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5篇

时间:2019-05-13 21: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

第一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

上海大学通识课报告

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

课程名称:社会学的想象力

姓名: 汤景逸学 号: 13123932 评语:

成 绩: 任课教师: 肖瑛

评阅日期: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

13123932 汤景逸

2014-5-23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微博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可是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问题也随之而生,“网络舆论暴力”和“网络谣言”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试以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为研究角度并结合实际,从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左右网络群体意见的外界因素和网络群体领袖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价值导向做的设想。

1.引言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1]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建立在网络和移动平台的社交应用的火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获取舆论和传播舆论的方式,人们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束缚,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人们就能获取舆论,传播舆论。这是以前的纸质媒体时代中所不具备的,网络已经成为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信息传递渠道。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一些不实的言论往往会形成难以阻挡的舆论压力,进而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切的问题。勒庞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为研究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在勒庞看来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2]的“乌合之众”。在我看来“乌合之众”不仅适合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也适合当下的网络社交平台。在这草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用户,是否是“乌合之众”? 他们有何特征?“网络舆论暴力”和“网络谣言”的根源又在哪里?

2.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

如果6.18亿网民偶然集聚在网络上,他们并不能算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任何没有明确的目标,就算是一个论坛同时在线的几千网友,也不能算一个群体,但如果他们怀着然后强烈的情感,因为某一个偶然的事件,比如前段时间的李天一强奸案而聚在一起,他们往往就能成为一个群体。在勒庞《乌合之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2]是群体中的个人的主要特征,当网民们获得了这样的特征,网络心理群体便形成了。

举个前段时间发生的例子,2013年7月28日,因某14岁无知少女自称是权志龙的粉丝在腾讯微博散布有关C罗及梅西等各大一流球星的不恰当言论,结果遭到无数球迷愤慨而造成一次网络事件“权志龙吧爆吧事件”,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有超过9000000个ID参与攻击权志龙贴

吧[3],并在事后通过“人肉搜索”曝出少女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4]可见,这个由于少女年少无知的言论而造成的小小的误会,当网友打出“脑残粉不死,爆吧不散”的旗号进行声讨之时,瞬间点燃了网民的所谓的对于“脑残粉”的优越感。于是,一个网络心理群体就这样产生了。

3.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 3.1 难以抵抗强大的群体力量:

中国有句古话:“法不责众”这反映了处于群体之中的人,往往会对群体力量有一种超常的自信,在他们眼中群体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越一切常理和法律。“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来主宰。这时候他的心中笼罩着的是一种悲怆的感情,这种感情会让他表现得完全像是另外一个人。”[2]作为群体,即使只从数量上考虑,也能使个体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个人基于群体力量的庇护,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本就完全匿名的环境中,本能欲望得到极大的发泄,在“法不责众”的观念下,个人容易轻易地放弃责任意识,对于个人责任的约束力也就不复存在。自然而然选择群体作为一种存在的方式,也表现出对群体的追随,自愿被淹没在群体之中。

3.2 易于被群体情绪传染和接受群体领袖的暗示:

在群体中,个体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组成群体的相互关联的个体,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就像勒庞在书中说的那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2]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犹如进人催眠状态,一切思想完全受催眠师即群体领袖左右。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个体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产生某种思想或采取某种行动,就像在之前第二节举的“权志龙吧事件“那样,无数球迷即使知道爆吧会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而人肉搜索会侵犯别人隐私权仍然乐在其中。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抵制不了这种暗示,相互之间的传染则使其力量更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使传染和暗示的范围和影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传染和易于接受暗示,最终使群体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从众心理。在网络社会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因此某些词语话题比如“人权”“民主”很容易激活群体的想象力并受其影响。

4.左右网络群体意见的刺激因素 4.1 传统

在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的体系里“传统“使左右群体意见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它代表者过去的观念、愿望和感情。对一个群体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状态”[2]。就像在“权志龙吧爆吧事件”活跃的爆吧参与者那样他们无法容忍“明星粉丝”在网络上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为了维护他们做为网络舆论“正统”的传统,这个网络群体自然而然的将意见倾向于“爆吧”这样的极端手段。

