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历史故事

时间:2019-05-13 21: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廉洁历史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廉洁历史故事》。

第一篇:廉洁历史故事

二、历史典故

廉洁修身

1、东汉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3、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14、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5、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16、苏轼钱财规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17、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次都鞠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18、三辞新居

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后,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考虑,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到处都需要花钱,自己能为国家节省一点是一点,只要能住下,有个办公、会客的地方就行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这所房子外无围墙,屋内装饰一般,陈设简朴,只有一些日常的木质家俱,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原来居住的大院房产转属另一单位。组织上考虑他多有不便,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有关部门的同志很重视,积极帮助王树声挑选房址。开始,规划人员给王树声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这里紧靠八一湖,近临引水河,绿荫环抱,环境幽静,风光宜人。老将军一眼就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间民房,即问这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陪同的人怕老将军看不上,就指着护城河说:“您瞧,这地方难得呀。将来盖起了新房,坐在窗下就可以钓鱼了。”王树声连连说:“嗯,不错,不错!”接下来他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来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规划人员又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四合院,也无人居住。王树声到现场看后也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的人忙说:“他们早就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浓眉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我王树声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他们迟早要回来办公的。”

就这样,建新房的计划一再落空。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19、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一把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贪污腐败的事例

1、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展期一个月。本次展览以图片为主,展示近年来北京反贪污腐败成果。在“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的展厅内,一位小伙子站在某银行中关村支行原行长霍海音的展板前惊讶地说道:“一个人拥有24辆车、15套房,他一定疯了。”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霍海音在1991年至1997年短短的6年间,侵吞公款共计人民币7000万元;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10.56亿元,全部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据介绍,作为信用社主任,霍海音集资金决策权、贷款发放权于一身。6年间,他多次为他人出具金融票证,多次采取支付高额利息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手段,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案发时已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据了解,在被司法机关扣留冻结的款物清单里,有各种牌号的汽车24辆;北京市产权的房屋15套,散见全国各地的数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多家企业的股权以及资金形式的权益。

2003年9月,霍因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发放贷款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大夫邢候与大夫雍子为田界的事情发生了争执。这案子拖了好久也没有解决。主审这个案子的法官到楚国出差,大夫叔鱼代理法官。寒宣子命令叔鱼尽快结案,叔鱼发现案子的问题出现在了雍子一方。雍子这时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叔鱼。于是叔鱼就把错归结到了邢候一方。邢候很生气,就在朝堂上杀死了叔鱼与雍子。于是,寒宣子就此事询问了叔鱼的哥哥书向。书向说:“三个人翻了同样性质的罪,杀掉邢候连同叔鱼和雍子一并陈尸示众。雍子明知自己不对却用贿赂的方式取得胜诉;叔鱼受贿而枉法裁判;邢候擅自杀人,他们的罪刑是一样的。自己做了坏事却还要掠取美名,这是犯了昏罪;贪图好处而败坏官声,这是犯了墨罪;杀人无所畏惧,这是犯了贼罪。《夏书》上说,昏罪、墨罪、贼罪都是要处以死刑的罪名。这是皋陶制定的刑罚处罚规定,请依照此来执行。”于是朝廷依照书向的建议,杀死了邢候,把他们三人的尸体一同放在闹市区示众羞辱。后来孔子对此评价道:“书向是古代少有的正直之士。治理国家执行法律,都不回避自己的亲属。他多次谴责叔鱼的罪行,不为其开脱减罪。可以说这正是出于正义之心啊,真可以称得上是正直之士了!”

3、胡长清案情简介

根据检察机关起诉指控,法庭经审理查明,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胡长清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

法庭审理还查明,胡长清为自己职务提升及工作调动拉关系,从1997年初至1999年6月,先后5次向他人行贿共计人民币8万元。此外,胡长清还对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的价值人民币161万余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法庭认为,被告人胡长清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大肆收受、索取巨额贿赂,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已构成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社会影响极坏,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法庭还认为,胡长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并对其巨额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差额部分,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分别构成了行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4、和 砷

和砷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他因风度翩翩、容貌俊秀,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与权力而费尽心机,在得宠之后,更是恃宠生骄、不可一世。他专权二十余年,不断扩充势力,大肆聚敛钱财,贪尽天下财富。饱在官场浮沉数十年,以乾隆为靠山,多次化险为夷。乾隆死后,他即被嘉庆帝赐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1、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和砷得势之后,大肆培植亲信,组织 “和家班子”。他首先把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长安拉大军机处。两人串通一气,狼狈为奸,合伙干了许多罪恶勾当。福长安的小舅子是个连满语都说不好的浅薄之徒,却被和砷安排为广信知府。在一次考核官吏政绩的 “京察”中,和砷特意将他列为 “保送一等”。和砷的族孙景安被委任为河南巡抚,白莲教起义时,他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作战,总是在起义军后尾随,被人讥为 “迎送伯”。和砷的亲家苏陵阿毫无能力,和绅却对他特别提拨。在两江总督任上,苏陵阿公开索贿,接见属员时竟公开说:“蒙皇上圣恩,命我这老头子来捞点棺材钱。”这样一位厚颜无耻之徒,和砷竟公然将他推举为东阁大学士。这时的苏陵阿已年逾八十,两耳不聪,老眼昏花,连一举一动都需人扶持,被人称为 “活傀儡”。

2、控制朝政

和砷恃宠弄权,独霸军机处。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和砷任刑部尚书时,乾隆帝又命他兼埋户部 “紧要大事”。但他到任后,竟独揽户部的一切权力。同年,他又下令,以后大臣的奏章,一律

要另备一份副本呈交军机处,使他先于皇帝看到奏章。就这样,他通过控制奏章的渠道独揽了朝政大权。

3、庇护贪官,收受贿赂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浙江巡抚王禀望在甘肃藩司任内贪污监生所交的贩济粮案发,清廷在其家搜出金银百万两之多。通政司副使钱沣查明勒尔谨、王禀望皆为和砷私党,陕西巡抚毕沉又经常奔走和门,与勒、王两人狼狈为奸,且知情不报。钱沣于是上奏疏弹劾毕沅。和砷虽然没有能保住勒尔谨、王禀望等人的性命,但终于使毕沉逃脱了惩处。

4、不择手段,聚敛钱财

有一个山西巡抚专程送二十万两白银给和砷,不但未见到和砷的面,连管家的面也没见到,仅见个门子就花了五千两。外省的、京内的官员为了能与和砷见上一面,或者送完礼后要请托一些事情,经常在和砷从家中上公署必经的一条胡同里徘徊。因为清朝官员的官服上都有绣着图案的 “补子”,这条胡同就获得了 “补子胡同”的雅号。

和砷利用攫取的惊人财富过着 “奢侈富丽拟于皇室”的腐朽生活。和砷吃腻了山珍海味,每天要服用上好的新鲜珍珠一粒。而这些珍珠都是各地达官显贵以每粒八千至二万两银子不等的价格买来进贡给他的。和府男女的服饰皆轻裘锦绣,和砷有一件衣服,其钮扣全是由精致绝伦的西洋小钟表制成的。和砷妻妾成群,她们之中有商人、下属送给他的美女,有内廷中遣出的宫女,也有别人遗留下的侍妾。和砷宅第的富丽豪华,在京城权贵中是名列前茅的。

5、可悲的下场

和砷种种以权谋私、恃宠生骄的行为,引起了嘉庆帝的极大不满,但碍于乾隆帝之面,强为容忍。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第二天,嘉庆就削掉了和砷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职务,让其同死党福长安昼夜守值摈殿,不得擅自出人。初八日,嘉庆帝下令革除和砷及福长安所有职务,将两人逮捕人狱,并查抄其家产。十五日,嘉庆帝亲自宣布和砷二十大罪状。十八日,钦赐和砷白练一条,令其自尽。和砷面对白练一条,写下了四句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5、甘肃冒赈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

王亶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他被调任甘肃后,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粮食欠收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王亶望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他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实际上,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从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

当然王亶望分得最多。下面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拼命给王亶望送银子、送礼物,盖房子。这一切,乾隆都被蒙在鼓里,还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直到有人反映地方官员在浙江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才引起乾隆的怀疑。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旱灾。乾隆马上派官员去浙江对王亶望进行严审,王亶望只好招认。乾隆抄了王亶望的家,没收财产折合白银300万两。此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还有不少人受到牵连。王亶望最终也落到了被斩首的下场。

乾隆对于此案的处理看出他对于贪官的深恶痛绝,但是也是在他手里成就了和珅,这么个人物,很是讽刺。

第二篇:历史廉洁故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

一钱太守

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

明万历进士范景文,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生活俭朴,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先生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

隋朝袁隶修致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历史廉洁故事之三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7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同僚们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嘉兴,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地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载石压船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往来多依靠舟楫。古时,官员离任后,大多四处征调船只,以运载自己历年的积蓄,真可谓连帆而行,满载而归。晚唐时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家住苏州,门前有一块巨石。相传他的远祖陆绩曾在三国时代的吴国郁林任太守,为官清廉。罢官回乡时,行李很简单,空船一只,无物可载,以致船太轻不能过海。为防海上风浪颠覆,只得在岸边取一块巨石以压船。当时人称该巨石为“郁林石”,以此称颂陆绩的为官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四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县令拉纤

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我虽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烧船称钉

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船烧过后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从此,以该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因奢而败

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大臣鄂尔泰有个弟弟叫鄂尔奇,也是朝廷中的大官。一天,鄂尔泰退朝以后,从弟弟的书房门口过,看见里面富丽堂皇、豪华生辉,于是悄悄地走开了。

鄂尔奇在屋里看见了哥哥,急忙迎了出来。鄂尔泰严肃地说:“你还记得我们兄弟一起住在破庙里的日子吗?如今你偶尔得志就这样奢侈,我看你的灾祸就要临头了!”鄂尔奇听后连忙谢罪。

后来,鄂尔奇没有真正听从哥哥的劝告,终因奢侈过度,被刑部尚书李卫弹劾,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苏琼悬瓜

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在任六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

一次,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他送来几个西瓜,并声称这是自己园中产的。苏琼却之再三,赵颖送之再四,只好勉强收下西瓜。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回到房中马上叫家人将西瓜装入竹篮,悬于屋梁之上。

听说太守收下了赵颖送去的西瓜,郡中一些人便纷纷携带时鲜瓜果前来奉献。苏琼遂叫家人从梁上摘下竹篮,拿给他们看。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羞愧而走。

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历史廉洁故事之五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沉物拒贿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对它,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却严格按贡额征收,剩余由百姓自己买卖,百姓甚为感激。包拯三年任满,因执法严明,老百姓特精制一砚,悄悄放到包拯船上。船到羚羊峡时,包拯让书童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包拯一面朝端州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沉江中。后人为了表彰包拯清廉,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

历史廉洁故事之六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6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来看他,临别时,胡质拿出一筐绢来,给儿子作路上的盘缠。

胡威问:“爹爹为官清正,这筐绢从何而来?”胡质说:“你不必怀疑,这是我俸禄的积余。”胡威谢过父亲,辞别上路。一路上都是自己喂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当了刺史,也像父亲一样清廉。

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同你父亲比起来如何?”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亲比起来相差很远啊!”

