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时间:2019-05-13 21: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文学笔记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第一篇: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1.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3.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4.希腊神话中的雷电神是(),罗马名:朱庇诺。宙斯 5.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阿波罗 6.希腊神话中的男战神是()。阿瑞斯 7.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是()。赫淮斯托斯 8.希腊神话中的神使是()。赫耳墨斯 9.希腊神话中的女战神是(),她也是智慧女神。雅典娜 10.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佛洛狄忒 21 名词: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公元5至10世纪,这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写成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这种文学的主要功用是,欺骗被压迫、受剥削的人民,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血腥统治。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22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其中后者对人物的形象及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3(《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24《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25 三只猛兽分别象征 豹(淫逸)、狮(野心)、狼(贪婪-嫉妒)31 名词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产生于16世纪中叶,当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沦为无业游民,社会上冒险风气盛行。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32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33.()是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维加

16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诗歌方面最著名的作家是(斯宾塞),他的《仙后》。

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延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

哈姆莱特形象: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悲剧根源:社会恶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又是个人主义者,承 担不起“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因而,他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人文主义的悲剧;

* 关于人性的哲学探讨导致哈姆莱特陷入悲观、痛苦、迷惘中。42

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的文学。

43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有法国的(高乃依)代表作《熙德》和(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44诞生于17世纪的法国的著名寓言家是(拉封丹)。45 班扬《天路历程》的主人公是(基督徒)。

51英国18世纪的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一体裁上。

52(笛福)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典型,体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

53.被称为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典型是(鲁滨逊)。

54《格列佛游记》是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等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

55(撒缪尔·理查)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

德国启蒙文学在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得到迅猛发展,这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

狂飚”作家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以其高水平的创作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63卢梭 孟德斯鸠 伏尔泰 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

卢梭代表作《忏悔录》 64《浮士德》及其形象,反应作家的人生理想

诗体悲剧 浮士德 是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是一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的巨型诗剧,是歌德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才能的概括和总结,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在文学史上,《浮士德》和《伊利昂记》、《神曲》等并称为伟大的史诗性作品。人物形象:

浮士德

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 是进步资产阶级、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象征;是人类的象征。他发动群众,移山填海,并得出了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者。”还指出:“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并认为这是最美的刹那。这种试图通过劳动来建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无害无灾”的人间乐园的思想。71 恩格斯称雪莱为()。“天才的预言家”

72雪莱的诗剧()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全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73()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德国 74()的《夜的颂歌》(1800)为悼念早逝的未婚妻而作,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从期望在地下“永远过着新婚之夜”的角度去赞美死亡。诺瓦利斯

75()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体裁,其中的《金发的艾克贝尔特》在于表明有一股隐秘力量在冥冥中主宰着人的命运,连林涛和风吼也充满不可思议的神秘意义。蒂克 76德国1805年以后,形成了“海德尔堡浪漫派”,其代表是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 81 拜伦的成名作是(),其中塑造了一个“拜伦式英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82《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恰尔德·哈洛尔德,另一个是()。抒情主人公“我” 91()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

1823至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文中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拉辛与莎士比亚

1830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红与黑

巴尔扎克的(《》)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人间喜剧

95梅里美的代表作《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嘉尔曼

小仲马 茶花女

鲍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在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鲍狄埃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被选为委员。公社被镇压后,他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101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 多余人

普希金的短篇小说(《》)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驿站长 103“奥勃洛摩夫性格”

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躺在床上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也在睡梦中死去。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104 于连的形象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性格是家庭环境、时代与阶级地位影响的必然结果——

* 人生理想是个人奋斗

立身扬名;* 追求理想的方式是反抗与妥协;* 有正直善良的一面,也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性格核心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英雄主义精神。

悲剧是复辟时期反抗贵族压迫的平民的必然悲剧。艺术特色

1、出色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小说中的环境是时代、社会的缩影:维立叶尔市(外省)-贝尚松神学院(宗教社会)-木尔候爵府(巴黎贵族社会);

(2)小说注重环境与人物的统一;

2、出色的心理描写:在心理展示和心理分析中传达思想倾向、刻划人物性格、展开小说情节;

3、结构上以于连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于连与德瑞娜夫人和马特尔的恋爱为纬,情节严谨、紧凑,引人入胜。111详解《双城记》

情节结构

三个组成部分:

1.复活——露西的爱使父亲马奈特医生神志恢复正常2.金线——露西源源不断地施爱于亲人与友人

3.暴风雨的踪迹—— 法国大革命爆发

三条情节线索:

