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历史故事

时间:2019-05-15 15: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篇历史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篇历史故事》。

第一篇:短篇历史故事

英国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视历史,庞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短篇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短篇历史故事篇一

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陆逊有一子,名叫陆抗,深通战略,腹有良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由于他才能出众,二十岁时就担任建武校尉之职,统辖五千人马。孙皓成为东吴国君后,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让他严防晋军的进攻。

当时东吴政权非常腐败,孙皓残暴骄奢,好色无度,滥用酷刑,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陆抗多次上书,劝告孙皓爱护百姓,加紧训练军,把精力用在治国、治军方面。但孙皓把他的意见当做老生常谈,依旧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公元272年,陆抗领了旨意,统率人马讨伐叛将步阐,在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知道吴国的力量不行,就与晋军互通使者,不主动出击。孙皓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打仗。

陆抗给孙皓上了一道奏疏,劝告他说:“现在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方面没有积极行动,反而想让诸位将领在沙场上立战功,杀敌将。这样一来,我国就会用尽全部兵力,整天打仗,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极其疲劳。敌人的力量没有受到损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得了一场重病。”

陆抗还指出,目前晋国势力很强,吴国势力弱小。要想战胜大国,就必须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主动出击。

孙皓看罢陆抗的奏疏,并不赞成,而且觉得陆抗这个人不聪明,难以统兵。后来,由于东吴的统治过于严酷,终于被晋国所灭。人民恨透了东吴政权,所以尽管东吴国破,也不同情孙皓。

短篇历史故事篇二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军遭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

短篇历史故事篇三

秦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主力项羽军在钜鹿一战中,摧毁秦军三十多万,导致秦王朝的最终灭亡。项羽年轻勇猛,力大无穷,本领出众,手持丈八枪,座下乌骓马,出生人死,所向披靡。灭秦后,他仗持自己功高位尊,实力最强,自立为西楚霸王。他把秦统一了的中国又重新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他没有按战功大小、军事实力分封,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好恶而封,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其中最具实力的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汉中一带。这是秦王朝放逐囚犯的地方,汉军将士多是山东人,谁也不愿远离家乡到此边远的贫瘠荒蛮之地,兵将常有逃跑。

刘邦十分恼恨项羽,但他是个极有心术的人,听从谋士计策,养精蓄锐,乘霸王发兵攻打齐国的机会,出兵攻占关中,夺子霸王的土地,乘胜大举东进。楚霸王大怒不已,凭着骁勇善的军事优势,回兵大败刘邦,他们之间的战争打了整整五年。连续征战,士兵们疲劳厌斗,粮草不济,老百姓也无心耕耘,难过日子。项、刘二人终于被迫休战讲和,双方划定以咸阳的鸿沟为界限,东属楚地,西属汉地,各守疆界,彼此不再侵犯。项羽刘邦交换了文书,刘又要求项羽放回在战争中被楚军俘虏的父亲和妻子吕氏。项羽为人慷慨,立即放了这两个重要的人质,刘邦感激不尽。

第二年,刘邦突然背信弃义,利用项羽撤兵的机会,全力追击歼灭楚军。楚霸王勃然大怒,痛骂刘邦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迅速集结三十万人马,回击刘邦的汉军。他凭着手中一支丈八长枪和无比的勇猛,所向无敌,直杀得汉军汉将抱头鼠窜,迅速败退领地成皋,关上城门,叫战不出。

刘邦是个善于用智谋的人,手下又有一批足智多谋的军师和将军,他们决心联合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等各路实力强大的诸侯一起合围项羽。刘邦还许下诺言:只要打败项羽,他将把临淄和大梁的土地划归韩信和彭越。各路诸侯得到许诺,更加拥戴刘邦,几支人马汇合一处,兵多粮足,声势浩大,一场围剿西楚霸王的战争就要开始。

刘邦首先拜帅的是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韩信。他们第一个军事行动,就是用谋士张良的计策,乘楚军围攻固陵之时,悄悄派出五千精兵绕到楚军屯粮草的营地,放火烧毁楚军的粮库,埋下霸王项羽日后作战无有粮草供应的祸根。

项羽神勇无双,手下部将个个骁勇善战。如何设计将项羽调出自己的营帐阵地,误人一个有进无退的绝路,合围起来,全部歼灭呢?元帅韩信亲自带领谋士四处察看地形。终于选中在安徽九里山中,调兵遣将设下十面埋伏,同时又派出能言善辩的谋士李左车诈降,取得项羽的信任,引诱他进入十面埋伏的圈套。

霸王项羽拥有几十万人马,但兵力远不能与合围的刘邦大军相比,他决心深沟高垒,守住城池,不与刘邦的庞大军正面作战硬拼死杀。何况江东是项羽起兵的地方,人心归向霸王,只要耐心坚守阵地决不贸然出击,一两个月后,汉军粮草接济不上,必会不战自退。然而项羽最大的遗憾是身边没有聪明能干的谋土。

这天,项羽的伯父项伯面带兴奋匆匆报告,说是汉军中有个投降的谋士李左车求见大王,愿为大王效力。项羽正愁没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白天而降一个李左车,真是惊喜交加。何况这个李左车的遭遇人所共知:他曾在赵王驾前辅佐国事,不得重用;他投奔韩信,韩信受封齐王后,骄傲自信,凡有策划皆由自己决断,对帐下谋臣言不听,计不从,逃离者十有八九,自然李左车也难逃这种境遇。项羽对李左车很是看重,立即派人将他引进帐中盘问、考察,李左车恭谦谨慎,一副十分真诚的模样:“大王,我一身无依,四海为家,愿投麾下,如能得到大王信任,就是叫我以命相抵,我也愿意。”项羽对他言谈举止十分满意,然而目前两军正在交战,诈降的奸细太多,不可不防啊!项伯一旁直言相探:“两国交兵,不得不防诈降之人。”

“我不过是个谋士,又不能带兵上-阵作战,就是有什么计策,也只不过是说出来,由大家商议,听不听最后还在大王。至于您这边力量的虚实布置,韩信早有探报,根本不需要我冒杀头的危险诈降探听。大王倘若见疑,是臣两眼不明,误投其主,实为最大的愚蠢,莫若死在大王面前,以明心迹。”

说罢,李左车便往身边柱上撞去,被众人救下。李左车是个学识渊博的智者,霸王又见他赤胆忠心,自然也是想从他嘴里探听刘邦大营的虚实,就把他留在身边任用。

项羽大军坚守阵地,不予出击,整座大营静悄悄的,以逸待劳。这日探子忽然飞马来报,说韩信大军兵屯垓下,贴出榜文辱骂大王,细作抄来,献与大王细看。榜文写道,人心皆背楚,天意属炎刘,剑光生烈焰,要斩项王头。

项羽生性刚烈暴躁,点火就着,岂能容忍别人恶意取笑?!马上就要点兵去捉拿韩信,周兰等众将拼命拦阻:“这是韩信的诱兵之计,不过是写了这么几句狗屁不通的诗文,煽动大王怒火,您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项羽转身故意征求李左车意见。

李左车道;“韩信本是自大狂妄之徒,故意口出狂言,根本吓不倒大王。不过,依我看,您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不能老躲着不动,您想韩信他们岂能久等不战,臼白让士兵和战马消耗粮草,他们见您久守不攻,必会转移力量去攻打您的领地彭城,如彭城失守,您可就无家可归了。您若主动领兵出战,打了胜仗,自然可破刘邦汉军;若不能胜,您还可以退归彭城,此乃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万全之策。不过,我是初来之人,不敢多话。”

李左车巧舌如簧,力排众议,左右逢源,处处有理,终于说服了刚愎自用的项羽主动出击,率领10万大军向垓下进发。

项羽重臣虞子期是爱妃虞姬的哥哥,对项羽忠心不二,他察言观色,早巳看出李左车心术不正,但项羽很难听取别人的看法,他万般无奈,只有去找妹妹劝说项羽回心转意。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不但美貌聪明,因自幼读书习剑,很能理解丈夫的禀性,常为丈夫分忧解难,项羽也能听她劝解。今日听哥哥所谈李左车之事,忧虑万分,暗暗着急:霸王这种独断专行、拒纳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败于刘邦之手。

很晚,项羽才回到营帐安歇,虞姬见项羽面色阴沉,越发小心伺候,为他脱盔解甲,轻声细语问他为何气恼。项羽说:“刘邦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会合各路诸侯与我讨战,还四散揭帖毁谤孤王。”

虞姬乘机劝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时气愤,草率出兵,恐怕刘邦汉兵势众,韩信用兵多诡诈,终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迟迟不敢出兵,岂不被天下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惧别人耻笑?再说李左车伶牙利齿,底细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为是。”

项羽攻心已定,连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觉得烦躁啰嗦:“孤从起事征战,从未打过败仗。孤此番出兵,若不灭汉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发兵,妃子随孤同行!”