良医扁鹊

《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历史廉洁故事之七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吴纳题诗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紫团山参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医生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为紫团山参,一时买不到。此时,薛师政从山西回来,带有这种参,就拿了一些想送给王安石,但遭到婉拒。有人相劝说:“您的病不用这种药难以治好,您这是治病,又不是别的什么,这药就不必推辞了。”王安石却说:“我平生没吃过紫团山参,不也活到今天了吗?”

历史廉洁故事之八 廉石忆清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石忆清

清时,江苏兴化有一任县官姓严名清,他刚上任就宣布:“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

严清说到做到,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收礼,不听谗言,人人称他“案案清,事事公”。转眼间,严清三年任期已满,清清白白,无人不夸。严清自己也很高兴,离任时,专门办了十桌酒席,在县衙上公开答谢众人,表示自己信守诺言,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谁知在开席前,来了一位少年,手上拎一条大青鱼,鱼上贴了张条子,上面写着:“父不送行子送行,头上清来尾不清。”严清再看那条青鱼,真是一身青到底,只是鱼尾上洒了一点石灰水是白的。他晓得了:这叫头清尾不清呀!事情出在今天的宴席上。严清即命人撤去宴席,开船启程。

严县令来时一把扇,去无一顶帽,空船一只,更无仆人,船轻压不住浪,他就叫船家搬了河边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上,自己坐在后舱,小船平稳前行。经过两天两夜,严清回到老家,他关照船家,别忘了把从兴化搬上船的石头带回兴化,并赋诗一首交船家带回:“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

几天过后,兴化的父老乡亲见到了石头和严大人写的诗,忍不住流下眼泪。那块石头被船家丢在码头,第二年春天,石头旁边长出了一支青竹。从此,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把旁边的竹子叫做“忆清”。

兴化的怪才郑板桥最喜画“石竹图”送人,一是怀念严清县令,二是对严清还有负疚感,因为那条大青鱼就是他叫儿子送去的。

历史廉洁故事之九 拒贿杖妻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拒贿杖妻

候鸣珂是湖南澧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先后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和韩城、兴平、凤翔、渭南、咸阳、平利等地的知县。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清廉从政。在孝义厅任同知期间,数拒贿赂,义杖爱妻,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同治二年(1863年),孝义厅阴雨两月,庄稼霉烂,收获不足一成;同治三年,又遇蝗灾,食尽田禾。孝义厅户户断炊,外出讨要。就在如此艰难之时,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到任后亲写呈文,报灾于抚台,请求赈济。粮食到厅后,他又亲自赶着骡马,将粮食送往乡下。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5斤,将其余的5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刮民脂膏,如杀我父选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选。”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5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选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选。”衙役听罢,只得按鸣珂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在发放赈银时,以其兄、弟、妹三户受灾严重为由,贪污800两纹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侯鸣珂发现后,将信拆开一看,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在刑场上,侯鸣珂作诗一首,对杨建武的贪污、行贿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怒:

斯人为官无所求,誓为百姓解苦愁。

社鼠贪污又行贿,不斩贼子决不休!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泉让水

“廉泉让水”是一句成语。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进京觐帝咨事。到京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否?”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

成语“廉泉让水”比喻为官廉洁或风土习俗淳美。

明镜照心

冯覆谦是唐朝前期出名的才子,人品极佳,口碑很好。先被任命为管城县县尉,后转任河北县尉。他的老部下张怀道,官任河阳尉,听说覆谦到河北任职,为感谢昔日的提携之恩,送来一枚精美的铜镜。覆谦收到后,将铜镜展示给县衙的官吏们看,大家都夸这枚镜子做工精美,实在珍贵。冯覆谦神色凝重地对他们说:“这是我过去的一个老部下送来的,但是,我居官任职,有俸禄为生,怎么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礼物呢?清水见底,明镜照心,我任县尉,若贪污受贿,天理难容!”当即派人将铜镜归还原主。冯覆谦果然遵守了他的誓言,一生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一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桴鼓不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居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胡作非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光武帝特召董少平为洛阳令。董宣到任不久,即当众将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的心腹恶奴斩首正法。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发誓要把董宣乱棒打死,为姐姐出气。“我请求说一句话就死。”董宣正义凛然地说,“皇上靠施行仁德、除暴安良才复兴了汉朝。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恶奴,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臣既入仕途,就只知依法办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说罢,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见状,心中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令他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其一死。可是,董宣却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宁死也不低头。光武帝最终还是让侍臣将董宣搀扶回去,并称其为“强项令”,赏钱30万,以示安慰和褒奖。董宣分文未留,全部分发给了下属官员和百姓。百姓们都敬称董宣为“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并有歌谣唱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民间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击鼓呜冤了)。董宣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见只有一条被单覆盖在遗体上,家中四壁空空,只有“大麦数斛,弊车一乘(意即破车一辆)”。光武帝刘秀闻奏后感伤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于是,下令特赐给银印禄级,以大夫的礼节厚葬董宣。

贪泉觉爽

晋代,广州一带盛产各种奇珍异物。一筐宝物,几代儿孙享用不尽。贪婪的官吏如蝇逐臭,拼命钻营,想方设法到广州做官。广州府衙里,一时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朝廷想革除这一弊端,就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使。

吴隐之是当时深孚众望的清官。他奉命走马上任,晓行夜宿,来到距广州城二十里处的石门。吴隐之走得渴了策马跑到石门旁的清泉边,想喝一口泉水。

“大人,千万喝不得啊!”

吴隐之刚要举瓢舀水,忽听到后面有人劝阻,转身一看,见一位银鬓白发的老者拄一拐杖站在一旁。

“大人,您不知道这是贪泉吗?”老者一边说,一边用拐杖指着泉边的一块石碑,但见碑上“贪泉”二字,赫然在目。

吴隐之觉得奇怪,一弘如此清澈澄清甘冽的泉水,何以取这么难听的恶名。

原来,该泉位于石门交通要冲,历来赴广州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品尝一杯泉水,以示风雅。但是,进入广州后,自誉为廉洁清白的官吏却个个变得贪赃枉法,爱钱如命。百性见多了,都以为清泉是引起官吏们贪欲的源泉,便特意在泉边刻石立碑,这样,“贪泉”的名声就传扬开来。从此之后,去广州的官吏,为了避贪官之嫌渴死也不喝贪泉的水了。

吴隐之听了老者的叙说,望着愈来愈多的围观者,沉思良久,没有言语。忽然,他手持木舀,大步跨到“贪泉”边,连舀三瓢,一饮而尽,然后感慨地对围观的父老乡亲们说:“贪财与否,取决于人的品性,与泉水毫不相干!我今天喝了贪泉水,去广州从政,看是否玷污了我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严加审察,拭目以待吧!”

吴隐之跃马扬鞭而去。果然,他并没有因为喝了贪泉水而变成贪官。相反,他在任职期间,注重整饬纲纪,且倡导节俭,厉行操守,洁身自好,平时,不义之财,一芥不取;一日三餐,不过吃些蔬菜或干鱼,人们都敬佩他,颂扬他!

很快,他饮“贪泉”而不贪的事迹便传为美谈。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晏子拒赏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

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齐景公很吃惊,说:“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

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齐景公让人停车,叫过晏子说:“相国,你怎么乘这么破旧的车啊?你的钱不够用吧?你回家等着吧,我马上派人给你送一辆新车。”还没等晏子回答,齐景公的车子就走了。晏子退朝回家时,远远地看见一辆新车停在家门口,他知道是齐景公送来的,就吩咐仆人小心看护好。第二天天刚亮,马上派人把车送了回去。随后,亲自去向齐景公道谢。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了回来,很不高兴,便对晏子说:“相国要是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

晏子说:“我怎么能和您比呢?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您乘华丽的车子,我也乘华丽的车子。您驾车的马高大健美,我驾车的马也高大健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教他们呢?”

齐景公虽然不高兴,可又奈何不了他,便说:“你说的不错,可你的日子并不富裕啊,你连吃饭都困难哪!”

晏子笑着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您赏赐我的财物,不但我用,家人也都沾了光,您给我的还少吗?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齐景公说:“你说的好像也对,可是你恐怕也知道,我们先君桓公很有作为,远近的诸侯谁不佩服他啊!他的相国管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辅助桓公建立了霸业,谁不赞扬他啊!桓公把很大一块地赏赐给管仲,他并没有拒绝,他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都这样做,你为什么偏偏拒绝不要呢?”

晏子站起来十分恭敬地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您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臣下也有偶然想对的地方吧?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听了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都十分敬佩晏子的品德。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清梅素竹

郑板桥为官倡导简肃,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显威风,而是身着便服,脚踏草鞋,亲临乡下察访。即使在夜间出巡,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从不打“回避”、“肃静”之类的牌子。

一次,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索求字画,板桥画竹并题诗以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般诗情画意,生动表述了板桥身在官位,却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

乾隆十七年,潍县遇到天灾。板桥关心民瘼,呈请赈济。然而,他的请赈惹怒了上司,遭到打击报复,被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板桥遂愤然辞官,卸职返乡。

郑板桥回到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在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一生历尽坎坷,廉洁爱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笔,与世长辞。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画日诗日书三绝”,更是留下了一个两袖清风的楷模。

官衣官龄

以前,京师有一位知名的裁缝,朝中达官贵人都找他量制衣服,而他量制官服也别有一套学问。

一次,御史大人请他特制一件朝服,裁缝屈身量尺寸时说:“请问大人您做了几年御史了?”御史觉得好奇地说:“做衣服跟为官几年有关系吗?”裁缝点点头说:“年轻人初任官吏,趾高气扬,挺胸凸肚,做衣服应当前面长,后面短;为官到中年时,在官场上历练多了,意气稍减,做起衣服就应该前后长短一样;等到做官时间长了,比较事故谨慎,且经常低头小心思考公务,这时的衣服,就应当前短后长。因此,问您做了几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为您量制合身的衣服。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四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1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无功即罪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故事:有一着官服者昂然面见阎罗王,说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便笑他:“你虽然清廉,却不是好官,如果没什么作为,那还不如让一个木偶来当官,他连水都可以不喝,比你还强”。这位官老爷又辩解说:“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便只好以事实来数落他的一生:“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为何?无功即有罪矣。”

手好不贪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羞愧而去。

腐败即贼

明代有个谢杰,曾推荐一个下属晋升。该下属十分感激,以钱物表示感谢。谢杰坚决不受,并厉声说:“搞行贿受贿之名再推荐,是手执干戈凶器的盗贼;推荐之后再搞行贿受贿,是装得衣冠楚楚的盗贼。”在谢杰这位嫉贿如仇的廉官面前,行贿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脸只碟大

宋代京城里有个官员珍藏着一面古镜。一天,他拿出古镜巴结宰相吕蒙正,并解释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吕蒙正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要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送镜人十分尴尬,别人听了也叹服不已。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五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力戒奢华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简朴。他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有听说用自己的美食良马给国家带来光荣的啊!”