1、马奈特医生的故事

2、代尔那的故事

3、得伐石的故事 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小说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阶级斗争的残酷激烈,揭示了革命的必然性,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残暴的贵族的典型;

2、小说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以道德改善、爱与宽恕来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得伐石太太——冷酷嗜血的革命群众的代表

马奈特——人道主义宽恕精神的化身

路茜——爱的化身

代尔那——进行道德改善的理想贵族

卡尔登——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者 艺术特色

采用多元整一的网状结构;情节起伏跌荡,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史诗式的大场面与细节描写结合;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冷峻、夸张而尖锐的讽刺;大量引入资料文件信函,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第二篇:外国文学笔记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坛上的一个流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集小说家、诗人、批评家于一身的金斯利·艾米斯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愤怒的青年这个流派的作家们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反英雄人物,其人物都出生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但所受的教育高于其出生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资产阶级绅士。他们对掌权的种种特权和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他们把权力又看成是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的《幸运的吉姆》、约翰·韦恩(1925——1994)的《误投尘世》、约翰·布赖恩(1922——1986)的《坡顶上的房间》、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等。出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下层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但又找不到社会出路,因而悲观沮丧。其作品所塑造的多是一种“反英雄”的人物。他们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50年代英国的社会生活,不同程度地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他们的出现,是英国现代主义兴起后,现实主义再度复苏的标志。

“愤怒的青年”流派的作品的故事大都发生于外省的小城市,主人公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因为在等级壁垒依然森严的英国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平而鸣。但他们缺乏理想主义,并非真正的愤怒,往往以喜剧的方式反抗社会。在强大的金钱、权力和制度压力之下,他们的欲望要么得到满足,要么加入到现存社会制度中去,最后却不再愤怒。

克利斯朵夫形象分析极有音乐天赋,是个攀登世界高峰的英雄人物。克利斯朵夫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伟大的心的普通人”。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整个人生历程,表现了他对腐朽势力和黑暗社会进行强烈反抗的英雄主义精神。克利斯朵夫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一个充满奋斗精神和追求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怎样认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罗曼·罗兰在1986年的日记里写道:“我的主人公是个贝多芬式的人物。”这就告诉我们,他首先是一个贝多芬式的英雄。那么何谓贝多芬式的英雄?贝多芬式的英雄他的一生遇到那么多艰难困苦,经历那么多愁苦和磨难,艰难的生活,贵族男孩女孩的欺负,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殴打,初恋的失败,性爱的欺骗,饥寒交迫的生活,从小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国外流亡生涯,文艺界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没有被压垮,没有被击倒,而是用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主义气概,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的文明,他不仅仅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受苦受难、蔑视一切,批判一切,排斥一切,敏感、倔强、坦率、执拗、唐突、鲁莽的孤独英雄,个人反抗的英雄。他更是一位忠于自己的理想,有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嫉恶如仇、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敢于和厄运挑战;勇于承受失败,勇于拼搏奋斗的贝多芬式的英雄。他是一个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是一个为实现理想而充满顽强追求的英雄气概和反抗精神的因心灵而伟大的英雄。

艺术特色“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高度音乐化的手法谱写出了一部反抗黑暗、个人奋斗的英雄交响曲。全书处处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序曲、主旋律、变奏与协奏、长调短调、尾声等应有尽有,罗兰自己称这部作品为“音乐小说”。大河般的结构形式、生动的心理刻画、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深刻的议论与广泛的象征性,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

“硬汉”形象作者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表达了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孤独与苦难,失败与抗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怆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失而不败,向死而生,以人的能动性去反抗人生的宿命,这正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故事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典型,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真正的“硬汉”形象。即使在自然与人生的角斗场上遭到不幸,他们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尽管失败了,却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

