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范文(4)
一、材料
1.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通信的手段之一。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5亿大关,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国,平均不到3人就有一部手机,年发短信数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数量的总和。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4300亿条,比上年增长41%,2007年发送短信量达5500亿条左右。随着全国短信发送量持续攀升,手机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场、思想场、舆论场。数以亿计的用户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短信文化内容,其中有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不少低级趣味的内容,“灰色”、“黑色”、“黄色”短信肆虐,让人不堪其扰。
2.15年前,一位名叫尼尔·帕普沃思的人,用电脑键盘给朋友的手机上发出一条“圣诞快乐”的祝福短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有意思的是,对比世界上第一句电话通话内容“沃森先生,过来一下”,这条短信传递出的却是节日气氛。因而从手机短信诞生的一开始,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承载情感与传播文化新载体的到来,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个因素”。而承载了情感与文化的短信传播,更深刻影响了人,乃至改变了人。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3.据介绍,“红段子”是与黄段子、黑段子相对立,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催人奋进的“段子”,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段图片或一段视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具备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社会道德、点燃生活激情、启迪美好人生、传播民俗文化等功能。“我遣一叶舟,载走你的愁;我执一片月,照你睡无忧;我奉一樽酒,愿能人长久;我劝西风起,赠你一江秋”、“不是所有的树都耐得住寂寞,但是白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记得起你,但是我做到了。祝教师节快乐!”这样的短信,被媒体称为“红段子”。“e拇指文学”是在无线通信领域打造出的“新文学平台”,通过连续组织短信文学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红段子”和“e拇指短信文学”大赛给公众打开了一扇心之门,使公众愿意倾诉,愿意表达,愿意交流。一位网络公司负责人说,短信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新平台,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到健康文化的创作中。一起营造健康向上、有利人心向善的短信文化空间。
4.2007年1月2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营造文化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国家。
5.从2005年8月至今,广东移动与广东联通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鼓励手机用户,以手机短信、彩信、彩铃等形式,创作和传播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作品,在“拇指族”中掀起一股红色短信文化热浪。据统计,第一届“红段子”大赛征集到65万多条作品,客户下载量超过了800万条,手机间一级传播量更是突破了5000万条。第二届“红段子”大赛的参赛作品升至300余万条,其中彩铃、彩信、动漫三类作品下载量超过了600万次。第三届“红段子”大赛截至目前,已收到作品1035万条。在这三届“红段子”大赛中,351万普通手机用户,共创作了1400余万条各种类别的红色短信,并由此引发了多达上亿次的下载与转发。目前,广东就大约有1亿手机用户。
6.近年来,手机短信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我国手机用户群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他们辨别力不强,最容易受到消极、低俗甚至淫秽内容的影响。一些“灰色”、“黑色”、“黄色”手机短信的横行肆虐,既牵扯了用户的大量精力,也给未成年人的精神造成损害。更值得警觉的是,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淫秽色情内容的手机网页开始严重污染群众的精神世界,特别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据媒体报道,有的因“黄段子”而致家庭破裂,有的因“灰段子”而使机关上下级关系紧张,有的因“黑段子”而遭遇伤害,青少年有的还因此断送了前程。难怪有人惊叹,“灰色”“黑色”及“黄色”短信害人哪!