治罪故人

苏章是东汉时期扶风郡平陵人,任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任清河郡太守,有一次,苏章在巡行察访中发现清河太守有贪污受贿行为,就设宴请太守。席间,苏章谈笑风声,叙述两人往日的深厚交情,太守高兴地说:“人们只有一个天,惟独我有二个天。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天,您对我的恩情太深了!”苏章说:“今晚我苏章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在大堂办案,是秉公执法,二者并不相干。”第二天,苏章将太守传到大堂,一一揭露他的罪行,并判了他应得的刑罚。此后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不徇私情,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叔敖遗嘱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执掌朝政多年,从不聚敛份外之财,为自己谋私利,家无余财。他病逝前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死以后,楚庄王如果要封你官爵和土地,你碌碌无才,不能做官白拿国家的俸禄;你也不善于经营产业,管理不了大的封邑。因此,你一定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如果实在推辞不了,就要一块最贫瘠的土地吧!”孙叔敖死之后,家里没有一点田产和钱财,他的儿子只好靠砍柴卖柴养活老母,艰难度日。楚庄王知道后,要赏赐他的儿子一块很大的封地,但他的儿子却坚守父亲的遗嘱,推辞不要,最后,只接受了一小块最贫瘠的土地。

埋肉得妻

唐代裴宽曾作润州参军。一天,润州刺吏韦诜登楼远望,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花园中埋东西,就去打听。有人告诉他:“这就是裴参军,非常仁义清廉,从不接受贿赂。刚刚有人馈赠给他一块鹿肉干,交给他就走了,他不敢自欺,所以就将那块鹿肉干埋掉。”韦诜非常佩服裴宽的为人和操守,于是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裴宽又高又瘦,结婚那天,穿着碧色的衣服,韦诜的亲戚笑他是“碧鹤”。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裴宽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六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不受奉迎

王曾在宋仁宗皇帝时出任宰相,勤于政事,进止得当。他自幼聪明好学,咸平五年应试,一举中了状元。不久,他回到了家乡青州,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上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突然去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回来,已派人出城迎接,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来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迎接?您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我改姓换名,瞒过迎接的百性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地称赞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拒贿之道

唐代德宗的宰相陆贽清廉正派,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派人向他送“秘旨”:“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别人送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壁。”他深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之理。看来不因轻者而心动,不为小者而收受,是一条防线。

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令史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运费的。”李母很生气,付给运费,让令史送回多余的禄米,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不收谢礼

后汉时,雷义任郡公曹,曾依法使一个原拟判死刑的人免受死罪。该“罪者”出狱后,给雷义送去2斤黄金,以谢其救命之恩,但雷义坚决不收。后来,此人趁雷义家人不注意,将黄金放到了雷义家的天棚上。好多年后,雷义家修理房屋时,发现了天棚上的黄金。因该“罪者”已去世,雷义就将黄金归公,如数交给了官府。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七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廉政尚书

明代兵部尚书聂豹,江西永丰县佐龙人。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体察民情,为民办事,深受民众拥戴。华亭县是个灾害多发地区,百姓贫困,经济薄弱,地方官吏却贪得无厌。聂豹调任永丰知县,上任才几天,就有许多县吏乡胥推车扛包送来了厚礼,有的还在礼物中夹带数十上百两白银。面对这些厚礼,收还是不收?聂豹眉头一皱:收!眼下要为民办事,手头正缺资金,如今送上门来了,何乐而不为呢!贪官污吏不明原因,心里喜滋滋地想:自己又可以升官发财了。背地里,却有恶人先告状,要求弹劾聂知县。

谁知,状纸没有送到京城,聂知县便把行贿名单和全部礼物公布于众,连一尺布,一块手绢也不遗漏,这事一时轰动了整个华亭县。不出几天,又把行贿的大小官吏一一革了职,礼物拍卖,现金归库,不多不少折合白银1.2万两。后来,还查出吏胥私吞税银1.8万两。聂知县把这笔收入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建桥、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

聂知县在华亭县任职3年,疏通河港5万余丈,修复废渠2万余丈,为当地百姓解除了缺水之苦,使3000多户逃荒在外的华亭人重返故乡。百性亲切地称:“聂知县是华亭人的父母官。”

自守清廉

张纬为人一身正气,敢于揭贪保廉。在任广东提学签事时,地方长官为了巴结当时权倾天下的宦官魏忠贤,就建生祠供奉他,并请张纬为此祠题写梁文。张纬非常厌恶魏的奸邪行为,当即拒绝。因此受到地方势力的排挤和魏忠贤的憎恨。于是,张纬主动辞官回家。崇祯帝即位后张纬被重新起用,召入朝廷任右副御史。张纬在位时,不畏权贵,敢于秉公执法,翻了许多冤案,很受皇帝赞许和百姓的爱戴。

清廉若水

赵轨,河南洛阳人,隋朝时曾任齐州别驾,以廉慎自居,不营产业。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显著,被调为京官。他离任时,百姓纷纷来送,其中一位年长者捧着一杯清水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清廉若水,如今要走,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水杯一饮而尽,含泪与百姓告别。

刺奸将军

祭遵(?一33年)东汉初颖川颖阳人,字弟孙。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奸将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征虏将军,封颖川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卒于军中。

在西汉灭亡后,王莽篡夺了王位,建立了新朝。王莽执政的后期,豪强并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汉室宗族刘秀为重建汉王朝,以河南南阳为根据地,招兵买马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当刘秀挫败王寻统领的王莽军经过颍阳时,县吏祭遵带着一批随从投奔刘秀。刘秀见他仪表非凡,委任为门下吏。

刘秀以刘玄政权的大司马身份出征河北,祭遵亦升为督察军纪的军市令。

有一次,大司马府中的一位青年人违犯军纪,依法当斩。于是,祭遵不以自己官职卑微,也不顾这位年轻人乃是刘秀的眷属,依法将他处决了。刘秀听罢大怒,将祭遵逮捕下狱。

主簿陈副认为祭遵做得对,便要刘秀赦免他。陈副说:“您常要求众军要军纪整肃,吩咐他们奉公守法。现在祭遵执法毫不回避,这正是您的教令得到贯彻执行呀,您怎么能把他办罪呢?”

陈副这一席话,使刘秀恍然大悟,便宽宥了祭遵,并提升他的官职,号为“刺奸将军”,意为专门除暴去恶的将军。刘秀对众将说:“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也就是说,像祭遵这样的一个严于执法的人,连我的亲属都处死刑了,当然不会对你们讲私情的,你们可得多多防备呀!不久,祭遵右迁为偏将军,并以平河北的战功,封列侯。

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每当因战功得到朝廷赏赐时,他“辄尽与士卒”,而自己却“家无私财,身衣韦绔”,甚至连夫人也勤俭节约,“裳不加缘”。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约束自己,严加要求,一心一意做公家的事。直至他垂危之际,仍然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正由于他治军有方,治家有法,使得他“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因此,当光武帝刘秀得知他死于任上时,除追谥他为成侯以外,又亲临他的墓地祭奠。

刘秀对于祭遵的为人十分钦佩,他经常叹息着对群臣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遵者乎!”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八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6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清官梁材

梁材(1470-1540年),字大用,明顺天府大城县人,南京金吾右介籍。他刚正不阿,勤廉从政,史称“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在担任朝廷要职期间,他励精图治,除弊革新,使国家费用支出大减,国库充裕,被誉为“勤敏有异政”。

明正德初年,梁材先任嘉兴知府,后调杭州按察使。长期以来,嘉兴、杭州赋税重,各地田租标准参差不齐。地方豪强勾结吏胥里甲,隐瞒田亩丁户,百姓承受赋税越来越重。梁材经过调查研究,在清查田亩与质量的基础上,规定田租标准;将常例徭役、杂税分出轻重,与田赋统一计算,并可折银缴纳。他的做法稳定了农业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被各地所效仿,这就是正德年间 “一条鞭法”的由来。

梁材在调任云南、贵州、广东布政使期间,发现百姓纳粮缴物时,官吏差役总是在秤量上搞鬼,官府令行难禁。于是宣布粮物缴纳官府,一律由百姓本人称量,吏差只在旁监督统计,违者开除查办。办法一出,百姓叫好。当年,朝廷考核天下布政使,梁材列为廉官。

正德六年,梁材升任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西。才两个月,调入刑部任左侍郎,不久又任户部代理尚书。这么快就登列六卿,梁材更加尽心尽职。上任后,他奏表朝廷:“我查去年户部财政收入只有130万两银,而开支竟达240万两。各省催征不力,拖欠多。有些地方夸大灾害,请求朝庭减免赋税过多,国家如遇大事该怎么办?经查弊端有五多:一宗藩多,二武职多,三冗食多,四冗费多,五拖欠多。臣请集中各部廷臣讨论,拿出办法。”明武宗大吃一惊,遂下令各部廷臣专门讨论,拿出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办法。在讨论清量朝廷赏赐功臣贵戚的庄田时,梁材上奏说:“功臣贵戚的俸禄来自赏赐给他的土地,如今他们的奉禄已远远超过标准,仍不断向朝庭成千上万地要禄田,百姓的耕地越来越少。请皇上禁止功臣贵戚再‘陈乞’土地。除原来‘特赐’土地外,清量他们土地,只留存三分之一,供祀用,其余收回。”他的建议经采纳,大大缓和了土地矛盾,国库支出费用大减。

梁材户部尚书任满,适遇母丧。服丧满期后二任户部尚书。梁材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权贵功臣,于两任户部尚书六年后解职。当接任的户部尚书被罢官后,嘉靖皇帝认为梁材最为廉洁,一些大臣也推荐梁材,于是又起用他三任户部尚书,考察京官时特令梁材监督。有些大案久拖不决,又命梁材兼任刑部尚书,保证了迅速结案。嘉靖皇帝称赞道:“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梁材的耿直性格为权臣们所不容,终被弹劾陷害挂冠而去。