虞姬怕惹恼项羽,不再多言,命人摆酒,伺候大王痛饮解忧。

第二天,楚营号角声鸣,旌旗招展,项羽登台,点齐各路兵马,准备出战。忽然天上乌云翻滚,刮起一阵狂风,将纛旗旗杆咔啦啦拦腰折断,项羽座下乌骓遍体抖战,蹦跳咆哮。众兵预感不祥,大惊失色,项羽爱将周兰劝道:“旗折马吼,于军不利啊!”

虞姬也劝:“今日出兵;望大王听从劝谏,方能百战百胜。”

项羽鼻子里哼了一声,他与刘邦交手七十次征战,从无败绩,今日,箭上弦,刀出鞘,出发在即,岂有退回之理?!

在此关键,李左车又乘势向霸王报告一个好消息:韩信好大喜功,聚拢来众多兵将,却不知拖累也太大了,眼看粮草接济不上,他已命令一部分军返回驻地,汉王刘邦也领着一部分人马回了成皋,我们应乘此机会,加速行军出击汉军。项羽听此消息,进攻的决心更加坚定,立即带领大军快速向垓下进发。


「小编提醒」喜欢关注历史,寻找世界未解之谜的小伙伴!

本期最火热文「胄与冑真的是两个字吗?」

(关注本号可阅读全文及答案)

强烈建议您扫扫下面二维码,一起跟小编进入浩瀚的历史海洋!



第二篇:历史故事

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玛雅文明的终止是(未解之谜)3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4 流浪的(犹太民族)。5(智慧女神)雅典娜。

6希腊奥林匹克亚赛(4)年一次。7 尚武城邦(斯巴达)

8希腊人用(木马计)打败了特洛伊人。

9(波斯)大流士改革。

10马拉松是为了纪念()的功绩。11罗马斗角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12哲学家(苏格拉底)

13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

14佛祖()创立了佛教。15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诞生在12月25日,就是现在的(圣诞节)。

16《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17圣女(贞德)被大火烧死,宁死不降。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新航路。

20(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21(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

22海上马车夫(荷兰)

23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发生在(英国)24断头的国王(查理一世)。25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26马克思写了《资本论》。27 彼得大帝创立了《俄罗斯帝国》 28(日本)明治维新

29“萨拉热窝”枪声引发了第一次大战。

30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31列宁带领俄国工人政占冬营,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这是第一个(由人民 当家的政权)。

32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33日军战犯(东条英机)双手沾满中国人的鲜血。

34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35美(阿波罗)登月。36美“挑战者号”(爆炸)。37(不屈)的曼德拉成了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38现代奥运会

39世界杯足球赛(4)年一次。40瓦特发明(蒸汽机)41(英特网)把全球一网打进。42 数学王子(高斯)

43(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44“昆虫大师”法布尔写了《昆虫记》。

第三篇:历史故事(选择题)

《历史故事》阅读题

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秦穆公用了()张羊皮买回了百里奚。A,2张 B.5张 C.3张 2.和氏璧是()献给秦昭襄王的。A.廉颇 B.蔺相如 C.乐毅 3.伍子胥用钢鞭打了楚平王()A:三百下 B:四百下 C.二百五十下 4.汉军东征时韩信出了一计,名叫()A.暗度陈仓B.瞒天过海c.空城计 5.三国统一成立了()朝A.秦 B.隋 C.晋

6战国时期后统一中原的是()A项羽 B商鞅 C嬴政 D秦穆公 7齐桓公生在()A春秋 B战国 C汉朝 D三国

8______的小国的西戎部族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霸主,全都争先恐后地进去进贡。A、北边 B、南边 C、西边

9晋国自从晋悼公起用了_____,又做了中原的霸主。A、晏平仲 B、赵武 C、费无极 11战国时期后统一中原的是()A项羽B商鞅C嬴政D秦穆公 12诸葛亮死在()A白帝B五丈原

13齐桓公生在()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

14【千金一笑】的主人公是()A.褒姒 B.勾践 C.周平王 15是()把石头当成老虎给射烂了。A.刘备 B.掘突 C.李广 16是()让仙鹤坐车。A.关羽 B.齐桓公 C.卫懿公 17河伯娶亲发生在哪个国家?()A.魏国 B.楚国

19烽火戏诸侯和千金一笑是不是一个故事()A是B不是 20商鞅是哪个故事中的人物?()A立木为信 B一鼓作气 21是谁破釜沉舟?()A项羽 B刘备C张良

22《老马识途》中是()出的主意让老马带路。A.齐桓公 B.管仲 C.黄花 D.燕庄公 23《张良拜师》中的老头儿,给张良的是()。A.《孙子兵法》B.《孙吴兵法》C.24《太公兵法》24《“仁义”大旗》中是()讲“仁义”。A.公孙固 B.宋襄公 C.公子目夷

25()一鸣惊人。A、楚庄王 B、晋灵公 C、晋景公 26()桃园打鸟。A、勾践 B、晋景公 C、晋灵公

27在西汉故事中,()拜姜太公为师。A、吴广 B、陈胜 C、张良 28《老马识途》中是()出的主意让老马带路。A.齐桓公 B.管仲 C.黄花 D.燕庄公

29《张良拜师》中的老头儿,给张良的是()。A.《孙子兵法》B.《孙吴兵法》C.《太公兵法》

30《“仁义”大旗》中是()讲“仁义”。A.公孙固 B.宋襄公 C.公子目夷 31商鞅变法,被秦孝公称他为“商鞅”()。A.卫鞅。B.齐威王。C.魏王。32张良与他的师傅是因师傅让他()认识的。A.捡衣服。B.捡鞋子。C.梳头发。

33()曾胡服骑射。A赵国 B.郑国

34“退避三舍”讲的是()向楚王做的承诺。A狐偃 B、秦穆公 C、重耳 D、成得臣 35子都暗箭射死了()。A.瑕叔盈 B.公子小白 C.颖考叔 36百里奚的妻子是()A姜氏 B杜氏

37自己输了还认为仁义在自己这一边的人是()A公子小白B公子目夷C宋襄公 38老关在宫中从来没有开过一次笑脸的人是()A程婴B姜氏C褒姒 39河伯取妇发生在()A.魏国 B.楚国

40孙膑和苏秦是悬梁刺股中的主要人物。()A、是

B、不是

41当年桃园打鸟的人是()A、晋襄公 B、屠岸贾C、赵盾 D、晋灵公 42将完璧归赵的人是谁()A、张仪 B、廉颇 C、蔺相如 D、苏泰 43“唇亡齿寒”故事讲的是()不听劝告而遭灭亡。A、百里奚 B、宫之奇 C、虞君 D、蹇叔

44“退避三舍”讲的是()向楚王做的承诺。A、狐偃 B、秦穆公 C、重耳 D、成得臣

45在《晏子使楚》中,晏子是()A、晋国B、燕国C、齐国 46在《三家分晋》中,()势力最强。A、赵襄子B、韩康子C、智伯瑶D、魏桓子

47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汉 48东汉末年,刘备、关羽与谁互有盟约、结为兄弟()A.张菲 B.王菲 C.张飞 D.岳飞

49()统一了中国。1 周幽王 2周武王 3 秦始皇 50 褒珦是()的哥哥。1褒姒 2周幽王3 颖考叔 51.()曾胡服骑射。A赵国 B.郑国 52.苏秦曾()。A锥刺股 B.头悬梁

53.张角自称为()。A天公将军 B.人公将军 54.刘邦的军师是()。A诸葛亮 B.张良

55.一开始反秦的两位好汉是()。A.陈阳、吴厂 B陈胜、吴广

56千金一笑是哪个朝代的故事?()A.春秋故事 B.战国故事 C.西汉故事 57褒姒是被哪个人逗“笑”的()A、周幽王 B、掘突 C、虢石父 58刘备()茅庐?A.1 B.2 C,3 59()卧薪尝胆。A勾践 B夫差

60是谁钻的的裤裆?()A、韩信 B、彭越

61《毛遂自荐》中毛遂凑齐了多少人?()A、15人 B、10人 C、20人 62()三顾茅庐()了A、孔明 B、张飞 C、刘备 D、关羽 63战国时期()统一中原A.魏国 B.秦国 河伯取妇发生在()A.魏国 B.楚国 64()射老虎很厉害A.李广 B.马陵

战国时期()统一中原A.魏国 B.秦国 66卧龙先生是()A.刘备B曹操C诸葛亮

67秦国兼并了()个国家。A.5 B.6

C.7 68子都暗箭射死了。A.瑕叔盈 B.公子小白 C.颖考叔 69()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兵。A.曹刿 B.管仲 C.施伯

70“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发生在。A.战国 B.东汉 C.西汉 D.三国 71()统一了三国。A.吴国 B.蜀国 C.晋国

72老马识途这一办法是()想出来的A.齐桓公 B.管仲 C.燕庄公

73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发生在()和()的战争中A.鲁国,齐国 B.郑国,齐国 C.鲁国,郑国 74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了()。A、百里奚 B、公孙枝 C、西门豹 75()在邺城识破了巫婆的阴谋。A、乐羊 B、西门豹 C、乐舒 76()统一了七个大国。A、颖考叔B、秦始皇C、公子小白