专家指出,目前,短信文化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文化载体有些措手不及,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监管和建设性引导。很多人只把它看成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游戏娱乐平台;没有认识到,它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红段子”大赛等采用疏导方式引导手机文化发展,创新互动、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模式,创新下载收益分成机制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的有益尝试。这种创新,不仅奠定了弘扬红色短信文化的基础,也激发了公众短信创作的热情,因此将引领一个健康的短信文化创意产业。
7.2007年,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大赛产生的短信应征次数、种子短信下载次数和转发次数总计超过4000万次,数百万人次直接参与,影响所及超过1亿人,活动期间每天有50万人次以上的参与量。有关负责人表示,“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推进了手机短信环境的改善,引导了大众的短信使用习惯。
有学者认为,还必须加强对电信企业的监管,坚持依法打击借助高科技手段传播危害社会道德、损害社会和谐信息的经营者,促使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切实负起社会道德责任,防止其因片面追究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道德体系,干扰手机用户的正常生活。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不仅要对具体案件重拳出击,打赢每一场战役,更要通过建立健全准入制度、执行实时监管等长效机制,形成对网络世界的严密监控,还广大手机用户一个清静文明的通信空间。
8.去年12月,山东省文明办、中国移动山东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与文明同行·共创和谐手机文化”文明短信有奖征集大赛。面向全省所有手机用户,公开征集反映社会公益的短信,已先后征集到“红色”短信、彩信2万多条。几年来,山东省某预备役团政委结合预备役官兵思想实际,先后编辑了300多条短信,有针对性地发给预备役兵,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爱军精武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负责人说,手机短信传播快、覆盖面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我们应该占领它。
9.“红段子”、“e拇指文学”大赛等活动,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去年12月3日~7日,由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1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广东、海南,联合对中国移动红色短信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来访。采访团认为,中国移动通过技术和业务创新。与主流媒体合作,以手机音乐、手机文学等新的应用形式,将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入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支持广大手机用户进行科学的、健康的信息内容创作,以有趣对抗无聊,以健康对抗庸俗,有效地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融合在一起,将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唱响了主旋律,对弘扬先进文化、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0.短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接受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传播者。有分析认为,作为政府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将短信这个始于大众的民间语文形式,纳入政府文化建设的视野;如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有效监管,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更要认真研究一些基础性问题,促进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有分析指出,孕育红色短信文化,唯有靠社会的有力引导,靠优秀健康内容的润物无声。许多广为传播的“红段子”,凝结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理性与感性的思考,紧扣了普通百姓的心弦,契合了公众渴望交流与倾诉的心理需求,透射出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涵养人、鼓舞人、凝聚人。这正是“红段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红色短信文化得以弘扬的根本原因。
11.有专家说,我们看了不少盘点“短信经济”成果的喜人报道,看了不少移动通信业务创造经营增长点的乐观估算。但却少有人估算,一年400亿元短信收入中,那些垃圾短信“经济贡献”背后的社会代价和文化损失。更鲜有人思考,这样一个新传播方式的文化特性和发展方向。在短信的“文化意义”远未被证实之时,手机虽然空前迅速地发展着,但却只是技术和数字的增长,对其内容和文化含量,却缺乏引导。
二、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对策性文章。要求:中心突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对策明确,措施具体可行,富有新意,语言顺畅。篇幅不少于1000字。
三、参考答案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
逢年过节,远方朋友的温馨祝福短信,总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涉及天气预报、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提醒等公益短信,提醒我们提前应对。手机短信以其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手机短信不仅是许多年轻“拇指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庸俗、虚假的短信夹杂其中,时常骚扰我们的生活。比如,有的编发庸俗图文,败坏社会风气;有的发布虚假信息,公然招摇撞骗。这些“垃圾短信”屡见不鲜,堪称信息时代的不和谐音符,广大手机用户对其深恶痛绝。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净化短信语言环境,需要多方面的齐抓共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自觉维护健康的短信文化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制作不传播违法不良短信,携手树立诚信品牌,多为公众提供思想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催人奋进的短信。
其次,信息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惩治措施,严格审核与管理短信服务提供商(SP)和代理商、对内容进行监测与过滤等。开展整治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与收费行为活动。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治理诈骗、骚扰和色情类违法短信息的活动。不为暴力、色情、欺诈、迷信、赌博等违法和不良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发送不健康短(彩)信,不传播骚扰性广告,规范服务,收费透明,不设陷阱。加强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推动电信行业健康发展。
再次,政府部门应加强短信文化引导,宣扬积极向上的短信文化。举办公益短信大赛,激发公众短信创作热情,鼓励民众创造出一批优秀的、健康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短信,营造一个健康的短信文化氛围。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制订管理群发短信的法规,促进群发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每一个手机用户,应洁身自好。不编写、不转发低俗愚昧、虚假恐吓、欺诈违法的信息,不传谣,不恶搞。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风气的营造者和维护者。信息化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社会责任,因为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当代高科技放大了我们每个人的话语权,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话语空间下,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我们应抵制不良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个人,做不良信息的终结者,将其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收到不良信息,应积极向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投诉,协助调查。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请从我做起!