梁材落职闲居在南京秦淮河武定桥之南。他不置房产,息交绝游,只是读书,所以“门庭萧然如寒士”。而广信府检校管景同时罢归,却是银箱锦笼,大造楼房豪宅,结交地方官员,宴集不息,门庭若市。武定桥两边是店铺热闹之处,立桥头南望梁尚书寒舍,北望管检校雕楼,老百姓反称:“梁检校,管尚书。”自从梁材罢官逝去后,官场挥霍贪污成风,国库入不敷出,边防军用、国家急事支用拮据,嘉靖皇帝常叹息说:“若梁材在,当不如此。”

自甘清苦

高允是北魏时期的大臣,官至中书令,先后辅佐五位帝王,声名显赫,位高权重。但他从不恃权自重,贪赃枉法,始终以清贫自守,清正廉洁,非常受人尊重。

北魏之初,百官无俸。一些官吏经受不住清苦,开始以权谋私,搜刮民财。高允却不随波逐流,为了生活,他常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靠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高宗在位期间,提拔高允为中书令,但高允清廉自守的信条始终没变。一天,司徒陆丽对高宗说:“高允虽承蒙皇上宠爱礼遇,但家中却一贫如洗,妻子儿女们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有时米罐空空,连饭都吃不上。”高宗不信,当天就亲临高允家,见到高允家只有几间茅草房,几条破棉被,家人穿的棉袍里面塞的竟然是乱麻丝时,高宗叹息道:“没有再比高允清贫的了。”于是,立即赐给高允绸缎五百匹,粟米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却多次上表,坚辞不受。

高允为官几十年,一芥不取,至死节操不移。

蜀国名相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返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歌可泣。

僧儒拒贿

牛僧儒是唐朝穆宗时候的大臣,曾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官职,又两朝为宰相,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当时,韩弘在宣武任节度使,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侵吞巨额公款,后来升任中书令,欲以钱财贿赂朝中大臣。他的儿子公武给牛僧儒送钱千万,牛僧儒坚决予以拒绝。不久,韩弘父子相继暴死,其孙韩绍宗继承家业。穆宗恐韩绍宗年纪幼小,无力持家,便派宦官将韩家财物账本取来亲自阅视。其中一本资簿上详细记载着每一位接受贿赂官员的名字,而独在牛僧儒的名下用朱笔写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十分高兴,更加信用牛僧儒,不久,就任命他为宰相。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九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 【阅读: 17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候著名的抗金将领,每次立功,他都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发给军吏和士兵。当时,官吏们都争先恐后买地,置办家财,岳飞不但不买地,就连朝廷赐给的土地也坚决不受。岳飞治军非常严明,他告诫士兵不准做一丝一毫侵扰百姓的事情。有一次,高宗皇帝召见岳飞,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就是以这种不爱钱、不惜死的精神,尽忠报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和世世代代的纪念。

义揭贪夫

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处于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据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法不徇私

腹享,战国时墨家人物,不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且严于律己,刚正无私。有一天,腹享的独生子在外面杀了人,秦惠王知道后把腹享召来,当着众臣的面要赦免他的儿子,可是,腹享却出人意料地说:“我平素强调要谨慎守法,如今我的儿子杀了人,当然要依法偿命,我腹享决不能违背秦国的法令,大王的赦令我是断然不能接受的。”秦惠王见腹享态度恳切坚决,只好令刑官依法将腹享的儿子处死。从此,秦惠王和众臣百姓对腹享更加敬重。

四菜一汤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之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是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席就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秉公征税

战国时期,有个叫赵奢的在地方主管征收租税工作。有一次,他的部下到丞相平原君家收田赋,平原君家里人依仗权势,拒交田赋。赵奢知道后亲自登门征收还依法杀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人。平原君大怒,下令逮捕了赵奢,赵奢理直气壮地对平原君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却放纵家人拒交田赋,违背国家法令。法令被破坏,国家就要衰亡。像你这样身份的人,如果能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公平了,上下公平了,国家就会强盛起来。”平原君见赵奢说得在理就下令释放了他,并向赵王推荐他,赵奢被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全国的税收。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对联廉吏

姚步瀛是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慈利的县官,他上任之初挥笔写下一副对联:“举动即愆尤,常恐己过不闻,获戾于朝廷百姓;官民多壅隔,安得下情上达,推恩如父子一家。”意思是说,县官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是否有过失,我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给朝廷给百姓带来罪过。官与民之间隔着障碍,关系很僵,怎么能把民间的情况如实向上反映,让朝廷推行恩德,官民亲如父子一家人呢?

写完后,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大堂两边的柱子上,用来勉励自己为官要清廉,要多为百姓做实事。

姚步瀛说到做到,上任以后,体察民情、减免租税、发展生产、兴办学校。经过两年的治理,慈利老百姓安居乐业,对他十分感激。

有一次,十几个乡民带着土产品来县衙道谢。他们看见客厅挂了一副对联,写的是“百里才疏勤补拙,一官俸薄俭养廉”。众人更加钦佩,非要见上姚步瀛一面不可,师爷推托不过,只好领着他们来到县衙后的菜园里,只见一位身材清瘦、穿着补丁衣服的人正在低头干活,他就是姚步瀛。

乡亲们一定要姚步瀛把土产品收下,他却哈哈大笑说:“我的家乡有句俗话,叫‘人情好,水也甜’。这些东西你们先带回去,待本县下乡时到各家分享,听听大家对治理地方的高见,岂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啊?”

一个乡亲看到姚步瀛衣衫单薄,心疼地说:“大人,现在天气冷了,您得多穿点衣服呀!”姚步瀛指着墙角那凌霜怒放的菊花和梅花,深情而又诙谐地说:“多谢关爱,我这是‘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因为姚步瀛经常用对联告诫自己,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对联廉吏”。

巧治恶少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胡作非为,显然不是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拿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以此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拒贿有术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包拯三谏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了台。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吗?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五胆忠臣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更叫人荡气回肠的是他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志操,苦心读书,对下层百姓的痛苦感受较深。入仕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下诏停止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想不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勾当,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罪行,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极力倡导推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吏治,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任职考核。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很快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更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场风气大变。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为仁宗时期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明,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晚年时,范仲淹不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治第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他64岁去世时,“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历史廉洁故事这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骨鲠有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以明经及第,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章相),以不畏权势著称,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在任职过程中,以体恤民苦,执法严明闻名于世。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47岁时被任命为负责审判事务的大理丞。在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多年积压的案件达17000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一人称冤诉苦的。同年九月,武威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将其处斩。狄仁杰上奏说他不该处死。高宗说:“权善才砍伐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了不孝子孙的罪名,我一定要杀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冒犯龙颜,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那样的时代,当然很难,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那就容易做到了。我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一样因直谏被杀掉。在汉文帝时,有人偷盗了高祖庙里的玉环,文帝欲诛其九族,张释之在朝廷之中诤谏,于是按有关法律只将那一人‘弃市’。魏文帝准备迁徙冀人往河南,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明主要以理夺,忠臣却不可以畏惧。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忠言,我死之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张释之、辛毗呢?陛下制定了法律,挂在了宫门外的阙门之上,犯了什么罪该怎么处罚,都是有不同等级的明文规定的,难道犯的罪不当处死却能将他处死吗?如果法律的执行没有一定的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律,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今天如果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就杀死一位将军,那么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怎样的一个君王呢?所以臣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而让陛下背上无道昏君的骂名。”唐高宗听了,怒气有所缓解,权善才于是幸免一死。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狄仁杰转调为文昌右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很快被镇压下去。被李贞强迫搞叛乱和受到牵连的有数千人,司刑人员敦促狄仁杰赶快行刑,将这些人处死。狄仁杰暂缓行刑,上密奏说:“臣想明着上奏章,又似乎是在替叛逆之人说情,然而若是知而不言,又怕别人说陛下没有体恤之意。所以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并不想叛乱啊!希望陛下能原谅他们。”不久,皇帝下令,原谅这些人,将他们贬到丰州戍边去了。当他们被押解到宁州时,父老乡亲们迎向前安慰他们说:“你们能够活下来,全都是靠了狄使君啊!”他们在碑下聚而哭泣,斋戒三日之后才离开宁州。到了流放之所,又为狄仁杰立了碑。

当初平定越王叛乱的时候,宰相张光辅负责领军作战。叛乱平定之后,将士们依仗平乱有功,多有过分的索取,狄仁杰一律拒绝,张光辅发怒说:“豫州刺史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毫不退让,说:“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又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质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你带领30万大军,平息一场叛乱,之后却不能约束士兵,纵容他们横行霸道,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这不是死了一个越王,又出现了一万个越王又是什么!况且,王师一到,归顺的百姓数以万计,从城墙上缒来的人,把墙外的四面都踏出了小路,你怎么能放纵邀功请赏的将士杀害无辜的归降的百姓呢?假如我能得到尚方斩马剑,我早就将它架到人脖子上了。那么,我即使死了,也如同回到家里一样!”张光辅无话可说,但心里却非常恼恨狄仁杰,回到京城后,便上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让朝廷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剌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任命狄仁杰为宰相。她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时虽很有政绩,但也不少诋毁之人。”而狄仁杰则说:“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公而忘私

守着万贯家财,却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给国家。不但出生入死为国征战,还捐出家财资助军队,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姚启圣便是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人。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清代会稽人,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两名女子,他怒夺佩刀杀了兵卒,救了受害女子。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以后,姚启圣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屡建奇功,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生为平定台湾叛乱,统一祖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完成了统一大业,还提议台湾回归后应“开海禁”,鼓励海峡两岸自由通商,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他聪明过人,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很喜欢练武,武艺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他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两年之后,姚启圣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台湾,偏安一隅,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因条件不成熟,清廷对台湾的郑氏政权及其部属仍采取招抚政策,同时严格实行海禁,切断郑氏和内地的联系。十三年,郑经乘三藩叛乱之机,联合耿精忠出兵福建。十五年,耿精忠兵败降清,清军攻打郑经。十九年,清军占领厦门,郑经率领残部退回台湾。郑经病死后,郑克塽为延平郡王,由此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这时,三藩叛乱已被平定,清政府下令吏、兵二部速拟对台湾进攻方略。闽浙总督姚启圣力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帝接受姚启圣的建议,在施琅离京赴任之前,两次召见,面授机宜,强调剿抚并用。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经过充分准备,统率清军水师2万多人,大小战船300余只,向澎湖进发。郑军守将刘国轩仓促应战,经过激烈战斗,郑军溃败,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得知澎湖失守消息后,极为震恐,施琅派人前来招抚。康熙帝为了消除郑氏集团的顾虑,表示只要归降,从前抗违之罪全部赦免。八月,施琅率领清军抵达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印向清政府投降,台湾至此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国库支出的军饷又不十分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过上安宁日子,姚启圣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大家深为感动,台湾官兵纷纷慕名前来投诚。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当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感谢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天能攻克台湾,大获全胜,都是姚启圣献财助军的功劳。”

晚年,因受他人诽谤诬陷,姚启圣含冤被贬。此时,家中财产捐献已尽,生活非常贫困,加上被贬的打击,引发旧病,当年十一月满含悲愤,溘然长逝,终年仅六十岁。姚启圣死后,家中无钱入葬,儿子们就卖田来安葬他。许多百姓看到此景,惊诧不已,痛苦流涕,慨叹忠良早逝,有的人还不顾个人安危偷偷为他建祠祭奠。

身居陋室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驾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进谏、监察朝政而名垂青史,而且一生崇尚节俭,持身清廉。

魏征前后向太宗进谏200多次,所提意见贯穿了一个主导精神,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中后期,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开创初期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消磨,滋长了奢侈之心。贞观11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在洛阳建飞山宫,魏征即时上了一个奏章,向李世民指出:“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船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劝诫李世民罢建“峻宇”。

李世民巡幸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常为生活供应不满意,发脾气责罚下人。魏征认为这个苗头不好,提醒李世民说:“陛下认为供应不好而发脾气,将来上行下效,开了这个风气,就会弄得民不聊生。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献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责罚,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负担过重,结果灭亡。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今天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就很可以了;如果不知足,即使比今天再奢侈一万倍,也难以满足。”李世民听了很受震动,说道:“非公不闻此言!”