作品只写了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条大鱼,情节简单到了极点,抽象到了至美至纯。但就在这种单纯中包蕴了复杂的内容。海明威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老人与海》正是厚积薄发,运用“省略”原则的产物。简短的句子,准确易懂的词汇,明快有力的对话,流畅自然的叙述,朴素简洁的文体,凝练含蓄的意境,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恰到好处的内心独白,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海明威式的独特美感。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初至20年代,在俄罗斯文坛曾兴盛一时,三四十年代相对“沉寂”,60年代开始复苏。但是该派作家有限的创作很难见容于文坛。到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期,现代主义文学仍然是步履蹒跚。80年代后,得到充分发展。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哈里托诺夫的长篇小说《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1991)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德语国家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于世纪初萌生在美术领域,接着扩展为文学运动,并取得重要成就。表现主义根源于一战前后的社会动荡。人们在世界性危机中,形成了深重的灾难感绝望感不信任感,强烈地体验到心理上的惶惑、激动、压抑和反叛,于是在“我亵渎了/上帝么?/还是上帝亵渎了人?”的大胆怀疑中,抛弃了对国王、祖国和上帝的信仰,穿越父辈的道德伦理,走向与非理性情感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尤利西斯》人物形象 小说以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市民一天的生活为艺术焦点,透视现代人的心灵活动。作品情节淡化,主要纪录斯蒂芬·代达罗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和内心生活。斯蒂芬思想敏锐,富于艺术家气质。他总是在对一切进行思考,又总是找不到出路,渴望寻求心灵的指导和依靠。布卢姆是一个广告经理人,多年前幼子夭折,后来妻子红杏出墙,他深感痛苦。作为犹太人,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失落感,渴望家庭的亲情和温暖。莫莉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人。由于丈夫性无能,常与情人幽会,渴望全身心的爱。

《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尤利西斯》运用了成熟完善的意识流技法,从而对人无时不在流变的内在自我做出了深入探索。意识流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想到哪儿写哪儿。事实上,乔伊斯的创作章法严谨,意图明确。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何谓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30、40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的后现代文学流派。它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在反映现实的叙述和描写中,使用或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或故事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变现实

为“魔幻”而又不失其真。﹙ 2.﹚ 既立足于传统的民族文学,又大量吸取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养料,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百年孤独》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1)现实性与神奇性相结合;(2)象征隐喻手法;(3)时间的轮回。《百年孤独》艺术特色

大量奇异的描绘和荒诞不经的情节营造出一种魔幻的氛围。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神秘性。

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语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件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

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牛身上贴标签,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遗忘的历史;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着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 萨特的《禁闭》中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始终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⑵ 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自此,“他人就是地狱”成为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名言。

⑶ 这个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

葛利高里形象的悲剧意义

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表现了哥萨克在革命中悲剧性的曲折的历史道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广阔的史诗画面精巧的艺术结构多音调合奏曲语言浓厚的民间特色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A)

1.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3.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一些现代主义意识。

4.在技巧上力图创新,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B)

1、继续发挥固有优势——写实性

2、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渗透

3、多元化创作趋向

4、丰富性和兼容性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四大思想特点(A)

1.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2.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3.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4.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三大艺术特色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描写重点的内向化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3、越来越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第三篇:全面外国文学笔记

古希腊神话

1、文学的起源一是神话:没有教育

人的作用二是没有教育人的作用

2、文学是什么:从现象学角度

3、雅与俗

雅俗共享 教育娱乐“形式论”形式的滑动,涉及的不止是文学,还包括时间原因

4、神话

A世界起源 荷马 夜晚 黑暗 时间是世界的尽头 赫西俄语,世界的起源是混沌 B神的起源 混沌神,爱神,天神是尤拉那斯,地神该亚 人的起源 同姓同性说

5时代划分

黄金时代:无战争,无劳动,永远是春天 白银时代:普罗米修斯盗火

黑铁时代:战争大洪水,丢卡利翁 哲学:思辨米利都学派

5、用归纳法分析古希腊神话

6、哲人对希腊神话的认识

古希腊悲剧 一文学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二悲

1古希腊悲剧的起源 2古希腊悲剧发展 3古希腊悲剧题材 4形式:散文 5主题 6演出形式

7古希腊三大戏剧节

《罪与欠》刘小枫 《沉重的肉声》

罪: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罪

生命的欠然

安提戈涅(在什么情况下,家庭伦理和城邦得到统一)

俄狄浦斯王 悲剧——杯具

1行动的模仿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合理性诉求的矛盾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杯具

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现代悲剧》

古希腊喜剧

纳博科夫1讲故事2教育家3魔法师 形式性:对各种现象做本质性的抽象

史诗:以叙述为职责,动作过程为对象,体现民族特性,适合时代发展的意识和特性

《荷马史诗》

不是整个特洛伊战争的全貌,只是一个片断,九年之后的一个事情 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腊人认为:悲剧性命运是人生的起点

《圣经》文学 1文本形成2多样性 A内容多样性B叙述者身份多样性 3整一性A主题B情节的统一

4宗教性 不为审美而写作

先验性:先于经验产生的,人的认知能力 《亚伯拉罕的献祭》燔祭 业果论和信仰的关系,信仰不一定要符合业果论 耶稣为什么忧伤?对门徒,对未来,对世人

第二章 中世界文学 第一节概述

·教会文学 2史诗与谣曲 3骑士文学4 城市市民文学

神曲分为三部分 1喜剧和悲剧 在中世纪并不包含舞台剧本的意味,喜剧是凡由平静开始而结局于悲惨的故事,即由完美到不完美-悲剧

2《神曲》开始于悲哀的地狱,结局在光明仁慈的天堂 3内容梗概

隐含作者布斯

4指称文格而非文体文格高而优雅,可称悲剧,5《神曲》是什么样的书?

