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21:5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第一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一、书的简介 书名:乌合之众 出版社:中央编译局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一版第7次印刷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翻译:冯克利

写作背景:写作于90年代,但是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19 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民主制度和国际强权的崛起,使得传统进一步衰弱,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在经济的层面,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在维多利亚时代,国力达到鼎盛。与此同时,19 世纪 40年代,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负面后果开始显现,导致了整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连串的革命事件。这些事件所导致的群体性**使勒庞看到了现代社会政治正在发生一些重要改变。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二、学术生平:

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19 世纪 80 年代,勒庞随法国的一个人类学探险队到印度考察。他被赋予研究印度佛教纪念物的任务。根据在此期间的经历,他出版了两本书:《伊斯兰文明的世界》和《印度文明的世界》。其后,《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和《乌合之众》令他声名日盛,并带来了丰厚的报酬。1896 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相关著作,即《社会主义心理学》。勒庞一生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著作都围绕着类似的主题,探讨与群聚有关的心理学动因,例如《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起源》《**中的世界:我们时代的心理学研究》《不平衡的世界》,等等。

三、学科建制:

勒庞的思想对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理论贡献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则是釜底抽薪地探讨人类的下意识层面,洞察了人类的一些最为原始的本能或本质。因此,人们在讨论群体性事件时,往往首先想到勒庞的著作。在他的揭示之下,我们看到,现代人类在群聚状态下几乎就像是一群披着文明外衣、因受各种规范制约而难以恣意妄为的野兽,一旦条件允许,野蛮的本能便暴露无遗。

勒庞在《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中写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其民族禀赋或者民族特质(national character),而后者又更多地取决于情感而非知性(intellect)。对勒庞而言,历史是种族禀性的后果,为了理解一个群体的历史,必须寻找其“群体灵魂”(collective soul)。

五、评价

他的《乌合之众》的确脱离了“历史语境”的窠臼,从一种探究人类自然本性的度揭示了社会运动产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勒庞的无意识理论在社会行动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产生,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社会行动理论的蓬勃发展也使勒庞的理论更广泛地为人所知。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影响了不少学人。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是在批评勒庞群体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勒庞最具争议之处在于他与法西斯理论的关系。事实上,勒庞对群聚现象的剖析引起了法西斯主义者的关注。法西斯主义强调集体至高无上,深谙集体的凝聚力取决于社会动员能力,而勒庞对于乌合之众形成的解释恰恰为法西斯主义者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的宣传技巧,在《乌合之众》中就有所揭示。但这并不是勒庞的过错,它反倒是一个证明勒庞所言非虚的例子。

六、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人勒庞于1894年写的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名著,全书围绕群体是低智商、残暴和多变的,论述了群体的特征的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一章讲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群体的一般特点是智商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的更好或者更差。群体是冲动、易变、急躁的,并且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是夸张和单纯的。群体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对待各种建议不是全盘否定就是全盘肯定。并且群体的观念只有是在绝对的、简单的、毫不妥协的形式时更容易接受。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并且群体的想象力是强大、活跃和敏感的。群体易受自身幻觉的暗示来采取行动,所以群体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

第二章讲的是影响群体的意见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直接因素包括象征性词语、幻觉、经验、理性。而领袖的意见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领袖能够在群体中建立信仰,群体领袖拥有专制的权威而群体拥有当奴才的愿望。领袖拥有名望、领袖动员的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成功是通向名望的阶梯,而名望越高、影响也会越强烈。

第三章讲的是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群体分为异质群体和同质群体,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勒庞对群体的评价不高,而且对群体的民主持悲观的态度。刚读此书时,只是感受到了勒庞对群体行为的观点过于偏激。按照中国的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早已告诉我们群体的意义是大于个人的。在传播学当中也讲到群体,说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个人信息和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大都也是些积极的影响。所以,群体的观念在我的理解中是积极的,正面的。但是《乌合之众》的群体则更像是一群暴民,但是细细想来,也着实有其合理之处。