贞观15年,李世民于益州造绫锦金银等物。魏征就进谏说:“金银珠玉,妨农事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一女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希望李世民尽量节省奢靡之费。

魏征不断劝谏皇上节俭省费,爱惜民力,他自己在个人生活中要求更加严格。早在青年时代,就不治家产。官至卿相,仍保持朴素作风。“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几次“欲为营私”,帮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贞观15年,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派名医诊治,见魏征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下令限期为他临时建造了一个客厅。又根据魏征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家中之缺。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1i)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担心国家的兴亡。李世民为之“悲懑,拊之流涕”。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葬礼治丧(按:魏征生前为二品官),魏夫人辞谢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李世民遵从魏征遗志,改用薄葬。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陪葬昭陵。

历史廉洁故事这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骨鲠有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以明经及第,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章相),以不畏权势著称,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在任职过程中,以体恤民苦,执法严明闻名于世。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47岁时被任命为负责审判事务的大理丞。在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多年积压的案件达17000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一人称冤诉苦的。同年九月,武威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将其处斩。狄仁杰上奏说他不该处死。高宗说:“权善才砍伐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了不孝子孙的罪名,我一定要杀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冒犯龙颜,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那样的时代,当然很难,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那就容易做到了。我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一样因直谏被杀掉。在汉文帝时,有人偷盗了高祖庙里的玉环,文帝欲诛其九族,张释之在朝廷之中诤谏,于是按有关法律只将那一人‘弃市’。魏文帝准备迁徙冀人往河南,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明主要以理夺,忠臣却不可以畏惧。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忠言,我死之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张释之、辛毗呢?陛下制定了法律,挂在了宫门外的阙门之上,犯了什么罪该怎么处罚,都是有不同等级的明文规定的,难道犯的罪不当处死却能将他处死吗?如果法律的执行没有一定的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律,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今天如果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就杀死一位将军,那么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怎样的一个君王呢?所以臣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而让陛下背上无道昏君的骂名。”唐高宗听了,怒气有所缓解,权善才于是幸免一死。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狄仁杰转调为文昌右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很快被镇压下去。被李贞强迫搞叛乱和受到牵连的有数千人,司刑人员敦促狄仁杰赶快行刑,将这些人处死。狄仁杰暂缓行刑,上密奏说:“臣想明着上奏章,又似乎是在替叛逆之人说情,然而若是知而不言,又怕别人说陛下没有体恤之意。所以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并不想叛乱啊!希望陛下能原谅他们。”不久,皇帝下令,原谅这些人,将他们贬到丰州戍边去了。当他们被押解到宁州时,父老乡亲们迎向前安慰他们说:“你们能够活下来,全都是靠了狄使君啊!”他们在碑下聚而哭泣,斋戒三日之后才离开宁州。到了流放之所,又为狄仁杰立了碑。

当初平定越王叛乱的时候,宰相张光辅负责领军作战。叛乱平定之后,将士们依仗平乱有功,多有过分的索取,狄仁杰一律拒绝,张光辅发怒说:“豫州刺史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毫不退让,说:“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又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质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你带领30万大军,平息一场叛乱,之后却不能约束士兵,纵容他们横行霸道,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这不是死了一个越王,又出现了一万个越王又是什么!况且,王师一到,归顺的百姓数以万计,从城墙上缒来的人,把墙外的四面都踏出了小路,你怎么能放纵邀功请赏的将士杀害无辜的归降的百姓呢?假如我能得到尚方斩马剑,我早就将它架到人脖子上了。那么,我即使死了,也如同回到家里一样!”张光辅无话可说,但心里却非常恼恨狄仁杰,回到京城后,便上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让朝廷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剌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任命狄仁杰为宰相。她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时虽很有政绩,但也不少诋毁之人。”而狄仁杰则说:“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公而忘私

守着万贯家财,却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给国家。不但出生入死为国征战,还捐出家财资助军队,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姚启圣便是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人。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清代会稽人,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两名女子,他怒夺佩刀杀了兵卒,救了受害女子。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以后,姚启圣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屡建奇功,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生为平定台湾叛乱,统一祖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完成了统一大业,还提议台湾回归后应“开海禁”,鼓励海峡两岸自由通商,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他聪明过人,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很喜欢练武,武艺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

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他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两年之后,姚启圣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台湾,偏安一隅,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因条件不成熟,清廷对台湾的郑氏政权及其部属仍采取招抚政策,同时严格实行海禁,切断郑氏和内地的联系。十三年,郑经乘三藩叛乱之机,联合耿精忠出兵福建。十五年,耿精忠兵败降清,清军攻打郑经。十九年,清军占领厦门,郑经率领残部退回台湾。郑经病死后,郑克塽为延平郡王,由此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这时,三藩叛乱已被平定,清政府下令吏、兵二部速拟对台湾进攻方略。闽浙总督姚启圣力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帝接受姚启圣的建议,在施琅离京赴任之前,两次召见,面授机宜,强调剿抚并用。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经过充分准备,统率清军水师2万多人,大小战船300余只,向澎湖进发。郑军守将刘国轩仓促应战,经过激烈战斗,郑军溃败,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得知澎湖失守消息后,极为震恐,施琅派人前来招抚。康熙帝为了消除郑氏集团的顾虑,表示只要归降,从前抗违之罪全部赦免。八月,施琅率领清军抵达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印向清政府投降,台湾至此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国库支出的军饷又不十分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过上安宁日子,姚启圣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大家深为感动,台湾官兵纷纷慕名前来投诚。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当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感谢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天能攻克台湾,大获全胜,都是姚启圣献财助军的功劳。”

晚年,因受他人诽谤诬陷,姚启圣含冤被贬。此时,家中财产捐献已尽,生活非常贫困,加上被贬的打击,引发旧病,当年十一月满含悲愤,溘然长逝,终年仅六十岁。姚启圣死后,家中无钱入葬,儿子们就卖田来安葬他。许多百姓看到此景,惊诧不已,痛苦流涕,慨叹忠良早逝,有的人还不顾个人安危偷偷为他建祠祭奠。

身居陋室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驾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进谏、监察朝政而名垂青史,而且一生崇尚节俭,持身清廉。

魏征前后向太宗进谏200多次,所提意见贯穿了一个主导精神,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中后期,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开创初期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消磨,滋长了奢侈之心。贞观11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在洛阳建飞山宫,魏征即时上了一个奏章,向李世民指出:“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船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劝诫李世民罢建“峻宇”。

李世民巡幸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常为生活供应不满意,发脾气责罚下人。魏征认为这个苗头不好,提醒李世民说:“陛下认为供应不好而发脾气,将来上行下效,开了这个风气,就会弄得民不聊生。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献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责罚,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负担过重,结果灭亡。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今天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就很可以了;如果不知足,即使比今天再奢侈一万倍,也难以满足。”李世民听了很受震动,说道:“非公不闻此言!”

贞观15年,李世民于益州造绫锦金银等物。魏征就进谏说:“金银珠玉,妨农事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一女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希望李世民尽量节省奢靡之费。

魏征不断劝谏皇上节俭省费,爱惜民力,他自己在个人生活中要求更加严格。早在青年时代,就不治家产。官至卿相,仍保持朴素作风。“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几次“欲为营私”,帮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贞观15年,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派名医诊治,见魏征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下令限期为他临时建造了一个客厅。又根据魏征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家中之缺。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1i)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担心国家的兴亡。李世民为之“悲懑,拊之流涕”。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葬礼治丧(按:魏征生前为二品官),魏夫人辞谢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李世民遵从魏征遗志,改用薄葬。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陪葬昭陵。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宣教室】 【阅读: 13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策马三鞭

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府晋江县出了一个宰相,名叫李廷机,号九我,民间称他李相国。

李九我少时家贫,长成后,以教书糊口,生活十分清苦。后来中了高魁,做了宰相,正直不阿,操守廉洁,生活仍如一介寒士。交游或有馈赠,一概谢绝。民间传说,他做宰相后,皇帝钦赐他在家乡建造一座相府。诏书上说让他骑马加鞭3次,以所及之地为相府建造范围。不难想象,这当是一座十分宏大的府第,李相国谢了圣恩,接过圣旨,送走钦差,回到书房。家人见他面容忧戚,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不知何故。原来这位相爷接奉圣旨之后,反复寻思:如果遵旨建造相府,必然要占用大片民田,苦了百姓,必定会招致民怨,他日难免贻累子孙后代。念自己少时家中贫苦,与穷苦乡亲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后来在朝做官,一心想着君国大事,未曾为父老乡亲做过好事,如今怎能为了建造相府,贻害家乡百姓!但是,圣旨已下,不容违忤,如果不遵旨而行,就有欺君之罪!真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他为此日夜焦虑,苦无两全之策。一天,他心绪不宁地踱到村口,双眉紧蹙,低头沉思。忽然,榕树下传来几声马叫,抬头看见那拴在树干上的马儿,好像得到什么启示,不觉微笑点头,然后返回家中,吩咐备马圈地。消息传开以后,乡民们纷纷赶到村口,在各自的田头默默地站着,焦灼不安,惟恐自家的田地被相府圈去。一会儿,只见相府家丁牵来一匹白马,把马拴在树干上。不一会儿,李相国手执一根细长的鞭子,跨上马背。一个家丁赶忙趋前,正要解开拴马的绳子,老相爷却挥手阻止。乡民面面相觑,心下迟疑,只见李九我轻轻地扬起鞭子,往马背上抽了3鞭,那拴着的白马叫了几声,原地腾跃几下,然后慢慢地平静下来。人们正在惊疑不解的时候,只见老相爷从容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走向乡民,郑重地宣布:遵照皇上旨意,已经策马3鞭,所及之地,就是相府建造的范围了。乡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压在心头上的大石顿时落了下来,众口交赞李相国爱民的深情。