A充满神学意味的梦幻长诗B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先导C精巧的艺术珍品D独具匠心的文本结构 “三”象征’“三位一体”《神曲》分为《地狱》《净界》《天堂》三部 4神曲的象征与启示

A人生充满罪恶与挣扎的但通过艰苦的磨练是可以获得狂喜的

B人可以通过学习辩以罪恶,但要达到狂喜的境界,则必须依靠虔诚,而矢志不渝的信仰维吉尔代表理性,贝阿特丽丝代表神性

C从人间地狱并没有门,有的只是一个入口,当失去人生所有的希望时,他就已经陷入地狱 但丁将世俗之爱转化为圣爱

1、人是如何施展魔术

2、凭意识创造奇迹

但丁至善,至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没有人能够憎恨自己的灵魂,人也不能憎恨上帝 说明人的灵魂和上帝具有统一性,上帝与灵魂等同,每个人的灵魂都有至善的 人的理性战胜自然的伟大经历

第三章文艺复兴 一概述

1文艺复兴 最重要的主题,世界和人的发现 2人文学科

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3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即对人生活世界的观照

人文精神讨论价值的问题人文主义精神针对的是生活世界,是民间崛起的力量,草根力量 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种学和民俗 方式:野外考察 二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新教的创始者 “因信称义”因为信奉上帝,所以称为义人 A中世纪政教分离,而宗教改革,使政教分离更加彻底B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凝聚,信仰新教的人没有犹太人,民族之间差异明显,直接效果是民族国家的形成,C文化层面上,它形成了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

二《十日谈》

薄伽丘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文主义者,也是作家诗人。以《十日谈》留名后世

拉伯雷

1粗俗泼辣2掉书袋 4 巴赫金’“狂欢画” 塞万提斯。唐吉可德 西班牙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堂形象:性格最大特点是对某种永恒不可动摇的事物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

莎士比亚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戏中戏A他常取材于现成的材料或剧,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他在故事中骨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画面注入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相连

哈与奥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事件中的人,他们都是在事件中行动、说话而霍拉旭则与他们形成对比,他达观而哈与奥更焦虑,骚动,欲望,纠缠不清的压迫不看重负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文学明确提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古典主义A战争 B外交方面 之前是偶然性的访问C国内行政管理

启蒙运动

一内涵 沃勒斯坦体系启蒙运动: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于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二开展多个层面

核心问题:理性进步,社会科技牛顿力学为自然立法的人 社会领域“为社会立法”

二卢梭

从政治学角度来分析卢梭

理性与情感 “浪漫主义之父”

信仰新教卢梭“论科学与艺术”政治上;《论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政治哲学的导引 霍布斯认为“人为自然而利益”人性恶

卢梭认为人性善

《浪潮》集体主义有可能走上独裁主义

德国文学

一概论古雷加《德国古典哲学新论》康德 审美是无助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最终指向目的性 历史观

三启蒙文学 三运动时期 前期:高特舍德 将理性主义带入德国启蒙运动 理性宗教,走向道德

两个体现:A戏剧B诗歌

前期莱辛《拉奥孔》后期狂飙突进人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理性高于道德,道德是理性的附庸最终是人的全面实现《帕米拉》书信体小说《克拉里莎》

第三节歌德

1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早期创作:狂飙突进时期3.魏玛时期 4晚期 自传 美学思想

歌德的美学言论是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体会的总结,散见于《诗与真》《箴言与回忆》 《关于艺术的格言与感想.》《歌德谈话录》

2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古典和浪漫的区分是现实理想之分 3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观的辩证关系

4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第一个提出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文学地位

1民族诗人:德国启发民族意识

通常认为是“自我”之死的“自然”之生,自然指欲望

维特对律蒂的爱是自然欲求,略待懵懂少年,决定结束自己的自然生命,这时的维特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最终转到独立的自我。“主观就是病态,客观就是理性”