77千金一笑的主人公是()A、褒姒、周幽王、虢石父B、虢石父C、周幽王、褒姒

第四篇:历史小故事

“小故事”的撰写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青年教师王红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同志在《一个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生动案例》一文中,对这个事例评论道:有口吃的孩子说不出话了,一般好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没关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但王红有另一种视角,一种新的境界,这么处理这种场面,化解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以我原来设计好的教学 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去考虑问题。(参见《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6期)

第五篇:历史廉洁故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

一钱太守

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

明万历进士范景文,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生活俭朴,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先生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

隋朝袁隶修致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历史廉洁故事之三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7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同僚们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嘉兴,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地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载石压船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往来多依靠舟楫。古时,官员离任后,大多四处征调船只,以运载自己历年的积蓄,真可谓连帆而行,满载而归。晚唐时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家住苏州,门前有一块巨石。相传他的远祖陆绩曾在三国时代的吴国郁林任太守,为官清廉。罢官回乡时,行李很简单,空船一只,无物可载,以致船太轻不能过海。为防海上风浪颠覆,只得在岸边取一块巨石以压船。当时人称该巨石为“郁林石”,以此称颂陆绩的为官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四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县令拉纤

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我虽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烧船称钉

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船烧过后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从此,以该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因奢而败

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大臣鄂尔泰有个弟弟叫鄂尔奇,也是朝廷中的大官。一天,鄂尔泰退朝以后,从弟弟的书房门口过,看见里面富丽堂皇、豪华生辉,于是悄悄地走开了。

鄂尔奇在屋里看见了哥哥,急忙迎了出来。鄂尔泰严肃地说:“你还记得我们兄弟一起住在破庙里的日子吗?如今你偶尔得志就这样奢侈,我看你的灾祸就要临头了!”鄂尔奇听后连忙谢罪。

后来,鄂尔奇没有真正听从哥哥的劝告,终因奢侈过度,被刑部尚书李卫弹劾,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苏琼悬瓜

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在任六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

一次,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他送来几个西瓜,并声称这是自己园中产的。苏琼却之再三,赵颖送之再四,只好勉强收下西瓜。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回到房中马上叫家人将西瓜装入竹篮,悬于屋梁之上。

听说太守收下了赵颖送去的西瓜,郡中一些人便纷纷携带时鲜瓜果前来奉献。苏琼遂叫家人从梁上摘下竹篮,拿给他们看。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羞愧而走。

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历史廉洁故事之五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沉物拒贿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对它,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却严格按贡额征收,剩余由百姓自己买卖,百姓甚为感激。包拯三年任满,因执法严明,老百姓特精制一砚,悄悄放到包拯船上。船到羚羊峡时,包拯让书童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包拯一面朝端州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沉江中。后人为了表彰包拯清廉,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

历史廉洁故事之六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6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来看他,临别时,胡质拿出一筐绢来,给儿子作路上的盘缠。

胡威问:“爹爹为官清正,这筐绢从何而来?”胡质说:“你不必怀疑,这是我俸禄的积余。”胡威谢过父亲,辞别上路。一路上都是自己喂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当了刺史,也像父亲一样清廉。

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同你父亲比起来如何?”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亲比起来相差很远啊!”

良医扁鹊

《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历史廉洁故事之七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吴纳题诗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紫团山参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医生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为紫团山参,一时买不到。此时,薛师政从山西回来,带有这种参,就拿了一些想送给王安石,但遭到婉拒。有人相劝说:“您的病不用这种药难以治好,您这是治病,又不是别的什么,这药就不必推辞了。”王安石却说:“我平生没吃过紫团山参,不也活到今天了吗?”

历史廉洁故事之八 廉石忆清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石忆清

清时,江苏兴化有一任县官姓严名清,他刚上任就宣布:“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

严清说到做到,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收礼,不听谗言,人人称他“案案清,事事公”。转眼间,严清三年任期已满,清清白白,无人不夸。严清自己也很高兴,离任时,专门办了十桌酒席,在县衙上公开答谢众人,表示自己信守诺言,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谁知在开席前,来了一位少年,手上拎一条大青鱼,鱼上贴了张条子,上面写着:“父不送行子送行,头上清来尾不清。”严清再看那条青鱼,真是一身青到底,只是鱼尾上洒了一点石灰水是白的。他晓得了:这叫头清尾不清呀!事情出在今天的宴席上。严清即命人撤去宴席,开船启程。

严县令来时一把扇,去无一顶帽,空船一只,更无仆人,船轻压不住浪,他就叫船家搬了河边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上,自己坐在后舱,小船平稳前行。经过两天两夜,严清回到老家,他关照船家,别忘了把从兴化搬上船的石头带回兴化,并赋诗一首交船家带回:“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

几天过后,兴化的父老乡亲见到了石头和严大人写的诗,忍不住流下眼泪。那块石头被船家丢在码头,第二年春天,石头旁边长出了一支青竹。从此,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把旁边的竹子叫做“忆清”。

兴化的怪才郑板桥最喜画“石竹图”送人,一是怀念严清县令,二是对严清还有负疚感,因为那条大青鱼就是他叫儿子送去的。

历史廉洁故事之九 拒贿杖妻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拒贿杖妻

候鸣珂是湖南澧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先后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和韩城、兴平、凤翔、渭南、咸阳、平利等地的知县。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清廉从政。在孝义厅任同知期间,数拒贿赂,义杖爱妻,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同治二年(1863年),孝义厅阴雨两月,庄稼霉烂,收获不足一成;同治三年,又遇蝗灾,食尽田禾。孝义厅户户断炊,外出讨要。就在如此艰难之时,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到任后亲写呈文,报灾于抚台,请求赈济。粮食到厅后,他又亲自赶着骡马,将粮食送往乡下。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5斤,将其余的5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刮民脂膏,如杀我父选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选。”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5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选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选。”衙役听罢,只得按鸣珂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在发放赈银时,以其兄、弟、妹三户受灾严重为由,贪污800两纹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侯鸣珂发现后,将信拆开一看,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在刑场上,侯鸣珂作诗一首,对杨建武的贪污、行贿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怒:

斯人为官无所求,誓为百姓解苦愁。

社鼠贪污又行贿,不斩贼子决不休!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

【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泉让水

“廉泉让水”是一句成语。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进京觐帝咨事。到京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否?”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

成语“廉泉让水”比喻为官廉洁或风土习俗淳美。

明镜照心

冯覆谦是唐朝前期出名的才子,人品极佳,口碑很好。先被任命为管城县县尉,后转任河北县尉。他的老部下张怀道,官任河阳尉,听说覆谦到河北任职,为感谢昔日的提携之恩,送来一枚精美的铜镜。覆谦收到后,将铜镜展示给县衙的官吏们看,大家都夸这枚镜子做工精美,实在珍贵。冯覆谦神色凝重地对他们说:“这是我过去的一个老部下送来的,但是,我居官任职,有俸禄为生,怎么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礼物呢?清水见底,明镜照心,我任县尉,若贪污受贿,天理难容!”当即派人将铜镜归还原主。冯覆谦果然遵守了他的誓言,一生清廉。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一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桴鼓不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居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胡作非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光武帝特召董少平为洛阳令。董宣到任不久,即当众将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的心腹恶奴斩首正法。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发誓要把董宣乱棒打死,为姐姐出气。“我请求说一句话就死。”董宣正义凛然地说,“皇上靠施行仁德、除暴安良才复兴了汉朝。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恶奴,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臣既入仕途,就只知依法办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说罢,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见状,心中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令他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其一死。可是,董宣却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宁死也不低头。光武帝最终还是让侍臣将董宣搀扶回去,并称其为“强项令”,赏钱30万,以示安慰和褒奖。董宣分文未留,全部分发给了下属官员和百姓。百姓们都敬称董宣为“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并有歌谣唱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民间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击鼓呜冤了)。董宣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见只有一条被单覆盖在遗体上,家中四壁空空,只有“大麦数斛,弊车一乘(意即破车一辆)”。光武帝刘秀闻奏后感伤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于是,下令特赐给银印禄级,以大夫的礼节厚葬董宣。

贪泉觉爽

晋代,广州一带盛产各种奇珍异物。一筐宝物,几代儿孙享用不尽。贪婪的官吏如蝇逐臭,拼命钻营,想方设法到广州做官。广州府衙里,一时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朝廷想革除这一弊端,就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使。

吴隐之是当时深孚众望的清官。他奉命走马上任,晓行夜宿,来到距广州城二十里处的石门。吴隐之走得渴了策马跑到石门旁的清泉边,想喝一口泉水。

“大人,千万喝不得啊!”

