反抗者形象。艺术方面的特征是:(1)确立客观写实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准确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现实生活描绘,再现论与反映论的时代。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构关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细节描写。(3)史诗性与心灵探索。心理描写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成就卓著 人物复现法: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将众多作品连成整体的手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反映出这个人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把这些作品连系起来才构成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高老》是使用”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
第四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3、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其内容具体来讲,人文主义用人性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政治上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意义。成就:近代文学的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都发源于这一时期,在整个人类文化以展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古典主义 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拥护王权,颂扬贤明君主;提但是理性;讲究艺术规范,要求遵守“三一律”。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5、“三一律”
要求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一致,戏剧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只有一个,情节单一。先由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出,后被古典主义者视为清规戒律。对戏剧结构严整、清情节集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易导致艺术形式的绝对化和程式化。
6、感伤主义文学 是18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它国家的一种文学思潮,有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其主要特点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心理为主体,关心普通人的不幸和痛苦,显现出文学的主观情和情感情的审美特质,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导。
7、启蒙戏剧
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一咱着重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而又兼具悲剧、喜剧某些优点,能够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新型剧种。最初由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出,博马舍是启蒙戏剧的成功实践者。
11、湖畔派诗人 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居住过,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强调想象和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浪漫主义诗篇,如华兹华斯的《致杜鹃》、《写于早春》、柯勒律治的《老水手》等。
12、拜伦式英雄
指《东方叙事诗》中出现的一系列有相似精神内核的形象,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他们是同社会尖锐对立的抗议者;是不妥协的、孤军奋战的叛逆者;是看不清前途的、悲观失望的失败者。“拜伦式英雄”体现了19世纪上半叶一部分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共同特征。他们对权贵和上流社会的反抗有积极意义;但他们的个人主义和悲观情绪,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13、巴洛克文学
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带有虚幻神秘色彩,追求生死灵肉,人生意义等终极问题!追求奇特的效果,夸张的比喻,冷僻的用典以及意象的奇峻!巴洛克文学-特点 巴洛克文学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
1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16世纪),产生的新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老文化的重重樊篱,打开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为中心的人文中心。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名词解释
1、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而且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世俗化的色彩极浓,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社会力量的表现,反映的是希腊社会的世俗生活,希腊神话中的神与凡人的区别仅仅在于神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神力。
4、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形象。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有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
5、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6、人物再现法:即在《人间喜剧》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最后形成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连结起来,也使《人间喜剧》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7、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有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相互对话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8、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自传性小说的评价,他认为托尔斯泰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的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并力求达到对人物心理的多层次展示。
9、社会问题剧:17世纪下叶,挪威易卜生开创了社会问题这一剧种,它以社会的形式提出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重大迫切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律,家庭,妇女,教育等多方面,一般以现实主义手法来反映人们熟悉的社会和家庭事件,笔锋犀利,充满批判精神,在艺术上面向现实,把讨论这一因素引入剧中,采用追溯法,安排情节结构。
10、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表现。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文学流派,以罗伯-格里耶《橡皮》为标志,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里德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
12、境遇剧:它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他们自己选择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又被称为自由剧。
13、《源氏物语》:成书于11世纪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作品反映的是平安时期宫廷贵族及整个贵族阶级生活的全貌,共五十四卷,约八十多万字,通过对源氏一生政治上的沉浮、毁誉以及他一生鱼色追欢的描绘,真是地反映出8世纪至12世纪平安时期上层贵族政治上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堕落,揭示出整个平安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
14、新感觉派:1924年,横光利
一、川端康成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评论家千叶鬼雄发表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于是,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先锋艺术风格的影响,企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强调通过感觉来认识表现生活。
15、“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
第五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许多古老的民族在它们的幼年时期都习惯于用史诗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反映了人们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2.骑士抒情诗:骑士抒情诗又叫骑士传奇,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奠定了欧洲长篇小说的基础。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主要描写骑士。骑士抒情诗种类很多,但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恩格斯称之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
3.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这类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三个要素:1.取材于现实 2.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3.讽刺性
4.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第二个特征是注重理性,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代表作品:高乃依《熙德》、《贺拉斯》,拉辛《昂多玛格》、《费得尔》。
5.三一律:是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间。
6.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
特点: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7.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如伏尔泰的《查第格或命运》、《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8.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它的主要特征有:(1)强烈的主观性。(2)歌颂大自然。(3)重视民间文学。
(4)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9.湖畔派: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边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
三个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迷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10.拜伦式英雄: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包括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等。
11.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小人物”系列: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果戈里《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 ;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中的杰符什金;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
12.多余人: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既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多余人”形象系列: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彼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3.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作品主题思想严肃深沉,一方面对沙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热切的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修养”等思想,后来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14.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15.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家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16.社会问题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
17.唯美主义文学: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戈蒂耶最早提出 “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们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具有“非功利性”“非现实性”的特点。
18.迷惘的一代:20世纪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 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19.表现主义文学: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
20.魔幻现实主义:借古老神话传说,采用象征语言、暗示联想、荒诞夸张、时序倒错,现实与梦幻交织等手法,把拉美现实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魔幻色彩,又有现实因素,故称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