《神曲》《浮士德.》 指出人如何生活,与宗教主题相呼应,符合人应该完善,体现但丁的抱负,希望在文中贯穿浮士德却所有的都失败,一种意识形态理解,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解,主要指向政治悲剧和事业悲剧,虽然都是失败,但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局限的看来,并不全是悲剧。另一种,对政治建构处于想象,但没有一个人却实践歌德对于政治和世界的思考处于浪漫主义色彩,中国的政治建构也是浪漫主义色彩是自上而下的。

从思想角度理解浮士德

魔鬼与浮士德-自然欲求的满足,所有自然欲求都得到满足反而构成悲剧,也是一种自然之死。但却没有导致自由的产生,自然欲求满足可能走向自由的反面是读者走向自我的过程。重点: 艾略特其人及代表作 《荒原》的现代性意识:何为现代性?《荒原中的代词》----拓展《空心人》与电影《现代启示录》

3艾略特的诗学理论 “新批评”派的主要批评观点和方法实践(韩东的诗)《重访新批评》 拓展

《艾略特诗学文集》

《现代性社会理论》刘小枫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雷德克.詹姆逊 引 庞德

《在地铁站台》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纸条上的许多花瓣

单意象诗是一种叠加形式,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 省略“像”字,使得意象平行出现,形成多画面效果

艾略特《荒原》 年代:1888---1956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 哲学 2 代表作 《普鲁弗洛克及其他》 《荒原》 《四个四重奏》 3现代化:政治经济制度转型

现代主义: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

现代性:个人—群体 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文化 本能冲动的造反逻辑,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转变,不仅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而根本上市人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 4现代VS后现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硝云散 5艾略特 诗人,精神病患者的丈夫 批评家 宗教家

6《荒原》诗的第一节,诗人通过代词我们的变化,展示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最初,冬天使我们温暖,中的我们是一个种族,最早的集体无意识;随后,夏天使我们惊讶中的我们就是指一帮具体的人,接着’“我们小时候在大公哪里’”中的我们便指一个家庭,最后,大半个晚上我看书中的我转换成一位普通的人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有这样的一段话,“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依据《重访新批评》中这段话,1反对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论和滥情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流露,如果你要问诗是什么,就是问诗人是什么)2艾略特的这个观点不是说诗歌不能表现个性,只是不要刻意的放大自己的个性,在形式方法上,回避第一人称的表达。

“堆积木理论”诗人最重要的目的是表现传统或是当下文化传统,而不是表达自己,《荒原》所有的“我们”都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群相,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一种荒原、空虚、碎片感,而诗人又将这些群相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性的两个维度,碎片化和整合的愿望。

7、《荒原》删改前有具体的人物描述和地点描述

修改后不确定某一个人,我们可能在任何公众场合所里遇见 8新批评派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实践 文学四要素:作家、文本、读者。、世界

在这之前,流行3R关系,即以writer.writting ,reader 以作者writer为中心的批评:传记批评

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读后感,印象氏批评

以作品为中心的批评,形式论,文学文本论,客观主义批评 意图谬误: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所作所为 新批评

纯诗论 :诗歌本身

新批评重要的批评方法:细读 理论基础 :诗是一个整体,诗歌每一句话都有其含义 实践:分析韩东的诗

《你的手》你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安然睡去,我因此无法入眠,轻微的重量,逐渐变成铅,夜晚又很长,你的姿势好不改变,这只手应该象征爱情,也许还另有深意,我不敢推开它,我,或惊醒你,等到我习惯并且喜欢,你在梦中又突然把手抽回并对一切天从知晓 分析:眠 ——醒

你——我 轻——重

《爱情生活》

有可能,就尽量做爱,不做爱,也要抱着,要互相说话,彼此看着,不能走神,你在想什么,我在想你,生气的时候,不拿正眼看你,不说话得时候,也要在心理骂你。。分析:醒——睡

性——土

接触 言说

观看 课程重点

1. 何为表现主义 2. 卡夫卡其人

3. 《地洞》的图景化赏析

4. 从纳博科夫出发的《变形记》再赏析 参考书目,《卡夫卡传》马克斯。勃罗德 《文学讲稿》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 1表现主义

起源两种说法A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

1911年德国《暴风雨》杂志的绘画评论上对战印象主义(对“感觉”的不同理解,简论西方心物哲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瑞典剧作家 斯特林堡《去打马士革》《鬼魂奏鸣曲》 B德国盖欧尔格。凯撒《珊瑚》《煤气》《从清晨到午夜》 C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审判》《城堡》《地洞》》《变形记》 D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得剧作《万能机器人》 F美国戏剧家 尤金。奥尼尔 《毛猿》《球斯皇帝》 艺术手法:强调描写的永恒的品质(真理),强调书写内心活动、直觉、梦幻、潜意识,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潜台词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全从主观出发,客观真实的扭曲,戏剧领域的象征派,直接引导了战后荒诞派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卡夫卡 3地洞

A地洞结构示意图 B新批评派的分析法 4《变形记》

A一股认为故事的前半段是幻想,事件,那么后半段是现实还是幻想?