4.2 形象

勒庞认为,群体易于被形象所产生的印象所左右,在网络群体中也是如此,首先,网络群体易被简单的形象所打动,尤其是在网络群体逻辑辨析能力缺乏,浅阅读盛行的今天,这些形象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想,比如说含糊不清的“民主”和“自由”而网络本身的特质也让形象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地靠拢、包围着网络群体:各种图片、动画、视频在网页中被运用,这扩大了形象对网络群体意见形成的作用。

4.3 词语和套话

词语和套话是激活形象的手段,民众往往会把自己潜意识中的希望,寄托在几个似是而非的 词语上比如说“宪政”“人权”。他们被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抱负和希望,全被他们集于一身。在网络平台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无论最开始的主题是什么,最后往往都会被引向社会制度和民主问题,当有问题使他们感到不满时,所有的弊病就被归结到制度上。这是普通社会群体的特点,更是网络群体的特点。在网络中,群体对“词语与套话”的支持和幻想被集中表现出来,即使有少数人提出不同意见,也被淹没在群体庞大的意见流中,理智客观的分析相对口号式的观点而言很难吸引网络群体的注意,就像勒庞在书中说的那样:“在群体中,仍然维持着他的强大个性、不为群体的激情所感染、足以抵制群体行为暗示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因此他们的力量在群体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2]

5.网络群体领袖

5.1 网络群体领袖产生的必然性

勒庞认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论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2]也就是说,群体对领袖的需求是群体存在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是一种本能的期待和愿望。领袖的意志是群体意见汇总的核心,而领袖也是群体形成的第一要素,没有领袖,群体就像水离开了容器,没有汇聚的能力。

5.2 网络群体领袖的名望是难以抗拒的服从力量的来源

勒庞认为,“在群体中,名望是说服群众的一个基本因素。”[2]而成功则是决定名望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网络群体中的领袖而言,他们一般都是成功人士:或者是著名知识分子,或者是成功的商人、企业家,还有可能是耳熟能详的娱乐界人士。那些网络大V一般都是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让网民不知觉地信服他们的话,成为他们的粉丝,而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所以当那些领袖发出某个消息的时候,网民会竞相转发,响应他们。

5.3 网络群体领袖动员的手段

首先是断言,即“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2]网络领袖在进行信息尤其是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手段是进行断言,尤其是在有着140字字数限制的微博平台,他们很少会使用说理性的长篇大论,或者提供丰富的论据,来动员网络群体,因为他们的理论往往是禁不起推敲的。而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也会因为对这些领袖的信服而先入为主地选择相信这些信息,而不去考虑信息的合理性和真伪。然后是重复,这些领袖熟悉网民的心理,清楚地知道在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矛盾尖锐,而网民需要网络这一途径进行宣泄,所以他们也会利用这一点不断传播那些能够反映官民、贫富冲突的事件。每当此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往往最活跃, 不断转发相关信息,甚至直接进行评论和质问,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样子。最后是传染,他们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广大的受众面和遍布网络的信众来传染他们的断言,迫使网络上的个人接受某些意见,最后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

6.结论:更光明的未来?

虽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一直都在强调群体的负面形象及消极作用,但也没有否认群体受到高尚的精神品质的激励时会表现出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等良好品质。网络群体也可以对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的积极影响,比如说网络反腐等,如果能正确引导,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导向并非不可能。

6.1 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导向需要开明的领袖形象和网络群体领袖的自律

鉴于领袖具有让网络群体难以抗拒的服从力量,想要改变现在网络舆论的乌烟瘴气,需要开明形象的群体领袖,就像勒庞在书中说的那样“能够让群体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的领袖,一般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这些品质与群众在接受高尚理念激励下经常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是相一致的,且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并且这些领袖需要有自律精神,就是不能因为一些私人的利益或者某些其他层面的原因,而利用“断言”“重复”“传染”等手段在自己的网络群体中宣扬不利于良好社会舆论导向的内容。

6.2 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导向需要相关法律的规范

网络的普及也不过是最近10年的事情,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只有短短三、四年,我们的法律还并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网络监管还存在空洞,网络立法尚不完善,除了最近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网络信息平台无法可依。因此,完善网络立法,是引导网民理性分析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所以说建立网络舆论稻香需要相关法律的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3]百度百科,权志龙吧爆吧事件,http://baike.baidu.com [4]中国时刻网,权志龙吧爆吧事件引60万球迷疯狂灌水:潘梦莹baby遭网友人肉,http://

第二篇:乌合之众读后感

群体妨碍个体智力 作者: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

魏怀玉 ***7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做什么,也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他们的情感与思想都关注在同一件事上。在群体心理中,原本是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导致了群体中的个性也被削弱了。表现出差别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了,最终是无意识的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群体只是很普通的品质。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体只会妨碍个体的智力!