吴隐之刚要举瓢舀水,忽听到后面有人劝阻,转身一看,见一位银鬓白发的老者拄一拐杖站在一旁。

“大人,您不知道这是贪泉吗?”老者一边说,一边用拐杖指着泉边的一块石碑,但见碑上“贪泉”二字,赫然在目。

吴隐之觉得奇怪,一弘如此清澈澄清甘冽的泉水,何以取这么难听的恶名。

原来,该泉位于石门交通要冲,历来赴广州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品尝一杯泉水,以示风雅。但是,进入广州后,自誉为廉洁清白的官吏却个个变得贪赃枉法,爱钱如命。百性见多了,都以为清泉是引起官吏们贪欲的源泉,便特意在泉边刻石立碑,这样,“贪泉”的名声就传扬开来。从此之后,去广州的官吏,为了避贪官之嫌渴死也不喝贪泉的水了。

吴隐之听了老者的叙说,望着愈来愈多的围观者,沉思良久,没有言语。忽然,他手持木舀,大步跨到“贪泉”边,连舀三瓢,一饮而尽,然后感慨地对围观的父老乡亲们说:“贪财与否,取决于人的品性,与泉水毫不相干!我今天喝了贪泉水,去广州从政,看是否玷污了我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严加审察,拭目以待吧!”

吴隐之跃马扬鞭而去。果然,他并没有因为喝了贪泉水而变成贪官。相反,他在任职期间,注重整饬纲纪,且倡导节俭,厉行操守,洁身自好,平时,不义之财,一芥不取;一日三餐,不过吃些蔬菜或干鱼,人们都敬佩他,颂扬他!

很快,他饮“贪泉”而不贪的事迹便传为美谈。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晏子拒赏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

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齐景公很吃惊,说:“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

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齐景公让人停车,叫过晏子说:“相国,你怎么乘这么破旧的车啊?你的钱不够用吧?你回家等着吧,我马上派人给你送一辆新车。”还没等晏子回答,齐景公的车子就走了。晏子退朝回家时,远远地看见一辆新车停在家门口,他知道是齐景公送来的,就吩咐仆人小心看护好。第二天天刚亮,马上派人把车送了回去。随后,亲自去向齐景公道谢。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了回来,很不高兴,便对晏子说:“相国要是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

晏子说:“我怎么能和您比呢?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您乘华丽的车子,我也乘华丽的车子。您驾车的马高大健美,我驾车的马也高大健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教他们呢?”

齐景公虽然不高兴,可又奈何不了他,便说:“你说的不错,可你的日子并不富裕啊,你连吃饭都困难哪!”

晏子笑着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您赏赐我的财物,不但我用,家人也都沾了光,您给我的还少吗?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齐景公说:“你说的好像也对,可是你恐怕也知道,我们先君桓公很有作为,远近的诸侯谁不佩服他啊!他的相国管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辅助桓公建立了霸业,谁不赞扬他啊!桓公把很大一块地赏赐给管仲,他并没有拒绝,他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都这样做,你为什么偏偏拒绝不要呢?”

晏子站起来十分恭敬地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您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臣下也有偶然想对的地方吧?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听了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都十分敬佩晏子的品德。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清梅素竹

郑板桥为官倡导简肃,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显威风,而是身着便服,脚踏草鞋,亲临乡下察访。即使在夜间出巡,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从不打“回避”、“肃静”之类的牌子。

一次,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索求字画,板桥画竹并题诗以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般诗情画意,生动表述了板桥身在官位,却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

乾隆十七年,潍县遇到天灾。板桥关心民瘼,呈请赈济。然而,他的请赈惹怒了上司,遭到打击报复,被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板桥遂愤然辞官,卸职返乡。

郑板桥回到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在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一生历尽坎坷,廉洁爱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笔,与世长辞。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画日诗日书三绝”,更是留下了一个两袖清风的楷模。

官衣官龄

以前,京师有一位知名的裁缝,朝中达官贵人都找他量制衣服,而他量制官服也别有一套学问。

一次,御史大人请他特制一件朝服,裁缝屈身量尺寸时说:“请问大人您做了几年御史了?”御史觉得好奇地说:“做衣服跟为官几年有关系吗?”裁缝点点头说:“年轻人初任官吏,趾高气扬,挺胸凸肚,做衣服应当前面长,后面短;为官到中年时,在官场上历练多了,意气稍减,做起衣服就应该前后长短一样;等到做官时间长了,比较事故谨慎,且经常低头小心思考公务,这时的衣服,就应当前短后长。因此,问您做了几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为您量制合身的衣服。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四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1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无功即罪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故事:有一着官服者昂然面见阎罗王,说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便笑他:“你虽然清廉,却不是好官,如果没什么作为,那还不如让一个木偶来当官,他连水都可以不喝,比你还强”。这位官老爷又辩解说:“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便只好以事实来数落他的一生:“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为何?无功即有罪矣。”

手好不贪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羞愧而去。

腐败即贼

明代有个谢杰,曾推荐一个下属晋升。该下属十分感激,以钱物表示感谢。谢杰坚决不受,并厉声说:“搞行贿受贿之名再推荐,是手执干戈凶器的盗贼;推荐之后再搞行贿受贿,是装得衣冠楚楚的盗贼。”在谢杰这位嫉贿如仇的廉官面前,行贿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脸只碟大

宋代京城里有个官员珍藏着一面古镜。一天,他拿出古镜巴结宰相吕蒙正,并解释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吕蒙正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要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送镜人十分尴尬,别人听了也叹服不已。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五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力戒奢华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简朴。他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有听说用自己的美食良马给国家带来光荣的啊!”

治罪故人

苏章是东汉时期扶风郡平陵人,任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任清河郡太守,有一次,苏章在巡行察访中发现清河太守有贪污受贿行为,就设宴请太守。席间,苏章谈笑风声,叙述两人往日的深厚交情,太守高兴地说:“人们只有一个天,惟独我有二个天。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天,您对我的恩情太深了!”苏章说:“今晚我苏章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在大堂办案,是秉公执法,二者并不相干。”第二天,苏章将太守传到大堂,一一揭露他的罪行,并判了他应得的刑罚。此后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不徇私情,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叔敖遗嘱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执掌朝政多年,从不聚敛份外之财,为自己谋私利,家无余财。他病逝前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死以后,楚庄王如果要封你官爵和土地,你碌碌无才,不能做官白拿国家的俸禄;你也不善于经营产业,管理不了大的封邑。因此,你一定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如果实在推辞不了,就要一块最贫瘠的土地吧!”孙叔敖死之后,家里没有一点田产和钱财,他的儿子只好靠砍柴卖柴养活老母,艰难度日。楚庄王知道后,要赏赐他的儿子一块很大的封地,但他的儿子却坚守父亲的遗嘱,推辞不要,最后,只接受了一小块最贫瘠的土地。

埋肉得妻

唐代裴宽曾作润州参军。一天,润州刺吏韦诜登楼远望,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花园中埋东西,就去打听。有人告诉他:“这就是裴参军,非常仁义清廉,从不接受贿赂。刚刚有人馈赠给他一块鹿肉干,交给他就走了,他不敢自欺,所以就将那块鹿肉干埋掉。”韦诜非常佩服裴宽的为人和操守,于是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裴宽又高又瘦,结婚那天,穿着碧色的衣服,韦诜的亲戚笑他是“碧鹤”。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裴宽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六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不受奉迎

王曾在宋仁宗皇帝时出任宰相,勤于政事,进止得当。他自幼聪明好学,咸平五年应试,一举中了状元。不久,他回到了家乡青州,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上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突然去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回来,已派人出城迎接,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来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迎接?您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我改姓换名,瞒过迎接的百性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地称赞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拒贿之道

唐代德宗的宰相陆贽清廉正派,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派人向他送“秘旨”:“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别人送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壁。”他深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之理。看来不因轻者而心动,不为小者而收受,是一条防线。

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令史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运费的。”李母很生气,付给运费,让令史送回多余的禄米,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不收谢礼

后汉时,雷义任郡公曹,曾依法使一个原拟判死刑的人免受死罪。该“罪者”出狱后,给雷义送去2斤黄金,以谢其救命之恩,但雷义坚决不收。后来,此人趁雷义家人不注意,将黄金放到了雷义家的天棚上。好多年后,雷义家修理房屋时,发现了天棚上的黄金。因该“罪者”已去世,雷义就将黄金归公,如数交给了官府。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七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廉政尚书

明代兵部尚书聂豹,江西永丰县佐龙人。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体察民情,为民办事,深受民众拥戴。华亭县是个灾害多发地区,百姓贫困,经济薄弱,地方官吏却贪得无厌。聂豹调任永丰知县,上任才几天,就有许多县吏乡胥推车扛包送来了厚礼,有的还在礼物中夹带数十上百两白银。面对这些厚礼,收还是不收?聂豹眉头一皱:收!眼下要为民办事,手头正缺资金,如今送上门来了,何乐而不为呢!贪官污吏不明原因,心里喜滋滋地想:自己又可以升官发财了。背地里,却有恶人先告状,要求弹劾聂知县。

谁知,状纸没有送到京城,聂知县便把行贿名单和全部礼物公布于众,连一尺布,一块手绢也不遗漏,这事一时轰动了整个华亭县。不出几天,又把行贿的大小官吏一一革了职,礼物拍卖,现金归库,不多不少折合白银1.2万两。后来,还查出吏胥私吞税银1.8万两。聂知县把这笔收入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建桥、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

聂知县在华亭县任职3年,疏通河港5万余丈,修复废渠2万余丈,为当地百姓解除了缺水之苦,使3000多户逃荒在外的华亭人重返故乡。百性亲切地称:“聂知县是华亭人的父母官。”