中国人一般认为是现实,而西方人一般认为是幻想,这种差异不是出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出现在中国的现实中。以人的经济关系作为连接是否现实?这个问题反应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差异,中国一般认为现实,经济关系的连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幻想是美好,虚幻的B人物中最坏的消息:妹妹

5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 是两个不同概念 象征主义:强调意象的使用 印象主义:不在意象的使用

诗歌、小说忌讳意义先行,而影视作品恰好强调意义先行,所以不把影视作品做为艺术 课程重点

1局外人 文本赏析 2存在主义的哲学起源

3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解存在主义 4《西西福斯的神话》与荒谬 参考书目

1加缪 《西西福斯的神话》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 2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萨特哲学论文集》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4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5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局外人

莫尔索一

一亲人(赶路、守灵、送殡)感观描写

二 恋爱,情人

第一部分

三邻居

四恋爱,邻居关系的展开

五爱情事业观

六对决阿拉伯人 第二部分 审讯 对死的态度,我还希望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集以仇恨的喊叫

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处置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寻找相同点

2 毕达哥拉斯——克塞诺芬尼——

巴们尼德——

柏拉图 数论123。

神论,神正论

存在不是不存在理念现象想象幻想、日常可

见,本质,数学模型,理式

在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

题上,分享说

康德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纯正的我的产生,区分人先天具有的能力,先验演绎,人类认识的基本框架。直观的纯正的方

式,知性,人类先天具有认知能力,形式逻辑。————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怀疑(怀疑

哲学)我:清除外部干扰纯粹的认知主体 ——中世纪(唯名论,唯实论)——亚里士多德(依然坚持形式论,但认为有些个体事物不分享理式)——胡塞尔(现象学的创立者 本质直观 A推翻现象,本质=分析每个现象中都包含了本质B以我的意识出发 ——-存在主义 哲学 渗透到生活层面对胡塞尔存在先于本质 3莫尔索 是一个观念中的人,不是一个正常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样态 《局外人》是加缪对存在先于本质的一个实践 4思考,莫尔索在死的情绪激动的原因 加缪对莫尔索的态度

莫尔索是观念,他认为感觉系统最重要,他重凄凉感觉系统,并且不赋予其他意义,以感觉作为统领人生的基础。在生死关头,他感到激奋的原因是他认为死亡是感觉结束的终点,是对他感觉系统的威胁,并且他对判刑的结果无法理解和认同,加缪对莫尔索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但更多的是聚,莫尔索是加缪创造者出的一个存在主义的初级形象,他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莫尔索,但他意识到莫尔索的结局不会很好。

5萨特 将存在分为两类 存在 自在:没有反思能力的事物

自为;构建自身意义 课程重点

1荒诞与荒诞派 2《等待戈多》欣赏 3有意义?无意义?

4人应当如何面对生活楚门的世界

参考书目 《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 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绪论部分'诗人的自杀的意义 1皮尔斯(符号学家)关于意义生存的一个框架

等待戈多文本对戏剧有所期待的观念,不同寻常的话剧,有意义,把《等待戈多》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做对比,进行意义阐释A时间都不能确定B圣经 画面很好看,对《圣经》否定,对宗教传统的否定 2符号学

伴随文本 A显性文本 副文本 :标题,题词,序言,荣裱,电影片片尾,唱片装潢,商品经济价格及标签

B型文本:最重要的是伴随文本,因为它是文本与文化的最主要的连接

生成文本

前文本;在文本生成前得各种条件留下的痕迹 同时文本:一段时间内,一个文本不断更改,产生多个样本,形式并列

解释文本 无文本:关于文本的文本

链文本:延伸文本,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网络连接

先后文本;仿作,续集,后传

伴随文本的定义:文本所携带的附加因素,符号文本是文本和伴随文本的结合体 3格林市拉斯

没有伴随文本,无法理解文本,实验艺术伴随文本变成限文本 4关于《等待戈多》学界的两种态度

A运用隐喻方式,猜测,对真义的进行窥探 B只是一种先锋的姿态

韩东;先锋是一种姿态,而不是文学样态,艺术是反教条主义的 5《楚门的世界》A楚门的生存状态是否真实B如何看待楚门的选择

世界是一个监牢,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监狱的促逼感,因为我们接受现实。世界的意义和轨迹都是设定的,我们的世界