有人会认为群体的智慧高于个体,可是实际情况是:即使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群体意识,那么他们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和能力,用最为平庸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群体的智慧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

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知道是非善恶,知道趋利避害,可是当他们进入群体,就会变得冲动易变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

在1879年捷克的比尔森地区,有一个叫扬纳切克的吉普赛人。当他因为宣传叛乱的罪过将要处以绞刑,他却毫不在意地说:情况会有好转的。结果真的被他猜中了。在最后一瞬间,他从绞刑架下被领下来。因为那天是皇帝生日,在这天犯人不能被处以绞刑。第二天,刚要把他处以绞刑,忽然**者占领了刑场,原来宫廷发生政变,皇帝被推下宝座。这位宣传叛乱的人成了当地重要人物,受到热烈欢迎。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又被处以绞刑,这次他真的死了。原来叛乱被镇压下去了。在第三天,扬纳切克得到了宽恕,原来所有的案件只是另一个扬纳切克干的。于是人们把他从犯人墓地挖出来,给他恢复名誉,改藏到天主教的墓地。但是后来发现扬纳切克不是天主教徒,而是新教徒。于是人们只好把他从墓地再次挖出来,改葬到福音派教徒墓地中。群体很容易做出连侩子手也会心有不忍的残忍行为,但很有可能在一瞬间为他们所谓的信仰不惜血流成河,慷慨就义。

所谓群体,不过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隶而已。群体能够消灭个体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

个人的情绪容易受群体感染。在1523年6月上旬的伦敦城中,有算命者和占星家预言,泰晤士和将在1524年2月1日猛涨,整座伦敦城将会被淹没,上万户居民的房屋将会被冲毁。在预言发布后的几个月里,所有的盲从者都开始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个预言,这使得更多的人相信了它。民众纷纷打点行装,移居到伦敦城以外的地区。而这样的迁徙行为又加快了预言传播的速度。随着时间离灾难的预定日期越来越近,移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了1524年1月的时候,下层民众携妻带子,成群结队地步行到遥远的村庄去躲避灾难,中上层的人则乘坐马车赶到那里。到了1月中旬的时候,至少两万人离开了伦敦,许多地方只剩下了空荡荡的房子,在人们的心目中,伦敦是一个注定要毁灭的地方,有钱人特意在其他城市的高地上安家。即使是富有学识的神职人员也不能例外。比如说,一位教堂的院长异常惊恐,他用极高的代价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城堡,贮存了两个月的生活必需品。在那个可怕日子到来的前一星期,他带着教堂的全体职员和家属搬了进去。许多人都要求住进去,但这位院长在慎重考虑之后,只接受了与他私交甚好的朋友和带有大量食物的人。泰晤士河并没有在预期的日子暴涨,当人们准备将预言家投入河中的时候,预言家却想出了平息怒火的办法,他们宣称自己计算错了一个小数字,所以洪水的日期被弄错了,提前了整整一个世纪。正是这样的胡言,却能够在群体之中得到信任与传播,证明了这种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的确具备了传染病一样的威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的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正是这种传染使得个体的智力下降,判断力下降。