自守清廉

张纬为人一身正气,敢于揭贪保廉。在任广东提学签事时,地方长官为了巴结当时权倾天下的宦官魏忠贤,就建生祠供奉他,并请张纬为此祠题写梁文。张纬非常厌恶魏的奸邪行为,当即拒绝。因此受到地方势力的排挤和魏忠贤的憎恨。于是,张纬主动辞官回家。崇祯帝即位后张纬被重新起用,召入朝廷任右副御史。张纬在位时,不畏权贵,敢于秉公执法,翻了许多冤案,很受皇帝赞许和百姓的爱戴。

清廉若水

赵轨,河南洛阳人,隋朝时曾任齐州别驾,以廉慎自居,不营产业。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显著,被调为京官。他离任时,百姓纷纷来送,其中一位年长者捧着一杯清水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清廉若水,如今要走,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水杯一饮而尽,含泪与百姓告别。

刺奸将军

祭遵(?一33年)东汉初颖川颖阳人,字弟孙。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奸将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征虏将军,封颖川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卒于军中。

在西汉灭亡后,王莽篡夺了王位,建立了新朝。王莽执政的后期,豪强并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汉室宗族刘秀为重建汉王朝,以河南南阳为根据地,招兵买马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当刘秀挫败王寻统领的王莽军经过颍阳时,县吏祭遵带着一批随从投奔刘秀。刘秀见他仪表非凡,委任为门下吏。

刘秀以刘玄政权的大司马身份出征河北,祭遵亦升为督察军纪的军市令。

有一次,大司马府中的一位青年人违犯军纪,依法当斩。于是,祭遵不以自己官职卑微,也不顾这位年轻人乃是刘秀的眷属,依法将他处决了。刘秀听罢大怒,将祭遵逮捕下狱。

主簿陈副认为祭遵做得对,便要刘秀赦免他。陈副说:“您常要求众军要军纪整肃,吩咐他们奉公守法。现在祭遵执法毫不回避,这正是您的教令得到贯彻执行呀,您怎么能把他办罪呢?”

陈副这一席话,使刘秀恍然大悟,便宽宥了祭遵,并提升他的官职,号为“刺奸将军”,意为专门除暴去恶的将军。刘秀对众将说:“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也就是说,像祭遵这样的一个严于执法的人,连我的亲属都处死刑了,当然不会对你们讲私情的,你们可得多多防备呀!不久,祭遵右迁为偏将军,并以平河北的战功,封列侯。

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每当因战功得到朝廷赏赐时,他“辄尽与士卒”,而自己却“家无私财,身衣韦绔”,甚至连夫人也勤俭节约,“裳不加缘”。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约束自己,严加要求,一心一意做公家的事。直至他垂危之际,仍然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正由于他治军有方,治家有法,使得他“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因此,当光武帝刘秀得知他死于任上时,除追谥他为成侯以外,又亲临他的墓地祭奠。

刘秀对于祭遵的为人十分钦佩,他经常叹息着对群臣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遵者乎!”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八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6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清官梁材

梁材(1470-1540年),字大用,明顺天府大城县人,南京金吾右介籍。他刚正不阿,勤廉从政,史称“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在担任朝廷要职期间,他励精图治,除弊革新,使国家费用支出大减,国库充裕,被誉为“勤敏有异政”。

明正德初年,梁材先任嘉兴知府,后调杭州按察使。长期以来,嘉兴、杭州赋税重,各地田租标准参差不齐。地方豪强勾结吏胥里甲,隐瞒田亩丁户,百姓承受赋税越来越重。梁材经过调查研究,在清查田亩与质量的基础上,规定田租标准;将常例徭役、杂税分出轻重,与田赋统一计算,并可折银缴纳。他的做法稳定了农业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被各地所效仿,这就是正德年间 “一条鞭法”的由来。

梁材在调任云南、贵州、广东布政使期间,发现百姓纳粮缴物时,官吏差役总是在秤量上搞鬼,官府令行难禁。于是宣布粮物缴纳官府,一律由百姓本人称量,吏差只在旁监督统计,违者开除查办。办法一出,百姓叫好。当年,朝廷考核天下布政使,梁材列为廉官。

正德六年,梁材升任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西。才两个月,调入刑部任左侍郎,不久又任户部代理尚书。这么快就登列六卿,梁材更加尽心尽职。上任后,他奏表朝廷:“我查去年户部财政收入只有130万两银,而开支竟达240万两。各省催征不力,拖欠多。有些地方夸大灾害,请求朝庭减免赋税过多,国家如遇大事该怎么办?经查弊端有五多:一宗藩多,二武职多,三冗食多,四冗费多,五拖欠多。臣请集中各部廷臣讨论,拿出办法。”明武宗大吃一惊,遂下令各部廷臣专门讨论,拿出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办法。在讨论清量朝廷赏赐功臣贵戚的庄田时,梁材上奏说:“功臣贵戚的俸禄来自赏赐给他的土地,如今他们的奉禄已远远超过标准,仍不断向朝庭成千上万地要禄田,百姓的耕地越来越少。请皇上禁止功臣贵戚再‘陈乞’土地。除原来‘特赐’土地外,清量他们土地,只留存三分之一,供祀用,其余收回。”他的建议经采纳,大大缓和了土地矛盾,国库支出费用大减。

梁材户部尚书任满,适遇母丧。服丧满期后二任户部尚书。梁材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权贵功臣,于两任户部尚书六年后解职。当接任的户部尚书被罢官后,嘉靖皇帝认为梁材最为廉洁,一些大臣也推荐梁材,于是又起用他三任户部尚书,考察京官时特令梁材监督。有些大案久拖不决,又命梁材兼任刑部尚书,保证了迅速结案。嘉靖皇帝称赞道:“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梁材的耿直性格为权臣们所不容,终被弹劾陷害挂冠而去。

梁材落职闲居在南京秦淮河武定桥之南。他不置房产,息交绝游,只是读书,所以“门庭萧然如寒士”。而广信府检校管景同时罢归,却是银箱锦笼,大造楼房豪宅,结交地方官员,宴集不息,门庭若市。武定桥两边是店铺热闹之处,立桥头南望梁尚书寒舍,北望管检校雕楼,老百姓反称:“梁检校,管尚书。”自从梁材罢官逝去后,官场挥霍贪污成风,国库入不敷出,边防军用、国家急事支用拮据,嘉靖皇帝常叹息说:“若梁材在,当不如此。”

自甘清苦

高允是北魏时期的大臣,官至中书令,先后辅佐五位帝王,声名显赫,位高权重。但他从不恃权自重,贪赃枉法,始终以清贫自守,清正廉洁,非常受人尊重。

北魏之初,百官无俸。一些官吏经受不住清苦,开始以权谋私,搜刮民财。高允却不随波逐流,为了生活,他常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靠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高宗在位期间,提拔高允为中书令,但高允清廉自守的信条始终没变。一天,司徒陆丽对高宗说:“高允虽承蒙皇上宠爱礼遇,但家中却一贫如洗,妻子儿女们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有时米罐空空,连饭都吃不上。”高宗不信,当天就亲临高允家,见到高允家只有几间茅草房,几条破棉被,家人穿的棉袍里面塞的竟然是乱麻丝时,高宗叹息道:“没有再比高允清贫的了。”于是,立即赐给高允绸缎五百匹,粟米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却多次上表,坚辞不受。

高允为官几十年,一芥不取,至死节操不移。

蜀国名相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返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歌可泣。

僧儒拒贿

牛僧儒是唐朝穆宗时候的大臣,曾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官职,又两朝为宰相,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当时,韩弘在宣武任节度使,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侵吞巨额公款,后来升任中书令,欲以钱财贿赂朝中大臣。他的儿子公武给牛僧儒送钱千万,牛僧儒坚决予以拒绝。不久,韩弘父子相继暴死,其孙韩绍宗继承家业。穆宗恐韩绍宗年纪幼小,无力持家,便派宦官将韩家财物账本取来亲自阅视。其中一本资簿上详细记载着每一位接受贿赂官员的名字,而独在牛僧儒的名下用朱笔写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十分高兴,更加信用牛僧儒,不久,就任命他为宰相。

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九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 【阅读: 17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候著名的抗金将领,每次立功,他都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发给军吏和士兵。当时,官吏们都争先恐后买地,置办家财,岳飞不但不买地,就连朝廷赐给的土地也坚决不受。岳飞治军非常严明,他告诫士兵不准做一丝一毫侵扰百姓的事情。有一次,高宗皇帝召见岳飞,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就是以这种不爱钱、不惜死的精神,尽忠报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和世世代代的纪念。

义揭贪夫

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处于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据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法不徇私

腹享,战国时墨家人物,不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且严于律己,刚正无私。有一天,腹享的独生子在外面杀了人,秦惠王知道后把腹享召来,当着众臣的面要赦免他的儿子,可是,腹享却出人意料地说:“我平素强调要谨慎守法,如今我的儿子杀了人,当然要依法偿命,我腹享决不能违背秦国的法令,大王的赦令我是断然不能接受的。”秦惠王见腹享态度恳切坚决,只好令刑官依法将腹享的儿子处死。从此,秦惠王和众臣百姓对腹享更加敬重。

四菜一汤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之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是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席就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秉公征税

战国时期,有个叫赵奢的在地方主管征收租税工作。有一次,他的部下到丞相平原君家收田赋,平原君家里人依仗权势,拒交田赋。赵奢知道后亲自登门征收还依法杀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人。平原君大怒,下令逮捕了赵奢,赵奢理直气壮地对平原君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却放纵家人拒交田赋,违背国家法令。法令被破坏,国家就要衰亡。像你这样身份的人,如果能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公平了,上下公平了,国家就会强盛起来。”平原君见赵奢说得在理就下令释放了他,并向赵王推荐他,赵奢被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全国的税收。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对联廉吏

姚步瀛是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慈利的县官,他上任之初挥笔写下一副对联:“举动即愆尤,常恐己过不闻,获戾于朝廷百姓;官民多壅隔,安得下情上达,推恩如父子一家。”意思是说,县官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是否有过失,我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给朝廷给百姓带来罪过。官与民之间隔着障碍,关系很僵,怎么能把民间的情况如实向上反映,让朝廷推行恩德,官民亲如父子一家人呢?