书中说群体是低智商的,并且易受幻觉的暗示而采取行动。回想曾经的钓鱼岛事件之后,群情激奋,部分市区的民众以爱国之名烧毁日系车辆,盲目打家劫舍,毁坏自己同胞的财产,引发窝里斗的闹剧。在面对国内外矛盾的冲突,群体没有发挥群策群力的效应而是在强烈的爱国情绪的指引下,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同胞。便是群体低智商、专横、冲动等的具体表现。并且勒庞在书中写到不同的国家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因为受到种族的影响。细究中国人民此举背后的原因,我想就像柏杨所提出的酱缸文化那样,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因受到酱缸的污染,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不再思考。“并且中国人口太多、贫穷太深、官场太厚,这些原因使我们中国人呈现一种现象,就是脏乱吵,和永不止息的内斗。”所以中国人民在钓鱼岛事件后的无意识行为也是受到种族的秉性影响下产生的。体现中国人民窝里斗的事实更是不胜枚举,所以对此次群体性暴力事件的起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乌合之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群体会降低个人智商,会让人行为不受控制并且迷失自我,所以我们应该在不脱离群体的基础上和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群体虽有有着种种缺点,但是毕竟群体有时候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不能忽视的。读书笔记

P13“群体是冲动、多变和急躁的。所有的刺激因素都会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他的反应会不断的变化„„种族的基本特点是产生一切情感的不便来源。”这句话是说在群体是低智商、情绪化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是极端化的,可能产生极端的暴民,也可能会产生伟大的英雄主义。而在中国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群体的暴行给众多的知识分子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伤害。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些为了实现救国理想而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则是体现了伟大的英雄主义。

P33:“如今,被我们的父辈视为人生支柱的那些伟大的基本观念。正在摇摇欲坠„„但是看来他们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发挥持久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原先的价值观,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的革命信仰在90后眼中已然成为墨守成规的“封建主义”和大而空的官话套话。而利己主义、唯利是图、阶级固化的社会现状像极了明代晚期。社会学上讲物质的发展总是先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中国生产力极具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暂时的,习近平主席领导的中国领导人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强调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改革都是一场攻坚战,现在政府的改革也不例外,我曾看到过很多批评中国政府的声音,也听到很多“崇洋媚外”的语言说中国处处不如人,可是要明白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他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如外国,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的进步和努力,一味的为了批评而批评。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华为”在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苹果公司,而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也是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我们对政府的批评我觉得就像倪萍所说的,就像母亲教育孩子一样是为了让他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贬低而批评。

P34“观念只有采用了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不过其一般趋势都是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勒庞认为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是为了适应群众的低智商,但是一项创新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而中国的文学史上一旦一种文学形式被“高雅”化,就意味着它的消亡。所以,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并不一定会被带来不好的影响。