群体易受暗示与轻信。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许久以前,有一位精明的投资商德尚,当他走进巴黎最有名的绅士俱乐部时,他玩弄了一个典型的诡计。他装出好像正在找人的样子,表情看起来似乎很生气,数次从口袋里掏出大手帕来擦汗。这时,一张纸片从他掏手帕的口袋中掉了下来,而他并没有察觉。当他离开俱乐部后,在场的其他经纪人马上捡起了那张纸片,上面写着:“不论在什么价位,你能买到多少马赛轮船股票就买多少。”马赛轮船公司是一家航运公司,在当时被认为严重高估,股价将会马上下跌。但是这些经纪商根据纸条推测,德尚肯定知道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关于马赛轮船公司的内幕消息,因此他们联合起来,购买了3万股该公司的股票。他们小心谨慎地从那些德尚从没有用过的经纪人手里购买这些股票。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经纪人正在为德尚工作。于是,股票价格以每天12个点的速度狂跌。群体易于接受暗示,是因为他们期待着任何形式的暗示。群体期待暗示,是因为他们需要暗示。因为一旦群体形成,他们就会于急切之中期待着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那么他们就在自己的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正是如此,个体的独立意识被群体削弱了,那时的个体做出的决定都是出于无意识。

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我们常常会认为人群总是要比个人聪明,事实上,这一点是绝无可能的。当个人汇集成群体的时候,绝不会有集思广益这样的事情发生,相反的是,群体的叠加只能增加他们的愚蠢,智力反而会大幅度下降。相比于个人,群体不存在丝毫的智力优势。群体摒弃了温和、教养;群体丧失了对自己性格缺点的基本认识;群体不愿再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有所约束;群体乐于以原始人的心态生存。在1630年的米兰,当瘟疫蔓延开来的时候,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轻信。许多异想天开的荒唐故事,居然都被人们信以为真。比如说,有个名叫巴萨尼的人,站在米兰市场的附近给人们讲故事,他声称自己在一个黑夜之中,站在一个大教堂门口。忽然之间,一辆由6匹白马拉着的黑马车停在他身边,马车后面跟着无数个身穿黑袍的仆人。从马车上面走下来一个高大威武的陌生人,他态度和蔼又不失威严地邀请巴萨尼上车,带他来到一个几乎倒塌了一半的巨大宫殿。巴萨尼在里面看到了许多骷髅,骷髅们互相笑骂,相继追逐着跳到对方背上。在一块荒地的中央有一块岩石,石头下面流淌着毒水,毒水流过田地,渗透到米兰城所有的泉水当中。看完这一切,陌生人许诺说,如果巴萨尼愿意答应将米兰所有的门都抹上毒药,就可以得到无尽的金子和宝石。这个时候,巴萨尼终于明白这个人是魔鬼,他便立即向上帝祷告,一瞬间,他发现电闪雷鸣,自己又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教堂的走廊上。尽管是这样的疯话,却得到了所有听众的信任。甚至还有所谓的目击者为他帮腔,发誓说他们也曾经见过那陌生人,听过那些白马拉车的声音,他们逢人就讲,那架马车实在是大,当它夜半时分穿过街道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要比雷声都大。

群体总是试图消灭个体的独立意识,而且群体难以被动摇,拒绝理性。群体的各种特点决定了群体会妨碍个体的智力。为此,当我们处在群体之中时,尤其要理性思考,避免人云亦云。

第三篇:《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游博文 5400214148 市场营销141班

“群体”一词指的是一伙聚集起来的个人,不管他们的民族、职业和性别是什么,也不管是什么机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他们走到一起后,“群体”便有了不同意义,它将出现与组成这类人不同的新的特征。然而,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观点来看这一群体便等同于“乌合之众”了。何为乌合之众?汉典上的解释是“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结合这两方面信息的冲突性,便让我对《乌合之众》这一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正是带着好奇,我毫不犹豫的开始读起了这本书。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谈谈古斯塔夫·勒庞这个人。作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且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的他,在早年时间,大学的大门甚至科学院的大门都一直对他紧闭着的。勒庞就这样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但正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才如此不知疲倦的埋头工作。他如同一个时代的愤青,且处在了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利用心理学语言,以一位心理医生的身份犀利的指出了这种表象背后的危机,可以说《乌合之众》正是他对法国民族文明的诊断。