第四篇: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1《堂·吉诃德》的作者 创作的文艺复兴背景 骑士精神 创作意图 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 叙事线索 反讽的艺术手法 现代小说的开端

2《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 作者的历史地位 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两大高峰 及其作品举例

4《双城记》的作者 创作意图 主要人物 故事梗概 狄更斯式人道主义 主题思想 故事的网状结构

5《简·爱》的作者 主题思想 主人公形象分析 叙述模式 通俗文学元素的借鉴6《红与黑》的作者 主副标题的内涵 作品主题的性质 主人公形象分析

7《高老头》的出处 作者 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 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 主要人物 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

9《老人与海》作者 主人公 硬汉形象 冰山原则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选修课考试复习内容解答

1《堂·吉诃德》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堂吉诃德①滑稽可笑的疯子:痴迷于骑士小说,神经错乱,失去理性,模仿骑士言行,游侠冒险,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②可敬可悲的英雄:可敬在始终怀抱铲除不平、扶危济困、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具有固守信念、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可悲在他单枪匹马的孤独,想用落伍的中世纪骑士道来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不能被时人理解。

故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游侠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以人物游踪事迹为线索的单一叙事模式。

2《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对照原则”就是将形式或内容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比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善者自善,恶者自恶;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雨果不但将其理论化加以大力提倡,而且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成功地应用了“对照原则”,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冲突紧张跌宕,场面描写色彩强烈,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主要体现在人①物形象对照②情节和场景对照两个方面。(具体展开)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两大高峰 及其作品举例:

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前者如《红与黑》,后者如《高老头》。

两大高峰为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

4《双城记》的创作意图:殷鉴之作:有感于当时英国危机四伏的政治气氛,欲借此作引起英国统治者警戒,达到呼吁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狄更斯式人道主义:是以个体人为本思想一种具体体现。同情下层百姓的悲苦和不幸,谴责为富不仁者的暴行。寄希望于富人阶层的良心发现和大发慈悲来改变下层人的命运。倡导宽容博爱仁慈的基督思想,以德报怨,以爱化恨,用温和的改良主义达成双方的和解和共存。这是文学家为社会矛盾开出的幻想性治理药方。

故事的网状结构(对其他作品故事结构的归纳和比较):通过众多情节线索有机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立体展现生活的横截面。(以《双城记》和《高老头》故事线索来说明)

5《简·爱》主题思想:女权主义的宣言;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丑恶不公的社会现实和拜金主义风气。

主人公形象分析:她虽是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平民女子,却敢于反抗,忠于理想,拥有知识,渴望独立,富有主见,蔑视金钱和权贵,追求平等和尊严,是在平静和忍耐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火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寻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是一位觉醒的全新女性形象。

叙述模式: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述模式

阅读赏析:“`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体会这一段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对爱情的认识。

6《红与黑》的标题内涵:即“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拿破仑时代军队的红制服;瑞那夫人的血。黑——王朝复辟年代僧侣的黑衣;玛蒂尔特的丧服。(分别从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去加以理解,具体展开)副标题“1830年纪事”:1830前后正是拿破仑倒台王朝复辟时期,作者意欲通过于连的故事,展示那个时代政治的现实和实质。

作品主题的性质:一部以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政治小说。

主人公形象分析:⑴是一个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和代表:他出身低微贫穷,却已受拿破仑革命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反抗意识和强烈的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世俗欲望,然而在等级森严、制度腐败的特权社会里,像他这样的青年只有靠妥协虚伪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但这个处心积虑的人终因不愿出卖灵魂,放弃尊严,遭到上流社会封杀而失败。⑵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式的人物:表面上谨慎服从,骨子里高傲反抗,既自尊自爱、真诚勇敢又自卑怯懦、虚伪狡诈,既充满激情又富于冷静,既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依附。

7《高老头》的出处:与《欧也妮葛朗台》一样都出自《人间喜剧》

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伟大无私 痴情崇拜 物质满足 荒唐可悲(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给以评价)

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相似点⑴出身和本性(2)野心和手段,都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不同点(1)才干和抱负(2)最终的抉择及其原因。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通过对典型社会历史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和整个时代面貌。