P40“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让我想到了在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就是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就是在探究以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公众的注意比单纯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公众更具有吸引力。P64“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今天,能找到社会主义者的地方,正是教室,为拉丁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也是教室。”勒庞谈到教育的问题,认为实物教学比在教室中啃书本中的教学更加有用,主张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放眼望向中国的教育,全部都是啃书本式的教育,生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如何应对生活。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每次都会在中考高考前夕被各大新闻媒体大肆报道一番,中国政府也在努力改革教育制度,但是如何改却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棘手的问题。并且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高考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却丧失了活力,寒门难出贵子的呼喊一直存在。在一些一线城市,实物教学已经较为普及,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来讲,一线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面和动手实践能力,我觉得暂时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黑暗的背后还是黑暗。而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让贫苦人家的孩子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因为不仅没有得到先天的优势,并且剥夺了后天努力的希望。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如何改,借用勒庞在介绍间接因素“制度”时的看法,任何制度都是观念、情感和习俗的产物,用暴力的方式完全去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可能,因为制度可以改变,而建立制度背后的观念、情感和习俗却无法撼动,所有完全建立的新制度和旧制度比较而言或许只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应该一点一点去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把他交给“必要性”和“时间”。如果新制度较旧制度而言是换汤不换药,那就证明旧制度的存在是具有必要性的。那就把他交给时间,观念如果随着时间而改变,等到新观念建立的时候,那么新制度会自然而然的建立。就像“国学热”的发展使语文学科地位明显上升,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在不断的推进教育方式的改变,开始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P69—70“词语的威力与他们所唤起的形象有关,同时又独立于他们的含义„„这些形象因时代而异,也因民族而异。”and p80页“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情感,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名誉的热爱。”这和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李普曼在讲到如何既然存在拟态环境,那么公意如何形成时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象征性符号的使用,利用象征性符号来唤起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共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共同性来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也谈到群体并不受理性的影响,象征符号的具体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象征符号所引发的情感,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很好的影响公众。我觉得这其实也是艺术无国界的原因,尽管象征符号的含义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情感的力量却在人类的社会中是共通的。所以,一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也都是一些对人性探索的电影。

P83“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是社会的„„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这段话讲到成为领袖的前提是在人群中建立具有影响力的信仰。谈到信仰的建立,最伟大的莫过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他们所创立的信仰为人类生存的现世问题找到了答案,其信仰的影响超越了地域和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P84“群体领袖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这种专制性当然是他们得到服从的条件„„他们都会本能的谈到屈服。”这让我想到了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当中有一句话“”积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只要你给我官做,我干啥都成。首先我并不认同奴性并不只是中国人才有,只要是人,就会具有奴性,就会有本能的屈服,可以从勒庞的叙述中看出,人是都惧怕权威并且人群是需要领袖的带领的,群龙无首会使群体陷入混乱的状态。并且明确指出“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渴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其次是奴性在中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因为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当权者更是推崇老子的“愚民政策”。喜欢没有思想的奴仆而厌恶有思想的两条腿的动物,权威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中国人民具有神经质的恐惧症,于是能忍则忍,能不计较就不计较。不懂得真正的民主,而奉行奴性民主,所以中国的民主历程是艰难而漫长的。柏杨在书中经常拿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相提并论,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封建专制体制的国家,他们的民主自然比中国的民主更加有效。p120“我们服从别人的怂恿„„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把良好或者恶劣的情感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等等。”结合最近意大利总理伦齐因为改革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而被公投逼下台。可是在细究公众投反对票的民调当中46%的反对者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并不是对修宪有什么想法,只是想通过把伦齐赶下台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民众并没有去了解修宪的具体内容,而只是受到了反对派“修宪是意大利民主空前威胁”煽动性口号的暗示,便做出投反对票的暗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举动是正确的,是在维护民主,但是他们这一举动却把真正的民主打到了。因为伦齐的修宪方案只是想提高议会的立法效率。所以说,群体是低智商、情绪化、易受到怂恿和轻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却还在认为自己是在维护民主。不得不赞同李普曼对民主的悲观态度。因为,群体的智商的底下的,但是公投做出的决定却涉及了复杂的专业话题,早就已经超出了民众的认知能力范围,所以,有时候民主是并不理智的。再比如说英国公投退出欧盟却又反悔的事件也是同样的道理。

P130“我们应当大力维护陪审团„„群体的权利让人生畏,然而有些身份团体的权利更让人害怕。”这应该是对“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最好的理论解释吧。让陪审团做出决定的并不是智力的原因,专家学者组成的陪审团和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并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所以,在法庭这样一个公正无私的地方,陪审团的存在就像是一股暖流,让人感受到法律铁面无私的面具下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P139“我们经常遇到它,由此会产生另一种认识„„种族和我们日常所需的枷锁,是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勒庞说无论何种政治制度下,当选者的一般意见都是反映着种族的秉性,是选民种族秉性的无意识表达。那就是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中华民族秉性的体现。好像也是这个道理,被农耕文明孕育长大的中国人骨子里是求稳定,求和平,所以中国人常说“吃亏是福”。所以在这样的民族秉性建立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稳定的,有秩序的。“游行”在中国看来像是一个极不稳定的行为,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游行是习以为常的,只是用来表达合理诉求的一种手段。而中国领导人政权的更迭更是稳定的,如此看来,这样求安稳的中国人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中国人民族秉性的体现。