然而,这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它的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与思想价值都是无限的。书中观点新颖,语言犀利,甚至在很多地方都难免极端之嫌,对于这一点,后文会进行详述。同时,本书擅长引用实例与他人语言来强调自己的观点,也使得书中理论经典,有说服力。全书分为三卷,即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勒庞指出,个人在群体中有可能会丧失理智,是自己的情感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甚至操纵,从而变得极端和不理智,并做出正常状态下绝不会有的行为。而且,这种群体行为往往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无视社会规范甚至法律,以至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书中经典的观点与理论不胜枚举,在这里,为了避免泛泛而谈之嫌,我想选取几个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几个来谈一下: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来看,群体之中的个人随着自觉人格消失,融入群体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依仗着群体,将出现在感受、思考与行动方面完全不同于本身习惯的情况且这些事件的完成也多是无意识的,即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活动。换言之,群体之中,总是无意识占上风,可想而知,群体之中的智力水平也将是低的可笑了。那么回顾历史上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谣言与诽谤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是什么让群体变成这样的一种“乌合之众”呢?书中认为群体的匿名性,无需负责任让个体无所畏惧;群体中的传染性,让被多数人认可的观念经过无意识的大脑如鱼得水;群体的暗示性让完全丧失自己人格的个体自觉服从于人格操纵者的一切暗示了。因此,群体的智力与孤立的个体相比总是处于劣势的。

正是由于群体中的人自我思考能力的丧失,群体在情绪与道德方面才会变得异化。孤立的个体受大脑控制,克制对刺激的反射行为,而群体则完全凭刺激行事,所以冲动、急躁、多变是群体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谈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日本核辐射期间的抢盐问题,谣言一经传出,民众做的不是判断考证,而是一股脑的屯盐,然而当谣言被击垮是,大家的行为又是惊人的一致---一股脑的退盐。结合书中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群体在小小的突发事件中做的真的只是冲动,不假思索的跟风而已。加之群体总是游离于无意识边缘,他们总是擅长在集体幻觉之下,他们会夸大事实,总之是无责任的事件,随意释放心中原始的冲动,毫无缘由的颠倒黑白,对人,对事造成曲解。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现象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一些狂热宗教分子丧失人性的行为有了分析的依据。

那么,“乌合之众”们的意见与信念从何而来而又何以如此荒诞呢?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群体之中的观念在是如此浅薄与表面化的,那么反推任何观念,想要被群体接受,只有采取最简单的形式,无论什么观念,进入群体,它的高深伟大也必然被剥夺殆尽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群体总是落后于那些能独立思考的饱学之士与圣哲贤人。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另外的来源便是他们的推理能力与想象力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无所谓的推理能力,他们不能辨别真理与谬误,他们有的只是集体的极端情绪,喜爱或者仇恨,即集体仇恨。所以,集体所能接纳的往往是易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而非独到有理的观点。正是因为群体对于推理能力的匮乏,他们想象力却异常强大,在群体看来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一切看上去骇人听闻的事件群体总是可以欣然接受,甚至捍卫。不得不给我们在生活中提醒要做到善分辨,不盲从。

进一步,我想谈谈群体中领导对群体领导以及他的威望问题。作为群体,总是需要现成的观点,而观点的来源在于威望而非它们所包含的内容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威望本身就如同宗教信仰一般说不清道不明它是怎样发挥着自己神奇的力量的。正如拿破仑时代比奥热罗所回忆“那个魔鬼般的家伙对我发挥着一种神奇的魔力,我自己也解释不了。虽说我既不怕上帝也不怕魔鬼,但当我站在站面前时,我就忍不住像个小孩一样哆嗦起来,他可以让我穿过针眼,赴汤蹈火。”我想,这段描述可以说得上是对威望作用最为生动的表达了。领导者们对群体信念的确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若想将一种信念扎根群体之中绝非易事,然而,这种信念一旦牢固确立,要想彻底根除一样困难,普遍信念一旦确立,并被群体所接受,它对人们头脑所发挥的影响便是无条件的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所谓领导者也不过是群体中受群体信念影响的一员罢了。

最后补充说明书中作者对群体的几乎偏激的否定。由于群体的非理性和易于煽动等特性让勒庞对其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而且书中,对于群体这一概念,作者也是相当吝惜赞美之词的。这的确是有些极端的。但同时他也表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这种矛盾可能是作者对观点的强调抑或是考虑的欠缺,在我目前的知识水平上还不能下结论。但对于这本书,有机会我一定会再读几遍,也许那时对于“乌合之众”又有了新的界定了吧。