第二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地球云教育: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热点一: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链接
2013 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 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 “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 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期审计发现,一些地方 的扶贫等保民生资金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 问题,值得警醒。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 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 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让减贫成为促进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重 要内容,切实发挥好扶贫等公共资金保民生、“兜底线”的重要作用。
标准表述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贫困地区也好 起来,要有很大改变,这样全面小康才能保障实现。
———习近平
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特点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没有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统 筹城乡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城乡统筹,就 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 的扶贫。
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 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 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 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第二,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 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 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第一,加快整合扶贫资源,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 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第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阶段、分区域制定扶贫规划,突出体现 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扶贫重点工作。
第三,点面结合,针对不同的贫困成因和贫困分布特点,因地制宜确 定扶贫开发措施。
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合力攻坚,解决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区域性经济增长点,发挥产业发展 和城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起促进扶贫对象增收和带动贫困地 区发展的机制。
第四,建立扶贫开发成效科学评价方法与体系。
未来要建立一套涵盖扶贫对象数量、收入、消费状况、贫困地区整体 发展状况等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五,加强法制化建设。
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文章素材
1.标题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开发扶贫重在执行
脱贫致富要实干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做好扶贫工作大文章民间组织参与是关键
2.开头
示例1:
“中国式扶贫”这艘巨轮驶至今日,取得了骄人成就。然而,扶贫步入 最后攻坚“关口”,阻力陡增,难度加大。一是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更 散,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社会发展程度极低,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无疑是场 硬仗;二是刚刚脱贫的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尚弱,稍有闪失便有“返贫”之 虞。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扶贫,意义重大。
示例2:
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贫困问题依 然严重,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众所周知,我国采取的是“输血”和“造血”相 结合的扶贫模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输血”容易“造血”难,有的扶贫就是给 钱给物、临时救济,无法彻底铲除贫困根源。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3.结尾
示例1:
尽管在过去的20 余年里,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贫困人 口大幅下降,但根据目前提高后的扶贫标准计算,中国的扶贫对象绝对 量仍高达上亿,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故此,必须要在“造血”上下大气 力,让贫困农民自己做主,瞄准市场下“订单”。唯有如此,才能带动经济 发展,真正脱贫致富。
示例2:
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各级政府应针对劳动力 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 能型转化。在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 意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都需要得到相应提高。同时吸引 社会参与获“双赢”,打造就业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贫富工作的有序长久 开展。
示例3: 年改革发展为民间社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客观而言,民间组织参与扶贫潜力很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潜力发挥出 来,变成现实的扶贫力量。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包括立法 保障民间组织的各项权利,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扶贫开发的舆论导向 和政策、法律、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鼓励引导民间组织 参与扶贫的同时,政府仍然要最大努力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热点二:正能量
背景链接
2013 年3 月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时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 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 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 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标准表述
什么是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 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古往今来,让我们感动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雷锋、董存瑞、邱少云、钱学森、郭明义的故事。他们,以平凡人的行动坚守诺 言,展示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发展的果敢与担当。然而时下,我们处在一 个并不完美的社会中:如买官卖官、贪污****、奢侈浪费、假冒伪劣、坑蒙 拐骗,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等种种乱象,它们是社会的负能量,削弱人们 的意志,腐蚀人们的信念,摧毁人们的信心,不利于人民团结,不利于社 会和谐,不利于发展进步。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正 能量,以正能量抵消负能量的影响,以正能量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 力量。
如何凝聚、传递正能量?
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和凝聚社会正能量,不断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加大道德建设推进力度,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形成一 个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浓郁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 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能量的传播源泉。传递正能量,媒体要坚持 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要深入实际,贴近群众,挖掘 富有时代气息、代表社会主流、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此外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需要坚 持底线思维、强化阵地意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 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 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 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章素材
1.标题
网络“正能量”持续释放离不开法治护航
积聚“正能量”打破反****相持局面
能量虽守恒“正能量”需社会共同创造
2.开头
示例1:
何为“正能量”?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是一种健 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正让越来越 多的人力不从心,就业、买房、结婚让我们“亚历山大”,生活在时代的焦 虑中。其实,这些情绪都是一种生命的能量,不过这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 “负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会随着生命的漂移而流动起来,它会来,就一定会走,甚至转变为“正能量”。“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 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当然多多益善,但却需要社会共同创造。
示例2: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在《双城 记》里的一句名言,用在100 多年后的今天,也可说明是一个社会“正能 量”和“负能量”的博弈。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到了转型期 的十字路口。大家坐拥前所未有的农民免税补贴和全面医疗,但水平还 很低,医疗、教育和住房依然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因此,创造“正能量” 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建设服务型政府,少些贪污****、强 权欺压,少些走过场的“假、大、空”,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更加灿 烂,尤其是让“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