P157“在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源不同的人,因为移民、入侵或占领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勒庞在这段文字当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循环周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再加上通婚等方式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有着共同特征和情感的种族,种族拥有了理想,形成一个民族。民族的基础之上发明了一系列文化,文化完善之后,民族理想的凝聚力消失,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集体转化成缺乏凝聚力的个人,回到乌合之众的状态。在勒庞这样的叙述中将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割裂了,但是我认为一个民族,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是可以并存的。他既可以追求自我的成就,但是涉及到民族大义的时候又会义无反顾的为集团做出牺牲。不过,勒庞确实谈出了过度民主的隐患,就是在人人追求民主,追求权利的时候,提倡自我的现世享受的时候,必然会造成权威机构公信力和组织力的消失,一个群体没有了统一的领袖就如一盘散沙,这个民族必然会走向灭亡。

第二篇:乌合之众 读书笔记

不一样的勒庞,不一样的《乌合之众》

——读《乌合之众》有感

第一次拿到《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很薄,而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然而,对社会学涉猎不多的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是很吃力的,而且对他所讲述的内容是似懂非懂的。因为好书是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又读了一遍,似乎读懂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既是对作者本人,也是对这本书。

——题记

美国社会学大师墨顿曾对《乌合之众》这本书有过这样的评价:“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乌合之众》的作者便是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他曾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而在这些著作中,以他写于两个世纪之交的《乌合之众》最著名,曾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而且至今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作者的前言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些我们能够明确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另有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到的现象,而在它背后,还有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也许就是对于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的好奇,或者说迫切的想知道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勒庞才会致力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才会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现象,于是,这本现在已闻名于世的《乌合之众》便问世了,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伯特·墨顿在为此书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指出这本书的主要功绩在于:“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事实证明,无论是对勒庞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它都一再表现出实际意义。当然,此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此书还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勒庞强调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不断壮大的群体力量。“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当然,生活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勒庞已经意识到并且承认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无限的力量,并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是,他对群体却没什么好感,他认为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而这种对群体的内在矛盾恰恰也是这本书的局限性,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但是他却无法忽视群体的力量。于是,他又指出了立法者和政治家研究群体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只从实践的角度看,群体心理学就很值得研究。这也许是他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看的这本书是冯克利的译本,内容可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仰,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书中,勒庞的主要观点为,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体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无法理解,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这个要求个性张扬,实现自我的新时代,怎么会允许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无我无个性的群体洪流中呢?是不是勒庞的观点过时了呢?当读完这本书后,你就会发现,不是勒庞过时了,而是我们对群体心理不了解。

从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谚语或成语中,或许我们可以感觉到些什么,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志成城”等等,都可以说明群众的力量,却从未解释过这种力量是怎么样的力量,又是如何形成的及个体进入群体的心理变化。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却让我们明晰了很多。我们或许可以先了解一下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勒庞生于1841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法国政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了法国民众的狂热和非理性,他们“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他们昨天还在狂热支持这个人,明天就要把他送上断头台。勒庞和他同时代的人都看到了这些,而不同的是,勒庞对这些现象作了深入的思考。当然,这也正是大众心理的体现。

那么,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所淹没的呢?“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勒庞把这种群体成为“心理群体”,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受集体精神同一律的支配。我一直都不明白勒庞的观点,不明白为什么个人一定会被群体所淹没。现在,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首先,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其次是传染的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为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不同,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已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看到陪审团做出了陪审员作为个体不会赞成的判决,议会实施着每个议员个人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可以说是一本讲述群体行为的小说,也可以说明勒庞的观点。