相府落成后,朝廷派了专使前来宣慰。使臣一到李九我家乡,看到新建的相府竟是一座上下二层二进、一厅两房的普通房宅,不胜惊异,后来问知底细,深为感动,回朝如实奏闻。皇帝素知李九我的为人,闻奏不觉动容,感其用心良苦,嘉其操守清廉。此事在朝野上下传为佳话,泉州民间更是世代相传不替,相府的所在地也被乡亲称为“贤相里”,一直沿用至今。

芬芳曹郞

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河北涿州人赵有根从京城做生意回家,刚进家门,大门旁即闪出两个持刀府衙,一左一右将他凌空架起。赵有根慌问:“要干什么?”一府衙说:“见官去。”到了县府,赵有根被强摁着跪在地上。府尹(官名)说:“赵有根,你欠交的护堤银呢?” 赵有根说:“大人,小民做生意亏了,实在交不起啊!再说„„”“大胆!”只听府尹猛喝一声,师爷马上凑上来在他的耳旁嘀咕了一通,府尹点了点头,大声喝道:“来呀,把他投入大牢。” 赵有根于是很快被投入了大牢。

涿州府大牢内已关押着数以千计的“犯人”,据说他们的罪状都是拖欠护堤银或逃避归还。牢狱里每日哭声震耳,怨声冲天。大司寇(官名)觉得此事有蹊跷,便找来刑曹郎李陈常,(李陈常,字时夏,号峄山,清代梅里,今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人)命他承办此案。李陈常接受任命,回家收捡了几件换洗衣服,带着两个随从急速赶往涿州。

李陈常一行三人到了涿州,涿州府尹得知此事,早已叫人备好丰厚酒食,准备为李陈常接风,等了半天,却不见人来。到了黄昏时分,仆人飞报:李陈常在大牢里出现。府尹大吃一惊,喊道:“去大牢。”正要动身,李陈常已步入正厅。府尹吃了一惊,忙作揖打拱,说:“李大人,什么事那么要紧,劳您去大牢受罪?” 李陈常说:“大人客气,下官奉大司寇之命调查此事,不敢怠慢。只是吩咐属下提审了数十个犯人,这些犯人着实寒酸。” 府尹一时未能听明白什么,强笑着说:“是,是。”便打发人照顾李陈常等休息。

第二天早晨,几个府衙抬着两个箱子来到李陈常的住处,被李的随从挡在门外。李陈常走出来,这时府尹已迎上来,他说:“李大人,不愿下官入房内坐坐?”,李陈常没有阻止。两人入室,坐定后府尹说:“一点小意思,请大人笑纳。” 李陈常说:“打开看看。”房间里顿时亮了起来,一箱白花银,一箱珠宝,满眼生辉。李陈常于是客气地说:“这可就不是小意思了,即是大人美意,那就收下,收下。” 府尹谦恭地说:“那是,那是。”走出去时,他的脸上堆满了怪怪的笑。

其实,李陈常已经查实,涿州大牢里关押的“犯人”,几乎全是无辜的平民。他们被抓的原因,说来简单:府尹的大舅子领头修建永定河河堤,这位舅爷可是位花花太岁,不出一个月的工夫,朝廷拨出的修堤银即被他挥霍一空。没有办法,要设法应付州府检查,他便和他当府尹的姐夫合计:向涿州住户按人头平摊收取银两。起初,住户们都交纳了。后来,索要的数目越来越大,涿州人交不出,便四处出走,名为外出做生意,实际是为躲逃这笔赋银。赵有根就是因此才出奔外出做生意的,结果还是被抓进了大牢。如何处置大牢里的“犯人”?如何处置这件事?思虑再三,李陈常的心中已有了谱儿。

升堂,堂下跪满了“犯人”,李陈常坐在偏席,静观府尹审判。只听府尹高叫:“尔等刁顽之徒可知罪?拖欠公款,逃避归还,知罪吗?”堂下齐唤:“冤枉。” 赵有根说:“大人,不知草民欠银多少?”师爷佯翻账本,说:“白银一锭。”赵有根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说:“草民现在交了。”府尹等人面面相觑,一时没了主张。不多时,堂下“犯人”也如赵有根一样掏出银子,府尹等人真没了主张。李陈常静静地说:“大人,既然他们能付清欠银,可否考虑放人?”师爷即刻附在府尹的耳旁嘀咕了一通,府尹结结巴巴喊:“放„„放人。”没几天工夫,大牢里的“犯人”全以同样的方式释放了。府尹等人正纳闷,他的舅子突然喊:“收来的银锭上有我们家的刻印。”他们顿时醒悟,原来这些银子是他们送给李陈常的。没几天,官文催促府尹修补永定河河堤,府尹哑巴吃了黄连,只好乖乖地拿出银两请民工出工。河堤修好了,那些银子也尽数耗尽,还倒贴了自家几千两。府尹没地方出气,扇了舅子几个耳光。涿州百姓心里痛快,谁也不肯说破。后来,李陈常奉调往凤阳任职,临行那天,百姓持香花沿途相送,长达百里,赵有根特地请人拉了个条幅,上写:百年清官有时厦,万古芬芳数曹郎。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四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宣教室】 【阅读: 16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当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掌,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卒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她即回应:“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严惩行贿

清高宗乾隆宰相刘统勋,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不但不受贿,不行贿,而且对贿赂者深恶痛绝,严厉惩罚。

有一天夜间,一位官员偷偷到他家送礼,刘统勋当即令家人将送礼者赶出门外。第二天,刘统勋把送礼的官员叫到议政室,当众呵斥他:“昏夜叩门,贤者不来。你有什么话说,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个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过失也可以当众指出。”结果,送礼的官员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拒收贡礼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一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我心有主

许衡是元代著名学者,一位颇有修养、做事讲究原则的人。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铁骑兵临新郑县,许衡和一些人从洛阳渡河往河阳(今孟县)返乡,当时正是夏天,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行人纷纷摘梨解渴,惟有许衡不动。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许衡说:“梨树不是自己的,岂能乱摘!”行人笑道:“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言,我心有主。”

痛斥贿赂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第二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白居易审案的时候,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各打四十大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白居易为何发怒?原因是白居易有自己的“官念”,即“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和“亲民爱民”。

铁腕惩贪

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雷厉风行,从不手软。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结果被处以死刑。户部侍郎郭桓在任期间,勾结地方官吏,大肆贪污钱粮,其数额累计高达2400万石精粮,相当于当时全国秋粮征收的实数,并涉及到12名朝廷大臣及数以万计的地方官吏和地主,实属震惊全国的头号大案。朱元璋闻知后极为愤怒,他下令一查到底,最后将郭桓及数万名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不仅严惩不贷,而且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安庆公主的丈夫欧阳伦是他的三女婿。此人无视朝廷禁令,私自贩卖茶叶,并贪污受贿,其家奴周保还指使地方官吏在民间征调几十辆车子,替其主子私运茶叶。经一小吏告发,朱元璋坚持按国法办事,下令赐死欧阳伦,并杀了周保,表彰了不畏权贵的那位小吏。

在严惩贪官污吏的过程中,朱元璋还注重表彰廉吏。有一年正遇干旱,百姓正忙着抗旱抢种,各地县令却下令征集民工修城。知府方克勤连忙请求中书省取消了这项徭役。在他进京朝见时,朱元璋特地为他赐宴,对其进行表彰奖励。

弘文馆学士罗复仁是当朝有名的大秀才,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时,看到罗复仁的居室破烂不堪,就感叹地说:“好秀才怎么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于是,随即下令赏给他一幢新房。

第三篇:廉洁故事

《铁面无私的林则徐》读后感

历史是一条有始有终的大河,承载过去,流向未来,承载辉煌,乃无源之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读史更是一种思考,一种感悟,一种理解。

当我看完《铁面无私林则徐》这篇文章,我痛恨鸦片,憎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声名显赫,辉煌一时的风云人物。正当中华民族灾难当头的时候,一位爱国爱民的官员挺身而出,为受苦受难的中华民众出了一口恶气。林则徐向道光皇帝请求前往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掉,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沉重的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交出了所有鸦片,烧掉了这残害中国人一箱箱的毒品,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使中国士气大增。

林则徐“两袖清风,视名利财物淡似狮泉河水”。林则徐为了民族振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崇敬他的智慧的勇气,崇敬他敢于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用魁梧的身躯抗拒抵挡的贪污的领风,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强烈反抗腐败现象。迈着羞涩而坚定的步伐,以“不苟取”为人生标志。正直廉洁、铁面无私、深得民心。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读历史,我读懂了铁面无私。

第四篇:廉洁故事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唐朝兴盛是因为有圣德之君

看到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再看看中共贪官污吏疯狂贪腐、盗窃国库的行径,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这样的!原来中共在电视里有意把明君康熙歪曲成去妓院的皇帝,是因为现在的高官淫乱得太厉害,他们怕人民看到历史的真实!我真羡慕那些有造化生活在有如此廉政高官的时代。我们还有盼头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法.巴尔扎克

2、以财为草,以身为宝。——刘向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

4、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6、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于谦

7、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8、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9、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柳宗元

10、不贪为宝。——左丘明

11、德行告诉人们:反抗诱惑吧,那样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出高尚的行为来。— —俄.车尔厄雪夫斯基

12、贪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 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法.安格尔

第五篇:廉洁故事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具有丰富内涵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廉洁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廉洁文化,就是要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就是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是否包含廉洁文化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廉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的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而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

廉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建设廉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对廉洁文化的研究与宣传。通过廉洁文化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廉洁文化理论,用以指导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良性发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覆盖面广、群众关注程度高的特点,加强对廉洁文化的宣传,经常刊发和播出关于廉洁文化的影视作品和文艺节目,宣传报道廉洁文化建设的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培养廉洁理念、树立廉洁意识、营造廉洁氛围,形成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廉洁文化应善于兼收并蓄。坚持古为今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的廉洁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做法。要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廉洁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小学生廉洁教育 珍惜名誉,恪守情操