3.结尾
示例1:
我们的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 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多创 造“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这需要政府创造更多的“宏观正 能量”,个人创造更多的“微观正能量”,媒体负责任地传播“正能量”。
示例2:
语文期刊《咬文嚼字》30 日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力 压群雄高居榜首。能量守恒定律说,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 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热点三:美丽中国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近年来,雾霾天气笼罩大半个中国,面对持续的“严重污染”天气,一些城市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被公众戏称为“蓝天要靠风刮出来”。2013 年6 月1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会 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我 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好大 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当前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 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防治工作早 见成效,促进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标准表述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
———周生贤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不合 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 民的普遍追求。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 重威胁,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重视环境质量这个基本需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基本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上水平。
如何进行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 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将环境质量纳入公共服务领域。
比起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空气、水 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也不是任何个人或其他 组织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这样的公共组织完成这样的使命,满足 群众需求。
二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考核。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在考核各级政府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时,把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等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 容。通过严格的考核、严肃的问责,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 实走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水、空气和土壤等污染的 治理力度,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 的基本前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四是加强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环境质量好坏,既 要让科学的监测数据说话,也要让群众通过切身感受来评价。要加大公 众的广泛参与和舆论的正确引导。
文章素材
1.标题
举各方之力塑青山碧水
美丽乡村建设环保先行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守望美丽家园环保一马当先
让环保落地让美丽绽放
2.开头
示例1:
古人曾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今,天空雾霾驱之不散,大地干涸,物种逐日减少,生态危机直逼人类繁衍生息,困于此,痛疾至若何?“痛则 不通,通则不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而化之则生,适时而变,正当时。
示例2:
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儿时记忆中,“百草园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 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 方”,鲁镇的山水、与闰土共处的乡村生活。这些鲜活的儿时记忆,成为心灵作品的活的源泉。而对于当前生活于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是否还能够 找到这般鲜活的场景与珍贵的记忆呢?
3.结尾
示例1: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永续发展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努力建 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用字字铿锵的郑重宣 示,用“美丽中国”的诗化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也燃起了未来美好 生活的新希望。
示例2:
天地化育之恩,当赞之,当感恩之,更当心存敬畏!人是自然的改造 者,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之一员,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乃是人对自然之 责。塑青山碧水,就让我们从当下做起,让经济发展的步调缓一点再缓一 点,让自然开发的步子慢一点再慢一点。中华民族历来重和合之道,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篇:2011年中公heoffcn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范文(4)
一、材料
1.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通信的手段之一。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5亿大关,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国,平均不到3人就有一部手机,年发短信数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数量的总和。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4300亿条,比上年增长41%,2007年发送短信量达5500亿条左右。随着全国短信发送量持续攀升,手机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场、思想场、舆论场。数以亿计的用户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短信文化内容,其中有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不少低级趣味的内容,“灰色”、“黑色”、“黄色”短信肆虐,让人不堪其扰。
2.15年前,一位名叫尼尔·帕普沃思的人,用电脑键盘给朋友的手机上发出一条“圣诞快乐”的祝福短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有意思的是,对比世界上第一句电话通话内容“沃森先生,过来一下”,这条短信传递出的却是节日气氛。因而从手机短信诞生的一开始,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承载情感与传播文化新载体的到来,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个因素”。而承载了情感与文化的短信传播,更深刻影响了人,乃至改变了人。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3.据介绍,“红段子”是与黄段子、黑段子相对立,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催人奋进的“段子”,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段图片或一段视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具备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社会道德、点燃生活激情、启迪美好人生、传播民俗文化等功能。“我遣一叶舟,载走你的愁;我执一片月,照你睡无忧;我奉一樽酒,愿能人长久;我劝西风起,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赠你一江秋”、“不是所有的树都耐得住寂寞,但是白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记得起你,但是我做到了。祝教师节快乐!”这样的短信,被媒体称为“红段子”。“e拇指文学”是在无线通信领域打造出的“新文学平台”,通过连续组织短信文学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红段子”和“e拇指短信文学”大赛给公众打开了一扇心之门,使公众愿意倾诉,愿意表达,愿意交流。一位网络公司负责人说,短信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新平台,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到健康文化的创作中。一起营造健康向上、有利人心向善的短信文化空间。
4.2007年1月2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营造文化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国家。
5.从2005年8月至今,广东移动与广东联通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鼓励手机用户,以手机短信、彩信、彩铃等形式,创作和传播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作品,在“拇指族”中掀起一股红色短信文化热浪。据统计,第一届“红段子”大赛征集到65万多条作品,客户下载量超过了800万条,手机间一级传播量更是突破了5000万条。第二届“红段子”大赛的参赛作品升至300余万条,其中彩铃、彩信、动漫三类作品下载量超过了600万次。第三届“红段子”大赛截至目前,已收到作品1035万条。在这三届“红段子”大赛中,351万普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通手机用户,共创作了1400余万条各种类别的红色短信,并由此引发了多达上亿次的下载与转发。目前,广东就大约有1亿手机用户。
6.近年来,手机短信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我国手机用户群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他们辨别力不强,最容易受到消极、低俗甚至淫秽内容的影响。一些“灰色”、“黑色”、“黄色”手机短信的横行肆虐,既牵扯了用户的大量精力,也给未成年人的精神造成损害。更值得警觉的是,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淫秽色情内容的手机网页开始严重污染群众的精神世界,特别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据媒体报道,有的因“黄段子”而致家庭破裂,有的因“灰段子”而使机关上下级关系紧张,有的因“黑段子”而遭遇伤害,青少年有的还因此断送了前程。难怪有人惊叹,“灰色”“黑色”及“黄色”短信害人哪!