勒庞在书中这样阐述过,“个体在群众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的突然爆发”,重点指出了聚集成群的个人会表现的与他们独处时会有明显的差别。当个人进入群体,群体中的个人利益的暂且消失,以及犯罪意识的泯灭,是因为个人的目标被集体目标所取代,要为更高的集体目标而自我渺小化,使得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目标成为毁灭民主的有力武器,个人成为社会或者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地服务的工作。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便是如此。“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这让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的无意识的牺牲品。

从该书我联想到的是,我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抱有和勒庞一样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时代。相对于勒庞那个时代的群体特点,现在的环境也有了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的盛行,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网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当然,也使得群体聚集的地方从原来的实体的空间扩展到了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例如,现在很盛行的微博,可以说使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而这种发言权已不再是虚设的了,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言论自由”及言论的力量。这些类似微博的新媒介,使得群体有了新的特点,而群体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真的令我受益匪浅,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三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 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名著,尤其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广泛影响。

在“中译者序”中,我看到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米德对勒庞的阐述,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大胆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从前两章的“中译者序”和“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我想我已经稍稍了解了勒庞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大概。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它谈到了许多人们通常并不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这本书中,以十分简单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现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和观念。例如:群众的反叛,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体领袖等等。

这本书看似枯燥,但也举了许多片段的事例。不过,我依旧是似懂非懂的状态。自我了解,我只能看懂这些例子,而不能读懂这些理论,不能将例子和理论结合起来。书中提到了衰老的的文明的解体是群体作用的结果。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惟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详细的讲述了群体的力量,分析了群体的时代。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这本书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让我大概的了解了关于群体的种种,我们要建立起多元的价值观,拥有一套自我的评判标准,掌握好自己,千万不能随波逐流。

第四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样本)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毕珍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他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其中尤以《乌合之众》最著名。这学期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经老师的推荐有幸仔细阅读了这本《乌合之众》,确实是收益很多,尤其对社会群体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记之。

一 对群体心理的理解 群体的概念

对于群体,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我们更偏重于形式上的聚集,比如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人,或者因为某件视情或在某种情况下聚在一起的人。

但勒庞在书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给群体下了一个定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他强调的是组成群体的个人其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这是最主要的特征,而不一定总是要一些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

2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在指出了群体的概念之后,勒庞又进一步说,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染作用而转向同一共同的方向,有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有些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有意识人格消失”“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在想,或许是我对社会心理学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许是作者有些偏激了吧。3群体的感情

书中勒庞讨论了群体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所有的刺激因素对群体有控制作用。②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通常处于一种期望注意状态之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暗示的起点一般是某个人多少有些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引起相互传染。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实英雄。③群体情绪的夸张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性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特点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的。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④群体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

依照作者所说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有点像我们学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盐。生成的新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十分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物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并不存在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它们的平均值,在组成这一群体之后,使得群体有了新的特点。这可能就是哲学上所说的1+1不等于2吧。群体的道德

作者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但有时也会表现出道德水平的低劣。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当他加入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对此,我十分赞成作者的观点。记得以前看到过很多关于球迷在球场上闹事的报道。球迷多以“情’看球,心理倾向性极强,常以寻求刺激为目的,球场上极度放松,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他们以支持的主队胜负而大喜大悲,甚至四大皆空,完全不顾周围的一切,常产生不易控制的群集行为,造成对社会、财产的破坏和损失,甚至出现暴力伤人事件。那是的他们完全失去的平时道德的约束,表现出极度的不理智。

当然,群体也能表现出极度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些是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比如我们的爱国主义行动——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今年的“5·12”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异常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5 群体的理性

勒庞在书中写到,群体推理的特点:把彼此不同的,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群体完全缺乏批判精神,没有推理能力。它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他举了演说家的例子,同群体有密切交往的演说家是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他们能够在群体中激发出他们有诱惑力的形象,他们并不推理或只会错误的推理,但对听众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并不是将给哲学家,而是用来说服群体。

这一点让我很受启发。既然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像优秀的演说家一样,掌握群体心理,以达到说服他们的目的。比如我们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恐怕遇到的最头疼的难题就是说服群众接受新的先进的思想观念。那么在做工作之前,是不是学一点群体心理这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工作!