写完后,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大堂两边的柱子上,用来勉励自己为官要清廉,要多为百姓做实事。

姚步瀛说到做到,上任以后,体察民情、减免租税、发展生产、兴办学校。经过两年的治理,慈利老百姓安居乐业,对他十分感激。

有一次,十几个乡民带着土产品来县衙道谢。他们看见客厅挂了一副对联,写的是“百里才疏勤补拙,一官俸薄俭养廉”。众人更加钦佩,非要见上姚步瀛一面不可,师爷推托不过,只好领着他们来到县衙后的菜园里,只见一位身材清瘦、穿着补丁衣服的人正在低头干活,他就是姚步瀛。

乡亲们一定要姚步瀛把土产品收下,他却哈哈大笑说:“我的家乡有句俗话,叫‘人情好,水也甜’。这些东西你们先带回去,待本县下乡时到各家分享,听听大家对治理地方的高见,岂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啊?”

一个乡亲看到姚步瀛衣衫单薄,心疼地说:“大人,现在天气冷了,您得多穿点衣服呀!”姚步瀛指着墙角那凌霜怒放的菊花和梅花,深情而又诙谐地说:“多谢关爱,我这是‘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因为姚步瀛经常用对联告诫自己,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对联廉吏”。

巧治恶少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胡作非为,显然不是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拿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以此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拒贿有术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包拯三谏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了台。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吗?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五胆忠臣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更叫人荡气回肠的是他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志操,苦心读书,对下层百姓的痛苦感受较深。入仕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下诏停止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想不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勾当,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罪行,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极力倡导推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吏治,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任职考核。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很快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更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场风气大变。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为仁宗时期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明,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晚年时,范仲淹不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治第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他64岁去世时,“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历史廉洁故事这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骨鲠有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以明经及第,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章相),以不畏权势著称,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在任职过程中,以体恤民苦,执法严明闻名于世。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47岁时被任命为负责审判事务的大理丞。在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多年积压的案件达17000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一人称冤诉苦的。同年九月,武威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将其处斩。狄仁杰上奏说他不该处死。高宗说:“权善才砍伐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了不孝子孙的罪名,我一定要杀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冒犯龙颜,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那样的时代,当然很难,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那就容易做到了。我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一样因直谏被杀掉。在汉文帝时,有人偷盗了高祖庙里的玉环,文帝欲诛其九族,张释之在朝廷之中诤谏,于是按有关法律只将那一人‘弃市’。魏文帝准备迁徙冀人往河南,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明主要以理夺,忠臣却不可以畏惧。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忠言,我死之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张释之、辛毗呢?陛下制定了法律,挂在了宫门外的阙门之上,犯了什么罪该怎么处罚,都是有不同等级的明文规定的,难道犯的罪不当处死却能将他处死吗?如果法律的执行没有一定的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律,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今天如果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就杀死一位将军,那么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怎样的一个君王呢?所以臣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而让陛下背上无道昏君的骂名。”唐高宗听了,怒气有所缓解,权善才于是幸免一死。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狄仁杰转调为文昌右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很快被镇压下去。被李贞强迫搞叛乱和受到牵连的有数千人,司刑人员敦促狄仁杰赶快行刑,将这些人处死。狄仁杰暂缓行刑,上密奏说:“臣想明着上奏章,又似乎是在替叛逆之人说情,然而若是知而不言,又怕别人说陛下没有体恤之意。所以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并不想叛乱啊!希望陛下能原谅他们。”不久,皇帝下令,原谅这些人,将他们贬到丰州戍边去了。当他们被押解到宁州时,父老乡亲们迎向前安慰他们说:“你们能够活下来,全都是靠了狄使君啊!”他们在碑下聚而哭泣,斋戒三日之后才离开宁州。到了流放之所,又为狄仁杰立了碑。

当初平定越王叛乱的时候,宰相张光辅负责领军作战。叛乱平定之后,将士们依仗平乱有功,多有过分的索取,狄仁杰一律拒绝,张光辅发怒说:“豫州刺史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毫不退让,说:“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又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质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你带领30万大军,平息一场叛乱,之后却不能约束士兵,纵容他们横行霸道,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这不是死了一个越王,又出现了一万个越王又是什么!况且,王师一到,归顺的百姓数以万计,从城墙上缒来的人,把墙外的四面都踏出了小路,你怎么能放纵邀功请赏的将士杀害无辜的归降的百姓呢?假如我能得到尚方斩马剑,我早就将它架到人脖子上了。那么,我即使死了,也如同回到家里一样!”张光辅无话可说,但心里却非常恼恨狄仁杰,回到京城后,便上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让朝廷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剌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任命狄仁杰为宰相。她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时虽很有政绩,但也不少诋毁之人。”而狄仁杰则说:“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公而忘私

守着万贯家财,却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给国家。不但出生入死为国征战,还捐出家财资助军队,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姚启圣便是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人。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清代会稽人,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两名女子,他怒夺佩刀杀了兵卒,救了受害女子。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以后,姚启圣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屡建奇功,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生为平定台湾叛乱,统一祖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完成了统一大业,还提议台湾回归后应“开海禁”,鼓励海峡两岸自由通商,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他聪明过人,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很喜欢练武,武艺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他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两年之后,姚启圣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台湾,偏安一隅,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因条件不成熟,清廷对台湾的郑氏政权及其部属仍采取招抚政策,同时严格实行海禁,切断郑氏和内地的联系。十三年,郑经乘三藩叛乱之机,联合耿精忠出兵福建。十五年,耿精忠兵败降清,清军攻打郑经。十九年,清军占领厦门,郑经率领残部退回台湾。郑经病死后,郑克塽为延平郡王,由此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这时,三藩叛乱已被平定,清政府下令吏、兵二部速拟对台湾进攻方略。闽浙总督姚启圣力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帝接受姚启圣的建议,在施琅离京赴任之前,两次召见,面授机宜,强调剿抚并用。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经过充分准备,统率清军水师2万多人,大小战船300余只,向澎湖进发。郑军守将刘国轩仓促应战,经过激烈战斗,郑军溃败,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得知澎湖失守消息后,极为震恐,施琅派人前来招抚。康熙帝为了消除郑氏集团的顾虑,表示只要归降,从前抗违之罪全部赦免。八月,施琅率领清军抵达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印向清政府投降,台湾至此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国库支出的军饷又不十分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过上安宁日子,姚启圣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大家深为感动,台湾官兵纷纷慕名前来投诚。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当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感谢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天能攻克台湾,大获全胜,都是姚启圣献财助军的功劳。”

晚年,因受他人诽谤诬陷,姚启圣含冤被贬。此时,家中财产捐献已尽,生活非常贫困,加上被贬的打击,引发旧病,当年十一月满含悲愤,溘然长逝,终年仅六十岁。姚启圣死后,家中无钱入葬,儿子们就卖田来安葬他。许多百姓看到此景,惊诧不已,痛苦流涕,慨叹忠良早逝,有的人还不顾个人安危偷偷为他建祠祭奠。

身居陋室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驾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进谏、监察朝政而名垂青史,而且一生崇尚节俭,持身清廉。

魏征前后向太宗进谏200多次,所提意见贯穿了一个主导精神,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中后期,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开创初期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消磨,滋长了奢侈之心。贞观11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在洛阳建飞山宫,魏征即时上了一个奏章,向李世民指出:“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船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劝诫李世民罢建“峻宇”。

李世民巡幸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常为生活供应不满意,发脾气责罚下人。魏征认为这个苗头不好,提醒李世民说:“陛下认为供应不好而发脾气,将来上行下效,开了这个风气,就会弄得民不聊生。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献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责罚,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负担过重,结果灭亡。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今天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就很可以了;如果不知足,即使比今天再奢侈一万倍,也难以满足。”李世民听了很受震动,说道:“非公不闻此言!”