总的来看,若论这本书带给我多少启发,那么更多的是教会我去发现问题,洞悉表面,至少在盲从之中带着点自己判断问题的理性。

第四篇:《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乌合之众》有感

摘要:勒庞在此书中向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简要介绍了群体对社会转型与文明变更的影响,探讨并研究了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以及领袖是如何控制群体的。群体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关键词:心理群体、无意识、群体道德、领袖

从我们以往一直接受的传统伦理哲学教育,群体常让人联想到“团结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在勒庞笔下,群体并不全然是我们曾以为的“正面形象”,相反,勒庞强调地是群体的“负面形象”。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

一、群体心理

群体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心理群体可以分为异质群体和同质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此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是由有着任何特点、任何职业、任何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的。在某种狂暴的感情的影响下,譬如因为国家大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在中日钓鱼岛**愈演愈烈之际,游行,打砸日货的群体行为就因为日本宣布钓鱼岛为日本领土而出现。

在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环境的突变可能导致个体性格的变化,由此探究群体中的个人发现,群体的形成使得个体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和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而群体也并不是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它们的平均值,而是具有了一种新的特性。首先,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在“群体是个无名氏,不必承担责任”的观点下彻底消失;其次,传染和易于接受暗示使得个体被群体中的感情和行动“催眠”,失去人格意识,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上述两点使得在集体心理中,个体个性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就如1789年8月4日,法国贵族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一件他们在单独考虑时绝不可能同意的事。

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因此,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而这全看环境如何,群体接受的暗示的性质如何。

从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角度细化来看,大多数群体都具有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偏执、专横与保守等特点。

(一)群体容易冲动,易变和急躁。用心理学语言来描述便是: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字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所以群体在行动之前根本不会作任何预先策划。她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她们又总是受到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

(二)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扭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当集体的观察出错时,大多数时候他所表现的是在传染过程中影响着同伴的个人幻觉;

(三)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他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四)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她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自己的强大,群体便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

(五)群体的道德。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他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话,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二、群体领袖与英雄

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只有领袖能够使群众有所信仰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领袖是专制的。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充满活力,但只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另一类是意志力相对持久的。在群体中,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领袖必须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任何理性思维对他们都不起作用,对反对者无视,以建立权威,他们甚至将牺牲利益与家庭,牺牲一切作为唯一所求。在群体行为中,他们偏执坚定地捍卫群体利益和理想,在群体理想和利益受到挑战和威胁的时候甚至敢于冒险地站出来保护它,以自身狂热的信仰,打动群众灵魂,得到众人的认可与维护,成为领袖,所以可以说,信仰的建立永远取决于人群中伟大领袖的作用。

群体的领袖要想对群体施以影响,在短时间内激发起群体的热情,就少不了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手段。“作出简洁有力地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而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传染的威力甚大,它不但能迫使个人接受某些意见,而且能让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最重要的是获得个人的名望。名望是某个人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所以领袖必须要靠不断地额重复、传染和大胆的断言,来对群体保持领导,获得声望。群体就像个人一样,总是需要对一切事情有现成的的意见,而这些意见的普遍性与它们的正确与否无关,它们只受制于名望。而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享有名望的人、观念,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们自觉不自觉得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达思想的模式。从现实来说,他们还必须很重视舆论的煽动力。因为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可以大量反复的向公众传播领导者的意图。这对政权的巩固或者说人民的服从是起很大作用的。

除了领袖,群体中还有一种形象叫英雄。群体对英雄是完全崇拜的。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他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进一步说就是群体对其自己的英雄的感情是有着类似的夸张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美德,肯定总是被群体夸大,就如观众会要求舞台上的英雄具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勇气、道德和美好品质。另一方面,英雄的神话总是因为群体的想象力而改变。

三、联系实际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体代表。

(一)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时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服从别人的怂恿,他会因为来自集体而更为强大。杀人者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既然他得到了无数同胞的赞同,他这样想是很自然的。这种事从法律上可以视为犯罪,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群体行为绝对是无意识的。

(二)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组成群体的不同成员在作出判决时,其智力水平无关紧要,陪审团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统计数据显示,它们的判决独立于它们的人员成分。熟悉影响陪审团的方法,采用适当的辩护形式,会得到不同的作用,细心观察其中的关键人物,掌握说服关键人物的技巧,这些都是优秀的律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选民群体。