6群体的想象力

《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提到,在一定意义上说,群体就像个睡眠中的人,他的理性已被暂时悬置,因此他的头脑中能产生出极为鲜明的形象,但只要他能够开始思考,这种形象就会很快消失。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敏感。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他们行为的动机。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影视作品。一部经典的电影总是会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宏大壮观的场面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常会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潸然泪下,会因为滑稽搞笑的表演而捧腹大笑,这些都因形象的暗示而产生的感情确十分强烈。

7群体信仰采取宗教形式

第一次看到了“宗教感情”这个名词,书中的解释是:对想象中某个高高在上者的崇拜;对生命中赖以存在的某种力量的畏惧,盲目服从它的命令,没有能力对其信条展开讨论,有传播这种信条的愿望,倾向于把不接受他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一个人若只崇拜某个神,他还算不上有虔诚的信仰,只有当他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资源、一切自愿的服从行为、发自肺腑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个人或一项事业,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和准绳时,才能够说他是一个虔诚的人。

我是一名党员,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没有对哪一个宗教信的如此真切,所以也根本没有什么“宗教感情”的体会而言。但我见到过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以前总以为那些人是疯子,他们的行为很让我不可思议。但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宗教感情吧。总觉得自己离勒庞的“做一个虔诚的人的标准”距离甚远。

勒庞还分析了: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

读到这里,我现在才理解了西方社会中为什么教皇的权利很大,而很多国家曾经都采取的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二 对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认识

1群体意见的间接因素

作者指出,群体意见的间接因素:它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难以接受其他信念(即有排他性);某些观念的爆发并被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显得十分突然,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结果,在它的背后肯定能找到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量。间接因素包括①种族——最重要的因素,影响最大。种族的力量的特点:没有任何要素在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个民族时,不会经历深刻的变化。②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它们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并且对我们发挥着巨大的影响。③时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装备起来的,或者它至少为它们准备了生长的土壤。是时间把各种信仰和思想的碎屑堆积成山,从而使某个时代能够产生出它的观念。④政治和社会制度——各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由这个时代所创造。各种制度并没有固有的优点,就它们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在特定的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各民族是受他们自己的性格支配的,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⑤教育。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

勒庞的陈述,使我头脑里产生了很清晰的民族演化的脉络。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我们有着五千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把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种思想和信仰糅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演进,从而形成的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形成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精神),并组织形成了相应各个时期特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2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作者指出,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随着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他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但若没有那种准备性工作,它们也不会发生作用。即它们是使观念采取一定形式并且使它能够产生一定结果的因素。集体突然开始加以贯彻的方案就是由这种直接因素引起的。直接因素包括①形象、词语和套话。语言只有变动不定的暂时含义,它随着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若想以他们为手段去影响群体,我们必须搞清楚某个时候群体赋予它们的含义,或精神状态不同的人赋予它们的含义。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流行用语,或至少对再没有人感兴趣、民众已经不能再容忍其旧名称的事物保持警觉。用新名词把大多散过去的制度重新包装一遍,即用新名称代替那些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②幻觉。群众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③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④理性。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概念。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他们的看法。

读到这里,以前我对政治家那种神秘、高深莫测的感觉没有了。想想看过的许多政治家的传记,对于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作者勒庞给予了精辟的概括。群体的领袖