同学们,我们常听人说,“人要脸,树要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脸可不是我们脑袋上的“脸蛋”,而是指人的名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的名誉相对于人来说,就象树皮对树一样重要,他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根本所在。而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都能积极的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和指引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这时候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操”,高尚的情操总是与美相伴,受人们欢迎。因此,“珍惜名誉,恪守情操”就是让我们要注重个人的修养,拒绝各种诱惑,使自己的品行高尚,从而有好的名誉,同时要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那你就象花的芳香一样,让人尊敬和敬服。如果我们翻开历史的相册,我们会发现从大漠孤烟的塞外到芳草萋萋的江南;从含蓄典雅的亚洲到浪漫开放的欧洲;从遥远的古代到腾飞的今天,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珍惜名誉,恪守情操的的仁人志士。悬鱼太守羊续;暮夜却金的杨震;耻于折腰的郑板桥;不同流合污的周敦颐;拒贿拾遗的林则徐;一尘不染的周恩来;当官即不许发财的吉鸿昌;淡泊名利的杨业功;拒绝诱惑的汪洋湖„„一串串响亮的名字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一个个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仔细品读这些故事,你会发现故事的主角个个是廉洁爱民的杰出代表,甘守清贫,却不愿受人一针一线,在

史册上美誉长存。他们均视名誉为生命,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恪守道德规范,有高尚的操守意识,视金钱如粪土,在各种利益与诱惑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他们面对世界上的各种诱惑,为什么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珍惜名誉,恪守情操呢? 我们每天早上都要洗脸,保持干净漂亮才能走出去,否则我们就不愿见人,因为怕别人厌恶。其实,洗脸只是评价我们外表美还是丑的一个标准,而名誉和操守就是评价一个人内在美还是丑的标准,如果我们不象每天洗脸一样注意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那么我们的内在美就会被损害,最终就会让别人厌恶,远离你,甚至唾弃你,因为人们感觉和你在一起就是和丑恶在一起,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象爱惜自己的脸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和操守,这是我们能够在社会中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方面。有的同学说,“那些名誉和操守离我太远了,等我长大了再珍惜也比晚呀!”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就象同学们刚进班级一样,那时候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但是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就知道某某同学好,某某同学不好呢?那就是有的同学比较注重自己的名誉,希望自己留给别人好的印象,因此平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自己不丢脸,即使偶尔犯错误了,他也能马上改正过来,于是在同学中间就有了良好的声誉,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评价这个同学有美的情操;而有的同学却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犯错误,即使犯错误了也不承认,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最终留给别人坏的印象,导致他的名誉扫地,以致听到他的名字别人就厌恶。所以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

注意珍惜自己的名誉,恪守情操,这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每一个人都重视自己的生命,但是勇者珍惜名誉甚于生命。当然,渴望获得美名是每个同学的心愿,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美好的名誉呢?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得好“爱惜衣裳要从新的开始,爱惜名誉要从小时侯开始。”要想有好的名誉,就要从现在做起,珍惜来之不易的名誉,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纯洁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道德品行去维护,让你的名誉之树长青。

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要知羞明耻,保持心灵美。古人云:“士清其心源,而后可以修身而致用。”孟子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名誉是用道德与修养炼成的,要知道缺少道德的名誉是保持不住的。“贪婪是万恶之源。”面对不属于自己的钱、物,要自觉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勉励自己,同时使自己的言行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贪欲的口子一打开,那么必然像江河决堤,一发不可收。学会舍弃贪欲,不与他人攀比,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其次要用注意自己的行为美。要自尊自强,珍惜自己的人格。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名誉,还有什么名誉可谈?要使自己的清誉不受损害,就要用自己的尊严来维护它。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考验,道路上也会出现无数的污泥,要使自己的名誉不受损失,就要像荷花一样,即使生于淤泥沼泽,也固守着她碧玉般的净,洁身自好,默默地延续着自己的根本,执着着自己的追求。正确地认识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自觉地用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不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指导

自己,在诱惑面前不动心,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保持名誉的圣洁。还要恪守道德情操,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保持自己的人格美。当名誉的桂冠降临你的身边,切不可自以为是,名誉越好,越要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工作的职业道德。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才可能拥有纯洁的名誉。反之,若以为自己手中拥有了权利,便失去做人的原则,面对诱惑无法拒绝,意志薄弱,那么在你满足欲望的同时将会失去名誉。在追求高尚情操的过程中不要放弃追求理想的执着,不受任何的诱惑引诱,相信你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定会使自己拥有高贵的情操。因此,恪守情操,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一个真正珍惜名誉的人来说是一扇永远坚守的门。同学门,名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日常的各种锻炼中累积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操守

一大早,我就收到了同学小云带给我的一份礼物——最时尚的mp3。令人眩目的颜色配上前卫的造型,很酷。“这东西一定很贵吧!”后排的小珠看了,羡慕地说,“我表姐也有一个,但没你的好看,还要800多元呢!”“ 这是我爸爸出差带回来的,听说是名牌。” 小云嚷嚷着。“我不要!”我虽然爱不释手,但觉得太贵重了,不能要,说着把手中的mp3还给小云。“别急吗,我话还没说完呢!这是你爸爸托我爸爸买的。”“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我半信半疑。“一定是你爸爸想给你个惊喜。我爸爸和你爸爸是朋友,他还说邀请你们全家星期天去外地旅游呢!”“真的,太好了!”我高兴地收下了mp3。

放学回家,我乐滋滋地拿着mp3,向爸爸表示感谢:“爸爸,谢谢你!快看,你托人给我买的我的新mp3,多漂亮。”

爸爸看着它,脸一下就沉了下来,他皱着眉问;“哪来的?” “小云带给我的,是他爸爸从美国出差带回来的。她说是爸爸您让他爸爸买的。” “哪个小云?”爸爸一脸疑惑。

“就是我们一组的,个子小小的。他爸爸是个建筑商。” “怎么可能?”爸爸扶了扶眼镜,“我连他爸爸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托他买东西?” 我也觉得纳闷。

“你说,你同学的爸爸是建筑商?姓什么?”爸爸追问道。“姓王,听说他爸爸神通广大,很有钱。”爸爸听了,沉思片刻,若有所悟,神色变得格外严肃,我有些奇怪。“孩子,你必须把它还给同学。”爸爸坚决地说。“为什么?”我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因为它不属于你。因为这mp3不是给你的。” 晚饭后,爸爸接到了小云爸爸打来的电话: “李所长,我是腾飞建筑工程公司的王东明,也是你女儿同学小云的爸爸。我听女儿说她们是好朋友,还说你女儿喜欢mp3。我出差顺便

展水平,永远不能进步。自省这面明镜,可以帮助我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自省是一面透视镜,在镜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这自省还是一面多棱镜,镜子照见了他人是为了比较自己,使自己达到新的高度„„只是,照这面镜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镜子并不掩饰你的过失,不美化你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人没有完美的东西,也没有无缺憾的事物。当你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发现了缺憾,你会觉得照这自省面镜子是个自我检查、自我否定、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过程。然而正如要体会到温饱的幸福,须在饥饿中回味;要感受到健康的可贵,须在病痛中体会;当你饱受禁锢的痛苦后才能理解自由的重要,只有发现了缺憾才能激起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而自律,就象把一个监督自己的道德法庭带在身边一样。这个道德法庭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只有一个人,自己充当了所有角色,既是起诉者又是被告人,既是审判官又是行刑者。当你发现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将之陈述于“公堂”之上,此刻的你就是一名起诉者,而被告的就是你的错误思想和言行。然而摇身一变你又成了审判官,对照“立法”开始审判自己的思想言行。作为审判官,你应该公正无私,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根据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宣战。当被告人受到自己内心的审判官的无情谴责从而自我调控,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的时候,你就把握了自己,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实现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其次,自律自省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手段。从古到今,注重道德修养,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优雅气质一直是中华民族修身之道的精髓,做人之道在于明白、追求最高之德,光明正大、公正无私、廉洁奉公,而这些都是以自律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的。不会自省,就谈不上修身;不会自律,也无从高尚与优雅。自省和自律了,我们才会慎言慎行,它是我们每一个走向生活的人行囊里必不可少的宝物,是载我们驶向幸福目标的航船。“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北宋著名清官包拯人称“包青天”,言于律己,刚正不阿,可谓清廉如水。寇准身为一国之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何等显赫,仍能坦然以对自己之过失,有“水晶之心”,洁白不染尘。周恩来、朱鎔基、温家宝身为一国总理,但严守自律、平等之美德,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廉洁之歌。本章“儿童案例”中的小凡、天天和你们一样,也曾迷失过,但是他们能通过自律来“与

自己过不去”,向自我宣战,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一个经常自省的人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我今天学到了什么?“我今天的行为都是正直的吗?”“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明天的目标是什么?”经常这样问,就好象把自己当作一件艺术品那样去细心雕琢,精心呵护,这样才是自己象艺术品一样在别人眼里价值连城,为人们称颂。而让我们成为艺术品的就是在自律自省中形成的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督促自己改正错误,长久以往坚持不懈,我们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在不断“雕刻”中价值连城,为人们所尊重和景仰。最后,自律自省还是引领我们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懈努力,在不断的失败中找出通向成功的路,而自律自省就是帮助找到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我们只要每天反思,寻找到自己每天的对与错,逐渐就能理清思路,走向成功,因此一个希望获取成功的人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自律自省。我们要想学习上有所收获也必须学会自律自省,正如古人所说:先学而后知不足。这里的“学”可以扩展为学习、反思、提高认识。我们平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也是指通过对自身失误的分析、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处事能力,使之达到新的高度,不断接近成功。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还能让我们理解他人过失,发现他人的光点,从而学会了宽容;自省自律让我们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学习自省和自律,你准备好了吗? 包拯清廉拒馈“不持一砚归”

包拯,北宋官吏。历史上著名清官,被人称为“天下名公”,“阎罗包老”。他严于律己,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可谓清廉如水,一尘不染,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康定二年,包拯因在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县)明察善断,办案如神,政绩卓著,升任岭南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一州的最高长官)。

端州,是“端砚”的产地。早在唐代,端砚即负盛名。它漆黑发亮,细润如玉,花纹美观,视之玲珑剔透,磨墨毫无音响,堪称世上珍品。当时,端砚与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德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与徽墨、湖笔、宣纸合称文房“四大金宝”。