专家指出,目前,短信文化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文化载体有些措手不及,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监管和建设性引导。很多人只把它看成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游戏娱乐平台;没有认识到,它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红段子”大赛等采用疏导方式引导手机文化发展,创新互动、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模式,创新下载收益分成机制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的有益尝试。这种创新,不仅奠定了弘扬红色短信文化的基础,也激发了公众短信创作的热情,因此将引领一个健康的短信文化创意产业。
7.2007年,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大赛产生的短信应征次数、种子短信下载次数和转发次数总计超过4000万次,数百万人次直接参与,影响所及超过1亿人,活动期间每天有50万人次以上的参与量。有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关负责人表示,“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推进了手机短信环境的改善,引导了大众的短信使用习惯。
有学者认为,还必须加强对电信企业的监管,坚持依法打击借助高科技手段传播危害社会道德、损害社会和谐信息的经营者,促使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切实负起社会道德责任,防止其因片面追究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道德体系,干扰手机用户的正常生活。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不仅要对具体案件重拳出击,打赢每一场战役,更要通过建立健全准入制度、执行实时监管等长效机制,形成对网络世界的严密监控,还广大手机用户一个清静文明的通信空间。
8.去年12月,山东省文明办、中国移动山东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与文明同行·共创和谐手机文化”文明短信有奖征集大赛。面向全省所有手机用户,公开征集反映社会公益的短信,已先后征集到“红色”短信、彩信2万多条。几年来,山东省某预备役团政委结合预备役官兵思想实际,先后编辑了300多条短信,有针对性地发给预备役兵,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爱军精武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负责人说,手机短信传播快、覆盖面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我们应该占领它。
9.“红段子”、“e拇指文学”大赛等活动,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去年12月3日~7日,由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1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广东、海南,联合对中国移动红色短信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来访。采访团认为,中国移动通过技术和业务创新。与主流媒体合作,以手机音乐、手机文学等新的应用形式,将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入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支持广大手机用户进行科学的、健康的信息内容创作,以有趣对抗无聊,以健康对抗庸俗,有效地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将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唱响了主旋律,对弘扬先进文化、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0.短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接受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传播者。有分析认为,作为政府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将短信这个始于大众的民间语文形式,纳入政府文化建设的视野;如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有效监管,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更要认真研究一些基础性问题,促进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有分析指出,孕育红色短信文化,唯有靠社会的有力引导,靠优秀健康内容的润物无声。许多广为传播的“红段子”,凝结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理性与感性的思考,紧扣了普通百姓的心弦,契合了公众渴望交流与倾诉的心理需求,透射出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涵养人、鼓舞人、凝聚人。这正是“红段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红色短信文化得以弘扬的根本原因。
11.有专家说,我们看了不少盘点“短信经济”成果的喜人报道,看了不少移动通信业务创造经营增长点的乐观估算。但却少有人估算,一年400亿元短信收入中,那些垃圾短信“经济贡献”背后的社会代价和文化损失。更鲜有人思考,这样一个新传播方式的文化特性和发展方向。在短信的“文化意义”远未被证实之时,手机虽然空前迅速地发展着,但却只是技术和数字的增长,对其内容和文化含量,却缺乏引导。
二、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对策性文章。要求:中心突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对策明确,措施具体可行,富有新意,语言顺畅。篇幅不少于1000字。
三、参考答案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
逢年过节,远方朋友的温馨祝福短信,总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涉及天气预报、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提醒等公益短信,提醒我们提前应对。手机短信以其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手机短信不仅是许多年轻“拇指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庸俗、虚假的短信夹杂其中,时常骚扰我们的生活。比如,有的编发庸俗图文,败坏社会风气;有的发布虚假信息,公然招摇撞骗。这些“垃圾短信”屡见不鲜,堪称信息时代的不和谐音符,广大手机用户对其深恶痛绝。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净化短信语言环境,需要多方面的齐抓共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自觉维护健康的短信文化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制作不传播违法不良短信,携手树立诚信品牌,多为公众提供思想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催人奋进的短信。
其次,信息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惩治措施,严格审核与管理短信服务提供商(SP)和代理商、对内容进行监测与过滤等。开展整治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与收费行为活动。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治理诈骗、骚扰和色情类违法短信息的活动。不为暴力、色情、欺诈、迷信、赌博等违法和不良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发送不健康短(彩)信,不传播骚扰性广告,规范服务,收费透明,不设陷阱。加强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推动电信行业健康发展。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再次,政府部门应加强短信文化引导,宣扬积极向上的短信文化。举办公益短信大赛,激发公众短信创作热情,鼓励民众创造出一批优秀的、健康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短信,营造一个健康的短信文化氛围。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制订管理群发短信的法规,促进群发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每一个手机用户,应洁身自好。不编写、不转发低俗愚昧、虚假恐吓、欺诈违法的信息,不传谣,不恶搞。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风气的营造者和维护者。信息化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社会责任,因为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当代高科技放大了我们每个人的话语权,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话语空间下,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我们应抵制不良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个人,做不良信息的终结者,将其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收到不良信息,应积极向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投诉,协助调查。
构建健康的短信文化,请从我做起!