选民群体是指有权选出某人担任官职的集体,属于异质性群体,但是由于它们的行为仅限于一件十分明确的事情,即在不同的候选人中作出选择,因此他们只具有前面讲到的少数特征。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他们没有批评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说服选民的办法: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工人农民很少选举自己的同行。另一点是,享有名望的候选人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讨论就接受自己。充分利用词语和套话对选民的影响,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要毫不犹豫地向他们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许诺。最后,候选人写成文字纲领不可过于绝对,不然他的对手将来会用它来对付自己。政治委员会代表着最可怕的专制。

(四)议会。

议会中的群体表现出异质性群体的大部分特征:他们的头脑简单话,意见简单化,多变,易受暗示,但有局限性,夸大感情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议会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危险,意识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二是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

四、结论

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要提高对群体力量的关注程度与监控力度。

参考文献: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五篇:《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就如此书的英文名所示“Crowd”一样,即群众,一个无时无刻不存的,无论哪个国家领土、历史朝代,乃至是动物,都不可避免的,有趣而又无趣、充满活力而又死气沉沉的生命集合体。此书以整本的篇幅来阐释群众的心理,其实就是在解释什么是群众,群众不是人数的堆积,只有那些拥有共同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才可谓群众。了解了群众,其实便也了解了人类的社会、国家、乃至历史,甚至可以说,掌握了群众的人其实就是掌握社会命运的人,他可以让成千上万人同时欢笑也可以同时哭泣,可以让一个国家和太阳同时升起又和流星同时陨落,他可以让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璀璨如繁星又可以让它连灰尘都不曾留下,而那些所谓的战争、经济、科技、历史等等社会概念,在掌握了群众的人眼里简直不值一提。但,值得庆幸的是,几千年历史中,完全掌握群众的人可谓少之又少,所以,用此书的观点来看,人类所以才能存在至今。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常常受外来刺激因素和一时的激情影响,情绪变幻无常,思想和愿望都不能持久。而且,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们不允许有任何东西挡道,“对于动不动就发怒的群体来说,狂怒才是其正常状态”。而且,在群体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感染性,众人常被同样的感情所激动和振奋,很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和主张所左右和影响,这使得群体中的个人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容易被人误导。他们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样,而暗示会通过传染迅速进入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做出一人独处时不会做出的事情来。“并不一定要大家同时出现在某一地点才会传染。在某种事件的影响下,传染是可以远距离进行的。”这种事件把所有的人引到同一个方向,赋予他们群体的特征。由于群体不讲理性,做事不经过大脑,缺乏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所以显得极其轻信。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感情和思想的简单化和夸大化使他们既不懂得怀疑,也不会犹豫,动不动就走极端,极易做出很坏的事。

群体喜欢幻觉而不喜欢真理,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除非对他们无意识的感情起了作用。他们推理能力差,根本就不可能理解系统的逻辑推理,不会推理或者总是错误地推理;他们缺乏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分不清是非,不能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由于不会思考,不懂得推理,所以只拥有简单和极端的感情,“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被暗示给他们的意见、主张和信仰,把它们当作是绝对正确或是完全错误的东西”。他们的感情强烈而极端,以至于在他们身上,同情很快就会变成崇拜,而厌恶一旦产生,就会变成仇恨。况且,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显得既专横又褊狭,不能容忍矛盾和争论,而褊狭和盲从必然伴随着宗教感情,使他们臣服于强大的专制,崇拜心中的偶像,害怕强权者身上所谓的神奇力量。

一个由社会精英组成的群体做出的决定并不比一般人的群体高明,将社会的命运交给群众只会带来最坏的结果,因为群众,只拥有无理性的冲动与暴力。历史各阶段,无论民族与国度,一个国家的覆灭都是由群众所完成,但是新制度的建立却是群众所无法胜任的,因为群众没有理性的思辨能力,所以他们只会建立一个与旧制度同样的制度,于是再通过暴力推翻,如此往复,如果没有个人的理性与领袖的指挥,历史将永远不会进步,而时代的名称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符号。