北宋年间,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皇宫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赐公卿大臣。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数倍!包拯十分惊讶,当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属官员。官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你哪里知道,前知州为贿赂当朝权贵,才动得大手大脚啊!”包拯诙谐地说:“对待权贵,恐只能小手小脚吧?”于是他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一方上贡的精致端砚,是很费工时的,日以继夜地琢磨,一个月才能制成一块,工本费不下黄金百两,且质料很不容易选。一日,一个贵门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福。”包拯说:“我这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决不受。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庆历三年,当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盛赞包拯为官清明。为此,后人还给他编了一段美丽的故事:那是包拯离开端州之时,端州百姓将他送到船头,知道包拯没带一块端砚,便将一块最上等的端砚用黄皮包好,悄悄放进舱内,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船儿行至羚羊峡口(今广东省肇庆县附近的西江上),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包拯眯着眼睛看看前方,担心船儿行驶下去凶多吉少,便下令停船。他暗自诧异:“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得天公这般动怒?”思索着,他在船舷转了转,除了风沙迎面而来,什么也没发现。等他烦闷着进入船舱,却瞥见角落有一黄色东西。打开布包一看,竟是一方精美端砚!他拿着端砚走出舱,手臂一挥,将砚掷于水中。风停了,浪静了。那落砚处渐渐涌起一座美丽的沙州,因系端砚所在,人们便管它叫“墨砚沙”。当地人请了雕刻名匠,为“墨砚沙”铭联永念。那副对联是:“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今古。”联中的“星岩”,即举世闻名的肇庆七星岩;“砚渚”即墨砚沙。对联的大意是:七星岩上包拯题名,使山河生辉;砚渚上廉洁的清风,流古传今。

罢宴三总理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下基层视察工作或进行慰问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吃饭是免不掉的一件事。尤其是如何防止基层的领导同志设盛宴,避免大吃大喝问题,恐怕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我们其中的几位总理,都以其不同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罢宴”,不但用其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动了基层的领导同志,而且还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同平凡的反响。

周恩来总理“罢宴”——由个人掏腰包,减轻别人的负担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要说温家宝总理到基层检查工作与他人一起吃饭的事也有,那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一次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在矿井下与工人一起吃饺子;一次是白天,他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

手 表

“该怎么办?明天把手表交给老师吧,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会原谅我的。可我是劳动委员,一个中队委居然做出这样的事,老师心里会怎么想?不行!还是不说得好,将错就错,反正又没有人看见我拿了这手表。再说了,相同的手表多得是,万一有人说是她丢的,我就说是我自己买的。学校这么多人,不会被人发现的。就这么办吧!不会有事的。”虽然小凡自我安慰着,可还是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眼前不禁又浮现出今天早晨那一幕。今天她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她是值日生,作为劳动委员的她,当然得做好同学们的榜样了。她来到班级劳动包管区——学校教学楼旁的花坛中捡纸屑。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花儿点头,草儿招手。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花的芬芳,草的清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忽然,一个闪着彩色的贴纸映入她的眼帘,“嘿,又是哪个小调皮偷吃了口香糖,把包装纸扔这儿了。以后,你可不能这么做哦!”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了过去,正准备把它拣起来。“啊,是一块手表!好漂亮的手表!”她抬起头,四下张望了一下,“这是谁丢的呢?”她仔细端详着这块手

表。这是一块卡通迷你型手表,班上好多女同学都戴着这款手表,据说是现在最流行的款式。粉色镶黄边的皮质表带,柔软又光滑。圆形的玻璃表面上,一只俏皮的米老鼠忽闪着大眼睛,眨一下眼,秒针就走一下,仿佛在说:“你好,你好!”她把手表往手腕上一戴,哎,不大不小,正好!“我要是也有一只这样的手表该多好哇!”她也曾想让爸爸妈妈买,可是,爸爸妈妈连自己的旧手表都没舍得扔,手机都没舍得买,自己怎么好意思开口呢?要不,我先戴着,等回到教室再跟老师说。她俯下身继续干了起来。“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呀,真漂亮!小凡,你买了新手表了!这种样子最适合你了!”值日生小欣和小文也来了。“这,我„„我„„”“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瞧,我们都有。你早就应该有这样的手表了。”小凡恍惚中回到了教室。下课后,好多女同学听说小凡买了新手表,都围过来比划。“这可是名牌!”“小凡的皮肤那么白,配上这款手表,靓得真是没法说!”小凡应和着,脸上挂着笑容,可心里是喜、是忧,还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上课也心不在焉。第二天,小凡依然戴着手表来到学校。没有了同学们的围观,也没有同学的寻物启事,小凡心里平静了许多。上课也似乎恢复了往日的积极。但是语文课上老师随课文讲的一位小女孩诚实自律的故事,给了小凡不小的震动。在一个公园里有一个免费钓鱼的地方,有这样一个规定,一次只能钓三条鱼,而且必须是鱼自己上钩的,即钩子是在鱼嘴里,是鱼自己咬钩的,如果是从旁边挂上的就不算,必须扔回去。另外,不许钓15厘米以下的鱼,若是钓上来了,必须要扔回水里。有一个小男孩是个钓鱼爱好者,特别喜欢到那儿去钓鱼。因为他说,来这儿钓鱼的人都很诚实,很自律,几乎没有犯规的,若是碰到15厘米以下的小鱼和不是自己咬钩的鱼,他们一定要扔回水里。虽然有规定,但几乎没人监督,人们都非常自觉,使他深为感动,也深为钦佩,从而喜欢上了那个地方。他说:“在这个环境里,你没法不诚实,不自律,如果那样,你就是不尊重自己。”

“是啊!我这样做,不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吗?为图一时的虚荣,我自己欺骗了自己,我应该对大家说实话。”小凡悄悄地摘下手表,默默地把它放回了书包。回到家,小凡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和妈妈。妈妈高兴地说:“好孩子,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承认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改天妈妈一定会帮你买个更漂亮的手表,好吗?”

“你还有更大的勇气明天对全班同学和老师承认错误吗?”爸爸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小凡问。小凡坚定地点点头。这一晚,小凡睡得特别香。

“同学们,这块手表不是我的。是我前天在打扫包管区的时候,在花坛里捡到的。因为太喜欢了,就想占为己有。我对大家说了谎。其实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上课做作业也没心思,老觉得不踏实。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当中队委„„”教室顿时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觉得你有资格当中队委,因为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认为你不仅能当,而且我相信你以后会当得更出色!”“我从一块小小的手表上看到了你闪光的心灵。手表很美,你的心灵更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小凡的心熔化了。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生日当这样过 眼看“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天天心里是又激动又不安。6月1日,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多么特殊的日子啊!这天,既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还是他11岁的生日呢!同学们早就预祝他生日快乐了,而且都私地下商量着送什么生日礼物给他呢!作为班长的他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大家的一片真情呢?得!也上饭店撮一顿去!过个体面又幸福的生日!小明过生日上鸿运楼请了一桌12个同学吗!他一小队长,我这堂堂中队长,再怎样也要比他强吧!饭店得上档次些,生日蛋糕肯定得克丽斯汀、元祖什么的吧,这同学至少也得两桌20人左右啊!天天心里暗暗思忖着,该如何向爸爸妈妈开这个口。妈妈那儿问题不大,关键是老爸那一关„„难!要知道,天天爸爸虽然是派出所所长,可办事特别讲原则,不管是家事还是公事都一是一,二是二,从不含糊。而且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职权办私事,是大家公认的廉洁自律好干部。

这天吃好晚饭,天天来到爸爸妈妈面前,说:“你们知道再过两天是什么日子吗?”“那还知道,六月一日是我们天天的生日!”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怎么?向爸爸妈妈要礼物了?”“你放心,只要是买学习用品,你爸爸和我会给你准备的。”妈妈笑着说。“小明、乐乐过生日都请同学们到鸿运楼去的,我也想请同学们到饭店里去吃„„”“这不行!”爸爸一口拒绝了。“可我是班长,在我的生日宴上请的同学多一些,办得丰盛、气派一点,说明我面子大、人缘好;另一方面好让他们继续支持我的工作,也正好显示一下我爸爸妈妈有本事。这不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吗?再说了,我们家又不是请不起,就稍微多花点钱吗,人家都请,我不请,同学们会笑话我的。我还算是班长吗?”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对天天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不是爸爸不想帮你庆祝生日。爸爸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攀比。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用友谊联结的,真诚的友谊是无价的;加入了金钱成分,友谊就会变质,交友更会变为交易。用金钱收买的朋友,永远不是真正的朋友。同学们认可你当班长,是因为你学习好,能力强,确实有这个资格当班长。难道你对自己当好班长没有信心吗?”“妈妈帮你想了个主意。你就在学校过,正好是六一儿童节,你和老师商量一下,在你们班庆祝活动中插一个节目,就叫过生日。蛋糕呀,妈妈给你做一个最大最美的网络蛋糕!你对可以对同学们说,你只接受最诚挚的祝福!你看,这样行吗?”天天知道再说也无济于事,细细想一想爸爸的话有点道理,妈妈的建议也可以试一试,就说:“好吧!”

“六一儿童节”到了,五(1)班教室里响起了快乐的生日歌。听着同学们发自肺腑的祝福,看着电视屏幕上精美的生日蛋糕,天天感到今天是他过得最开心、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就在这个星期日,爸爸对天天说:“爸爸送你一个迟到的生日礼物,带你去旅游,怎样?”天天好兴奋啊!爸爸带着他来到乡下。他其实想让天天去体验一下农村同龄小伙伴的生活。爸爸选了一个最穷的家庭,在那儿住了一天一夜。回城后,爸爸问天天:“这次旅行感觉怎么样?”“非常好!”“我看到:我们家漂亮的卫生间有里有舒适的浴池,而他们家旁却有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我们家有许多漂亮的照明灯,而他们家却拥有满天的繁星;我们家虽然很大,而他们家的院子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天天说完后,爸爸变得沉默无语。最后,天天又补充说道:“谢谢您,爸爸,您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多么的贫穷。当我用你们的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得到的只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快乐并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内心一种充实的感觉。”爸爸抚摸着天天的头,欣慰地笑了。

下载廉洁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廉洁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廉洁故事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

    廉洁故事

    每周一廉洁推送:廉洁四则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我们必须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

    廉洁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图曾打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的欲望犹如烈马,必须有理性的骑手来驾驶。我想每个人的体内都生存着欲望的烈马,驾驶者自身的品德与心态就决定了烈马前进的方向。而我又一......

    廉洁故事

    廉洁自律表率——周恩来 演武小学:申志强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个春秋了。20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

    廉洁故事

    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

    廉洁故事

    陈毅的"补品” 1928年冬,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到二十八团传达红四军军委会议精神.他赶了一夜路,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二十八团党代表何长工笑着说:”陈毅同志,今天......

    廉洁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我是四(3)班的***,今天我讲的故事的题目是“廉洁好干部——孔繁森”。廉洁是什么?爷爷说:水清见鱼影,心清知德行,廉洁是高尚的品德;妈妈说:莲因洁而尊......

    廉洁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1、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