中公河南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预测题2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预测题 2014年国家公务员10月报名 申论热点:新养老模式(以房养老)
2013-09-30 10:33:32 字号:小 | 中 | 大 推荐资料 《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应该选择一套系统、全面的复习教材。考生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各种题型和考试重点对题型有大概的了解,且难度适中,讲解详细。公务员考试常会涉及时事政治,尤其是一些热点新闻。这时候考生在选择公务员考试教材时一定要注意翻翻看时政热点的时效性。而《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是严格依据最新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编写的公职类基础系列教材,同时其行测知识树部分以树形结构的形式将行测考试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以保证知识点按照其逻辑条理摆放,让考生可以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机地安排学习计划。
现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特别推出三十六个课时,涵盖《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所有知识点的新私学“《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配套视频”。即日起,凡购买《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的考生均可凭借正版防伪码登录教材中心下载本套视频。《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配套视频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同时可以节省复习时间。
2014年国家公务员10月报名 申论热点:新养老模式——以房养老
【背景链接】
9月15日据报道,从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获悉,我国将有规划地试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这一略显生疏的名词,迅速成为社会讨论热点。
所谓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是以房养老,老人把已经付清贷款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数据统计和精算,综合考虑房主的年龄、预期寿命、房产若干年后的价值等因素,定期发给房主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房主去世后,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其升值部分归金融机构所有。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传统文化中,养老被归入“孝”的范畴,有“郭巨埋子”、“王祥卧冰”两个孝德典范。前者因家贫,为养父母而欲坑杀儿子;后者因母病,为侍亲而卧冰捕鱼。虽然这种略显畸形的养老观已不合时宜,但从中仍可看出完善养老体系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支付能力不足时如何保证养老;二是怎样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解决不好支付只能是“橱窗外的乞丐”,提供不了服务则会是“沙漠中的富翁”,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实施困难]
代理机构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管理能力也有限,公众不愿也不敢抵押房屋;房地产市场走向扑朔迷离,使这一政策缺少建立在“精算”上的基础,让双方心有惴惴。更重要的是,即使能够厘清养老支付的责任边界,在中国文化中,以“卖房典地”的方式来养老,也会遭遇伦理和心理的双重阻力。以房养老要达到预想的政策效果,这些都是要破除的障碍。
[意义]
如何在“人口红利”耗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拐点之日,以充沛的养老基金存量、持续的养老账目增量,以成竹在胸的心态,应对这种严峻考验,解答“谁来为我们养老”的未来之问,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沉重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务院此次出台的这一意见,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将养老任务分解为各个部委的硬性指标,则让这种求解过程更有约束力。同时,对包括“以房养老”在内的个性化养老路径的重新鼓励,也将进一步拓宽养老途径,给一部分有房无子(或儿女不在身边、或儿女缺乏赡养能力)的老年群体提供更灵活、更值得期待的养老选择。
一方面,房子这一“沉睡的资本”被激活,是解决支付能力问题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市场化、社会化养老,资本尚在犹疑观望。毕竟,单凭多数老人的退休金,要在养老产业中赢利,还有风险。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补充养老金,做大养老产业无疑可能获得一个强劲的支点,而养老服务也会因之而有新发展。
[措施]
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以房养老”等新养老模式的探索,必须立足国情,同时借鉴他国。东方传统浸润下的国人,更钟情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全托式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改善“亲情养老”环境,仍需置于政策鼓励的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也不妨大胆“拿来”。
对此,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建议:
一方面,学习国外可行经验。英美加等发达国家的“以房养老”服务运作相对成熟,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其前提则是:其一,完善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服务,减少双方风险和交易成本;其二,相对理性与健康的房价,从而确保对房产市场价值较为稳定的预期,而这对漫长的“反向抵押养老”过程至关重要。其三,明晰的房屋产权,让商家无“70年产权令房产折旧贬值”之虞„„比照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太多短板,难怪以房养老“水土不服”。补齐短板,功夫在“养老”之外。
另一方面,以房养老也好,居家养老、互助养老也罢,都还属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更关键是要提高“增量”,确保持续的良性循环,消除空账隐忧。这就要求,一是要广开门路;二是财政要有更多担当,做好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切不可眼中只有“经济”,不见“银发”。
第五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卷(申论预测题)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附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过去几年,中国综艺节目异彩纷呈,《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收视率不断被刷新,广告收益直线上升。《花样爷爷》、《奔跑吧!兄弟》等节目也奋勇直追,中国荧幕呈现出格外繁华的景象。然而,仔细分析发现,这热闹的综艺盛宴几乎是一桌“洋快餐”,琳琅满目却少了中国味道和思想力量。
综合来看,电视产业发展不足,创作理念落后,电视台制播捆绑的制作模式以及缺乏成熟的传播销售体系,都是限制原创节目发展的因素。对收视率的追求也迫使各个电视台寻求更为快捷的节目“大餐”。海外引进的版权节目具有成熟的节目模式、制作流程、营销方式,进入国内后稍加调整就能够快速上线,新颖的节目形式往往能很快吸引观众和广告商,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因此成为各大卫视争抢的香饽饽。然而,“海淘”之路并非条条通达,《两天一夜》、《老公看你的》、《我心唱响》等引进了版权的“海外正品”,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没有获得想象中那样丰硕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我国引进的节目仅有百分之二十能够获得成功,剩下的只能面对高额版费付之东流的残局。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源头来自于电视人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土壤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社会和国家。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大众文化属性,究其根本,是对人们现有生活状态的反映。只有紧紧把握本土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才能因地制宜,创造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荧屏已经涌现出不少自主研发制作的节目,如2015年央视与传统戏剧相结合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节目,在收视率和市场收益方面都表现不俗。在2014年春季戛纳电视节上,我国多个原创节目进行了宣传推广,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打造的《中国好歌曲》首次实现了中国原创才艺模式节目的海外输出。