如何掌握群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是勒庞最精髓的观点之一。群众,由于其无理性,所以完全不可能通过理性的教育来达到掌握他们的目的,无论演讲也好,革命也好,乃至一个经济群体里,最能引起大多数共鸣的人,都是那些最有感情影响力的人,尽管从他们的言论内容角度来讲,可谓漏洞百出。

另一方面,历史很多次的证明了群众无理性的正确性,因此,如何利用群众的感情,是那些领袖人物们所最关心的内容。一个涉及广大群众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不是因为理性的辩证来指出发生的必要,而往往是由于一个枪声,一个无名氏的意外死去,一个普通人的眼神,甚至太阳的升起与星辰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事后会诧异于当初做出如此的举动,而起因又是如此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他们可能是仁慈而又祥和的人,但是一旦融入群体,他们又会立刻变得杀人不眨眼,群体的感情将个体的理性埋没,或者不如说,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恶行归为群体共同的过错,由此,他们会心安理得。

同样,一个有能力掌握群众的人,也往往不是一个拥有理性辩证的人,但他一定要有所有群众所向往或渴望的感情因素——感人的言语与举动,狂热的热情,无畏的精神,坚定的意志,所以一个理性的领袖往往是失败的领袖,那些试图通过说理来改变群众的人无疑只会徒劳无功,而那些拥有狂热性格的人,在最为群众所爱戴,因为它与群众的无理性是如此的吻合。看看历史上那些领袖眼神坚定的头像、举止、言论就会明白,感情的影响比理念传播的更加深远。

再谈及教育对群众的影响。书中勒庞对教育问题做了具体的阐述,一个100多年前的著作,其中对于教育影响力的弊端,放到现在的中国仍然那么适用,甚至很多观点是触目惊心的,虽然我不敢将他们摘引,但仅其中一些温和的观点,亦如同对当今中国教育的社评一般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让我感慨我们的理念是何等落后,其拿金钱去建设那么多的无意义的楼宇又何曾真的触及教育问题的本质,何曾对社会有过真的贡献呢?

由于勒庞此处所写已经十分精炼,所以我只摘引原文。“如今,一切受教育的人所需要的专业教育,就是我们祖辈所理解的教育。也许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认为,继续接受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们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的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么?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宝贵的(实践)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方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十人之中,至少有九个人在这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的取得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一个精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这就是平庸的生活,受益与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也许这样孤立的看,以上的言论似乎脱离群众的心理学主题,其实不然。由于群众是一种缺少变化的、喜欢继承的群体,因此教育制度的影响将直接作用在群众身上,他们会将此制度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下去,而教育的方式,又会间接影响群众对一种理念的接受程度,由于群众是无理性的,穿插于教育之中的理念一旦激化,将必然会引发无理性行为的爆发。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本书中的叙述不免有过分之处,对于群体的分析也仅仅止步于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情况。这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介时法国大革命的余波尚未散去,勒庞不仅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更是作为一个法国人,对于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革命依然心有余悸。这种激进的表达虽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形象。因此在内容上,我们也不需要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要“批判的”接受书中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当然要对人性的进步、法律的逐步健全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勒庞也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面对“团结”、“爱国”、“群众”、“人民”等“大而空”的表达时,如何保持独立的判断,如何提防“群体心理”的侵蚀,也是对我们素质的一次真正的考验。

下载《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作品。本书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

    《乌合之众》读后感

    思考的力量 —读《乌合之众》有感 群体的力量是什么?群众史观该怎样理解?康德的传统伦理哲学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的同与异?在拜读了被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为“一本当之无......

    《乌合之众》读后感

    T《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1101130006多吉次仁{交流生}-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法国人勒庞1894年写的一本研究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是一本让我很揪心的又觉得很扯淡的书,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写了很多我不太理解又有点反对的“情绪用字”。例如p7群体品质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说......

    《乌合之众》读后感[大全]

    《乌合之众》读后感1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本书作者勒庞是个保守派......

    读后感:乌合之众

    读《乌合之众》有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却精致、深刻而犀利的描述了当人们形成一个群体时别......

    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乌合之众》有感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书颠覆了人......

    乌合之众读后感

    浅议群体的暴力——《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经典名著,首次出版于1895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结合法国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