勒庞在书中提到,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就人类群体而言,头领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他还说了,领袖的动员手段有三个:断言、重复和传染。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但是若没有重复的断言,它仍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那么它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了。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

怎样动员群众,在这里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怎样做好一个“领头羊”,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示。这又一次让我感受到社会心理学是很有用的一门学科。或者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领导者们的一门必修课。名望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名望”的概念: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的名望。在现实生活中,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这种支配完全麻痹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名望是一切权力的主因。

名望总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先天的名望和个人名望。先天的名望来自称号、财富和名誉,它可以独立于个人的名望。相反,个人名望基本为一个人所有,它可以和名誉、荣耀、财富共存,或由此得到加强,不过没有这些东西它也完全可以独立存在。

名望的特点: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名望是说服群众的一个基本因素。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会受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达思想的模式。

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台阶,其证据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也几乎总是随之消失。缺少成功的名望会在很短时间内消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中有较高的名望。勒庞在书中告诉我们名望的本质,让我们对名望有了更深的理解。群体意见

勒庞告诉我们,群体意见是多变的。意见的变化有时不过是些表面现象,它们总是受到某些种族意识的影响。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古代的信念在其表面变化背后有什么东西支撑着它们,在不断变化的意见中找出受普遍信念和种族特行决定的成分。

作者还指出,目前群体中易变的意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三个主要原因:⑴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的失去影响力,因此他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形成当时的短暂意见。普通信仰的衰落为一大堆既无历史又无未来的偶然意见提供了场所。⑵群体的势力在不断的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的力量。群体观念及其多变这一特征也得以无拘无束的表现出来。⑶报业最近的发展,它们不断的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的面前。每一种个别意见所产生的暗示作用,很快就会受到对立意见暗示作用的破坏,结果是任何意见都难以普及。今天一种意见还来不及被足够多的人接受从而成为普遍意见,便已经寿终正寝了。

我们知道勒庞著写《乌合之众》这本书是在20世纪初,而在那之后的约一百年的今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群体的时代,作者分析的报业发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契合!(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前瞻性!)我们现在的报纸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他们绝大多数仅仅成为了提供信息的部门,放弃了让人接受某种观念或学说的努力。它在公众思想的变化中随波逐流,出于竞争的必要,它也只能这样做,因为它害怕失去自己的读者。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就看到“现代人日益变得麻木不仁”的观点。当时很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看了《乌合之众》关于群体意见这部分内容之后似乎对此懂了一点。处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中的群体,不存在引导意见的力量,或者很少存在,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其结果导致群众对于一切不明确触及他们直接利益的事情越来越不关心。目前,由于讨论和分析的缘故,一切意见都失去了名望;它们的特征很快退化,持续时间之短很难引起我们的热情,因此,现代人变得越来越麻木了。群体的分类

最后作者对本书一直围绕的中心“群体”进行了分类。勒庞将其分为两类:①异质性群体。它们是由有着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人组成的。种族的气质对群体性格有着重大影响。它是一种决定性力量,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由于种族精神的强大,群体的次要性格相比之下并不十分重要。②同质性群体。派别是同质性群体组成过程中的第一步。一个派别包括在教育、职业和社会阶级的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

很显然,作者在书中的研究对象是异质性群体。

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群体的时代,在对群体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一些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解释,才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理解,从而使自己的心态更平和,变得更加包容。

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起点是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他思想的来源除了种族主义和英国保守主义传统,还有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愈演愈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他的论断基本是站在传统主义的立场上的。所以,在读过他写的这本书之后,会觉得他过多的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但是,群体心理给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要复杂的多。

我坚信,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强大的力量!