贞观15年,李世民于益州造绫锦金银等物。魏征就进谏说:“金银珠玉,妨农事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一女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希望李世民尽量节省奢靡之费。

魏征不断劝谏皇上节俭省费,爱惜民力,他自己在个人生活中要求更加严格。早在青年时代,就不治家产。官至卿相,仍保持朴素作风。“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几次“欲为营私”,帮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贞观15年,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派名医诊治,见魏征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下令限期为他临时建造了一个客厅。又根据魏征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家中之缺。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1i)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担心国家的兴亡。李世民为之“悲懑,拊之流涕”。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葬礼治丧(按:魏征生前为二品官),魏夫人辞谢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李世民遵从魏征遗志,改用薄葬。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陪葬昭陵。

历史廉洁故事这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5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骨鲠有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以明经及第,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章相),以不畏权势著称,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在任职过程中,以体恤民苦,执法严明闻名于世。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47岁时被任命为负责审判事务的大理丞。在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多年积压的案件达17000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一人称冤诉苦的。同年九月,武威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将其处斩。狄仁杰上奏说他不该处死。高宗说:“权善才砍伐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了不孝子孙的罪名,我一定要杀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冒犯龙颜,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那样的时代,当然很难,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那就容易做到了。我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一样因直谏被杀掉。在汉文帝时,有人偷盗了高祖庙里的玉环,文帝欲诛其九族,张释之在朝廷之中诤谏,于是按有关法律只将那一人‘弃市’。魏文帝准备迁徙冀人往河南,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明主要以理夺,忠臣却不可以畏惧。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忠言,我死之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张释之、辛毗呢?陛下制定了法律,挂在了宫门外的阙门之上,犯了什么罪该怎么处罚,都是有不同等级的明文规定的,难道犯的罪不当处死却能将他处死吗?如果法律的执行没有一定的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律,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今天如果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就杀死一位将军,那么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怎样的一个君王呢?所以臣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而让陛下背上无道昏君的骂名。”唐高宗听了,怒气有所缓解,权善才于是幸免一死。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狄仁杰转调为文昌右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很快被镇压下去。被李贞强迫搞叛乱和受到牵连的有数千人,司刑人员敦促狄仁杰赶快行刑,将这些人处死。狄仁杰暂缓行刑,上密奏说:“臣想明着上奏章,又似乎是在替叛逆之人说情,然而若是知而不言,又怕别人说陛下没有体恤之意。所以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并不想叛乱啊!希望陛下能原谅他们。”不久,皇帝下令,原谅这些人,将他们贬到丰州戍边去了。当他们被押解到宁州时,父老乡亲们迎向前安慰他们说:“你们能够活下来,全都是靠了狄使君啊!”他们在碑下聚而哭泣,斋戒三日之后才离开宁州。到了流放之所,又为狄仁杰立了碑。

当初平定越王叛乱的时候,宰相张光辅负责领军作战。叛乱平定之后,将士们依仗平乱有功,多有过分的索取,狄仁杰一律拒绝,张光辅发怒说:“豫州刺史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毫不退让,说:“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又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质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你带领30万大军,平息一场叛乱,之后却不能约束士兵,纵容他们横行霸道,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这不是死了一个越王,又出现了一万个越王又是什么!况且,王师一到,归顺的百姓数以万计,从城墙上缒来的人,把墙外的四面都踏出了小路,你怎么能放纵邀功请赏的将士杀害无辜的归降的百姓呢?假如我能得到尚方斩马剑,我早就将它架到人脖子上了。那么,我即使死了,也如同回到家里一样!”张光辅无话可说,但心里却非常恼恨狄仁杰,回到京城后,便上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让朝廷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剌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任命狄仁杰为宰相。她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时虽很有政绩,但也不少诋毁之人。”而狄仁杰则说:“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公而忘私

守着万贯家财,却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给国家。不但出生入死为国征战,还捐出家财资助军队,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姚启圣便是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人。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清代会稽人,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两名女子,他怒夺佩刀杀了兵卒,救了受害女子。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以后,姚启圣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屡建奇功,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生为平定台湾叛乱,统一祖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完成了统一大业,还提议台湾回归后应“开海禁”,鼓励海峡两岸自由通商,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他聪明过人,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很喜欢练武,武艺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

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他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两年之后,姚启圣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台湾,偏安一隅,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因条件不成熟,清廷对台湾的郑氏政权及其部属仍采取招抚政策,同时严格实行海禁,切断郑氏和内地的联系。十三年,郑经乘三藩叛乱之机,联合耿精忠出兵福建。十五年,耿精忠兵败降清,清军攻打郑经。十九年,清军占领厦门,郑经率领残部退回台湾。郑经病死后,郑克塽为延平郡王,由此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这时,三藩叛乱已被平定,清政府下令吏、兵二部速拟对台湾进攻方略。闽浙总督姚启圣力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帝接受姚启圣的建议,在施琅离京赴任之前,两次召见,面授机宜,强调剿抚并用。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经过充分准备,统率清军水师2万多人,大小战船300余只,向澎湖进发。郑军守将刘国轩仓促应战,经过激烈战斗,郑军溃败,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得知澎湖失守消息后,极为震恐,施琅派人前来招抚。康熙帝为了消除郑氏集团的顾虑,表示只要归降,从前抗违之罪全部赦免。八月,施琅率领清军抵达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印向清政府投降,台湾至此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国库支出的军饷又不十分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过上安宁日子,姚启圣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大家深为感动,台湾官兵纷纷慕名前来投诚。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当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感谢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天能攻克台湾,大获全胜,都是姚启圣献财助军的功劳。”

晚年,因受他人诽谤诬陷,姚启圣含冤被贬。此时,家中财产捐献已尽,生活非常贫困,加上被贬的打击,引发旧病,当年十一月满含悲愤,溘然长逝,终年仅六十岁。姚启圣死后,家中无钱入葬,儿子们就卖田来安葬他。许多百姓看到此景,惊诧不已,痛苦流涕,慨叹忠良早逝,有的人还不顾个人安危偷偷为他建祠祭奠。

身居陋室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驾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进谏、监察朝政而名垂青史,而且一生崇尚节俭,持身清廉。

魏征前后向太宗进谏200多次,所提意见贯穿了一个主导精神,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中后期,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开创初期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消磨,滋长了奢侈之心。贞观11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在洛阳建飞山宫,魏征即时上了一个奏章,向李世民指出:“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船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劝诫李世民罢建“峻宇”。

李世民巡幸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常为生活供应不满意,发脾气责罚下人。魏征认为这个苗头不好,提醒李世民说:“陛下认为供应不好而发脾气,将来上行下效,开了这个风气,就会弄得民不聊生。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献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责罚,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负担过重,结果灭亡。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今天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就很可以了;如果不知足,即使比今天再奢侈一万倍,也难以满足。”李世民听了很受震动,说道:“非公不闻此言!”

贞观15年,李世民于益州造绫锦金银等物。魏征就进谏说:“金银珠玉,妨农事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一女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希望李世民尽量节省奢靡之费。

魏征不断劝谏皇上节俭省费,爱惜民力,他自己在个人生活中要求更加严格。早在青年时代,就不治家产。官至卿相,仍保持朴素作风。“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几次“欲为营私”,帮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贞观15年,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派名医诊治,见魏征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下令限期为他临时建造了一个客厅。又根据魏征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家中之缺。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1i)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担心国家的兴亡。李世民为之“悲懑,拊之流涕”。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葬礼治丧(按:魏征生前为二品官),魏夫人辞谢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李世民遵从魏征遗志,改用薄葬。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陪葬昭陵。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宣教室】 【阅读: 138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策马三鞭

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府晋江县出了一个宰相,名叫李廷机,号九我,民间称他李相国。

李九我少时家贫,长成后,以教书糊口,生活十分清苦。后来中了高魁,做了宰相,正直不阿,操守廉洁,生活仍如一介寒士。交游或有馈赠,一概谢绝。民间传说,他做宰相后,皇帝钦赐他在家乡建造一座相府。诏书上说让他骑马加鞭3次,以所及之地为相府建造范围。不难想象,这当是一座十分宏大的府第,李相国谢了圣恩,接过圣旨,送走钦差,回到书房。家人见他面容忧戚,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不知何故。原来这位相爷接奉圣旨之后,反复寻思:如果遵旨建造相府,必然要占用大片民田,苦了百姓,必定会招致民怨,他日难免贻累子孙后代。念自己少时家中贫苦,与穷苦乡亲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后来在朝做官,一心想着君国大事,未曾为父老乡亲做过好事,如今怎能为了建造相府,贻害家乡百姓!但是,圣旨已下,不容违忤,如果不遵旨而行,就有欺君之罪!真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他为此日夜焦虑,苦无两全之策。一天,他心绪不宁地踱到村口,双眉紧蹙,低头沉思。忽然,榕树下传来几声马叫,抬头看见那拴在树干上的马儿,好像得到什么启示,不觉微笑点头,然后返回家中,吩咐备马圈地。消息传开以后,乡民们纷纷赶到村口,在各自的田头默默地站着,焦灼不安,惟恐自家的田地被相府圈去。一会儿,只见相府家丁牵来一匹白马,把马拴在树干上。不一会儿,李相国手执一根细长的鞭子,跨上马背。一个家丁赶忙趋前,正要解开拴马的绳子,老相爷却挥手阻止。乡民面面相觑,心下迟疑,只见李九我轻轻地扬起鞭子,往马背上抽了3鞭,那拴着的白马叫了几声,原地腾跃几下,然后慢慢地平静下来。人们正在惊疑不解的时候,只见老相爷从容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走向乡民,郑重地宣布:遵照皇上旨意,已经策马3鞭,所及之地,就是相府建造的范围了。乡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压在心头上的大石顿时落了下来,众口交赞李相国爱民的深情。