巴尔扎克的创作突出体现了这一原则,《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蜕变形成过程就与他所处的对比悬殊的巴黎上下层社会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风气息息相关:拉丁区的伏盖公寓破败寒酸,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圣日耳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华丽典雅,是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府邸。当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处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环境的强烈对比格外刺激着他的野心,使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他再也不肯自甘贫贱,在拉斯蒂涅性格演变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高老头惨死前人们的种种表现,包括高老头的女儿女婿、伏盖太太以及冷漠的房客等,一方面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使他彻底认识了现实社会,这种恶劣环境引起的他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使他下决心与巴黎社会“拼一拼”,也就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红与黑》中于连矛盾个性的形成也和他所处的复辟王朝表面上的猖狂和资产阶级暗地里壮大的时代环境相吻合。(需具体展开论述)

8《安娜·卡列尼娜》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客观方面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卡列宁的虚伪麻木,沃伦斯基的不坚定、动摇;主观方面安娜本人渴望真诚,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展开分析各方面)

9《老人与海》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临危不惧,在死亡面前保持优雅风度的斗士形象。桑地亚哥就是这一形象的哲理性升华,他的境遇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他的选择就是人类存在的真谛。

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是海明威用冰山在大海中存在的形态特征对自己所遵崇的简洁有力、含而不露叙事风格的一种形象概括。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电报式语体;高度感性化表达;时间高度集中的叙事模式。

思想内涵:人不可摆脱失败的悲剧命运,但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对对手和命运怀有一种超越性欣赏的审美态度。

阅读赏析:“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体会这一段中所反映的老渔夫对“失败”内涵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叙事艺术风格。

第五篇: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30、格里高尔形象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三 人物和心理描写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2 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四 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

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 —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31、布鲁姆形象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投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牲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雷奥波尔•布鲁姆,斯蒂芬•德达路斯和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尽管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有点扑朔迷离,但其形象还是十分具体,十分鲜明的.布鲁姆是一个广告推销员,犹太人,生活在都柏林总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孤独感.布鲁姆猥琐平庸忍辱负重,温和仁慈,诚恳朴实.他失去了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渴望摆脱精神的痛苦折磨,把斯蒂芬带回家,从斯蒂芬身上,布卢姆感受到了重新找到儿子的精神慰藉.布卢姆作为现代“非英雄化”的“当代英雄”.斯蒂芬是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他性格内向,优柔寡断,对现实强烈不满,无所事事,烦躁不安.思维敏锐,感情脆弱.他蔑视传统势力,精神上又无所依托,抱着虚无主义态度到处流浪.不断寻求精神上的父亲.他与布鲁姆的相遇,使他得到了暂时的安慰.莫莉是一名歌唱演员,布卢姆的妻子,她善良,热情,但又没有思想,精神空虚,是个被**本能所支配的人物.丈夫的无能,生活的平淡,使她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作品通过三个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及其庸俗无聊的生活内容的展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精神崩溃,无可救药的情状,从而揭示趋于沉沦衰亡的爱尔兰整个历史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从历史高度,在古今对应对比之下,去认识现代人生,现代社会本质,使作品具有了寓意深邃的象征内涵.作品从形式结构到情节内容都蕴含象征隐喻意义,小说既是人类社会的史诗,也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历程的展示,也是上帝和耶稣父子关系的描绘;既是作家人生和精神探索经历的自传,又是永恒男性女性观念的现代演绎;布卢姆一天无聊而混乱的街头流浪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象征;6月16日是布鲁姆的生日,早上睛空万里,象征人之初的清纯善美,而后来天空乌云密布,象征人类的罪恶蔓延,最后以黑夜笼罩而结束,象征人类的堕落与毁灭.《尤利西斯》以对现代人庸庸碌碌生活的展示,尤其是对人物潜意识世界的深入挖掘,探索爱尔兰殖民性,岛国性,庸俗性的民族意识,揭示爱尔兰所面临的时代危机,同时也预示人类的危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尤利西斯》是一部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现代史诗

下载外国文学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文学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14

    32、桑迪亚格形象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在他身上具有超凡的人格力量,是一个精神上的“超人”......

    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精选五篇]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为方便考生复习,考试吧整理“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供广大考生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1、 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

    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五篇模版)

    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是生产力发......

    外国文学常识

    常识:外国文学常识 一. 文艺复兴文学 1.莎士比亚,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莎士比亚 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推荐)

    耶拿派──德国早斯浪漫派的别称。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流派1898年,•施莱格尔兄弟创办浪漫派杂志《雅典那谟》,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一个史称耶拿派的文学派别。他们与魏玛古......

    外国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韩柳欧曾王+三苏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孽花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初唐四杰和其代表作?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概念解释: 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