第五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群体,心理学角度的群体是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处于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明确特点。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得人,没有任何明确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即便构成一个群体的人生活方式、职业、性格各异,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时,即使他们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倾向。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群体所激起的行为好坏,取决于群体所接受暗示的性质。群体固然常常因过激的情绪和盲从的心理而成为犯罪群体,然而他们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因为个人在形成群体后会因为聚集而成的力量而变得勇敢且无畏。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表示,群体的感情冲动、易变且急躁,他们的行为不受大脑而主要受脊椎神经的影响。群体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而单纯,偏执而保守,极端而专横,对于提供的各种意见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也无法表现出任何的批判精神。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非经过讨论而得到采纳的判断。

群体信念的准备性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教育以及政治和社会制度,其中种族的影响最为强大,它决定着群体气质的特征。

针对群体意见的变化,勒庞阐述了四个直接影响因素。首先是形象、词语和套话。群体的想象力很容易被经过艺术化的某些词语或套话所影响,这些套话可以在群体心中掀起风暴,同时也可平息风暴。正如革命时期“民主、自由、平等”这些口号在群体心中产生的神奇力量一样,这是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希望和信仰。其次是幻觉,自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下。然后是经验,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最后是理性,正如前面所阐述的,理性对群体的影响是很小的,能够打动他们的往往是情感因素。

群体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充当着对事物没有清楚而合理想法的群体的引路人,握有专制的权威,这种专制性是他们得到服从的条件。若因某种变故,领袖从舞台上消失,群体就会回到当初群龙无首不堪一击的状态。

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影响群体时,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得到断言的事,再通过不断重复在群众脑中生根。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形成的。如果一个断言得到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各种观念、感情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样强大的传染力。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这时它们就会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的名望。名望又分为先天名望和个人后天名望,其中后天获得或人为名望更常见。例如,一身戎装的士兵、身着法袍头戴假发的法官总会令人心生敬畏。上帝、佛祖、各路神仙和各位伟大领袖在群体心目中都享有极高的名望,这种名望让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受群众的敬仰和拥戴,这就是名望的力量。

群众领袖的说服办法在选民群众中得到有效印证。选民群体也就是有权选出某人担任某种官职的群体,他们同样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和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他们的决定易受群众领袖的影响。候选人可以发挥断言、重复和传染的作用说服选民群众,当然,非常重要的是候选人硬度享有名望,并抓住群体特点,向他们作出令人心动和异想天开的许诺,这样会大大提高候选人的当选率。

建立普遍的信念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无论从哲学上看它多么荒谬,它都会进入最清醒的大脑。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与一般群体一样易受怂恿,轻信且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他们会因为来自群体的力量更为强大而服从他人怂恿去做一些犯罪事件。这种事件从法律上被视为犯罪,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

议会却是一切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这种制度是一种观念的反映,即在某个问题上,一大群人要比一小撮人更有可能作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但事实议会中仍然表现出群体一般特征。意见的简单化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根据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简单的抽象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解决最复杂的社会问题。

议会中的群体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而且就像所有群体一样,暗示都是来自有名望的领袖。幸运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组成议会的个人仍然保持着个性,这解释了议会为何能够制定出十分出色的法律。议会的运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它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尤其是摆脱个人专制的最佳方式。

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同群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种族和民族,并在遗传的作用下日益稳固。虽然群体它有时仍然是乌合之众,但他们在感情和思想上已经日渐统一,形成稳定的基础。已经形成的群体或许会在历史长河中走向衰亡,但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

下载《乌合之众》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合之众》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在读《乌合之众》之前,从没读过任何的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也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抱着粗略学习和认识心理学的心态读完了这本著作。读完之后也仅仅是清楚......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谁是乌合之众? ------读勒庞《乌合之众》有感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同时,读一本好书,也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从全面的升华。花费了半个......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最终定稿)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合......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社会生活需不需要理性? ——评勒庞《乌合之众》 我们往往认为,群众的集体智慧应该高于个人,群体的判断要比个人的判断更为准确。但勒庞却不这么认为,通过《乌合之众》这本书,他清......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895年,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第一卷,群体的心理。群体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指当人们进入一个群体之后,他们的个性就会消......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了其当前时代群体的行为,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勒庞......