资料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来中国居住、工作、出差或旅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街头碰到外国人,十有八九会感到稀奇。但现在,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碰到“洋面孔”,人们也见怪不怪。
不是每一个老外都懂中文、识汉字,不少人来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在公共场所的标牌上,标注外文,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是应该的。但一些标牌不中不洋,“翻译不当”“拼写错误”,不仅闹了笑话,也给外国朋友带来了误解和麻烦。
在规范外文使用,消除外籍人员语言障碍的同时,公共场所的标牌同样不应给本土居民带来障碍。
一些餐厅、酒吧,单独使用外文,常让不懂外文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感到困惑。店家这么做,也许只是营销策略,以“时髦”、“洋气”吸引青年人。但这不仅会流失一部分潜在客户,从深层次上说,也是一种“服务歧视”。一个忽视同胞或丧失文化自信的民族,很难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文字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别让不中不洋的文字标识,成为人们的沟通障碍。资料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堪称经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当前,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确立文化自信。
城市建筑五大乱象
乱象一:崇洋。这些年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以美国白宫的出镜率为最高。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也迅速蔓延。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
乱象二:求怪。相较于崇洋媚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似乎什么样的建筑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
乱象三: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的现象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
乱象四:贪大。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
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乱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在严重缺水的地方挖人工湖、建大喷泉,打造“北国江南”;对城区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还称之为“实施畅通工程”;安装价值不菲的景观灯,打造“不夜城”。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了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资料4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习近平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很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柢。如李四光、陈毅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变得缩头缩脑起来。
而今,世界被一“网”打尽,孩子们目迷五色,连教育界也有些迷失。曾被“文革”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了,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单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一个曾经
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冷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资料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习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总书记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主张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谓“去中国化”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剔除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今天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创造出蕴含基因的当代中华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现实表明,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为王和内容制胜,传统文化内容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只有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资料6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应着婉转低沉的古筝声声,一篇《少年中国说》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9月14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得声情并茂,那一瞬间,全场的观众,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全部被带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在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联想此前曾经在海外获得好评与口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句“媳妇无国界”的玩
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的良好传播效果。电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谓“文化差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事实也是如此,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学院为龙头,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一批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
资料7 2014年10月至11月,由于丹教授带领的团队——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与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简称SSI)合作开展了首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于今年6月首次发布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是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6个发达国家的民众,即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民众。调研计划在每个国家选取400份样本,均来源于SSI全球样本库。
从调查对象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形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知,但中国文化的被认知程度整体较低。受访者对于自然资源、生活方式等具象的文化符号认知度较高,而对哲学观念、艺术形态等抽象的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则整体较低。同样是近邻,日本与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呈现较大差异。韩国呈现整体正面意愿,日本呈现整体负面意愿,这或许可以从双边关系、国民心态等进行分析。美国自身是文化输出国,同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度也相对较高。其对中国文化相对高的认知度与我国目前偏重于欧美国家的对外传播策略相关。文化亲缘性是影响文化认知程度的因素之一,经济共同体的关联性对文化认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外国民众认为不同媒介间的可靠性差异较小,对作为信息传播通道的不同媒介类型,整体信任度较高。其中,家人或朋友等人际传播渠道被认为最可靠,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在赢得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外国民众在信息传播可靠性方面的认可,大众传播媒介依旧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