相府落成后,朝廷派了专使前来宣慰。使臣一到李九我家乡,看到新建的相府竟是一座上下二层二进、一厅两房的普通房宅,不胜惊异,后来问知底细,深为感动,回朝如实奏闻。皇帝素知李九我的为人,闻奏不觉动容,感其用心良苦,嘉其操守清廉。此事在朝野上下传为佳话,泉州民间更是世代相传不替,相府的所在地也被乡亲称为“贤相里”,一直沿用至今。

芬芳曹郞

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河北涿州人赵有根从京城做生意回家,刚进家门,大门旁即闪出两个持刀府衙,一左一右将他凌空架起。赵有根慌问:“要干什么?”一府衙说:“见官去。”到了县府,赵有根被强摁着跪在地上。府尹(官名)说:“赵有根,你欠交的护堤银呢?” 赵有根说:“大人,小民做生意亏了,实在交不起啊!再说„„”“大胆!”只听府尹猛喝一声,师爷马上凑上来在他的耳旁嘀咕了一通,府尹点了点头,大声喝道:“来呀,把他投入大牢。” 赵有根于是很快被投入了大牢。

涿州府大牢内已关押着数以千计的“犯人”,据说他们的罪状都是拖欠护堤银或逃避归还。牢狱里每日哭声震耳,怨声冲天。大司寇(官名)觉得此事有蹊跷,便找来刑曹郎李陈常,(李陈常,字时夏,号峄山,清代梅里,今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人)命他承办此案。李陈常接受任命,回家收捡了几件换洗衣服,带着两个随从急速赶往涿州。

李陈常一行三人到了涿州,涿州府尹得知此事,早已叫人备好丰厚酒食,准备为李陈常接风,等了半天,却不见人来。到了黄昏时分,仆人飞报:李陈常在大牢里出现。府尹大吃一惊,喊道:“去大牢。”正要动身,李陈常已步入正厅。府尹吃了一惊,忙作揖打拱,说:“李大人,什么事那么要紧,劳您去大牢受罪?” 李陈常说:“大人客气,下官奉大司寇之命调查此事,不敢怠慢。只是吩咐属下提审了数十个犯人,这些犯人着实寒酸。” 府尹一时未能听明白什么,强笑着说:“是,是。”便打发人照顾李陈常等休息。

第二天早晨,几个府衙抬着两个箱子来到李陈常的住处,被李的随从挡在门外。李陈常走出来,这时府尹已迎上来,他说:“李大人,不愿下官入房内坐坐?”,李陈常没有阻止。两人入室,坐定后府尹说:“一点小意思,请大人笑纳。” 李陈常说:“打开看看。”房间里顿时亮了起来,一箱白花银,一箱珠宝,满眼生辉。李陈常于是客气地说:“这可就不是小意思了,即是大人美意,那就收下,收下。” 府尹谦恭地说:“那是,那是。”走出去时,他的脸上堆满了怪怪的笑。

其实,李陈常已经查实,涿州大牢里关押的“犯人”,几乎全是无辜的平民。他们被抓的原因,说来简单:府尹的大舅子领头修建永定河河堤,这位舅爷可是位花花太岁,不出一个月的工夫,朝廷拨出的修堤银即被他挥霍一空。没有办法,要设法应付州府检查,他便和他当府尹的姐夫合计:向涿州住户按人头平摊收取银两。起初,住户们都交纳了。后来,索要的数目越来越大,涿州人交不出,便四处出走,名为外出做生意,实际是为躲逃这笔赋银。赵有根就是因此才出奔外出做生意的,结果还是被抓进了大牢。如何处置大牢里的“犯人”?如何处置这件事?思虑再三,李陈常的心中已有了谱儿。

升堂,堂下跪满了“犯人”,李陈常坐在偏席,静观府尹审判。只听府尹高叫:“尔等刁顽之徒可知罪?拖欠公款,逃避归还,知罪吗?”堂下齐唤:“冤枉。” 赵有根说:“大人,不知草民欠银多少?”师爷佯翻账本,说:“白银一锭。”赵有根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说:“草民现在交了。”府尹等人面面相觑,一时没了主张。不多时,堂下“犯人”也如赵有根一样掏出银子,府尹等人真没了主张。李陈常静静地说:“大人,既然他们能付清欠银,可否考虑放人?”师爷即刻附在府尹的耳旁嘀咕了一通,府尹结结巴巴喊:“放„„放人。”没几天工夫,大牢里的“犯人”全以同样的方式释放了。府尹等人正纳闷,他的舅子突然喊:“收来的银锭上有我们家的刻印。”他们顿时醒悟,原来这些银子是他们送给李陈常的。没几天,官文催促府尹修补永定河河堤,府尹哑巴吃了黄连,只好乖乖地拿出银两请民工出工。河堤修好了,那些银子也尽数耗尽,还倒贴了自家几千两。府尹没地方出气,扇了舅子几个耳光。涿州百姓心里痛快,谁也不肯说破。后来,李陈常奉调往凤阳任职,临行那天,百姓持香花沿途相送,长达百里,赵有根特地请人拉了个条幅,上写:百年清官有时厦,万古芬芳数曹郎。

历史廉洁故事之二十四

【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宣教室】 【阅读: 16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

印】 【关闭】

当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掌,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卒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她即回应:“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严惩行贿

清高宗乾隆宰相刘统勋,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不但不受贿,不行贿,而且对贿赂者深恶痛绝,严厉惩罚。

有一天夜间,一位官员偷偷到他家送礼,刘统勋当即令家人将送礼者赶出门外。第二天,刘统勋把送礼的官员叫到议政室,当众呵斥他:“昏夜叩门,贤者不来。你有什么话说,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个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过失也可以当众指出。”结果,送礼的官员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拒收贡礼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一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我心有主

许衡是元代著名学者,一位颇有修养、做事讲究原则的人。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铁骑兵临新郑县,许衡和一些人从洛阳渡河往河阳(今孟县)返乡,当时正是夏天,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行人纷纷摘梨解渴,惟有许衡不动。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许衡说:“梨树不是自己的,岂能乱摘!”行人笑道:“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言,我心有主。”

痛斥贿赂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第二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白居易审案的时候,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各打四十大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白居易为何发怒?原因是白居易有自己的“官念”,即“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和“亲民爱民”。

铁腕惩贪

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雷厉风行,从不手软。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结果被处以死刑。户部侍郎郭桓在任期间,勾结地方官吏,大肆贪污钱粮,其数额累计高达2400万石精粮,相当于当时全国秋粮征收的实数,并涉及到12名朝廷大臣及数以万计的地方官吏和地主,实属震惊全国的头号大案。朱元璋闻知后极为愤怒,他下令一查到底,最后将郭桓及数万名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不仅严惩不贷,而且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安庆公主的丈夫欧阳伦是他的三女婿。此人无视朝廷禁令,私自贩卖茶叶,并贪污受贿,其家奴周保还指使地方官吏在民间征调几十辆车子,替其主子私运茶叶。经一小吏告发,朱元璋坚持按国法办事,下令赐死欧阳伦,并杀了周保,表彰了不畏权贵的那位小吏。

在严惩贪官污吏的过程中,朱元璋还注重表彰廉吏。有一年正遇干旱,百姓正忙着抗旱抢种,各地县令却下令征集民工修城。知府方克勤连忙请求中书省取消了这项徭役。在他进京朝见时,朱元璋特地为他赐宴,对其进行表彰奖励。

弘文馆学士罗复仁是当朝有名的大秀才,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时,看到罗复仁的居室破烂不堪,就感叹地说:“好秀才怎么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于是,随即下令赏给他一幢新房。

下载短篇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篇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复习题 1、(大禹)治水,采取了(疏通)的方法。 2、(武王)伐纣。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4、(勾践)卧薪尝胆。 5、《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其中有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

    大好河山历史故事

    大境门不仅有宏伟的建筑和秀丽景致,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

    历史小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

    四大名著、历史故事

    四大名著练习1.《西游记》的作者是( ),这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有 ;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 ;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有:( )( )( )。 2.《水浒传》的作者是( ),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

    历史小故事

    鸦片战争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收缴鸦片时要求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当时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商......

    廉洁历史故事

    二、历史典故 廉洁修身 1、东汉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

    外国历史故事

    外国历史故事 1、古城庞贝在公元前6世纪,它在罗马的东南,西邻那不勒斯湾,北靠维苏威火山,住着20000多居民。18世纪初,人们挖出了一些罗马钱币、石块,1748年才揭开了庞贝之谜,自1860......

    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