网络媒介作为快速崛起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外国民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接近2/3的受访者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学历越高的外国民众,选择互联网获取与中国相关信息的比例越高。与媒介可靠性的选择比例不同的是,信息时代中人际传播在信息获取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作用显得过于微小。由此可见,大众媒介时代的媒介拟态环境的效应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依然存在。
从中国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外国民众文化消费的匹配程度来看,现有中国文化产品开发与推广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在文化产品内容开发层面、文化产品外在创新形式和文化产品推广渠道方面,难以满足外国民众固有的文化产品消费习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是在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选择方面,选择意愿明显不同。在现有中国文化产品的类型中,书籍、报纸、电影成为外国民众最愿意选择的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本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带有中国当代社会特性的电视剧作品和中国网络游戏产品的选择比例较低。
媒介仍旧是社会个体认知世界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根据调查可知,中国文化产品、中
国文化活动在媒介推广渠道方面,与外国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习惯存在偏差,急需转换理念,使用世界通行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渠道方面,视频网站成为多数受访者的首要选择。
由此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受众接触中国文化产品意愿存在较大差异性,英国人喜欢阅读中国书,美国人喜欢观看中国演出,韩国人喜欢观看中国影视作品,法国人偏好中国手工艺品。在推广中国文化产品时,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分众化传播,对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以演出、电影、文化活动等为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态与外国人文化消费偏好存在偏差,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图书的优秀译作和电影的对外传播应当加强,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和产业开发需要提升,网络游戏的内容创新和国际化品牌打造需得到重视。
资料8 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且把文化自信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提到更高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文化自信”是继“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四、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过度引进、推崇外国文化,“唯洋是举”、“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的现象在一些领域较为严重,如电视节目、文字标识、建筑、教育等领域。
(2)文化创新与创造能力匮乏,创作趋同,与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割裂,忽视人文情怀与大众认同感。
(3)文化基因存在“无根”的危机,在发展教育和文化产业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足,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应抓紧构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建筑文化。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
二、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三、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
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参考答案】
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如今,世界被一“网”打尽,人们沉溺于数码世界中,传统文化的根基面临被各种诱惑分而食之的危机。
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理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根要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的魂要坚守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鼓励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正确借鉴“洋文化”,关键是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切不可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
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古代经典留住;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请老师和同学们自信自强、顺势而为,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继续滋养、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满溢,使下一代依然优雅坚韧,让这份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校团委
××××年××月××日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建立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如创办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二、丰富推广手段,优化传播媒介。加强优秀影视剧、图书的传播力度,针对群体差异性进行分化传播,优化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
三、注重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强调创新形态与文化内容的结合,增强丰富性和体验感,以提升国际受众的认知兴趣与消费意愿。
四、文化“走出去”,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创新文化“走进去”的理念,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文化繁荣 根在自信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加上“文化自信”呢?
首先,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必须充分发挥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自信力量;最后,文化自信是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前提。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强大的文化力量。
怎样有这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深度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和更具时代价值的内容。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
承才能善于创新。比如,可以对中国文化优秀典籍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再整理、再加工、再提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三,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还应该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如有的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等。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
更多免费国考及各地省考公务员考试资料,请访问“学宝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